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常福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2-1


   日期:2020/8/28 22: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2-1

(序分) 为众生,能仁寂默;度有情,应化娑婆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释迦牟尼佛护念我们每个众生的善根,包括我自己的善根,感谢诸佛菩萨护念我的善根,感谢十方诸佛、十方菩萨护念我的菩提心。

后面讲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讲地方。佛游遍十方,十方诸佛游化十方。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为了化度众生。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翻译成中文叫“能仁寂默”。能,能量无比;仁,慈悲无碍;寂,禅定具足;默,智慧无碍。释迦牟尼佛能量、慈悲、智慧、禅定都具足,没有能,没有大悲心,没有大神力,没有一切功德,没有大智慧,哪有今天我们被度化?!像我们这些众生,五浊恶世,刚强难化,不以此大雄大力之悲心,不以此大雄大力之能力,不以此大雄大力之禅定,不以此大雄大力之智慧,谁能度我们啊?《悲华经》里面讲,(我们是)十方诸佛所弃舍,唯有释迦能摄取。所以释迦牟尼来此世界,十方诸佛所共赞、所拥护、所爱戴。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他方世界无量诸佛都现凡夫身、现菩萨身、现国王身、现居士身、现种种身,来护持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教法,正法、像法与末法时代中,常常化度众生,不生厌倦,常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地藏经》里讲得很清楚,四大天王流着眼泪,对释迦牟尼佛说,佛啊,你圆寂后,不要担心,末法时代的众生,我常护念,用种种神力来护佑。地藏菩萨也讲,末法时代的众生,皈依佛门者,乃至于种毛发之善根,我不让他入地狱一日一夜。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德行所感召。这个释迦牟尼佛不是一般的佛,他是不可思议大悲心所成就。所以我们要感受到,释迦牟尼佛能到此世界来,能化现在王舍城,这是众生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们来此娑婆世界,也是往生而来,到释迦牟尼佛国土中安住。诸佛菩萨在此世界示现,来护嘱我们的善根,护念着我们的善根,护嘱着我们的菩提心,让我们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妙法莲华经》讲,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无量寿经》里讲,佛出世因缘,为众生开显成佛之道,拯济众生以真实的利益。所有的菩萨来此世界,荷担众生,为之父母,拿最好的东西供养众生。什么好的东西?就是这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佛在此世界的游化,那是不可思议的因缘。不讲在正法时代,在末法时代能看到这句话,我们都要生起震撼之心,因为在此世界听说佛游化娑婆,都为稀有。有一部经典讲,末法时代出家人犯戒破戒非常多,有比丘受了戒以后,娶妻吃肉,但是他对袈裟无比恭敬,放在身上漏出一角,然后告诉人们,这是佛陀的袈裟!他对这个袈裟有无上的信心!这是在末法时代,佛法快结束了,就剩下袈裟一角示现于人。释迦牟尼佛说,他会用神力护佑彼等。就是说,这个比丘将来超过人等,功德未能思量。仅仅听说还有佛陀的袈裟一角,功德都不可思议,何况你听此经典说“佛在王舍城”这句话,何等稀有!何等珍贵!佛经里面每句话都珍贵无比。经典从佛口里出来,我们要看到它的珍贵处。

能感召这部经典的显现,也是你内心中真心的显露。如果你没有真心,就看不到。“佛在王舍城”,这是不可思议的大因缘、大悲心。就听到这句话,也极为安心。佛经里面几句话就令你安心。我们越看佛经,就越有大忏悔心、大报恩心。我们念佛,内心中要感受到佛恩。释迦牟尼能仁寂默,能为众生能;仁为众生仁;寂为众生寂;默为众生默。就是讲,释迦牟尼佛,他的能,是为此娑婆世界而能,为我们而能。他的仁,是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仁。他的悲心,是为此娑婆世界而悲心,不是为他方世界。他的禅定,地球、虚空,这种定安住了我们。我们在里面吃喝嫖赌、杀盗YIN妄,可是他的定力无比,摄持我们。我们造诸恶业,佛陀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这是他的定、他的悲、他的能、他的慧。在这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他这种能仁寂默,和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相聚,就是同恶人在一块,就像六祖大师在猎人队里面生活。