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吕建福教授:牛在何处──第二届两岸禅学会议感想


   日期:2020/12/5 21: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牛在何处──第二届两岸禅学会议感想

※ 作者: 吕建福教授-青海省社科院宗教学副研究员

一、组织周密

以“念佛与禅”为主题的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是这次整个参访交流活动的中心,时间虽只有两天,却给人以强烈地印象,感触良多。这次研讨会毕竟是一次学术会议,个人获益最多的也在学术方面,但学术方面的讨论成果由大会来总结,这里仅就学术问题以外的“题外话”谈点感想。

参加这次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圆满,我觉得其首要原因就是会议组织得相当好。会议的组织直接影响了会议的效果,两天的会期,将千头万绪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细致入微,毫无忙乱现象,表现了组织者的非凡才干。将论文的发表、讲评及讨论同专题讨论、综合讨论结合起来,交错进行,互补互动,也富有创意。选定“念佛与禅”为会议主题,可以说独具匠心,前所未有的。尤其研讨念佛法门,这是一次最集中、最具权威性的会议。会议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很早就把讲评的论文送到讲评人的手中,开会之前就把会议论文集编印好,于与会者极大的方便。

会议之后,征求与会者的心得体会和建议,尤其就会议主题再深入申论,颇具新意。参加研讨会的人,往往在会议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多所创见;会后对会间尚不明断的问题继续思索,往往有个透彻的认识,因此会后再深入申论十分必要,很值得后来者效仿。

二、佛教学术研究的态度

会议的组织者邀请出家的法师和居家的学者共同参加研讨会,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很有创意,也很有意义。这样不仅增进了法师与学者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而且僧俗各自从对方不同的立场、方式、方法中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往往有新的思路。

参加这次研讨会,法师与学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会议内外营造出融洽的气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出家的法师和世俗的学者之间,总有很多不同之处。研究佛法,各自所持的立场、出发点不尽一致,论诤辩解,难免出现误会乃至冲突,我在赴台之时对此就有些顾虑,生怕有意无意间说错什么话。但经过两天的研讨会,证实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并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法师与学者之间处得非常融洽,学术论诤时就事论事,毫无旁敲侧击、有意讥讽现象。我想这倒不是僧俗学者之间不存在实事上的思想方法及学术风格诸方面的差别,而是双方都本着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本态度来切磋交流,因而能够在友好融洽的气氛中展开正常的学术论辨。

对于两岸的法师们,我都留下很好的印象,他们也都有着良好的学术素养,尤其台湾的几位中青年法师宿具佛慧,能言善辩,使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对与会听众们,我也留下良好的印象,除听讲的法师和学者之外,一般的听众都有较好的佛教知识素养,所提的问题都很在行。

这次研讨会以法师为主,又在佛教氛围浓厚的台湾举行,使人有一种现实感,觉得与佛教贴得很近,可与佛教僧人直接对话。以往参加大陆的佛学研讨会,都以学者为主,所论题目也完全从学术角度出发,讨论的几乎是历史上的佛教,很少论及纯宗教性问题。参加这次研讨会就不太一样了,会场内外都深切地感受到活生生的佛教,有一种很亲切地感觉。尤其从法师们的研究思路和思想方法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觉得学术以外的纯宗教问题也很有意思,大有研究的价值,如信仰、修行诸问题,因为学者们没有亲身体验和修证,加之观念上的偏差,很少涉及。通过这次研讨会,我感到研究佛教仅仅局限在纯学术问题,总还是“局外人”,不能深入、不能真正地把握佛教的精神实质。佛教学者还得有一定的修证体验,亲自去体认佛理,研究信仰、修行等纯宗教性的问题,才能真正研究好佛教。

三、学术规范的商确

参加这次研讨会,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论争,尤其台湾的法师和学者们敢说敢讲,勇于向权威学者挑战,这种学术风气和精神真让人敬佩!我觉得学术论辨就应该这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人尚且如此,走向民主时代的现代人更应如此。学术上的权威是相对的,没有永远的权威,而且权威性主要表现在所研究的某些领域和问题上,学者本身并无权威可言。学术论辨的风气,大陆的学术会没有台湾活跃,趣同者多,异议者少,敢与权威学者论辩的更少。基本上,这次研讨会大家在论辨时,多有君子之风,据理而争,气氛融洽。唯有一场学者间的讨论,因涉及学术规范的歧异,争议较大,在此,我提出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学术界有一种极端的现象,就是为争论而争论,专门挑毛病,忘了争论的目的。有些讲评的学者讲评论文,从字句标点到段落引文,统统用“国际标准”评判得几乎一无是处,甚至连论文的主题价值也因为是“历史上的事”而加以否定。我想学术争论的目的就是为求问题的解决、达成共识,如果对所讲评的论文的观点不置一词,或只是否定论点而提不出相反的论据,这样的争鸣和挑战究竟有什么学术上的益处呢?

事实上,我们举行研讨会进行学术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争高抢胜,而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使对问题的认识深化,有助于学术的推进。所以,讲评论文出于恭维而说好话固然不好,为了表现自己而一昧地发难批评也不可取。讲评论文的一个基本原则应该是首先尊重他人的劳动,然后就对方的观点提出看法,技术性的问题只要遵守一般的学术规范,就属个人的风格,不必追究,这样的枝枝节节即是提出来讨论也没什么意义。至于所谓的“国际规范”或“国际标准”,我觉得没必要盲目地去模仿,因为它并不等同于学术公理和学术规范。西方人的做法有可取的,也有不可取的,如繁琐的考据和引证、释文多于正文;又如一篇论文都用数字串起来,既不知文章的中心在何处,又无文章的整体美,好像是把牛头、牛颈、牛身、牛腿、牛尾从前到后地排列起来,根本看不见牛在何处,部份的相加并不等于整体,没有有机地整体组合,那还算牛吗?这样的效仿文章大陆也不少,我是看不惯的。当然,这类情况在这次研讨会上只是个别的。

两岸的法师们和台湾的绝大部份学者把争论和批评把握得很好,尤其台湾的几位能言善辩的法师有理有节,问题提得多尖锐也令人心服。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很圆满,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办下去。最后,感谢惠空法师,感谢慈光禅学研究所和禅净协会的所有法师和居士们,功德圆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吕建福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吕建福教授)  

 吕建福教授:南京佛教之传入与发展略述 

 吕建福教授: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 

 吕建福教授:百年中国佛教之回顾与展望——评陈兵、邓子美《 

 吕建福教授:“密宗”正名 

 吕建福教授:关注现实的佛学研究——评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 

 吕建福教授:佛教之“现代说法”——佛教现代化的一个实证 

 吕建福教授:略论震华法师的现代佛学思想 

 吕建福教授: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 

 吕建福教授:关于中国汉传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吕建福教授: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圆瑛法师之《大佛顶首 

 吕建福教授:禅宗之解悟与证悟略议 

 吕建福教授:佛教是觉悟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