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一讲 正宗分——大心普济觉


   日期:2020/11/3 0: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一讲  正宗分——大心普济觉 

我们昨天在一起学习了《八大人觉经》的第七觉。第五觉、第六觉、第七觉,这三觉主要是分开来针对于众生不同的烦恼而言的,也就是讲了我们众生有贪、嗔、痴这三毒。

由于这三毒的原因,导致了我们在生死当中受无边的痛苦,那么这个痛苦的情况就要在第八觉来做一个总结说明。

为什么要说前面七觉?就是因为众生有无边的生死。从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开始,一直到第七觉,外至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内至凡夫众生的生老病死,这种种现象正好是我们凡夫众生迷惑自己生命真相的一个具体表现。所以,第八觉知就直接告诉我们: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说到生死,佛法里面的生死观跟世间一般人的生死观是不一样的。佛法的生死观包含了我们这一生肉体的生死和我们内心世界的生死。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叫分段生死;内心世界的迁流变化,一个念头生起来就是生,一个念头消灭了就是死。这是变易生死。

在分段生死当中,我们又具备了无量无边的痛苦。佛陀在经典当中说过一个偈诵“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说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当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都消灭了之后,我们内心真正达到了寂灭的境界,那就得到了解脱道究竟的快乐。

由于众生不能自己直接体悟本来没有生死的寂灭心性,乱起种种妄想、颠倒、执着,从而导致了迷惑、造业、受报,于是轮回生死,受尽苦厄,无有了期。

诸佛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大德们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力,运用方便智和究竟智的般若智慧,揭开了生死大事的这样一种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生死当中具备了无量的苦恼,无量的狭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死当中还有丰富多彩和玲珑剔透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真正觉悟到生死真相之后,智慧和慈悲就会从每个人的心中油然生起。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慈悲,我们就懂得了生活,也就不再苦恼,不再畏惧生死,而能在生死当中得自在。

那么一般而言,我们直接来观察我们的生死,佛陀也是让我们从现实的生活当中入手,来看清楚我们的身心世界,这里面有三个层次,也就是说认识生死有三个层次的不同。

第一个层次,认识生死是痛苦的。首先,生死真的是非常痛苦,因为凡夫众生,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都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努力的结果呢,也都无法达到绝对完美的幸福。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有生必有死,死亡,大家谁都不愿意,这就是大家不能自由,不能幸福的最直接的一个表现了。

那么生和死,这个生死就有极大的束缚性,他能够束缚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生与死的来源和去处,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悠悠乎乎,懵懵懂懂。

有一个比喻,说我们一切众生在轮回当中,就像在苦海当中一样,每一个人就像是一叶扁舟,就像一只小船在生死当中,在这个苦海上一样。大家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都是拼命地往前开。

那么,旁边有些船开得快一点的,有些船稍微大一点的,我们就会羡慕。我们就会努力,努力干嘛呢?跟他们比较,他们升官了,我官还要比他升得更高,他们发财了,我财也要比他发得更多。

这样子,我们在轮回当中就有了攀比心,大家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小团体当中,就树立了某一种价值观。为了这样一个非常有局限的价值去拼命地努力。

那么,努力的结果呢,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努力。

所以,这只船在狂风巨浪当中,不知道自己从什么地方来,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去什么地方。

但是大家都知道,我这只船,一定到达不了我的目的地就会在当中沉没了。我们也看见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船沉没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他们都带着遗憾,带着无奈,带着无知死去的,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是这样。

我们就是不知道我们的目的在哪里,也不知道我们的生命的归宿在哪里。我们只知道我们大家一定会死的,而且死,一定是我不愿意的。所以,这一点就非常的使人痛苦,这个死就有这样大的束缚性。

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局限当中,因为我们不知道生前和死后,所以大家考虑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死之前,生之后。

在几十年短暂的人生当中来考虑问题,用尽心思,绞尽脑汁,考虑我们生活活得怎么样,所以,非常的狭隘和短浅。

古人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对于过去和未来都毫无知晓,毫无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了一些模糊的记忆,却无法重现他们的真实面目。诸位可以想象,我们能够重现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历程吗?肯定是不行。

