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4


   日期:2020/10/2 1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4

大愿法师讲解

受持不杀生戒的社会意义

我们受持不杀生戒的社会意义也是非常广大的,不要认为学五戒只是我们佛弟子的事情,其实五戒推广开来,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世界的和平,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利益。为什么呢?

一、受持不杀生戒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能够受持不杀生戒,都能够懂得尊重生命,都能够提倡众生平等,社会才会有安定和繁荣,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和谐。

二、受持不杀生戒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我们打开电视看新闻,基本上都是说大大小小的冲突、战争。要么就是美国打伊拉克,要么就是印度跟巴基斯坦打仗,要么就是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打起来了……全世界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到处都在冲突。

可见如果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世界产生整个和平。并不是好像美国那个方法说,去攻打伊拉克就可以以暴制暴。其实是不可以的,以战争绝对不能够制止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根除战争的方法就是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

并且从因果上来说,祖师大德有一个偈颂: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请听屠门夜半声。

众生在生死流转之中,不能够守持不杀生戒,就冤冤相报何时了。

佛陀住世的时候,曾经叫大家要受持不杀生戒,处理过一些种族的冲突。比方说,释迦牟尼佛的父族是释迦族,母族是拘利族,两个族是亲族,但是也经常因为水源的问题发生冲突。有一条河叫做庐奚多河,这条河是流经释迦族和拘利族两个族土地中间的一条河。因为都是农耕社会,争水源就最重要,经常因为水源而爆发一些冲突。

根据《法句经注疏》上面的记载,曾经有一次,连续很久都没下雨了,干旱,这条河里面水很少了,所以两个族就争夺水源,都各自准备了兵马,准备打起来。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以神通力坐在河的中央,跟两个族说:“你们两个族都是我的亲族,一个是父族,一个是母族,我会在一个公平的立场来劝说。水对于我们都很重要,因为有了水源,我们人才能生存,但是不能够因为争夺水而去伤害生命,如果你为了争夺水先去伤害生命,然后留下很多的孤儿寡母就很不值得了。到底是血珍贵,还是水珍贵呢?”这样子劝说以后两个族就言归于好,然后大家共同商量比较合理的办法。所以我们要能够受持不杀生戒。

三、受持不杀生戒也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人类就是因为不能完全受持不杀生戒,所以让自己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化,无论怎么说环保,也很难做得成功。因为没有好好地受持不杀生戒,所以无数的动物都遭到捕杀,很多珍稀的物种都濒临灭绝,大量的森林都遭到砍伐。整个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以后,反过来也就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危机。所以我们要做好环保,首先一定要做好心灵环保,息心就是息灾,心不息的话,贪、嗔、痴欲望很重,要息灾是很难的。然后大家都来共同守持不杀生戒,尊重生命,慈悲不杀。

这是受持不杀生戒的社会意义。

【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

这个与前面的那个无烟火坑的详细说明一样。

【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蕅益智旭法师认为应该按照六句来结罪。两句是结重罪,不可悔罪;四句是结中可悔罪。

两句结重罪,是人,人想,不可悔。也就是说,你伤害的对象,对境是人;人想,就是说你明确判断他是人,然后你伤害他,这样子是犯不可悔罪。

人,人疑,不可悔。对境,伤害的是人;人疑,就是说你怀疑你伤害的对象是人,虽然有一点疑惑,但是你还是想着可能是人,这样子你还是去伤害了的话,也是犯不可悔罪。

另外的四句是中可悔:

第一个是人,作非人想。你所伤害的对境是人,但是你当时或者因为天黑,或者因为其它缘故,你没有看清楚,认为那是非人,所以你是想伤害非人,最后的结果是伤害了这个人,那么犯的是中可悔。

第二是非人,作人想。伤害的是天龙鬼神,但是你作人想,是中可悔。

第三是非人,非人疑。你所伤害的是非人,但是你自己心里面也怀疑是非人,这样子犯的是中可悔。

非人,非人想,也是中可悔。伤害的对境是非人,天龙鬼神,然后你心里面也确认那些都是非人,这样子犯的话是中可悔罪。

所以这是六句来结罪。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这一段是说,有一个人因为犯了罪的缘故,就被执刑,把他的手脚都砍断了。“城堑”,堑就是护城河,抛在那个护城河。

有一些女人到城里面来,听到那个人在啼哭,就去看。看了以后,有人就说:“你看这个人这么痛苦,手脚都砍断了,在这里生不如死,如果有个人能够给他一点药浆,就是给一点毒药他喝,让他早一点死了,就可以不用很长时间受苦了。”她们中间有一个女人,“愚直”,比较直接,她不够智慧,所以马上给一些毒药那个人吃,那个人吃了以后就死了。其她女人跟她说:“哎呀,你犯戒了,不通忏悔的罪。”

