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礼佛的深义


   日期:2020/9/27 0: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礼佛的深义

在禅修期间,每天都会有早晚课礼佛,我们的早晚课跟一般传统的方式,稍有不一样的地方,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事实上本质是相同的。因为每位佛教徒都是希望能够学习佛陀,也能够向佛陀看齐,而早日成佛、解脱自在、普渡众生,所以今天就跟大家深度解析礼佛的深义。

一般的佛教徒或是一般百姓,大部份都把佛、佛陀,当做一般民间信仰的神在朝拜、崇拜、祈求。如果事业不顺利,就想透过拜拜、拜佛、礼佛,然后祈求事业能够顺利;如果比较欠缺钱,很多人就想透过礼佛、拜佛,能够多赚一些钱;如果太太生不出小孩子,也会向佛陀祈求帮助能够生个龙子龙女;媳妇生不出小孩,做婆婆的会婆婆妈妈的关心,也会暗中去祈求,祈求媳妇能够早日生个小孩,让她能够抱子抱孙…。

但是,如果我们把佛陀当做是一般神佛这样看待、在拜,就象是把钻石当玻璃珠在玩,不是说一般神只不好,一般我们诚心诚意向神只祈求,只要出发点是正确、是善良,龙天护法、很多的善神都会协助我们的,如果你的出发点不纯正,是不应该向诸佛菩萨、诸神祈求。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不是有什么欲贪不满足,你来求我就帮助你,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样只能够一时的救济、济急,而且也只是一种治标。佛陀所希望的是让你从根本解决而能够治本,并且让你能够开智慧,不是在没有打开智慧情况之下,然后一直在盲目的祈求。因此,我们要了解礼佛的深义。

以前在我国中时期的乡下没有佛教,只有民间的信仰,当我看到一般民间很多人所在崇拜的妈祖,有这么多人在向她祈求,那时候我也发出一种愿力,希望将来能够像妈祖一样保佑苍生,能够协助众生解除痛苦。后来也接触到民间信仰的保生大帝,他是属于偏重在医治众生的病痛、疾苦方面,看到来自台湾北、中、南部全省不少人,到村里庙宇向保生大帝求医、求神、求治病的良方,当时看到这些情况,也发愿将来能够像保生大帝一样,泞够帮助众生解除病痛,愿默默的为这世间多付出。

以空海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这些诸神,一方面是感恩,当然那时候也会拿香来拜,但是在我内心里面,就是有一种见贤思齐的心,就是要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后来渐渐成长到大专时期,接触了佛法、佛教之后,慢慢了解佛教的深奥,以及佛陀的伟大,我同样发愿要向佛陀看齐、学习,希望将来能够跟佛陀一样,大慈大悲悯众生,能够宣说无上微妙法,协助众生出离苦海。

所以,在空海成长的过程里,遇到这些世界级的伟人,空海不是自卑也不是「我慢」,而是虚心学习、感恩他们,然后学习他们的智慧、效法他们的精神,向他们看齐、学习,希望将来也能够跟他们一样,今天跟大家分享礼佛的深义。当空海在拜佛的时候,一方面是感恩佛陀,我也希望以后各位在礼佛的时候,真的能够体会到礼佛的深义,而不是一般盲目的崇拜。也不要认为那只是一个雕像、塑像,为什么要拜那些,这是偶像崇拜、是迷信。这种观念是一半对、一半错,错的是:也许这里面有很多我们的「我慢」,让我们的腰弯不下来,让我们的头低不下来。

一、培养感恩的心

跟各位同修互相勉励的就是,以后我们在礼佛的时候,第一、我们能够培养感恩的心。为什么要培养感恩的心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在这地球上,释迦牟尼来人间,从一位平凡的凡夫,然后用生命去找法、去修行,当他大彻大悟之后,上到彼岸,他不辞众生、悲悯众生、倒驾慈航,告诉众生一条清清楚楚的解脱之路,让黑暗中的世界、苦海中的众生,能够因循着这一条清楚的解脱之路,而逐渐迈向解脱,登上彼岸、出离苦海。所以,当我体会到这些的时候,我真的由衷生起感恩之心,在空海拜佛的过程不是拜偶像,而是充满着感恩,感恩善知识,就像在黑暗中的灯塔指引我们一条解脱之路,所以感恩的心是礼佛的第一个意义。

二、见贤思齐的心

第二层意义就是,我们说要学佛、成佛,是真的要把那些变成动词、实际去做,而最具体的就是在礼佛、拜佛的时候,我们要有这一种见贤思齐的心,礼佛、拜佛就是为了成佛,就是为了向释迦牟尼佛看齐,向人间、人类伟大的智慧者看齐,让我们能够大彻大悟,让我们能够早日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所以,在四弘愿里面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真的要去实践,不要以为此生此世要成佛是「我慢」,不是的!你不成佛,那才是在「我慢」的世界,或是在「卑慢」的世界打滚,真的成佛、真的解脱,是来到完全没有「我慢」的世界,我们要向佛陀看齐、学习,来到完全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没有「我慢」的世界,内心的清静、祥和,对这世间就是只有慈悲,对一切众生就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学佛的第二层深义就是见贤思齐。