所以,我们整体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无数个零落的碎片一样。诸位想想我们的人生,非常的零落,非常的散乱,这无数个零落的碎片随风飘逝。而感觉当中,我们还总以为自己拥有什么似的,以为自己拥有了一个生命,拥有了一个身体,拥有了一段人生。

那么,对于生前和死后的零乱和隔阂,这种无知的状态,在佛法里面就称为分段生死,我们的生死是一段一段分开的。

那么,现实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现。我们现在的这个人生,包括形体的美丑、寿命的长短、知识的多寡、情绪的高低、智慧的深浅,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间难以沟通,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种种差别情景,都是分段的意思。

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种痛苦,所以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这三种最基本的痛苦,就是苦苦、行苦、坏苦。通常称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体的、客观的痛苦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生有很多痛苦,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强烈的逼迫性,一切痛苦都在逼迫我们,使我们的身心感到困顿、恼怒和烦恼,痛苦使我们不堪忍受。

生老病死谁替得?咸酸苦辣自承当。爱者有别离,怨憎却相会;所求不如意,五阴常炽然;忧悲恼苦,难以尽言;旧苦未去,新苦又来。譬如麻风病还没有痊愈,又生了毒痈,毒痈还没有好又生疮。再譬如年老体衰已经行动不便,偏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瘫痪。

所以古人说:屋漏更遭连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位,什么职务,从生到死总要受尽各种苦难的折磨。这一切苦苦,生老病死,特别是老病死,这个苦是最自然,最根本的痛苦。

第二种是行苦。行就是变化,也就是间接的、无形的、变化的、不苦不乐的感受,这是行苦。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没有永恒存在的,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使我们迁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尽苦楚。

我们平常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太多的痛苦,也没有太多的快乐,那么生命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岁月就这样流逝了,这就是行苦。

时光不待人,渐渐皆远去,只看他人老,不觉轮到己!人生在世,能让自己快乐和痛苦的事情在时间的比例上并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乐的感受,才是最多的。从生到死,能够留下记忆的,实在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光阴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流逝。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是何等的无能为力。一任时光流逝,一任岁月蹉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无常面前,众生显得何其脆弱,何其无奈!这是第二种行苦。

第三种是坏苦,就是指直接的、具体的、客观的、快乐的感受必将坏灭,从而产生痛苦,这叫坏苦。

所有的快乐感受都会形成感官上的强烈对比,在失去快乐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痛苦。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亲人的别离,爱人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华的枯竭,财富的消耗,荣华的衰落,无一不是乐极生悲的惨状。

正所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有的快乐终必损败,无常的世间谁能久留?

人们只知道追求幸福,却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时候,幸福已经渐渐地远去了。临死之际回首人生,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

凡夫众生处于生死之中,不知诸法缘起缘灭,不明白生命的本质内涵,对于身心苦乐的感受,产生了种种喜欢与讨厌的执着,非常坚固的执着。

如此习惯成自然,不能从痛苦之中认识到真相,也不能从苦难当中锻炼自己的意志,而是在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也不能从快乐当中觉悟真理,不能由欢乐而升华生命,而是乐极生悲,徒自兴叹。

也不能从不苦不乐之中晓了实相,不能因为不苦不乐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豁达超越的胸怀,而是在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浪费生命。

所以,受苦固然是痛苦的,就是快乐也会变成痛苦的根源,不苦不乐亦会成为痛苦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人生之中最大的苦,莫过于生、老、病、死之苦了。在十二因缘当中,“老死”是属于同一支,在出生之后的种种病苦,以及忧悲恼苦就包含在老死当中。

因此,佛法正面告诉我们,对人生一定要有一个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这样一种觉悟的眼光。

那么,佛法对生死之苦的第二层认识,就是告诉我们,生死的痛苦是可以解决的。对于生死痛苦的解决,这是整个佛法的主体部分。

佛法的内涵和终极理念可以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世间法就是对于世间各种资生产业,和世间种种差别相状的描述。比如说,如何获得财富,如何支配我们的财富。我们在家生活,如何来应付,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如何来处理,这是佛法中的世间法所讲的。

