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光法师:善知识如船师


   日期:2020/8/17 14: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善知识如船师
 
--慧光和上开示--
 
    学佛者,要亲近善知识。
 
    学习佛法亲近善知识,不是在家里自己拿佛经可以自己看---拿一套《大藏经》来、有几本工具书,就开始研究佛法。
    这样子呢,如果是一般的人来讲,他不容易生起正见。
 
    一般的人听闻佛法,不要说在家里研究,就是来到寺庙里听闻佛法,都还可能听错。
    他在听的时候,不是如理思维,如理接纳、听闻。不是,他犯了一些毛病,听的过程里,他犯了一些毛病。什么毛病?
    听闻佛法的人,有几点要注意的:
 
    第一:听、要听听进去。
    有听、听到,但是没进去,那不能受用。佛法没有听进去的,统统都不能受用。
    受持、受持啊,佛经念到最后的时候,常常说「欢喜信受奉持」。
    「受」,就是领纳---你把他接纳进来。
    「持」,好象拿着东西---持,你要抓着、这个法你拿着,不要丢了。也就是说,你要把他放在心里。
    接纳进来之后,还要记得,不可以丢掉,叫「受持」。
    听闻的时候听,结果听完了走出去,忘了---没有受持。那么这个没有受持,这个法就不能用、佛法就不能用,一定要能受持才能用。
    所以为什么古德,或者是在经典里常常讲,要读诵。
    为什么要读诵?读诵是一个佛门的功课。我们念经不是念给佛听啊!有人误解:我每天做功课,念经给佛听啊!
    佛祖自己讲的话,为什么还要你讲一遍给祂听?不是念给祂听啊,是念给自己听啊!
    为什么要一次一次的念?就是怕忘记了!怕忘记了,一次一次熏习。念过再念,这样子我们记忆就会很深刻。
    那么,面对境界的时候、苦的时候、烦恼的时候,那句箴言、那句法语,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面,转那个烦恼。
    如果面对烦恼的时候,一句箴言都没有,空荡荡的,甚至随着过去所熏习的那些所谓世间的烦恼法、轮回法,那叫魔障---被魔障住了,继续轮回。
    所以,听经闻法,第一个,要注意:听了,要能听进去。
 
    第二个:听、要如理的听。
    谛听、谛听,要如实的听,听懂他的意思、佛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就是我听的人的意思,我想要、我认为他讲的意思是这样子,其实他的意思不是这样子,我把它做了一些修改。这在听的过程,因为有先入为主的一些想法,然后就没有如理的听---谛听,没听懂佛的意思,那就曲解了佛的意思,那这种法也不能用。
    这就好象一个杯子脏了:里面是脏的,都没洗,没洗再装清净的水进去,它还是脏的、不能喝。所以一定要洗了,把过去的一些沉淀、一些想法先放下,如实的去听佛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谛听、如实的听。
 
    刚刚说到,可能听也没听进去,这是一种。好象杯子倒过来,水是倒不进去的。人是坐在这里,但是就是没听进去,不知道心在想什么,心不在焉。
 
    另外一种是忘记。他走出门就忘记了,好象很容易听进去,但是也很容易就忘记了。
    我昨天在看《大般若经》,又看到一段,它讲:修学般若者,过去修学法义的时候,不请问甚深的这个道理,就是在这个法上他不请问,甚至不按照这样子方法去修,所以今生再出生的时候,他再接触这个法,听了就忘了。
    他就是没办法相应,因为善根不具足。过去没有培养,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这样子---没办法听进去,又忘了,那个善根不够深厚,要培养,要用力。
    你要用力,一次一次的熏习:我记不得没关系,但是每一次都去听、都去接触,象我刚才讲的---念经也好、听经也好、写经抄经都好,一次一次的熏习。我会忘记,这是我们凡夫的习气,很容易忘记,但是用力、要用力。
 
    最后一个,象这个杯子,里面的水已经装满了,你再倒水它就溢出来,这样子的人学法也没办法入心---他已经装满了:我可以了!所以呢,后面所要讲的法他都完全没有办法吸收了,因为他「都知道了、他都懂啊、他已经满足了、我已经够了。」这叫慢心,这样听经闻法,不能受用。
    佛法微妙、佛法深奥、甚深微妙。每一句话一次听有一次的体会。现在看这个文字,现在在这个现前的生命里面,你的生命走到这个阶段,你对这句话的体会是这样子,过了几年、或者多少时间,可能你再来看这句话,你的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要认为---这个我懂了!
    生命甚深微妙,不可思议。所以用一种谦卑、谦虚的心、恭敬的心,来聆听、来接触法,这样子佛法才能入心。
 
    所以具足正见,要亲近善知识学习。
    不亲近善知识,自己拿了工具书、拿了藏经,自己看,这样子要建立正见不容易。没有久修善根,这样子是不可能成就的,因为没有互动、没有交流。
    佛经是佛说的,没有错,但是他是单向跟你互动,就是他讲你不能问,你问他不会回答。所以没有互动的时候,你有一点观念、知见,不得开启,有一些疑惑。所以疑惑要破除,错误的知见要纠正,所以要亲近善知识。
    除了观念,还有行为。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除了建立我们的正见,他的行为、他的修行、他的功德,能启发我们的信心。
    我们看到善知识的慈悲,可能自己本来对慈悲这个法没什么信心---「真的有人这么慈悲吗?」
    看到别人做到了,信心生起来了---「噢!这件事情是可能的!」
    所以,善知识除了观念、知见上可以给我们引导、启发,还有,就是行为上建立信心,修行上建立信心。
 
---------------------------------------------------
◎摘自2011-02-04《文殊法会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