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小事一桩,何必生气


   日期:2011/3/27 8: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小事一桩,何必生气[摘编]

人食五谷杂粮,生气是常有的事,如果说谁一辈子不生气,那是骗人哩。除非是修行有定力、有修持的人才能不生气。

然而生气又分两种情形,一是生一肚子气,过后一下就消气了;另一种是生一肚子气,几天几夜都不消,气得肝疼、气得胃疼,甚至不吃不喝。其实人生在世,能吃则吃、能喝即喝,何必自己作践自己!俗语道:“天宽地宽,不如心宽”。

每当要生气的时候,想一想生气了有什么好处, 多为别人着想,从别人的位置去考虑问题,生气了可以改变什么吗?不能。只能让事情更糟。更重要的是,生气对自己身体不好!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怒一怒(气一气)少了数(指岁数)。要想让自身能够达到遇事不生气的境界,就要让自己拥有一颗善于安抚情绪的心灵。当您因一时气愤,而控制不住怒气的时候,口中念阿弥陀佛

心中想阿弥陀佛对我们众生多么“慈悲”呀!我们对众生又如何呢?怒气很快就消了。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难,退一步自然安稳,忍一句自无忧伤。让他三分何等清闲,忍耐一时便是神仙。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说是非。到处有是非,不听自然无,有人问我红尘事,摆手摇头总不说。需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持富欺贫之人不可交他,面是背非之人不可用他,不知进退之人不可说他。说谎欺骗之人不可惹他,轻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他,饮酒不正之人不可请他,时运未到之人不可欺他。不识高低之人不可睬他,来历不明之人不可留他。但凡世人,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欺我、笑我、量我,我将何以处之?容他、凭他、随他、尽他、避他、怕他、由他,任他,再过几年看他。太上曰:天神共怒,王法难容。近报在他自己,远报在他儿孙。识破世情争什么气。不敬父母修什么德。不遵圣贤读什么书,不敬先生教什么子,不肯吃苦了什么业。不知礼仪为什么人,心肠不好念什么经,不敬师父修什么佛。自私自利念什么佛。没有菩提心成什么佛。心存是非打什么坐,不信因果坐什么禅,名利心重持什么戒。不明佛理度什么众,文字戏论露什么慧。内心不觉了什么死,识破乾坤认什么真。今日不知明日事,人争斗气一场空。

佛教以“慈悲”“空”“忍”等法门治嗔。慈悲心广大,便不会生气。认识到荣辱等的空性、人事的空性、宇宙的空性,便不会生气。这“慈悲”“空”的方法是自觉的。能忍便能耐,便自安,也不会生气。而“忍”法是被动的。有人爱美,你告诉她生气会变丑,她便不生气了,但她不是真不生气,而是不敢生气,忍着来的,这种不生气法,虽非上策,但至少也非下策。

很多时候,人的生气,非为大事,而是为芝麻小事,或为一句损人的话,或为一下无意中的相碰,或为几元钱。而生气的结果,却是互相打架、杀人,甚至战争。想想这些,实在不值得。有人会说,那是为了尊严、为了工作,或为了什么。其实,不见的。尊严、工作无须也无法用生气去捍卫与保障,不生气难道就不能捍卫尊严保障工作了吗?

清代学士张殿英在京为官,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书,诉说邻居把院墙向他家方向扩张了三尺,双方争议,相持不下,请张学士作主。张殿英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宋代有个法演和尚,奉命掌管磨坊,一切收入,统统上交寺院,有人对此不满,就到方丈和尚处诬告法演整天饮酒食肉,把公家的钱花光了。法演知道后,也不生气,就真的买肉沽酒,故意悬挂于院内的显眼处。一天,方丈和尚忍不住了,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争辩。方丈生气了,要他走人。他平和地说:好,待我把帐结清。不日,他向方丈辞行时,向寺院奉上磨坊的收入30万贯,一分不少。方丈这时醒悟,法演是受小人陷害,便予挽留,命为首座和尚。

佛教把爱生气的人,比作阿修罗。阿修罗的暴怒与难于自我克制在佛教中是有名的。谁愿作阿修罗呢?心要放宽、事事发慈悲心,认真修行、老实念佛专修专念一句佛号求生净土。阿弥陀佛 !

摘自  净土修行必读第三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气       慈悲)(五明学佛网:生气       慈悲)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