我们这些人好比是猎人,佛就好比六祖大师。我们这些打猎的人,专门就是杀生的人,贪嗔痴的人,可是佛陀住在我们中间,随时随地教化我们。我们娑婆世界就变成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如果我们有心,可以把娑婆世界转为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感受到,佛在王舍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因缘,要感恩顶戴。王舍城在印度,说是印度,其实就是娑婆世界。王舍城叫俗地。耆阇崛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常常在耆阇崛山说法。王舍城是在家人住的地方。在家人是依情而住,依境而住。出家人依止于佛而住,在耆阇崛山中。现在出家人住在庙里是依法而住,不是说庙修得很庄严所以我住在庙里面,而是依法而住。但是你们在家人没有法,就依境,我家的房子有多大有多高,我长得比你好看,我穿的衣比你好看。出家人就不同,哪有出家人比衣服好看的,也没有出家人钵跟钵比,我的钵是金子的,你的钵是银子的,出家人是依法而住。佛陀在世间化度有情,常入王舍城。耆阇崛山和王舍城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应化的地方。

王舍城的来历。过去很多平民百姓做房子,常常被火烧了,而一位王做的房子没有被烧,他威德第一,天龙保护啊。平民百姓没办法做房子,王就叫他们到他那里去,还告诉他们以后做房子就说是为王而做。后来老百姓祈祷于天,说我做房子是为王而做,这个地方就叫王舍城。后来成为很大很大的城市。耆阇崛山是释迦牟尼佛常常说法的地方,《妙法莲华经》就是在耆阇崛山中讲的。佛讲《观经》的时候,同时在说《妙法莲华经》。先是说《无量寿经》,然后说《阿弥陀经》,再后说《观无量寿经》。“与大比丘众”,大比丘是阿罗汉的境界,我们叫小比丘。比丘是一种美丽的树。过去释迦牟尼佛度弟子,受了二百五十条戒,四大威仪具足,佛就指着那个人说:这个出家人,这个发心的人,就像一棵树,比刍树。这种树很香,开花很美丽、很艳,花期很长,是受印度人尊重的一种树,视它为神。佛说这样的人就像比丘树。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的,叫大比丘。阿罗汉叫杀贼,心中的贼已杀;又叫应供,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我们比丘叫怖魔、乞士。我们吃了你的饭要修行,如果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过去有个比丘修行,没成道,但是每天接受别人的供养。有一天天凉了,这家人供养他一件棉袄,还拿了四个馒头给他吃。这个比丘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大莲花漂过来,并且是红色的。他一看,红色的莲花,按照经典上讲,莲花不应该是红色的,感觉到有问题,就把手上的引磬拿过来放在上面,莲花一合就走了。第二天早晨,那家主人拿了一个引磬过来,说:“师父啊,不得了了,我家驴子昨天晚上生下一个引磬,这个引磬是不是你的?”这个出家人一看,正是他昨天晚上放上去的那个引磬,大吃一惊,说了四句偈子就跑掉了。他说:“一张棉袄一张皮,四只馒头四只蹄,不是老僧来得快,好险做他一只驴。”所以这个饭是不好吃的。释迦牟尼佛时有一个公案:目犍连拿一件袈裟去洗,往水里一放,怎么也沉不下去,他用神力把须弥山搬过来,还是压不下去。没办法就跑去问佛,释迦牟尼佛从常住拿了一粒米往袈裟上一放,袈裟就沉下去了。寺院里的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三宝的一粒米,比须弥山还大,因为是十方之宝。这一粒米,十方诸佛面前都有一粒,这一粒米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你在庙里布施一粒米,功德大得无边。所以你们要起大信心,要感受到你供养这一粒米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供养常住,常住遍十方,是故这一粒米是遍十方的。你把庙里的一粒米吃掉了,如果没有修道成功,将来披毛戴角还。相信因果的人自然会很慎重。如果真正修行,这样想一想,你就很安心的去修道,因为知道因果非常可怕。净土法门里讲“深信因果”,你不深信因果,怎么去修行!但是若人了道,千金易化。如果我讲法你听懂了,你了道了,信心生出来,金山银山也化为水。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修道,听法很重要,把我们心中的智慧打开。了道很重要。

