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一)


   日期:2020/11/14 1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一)

此外,亦可约「能得」、「所得」、「本具」三义以作解释说明:

一、谓依般若胜慧了达诸法皆空,到底何所得?所以说是「无所得」。此约所得方面言。

二、谓自性本自圆满不缺,无须丝毫所得,所以说是「无所得」。此约能得方面言。

三、谓实相本具一切功德智慧,凡夫迷而不见不知,今菩萨依行深般若亲证实相——一切功德本自现成,不是前无而今忽有,更非从外得来;由于是本具的缘故,因此不是真有所得,所以说是「无所得」。此约本具方面言。

其实,一切诸法皆因妄情执着而有,如凡夫执五蕴故有身心世界可得;二乘执空故有偏空涅槃可得;权教菩萨执二边故有上求下化而能所历然。总之,「无所得」即是「无取着」(无爱取、执着);「有所得」即是「有取着」,一有了贪取执着的妄见,则三惑烦恼随之而起。正如《观音玄义》所说:「见思取生死相,尘沙取涅槃相,无明取二边相」。今用观照般若照之,则妄情顿消,执着俱遣,是为凡圣情尽,智虑皆亡,还有什么三惑可言,诸法可得呢?但是既然没有一法可得,为什么下文又说依般若而得究竟涅槃乃至佛果?

以下引《大般若经》文,以作说明:

「善现言:世尊若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若不得一切法,云何能圆满六度,入菩萨正性,严净佛土,成就有情?佛言:菩萨摩诃萨,不为一切法故,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无所得故,修般若波罗密多。」

我们要知道,如果真有所得,则心生执着而受缚;若无所得,则心自空寂而解脱──菩萨究竟涅槃,即由无所得心而得来的。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有所得则无所得),若见诸相非相(以无所得故),即见如来(即是真得)」。断际禅师也说:「不得一法名为传心,只无所得名为坐道场。」。凡此皆是说明「无所得即是真得」的道理。与此同时,亦要知道,「自性空」不碍「缘起有」,所以无妨因果的建立;而「缘起有」不离「自性空」,所以没有万法的取着。能够说有而不着诸相,谈空而不废诸法,这才是般若真空最微妙的地方。是故下文说:菩提萨埵依般若而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略称「菩萨」,前文已解释过。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谓依此般若毕竟空慧而获至心无罣碍,乃至究竟涅槃。

「罣碍」,「罣」是「网罩」义──喻无明烦恼蔽覆真心,如被罗网罩着不得自由;「碍」是「阻滞」义──喻众生执着,阻碍正道,不得前进。意思是说真心受了无明的蔽覆,事事妄加执取(罣),对境生着,触途成滞(碍),故谓之罣碍。亦即被物牵罣障碍而不得自在的意思。

但是到底被什么牵罣障碍着呢?凡夫被色牵罣,故有我执的障碍;二乘被空牵罣,权教菩萨被二边牵罣,故有法执的障碍。

「恐怖」,「恐」为「恐惧」;「怖」是「怖畏」。又,一时惊骇曰恐,常存畏惧曰怖。简单地说,即被事物所牵累而生恐惧怖畏,心不得安的意思。究竟恐怖些什么?凡夫为五蕴的罣碍,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怖,二乘为偏空的罣碍,权教菩萨为二边的罣碍,而有变易生死的恐怖。

现单就凡夫方面来说:因迷而不觉故,所以内执四大假合之身为我,贪恋取着,故以身为罣碍,而有老、病、死等种种恐怖的发生;而外执万法为实有,妄为取着,故以万法为罣碍,而有患得患失等种种恐怖的发生;这都是无般若智,迷实相理,一向以妄想心用事、烦恼心用事,故有种种罣碍恐怖。菩萨依般若智,纯以真实心用事,清净心用事,故无一切罣碍,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可恐怖的了。

我们学佛之人,若能依般若而修,直至功行得力,此时自然心境一如,解脱自在——内不执着身心,则不为身心所罣碍;外不执着万法,则不为万法所罣碍。到了这个时候,一切老、病、死,和无常转变的种种恐怖,自然化为乌有;要知道,执着是惑,罣碍是业,恐怖是苦,即惑、业、苦──由于没有执着(惑),则无罣碍(业),既无罣碍,也就没有恐怖(苦);故曰「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二字均读去声,作「去」字解。亦可以说,远是永远;离是脱离,即解脱的意思;合之为「永远解脱」。《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远离之相。」又云:「于一切烦恼、六趣、四生,蕴界处等而得远离,故名般若波罗蜜多。」

「颠倒」,「颠」者「头」也,「倒」是「倒置」。如人之头本在上(顶天),脚本在下(立地),今则错乱相反,头使垂地,脚使朝天,是为颠倒。这是一种譬喻,意谓众生背觉合尘,认妄作真,故称之为「颠倒」。正如《圆觉经》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以东为西,以南为北)。」

一般而言,世间有四倒。什么是「四倒」?依《俱舍论》十九、《大论》三十一所说:

一、 对于世间诸行无常之生灭法,妄计为常,此为常倒。

二、 对于世间诸苦,妄计为乐,此为乐倒。

三、 对于世间诸法,不明一切无我,妄计为我,是为我倒。

四、 对于世间诸不净法,妄计为净,是为净倒。

所谓妄认血肉之身为净,世间享受为乐,缘影之心为常,缘生之法为我。

可是,我们要知道,其实无生无灭,永恒不变才是真正的常;寂灭永安,长离诸苦才是真正的乐;自在解脱,真实无碍才是真正的我;永离一切尘劳垢染才是真正的净。凡夫精血构成之身,又怎会清净?所受众苦交煎,又焉会是乐?妄心剎那生灭,又何处有常?因缘所生之法,那里有我?这四倒皆为众生迷了真心所起之妄见。

因此,佛陀于临入灭前,曾谆谆警戒诸弟子们说:「若我灭度后,尔等当依四念处为住(「住」是「不离」的意思,谓时时不离四念处观)。」四念处:一、观身不净,可以对治净倒;二、观受是苦,可以对治乐倒;三、观心无常,可以对治常倒;四、观法无我,可以对治我倒。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