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多用心,少用脑


   日期:2020/11/28 1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多用心,少用脑

梁乃崇教授

我十年前讲解的《金刚经》,最近已经出版了(即《圆觉宗‧金刚经讲义密解》),我家人看了告诉我不好懂!他们多少还听过一点,都觉得不好懂,那一般人读起来,恐怕还真是有困难。我原以为已经讲得非常简单清楚了,但事实上初步得到几个人的反应,好像不是那么容易了解。

《金刚经》所要讲的是一种超越意识的智慧,而那种特殊的状况,也只能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的方式来表达,很难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呈现这样一个特质。如果我们用的是意识心,对这种状况是很难理解的,也难怪看不懂了。

佛教教人要除去贪、瞋、痴。像《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在讲戒定慧的时候曾有这样的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我现在想把「心地无痴自性慧」的「痴」字改掉,改成「心地无脑自性慧」。

因为用脑就是在用「意识心」,「意识心」即是「痴」,意识心是不会有自性慧的,不会有佛法要讲的般若智,佛法中的自性慧、般若智是属于无分别的,是直觉的——我们若从「直觉」这里来体会,才能够体会佛法思议所不及的自性慧;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意识心,也就是用脑的话,心灵即在分别状态,自性慧就现不出来了。换言之,世间定义的聪明,并不是佛法的自性慧。

我有一位同修,托人入定请教华藏上师,他现在应该怎么修行?华藏祖师给的答案是什么呢?——「多用心,少用脑」。多用心就有自性慧,用脑则没有自性慧,直觉出不来,feeling也出不来。

而这位同修原来就比较不会用心,但很会用脑,feeling 就比较弱。因此当我听说华藏上师给了他这样一个答案,真是拍案叫绝!因为上师的指点真是巧妙简单,一语中的!「多用心,少用脑」对他来说,是一帖最恰当的药。我想他还有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有一点搞不清楚什么状况是在用脑,什么状况是在用心,根本的困难可能是在这里。

我现在觉得要有自性慧,就是不要用脑。所以我想把六祖的偈子改一下,变成「心地无脑自性慧」。也许有人会问:无脑的话不就变成了傻瓜吗?我们怎么可以做傻瓜呢?

这里的「无脑」并不是要人做傻瓜,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你从意识心超脱出来,不要被大脑所限。并不是说没有脑筋的傻瓜就是有自性慧了,一个大脑不好的傻瓜不是表示他有自性慧,而是有个比较差的脑袋而已。

那么像阿难那么聪明的人呢?他博闻强记,多闻第一,这样的头脑是聪明的——在「脑」的阶段是有「愚笨」及「聪明」的差别,但是「自性慧」也都被脑所限制了,所以阿难在开悟前并没有自性慧,只有世间的聪明。

「心」不是「脑」,所以我们要做到「心」不被「脑」所控制,也就是要超越意识,「心」这样超越以后,自性慧才会出来。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个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心智活动里面,哪些是在用心,是心在运作;而哪些则是脑在活动。

自己弄清楚了,能够把握了,那才能够说:我要多用心,少用脑。

如果你根本不会把握,把脑当成心,而你却想要做到多用心、少用脑,根本就无从做起。至于要怎么把握这件事情呢?我以前常常提到大家要有feeling,没有feeling的话,修行就没有办法。如果你面对事情都是在推理,在用逻辑思考,那就是在用脑;如果你是直觉的,那就是有feeling,就是在用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如果能体会什么是feeling的话,就比较靠近用心;如果你做事情、想事情都是推理的,那么就是在用脑。我们要多培养feeling,多培养感性,用feeling 是感性的。感性偏向于心的成份比较多,脑的成份就比较少了,所以我们要多用心,少用脑。大家要怎么掌握这个诀窍呢?我可以提供一些我自己的实际经验。

记得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有很多东西要背,而我这个人很不会背。老师教我们读书要眼到、手到、口到,所以书本上要划线,手中又要写,嘴巴还要念出来。因为我很不会背,所以也只好跟着做。我发现自己每次考试前可以背,考试完就忘光了。初中课文的份量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我一两天内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可是到了高中以后,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就很辛苦。