而佛法里面有出世间法,这才是佛法根本的义趣。他包括了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主要是对生死之苦的解脱,而菩萨道的重心,则在于帮助他人解脱生死之苦。

在佛法里面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这三种就是解脱生死痛苦的方法。

在这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方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比如说我们汉传八大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天台宗等等,尤其重视我们内心的修行功夫。对于修行的前后次第,正行和助行,都有非常详细的解说;也包括藏传佛教的五大流派,还有南传佛教的各种禅修法门。

这些方法都是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我执”就是分段生死的根本。

破除“我执”,断除生死的束缚,我们就能够获得生死的解脱,就能够使我们的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这样一种状态。

简单地说,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想心降伏了之后,把一切是非人我,杂染执著全部都破除了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象从鸡蛋壳里钻出来的小鸡一样,束缚自己思想举动的所有错误看法和想法,都会立刻灰飞烟灭,生死之苦就会被彻底的征服。就在这时,生命就会呈现出崭新的景象,内心之中只有光明和宁静。

这个时候,会不由得发出感叹“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所说的:“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一个终极境界。

第三层,佛法认识生死的意境在于认识生死的真相。经文里面讲的“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是菩萨发心,救度众生的时候,看到众生在受无边的痛苦。

那么,菩萨发这个慈悲心,救度众生的痛苦的时候,是觉得众生真的有一个实在的痛苦,在那里痛苦我去救他呢?还是看到众生具有与佛完全等同的佛性,而众生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只是去帮助他,让他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真相呢?

所以,第三层,生死真相的把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前面两层,第一层,生死是痛苦的;第二层,生死的痛苦是可以解决的;第三层就是认识生死的真相。

那么生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告诉大家,生死的真相就是完美。

生死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长阿含经》卷第二,佛陀对阿难说:“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有生有死,这是世间的常理,有什么奇怪的呢?

其实,对生死以及生命中所感到的任何痛苦,都只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一种错觉而已。

诸位在这里要注意了,经典里面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实际上不是说我们在生死当中,他有个实实在在的无量的痛苦在这里,而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任何痛苦都是我们的错觉,因为我们生命本身原本就是解脱的,自由的,幸福的。

所以,在通过种种修行,证悟了真心和佛性之后,彻底看清楚了生死的真实面目,此时的生死就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痛苦,而是真如实相在具体事物上的一种显现,生死也是我们佛性的显现。

禅宗顿悟的“见性成佛”,天台圆教的“大开圆解”,都是直接从心性上契入,一切法无相无作,生死没有生死相,解脱也没有解脱相,而生死解脱的来龙去脉、因缘果报却极为清楚明了。

这正是永嘉大师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天真佛。” 这真是难以想象和不可思议的大乘佛法的境界,也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重点所在。

这完全不同于凡夫众生的生死观,也不同于二乘圣者的观点。他直接显示了佛乘的究竟了义,就在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一念心中完全具足,也在我们每一个众生举手投足之际显露无遗。

因此,烦恼即菩提,所以没有烦恼可破除;生死即涅槃,所以也没有生死可以解脱。菩提即烦恼,所以没有菩提可求;涅槃即生死,因此也没有涅槃可证。

生死的真相,本来如此,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能够破除一切苦,这是真实不虚的真相。

但是,奈何众生,于这个微妙庄严的生死真相之中却不闻不知,沦落于贪嗔痴等烦恼剧毒之中,梦幻颠倒,从迷入迷,对自己生命的真相内涵,不曾丝毫觉察,所以受苦无量,苦恼无量。

又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诲,不信不受。直接指示你认识心性,你不相信,也不接受,邪见深重,妄自尊大。

比如世间有些自恃聪明豁达之流,他很豁达,觉得生死没什么了不起,还觉得生活得很洒脱。这种人,是掩耳盗铃式的自以为是。

种种错误的观点行为,纵然偶尔行善享乐,也不能得到方便和究竟的升华,更不能突破生死迷惑的局限,反而导致了许多痛苦的结局。

带有这种错误而局限的眼光,继续造作种种善业或者恶业,有了善恶的行为,就会形成相应的结果,从而继续接受颠倒的苦和乐,这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现象上面的一个根本大问题。