三、培养慈悲心

礼佛、拜佛是帮助我们培养慈悲心,当佛陀成佛之后,一样用生命去弘法,他放下王子、放下将来国王的继承权、放下世间的一切名利,然后到处弘法度众生,超越宗派、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内心里面所想的是为普天下的众生,心怀天下众生,希望众生早日出离苦海,佛陀这一种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这一种慈悲精神,值得我们看齐、学习。问问我们自己跟佛陀差多少?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就看齐、学习,学习佛陀大慈大悲悯众生,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这就是礼佛的第三层意义:长养我们的慈悲心。

四、培养柔软心

礼佛可以培养我们的柔软心,心虽然是无形,一般众生的心是僵化、僵硬的,一般众生的心常常不是自卑、就是「我慢」,我们要学习佛陀心的清净,如果你在礼佛的当下,能够见贤思齐,向这些世界的智慧者、解脱者看齐、学习,承认我们自己的不足,承认我们自己的贪、瞋、痴,承认我们自己的脸黑,当你懂得把腰弯下来,把头低下来的时候,就是你迈向光明大道的转折点,也是迈向解脱的分水岭。一个人如果腰弯不下来,头低不下来,要仔细去分析背后是不是「我慢」在作祟,礼佛可以让我们培养柔软的心,培养感恩的心、培养慈悲心,礼佛能够让我们照见不足,让我们身心更柔软,这是礼佛的第四层意义:培养柔软心。

五、开发我们的明觉

礼佛当下可以开发我们的明觉,有的人制定一天要礼多少拜、礼拜多少次,这样才叫做礼佛,这样功课才做完,有的人发愿一天要礼拜一千拜,所以就拚命的朝着那个数目努力在拜,拜下去马上起来然后再拜,一二三…一直在那里拜,在还没有拜到九百九十次之前,他的心是紧的,因为觉得还没有到达目标,离目标还很远,所以他要赶快努力用功。因此,在礼佛的当下,很难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你是为了达到那个数目的那个目标而在礼佛,你这样当下错失掉很多的体悟,错失掉很多的觉察,真正的礼佛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我们由衷的发出来一种礼敬、一种感恩。在礼佛的当下,动作不要快,不在于次数的多少,也不在于姿势,要怎么样礼佛才叫做正确?是没有绝对标准,就算你姿势正确,但是如果身心不柔软、没有诚心,这样的礼佛功效也不大,我们要的是实质的意义、真正的意义。

礼佛有真正礼佛的功效,而不是拜个形式,所以我们在礼佛的时候,你慢慢的拜,而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你都清清楚楚,要合掌、要弯腰、要屈膝,手、膝着地,双手按在地上、翻掌以及五体投地,在这整个过程,你都保持清醒明觉、不疾不徐,在整个动作里面,充满着安祥、充满着柔和。如果你能够这样去拜,就算这半个小时,只有礼佛十次,那也都是相当的值得。以前半小时,可能你要礼佛六十次,一分钟礼佛两次,但是现在就算在三十分钟内,礼佛只有十次,而你能够保持那一种清醒明觉,这个效果是比前者更大的。

而且在礼佛的当下,这是开发我们的「身念住」,你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包括要起身的时候,也不是马上囫囵吞枣的起来,这个反方向的动作过程,一样我们保持清醒明觉,所以当下,你不但能够见贤思齐、培养柔软心、长养慈悲心,而且当下也是开发我们的「身念住」,开发我们身体各种动作的明觉,这样你的礼佛会更有意义。如果你的身心更稳定、觉察力又够高,你当下又可以去看到动作之前的起心动念。

当你觉察力够的时候,包括我要合掌、要屈膝、要弯腰、要伏在地上,这整个过程都去看到动作之前的起心动念;要起身的时候、要翻掌,头颈部要起来、腰要挺直,膝要起来,这个过程一样都是有意识之流、有意念在引导,你能不能清楚看到?如果你能够看到,你也是当下「身念住」、「心念住」都在开发。所以,大家要能够深深的体会礼佛的意义,而且朝这方面去做,这样不但能够身心越来越柔软,而且明觉也会不断的开发,就算你在礼佛,也一样可以处处见法。

六、了悟究竟皈依处在哪里

礼佛的最后一个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了悟究竟皈依处在哪里?涅槃彼岸在哪里?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跟我们生命的息息相关,佛陀所指引的究竟目标在哪里?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你的内心会对整个大自然充满着感恩的心。你在礼佛的当下,不但感恩佛陀,也会感恩整个大自然、感恩众生恩。因为这个小我的存在,真的需要整个大自然众多的因缘,以及世间非常多的因缘,我这个小我才能够存在。,如果你能够这样体会,你这个「小我」会溶入整个法界、「大我」里面,你会来到安祥、解脱自在的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