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日期:2020/10/23 12: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观察诸因缘,无我无常空。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千年之前,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在拜佛陀为师之前,听到有个沙门说到《阿含经》里的一个偈语:“诸法因缘起,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便马上证得了法眼净。

法眼净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境界。经典中说过,所谓的法眼,便是以毫无个人立场的眼光观察世间一切,如明镜般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如实映照在自己的心中,清楚其中的原因与必将导致的结果,也清楚众生的解脱之缘分别是什么,并能分别对其作出相应教授,使之能够依法而获得解脱。可见,所谓“法眼净”,指的是一种洞察世情的智慧境界。《三藏法数》中说:“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瑜伽》八十三卷云:“言法眼者:谓如实现证唯有法慧。”

当时,舍利弗听到这一偈语的时候就问这个沙门,你讲的这些道理是哪里来的?因为,在以前的婆罗门教义里,没有这种说法。当时,古代印度盛行“邪因缘”与“无因缘”两种法执:前者认为梵天创造了世间一切;后者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无须借助因缘,也无须借助造物主。《阿含经》中的偈语则传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讯息:它认为,世上的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聚合而生的。因缘聚,法就生了;因缘散,法就灭了。舍利弗一听到这种全新的说法,便明白它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当这个沙门告诉他,那是我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授时,他就跟着这个沙门,找到了释迦牟尼佛,并拜他为师。不久,他便证得了阿罗汉果。

促使舍利弗走向觉悟的,正是“缘起性空”的真理。

有一句歌词里说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它形容的仅仅是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所必需的缘分,但也恰好道出了世界的真相。什么真相呢?世间一切事物,无论是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还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因缘的聚合,就没有现象的诞生,因缘一旦解体,现象也会随之消失。这正是整个世界运作的规律。真正明白了“因缘”二字,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无常。

那么,因缘是什么意思?我们举个例子,若是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当成“因”,那么,六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则是“缘”。当“因”碰到对应的“缘”之时,它们就会共同作用产生一种“识”,即我们内心对外缘的解读,这些解读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态度与方式去面对和应对外部世界;这种态度与方式对他人来说,又是一种外缘,这种“外缘”会与他们的“内因”结合,于是他们的心中也会产生一种“识”,这种识又将影响他们的选择与态度……

举个例子,早上起床,看到窗外灿烂的阳光时,有的人会觉得“那么美的阳光,把我心里的阴霾都驱走了”,有的人则会认为“外面那么晒,肯定很热,这样的日子还要出门办事,真烦人”。这样一来,前者的一天或许就是快乐的,他甚至会用自己的快乐来感染别人,比如,他会对每一个人微笑,轻松而愉悦地处理许多事情,忽略一些平时会影响自己心情的东西;但后者的一天或许就是烦躁而焦虑的,他只想快点把事情办完,然后回到空调房里静静待着,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期间,无论谁跟他说话,他都会视为一种打扰,听到小鸟的叫声,他也会觉得嘈杂。不过,这种快乐与烦躁仍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一旦前者遇到什么让他感到非常头痛、难以解决的事情,或者哪个他非常讨厌的人又来纠缠他,那么他的心情可能就会变差;一旦后者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完成了自己必须完成的东西、达成了某个心愿的时候,他的心情或许就会马上变好。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了,无须过于在意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别人的看法,眼下的情绪,还是暂时的成功与失败、杰出或平凡,都是一种因缘聚合的东西,导致它们产生的因缘一旦解体,它们就会变成其他的东西,杰出的也许会堕落,平凡的或许会伟大,成功的也许会失败,但失败的可能又会成功。没必要为了眼前的逆境而辗转反侧,也不能因为眼前的顺境而沾沾自喜。因缘的流转,意味着生命中有太多可能,而我们所应该去做和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清醒和珍惜。而且,你也会明白,为什么同一个经历会让一些人觉悟,却又会让另一些人变得更加迷惑、堕落。因为,因缘的“因”与“缘”中,以内因更为重要,内因决定了你如何解读外缘,因此也决定了你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

正如我前面举过的那个例子中所说,大家住的楼房,表面看来是实有的,但实质上它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生的,因此它的“有”是一种“假有”,一种虚幻无常的“有”。砖头、水泥、钢筋、人力、工程师的设计等等,各种因缘聚合,然后建起了这幢楼房。那么,楼房建好之后是不是就变成实有的了?是不是就永恒不变了呢?不是。几十年之后,这栋楼房会变得残旧不堪,如果有人要在这个地方修新的建筑,那么这幢楼房就会被拆除,那么以前所聚合的那些因缘就该解散了。因缘解体之后,楼房的存在就会变成一种记忆。人们忘记了它,它便失去了存在的证据;记得它的一代人死后,它也会失去存在的证据。所以,楼房是无“我”的,是没有自性的,它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为什么说无我?因为“我”,指的是永恒不变的本体。

所以,缘起性空指的是,这些因缘聚合之物虽然在某个短暂时间内确实存在,但是它们经常在变化,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因缘的本来面目是无我、无常,一切归于空性,因此在观察所有的因缘聚合之物时,便会发现它们“无我无常空”。

那么,“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些事物的存在,因缘聚合又有了新的东西。比如,我在书里说这些东西,你刚好又买了这本书,而且正在阅读、理解、接受这本书里所讲内容的时候,这个说法的过程也就存在;当你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这个讲法的因缘就解散了,这个过程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切因缘聚而有,一切因缘散而空。许多东西,表面看来有,但实质上是无常、无我的。因缘一散,一切就消散了。所以,我们才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