那时在报纸副刊每天都有一小方块的连载武侠小说,早上报纸送来时,家人都会抢着看,看的时候都是很快的。我发现不但是我,连同学都是一样,那些情节虽然很快看过,我们也没有要去记,却都记得。就这样每天看一点,一段一段的故事,从头到尾都记得。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些小说情节并没有想要去记啊!也没有眼到、口到、手到,就这么看一下全部都记得了。为什么如此?我现在晓得差别在哪里——一个是用脑,一个是用心。

因为看武侠小说是消遣性的,没有压力,很轻松,那时就不会去用脑,而是在用心欣赏,这么欣赏以后,很容易就记得,过目不忘;可是读教科书,拼命想要记,什么眼到、口到、手到,记来记去,都是在用脑,虽然拼命记,结果就是记不住。

那些学速读成功的人,看书都是用翻的,一本书一下子就读完了。而且根据统计,会速读的人,东西记得比较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依我现在的了解,那些会速读的人,就是学会了用心,是用欣赏的,不是在用脑,所以记得很清楚。

最近我审察自己看东西的状况,慢慢了解这个问题。我现在的记忆力比读中学、大学时还要好,原因是我晓得看东西是要用心的,不要想着去记它,而是去欣赏,自然就会记得。有些文章读起来很伤脑筋,那是作者写得不好,因为他是用脑在写,那些东西不读也罢!

像现在流行的《前世今生》,我就这样看看,没有要记它,但是里面有些情节,要用时就出来了。书里面那些比较咬文嚼字,看起来比较不顺的地方我就记不得,但读起来顺的、心里面感到轻松的那些部份却都记得,大家只要体会这么一点差别,就知道什么情况是在用心,什么情况是在用脑。

你只要反省一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状况,如果是轻轻松松把书看完了,而内容又记得很清楚,那就是在用心;如果读得很辛苦,很难读,就是在用脑。这点大家可以在生活里面去发觉,到底什么是用心,什么是用脑。

我再举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者的差异,是什么例子呢?比如说每次在精舍讲《楞严经》,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状况,就是原先准备得好好的,把重点写下来,然后来这里讲,常讲得不好。

什么时候讲得最好?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就任大家随便出题目给我,我临场随机回答,就讲得最好,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如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纳闷,后来才了解,原来我在准备时,是在用脑;没有准备时,是在用心,就是这个差别。

因为作准备是脑的特长,而临时问题一来,马上要回答,此时要靠脑来作业的话,会来不及,因此它只好休息,而心就开始作用了,心一作用就好办了。

所以各位有时问我问题,我讲得很精采,这是连我自己都预料不到的。偶而我把录音带拿来听,也感到奇怪,怎么讲得这么精采,自己都很欣赏,但要我再讲一遍,就讲不出来,这个状况就是用心的结果。

各位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在用心,什么时候是在用脑,能够很清楚地把握,才能够做到华藏上师说的「多用心,少用脑」;如果把脑当心,就没有办法学得用心的好处,这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错误。

说到心,它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很轻松自在,但在智慧上的能力却超过脑。如果想靠「脑」来和「心」比聪明,是比不过的,这是「心」跟「脑」的差异。

当然大家也可能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要用心,不要用脑,可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没办法这样做,多多少少要用到一点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用脑的世界,如果完全用心,就进不了这个用脑的世界。

绝大部份的书本和文章,作者都是用脑写作,如果你只用心读,会读不懂,用点脑才读得懂。你可以让用脑的份量少一点,但是不能够一点都没有,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完全用心不用脑的话,会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大家最好能够学会多用心,少用脑,这样你的生活会很愉快。一般人不那么会用心,是「少用心,多用脑」的状况,生活就不那么轻松,而比较费力了。

问:刚才您说如果完全用心而不用脑的话,会脱离这个世界,可不可以请您解释一下?