比丘众,众代表多,很多。“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一千人是迦叶三兄弟带过来的,二百人是舍利弗、目犍连带过来的,还有五十人是耶舍长者带过来的。千二百五十人俱,也是表法的。为什么经典上总说千二百五十人俱,难道释迦牟尼佛就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吗?也有经典说万二千人。一千二百,代表功德的圆满,代表法数。五十,代表五十位修行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华严境界五十位法身大士,其中信位摄持六道众生;十住、十行、十回向摄受贤位菩萨。十信是摄取我们因位菩萨,我们都在信位里面,只是信位佛,但不是贤位佛。还有地位之佛,是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了,那是地位菩萨,大悲示现。他上跟诸佛心相应,下跟众生心相应。上,游遍十方没有障碍;下,化度众生悲心不退。贤位是三,信位是一,地位是一,总共五十位。翻译经典的人,把很多的法安住在文字里面,你把文字解开以后,法就解开了。不像我们,这部经典不够,还要去找三藏十二部,还要找法数,还要找什么大辞典。其实这里面已经有佛法,有法数,智慧的人可以在里面找得到,没有智慧的人以为是一个故事,以为“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却不知里面已经含有法数含有次第含有法意。如果你解开了,一解百解。就是说,一部经典就已通达无碍。

佛陀讲法,无非开显佛的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如果你知见解开了,一解千解,一门入万门开。就象这个念佛堂有四个门,不管从哪一个门进来,所有门都会开的,没有必要从每个门而入。有人讲,我们学法要学多门,“无量法门誓愿学”,应该学这个法,学那个门,这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进来,这个不是开玩笑的,怎么能拿生命开玩笑,拿慧命开玩笑,拿生死开玩笑?!我们修行是为了解脱生死之大事,搞那些无聊之事干什么呢?如果我能解脱,直接走好了,没有必要去搞那些玩笑的事。你拿生命开玩笑,拿你的慧命开玩笑,拿你的生死开玩笑,就麻烦了。所以修行,学净土法门就老实学净土,修禅的老实修禅,学密就老实学密,不要乱七八糟的。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你懂得道理,关键是从一门进入,进入佛性。昨天下午就讲过,我们讲法从此观入,直达佛性,直心道场。跟佛相应了,抓住此念,永不再变,这就是修行,这个叫做精进,这个叫做念,这个叫做禅定,这个叫般若智慧。如果你这一念知道了,而不去抓住它,不就失去了吗?所以要一门深入。同时也告诉我们,千二百五十人俱自然代表了法数,证明阿弥陀佛这里面也俱备了法数。我们念阿弥陀佛也俱备了禅宗、密宗、净土宗、唯识宗,什么法门都在这里面。如果净土通达了,所有法门都会通达。这些比丘众,后面讲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菩萨法王子而为上首。为什么这里面,比丘放在前面,而菩萨放在后面?比丘亲近佛故。佛陀有二意,佛陀知道,大比丘过去都从外道中来,比丘是现量的人,就像我们坐在一块,我们这些人在世间造了很多恶业,不讲造恶业吧,也学了一些外道,无量的习气在心中,一不小心习气又出来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把这些比丘摄在身边不让他离开。就是说,作为师父,应该好好的摄受弟子。还有一个含义,这些大比丘,外道,知道自己习气很重,不敢离师。第二个,知道佛法的珍贵,可以粉身碎骨护法,是故常常跟着佛走,受佛感化。这叫里应外合,佛陀的慈悲能感应他这样做。所以这些阿罗汉依佛而住,就代表着我们这些信位的菩萨,依法而住,依师而住。一定要恭敬师父,粉身碎骨护法城,护持三宝,做常随众。就是已经听懂了,也要做一个影响众,常常护持在师父的左右,护持在法的左右。所以我们要依止师,很重要的。对师父不依止,对法就不珍重。如果你对我有一份恭敬,你对法就有一份珍重;你有一份珍重,法就能入你心,就会顶戴受持,就会得到法益。

后面,“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菩萨而为上首。”任何一个世界都有菩萨,佛成佛的时候,都有无量的眷属。菩萨叫菩提萨埵。菩提叫心空,常供养诸佛故。萨埵叫法空,常护念众生故。护念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这是菩萨的行为。菩萨没有一个“我”存在,佛是他的身,众生是他的心,中间无所得故。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菩萨。菩萨是以佛为身,以众生为心,以六度功德为心。所以菩萨不离生死而入涅槃。菩萨的心就是六度,就是功德,就是众生,以莲花为心。菩萨以众生为莲花座,菩萨的大悲心越重,莲花的光明就越大。因为功德巍巍!极乐世界的光明炽然,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覆盖。他方世界的菩萨的功德,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一个菩萨出来,皆悉隐蔽。经典上面讲,阿弥陀佛光明出来以后,诸佛光明都同阿弥陀佛合为一体,所有菩萨的功德皆不能显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光明炽然广大,非常非常的强烈。

