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真诚的修行道路


   日期:2020/11/18 1: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踏上真诚的灵性道路,并不是逃避困难,而是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引导它们成为心的转化力量。

  每个灵性生活都必然会经历一连串困难,因为日常生活就包含了这些困难,佛陀将之描述为“不可避免的存在之苦”。然而,在深刻认识灵性的生活中,这些不可避免的困难却能成为觉醒以及加深智慧、耐心、平衡和慈悲的动力。如果缺乏这种观点,我们就只是像背负重担的牛或步兵般忍受著苦难。

  我们就像童话故事《纺金线的女孩》中的年轻女孩,被困在一间满是稻草的房间,完全不知道身边的稻草是黄金假扮的。灵性生活的基本原则是:我们的问题正是发现智慧和慈悲之处。

  纵使只是一点点灵性修行,就已经使我们发现疗愈、停止战争、训练自己活在当下的重要。当我们变得更自觉,就能更清楚地看见构成人类经验的内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痛苦与挣扎,喜悦与美好, 苦难与渴望,以及不断变化的悲喜剧情。

  当我们遵循一条真诚的修行道路,痛苦似乎会变得更多,因为我们不能再回避它们。当我们不再遵循幻想和逃避的旧习,就要留下来面对生命中实际的问题和矛盾。

  真诚的灵性道路并不逃避困难或错误,而是引导我们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让它们成为心的转化力量。当我们开始爱人、觉醒、自由,就必定要面对自身的限制。当我们深入观察自己,就会更清楚地看到未经检视的冲突和恐惧、弱点和困惑。看清这种情形是非常难受的, 创巴仁波切形容从自我的角度来看灵性的进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的羞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生命就像一连串错误,可以称之为“问题” 或“挑战”,从某些方面来说,称为“错误”较为妥当。事实上,有位著名的禅师曾形容修行就像“一个接一个的错误”,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机会。我们就是从“困难、错误与过失”中真正地学习。生活便是犯下一连串错误。了解这一点,将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的自在和谅解,使我们与生命的难题自在共处。

  但我们的反应通常是什么呢?当生活发生困难,我们的回应是责备、挫折和失败感,于是想要克服这些感受,尽快逃避它们,回到较愉快的事情上。

  我们借由禅修使自己平静时,回应困难的过程甚至会变得更明显。但不是以习惯性的责备来回应,而是有机会看见我们的困难,看它们如何产生。困难有两种:一种显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动和直接的回应;但大部分问题是自己制造的,因为想努力改变生命的原貌,或是过于陷入自己的观点,而失去更广大、更有智慧的视野。

  我们常认为困难是自身之外的环境造成的,但富兰克林很了解这一点,他说:

  我们有限的视野、希望与害怕,成为我们衡量生活的标准,环境不符合我们的想法时,就变成困难。

  我认识一位佛教徒作家,他多年前追随一位知名的藏传佛教老师开始修行。他对禅修所知不多,但接受了一些初步指导后,认定自己必定会开悟,于是带了几本禅修的书和足够吃六个月的食物,到佛蒙特州山上的一间小屋居住。他估计六个月或许就能尝到开悟的滋味。他开始闭关时,十分享受森林和独处的乐趣,但才过了几天,就觉得快发疯了,因为他整天打坐,心却停不下来,不只常想著事情、计划和回忆,更糟糕的是,他的心会一直唱歌。

  这个人已经找到一块让他“开悟”的美丽地点,小屋靠近一条潺潺溪流。第一天,溪水声似乎很美好,过了几天,却起了变化。每当他坐下来,闭上眼睛,就听到溪水的嘈杂声,而且马上跟著水声唱和, 他的心开始唱起进行曲,如《星条旗永不落》或《闪烁的星旗帜》(美国国歌〉。当水声的干扰过于严重,他就停止禅修,走进溪中,开始搬动四周的石头,看看能否让溪水唱出不同的曲调。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几乎和他毫无不同。困难发生时,我们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事物上, 例如下雨、孩子们,外在世界似乎是我们不舒服的来源。我们以为若能改变世界,就会得到快乐。然而,我们并非通过搬动石头来找到快乐和觉醒,而是要转化我们和它们的关系。

  西藏佛教传统指导初学者必须修持的法门叫做“将困难带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识地将我们不想要的苦难、生活中的哀伤、内心和外在的挣扎,变成滋养耐心和慈悲心的养料,由此发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实的佛性。困难是如此被看重,因此在每个修行阶段前,会唱诵一段真心请求困难来到的藏文祈祷文:

  在这旅程中,愿我能得到适当的困难和苦难,使我的心能真正觉醒,使我追求解脱和宇宙慈悲心的修行能真正实现。

  波斯诗人鲁米以同样的精神写了一首诗,谈到有位传教士为街上的盗贼祈祷,为何如此呢?

