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卢志丹居士: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日期:2020/10/10 1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很多中国人接触佛教,是从读《西游记》开始的。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修道,修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于是乎,很多人就误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修神通;谁有神通,谁有“特异功能”,谁就修得好。甚至有些人学佛修行,就是为了求得神通,然后卖弄神通,显异惑众。
  佛教说的“神通”,是指修持禅定后,而得到的一种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大致可分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能、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然而,佛陀所要教导众生的,是烦恼的彻底止息与生死轮回的解脱,这不是神通所能成办的。依据相关佛经记载,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脱者中,慧解脱阿罗汉的数目高达三百二十位,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而慧解脱阿罗汉,一般是没有神通能力的解脱者。由此可知,神通与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了。
  在《佛遗教经》中,即将涅槃的释迦牟尼佛告诫弟子们:“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即:应当端正诚直之心,思惟正法,以自我解脱和引导他人解脱。不得包藏覆盖自己的缺陷和过失,更不能靠神通等特异功能来迷惑众人,来博得声望和供养。
  利用神通或神迹来弘扬佛教,似乎是一个好点子,即使在今天,恐怕都还不免有人会这样认为。其实,两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经明确地拒绝了。当时的婆罗门教,流行咒术咒语,讲求神通神迹,如果佛教的开拓,也随一般人投其所好,以神通为招牌,就很容易破坏佛法的纯正。佛陀评估这样的方法是弊多于利,所以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也不要出家比丘们以神通来吸引人众。今天的人们,好奇心很重,对神通与神迹趋之若鹜,基本上与佛陀时代相差不多,想要以展现神通来开拓佛教的“版图”,恐怕非但不得其要,反而引魔法入佛法,终究会得不偿失。
  麻谷等五位大德悟道后,行脚参方,以资增益。
  当时时天热口渴,麻谷等看见路旁有一婆婆卖茶,于是招呼道:“请来五杯茶!”
  婆婆问五位和尚:“大德何往?”
  麻谷等答道:“参善知识。”
  婆婆送上茶后,说:我这里茶要有神通才能喝,无神通不能喝! ”
  五位大师虽已开悟,但神通未发, 面面相觑,不敢举杯饮茶。
  婆见状哈哈大笑道:“五个呆鸟看老婆子逞神通喝茶! ”
  说罢,举起杯来, 一一饮尽。
  五人看罢恍然大悟,齐声道:“今日才是我等真正悟道时! 我等时时在神通,不知是神通,还向外驰求。今日不逢婆婆,又几错过一生矣!”
  真正悟透佛教般若空慧、明心见性的人,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时时是神通,处处有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可惜,多数人由于内心无明覆蔽,意识不到自身本来具有的无限潜能与神通,真可谓“百姓用而不知”!
  马祖道一的会下,有一位庞居士,他最早是亲近南岳的石头和尚。
  见到石头和尚以后,庞居士就提出一个问题:“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和尚用手掩住庞居士的口。庞居士当下就明白了,然后就在石头会下住下来,保任此心。
  一日,石头和尚见到庞居士,就问:“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你庞居士见到我以后,得到了一个东西;得到这个东西以后,在日用当中是怎样保任的呢?
  庞居士回答说:“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为什么没有开口处呢?因为时时事事处处未离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没有开口处,才用不着来描述佛性的状相。不过,庞居士最后还是旁通一线,写了一首偈子上呈石头和尚,其中有一句说: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意思是,在生活日用中,时时处处都在显神通。谁在显神通呢?自己本具的佛性,自己的本来面目,昼夜六时中,都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大显神通。显神通做什么呢?做平常的事。
  运水及搬柴,就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以平常的心,来做平常的事。以运水搬柴作一个代表,来说明佛性的神通妙用在什么地方来发挥。神通就是在生活日用中起作用。也就是说,修行做功夫,得到了受用以后,不是把这种受用来显异惑众,而是用来做平常的事,做日常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人们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入世,只要保任佛性,在尘劳中不染尘,在尘劳中来度脱尘劳,生活中的日用事,都是自己显示神通妙用的地方。
  日用即神通,就是禅宗主张的“日用是道”的禅修理论。“日用是道”得到很多禅师的认可和推崇。道悟即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崇信跟随道悟禅师学法时,一次问道悟:“我跟随师父修行多时,却从来没有听到过您指示心要。”道悟说:“你递茶来,我接;你端饭来,我吃;你行礼时,我点头。何处不在指示心要?”崇信听了,顿时开悟。道悟的所指示的开悟之道竟是如此简单易行。
  一次,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僧人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用功。”
  问:“如何用功?”
  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跟你的用功一样吗?”
  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大珠慧海认为,只要随缘任性度日即是用功,即是无修之修。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之语,即源于此理。已明了者也是饿了吃,困了睡,在外相表现上与常人无异。他们的心总安住于当下,再无驰求,对外境之违顺便能不拒不迎,自然随缘。如此“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与佛道合,才是用功。常人心思总在造作分别,不能停歇,于诸境上百种追求,千般计较。遇顺境者,则千方百计留之恋之;遇逆缘时,则费尽心机除之去之。若图谋不成,则忧上添忧,怖上加怖,乃至惶惶然不可终日。至此境地,食不甘味,寝不成眠,虽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亦不可得。明白此理之后,无论吃饭睡觉,乃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是神通,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 
