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八章 五阴


   日期:2020/10/5 0: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八章  五阴  

                         
   一                  杂  一(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若能深观五阴无常、体悟到「色、受、想、行、识」无常的实相,就会逐渐断除贪爱系缚,而达解脱自在。

◎「色」是指色身肉体,也包括一切有形有质的物质。

◎「受、想、行、识」都是指精神、心理方面。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现世到达涅槃彼岸的解脱者的宣言。有资格作此宣言的必需具足:(一)已达无修、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二)已证涅槃、无为、空。(三)已明生死大事,脱离生死轮回。

   二                  杂  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无常」法则是宇宙人生现象的真理、实相。「真理」一定是超越任何时间空间的。过去如此,现在、未来也必定如此。在地球上如此,到其他星球、其他银河系,也都必然如此。

   三                  杂  九(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

◎从「无常」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观」是指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肤浅的看,

 看不到实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让心澄静下来,以便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

 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如实体证而开悟而离系、解脱。

   四                杂  十一(十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

◎每个元素、零件都是无常生灭。由无常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成品,必然也是无常

 生灭。由会损坏的零件组合而成的汽车,怎能不损坏折旧呢?

   五               杂  一三(一三)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义分享】

◎由各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身心,若不会坏灭、若不会带来苦恼后患,那就可执取。若能如实知五阴组合而成的身心,有其味、有其患,那幺就不会颠倒梦想的执取。

   六               杂  二三(二三)

  尔时,尊者罗侯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佛告罗?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侯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如是,罗?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法义分享】

◎要破身见、我见、我慢,一定要对身心内外的一切粗、细、大、小、美、丑、好、坏、远、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如实的观察。去体悟现象界的生灭无常,再深入体悟无我、无我所。

   七                杂  二六∫二九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法义分享】

◎佛陀所说的「法师」,是指能深观身心内外无常实相,又能契入涅槃寂静的人。

◎「法次法向」就是逐步去体悟身心内外一切无常,进而导向离欲、寂静、解脱自在。

◎若能对当下的身心内外进行如实的深观透视,就能现世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解脱

 自在。

   八                 杂  三三(二五六)

  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九                 杂  三九(二六二)

  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法义分享】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与之抗争--「苦」就产生了。

◎许多修行人,虽然很会宣说「无常、无我」,但事实上骨髓里是很怕无我、很怕空。

◎如来深知众生心态,所以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不是抓有、就是执空。

◎本经开示的重点:「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十                 杂  四○(二六三)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壳。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稳出壳。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壳。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

    【法义分享】

◎「顿悟」来自于「渐修」。高楼大厦要落成,一定来自于深厚的地基与坚固的逐层建筑。若不如此,那种大楼不是梦幻世界的「空中阁楼」就是空有外壳的「危险大楼」。

◎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依阿含解脱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尽、心得解脱。

   十一               杂  四一(二六四)

  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从是以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宝床,唯卧一床;八万四千宫殿,唯处一殿;八万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比丘!色为常?无常?」……

    【法义分享】

◎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

◎若只修人天福报,到最后仍会福尽还堕。

◎凡夫因为不知足而成为欲望的奴隶;解脱者因为知足而常乐。

   十二               杂  四三(二六六)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

    【法义分享】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因为贪爱染着,让众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长夜绕柱,轮回而转。

   十三               杂  四四(二六七)

  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种种,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法义分享】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佛土净。有贪、瞋、痴的众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镜子。每个人的心镜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都不同。

   十四               杂  四七(二七○)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法义分享】

◎如果能深观身心内外一切无常,则能断除种种结缚,包括深层的我执与我慢。问题是修行人大多只把「无常」当做一个名相、口头禅、或头脑中的一种知见。

   十五                 杂  四二/五五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

  想如春时燄,诸行如芭蕉,       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

  诸识法如幻。             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法义分享】

◎把此两偈背下来,再慢慢去禅思、消化、求证。

   十六                杂  五六(六五)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愚痴无闻凡夫于苦、乐、不苦不乐受,不如实观察;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生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识集。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灭,着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十七                 杂  六二(七一)