答:因为这个世界是有相的,你完全用心的时候会无相,那么就不能够入相、不能够入世,也就会脱离这个世界。

问:经验的累积是不是feeling?和feeling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没有关系,经验的累积是用脑的,用心的东西则是无学的,不是经验,只是恢复本性。

问:我曾经在「牛顿杂志」上面看到一小块文章,讲人工智慧在发展的过程中,到最近碰到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一只很小的蚊虫,在丛林里穿梭,很快的就可以把一些东西闪过去,然后继续飞行。但是到目前为止,再高速的电脑都无法办到。

作者探讨这个问题,也观察到人的一些动作,比如开车开了很久的人,因为经验很多,技术熟练,所以在开车时都不太注意,几乎都是边开车边谈话。而且他们会注意谈话的内容,甚至还会思考和这内容相关的事情——这种不专注但却又能操作的本事,是电脑很难做到的。我不晓得人工智慧碰到这样的问题,跟您刚刚所讲的用心与用脑有什么样的关联?

答:很好。这是有关联的,这表示小昆虫有灵魂,也就是说它也有本心,可以用心。而电脑没有灵魂,只能用脑。

蚊子是很会学习的,比如有只蚊子在飞,你要打它,没有打到,第二次要打它就难了,它很快就学会怎么逃避了。你第一次打比较容易,它会傻傻地被你打到;但是如果第一次没打到,而第二次想要再打它时,它就精得不得了,你一靠近,它就「咻」地飞掉了,这都表示它有心,比电脑聪明。

我以前一直想要告诉人家,电脑是没有灵魂的,但一直找不到证据来说明,你今天提的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证明电脑是没有灵魂的,也就是没有心。我以前讲到电脑的时候,说它是人意识心的一种模拟,而且一定要有人去用它,如果没有人去用,它自己不具备像人这样的独立能力。

所以人类不用害怕电脑,像科幻小说常有装了电脑的机器人把真的人都打败了,这种事情是想象的,并不会发生,因为没有灵魂住在电脑里面。当然如果有一天电脑做得够好,灵魂可以住进去了,那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了!

像我的小孩买了漫画书,其中有关于生物科技人的故事,如果科技再进步,有可能把人的基因弄出来,然后发展成另外一种人,现在的科幻卡通就画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想要真做成功,一定要做到灵魂愿意住进去,灵魂一旦住进去以后,就真的弄出一个生化科技人来了。

问:我现在对人慢慢有感觉,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做事,可以感觉到她的心很柔顺,只是经过看一下,就有这种感觉。又有一次碰到一个酒鬼,他的心好像很邪恶,很贪婪、很吝啬、也很愚痴,这些我也感觉到了——也就是好的和坏的我都能感觉得到。

我现在想请教的是:如果碰到坏的,自己好像有被拖去的感觉,比如说酒鬼来跟我说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被他的习气沾到一点,大概要经过一、两天才能把这些东西消除掉。我想请教您像这种感觉太多是不是不好?

答:并不是说你感觉到了才被沾到,就算没感觉也会被沾到。

问:对!对!我以前被沾到的时间更久。

答:并不是你有感觉才被沾到,你没感觉一样被沾,而且沾的时间更久。

问:有感觉才能看得更清楚?

答:对!你这种情形就是有 feeling,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状况。我常常跟人家谈话,当下观察自己,发现和高明的人谈话,自己也会变得高明起来;遇到昏头昏脑的,我也昏头昏脑,一点也不高明,怎么是这样的呢?我现在才了解这就是 feeling。

因为我在跟一个人、一个对象谈话时,我想要他懂,希望能与他沟通,就要去感觉他的状况,如果他的心很钝、很乱,我也跟着混乱,有点糊里糊涂——其实这就是那个对象心里的状况。

以前我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会变得这样,现在晓得这是 feeling的关系。一旦晓得这是feeling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用它了,不然会以为自己有毛病。

Feeling 到后来会变得非常灵敏,比如说我本来要和人谈一件事,而那个人打心里就不想听我讲那一类的事情,此时就有一个状况:我一想到那件事情时脑筋会突然停顿,想不动。其实这件事我早已想好了,但是要面对的这个人,他正好不要听,我就觉得自己的心被卡住了,要去想这件事情就转不动。

