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8


   日期:2020/10/2 15: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8

大愿法师讲解

盗戒第二

【佛告诸比丘:】

佛陀进一步地开示如何去持不偷盗。

【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

 

六缘成犯

这个就开宗明义把犯盗戒的六缘都开示我们了。我们昨天讲了,破根本罪犯杀生的业是五缘成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命断。这里面犯盗戒是六缘成为不可悔,犯根本罪。

一、他物。其他人的财产,其他人的财物。

二、他物想。你也明白这个财产不是你的,是其他人的,你心里很清楚。

三、盗心。你起了一个想侵占的心,想偷盗的心,这个很容易犯的。这个五戒里面的盗戒,其实你没有了解这个开遮持犯,可能犯了你还不知道。

四、兴方便取。就是你要有一定的手段来盗取其他人的财物。

五、值五钱。这个五钱,经典上面说五钱是多少?堪布益西彭措有一个计算,说是2.47元人民币。很少了,这么一点点东西,就是说如果你这个六缘都具足了,就是犯根本罪了。如果是折换成美元是0.31美元。可以把它折算成银子,根据每一个地方,根据不同的时期,这个银子的价格来计算,用银子的市价来乘以1.11克,堪布有一个计算,1.11克就是2.47元人民币。你偷了超过这个价值的,加上前面的那个几种缘,你就犯这个偷盗戒了。

六、离本处。

这个六缘就成犯:他物、他物想、盗心、兴方便取、值五钱、离本处,有这个六缘就成犯。

经典上面说,取他重物包括了三条:第一个是他物,是其他人的财产;然后他物想,也就是说取他重物,就是你明明知道那是其他人财产;所以他物,他物想,这两个缘都有了,因为是重物,贵重的财物一定价值超过五钱,超过这个限制,这里面就有了三缘了。然后一者用心,用心就是你起了盗心。二者用身,用身就是以身体来方便,来盗走。三者离本处,这个就是第六缘离本处。所以这一句话就开宗明义把整个犯根本的六缘都开示我们了。如果这个六缘都具足就会失去无作戒体,就是说不通忏悔,以作法忏是无法忏悔清净的。

【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

明明知道东西是其他人的,你去把它偷过来。

【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著馀处。】

把它移动一个位置。但是要知道,移动一个位置,如果是你离开那个主人控制的环境是犯根本,否则是可悔。

【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

这个三种取,都是他为了偷盗人家的东西所用的方便不同,来分辨三种不同的所兴的方便,就是说他用三种手段来犯这个偷盗。

【自取者,自手举离本处。教他取者,若优婆塞教人言盗他物,是人随意取,离本处时。】

这个教其他人来盗取,已经离开本处。

【遣使者,语使人言:“汝知彼重物处不?”答言知处,遣往盗取,是人随语取,离本处时。】

如果是有这个六缘,无论是自取也好,教他取也好,还是遣使取也好,这个都是兴方便,你还是需要其它前面的那个几种缘,如果六缘都有了就成为重业,就犯根本罪了。是他物、他物想、盗心、然后值五钱、离本处、再加上所用的这个手段,这个六缘都有的话,这些通通都是犯的根本罪。

【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

这个五种取他重物也是所兴方便的不同,也就是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不同,这个是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

【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诈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

就是很强行地夺取过来,蛮不讲理地抢过来。

【五者,受寄取。】

这个也是所兴方便的五种不同,也是要六缘都具足就成重业,就犯根本。

第一种是苦切取,你看现在有这么一些人,他身强力壮,但是他故意装作很可怜的样子去诈骗人家的钱财,这个是苦切取。或者是故意地自残来博取同情,然后去诈骗,这样子也是苦切取。

第二种是轻慢取,比方说主人拿仆人的物品,仆人就敢怒不敢言,或者是上级没有通过同意拿下级的物品,并且还很傲慢,很轻视,这样子是轻慢取。

第三种是诈称他名字取,就有很微细的不同:打个比方,张三到外地读书,他的同学李四刚好回家,就到张三家里去,说:“你儿子现在在学校里面缺钱用,叫我来帮他拿。”张三的父母相信他了,就把钱交给李四,托李四带过去给张三。如果李四拿去以后,他没有把钱给张三,自己用掉了,这个就犯了。

但是如果详细来说,犯的轻重有很多种的不同:有权有执、有权无执、无权有执,有这么几种情况。

 

a、有权有执

有权有执是什么意思?比方说这个杯子属于你的,然后你有一个执着心,你执着于这个杯子是你的,这个就是有权有执了。也就是说主人对于这个财产他有权力,然后主人对这个权力还很执着。如果是有权有执,这个是他物,是他人财产;再加上其他的五缘:他物想,这个偷盗的人也明明知道是对方的财产;起盗心;兴方便;值五钱;离本处;如果是有权有执,这个人就会犯根本罪。

b、有权无执

还有一种是有权无执。有权无执他是犯支分罪,就没有犯根本罪,这个戒体还没有完全破,可以忏悔,还得清净。

有权无执的是什么呢?

一类是那些已经成就的圣人,已经断尽了人我执的,比方说阿罗汉;已经断尽了人我执、法我执的,比方说佛陀。佛陀、菩萨、阿罗汉,这一类的圣贤,他们虽然对自己的衣和钵有权,是属于他的,但是他们没有执着的心,所以是犯支分罪。当然了,如果在贤圣面前造业,这个果报就很重很重了。

还有一类是凡夫,凡夫可能对某一些自己的财产已经消除了执着心。比方说北俱卢洲的人福报很好,很大,所以他们对于财物都没有什么执着心,那是有权无执。或者是某一个人他已经舍弃的财物,尽管他对这个财物还有权,但是他已经没有执着了。所以如果是有权无执,盗他物,得支分罪,还不会导致到犯根本罪。

c、无权有执

第三类是无权有执。打个比方,我们由衡阳搭车到冷水滩,国家规定的票价是10元,如果你上了那个车,车主强行要收你11元,你给他10元,会不会犯盗呢?应该是不犯戒。因为额外的那1元钱,这个车主有一个贪执心,但是他没有权力收取,那个是无权有执,所以你不给他,按照规定给他10元,这个是不犯戒。

这个是在他物,他人财产这一条里面来说,又分为有权有执、有权无执、无权有执。

我们回头来看前面说的那个例子:李四到张三家里去,帮张三拿了一些钱,口里说是拿到学校去给张三用的,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个中间的不同:

第一种是什么情况?张三的家里还没有电话通知他的时候,李四带去的钱已经属于张三了,但是张三自己还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他没有执着心,那个叫做有权无执。那个是他的,他有权力,但是他不知道,所以他还没有执着心。如果在那个时候,张三的家里还没有通知张三,李四得了这个钱以后,还没有转交给张三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犯支分罪,因为张三有权无执。

但是后来张三家里面又电话通知张三,这个时候李四仍然还是没有把钱转交给张三,张三因为已经知道了,所以他已经对这个钱产生执着了。从他产生执着心那一刻开始,李四犯偷盗的这个罪又在原来的支分罪上加上了一个犯根本罪,所以要能够分析清楚。

这里面说到诈称他名字取,我们透过这个例子就比较容易明白,这是有权有执、有权无执、无权有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0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9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8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7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6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5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4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2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1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