这些菩萨从佛心里面出来,菩萨在法界里面,所以叫乘空而入。极乐世界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嘉陵频伽、共命之鸟,叫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上会于佛、下会于众生,功德就是菩萨安住的地方,菩萨安住在功德里面,安住在报身土里面,所以乘空而来,乘空而去,他是无所牵挂的。他也是无来无去,亦来亦去。所以菩萨不需要释迦牟尼佛照顾了,是故放在后面,他依法而住依佛而住。菩萨依佛而住,这个佛并不是有形相的佛。《金刚经》里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菩萨不以形相来庄严佛土,是以无住心、平等心来见佛,所以与众生见佛不同。菩萨以平等心、大悲心庄严国土,并不是另外有国土庄严,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就是无上的庄严,对众生的平等心就是庄严。他度众生无众生可度,成就六度波罗蜜故。所有的众生就是菩萨的六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就是莲花。如果没有众生,菩萨脚下就没有莲花。所有的佛菩萨都讲:九品莲花为父母。就是以众生为父母,以众生为六度波罗蜜。所有的功德都从众生心里出来,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没有众生就没有功德,没有众生诸佛不能成佛,功德不能圆满故。众生是佛的花,佛是众生的果。花开见佛悟无生,如果你心花开了,就见佛,佛就在众生体上,你就站在莲花上。所以此世界忍辱、精进、禅定……种种修行,都是你自性中本来俱有的功德,就在我们当下,当下就是功德。菩萨在一切众生心想处。这里以文殊菩萨为首,代表这部经典是开显智慧的。以无量寿佛为经名,以文殊菩萨而为上首,文殊菩萨大智慧第一,证明这部经典不只是叫我们观照,最重要的是开显我们的智海,开显我们的心地,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阿阇世受调达囚父害母;

韦提希厌恶世愿生极乐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尔时,这个时候,这个法会的时候。王舍大城,证明里面有王,王必有子,叫太子,以太子当机。这位太子的名子叫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阿阇世,翻译成中文叫“未生怨”,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有怨气。他的父亲母亲年龄很大了没生孩子,就问一个外道。外道说,有个仙人正在深山里修行,很快就会去世,将来要做你的孩子。他父亲听了很欢喜,就派人去找那个仙人,叫他赶快投胎做他的孩子。那个仙人说:“三年之后我会死,再来做你的儿子。”大王很不高兴,他想早日得子,就派人去杀仙人。仙人临死之前发了恶誓,将来要杀父母。后来王后果然怀孕了,孩子出世以后,相师过来算命,预言这个孩子将来当弑父。大王一听很相信,就把孩子放到一个天井上面扔下去,说:“活则留,死则丢。”结果丢下去并没有死,只断了一个小指头。就是这样的因缘,所以叫做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佛陀在世的时候,净饭王兄弟四个,其中斛饭王生下一个儿子,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当时也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佛陀知道他将来会破坏佛法,常常避开他,不理他。提婆达多生性很恶,贪嗔痴炽然,看到佛陀年纪渐渐大了,想做第二世佛,但是没有神通。他先向舍利弗学,但舍利弗叫他不要修这个东西,他不高兴,就跑去找阿难尊者,阿难是他的堂弟,阿难不好违背哥哥的话,就顺便教他神通。学完后他有种种神变,可以上天入地,可以变大身、小身,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火,种种神变。他神变给阿阇世看,太子看了非常稀有,就顺从于他。频婆娑罗王常常以美食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提婆达多就告诉太子:“我也应该受到这样的供养。”太子就拿很多好吃的东西来供养他。后来提婆达多看到机缘已经成熟,想叫太子夺王位,并告诉太子他要做佛。太子大吃一惊,因为他对释迦牟尼佛是很恭敬的。提婆达多一看,知道他对佛还有恭敬心,就想办法离间他,把前世的因缘讲了出来,太子听了内心生起大怨气,要把父亲给杀掉,不过当时并没有直接杀父亲。他后来忏悔了,全身生疮,释迦牟尼佛入禅定用月光三昧又叫慈悲三昧光救了他,证明阿阇世还是有很大的善根。他不敢杀父,而是把父王关在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所有的人都不能进去。这里表面上是讲故事,其实有很深的含义。把父王关在七重室内,从法性上讲,我们也同样如是。“七重”,佛经里面很多的,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七重在法性里讲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在恶道里面讲,就落到识里面。唯识宗讲,我们被六贼所侵。我们的意识为太子,叫如意珠;每个人心中的藏识叫王。但是我们的王被六个大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绑,被困在七重室内,即色声香味触法及末那识。七重室就叫七重网,王在这七重室内我们看不到了。