可以说,分段生死是最明显的,那么变易生死是我们要细加注意,才能够注意得到的。

凡夫众生的分段生死解脱了,就证得二乘圣人和登地菩萨,自己个人的生命就能够获得自由。

那么变易生死呢,要等大乘菩萨修行,到最后,最后一品无明破除干净了,成佛了,这个变易生死才彻底了脱。

可以说,这两种生死犹如猛火炽然,煎熬着凡夫众生和二乘行人。

诸位可以回顾一下,我们不要说昨天什么事情,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或者睡着了,今天隔了夜我就忘记了,这种我们不说。

我们就说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个,我们都不知道。大部分人还不以为这是痛苦的,实际上这是极大的一个痛苦,最粗劣的痛苦。

你这一生的任何努力,在分段生死面前,到了死亡的时候,只有两手空空,什么也不带走,这一切都成为了句号。

那么在佛法里面,我们分段生死的痛苦,就是我们不了解生前死后,并不是说没有生前死后。

那么许多的人,就会在这个上面做文章,会产生种种身见、边见、邪见。

有些人认为,人生几十年,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做好事,也觉得没什么,做坏事呢,也心里踏实。因为他觉得死了什么都没有,所以做坏事也不怕果报,这是邪见,边见,断见,认为死了什么都没有。

另外一种人呢,以为老子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不怕死,以为死了之后还是人。这是没有因果缘起的观念,以为人死还是为人,永远都做人,以为生死是一个真实的,可靠的。那么,这就是一种常见,也是邪见。

我们凡夫众生,分段生死的这种痛苦是很粗劣的。那么微细一点,我们在平时生活当中所感受到的,跟变易生死的痛苦就非常的接近。

因为大部分的痛苦,刚才说了,三苦:苦苦、行苦和坏苦,都是属于变化无常的。这个变化无常给我们带来了无边的痛苦。

事实上,凡夫众生之所以为无常而痛苦,就是因为对于无常的事物,没有认识到他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呢?就是在第一觉悟里面说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了。

如果我们认识到无常的真相,那么你认识了之后,其实无常也挺好的。为什么无常挺好?正因为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痛苦,他一定会消失。

因为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现在暂时得到一下的快乐,也不要得意忘形,他也会过去的。

这样一来,我们的任何情况,都可以得到改变,这就是无常的真相。

正因为无常,我们才能够改变自己,才能够升华自己,才能够使自己从一种局限当中解脱出来。

“苦恼无量”,“苦”是身苦,“恼”是心恼。我们的这个身体,要为世间的五欲六尘去奔忙,去劳累。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大家见面的时候,问你最近怎么样?大家每个人都提出来一个字,“累”。身体要承担一切事务,所以身体很累、很苦。

身体苦一点也罢,可是内心呢,又找不到真正的安心之处,没有安身立命,安心立命之处,我们的这颗心始终是动摇的。动摇的身心总是飘落在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海之中。

身心之苦一言难尽,叫做身心憔悴。

可以说,我们凡夫众生是因为迷着于这个生死的假象,那么二乘行者呢,他沉迷在偏真的涅槃里面。

他看到这个生死,非常的痛苦,非常的可怕,所以,他把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六识这十八界,色心二法全部扔掉不要了,证入到偏真涅槃。

这其实也要接受无边的痛苦,因为二乘圣人,他还要接受变易生死的痛苦。

那么当菩萨看到这样两种情况,看到了我们身边的人,因为不懂得生命的真相,不懂得分段生死是有无边痛苦的,也不懂得变易生死的这个内心,念念不忘地在执着在这个虚幻的生死景象上面,起了无边的烦恼。

诸位,菩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他们在心里真的是于心不忍。因为众生在接受冤枉的痛苦。而且,众生接受的这种痛苦是不真实的,如果这个生死的痛苦是真实的,真实的就不能改变,那就没办法解脱了。

我们可以了脱生死,就是因为生死是一种虚幻的假象,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错觉,所有的烦恼都是一种错觉。

