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如何认识佛教?--佛学与科学的关系


   日期:2020/11/8 10: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认识佛教?(上)

--佛学与科学的关系

引言

现今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都不太了解佛教,甚至是误解;其实佛教比科学更科学,比哲学更哲学,比心理学更能深入分析人心。
古今中外,许多圣哲伟人,对佛教的真实义理都非常折服与推崇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罗素说:「我觉得不论是智能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它宗教创教人。」拉哈克斯兰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类心灵的第一人。」尼赫鲁说:「要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和平的气氛中进行,就如佛教的中心思想一样。」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研究过《大藏经》,在他的日记里曾三次提到,并写道:「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神化的人,放弃了死板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和精神的经验而浑为一体,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这些条件。」
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换句话说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以对科学补偏救弊,改正科学研究的错误。
梁启超先生亦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厌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由此可见,佛法妙理堪为科学之父,哲学之母,而时至今日却弘扬乏人,确实令人惋惜。

一、佛教与科学之比较

科学原意为「知识」,是一门利用仪器与学理,专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学问。科学虽然与佛教同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然而科学的知识是从感官而来,是变幻无常的,今日的定律也许会被明日的定律所推翻,并非永远不变;而佛教的教理,却是佛陀以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所证悟、发现的自然法则,这个「法」是宇宙本有,历久弥新的真理,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因此,佛学的提倡不但与科学完全没有抵触之处,反而在科学的方法与效用上,提供更精确的检证。

1. 佛教教义与科学理论之分析

在教义方面,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依物理学来说,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是动的,也就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没有固定的、不变的「我」可得,因此是「无我」。但另一方面,依量子论的观点来看,一切物质可以完全变换成能量,储藏于空间中;空间中弥漫的能量经过聚集后,也会形成物质,所以,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都终归于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

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也提出:宇宙万象万物都只是「能」的各种不同形态。「能」无法被看到,但科学能证明它确实存在,这正可以验证佛陀所说万法皆「空」的事实;空,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无所不在。乃至佛陀对时空的体认,所谓「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换句话说,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唯有在时、空一体的状态下,一切法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这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明宇宙是三度空间、一度时间的「四度时空连续区」:如无时空的标准,宇宙并没有客观的存在之理论是相同的。

2.佛教学说体系组织方式与科学知识之研究方法

科学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它的研究方法不外逻辑学中的归纳和演绎,而研究科学的精神在于客观,重分析,凭实证,以求出研究的正确结果。佛教经典的组织、结集与传译的作业方式、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判的严谨等,都合乎科学的精神。例如东晋道安大师将佛教经典的组织,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序分又有「如是我闻」等语,具足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众),恰与今日新闻学上的「六何」(是指为何 (Why)、何事 (What)、何人 (Who)、何时 (When)、何地 (Where)、如何 (How))相似,又与科学上作者写实验报告相同。实验报告开头必须将实验主持人、共同实验者、时间、地点、实验目标、使用仪器材料一一列明,再记录实验的本文,以表示此报告的准确性。此种叙述法在二千多年前,已为佛教所采用。

同时,佛经的结集与传译亦是十分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佛教史上几次的经典结集,每次与会者都在五百人以上,在会中诵出三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佛经的翻译,如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人员多达三千,译场中有主译、证文、证义、译语、笔受、缀文、刊定与润文等职别,每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组织严密,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

此外,佛教经论的注疏分析也是十分缜密,例如科文是为方便解释经论而将其内容分成数段,再以精简扼要的文字标示各部分的内容;科图则是将科目全部以图表示;对于经论注疏内容繁复者,往往将全书分为若干卷,又将全经三分,再以天干地支细分为若干目,其分析之细腻,较之科学分析,有过之而无不及。

3.佛教教义的实践与科学精神


佛教一向注重解行并重,在经文的「流通分」大都载有「信受奉行」之文,可见佛教崇尚实践,经由实践而与理论相互印证,这是相当具有科学精神的。
佛教的修行是有层次、有系统的。例如:禅宗祖师常说「要提起疑情」、「要大彻大悟」,这正是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净土宗的修行,主张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正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再如一般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说明学佛的第一步要皈依三宝,这是确立信仰;从发心信仰到究竟证悟,尚有解、行的过程,而且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是周而复始的。总之,佛教不仅在理论上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就是在实践的法门上,也是循序渐进,相当缜密而科学化的。

二、佛教可助长科学的发明

佛教其实可以说是指引科学的明灯。在佛教教理中,蕴涵许多有关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深邃思想与概念,可以提供科学研究发展的构思与方向;另一方面,科学越发达,则越能印证佛法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例如佛经记载:「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如今透过科学仪器,证实此说非虚。

又如佛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广大无涯,不可限量。(其间充塞无量无数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所见的太阳,周围都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个大行星,及二十七个卫星,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由如是众多星球所构成的太阳系,在佛教名为一个小世界;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名为一个佛国土;而宇宙间佛国土之多,实不可限量。