  大珠慧海的“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后来成为禅门传诵的佳话和禅僧恪守的信条。饥餐困眠,是禅宗随缘任运、率性适意精神面貌的形象表述。禅宗对随缘任运尤为推崇,守端禅师则以“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作为他的“四弘誓愿”。而沩山与仰山的一段公案,也是饥餐困眠的生动体现:
  仰山禅师有一次到远方去度夏,解夏之后就回来看望他的师父沩山。
  沩山问仰山道:“一个暑期都没有见到你,你在那边都做了些什么?”
  仰山回答道:“我耕了一块地,播了一篮种子。”
  沩山赞美仰山说:“这样看来,这个暑假你没有白过。”
  仰山接着问沩山说:“这个暑期你做了些什么呢?”
  沩山说:“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同样赞美师父说:“那么这个暑假老师你也没有白过啊。”
  沩山认为,禅就是生活,所以禅者的砍柴、除草、犁田,种种劳作,都是修行。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行也是禅,睡也是禅,动也是禅,静也是禅。饥餐困眠,处处皆道场。所以仰山禅师说师父沩山暑天没有白过。
  日用即神通,在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中有具体体现。“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始见於马祖到一禅师的语录:“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平常心就是长沙景岑禅师所说的“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时取凉,寒时取凉,寒时向火,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如果着意追逐客尘,有心造作攀求,反而会丧失平常心的和谐性平衡性,而成为反常心、异常心。
  宋朝有一位大慧宗杲禅师,他是一位大解脱、大修行的人,是禅宗的中兴祖师。他一生接引无数达官贵人信仰佛法,修习禅宗,明彻佛心。大慧宗杲禅师说:修行这件事,没有离开日用事;就是要在日常事务中来勘验此心,考验此心,训练此心。他说:“修行这件事,茶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儿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间断。”
  大慧宗杲禅师说的是古代的生活情景。今天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在挤地铁时,在搭公交时,在超市买东西时,电脑前,电视机前,电梯上,在街上看到人来人往,在海边听到涛声,在林中听到鸟叫……事事物物缘生缘灭,处处都有佛性,时时都在显神通。
  当然,这并不否认佛教所说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能、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的存在;修证到一定境界,这些神通会自然而得。不过,佛教认为,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下列四种条件:
  其一,依于慈悲——《大智度论》中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即:菩萨烦恼已尽,因为慈愍众生,发大菩提心,求证神通,以救度更多的众生。为什么度化众生需要神通呢?由于众生愚痴,对于平常道不觉珍爱,以奇为贵,所以菩萨要现种种奇特希有的神力,来摄化他们。可见,求证神通是菩萨为了慈悲度众的方便手段,而不是修行的真正目的。因为一切的修持如果离开了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将更大。因此,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慈悲心。
  其二,住于净戒——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伤害众生;合乎戒律,有益于大众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长。因此,要修学神通,必须要持戒谨严,否则神通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其三,安于忍耐——有了神通,如果忍耐的功夫不够,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火中烧,仗恃神通,随心所欲,打击对方。这样的神通充其量不过是伤人的利器而已。而能够安于忍耐,不到最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滥用神通,即使不得已运用神通,也是为了维护佛教正法,利益众生。
  其四,用于平常——佛法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而不是神奇怪异,平常心才能永恒长久,而神通只能用于一时。
  佛陀一再告诫弟子们: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烦恼,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也不敌业力,即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是没有办法敌过宿业。神通也比不上功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功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功德没有圆满时,不能成就神通。积功累德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广大,般若空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在生活日用中体悟般若空,应用般若空,不断完善自己的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  

 卢志丹居士:佛陀告诉你妄语谎话的恶果 

 卢志丹居士:运水搬柴是神通 

 卢志丹居士: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卢志丹居士:一念嗔恚火,能烧无量劫善根 

 卢志丹居士: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 

 卢志丹居士:生活简单是享受 

 卢志丹居士:学佛不是为了求神通 

 卢志丹居士: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卢志丹居士: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卢志丹居士: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卢志丹居士:淡泊名利,清净自活 

 卢志丹居士: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