譬如,一个瞎子在宝库里面,因为看不见自己整个身心就处在宝库之中,所以他就乱摸,乱叫,乱喊,乱走。这样一来,就被这些珍贵的宝物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受到损伤之后又感到更加的痛苦。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会感到一些困顿、烦恼和不安,这一切实际上是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生命所导致的一种痛苦,并不是外界有一个痛苦给我们。

过去曾经有一位信徒,他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就想来请教佛陀,希望佛陀能给他开示。他说自己非常的痛苦,佛陀就非常慈悲地,很沉静,斩钉截铁地跟他说:你没有痛苦,没有人能给你痛苦。

他一听到没有人给我痛苦,他想了想,确实如此。这个世界上谁给我痛苦呢?什么事情给我痛苦呢?真正来说,也没有哪个人,没有哪件事情真的能让我痛苦的,他当下就放下了。

所以,菩萨发心,就是看到众生的生命本来不应该有痛苦,却冤枉地在受痛苦,所以要发起大乘心。

这个大乘心,就是针对前面具有变易生死的二乘人来说的。二乘,我们通常称为小乘,小乘只求自度。

在《八大人觉经》里面的前面四觉,他偏重在解脱道,就是自己一定要先解脱,但是这里都是大人觉,都是大菩萨的发心,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告诉我们,菩萨发心不只是要度众生,最好首先是要自己能够解决这个生死问题。

因为,如果你自己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你的说法,你的做事就不够感人,度众生的能力也就有局限了。

当然了,菩萨也有凡夫菩萨。你看到了解脱生死的方法,自己不一定真的证得了这个解脱道。但是你看到了,你明白了解脱的方法,你马上就去告诉别人解脱,这也是可以的。

但是凡夫菩萨,如果你证得解脱道,再回过头来度众生,这是圣人菩萨。

那么菩萨发起的大乘心,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大乘心发起了之后,有三句话我们要了解,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核心问题。

“菩提心为因”就是说菩萨发心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道就是觉悟之道,菩提就是觉悟的智慧,那么内心要以觉悟的这样一种心态为内在的正因。

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个世界的生死轮回的痛苦,你以为世间的种种五欲之乐,人天乘的快乐就已经足够了,那么这种发心就不是菩提心。

比如说有人提倡人间佛教,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做一些慈善事业,让社会大众,现前的大众,能够得到物质上,精神上的劝慰,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安定、快乐、宁静的生活。

这虽然是菩萨,大乘菩萨所要做的具体行为,但是,如果你的内心当中,没有觉得分段生死的可怕,也没有觉悟到变易生死的威胁,没有愿望让众生去解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个如果没有的话,那么这就不是以菩提心为因了,而是修习世间的善法。

所以人间佛教,我们要学习人间佛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内在的核心问题。

人间佛教如果只是做一些好事而已,只是让大家在一起相聚,感到非常欢喜,高高兴兴地过一辈子,那么最多也就是像人天乘。

所以,这背后的出世间,也就是了脱生死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根本所在,这点无论如何不能丢弃,无论如何不能忽略。

《八大人觉经》当中的发大乘心,就是要以菩提心为内在的主因。

那么,“大悲为本”,就是下面要说的两句话“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是大慈大悲,也就是整个菩萨生活在世间的根本所在了。

我们看到所谓的人间佛教,如果做得好,就是大乘菩萨大慈大悲的体现,因为大慈悲心里面要具备代众生受苦,给众生快乐的这样一种精神。人间佛教就是具体的一个方法,暂时借用一下,叫做方便。

比如说,有个人非常贪财,他放不下这个财,那么你就先让他满足一下,然后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告诉他,这个财不可取。或者你也可以告诉他财本来就不可取的,你用一个多贪众生,用不净观来观察他,让他明白。这是一种方便。

又比如说贪色的,看到美女或者看到美男子就会动心,就会烦恼,那么这个时候你让他修不净观,让他舍离了这种烦恼,这也是一种方便。

各种方便都是因人而异。

佛法,他不是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比如说我们要修出离心,他并不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你赶紧别呆着,赶紧全部跑到月球上去,跑到某个地方去,他的本意不是这里。