  因为他们对我如此慷慨,

  每当我转身要回他们想要的东西时,

  我冲向他们,他们殴打我,留下我而去在街道中,我再次了解,他们想要的,不是我想要的。

  不论何种原因,要感谢那些让你转身

  回到灵性的人。

  你要担心那些给你

  纯美抚慰而使你迷离祈祷的人。

  最能滋养灵性的,常常是引领我们面对最大限制和困难的事物。密勒日巴是著名的西藏修行者,年轻时曾以神通力量伤害很多人。后来他遇到一位真正的上师,这位上师要求他不用神通力,从事几年的苦力工作。他徒手盖好三间大石屋后,又拆除它们,一次只搬除一块石头。在这过程中,他学到耐心、谦虚和感恩。这些困难为他做好准备, 在日后能接受和了解更高深的教法。

  我的老师阿姜查称之为“违反意愿的修行”或“面对自己的困难”。当他觉得弟子已做好准备,就把胆小的人送到坟场整夜修行,那些常打盹的人当然就被派去敲打寺内早上三点的起床钟。

  即使没有主动寻找困难或特别的指定功课,我们也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通过困难来修行,需要极大的心灵勇气。唐望称之为“成为灵性的勇士”,他说:

  只有成为灵性的勇士,才经得起知识之路的考验。勇士不能抱怨或后悔任何事。他的生命是无止境的挑战,而挑战是没有好坏的,挑战就只是挑战。凡人和勇士的不同,就在于勇士视每件事为挑战,而凡人则将每件事看成祝福或诅咒。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极困难的时期或处境,这些困难会唤起我们的灵性。我们有时要面对挚爱的孩子或父母的痛苦或疾病,有时要面对职场、家庭或生意上的损失,有时是自身的寂寞、困惑、上瘾和恐惧, 有时会被迫面对痛苦的环境或难以相处的人。

  有一位研究生在五年禅修期间,总是不断在修行、人际关系和工作中挣扎。她在禅修中,有时能得到片刻的平衡,产生某些洞见,却不曾找到深入的寂静。她对任何形式的慈心观都有强烈的反感,因为觉得挫折和造作。后来,她弟弟因车祸受伤,她回家帮忙,却陷入离异父母之间的争执。在车祸前,她父母已有八年不曾交谈。弟弟徘徊在死亡边缘,而父母的关系并没有好转。每天探病回家后,她会在自己的房间试著打坐;打坐时,常常为弟弟、父母和自己的痛苦流泪。一天傍晚,她红著眼走出房间,父母问她怎么了?她不禁痛哭流涕,哽咽地谈到家中的巨大痛苦,想必每个人都很难受。她的发泄没什么用处,但父母因此感到羞愧,确实降低了吵架的音量。弟弟的病情逐渐好转,她放心地回到研究所,回到工作中,回到她的关系中,也回到家中的禅修中。在家中打坐的第一天,她不禁泪流满面,这次是为她自己多么孤立、把自已弄得如此刚硬而哭泣。她试著修慈心观和宽恕, 结果她的心对生命中的每个人充满慈悲。在这次开放之后,她的禅修、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渐渐好转。

  我们可以在困难中学到修行的真正力量。在这些时刻,我们培养的智慧、深厚的爱和原谅,是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时刻禅修、祈祷和修行,就像是为心中的痛楚倾注抚慰的油膏。每当遇到贪婪、怨恨、恐惧、无知的巨大力量时,心中也能发出同样巨大的勇气。

  心的这种力量,来自于体认每个人所承受的痛苦都是所有生命共有的更大痛苦的一部分。不仅是“我们的”痛苦,而是“这”痛苦, 了解这一点,能唤醒我们的普世性慈悲。苦难是以这种方式打开我们的心,特蕾莎修女称之为:“遇见伪装成苦难的基督。”她在最大的困难中看见神圣的剧本,在服务濒死的穷人中发现耶稣的怜悯。

  这种态度展现了多么大的自由。正是心的力量,能面对任何艰困的环境,并将之转化为黄金般的机会。这是真正修行的果实,这种自由与爱是灵性修行的成就和真正的目标。佛陀说:

  如同大海只有一味,盐的味道,修道上所有真正的教法,基本上也只有一味,就是自由的味道。

  这种自由来自我们有能力处理任何生起的能量或困难。这种自由使我们有智慧,能进人世上所有领域——美丽与痛苦、战争与和平的领域。我们不是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时间找到这种自由,而是在今生的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等到极端困难的时刻才去体验自由,最好能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培养。

  如果把日常生活的环境看成修行之所,就能开始找到这种自由。遇到日常的困难时,我们必须自问:我们是否视之为诅咒,好像是命运造成的倒霉事?我们会咒骂它们吗?逃走吗?害怕和怀疑会打倒我们吗?我们如何开始处理在自己身上出现的反应?