就去问佛陀,佛陀说:“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这里面其实有几重意思要说,经文比较略。

第一重,那一群女人都在作议论的时候,大家每一个人都犯了一个小可悔罪。

第二重,大家讨论以后,如果都是同一个心思,希望有一个人能够找出一点毒药来,吃下毒药那个人因此而死掉,这一群女人每一个人都犯了不可悔罪。

第三重,在没有给他之前,已经找到毒药了,知道了就应该要阻止,不要给那个人喝这个毒药。否则知道不去阻止的话,也是犯中可悔罪。

所以自作教他安乐死,都是犯不可悔罪。因为这个人他业报没有受尽,你现在给他作安乐死,下辈子还是要再受业报,而且还会增加。

佛陀在经上打了一个比方,好像一头驴子驮着很重的货物,在悬崖边上走很辛苦。这个驴子就想着:“我只要把货物倒掉,就不用再受苦,拉得这么辛苦了。”它就故意往悬崖边上跑,把一车货物都甩下去了。这个驴子的主人就很生气,拿皮鞭来抽打驴子,并且继续把它拉下去,装上更重的货物,让驴子去拉。

这个比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业报没有尽,你用安乐死,后生的苦报更重。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

为什么是中罪可悔呢?就是说起了一个造五逆罪的恶念,想杀自己的母亲,但是所杀的是“非母”,所杀的人不是自己的母亲,那么是中罪可悔。因为他的动机是杀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是在母亲这边得到方便罪,不是在“非母”那边结罪。

【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如果他不是要杀自己的母亲,但是误杀了自己的母亲,也是犯中罪,可以忏悔,不是犯五逆罪。看他的动机。

【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

是在人这边结得方便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

为什么是小可悔罪,不是中罪呢?因为他的动机是杀非人,所以是在非人那边结罪,虽然误杀了人,但是在非人那边结罪,所以是小可悔罪。.

【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比方说我们讲过的那个鹿女,这个母鹿怀上一个人胎,那个就是畜生怀人胎,如果堕这个胎死,就是犯不可悔。

【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为什么是可悔罪呢?因为造杀业的这个人他先死掉了,死掉以后,他这个尽形寿的戒体就没有了。他前面曾经有兴杀方便,有伤害过人,那个人当时没有死亡,等到这个杀人的人先死了以后,那个被杀的人才死,所以后面死亡的这个人相对于前面动手杀人的那个人来说,前面的那个人就没有犯破根本戒的罪,没有犯重罪,而是可悔罪,犯支分罪。

【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

这一句我们也要六句来分别。

对境来说,首先对境是父母,这个造恶业的人他的想法是什么?

第一种,是作父母想,被他伤害的是父母,然后他自己伤害,动手的时候也想着,也知道这个是他的父母。这样子是犯不通忏悔的五逆罪。

第二种,对境是父母,然后父母疑。也就是说去伤害父母的那个人,他就不能肯定,但是怀疑是他的父母,然后也去杀害了父母,这个也是五逆罪,五无间罪,也是不通忏悔的。

第三种,对境是父母,但是这个人想着:“可能不是我的父母吧。”非父母想,非父母想就是想着不是他的父母,然后他所犯的是不可悔罪,但是非逆罪,不是五无间罪。为什么?虽然被他伤害的是父母,但是他当时杀的时候,不是要杀他的父母,想着那个不是他的父母,所以他得到的是杀人这个不可悔罪,但是没有犯五逆罪。

第四类的分别就是非父母,父母想。意思就是说对境,被他伤害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但是他杀的时候,当时以为是他的父母。他的动机是要伤害他的父母,但是他的父母没有被伤害,所以在父母这边结罪,因为没有被他伤害,就没有结这个五逆罪,而是不可悔罪,并且他已经伤害了其他人。

第五类是非父母,非父母想。对境不是他的父母,他自己也认定不是他的父母,然后伤害对方,是不可悔罪。

第六类是非父母,非父母疑。不是他的父母,他心里也就有一个怀疑,不敢肯定,到底是不是他的父母呢?这样子犯的也是不可悔罪。

所以这一句应该是有六句的分别,我们才能够明白这个戒相的不同。

五逆罪和不可悔罪有哪些差别呢?