他的本意是,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被这个世界所污染了,因为这个世界的种种情形,财色名食睡,使我们痛苦不堪,所以才叫我们要解除,要解脱,要离开。

假如我们不为世间一切法所动,那么也没有必要叫我们离开了,也没有必要叫我们解脱了。

所以“方便为究竟”这一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度众生的时候,我们要不舍一切手段。方便就是手段,只要让众生能够得到快乐,只要让众生能够离开痛苦,我们就要想尽一切方法,一切手段,这是第一层。

这个一直到菩萨,修菩萨行到成佛都要用的,十方诸佛也都要用方便法门度众生,所以叫做“以方便为究竟”。从菩萨发心,凡夫菩萨开始一直到成佛都要用方便,这是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从菩萨的自身而言,菩提心为正因,以大悲心对待众生的时候,那么自己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方便。

比如说在网络上,我们诸位同修在这里,有网管,有在这里听法的。网管、听法的包括我现在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佛法,这都是方便。

那么这个方便在解脱之后的菩萨看来,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六根门头所放的就是自性的光明。所以,菩萨在用方便法门的时候,这就是他全体生命的全部显现,这就是究竟的。

究竟是什么?佛性在这里起用了,自己受用了,方便本身就是究竟。

所以不要以为我现在暂时用了这个方法,然后待会儿再用一个究竟的,那个才是真实的。菩萨见到佛性之后,没有这个观念。

见到佛性之后,一切法,一切行,包括做梦,在梦境当中也都是究竟真实,因为梦也是佛性在显现。假如我们没有佛性的话,我们不会做梦。

我们的妄想,我们自己在妄想当中生活的这个念头,第六意识,平时害我们不浅,我们因为这个妄想受尽了痛苦。

但是菩萨,他知道这个妄想只是一个方便,而且这个方便又是佛性的显现。

所以,他的一切想法都是究竟,那么一到究竟之后,就不叫妄想了,就叫做智慧了。

所以第六意识转识成智之后就叫做妙观察智。他非常微妙地去观察事物的本相。这是我们生命当中本来就有的功能,所以不能偏废。

那么,菩萨有了菩提心,有了大悲心,有了方便,方便就是究竟的,这个自利利他就具足了。

那么在自利利他都具足的这个情形上,第八觉知的最后四句话,可以说把大乘菩萨道自己修行和度脱他人修行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给特别强调了一下。

所以,以大悲为根本之后,又说了四句话。“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就是大悲心,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是大慈心。所以,我们经常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那么“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为什么叫做“愿代众生”?后面一句为什么是“令诸众生”?

“愿代众生”是我们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愿意去代众生受苦,那么众生,他会不会让我们代他去受苦?他会不会接受我们的美好的愿望呢?很难。

其实,佛菩萨都有这种愿望。不要说佛菩萨有这种愿望,在这个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也都有这种愿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集体,他也愿意代大家受苦,叫做成人之美,代人之劳。

那么有了这个愿,愿意代众生受无边的痛苦,这个痛苦包括什么呢?包括苦苦、行苦和坏苦。

这里面这个无量苦,我们不要以为愿意代众生受无量苦,就是皱着眉头,好像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不是的,菩萨的大悲心当中没有这种很难受的感觉。

他看到我们在受苦的时候,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怕受这个苦,所以想尽办法不让我们受这个苦,他尽量来分担,这个是要以受苦的感受来替代我们,来分担我们的。比如说这个肉身上的,财物上的,物质上的。

还有一种是,我们凡夫众生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菩萨也要代我们接受这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实际上是坏苦,坏了之后就苦。

比如说有许多学佛的人,家里人在集体聚会,或者觉得应该快乐一下,那么发了大菩萨心的菩萨,你也应该去参与他们的快乐,参与他们的快乐的同时,你看到,哎呀,这个快乐是坏苦,众生不知道啊。

