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浅谈阿閦佛国品(紫幻居士)


   日期:2020/9/3 12: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谈阿閦佛国品

药师山紫幻居士

  阿閦佛的本心柔软心
  阿閦佛是五方佛之一,与药师佛同属东方的佛菩萨。在《阿閦佛国经卷》中舍利弗向本师佛请示诸佛菩萨摩诃萨的本愿时,本师佛开示道:

  佛告舍利弗言:「东方去是千佛剎,有世界名阿比罗提,其佛名大目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诸菩萨说法即六度无极之行。」时,有比丘从坐起,正衣服,右膝着地,向大目如来,叉手白大目如来言:「唯,天中天!我欲如菩萨结愿学所当学者。」如是,舍利弗!其大目如来告其比丘言:「如结愿学诸菩萨道者,甚亦难。所以者何?菩萨于一切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有嗔恚。」佛语舍利弗:「其比丘如是为以,被是大僧那僧涅。菩萨摩诃萨初发是意,乃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意无嗔怒,亦无恚恨也。舍利弗!尔时,其菩萨摩诃萨用无嗔恚故,名之为阿閦;用无嗔恚故,住阿閦地。

  这就是阿閦佛之名的由来。这位比丘受到了大目如来的启发,发起了对众生不起嗔恚的誓愿,而成为阿閦佛的本心,也就是柔软心。而阿閦佛进而以此柔软心来渡化各道的众生。

  阿閦佛所渡化的众生以修罗道为主。修罗道的众生分布在各道之中,具有好斗、易怒的特性。阿修罗的特质是瞋恨、YIN欲与恐怖业,其中YIN欲是比较偏向于对肉身的喜好,而阿修罗的恐怖业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所造成的。因此常可见修罗界的众生成群结队,并以凶恶的外表来掩饰内在的不安全感,藉此强化自信心。另外较为特别,也较少为人所知的是,阿閦佛也渡化一切为情所困的众生。为情所困的众生之特质是忌妒、YIN业与痴业。其中的YIN业是比较偏向于精神上的慰藉,而痴业则是指累生累世对某人情感上的执着,又称之为情障。阿閦佛的本愿,就是要渡化具有这些特质的一切众生。

  阿閦佛国净土
  阿閦佛的净土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妙喜国土、现喜国土、妙乐国土、现乐国土与可乐国土。各位于东方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与十九殑伽沙。阿閦佛国里主要的佛菩萨有不动如来、阿閦如来、宝莲香菩萨、宝莲华菩萨,以及阿閦菩萨。不动如来就相当于药师世界的电光如来,阿閦如来就相当于药师如来,宝莲华、宝莲香菩萨就相当于日月光菩萨,而阿閦菩萨则相当于消灾延寿药师佛。在护法方面,则有不动明王与孔雀明王等。其他在经书中出现过为人所知晓的佛菩萨则有维摩诘居士、转女身菩萨、贤王菩萨、现意天子等,均是来自于阿閦佛国土。另外,经书中亦有开示:

  阿閦佛般泥洹时有菩萨摩诃萨名众香手,当授是众香手菩萨决,号曰羞洹那洹波头摩如来﹝意即金色莲华佛﹞、无所著、等正觉。复次,舍利弗!其金色莲华佛之剎所有善快,亦当如阿閦佛剎之善快有安谛;金色莲华佛所有众弟子,亦当如阿佛。

  其中众香手菩萨就是宝莲华菩萨,其他经书中亦有译为香象菩萨、香惠菩萨、不可息菩萨、素色菩萨,乃贤劫十六尊之一。依据经书的开示,将来阿閦佛涅槃之后会由宝莲华菩萨接位,成为阿閦佛国的新教主,号金色莲华佛。

  有关妙喜净土的情景,经书中也有所记载: 
  佛言:「阿閦如来剎中无有三恶道。何等为三?一者、泥犁,二者、禽兽,三者、薜荔。一切人皆行善事,其地平正生树木,无有高下,无有山陵溪谷,亦无有砾石崩山。其地行足蹈其上即陷适,举足便还复如故;譬如蜿蜒枕头,枕其上即为陷适,举头便还复如故,其地如是。

  由此可知,在阿閦佛的净土之中是没有三恶道的,此与阿弥陀佛会在其净土幻化成各种鸟类,唱颂阿弥陀佛圣号是不同的。而阿閦佛国土的柔软与平坦皆是出自于阿佛的本心——柔软心所致。而由经文中的几个段落亦可看出净土中的生活情形:

  其佛剎无有三病。何等为三?一者、风,二者、寒,三者、气。其佛剎人,一切皆无有恶色者,亦无有丑者,其YIN、怒、痴薄。其佛剎人民皆悉无有牢狱拘闭之事,一切皆无有众邪异道。其剎中树木常有花实,人民皆从树取五色衣被,众共享着之;其衣被甚姝好,无败色者。

  人民所著衣香,譬如天华之香;其饭食香美,如天树香,无有绝时,诸人民着无央数种种衣被。其佛剎人民,随所念食即自然在前。譬如,舍利弗!忉利天人随所念食即自然在前,如是其剎人民,随所念欲得何食,即自然在前,人民无有贪于饮食者。阿閦如来佛剎有八味水,是诸人民所为,悉共享之。人民意念欲令自然浴池有八味水满其中,用人民故,即自然有浴池,有八味水满其中;意念欲令水转流行,便转流行;意欲令灭不现,即灭不现。其佛剎亦不大寒,亦不大热,风徐起甚香快。是风用诸天、龙、人民故,随所念风便起;若一人念,欲令风起自吹,风即独吹之;意念不欲令风起,风便不起;风起时,不动人身,风随人所念起。舍利弗!是为阿如来佛剎之善快,如昔时所愿。