你本来就是太子,你的六臣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臣没有照顾好,六臣现在把你照顾好了。我们的意识来自于何方?就像水里的波来自于何方?波来自于水。这个水就是王,波就是意,所以王被外面的六根、六尘、六识所侵,我们被障碍了。无始以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倒底是真的是假的呢?其实是幻有。这一切尘都属于幻有,不真实的,如水里的月亮,如空中之花。我们现在看到色,有没有一个独立的色存在?我们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声音存在?实在没有。但是我们一天到晚就攀着这个声音。声音是空气摩擦产生出来的。手拍一下掌,有声音,而这个声音从哪里来?是空气的摩擦,实在是没有一个音的体。大家想,我手拍掌,这个声音从这个掌出来呢,还是从这个掌里出来呢?没有地方。如果这个掌里面有声音,它应该可以自己出来啊。如果这个掌里面有声音,应该从这里出来。《楞严经》里讲,用指弹琴,这个音从琴里面出来呢还是从手里出来?如果是从手里出来,为什么不自发呢?如果是从琴里出来的,为什么要我弹呢?所以音不自出,实在这个音声是假的,不存在的。包括色、香、味、触、法,这一切一切,长短高低,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这些虚幻的东西诱惑了我们,“我”就是太子,但是被这些东西诱惑住了,把本来面目给忘了,就是把王囚在七重室内。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把你锁闭得死死的。你就在这个幻境之中被迷惑了,被谁迷惑了?被那个提婆达多所迷惑。提婆达多在哪里?每个人心中都有提婆达多,叫五蕴魔。五种蕴魔在作怪,把你迷惑了。现在叫你出家,你也不肯。不但不出家,还把父王给关起来了,无恶不作。所以我们这些人都是恶人啊!“制诸群臣”,就是不让人进去。我们被五蕴魔所控,被七重罗网所控。我们的王显现不出来,我们每天造恶业,就像这个太子一样。谁都说自己是个孝顺的人,可是从这里来谈,大家都不孝顺。所以有人讲净土以恶人为机,如果从这方面讲倒也不错,确实我们是大逆不道,非常恶的人。我们无始以来造诸恶业,外面的一点色就把你迷了,一点声音就把你迷惑了,天天为自己这个身体的色相打扮。看看现在外面卖东西,不都是为女人服务吗?女人是标准的色相,我们男众还暗藏在里面。为什么说女众显露出人的本性呢?直来直去。我们男众讲色还有一点害羞,女人喜欢漂亮就没有关系。其实男众也爱漂亮只是不说而已。一辈子赚的钱,就为这个小小的色相服务了,叫他去修道,怎么会去修呢?!我们每天贪着味道、好听的声音、香味、身体的接触,特别是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不肯死心塌地的学佛,就是内心的觉受放不下。这个觉受很美很快乐啊,这些东西放不下。学佛这种感觉没有了,就不学佛,没有意思了。我们无始以来被感官所害,在六道轮回之中。现在学佛,要感官上骗人学。师父好庄严你就过来了,如果师父长得丑一点,就不来了。所以这个色相是骗人的,不要执着于这个色相。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长得很漂亮,她觉得自己太漂亮了出家太可惜,想还俗。释迦牟尼佛一看她贪着于身,就变一个比她还漂亮的女子,在她前面走路。她看到了就跟着一块儿走。走着走着此女子生病了,那个比丘尼就去打水喂她喝。回来一看,她皮肤皱了,慢慢的肉一块块的烂掉,再过一下就死掉了变成一堆骨头。比丘尼忽然大悟:原来身体是这个样子的,瞬间变成一堆枯骨而已。她马上跑回去继续出家。佛陀在世时用这个办法诱导她,令她道心坚固,但是世间人很难破这个关。

这里讲的七重,首先我们要知道,要转七重牢房。你把王救出来会是什么样?七重牢房就变成七重宫殿了,变成七宝池、八功德水,一刹那时间就可以转变掉。因为在识里面叫牢房,在智里面叫功德,如果在果德上面来讲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东西无量的变化。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旦我们三界的识转为智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成功德,如果再转就变成国土变成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在当下,功德在当下,牢房也在当下,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个道理。讲这部经典,首先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在六道中轮回已久的凡夫,要发菩提心想出离,发起这个心来。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后来太子的妈妈国母,就偷偷的送饭给大王吃。大王过去是学佛的,同释迦牟尼佛、目犍连、富楼那是圣友,虽然在牢房之中,也常常礼佛,祈祷于佛。妻子送饭给他吃,养身故。佛派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给他说法,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给他受戒,日日受八关斋戒。