所以,我现在跟他们一起快乐,那么一起快乐,有了这个接触,有了这个缘分之后呢,想尽办法让众生从这中间呀脱离出来。

如果我们整天只是受苦,没有代众生接受这种世间快乐的这种承担的能力,那么世间的众生就会觉得我们是个怪物。

菩萨绝对不是怪物,这点更难了。

所谓八风,四个逆风比较好防,痛苦的,负面的,这个一般的修行人都比较容易抵得过。可是顺风,好的,快乐的,就难防了。

一方面,我们容易被他所转;另外一方面,别人让你接受快乐的时候,你又不敢去接受这种快乐。别人让你觉得这个世间也有快乐,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你觉得只是很无常,这种快乐你不想要,什么都不想要,什么都排斥,整天皱着个眉头,看世间整个就是一个大火坑,苦死了,那么这也是不慈悲,没有大悲心的。

所以,大悲心代众生受苦,是三种苦都要代的,不是光光代一个苦苦。坏苦也要代,这样子才算生命的完全付出。

假如你只是看到别人挑不动的时候,你去代他一下,然而人快乐的时候你不去分享,那么与众生缘分也就少了。

所以,就像对一般比较好的朋友,也就是说,苦乐都能相当,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世间,对于菩萨来说,也是要有大悲心才行的。因为“有福同享”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从这个福当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生命的付出才是无有丝毫的保留。

那么“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不是“愿诸众生,毕竟大乐”了。而是我们有具体实际的行为,让众生能够得到快乐。

“毕竟大乐”,这是大慈悲心。什么叫“毕竟大乐”呢?你给他的一些快乐,小小的快乐,这只是方便。那么真正的快乐,是把每一个众生,内心当中,绝对自由的,绝对幸福的这样一种力量,完全地开发出来。

不是给他几块糖吃吃,哄哄他,让他高兴高兴,不只是这点。虽然这个也是给众生快乐,但这只是先以欲钩牵。

真正要让他入佛智的,是要让他获得的快乐一定要彻底,没有丝毫的负面影响,一点都不应该有。如果有一丝毫的负面作用,那这就不是真正的“毕竟大乐”了。

在菩萨修行的整个过程当中,菩萨自己获得了这种幸福,他会身不由己的去对众生说,希望众生也能够从中获得这样一种幸福和美好。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所在,佛法也不是把世间,把这个人世间看得是一塌糊涂,而是世间的这种快乐,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他。

那么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悲心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间的痛苦,更客观去认识他,然后去承担他,这是大悲心。

大慈心呢?就是我们要承担世间的、出世间的这种快乐,真正究竟的大乐,这是真正的大慈,也要承担。

所以,在《涅槃经》里面讲,菩萨解脱一切痛苦却能够真正的“常乐我净”。

所以,真理有四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真理不会改变,这是常;第二个要素是真理没有痛苦,如果是痛苦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承认他是真理,所以是快乐,常乐;第三是真理绝对没有副作用,这就是我,“常乐我净”的我;第四是真理不会有烦恼污染,这是清净。

那么涅槃四德当中的 “常乐我净”,“乐”可以代表凡夫众生希望得到的感受。那么菩萨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也就是说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得大涅槃,“大乐”就是大涅槃。这是《八大人觉经》后面四觉当中的最后一句话了。

那么大乐的这个涅槃,我们可以回顾前面第四觉的第一句话,叫做“愚痴生死”。那么,只有愚痴无明破除了,才能够见到中道佛性,见到大涅槃,也就是 “毕竟大乐”。

我们再回顾一下就知道了,要解脱生死,一定要解决贪嗔痴。先要把这三毒的真相看清楚,然后我们把他解决掉。

贪嗔痴要解决,那么贪嗔痴的根在哪里呢?就在于无明,不知道真相,所以破除无明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当我们把这个无明破除掉了,你哪怕是破一分无明,你就能够证得一分法身,也就是能够获得一分大乐。

菩萨自己从这条路上走过来,所以,菩萨最后,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真正究竟的大乐,也就是生命的绝对自由和绝对幸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达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现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形成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业风与心力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改变命运的力量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三大问题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有福报的生命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意义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明了我们的觉性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内在景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禅观内省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身心功夫 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