应该说五逆罪的罪是最重最重,不可悔罪要轻一些。五逆罪是完全违逆人的天性,所以完全违逆自性,完全的一片黑暗,所以他就堕得很深,堕到无间地狱里面去,罪大恶极,并且是佛法、国法都不容的。

不可悔罪,是受戒以后破戒了,破四重的根本戒。杀生,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和前人命断,这个五缘成犯。还有就是犯盗戒的,乃至于犯邪YIN戒,犯妄语戒,这样子犯根本罪的话,破戒了,是不可悔罪。

另一个方面,在小乘和大乘的显宗来说,犯五逆罪是不通忏悔的。犯不可悔罪,在小乘里面说,你要作法忏是没有办法忏悔清净的,但是大乘的取相忏,拜佛菩萨,至诚忏悔,得到瑞相,这样子能够成就的话,也是可以通忏悔,但是要见到好相。

还有一重是犯五逆罪障出家,犯五逆罪的人是不能出家的。犯不可悔罪不障,好好忏悔,修这个取相忏。

【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罪。】

这里面也是有六句的分别,其中有两种是上品不可悔,有四种是中品可悔。

第一,对境是人,这个造业的人也作人想,确定对方是人,伤害对方,对方命断,也是犯上品的不可悔罪。

第二,对境是人,造业的人也是作人疑,怀疑也是人,这样伤害对方,也是上品不可悔。

第三,是人,非人想。虽然所伤害的对境是人,但是当时造业的人认为是非人而去伤害,这样子是中品可悔。

第四,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作人想,中品可悔罪。

第五,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非人疑,他怀疑那个也是非人,中品可悔罪。

第六,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也是作非人想,也是中品可悔罪。

所以这个戒相不同,那么种种的差别,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罪的轻重各个不同。这个对境可能是人,可能是非人,可能是畜生。想就是心中的想法,比方说人,人想,就是说外境是人,心中间也认定他就是人,如果伤害这个人,并且前人命断,还是犯不可悔。

也是有六句的分别,其中有两种是上品。

还有一种是人,人疑,外境是人,心中怀疑到底是人还是非人,杀者也是犯不可悔。

【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

就是说有个贼逃跑了,政府或者整个的聚落,这个村庄的人都来追赶,要捉拿这个贼,这个居士刚刚迎面走过来就看到了。

【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然后追的人来问他:“刚刚有一个贼,你看到他没有?”这个居士对这个贼生起一个嗔恨心来,就说:“我看到,在什么什么地方。”然后那些人就把贼抓住了,贼就失去性命了。这样子这个居士也是犯不可悔罪。为什么?教他杀,随喜杀。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有个坏人跑到我们寺院里面来,我们是报警还是不报警啊?我们报警会不会犯这个戒?如果报警,坏人给打死了,我们是不是犯了不通忏悔的根本罪?

还有我们看到那个坏人在逃跑,躲到山里面去,我知道他在哪里了,警方在通缉他,我明明知道,他问我,我是不是告诉他?我不告诉,好像我也违法;我要告诉的话,如果那个人死掉了,好像我也有罪,那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的,戒相一定要学通。如果看到坏人到寺院里面躲藏起来,应该要报警。为什么要报警呢?但是你的发心,这个动机就很重要。你不要以一个嗔恨心,“哎呀!那个破坏三宝,这个怎么行!马上报警。”不要是那样子的动机,就是说你的想法应该不要让这个人来三宝面前造更大的恶业,这样子的动机就是很好了。你的动机一个是护持好三宝,再一个也护持了那个人,免得他进一步地造恶业。这样子的心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因地的菩萨行为,这样子想就对了。

还有那个坏人在逃跑的过程之中,你知道他躲藏在哪里,应不应该报警呢?也要看你什么心态。要注意,可能会有几种想法,哪一种想法会最好呢?

第一种想法是希望这个坏人不要继续造恶了,得到这么好的人身,千万不要再造恶了,也希望保护社会大众的安全,不然的话,让他到处流窜会伤害很多人。基于这样子的慈悲心来报警,这个是非常好的。

还有一种是基于一种嗔恨心,想着:“哎呀!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这样子想你还是有过失的,要以贤善的心。

第三种是贪心。哎呀!那里悬赏,电视里面已经打了一个广告,通缉某某罪犯,如果是有谁提供线索,奖励三万元,我能够得三万元,赶快去报。这个是因为贪心,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肯定是有过失,而且还是比较重。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贤善的发心,所以我们学《五戒相经》也要会学。

【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

为什么“是罪可悔”呢?因为他所嗔恨的人没有被杀,所杀的是“非所瞋者”,所以是在他所瞋恨的人那边结罪,得到一个方便罪,所以说是罪可悔。

【馀如上说。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

“若居士母想,杀非母”,他当时杀的时候是想着是他的母亲,但是他所杀的非母,最后的结果没有杀到他的母亲,在他母亲那边结罪是犯不可悔罪,但不是五逆罪。

【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

如果是开玩笑,在拍他一下,突然他就死掉了,这个罪是可悔。

【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

如果是这个造业的人,他当时是头脑不清醒,疯狂了,癫狂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子去伤害是无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0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9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8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7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6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5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4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2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1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