  云何断关?谓断五下分结。云何度堑?谓度无明深堑。云何超越境界?谓究竟无始生死。云何脱诸防逻?谓有爱尽。云何建圣法幢?谓我慢尽。

    【法义分享】

◎若真的要弘法、真的要为法做见证,最好先「我慢尽」。达到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才能真正建圣法幢。

   十八                 杂  五五(六四)

  「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

    【法义分享】

◎能深入体悟无常、非我、非我所,则能断五下分结而证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断。

◎走在修行路上的众生,虽然知道无常、无我,也很会宣说,但往往骨子里是抗拒无常、很怕无我。所以种种扭曲变质的修行法门就不断衍生出来。

◎若能做到「识无所住」,就能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不容易啊!只要你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就处处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无觉察到而已。

   十九                 杂  五九(六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 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缘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二十                 杂  八二(三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比丘!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着,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时,十六比丘不生诸漏,心得解脱。

    【法义分享】

◎亲近善知识就是要学习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异依。

◎真正的善知识,他会引导你去如实正观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达到自依止、法依止。

   二一                 杂  八三(三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此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法义分享】

◎「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人与我诤」。一位到达彼岸的解脱者,他只如实述说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以及如何去体悟及到达解脱之道。但世间盲目者不知不见、也不去求证,佛陀又能奈何?要把阿含经判为小乘,佛陀又能怎样?

   二二                杂  八八(四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

    【法义分享】

◎对于五阴、六界、六入处,若能看到其集、灭、道、味、患,则能离系缚而解脱自在。但这必需止观双运才能办得到。

   二三                杂  八九(四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取故生着,不取则不着。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着?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

  云何名不取着?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生取着、摄受心住;不摄受住故,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不取着故。如是受、想、行……

    【法义分享】

◎对身心内外一切,若贪爱、执取、黏着,就会患得患失。当境界生灭变异,痛苦必跟随而来。

◎若不贪爱抓取,就不会患得患失。不管境界如何变异,心不随转,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二四               杂  一○二(五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

    【法义分享】

◎「漏」就是「烦恼」的别名。只要有抓取、有贪爱黏着,后患、烦恼就会跟着来。若不抓取、不贪爱黏着,就没有后患、没有烦恼。

   二五               杂  一○四(五八)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得无我慢?」

  佛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法义分享】

◎注意解析「五阴」是如何形成。很重要。

 一、「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

 二、「色身」与名(空)和合而产生「识」。

 三、色身与外境六尘接触而产生「受、想、行」。

◎色身、受、想、行、识等五阴,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五种元素。都是由各种元素不断排列组合演变而成。如同「水」不是本来就存在,而是由H2加O(二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所形成。「识」也是如此,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

◎在各种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我」在哪里?

◎于此缘起的五阴身心不了解,则我、我见、我慢生。若能如实深观五阴的实相,则我见、我慢断。

◎请更深入去禅思:「地、水、火、风」四大又是从哪里来?为什幺会聚合?

   二六              杂  一○五(一○ 三)

  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往语差摩比丘:「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前后相违。」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罗汉者,我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差摩比丘复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离色;非受、想、行识即我,我不识离。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诸上座听我说譬,凡智者,因譬类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余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如是,多闻圣弟子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差摩比丘说此法时,彼诸上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差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法义分享】

◎虽然能理解、能观察到五阴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并未断。这与观察的深浅度有关,也与习气有关。所以才有四双八辈的差异。深层的我见、我慢不易断。(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以协助反观照见。)

    【法义分享】

◎差摩比丘于五阴再深入思惟,观察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论上可以如此,实修上,要断深层我慢没那幺容易。

◎修行者很容易在禅修之际觉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出了禅修区,实际历缘对境之际,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来。

◎理悟容易,实修不易;理可顿悟,事必渐修。

◎要有很深的反观觉察力,才能看到那深层、潜伏的我见、我慢、我是、我能。

   二七             杂  一○七(一○ 五)

  「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

  佛告仙尼:「正应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处,难见、难知,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聪慧所了。凡众生类,未能辩知。所以者何?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于世尊所,心得净信,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净!」