大王天天听法,心欢喜心信乐。这里告诉我们,身体以物质所养,心以法而养。我们在世间,如果你心祈祷于佛,佛即来之。佛陀在世时,以相而显。佛陀不在世时,以法而显,只要我们用心恭敬祈祷,可以与法相应。真正有一个恭敬心,在外,法显于大悲;在内,我们心显于自性。在外讲表慈悲在里面讲表自性。也就是说,在你恭敬祈祷的时候他已经在你身边,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是佛陀的派遣,是佛陀的心,你以恭敬心求之,他就应之。总的来说,佛就是我们的自性,你的恭敬心里面含有此德。如果你有信心,自然和悦。虽然世间有这么多的烦恼痛苦,但是我们的心有很多法喜。法喜来自于何方?来自于对法的思维。像你们受了八关斋戒、像我们得到法,虽然王没有出来,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法喜,就证明你那个王还很健康。王死了你就没有了,太子依王而住。虽然意识是太子,但是王还在你的自性之中。常常听法故,你的王自然受益,非常和悦,非常健康。“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代表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刹那时间就可以毁灭掉,就像这里讲的,太子可以随时把王杀掉。所以八关斋戒日日受之。日日受,精进故。一日持八关斋戒一日圆满,不像我们受二百五十条戒,不一定天天圆满。所以日日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的功德很大的。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如是时间,与法相应。经三七日,三七二十一日,吃了夫人送来的东西,听到佛陀的法,大王颜色非常好,心情也非常好。时阿阇世,问守门的人,他不敢亲自去看,内心有愧,善根还在,问父亲死了没有?他在思维,二十一天不吃饭,父亲应该死了。我们七天不吃饭都可以,七天不喝水一定会死掉的。就像我们打饿七,打饿七是不吃饭而已水还是要喝。身体七分是水,水在我们生命中是最重要的。阿阇世一直不敢来,到了二十一天才敢来看一看,如果父亲已经死掉就算了吧。没想到还没有死。因为父王一日不死,他不敢登王位啊。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守门人就告诉他:国太夫人常常拿东西给王吃。沙门目连,及富楼那,常常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夫人是王之贵人,守门人不敢挡阻她;目犍连跟富楼那从空中而来,守门人没有办法,所以这几个人把他救了。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阿阇世听到以后,心中愤怒,骂妈妈是贼,与贼为伴。没有人无缘无故对妈妈生烦恼,一般是对父亲生烦恼。但是他心中认为父亲是恶人,妈妈帮助父亲,妈妈也就是恶人了。他父亲是恶人,沙门从空而入,佛也是坏人了。“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孝顺父母、尊重师长、修十善业,孝顺是成佛之法。孝,就是佛;师,就是法;慈心不杀,就是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杀母亲,相当于杀你自性,罪恶极大。对父母有残害之心的人,是极恶之人,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个时候有一个臣子,叫月光,是维护他父亲的一个大臣,并且知道星宿,非常有善根,聪明多智。还有耆婆,“劫初以来……”这个地球是八十个小劫、四个中劫、一个大劫,就是自从地球形成以来,直到如今,“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杀父亲的太子非常多,但是从来没有听说一个太子杀母亲的。做了这件杀逆之事,是污刹利种,因为王族是刹利族,是一个高贵的种族。印度有刹帝利、婆罗门、吠奢、首陀罗四个种族,婆罗门大部分都是修道的人;刹帝利基本上都是做王的当官的有修养的;做生意的人叫吠奢;奴隶叫首陀罗。而旃陀罗是很脏的一种人,比牛马还要差。他说杀母之人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玷污我们刹帝利种族,既然这样那我就要离开。“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阿阇世,“惊怖惶惧”,非常惊惶,惶惑什么呢?大臣要离开,那谁来帮助治理国家啊?耆婆说:“大王,慎莫害母。”阿阇世听了以后就把剑扔在一边,忏悔自己不应当做,不再害母了,但是把母亲锁在深宫里不让出来。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韦提希,被关在里面以后,愁忧憔悴。愁忧,忧她的丈夫现在没有饭吃;憔悴,自己被关在那里不能出去。这两者令她生极大的苦恼。想救的人不能救;想自由不能自由,再没有比这个更苦了。就像你的儿子被人家害,还把你关起来,这个时候是什么感觉?苦不堪言啊。当时释迦牟尼佛正在耆阇崛山中说法,韦提希只好遥向耆阇崛山求助于佛。过去讲女人为贤,男人为德。你们女人为什么到庙里来拜佛呢?希望丈夫在外面听话,不要做坏事。希望孩子在外面平安。能平安吗?能不出事吗?你没有办法,祈祷于佛,是一样的心啊!