  处理问题时,我们常常只看见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压抑和否认,尝试让生活只充满光明、美好和完美的感受。我们终究会发现这种方法是无效的,因为我们以一只手或身体某部分压抑的东西,会从其他部分冒出来。如果压抑心中的想法,会得胃溃疡;如果压抑身体的问题,心灵会变得烦躁或僵化,充满未曾面对的恐惧。第二种策略刚好相反,是呈现出所有反应,在各种情境中随意发泄感受。这也会造成问题, 如果我们把每一种生起的感受都发泄出来,比如我们不喜欢的事、观点、怒气,会使我们的习惯性反应不断增长,直到它们变得令人厌倦、痛苦、困惑、矛盾、难以处理,最后令人无法承受。

  还有其他可能吗?第三种选择就是清醒而专注的心所发挥的力量,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使我们能面对问题和困难,将之融入禅修,以促进灵性生活。

  一位心理学教授来参加禅修,想寻求平静和了解,她的教育背景是心理学理论,也研究过东方哲学,想致力于心智运作的研究,了解意识的活动,但身体却无法配合。她一辈子都与一种退化性疾病搏斗著,身体常常感到巨大的痛苦和虚弱。她的内心期待禅修能减轻疼痛,好让她能继续探索深层的佛教心理学。然而,每当她禅修时,不论是禅坐还是经行,全身都疼痛无比。她无法克服疼痛,经过几次密集禅修, 她的挫折感渐增,疼痛也更为严重。她想要不同的经验,而不是与过去相同的慢性疼痛。

  常有人问她和疼痛之间的关系,她总是说:“哦,我只是一直觉察它。”但仍暗自期望疼痛会消失。有一天,在几小时充满挫折与疼痛的禅坐之后,她放下自己的抗拒,以真诚开放的专注,用全然不同的眼光看这个疼痛。她了解自己耗费全部生命,想要完全挣脱身体。她恨疼痛,也恨她的身体,禅修只是她用来逃离自己的另一个方法。她终于看到这一点,不禁痛哭流涕,她竟然如此不爱自己的身体。这是她灵性修行的转折点。她决定,如果她的任务是用疼痛的身体打坐,她就要以全部的温柔和怜惘对待身体。当她尊重自己的身体,愿意和疼痛一起打坐时,身体开始变得柔软,不只如此,整个生命也开始改变。她眼中生起极大的爱与慈悲,也成为一位具有她原本追寻的各种灵性价值的老师。

  诗人鲁米如此描述:

  灵性和身体承载不同的重担,需要不同的关注。我们常将马鞍放在基督身上,却让驴子漫游于草原。

  我们的困难需要我们付出最慈悲的关注,就像炼金术可以把铅块变成黄金一样。当我们将铅一般沉重的困难(不论是身体、心或心智方面的困难)作为修行的核心,它们就会照亮我们。这种任务通常不是我们想要的,却是我们必须做的。不论做了多少禅修、瑜伽、节食和深思,都无法使所有问题全部消失,但我们可以把困难转化成修行, 直到它们在修行路上一点一滴地为我们指引方向。

  接近困难可以使我们成熟,毒树的故事可以阐明这一点。刚发现毒树时,有人只看到它的危险,他们的立即反应是:“趁我们还没受伤前, 赶快砍掉它,在其他人吃到有毒的果实之前砍掉它。”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的最初反应;当遇到攻击、冲动、贪婪、害怕,或面对自己或他人的压力、失落、冲突、沮丧和哀伤时,我们最初的反应是避开它们,于是说:“这些毒树对我们有害,我们来拔掉它们的根, 摆脱它们。”

  另一类在灵性道路上走过一段时间的人,发现毒树时,不会以厌恶的态度看待它。他们了解,要对生命敞开,就必须以深入、真诚的慈悲对待周遭一切事物。因为了解毒树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说: “不要砍掉它,而是对这棵树怀抱慈悲。”于是,出于好意,他们在这棵树的四周围了篱笆,以免别人误食中毒,树也得以存活。第二个方法显示关系从批判和害怕转为慈悲。

  第三种人已进入更深的灵性生命,看到同样的树,他们有更多的洞察,说:“啊,毒树。太棒了!正是我在找的。”这人捡起毒树的果实,研究它的性质,把毒素和其他成分混合,制成良药,可以疗愈疾病, 转化世间的不幸。通过尊敬和了解,这人以完全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 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找到价值。

  我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失望和障碍?遇到困难和失落时,我们运用何种策略?在这些困难中,如何找到自由、慈悲和了解的精神?在生命的每个面向,我们都有机会在心中将稻草变成黄金。这需要尊敬的关注,愿意从困难中学习。当我们以智慧的眼睛来看,而不是对抗时,困难就能变成好运。

