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艾雅·凯玛:摄心


   日期:2020/11/10 16: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摄心

我们的老朋友,苦,可能由身体上的不适所引起,可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由心的错乱和纠葛所引起。我们的心会创造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

我们的心会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这是世上其他事物无法做到的。因为事件通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引起我们的反应,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内心的专注力。

我们可以利用禅修来练习。禅修有两种方式:止(samatha)和观(vipassana)。假如我们达到某种定境,那就表示我们的专注力有了进步。但是除非我们把它用在观照上面,否则这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当心静下来后,会有些喜悦,但是我们应该观察这时的喜悦是如此的浮动和无常,而这样的观察过程会让我们的心更平静。只有观照才是不会退转的,不过内心中的定境愈深,远离纷乱的能力就会愈强。刚开始时,随便的噪音、不适或者是想法都会破坏我们的定境,特别是当我们的心在白天没有平静下来的时候。

我们应随时清楚地了解事物的无常(anicca),不光只是在禅坐的时候。不断变迁的事实能让我们观察到真理。念住是佛教禅坐的核心,而观则是它的目标。我们只花生命中的部分时间在打坐上面,可是我们可以用生命所有的时间来观察自己的心。这就是世事的舞台。心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我们越是观察自己的心灵,并且了解它的造作,就越想要照顾它、尊重它。我们最大的错误是对于心灵习焉而不察。心灵具有创造善恶的能力。不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只有当我们保持平静与快乐,才能去掌握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做主,而我们的想法就是我们的主人。

不论仇敌如何互相伤害,

或者冤家如何彼此憎恨,

邪恶的心,

总是伤害更大。

无论是父亲和母亲,

或是任何亲戚,

都不如良善的心

那样利益他人。

——《法句经》四二、四三

在佛陀的眼里,没有什么比得上调伏柔顺的心。只有在禅定中才可能调伏自己的心,那是很特殊的训练。就好像打网球一样,我们要不断地跟教练练习,直到我们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和擅长的地方,才能真正地去和别人比赛。而调伏心的比赛场地就在日常生活——我们所遇到的每个状况里。

我们最大的支柱就是念住,也就是时时活在当下。假如心是专注的话,它就不会杜撰任何故事,例如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某人对你是不公平的、或是自己的欲望或悲伤。这些故事可能千变万化,可是当心念专住时,这些妄想都会停止。念住也就是指完全溶入这个时刻,注尘不染。我们完全活在当下——不论行住坐卧,感觉喜悦或痛苦——我们都维持着不起分别的觉照,“只是知道”。

清晰的理解力意味着观照: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词和行为的目的,而且知道那是善巧方便或是实际达到所追求的结果。我们必须跟自己保持一些距离,才能冷静地去观照,因为假如我们完全认同某件事的话,几乎不可能客观地评定。念住和清晰的理解力是并肩而行的,能让我们和“我”保持距离。

我们任何的苦,不管程度大小、持续或间断,都是由心所生的。我们的心创造了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和别人没有关系。每个人都在这舞台上扮演着他自己的角色,这就叫“生命”。有时候别人刚好在附近,我们就会想象是他要为我的不幸负责。可是事实上,我们的所有造作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

在禅定中,我们越观察自己的念头,观照的力量就会越强。当我们观察到自己的心是刹那刹那地生起、暂住和息灭时,在思维过程中就会产生离欲,让我们不起执著。念头总是不停地来来去去,就像呼吸一样。假如一旦我们和它产生关系,就会有问题产生。我们相信我们拥有自己的念头,而且应该回应它们,特别是当它们有负面价值的时候。这就是苦的起源。

佛陀对努力修行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恶念未生令不生,恶念已生速令断。善念未生令生起,善念已生令增长。

这方法用得越纯熟,对我们就越有好处。这是我们的禅修训练之一。当学会了在禅定中不理会念头的生起,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妄念。当在数息中舍弃杂念时,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随时守护我们的心。我们越能舍离影响内在平静的妄念,就过得越轻松自在。心灵的平静不是槁木死灰,觉察到烦恼而随它去,这并不是压抑,平静的心是慈悲的心。

苦是自己创造的,也是自己让它继续存在的。假如我们真要去除苦的话,就必须小心地看守这颗心,因此需要观照的力量以观察内心的变化。是什么牵动了我们?我们是如何反应的?虽然有无数次的牵动,但反应永远只有两种:舍弃和渴求。

我们可以从任何事情上学习反省。今天有些出家众在银行里等很久,这是耐心的训练。不管这样的训练成功与否,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个学习的经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训练,也是挑战。这也就是人类的目的、存在世间的唯一理由。在这个小小星球上,我们用自己的时间来学习和成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当做是全人教育课程。其他的人生目的是错误的。

我们在这里只是过客,只能使用过客般的能力。假如我们花时间来观察自己——好恶、抗拒、拒绝、忧虑和恐惧——我们就会以最好的方式来生活。以这样的方式生活需要相当的工夫。佛陀称为“舍离”(samvega),这是感觉到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上,而不会等到未来,只要自己有时间,不必要特别找日子。每件事都能成为学习的经验,而唯一能实现的时间就是现在。

当我们遇到我们的老朋友“苦”的时候,我们应该问它:“你是从哪里来的?”当我们获得答案后,我们应该再问一遍,然后更深入一点。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我们不会马上就找到。我们会经过几个转折,然后才达到最后的答案,那就是“我”。当我们达到这里时,我们知道我们达到了一连串问题的终点,而且这也是观照的开始。然后我们可以观察这“我”是如何产生苦的。我们曾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反应的?当我们看到原因的时候,或许就可以舍弃那种错误的见解。当我们看到原因和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忘记它们。滴水可穿石,一点一滴地我们逐渐地净化。每个时刻都是值得的。

如能经验到每一刻的专注,我们的心就会产生更多的力量。没有任何时间是虚掷的,假如我们能善巧运用的话,每一秒都非常重要。然后心的力量就会生起。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是我们最好的生活方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