“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常常来慰问她。阿难尊者跟女人是最有缘的,五百个比丘尼出家就因为阿难,所以很多比丘尼寺庙都供阿难尊者像,感谢阿难。如果不是阿难,哪有比丘尼出家呢?佛陀在世的时候只有男人出家。后来因为佛的姨母带着五百个人要出家,她求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求于佛。佛陀呵斥阿难:女人出家,佛法早灭五百年,五百年就是因为你啊!所以女人出家以后,感恩于阿难。阿难相貌庄严,很多女人喜欢,所以阿难尊者到任何地方,吃饭是不成问题的,到任何地方化缘,一化就化到了。就因为一个女人喜欢他,而引发一部《楞严经》!韦提希遥礼世尊,“雨泪悲泣”,非常的伤心。过去有一个女人,她一生中受了很多的磨难,遇到佛以后,一拜下去眼泪就往下流,痛哭流涕,一生的委屈全部发泄出来,叫悲泣如雨,那个哭是真哭,不是假哭。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未举头顷”,头还没有抬起来。尔时世尊,正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就派大目犍连尊者,及阿难尊者,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为什么要这样的呢?这是显神通之法。阿难尊者代表凡夫的体,目犍连代表神通无碍代表法。阿难是代表悲,慈悲无碍故。“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叫不可思议,就是从这一个指头到另一个指头里,因为法性同体没有障碍。佛陀法身遍一切处,他是没有障碍的,不像我们要钻进地底下,飞到天上。佛陀的神通变化不是这样的,他就像这个手到那个手,因为此手跟彼手是一体的,他要过来一动念就可以了。所以没掉了就永远没,出来了就永远出,实在是无来无去,只是韦提希不知道而已。如果释迦牟尼佛真的有一天到你边来了,他不是从某一个地方来,就是当下,因为此地就是彼地,就像这个手跟这个手有没有距离呢?在你的念头里面没有距离。如果这个手代表北京,这个手代表天津,北京、天津,动一个念头就到了。佛陀在耆阇崛山中现一个身,在这边现一个身,实在是无来无去。佛陀到任何地方没有障碍,在我们此世界也没有任何障碍。大家如果想见到佛,一定能见得到。如果以慧眼看之,当下即是。如果用肉眼看,要靠祈祷。你不断的请求、祈祷,不断的观察,你就可以见到佛出现于世,在你面前显现出来。佛陀在世时,就显像。讲佛陀在此世界没有障碍,显示出佛陀空有不二的妙体,从空而来,到王宫里面来。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韦提希拜下去抬起头来。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体放出紫色的光,坐百宝莲华座,目连在左,阿难在右。在中国,是迦叶在第一位在左边,阿难在右边。还有的地方就是目连跟阿难两个。释、梵、护世诸天,释就是天帝释;梵就是梵宫里的天人,像色界天这些修梵行的人;护世,就像四大天王;诸天,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过来了,知道有妙法的显现,是故从空中一起过来。在佛陀神力加持下,在空中安住,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韦提希看到这种场面,看到佛陀身体放光、莲花座,莲花表因佛陀表果,因果同时,她“自绝璎珞,举身投地”,贵为国太夫人,在佛陀面前就感觉到自己丑陋无比。这里告诉我们在三宝面前,特别是在佛面前要谦虚。八地菩萨见到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自然卸去六度波罗蜜的功德。佛陀是大富贵者,贵为人天师表,富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你是国母、皇帝,在佛面前也不算什么。所以我们的大雄宝殿做得像皇宫一样,过去师父就像皇帝一样。在印度不是这样,在中国跟皇帝是一样的,民间都不能用黄色的瓦,只有佛教里面大殿可以做黄色,证明过去的皇帝对佛教很尊重。日本人对佛也是无上尊敬的,他们到东林寺,我第一次看见人有这么大的恭敬心。他从门口就低着头走,走到大雄宝殿底下那个台阶的时候,头都要挨到地下的麻石了。到大雄宝殿面前,拜三拜,“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拼命念,念了以后赞扬佛陀。不敢抬头看佛。日本人在我们东方,他们知道慧远大师的果德,慧远大师把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宣扬出来,是不可思议之大祖师,所以他们向西方朝拜,朝拜我们慧远大师。可是我们见到慧远大师有没有感觉?我每次到东林寺,什么人不拜我都要拜慧远大师,慧远大师太伟大了!你要感受到慧远大师给我们的恩德,令我们一生中能成就佛果,能闻到究竟的佛法。我们就是经里面讲的这些人啊,杀父杀母,把你的王关在牢房里面,这样的人,怎么能遇到佛法!这都是讲机,都是讲我们的事,所以要感觉到惭愧,要忏悔,要谦虚,要恭敬。恭敬能生妙德。这里暗指什么?释迦牟尼佛、阿难尊者、目犍连尊者,从空没,从其入,入到哪个地方呢?入韦提希念中,因为韦提希在请,悲泣雨泪的在遥请,佛就知之,证明五浊恶世,佛可以到我们心里面来。我们动念,代表我们的自性。佛陀的来,代表悲,他的悲显我们的自性。