    佛告仙尼:「色是常耶?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复问:「仙尼!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佛说此法时,仙尼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法义分享】

◎「无间、无间等」可翻译为「现观」--也就是现在、当下就没间断的深观、反观。

◎一般修行者极易落入断见或常见,但很不易觉察到自己落入「断、常」两边。能觉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但此甚深处,难见、难知,须要有很深的反观觉察力。凡众生类,未能辨知,因为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

◎众生习惯于颠倒梦想,常用我见、我慢不断的构筑梦幻世界,但不自觉知。

◎若「我慢」不断,「自我」就不会死;自我不死,就会继续再抓取、再轮回。

   二八              杂  一○九(一○ 七)

  尊者舍利弗语长者言:「善哉!长者!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法义分享】

◎遇到同样的逆境考验,凡夫是心慌意乱,身苦、心也苦。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是内心平静,身苦不能免,但内心却安详而不受境界影响。前者用我慢、我欲在与无常法则抗争;后者了知无常法则而全然接受。当你接受,境界就会穿流而过。

   二九              杂  一一二(一一○)

  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法,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隐、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

    【法义分享】

◎「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这是如来出现于世的主要目的--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实相而出离苦海,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

◎但「涅槃」甚深极甚深,很容易被扭曲、被误解。众生不了解涅槃深意,导致后世佛教徒才有「不断烦恼、不入涅槃」的谬论。这如同劝人「不要把精神错乱治疗好」一样荒谬。

   三十              杂  一二四(一二二)

  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聚土作城郭宅舍,心爱乐着,爱未尽、欲未尽、念未尽、渴未尽,心常爱乐、守护,言:我城郭,我舍宅。若于彼土聚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则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罗陀!于色散坏消灭爱尽,爱尽故苦尽,苦尽故我说作苦边。

    【法义分享】

◎大人看小孩玩家家酒,会觉得可爱又好笑,对那些假的玩具,小孩是如此当真,如此着迷。

◎众生对五蕴、身、心、内、外的迷执,就如同小孩对玩具的迷执。若心智渐成长、智慧渐成熟,反观到自己的愚痴,他就会哈哈大笑而放掉。

    三一              杂  一二五(一二三)

  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我当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住……

  罗陀!当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何等为有身?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有身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灭?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有身当知,有身集当断,有身灭当证,有身灭道迹当修。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有身若知、若断,有身集若知、若断,有身灭若知、若证,有身灭道迹若知、若修已,罗陀!名断爱、离爱、转结、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三二              杂  一三五(一三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法义分享】

◎「不知本际」就是不知本来面目,对生死大事仍是茫然无知。

◎「我、我所、我见、我慢、生死轮回……」都是来自于对五蕴身心内外没有如实观察了知,导致产生颠倒梦想,而作茧自缚。

   三三              杂  一七○(一六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我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常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世有边、世无边、世有边无边、世非有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法义分享】

◎佛陀不谈十四无记,因为不希望修行人成为哲学家、玄学家、辩论家、大学问家……。因为空谈理论而不实修实证,对解脱是没有益助的。

◎被箭射到后,要设法将箭袪除、先把病治好。而不是禁止开刀,却去追问一百个「为什幺」?因为在还没弄清楚为什幺之前,早已死掉了。

   三四              杂  一七七(一七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

  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时救令灭。」

  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故勤求大师。」

   三五             杂  一八九(一八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复堪任知色无常,知受、想、行、识无常。何等为一法成就?谓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无常,知受、想、行、识无常。何等一法成就?谓无贪欲成就;无贪欲法者,堪能知色无常,堪能知受、想、行、识无常。

  如贪,如是恚、痴、瞋、恨、诋、执、嫉、悭、幻、谄、无惭、无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伪相规、利诱……

    【法义分享】

◎要能真正如实正观、如实体证到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无常实相,没那幺容易。一般对「无常、无我」往往只是知道个名相或只少分浅尝、或只看到粗相。

◎当你真正用心灵去体验无常之流,那是「言语道断」没有思惟、没有想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