  由此可知,净土人民食衣住行上的所有需要,只需起心动念,就会自然现前。这一切都是因为阿閦佛的本愿所致,而阿閦佛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要让净土中的人民能够更专心致力于修行之上:舍利弗!譬如?单越天下人民无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剎无有王,但有阿閦如来、天中天、法王,譬如忉利天帝释,于座适发念,诸天便来受其教。舍利弗!是为阿閦如来佛剎之善快。

  舍利弗!阿閦佛剎人民,无有治生者,亦无有贩卖往来者,人民但共同快乐,安定寂行。其佛剎人不着爱欲YIN?,以因缘自然爱乐。其剎风起吹梯陛树,便作悲音声。舍利弗!极好五音声,不及阿閦佛剎风吹梯陛树木之音声也。舍利弗!是为阿閦如来昔行佛道时,所愿而有持。

  净土人民皆受教于阿閦佛的教化。其中人民有出家众,有居士身。有男身相,亦有女身相。此与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中所有人民皆为单一男相是不同的。阿閦佛国中的男女居士是因缘、因愿而生活在一起,不是为了YIN欲而居住在一起。所有人民都好于清净修行,广修清静法门。

  另外,较特别的是,本师佛在经文中有特别描述阿閦佛净土中的女众: 
  譬如,舍利弗!玉女宝过踰,凡女人不及,其德如天女。如是,舍利弗!其佛剎女人德,欲比玉女宝者,玉女宝不及其佛剎女人,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不与等。

  阿閦如来佛剎女人意欲得珠玑、璎珞者,便于树上取着之。欲得衣被者,亦从树上取衣之。舍利弗!其佛剎女人无有女人之态,如我剎中女人之态也。舍利弗!我剎女人态云何?我剎女人恶色、丑恶舌、嫉妒于法、意着邪事,我剎女人有是诸态,彼佛剎女人无有是态。所以者何?用阿閦如来昔时愿所致。

  阿閦佛剎女人妊身产时,身不疲极,意不念疲极,但念安隐,亦无有苦。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舍利弗!是为阿閦如来昔时愿所致,得是善法,其佛剎无有能及者。

  由此可见,阿閦佛是一位非常照顾女性的佛菩萨。阿閦佛不会强调转女成男,而是帮助每一位女性解决她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阿閦佛国中的维摩诘菩萨以居士身示现,破解我们「出家修行一定比在家修行好」的迷思;而转女身菩萨亦破解我们「以男相修行一定比女相修行好」的迷思。由此可知,阿閦法门的修行强调心的修持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起心动念一切皆合乎于佛法、合乎于善念,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自然会符合于佛道,至于外在的种种相,如居士身或出家身、男身或女身,都不是那么重要,也不需要那么执着。就如同在阿閦佛国中,阿閦佛不需要开示戒律之法,因为其人民所行皆是善行,所起之念皆是善念。所谓的戒条,也就不需要了。

  如何修持阿閦佛国的净土法门
  要往生阿閦佛国,必须以下列三种方式来修持:

  一、当发愿往生阿閦佛国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佛言:「云何?天中天!菩萨摩诃萨用何等德行故,得生阿閦佛剎?」佛告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当学阿閦佛昔求菩萨道时行,当发如是意愿:『令我生阿閦佛剎。』菩萨摩诃萨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

  修行者在每日受持读诵阿閦佛圣号后,应起心发愿:愿往生阿閦佛净土。如此日复一日,逐渐加深自己与阿閦佛之间的佛缘,直到往生前一刻,仍心系阿閦佛与阿閦佛国。则往生时,自然会有阿閦佛国的菩萨前来接引,渡化往生至阿閦佛国。

  二、广修六波罗密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布施度无极,积累德本,持愿无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边;菩萨摩诃萨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萨行戒度无极,持愿无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边;菩萨摩诃萨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萨行忍辱度无极,持愿无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边;菩萨摩诃萨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萨行精进度无极,持愿无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边;菩萨摩诃萨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萨行一心度无极,持愿无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边;菩萨摩诃萨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萨行智慧度无极,持愿无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边;菩萨摩诃萨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

  修行者应依据佛菩萨的开示,好好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使自己日常生活之中的言行尽量符合六波罗密之法。如此日复一日,累积自己的善缘与福报,在福报具足之后,自然能往生于阿閦佛的净土之中。

  三、广修清净法门,不染YIN业
  尔时,有异比丘闻说彼佛剎之功德,即于中起YIN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愿欲往生彼佛剎。」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立YIN欲乱意者,得生彼佛剎;用余善行法清净行,得生彼佛剎。」

  阿閦佛国的人民不染YIN业,因此有愿往生阿閦佛国的修行者,也应常修持清净法门,使自己不染YIN业。如此与佛国中的人民德性相若,才能具有往生净土的条件。

  最后以一首偈送给所有修持净土法门的修行者:

朵朵莲花生净土

九品莲池迎众生

花开见佛悟无生

笑度十界迷众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