就是说,我们在以恭敬心唱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佛陀是知道的,他就应在我们心中,只是一个有相,一个无相,或隐或显。讲法为什么文殊菩萨为当机?就是要我们开慧眼!韦提希这一遥请,目犍连即现前,代表着我们现前的一念,佛即应之,佛陀跟我们的念没有距离。在相上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从性上讲,就是我们自性中的宝藏,。所以我们这一念的恭敬心,其实宝藏已经具足圆满了,就在我们当下,不需要去见了,当体就是!就是说,眼未见,佛已经过来了,心到则法应,不是用肉眼看的,是用心眼看的,用心的眼睛来看这个体。见到佛以后,你内心中是没有“我”的,是平等的,是大悲。佛陀的珍贵体显得我很贱,佛陀的富有显得我们很贫穷。如果你见到佛就是这样的,如果你闻到净土法门,你一定会这样。如果不是这样的状态,你就一定有问题。净土法门是一个安心门,也叫恭敬门,也叫慈悲门。佛陀的慈悲之门,佛陀的恭敬之门,佛陀的安心之门,不是苦行之门。如果你遇到净土法门还不安心,一定有问题的,证明你还得不到,还没有闻到,很简单的,因为这里面已经暗示了。

韦提希看到世尊、天人都来了,她就举身投地,悲泣向佛,说:“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她就问佛:我为什么生到此世界呢?生到这个恶世界中呢?不但她的孩子是恶人,眷属是恶人,同时她也感受到此浊恶世中,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就是贪嗔痴,多不善聚。五浊恶世,地震、天灾、冰灾、水灾、火灾现前,叫劫浊。见浊,就是见的烦恼,其体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我们这个见是一种烦恼。见,最重要是我执。见的烦恼会给你带来很多痛苦。烦恼浊,烦恼因贪嗔痴慢疑而来,人的贪嗔痴很重,叫烦恼浊。众生浊,众生就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佛经里面讲过。可是在社会上则以财色名食睡而求解脱。你以为得到财色名食睡就能得到安心,其实就像口渴了喝盐水,结果越喝越渴。你以为你得到很多的钱财,得到了名望,得到了色相、美丽的妻子、好的东西就能得到心安吗?无有是处,除非你知足!所以大家不要搞错了!但是在劫浊时代,众生迷惑了!还有一个命浊,就是下贱之命。我们个个都谈幸福,其实没有一个想幸福;个个都讲自由,其实没有一个想自由;个个都想做主人,但是每个人都做奴隶,做妻子的奴隶,做丈夫的奴隶,做名利的奴隶,做一切色的奴隶、香的奴隶、味的奴隶。我们每天做奴隶不知道,还说什么当家作主!什么东西要也可以,不要也可以,这叫当家作主。我们这个命,就是心甘情愿的奴隶。特别你们女人啊,洗一辈子袜子,烧了一辈子锅,扫了一辈子地,谁说你好啊?你儿子说你好吗?生的孩子是人家的,看的房子也是人家的,你的钱也是人家的,到最后孤寡一人,我不知道你抓住什么东西?可是你就心甘情愿。我就想不通啊,什么东西把你迷惑住了?所以要知道苦,不知道苦就麻烦了。韦提希这样讲的:此世界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她说这个世界,多不善聚,我不想再回到这个世界了,我想往生。三恶道充满这个世界,就代表着我们的心啊,她看到了。只有这样的心,才能求愿往生,如果你看不到,就不会求愿往生。千万不要说,到地底下看什么地狱啊,到山拐去看什么饿鬼啊,到猪圈里看什么畜生啊。不要到那里去看,在外面就可以看得到,大街上就能看得到。你把一块钱放到外面去,他们就像饿鬼一样扑上去。平时饿鬼看不到,你只要把一百块钱往外面一扔,饿鬼全部出来了,到处都是饿鬼,都抢那个钱。饿鬼还不容易看啊?现在可能佛法兴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家都吃好了穿暖了,打麻将、跳毽子、唱唱歌跳跳舞,人人脸上都有一点点笑容。这点笑容是魔也在度你,是刺激的笑容,不是真的笑容,回家去就愁眉苦脸了,很多的债务啊,身体的债务,身体要老要为它服务要赚钱养活它;世间的债务,儿子、工作、打理关系为自己计划着;还有心里的烦恼、焦虑不安、空虚寂寞,是内心里的债务。这些烦恼都在等待着你。打了个比喻:这边是贪,为水,这边是嗔,为火,后面猪马牛羊虎狼狮子,叫六亲眷属,中间有一条白色的路,你要从上面走过去。走到半路掉到山崖下面一棵树上,树上有根绳子,这根绳子有三股。你就抓住那根绳子吊在中间。底下是大海,正好伸出三条张开嘴的龙,一掉下去就被吃掉。你不敢松手,不敢下去。老虎在等待着这顿美餐,你又不敢上来。树上面又来了两只老鼠,一只白色一只黑色,两只老鼠在咬这根绳子,“哧……哧……”的咬断了两股,还剩下一股。绳子马上就要断了,你心中焦虑不安。命悬一线的时候,“呜呜……”一队蜜蜂过来,拉下了一扒屎,屎是甜的,正好掉在嘴巴上。你闻到了一点甜味,什么事情都忘了。可是你忘掉不能代表它没有啊,它还在那里追着你。事实就是这样。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所以韦提希说:不想听到恶的声音,不想见到恶的人。如果你不断的这样观察,就不想出去了。在家里没事情就安住善业里面,把孙子带好,把地扫好,自己的义务做好。在自己的房间里搞一个一米宽的床,一串佛珠一个拜垫、蒲团,几件换洗衣服一点药品,这样足矣。你还可以找一个人来跟你一起念佛。就这样的一生,何等自在!不需要再搞什么了!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