如何认识佛教?(下)

--佛学与科学的关系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士,有世界名曰极乐」。《药师经》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如来…。」如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无量佛国土;然每一佛国土中,皆有无量众生居住,为诸佛教化的对象。

经上说,十方恒河沙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其中所指的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今日天文学家已证实: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而太空中竟然有数不尽的太阳系,不过仍未敢肯定千千万万无数个太阳系中是否有生物存在。如果科学家们,愿意研读佛经,不难再次证明佛经所说,十方世界中,有无量无数众生存在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佛教天文学不仅开拓了人类的思想领域,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因为基本上,佛教不仅教义合乎科学的辩证,而且佛经的组织合乎科学的方法,佛法的修行更合乎科学的精神。


三、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近百年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确实已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人的医药服务、卫生设备等等。例如,现代建筑造型的美观,室内设计的进步,卫生设备的讲究,信息科技的便利,以及日常用品的电器化,乃至饮食营养的丰富,较之上古时代,茹毛饮血,固然相去天壤,即与科学落后的国家相比,亦有天堂地狱之差。人们在物质方面,已获得穷奢极侈的享受,当然这些都是拜科学所赐。可惜,与此同时,却间接被科学推往物欲的陷阱,使人生活脱离道德正义之常轨,而日渐堕落迷失,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实。

人为了追求更丰富、更奢华的物质享受,不得不拼命去赚取金钱,甚至不惜挺而走险,去偷、去抢,以为有了金钱,名誉、地位、娇妻美眷,洋房汽车......无不随之而来,于是金钱成为人生命的主宰,人竟沦为金钱的奴隶。多少人因金钱而作奸犯科,多少人因金钱而夫妻不和、父子反目,又多少人为追求金钱而神魂颠倒,醉生梦死。殊不知金钱并非万能,世界上很多东西,并非金钱所能买到;何况,有钱人并不一定幸福快乐。因为有钱的人,既要妥善保管财产,免被他人抢劫敲诈;更要投资保值,免遭受贬值的损失。终日营营役役,忙碌不堪,万一股票滑落,或经营失败,个中苦况,更是贫穷的人没法想象的。

此外,所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类所居住的国家,一旦受到外侵或内乱,生命财产,固然难保;而且水火无情,亦可使人财富毁于一旦;近年来,各地天灾不断,人祸连绵,实在令人惨不忍睹;或治安欠佳,盗贼为患;或儿孙不肖,吃喝嫖赌,皆可以令人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所以《大智度论》说:「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火、若不肖子。」

何况人命无常,青春不是永恒的,转瞬白发苍苍,老死将至,家财万贯,又何济于事?再多的金钱仍难免一死!可惜,现代人无法跳脱物欲的束缚,形成人与人争、国与国争的混乱时局。

所幸者,近代西方科学已经察觉到「精神」与「物质」是相连不可分割的,也相信世间万象(物质)的内涵,还有许多目前科学未能解开的谜底,是未来科学研究努力的目标,不过这些努力仍须在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的法则下进行。

因此,佛教强调行解并重,并不单是着重在知识的累积,而是在精神意识的豁达与智慧的开展。佛教深知「精神是物质的内涵,物质是精神的作用」,所以,如果科学家们,能在促进物质文明的同时,兼顾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采纳佛学少欲知足,自净其意,安贫乐道的思想以修养身心,推展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我精神,自利利他,使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均获得平衡的发展,如此,必能补救科学偏于物质所造成之弊患。罗素曾说:「在真理发掘方面,科学需要佛教;在物质文明方面,科学更需要佛教。」确是至理名言,发人深省。

结语

信仰无疑是宗教的出发点。正信的佛教讲求信、解、行,证。而信、解、行、证的「信」,不仅有信仰的含义,更是一种信任,因对佛的信仰、信任而要求去解(认识)佛的教义,通过「行」(实践),得到「证」(证悟),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念,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彻底觉悟。

如前所述,佛经上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眼前一滴水,「八万四千虫」,这些在今日都已得到验证,但二千多年前佛是在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证得的。这说明在向外寻求探索、发明仪器扩大人类探测能力的实证科学之外,尚有另外一种从内在体验出发,通过研究人性本心而认识外在世界的悟证途径。

佛教认为,万物皆含识、众生皆有情;而最重要的是,众生皆有佛性。所谓觉悟,就是认识到贪、瞋、痴、慢、疑皆为人类所有之劣根性,因而必须通过解与行,才能回复本有的佛性。爱因斯坦说:「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

所以,正信的佛教必然反对迷信,尊重科学,而真正的科学家必然尊重佛教。唯这样的信仰,才能使人类道德趋向高尚,使科学发展有更明确的目标,令一切科学的发明都用于和平的建设上,使社会更文明、和谐,使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快乐。(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