  生病时,与其对抗疾病,不如倾听它说出的讯息,借此得到疗愈。孩子嘀咕抱怨时,与其叫他们闭嘴,不如倾听他们深层的需要。当我们和爱侣或伴侣之间发生问题时,也需要处理自己的问题。困难和弱点常常带领我们面对自己最需要学习的课题。

  这种精神在禅修中相当重要。有位学生在禅坐时,经常被睡意打扰。他的生活十分活跃,因为性情使然,他总是工作、创作、办活动。开始禅修时,他会僵硬笔直地坐著对抗睡意,避免打嗑睡。经过几个月的对抗,他才了解他在和自己对抗;于是他允许睡意生起。不过, 他发现自己每次禅坐时都会一再出现睡意。最后他开始探索,以智慧和慈悲的眼光了解自己的情形,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历程。他发现是因为身体太疲倦才一直想睡。他一直让自己很忙,不曾得到足够的休息, 看到这点后,他才了解自己害怕休息。安静让他害怕,如果不动他就会手足无措。接著他听到一个声音(曾经是父亲的声音,现在是他自己的),说他很懒惰,而他知道这个声音常常出现,他也相信这句话, 所以从不让自己休息。他知道持续的活动使他疲惫,深深觉得必须停止这种情形。

  光是探讨禅修中的睡意,就使他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洞见。经过一年,他开始慢下来,整个生活和行程都改变了,他学到不活动不是懒惰,并在听音乐、散步、和朋友聊天时,找到平静和满足。他原本在无止境的忙碌中寻找外在的成就和幸福,但他寻找的幸福一直在他里面,像闪亮的金子,只是在等待他的转化,等待明智和接纳的心将幸福带入生活。

  我们常从看似弱点的地方学到新的方法。我们能从做得好的事中得到极大的自信,却容易变成习惯,带来安全感的假象,灵性生命不会在此处得到最好的开启。如果我们的长处是把事情仔细地想清楚, 那么思考就不是最好的灵性老师;如果我们已经遵循自己最强的感受, 它就不会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地方。最能直接打开生命奥秘的,就是我们做不好的事,是我们的挣扎和脆弱之处。这些事总是要求降服和放下:当我们让自己变得脆弱,新的事物就会在我们里面生起。在未知中冒险,使人了解生命本身。最特别的是,我们寻找的东西常常就埋藏在问题和弱点之下。

  例如,禅修常使我们面对欲望,我们因为欲望而生生世世轮回。一开始,欲望就像我们尽可能想逃避的毒药,但如果检视它,就会发现欲望其实出于我们对相反面的渴望,我们想寻找的是完整和联结。我们已从自己内在感觉到这种完整性,欲望就是这种可能性的倒影。当我们开放地接纳自己的欲望,就能把欲望和空虚包含在更大的爱的整体中。

  同样地,我们能在批判和愤怒中找到黄金,因为里面有对公义与整合的重视。处理愤怒时,它可以变成珍贵的良药。转化后的愤怒和批判会使我们清明地检视什么是有益的,什么需要去做,需要设定什么限度。它们是分辨智慧的种子,能认识秩序与和谐。

  同样地,否认和困惑是我们逃避冲突、寻找和平的失败策略。当我们有意识承认它们,就得以转化,产生宽广的接纳,接受各种冲突的声音,在和谐中找到解决之道。借由直接处理而转化它们的能量, 便能找到真正的和平。

  智慧、和平、完整的种子分别藏在各个困难之中,我们有可能在每个活动中觉醒。一开始,我们可能觉得这个真理只是暂时的,但通过练习就会成为活生生的事实。灵性生活可以打开存有的面向:我们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像佛陀一样教导我们,我们接触的一切都可以变成黄金。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自己的困难当成修行之处。然后,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执著于成败挣扎,而成为心的舞蹈。一切在于我们的选择。

  曾有一位年轻有野心的拉比,搬到一位著名大师所住的城镇。由于找不到想向他学习的学生,他决定公开挑战这位年老的大师,试图赢得一些追随者。他抓住一只小鸟,藏在手里,走向被学生围绕的大师,问道:"既然你这么伟大,请告诉我,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他如此盘算:如果老师说小鸟死了,他就会放开鸟,让它飞走;如果说它活著,他就立刻捏死它,然后张开手掌,展示死去的鸟。不论哪一种情况,这位大师都会出丑而失去学生。

  他站著面对大师,所有学生在旁观看,他再问:“在我手中,这只鸟是死是活?”大师安静地坐著,然后回答:“我的朋友,这完全在于你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杰克·康菲尔德)(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杰克·康菲尔德)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