现在我知道了,脑筋会变钝、想事情想得不灵光的原因是对方不想听,所以自然讲不出话来;如果碰到一个人很想听,我心里就会自动浮出一些话讲给他听。

所以在座也有些同修曾经问我是不是有「他心通」,好像每次他想要听的话,我就会讲,可是我不觉得自己有这种能力啊!经过一番审查,就发现我自动会讲的东西就是有人想听,我才会讲——这种应对方式本身就是顺着feeling在做;若讲深一点,就是顺着「菩提心」在做,并没有刻意设计好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所以是没有准备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问我问题,我临时随机的回答会比较好的缘故,因为此时是顺着「菩提心」在做。举这些实例是给大家做参考,藉此可以了解各位自己的心性和烦恼。

问:请问您一个问题,最近我在写博士论文,我都是先知道答案,然后再找理由,编出一个合逻辑的程序。因为写论文,整个过程要很严格,一般人都是从假设开始一步一步往下推,经过严格的过程,然后才得到答案。

可是我发觉自己的过程不是如此,我是先知道答案,然后把假设做好一点,应该说是倒回去找理由。我问自己为什么会知道答案,我想不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有这种问题存在。

答:很好,很好,这个例子太好了!用心做事就是这样,不需要辛苦地思索,答案一下子就出来了。事实上其他人也是如此,你看很多人在辩论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先认定是什么结果了,他所讲的那一大堆道理,都是后来找的。

科学家做研究是否仍是如此?还是一样的,其实他们心里面早已有答案,也有认定,但是不认为这样算数,一定要整个按逻辑的方式推衍下来,才算得到真正的结果——这是科学的理论部份,假如实验也能做出同样的结果,那么整体才可说是对的。

各位也许会想这样推出来的东西,不是在凑答案吗?因为是先知道结果,然后再凑成符合答案的过程!其中逻辑的推演是不变的,但是假设的部份是可以调整的,那岂不是自己造的结果吗?其实要造什么结果都可以造得出来,但是科学还有另一个把关的层次——实验,如果没有实验,就根本搞不清楚答案是对是错。

未经逻辑推演,事先就得到答案,那是心给你的。因为心是空的,会无中生有。不过你所做的研究能自己先得出答案,事前多多少少要用过一点脑,不能完全排除用脑。至于这样的答案要电脑弄出来,门儿都没有。现在有人相信,用电脑来推算,可以把所有的答案推演出来,若用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种想法就是「痴」。

王守益教授:

刚才谈到科学,我做科学做了几十年,应该有一点意见。科学家中重要的有两位先生,一位是爱因斯坦,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还有一位是俄国人蓝道(L.D.Landau)。他们最成功的地方是用猜的,其实「猜」就是用心,用心最好的法子就是猜。猜出答案后,再从前面推导出来,最后用实验来证明。

蓝道有一套书《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非常好,也很完整,不过那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由他提供观念,再由另外一位科学家Lifsitz 帮他写的。他有的文章答案是对的,理论推导则是错的。

所以第一流的物理学家是猜的,第二流是用思维的,第三流是用数学推演的,那就很差了,做起来很辛苦,只能保持饭碗。

另外我想补充「心」和「脑」的部份,当然这是用现代的语词来讲,现在我想回归到佛学的术语。《六祖坛经》里有一句话:「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要分别一切法,基本上要用到「心」,但不起分别想,就是要少用分别意识(脑)。也就是「直心是道场」,这点华藏上师曾经讲得很深入。

若要用意识时,最好是和本心连起来。圆瑛法师也曾讲过「用根不用识」,也就是不要用识心。从根、尘、识来看,识心多的话,自性本心就给障住了。用根就是不起分别想。我就补充这些。

答:王教授刚才举爱因斯坦及蓝道这两位大科学家为例,蓝道那套书的确是如此,意见是他的,但字是别人的,里面的结果有许多不知是怎么推的。到现在还没推出来的都有,但是它的结果是对的,所以蓝道也跟你一样,是用心的。这也显示要做出真正精采的东西都是用心的,用脑做不出来,用电脑更做不出来。

王守益教授:

蓝道后来出了车祸,大概脑筋受伤了,回头再看自己的书都看不懂,心已经受到阻碍了。

问:禅宗说要「离心意识参」,是不是要人用心的意思?

答:要离开意识心参,就是用心参的意思。好!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梁慧伊居士记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