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孺童居士:民国八年北京圆广寺传戒略录


   日期:2020/12/7 1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民国八年北京圆广寺传戒略录

王孺童

按:余偶读《文史资料选辑》,见有全信1965年所写之《我出家受戒的经历》一文。文中记其出家、受戒经历,并作议论。今择与传戒仪规相关之事,略纂成文,以窥民国初年佛教传戒仪规之一斑。

一九一九年冬,北京圆广寺传授三坛大戒[一],戒期为农历十月十五至腊月初八(沙弥戒戒期十八天、比丘戒、菩萨戒戒期各十七天)。求戒者需先由其出家寺庙派人去圆广寺“送戒”,并自备衣钵费及香灯银十元。圆广寺亦张贴文告,以化众缘。信众供养受戒者全部吃喝用度的称为“斋衬”,供养菜食的称为“菜斋”,供养糖水、鲜姜的名为“水斋”。

求戒者于半月前来至寺院报到,因还未传戒,故住于“新戒外堂”(在寺院外搭设之席棚),并由“外堂引礼”负责管理。在此期间,求戒者为寺院“发心”或“出坡”,外堂引礼亦教授受戒仪轨及在戒期内所应遵守之规定,若有违犯,即以“杨枝”(即藤条)责罚。因要“持午”,寺内仅供早、午两餐。

十月十五日戒期开始,外堂引礼带领求戒者鱼贯而入内堂,并由内堂僧人接管。总负责者有正副两位,正者称为“头单开堂和尚”、副者称为“二单开堂和尚”。此外,请其它寺院僧人担任的职务还有:羯磨、教授、尊证、授经、西堂、座元、正训等。本寺住持、督监、代传、监院、纠察、维那等亦担任相应执事。进入内堂后,求戒者要“演班子”,即将新戒男女分组。点名时,对求戒者称“新戒某某”,求戒者要回答“弥陀佛”。在演班子中,要选出“沙弥头”与“沙弥尾”各一名。

求戒者住于圆广寺云水堂,住不下者,分住于鼓楼及临时所搭之席棚。女众“安单”不住席棚,住于寺内群房。居士随其意愿,可不住于寺内。在传戒期间,求戒者只留一条被子,其余衣物交库房收管,期满离寺时再领回。

在沙弥戒戒期中,求戒者每天学背沙弥十戒,学习“过斋堂”等佛事科目。若遇违犯,则会受到引礼、纠察之责罚。求戒者每日子时上早殿,夜十二时之前,即有夜巡打头板叫起,求戒者即起身收拾卧具;打二板,进行洗漱;打三板,即开始鱼贯上殿念经。早课毕,原班退出大殿,“放抽洁”(上厕所),后“开梆”过“早斋堂”。早饭为稀粥、咸菜。入斋堂后,由维那带领“唱观”,后按次序就位站立,待堂头和尚上“大座”后,行堂开始“打点”,维那继而“念供”,念毕求戒者接念“阿弥陀佛”,后就座,行堂为每人盛粥。其间,有纠察、引礼来往巡视,纠正求戒者之不规矩处。待堂头和尚放箸,示意用斋完毕,纠察早东午西走到堂中,给堂头和尚问讯,维那念经“结斋”,众人接念“南无阿弥陀佛”后,由“维那”领原班退出斋堂。求戒者回到戒堂后,脱袍打扫卫生,后有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

每日早午两餐,均轮班抽调求戒者下厨房做“大寮饭”。“大寮饭”质量较粗,供大众食用;“小寮饭”质量较精,供寺中执事食用。管理“大寮饭”之僧人,为正、副“典坐”,由寺中派老戒僧人担任。

午斋前之时间,求戒者主要是上课演班子,背诵每日所学清规戒律,并将今日所犯错误当众叙述一遍。对犯错者之惩戒,主要以“杨枝”或“香板”责打为主。当众责打称为“供众”,对没犯错者进行少量责打称为“以戒将来”。责罚时,对受罚者云:“新戒某某,现在‘供养’你若干杨枝。”

过“午斋堂”,平日为窝头、咸菜,每逢初一、十五吃面条或馒头。午斋后,继续演班子、学清规戒律、供众,或是由引礼领各班分别上街剃头、洗澡。若外出时,不守规矩,回寺后还要供众,云:“新戒徒某某,在路上眼睛不如法,东瞧西望,交头接耳,供养你三十杨枝,并供养每人五杨枝。”

晚八时“拜佛”,有四十八拜,也有一百零八拜的。听引礼敲磬,统一叩拜。并有引礼、纠察来回巡视,纠正动作姿势。拜佛后,要回堂拜师父,还要给引礼等执事叩头。接着原地坐定,脱袜自搓脚心,后“放抽洁”。

晚十时,回到新戒堂“靠单坐”,每两人一组,背靠背“结跏趺”入睡。夜有守堂、夜巡,发现姿势不正确者,即时纠正;有咬牙、梦呓、打鼾者,即时打醒。未至子夜,夜巡又打板叫醒。如此每日往复,直至整个戒期完毕。

至沙弥戒戒期之第十八天,由开堂和尚主持“散衣”,发给每位求戒者一件黑色夏布制“五衣”(下身衣),在戒期中还会发两次同等质料的僧衣,即“七衣”和“九衣”(均为上身衣)。散衣时,求戒者要双手恭敬捧过,并聆听“搭衣”之法,该衣仅供过堂、佛事等场合穿着,平时都要“抽衣”(脱衣)。求戒者从该日起,被称为“沙弥”。

在比丘戒戒期中,沙弥每天除日常功课外,还要学习登比丘坛如何答对、如何用钵、如何“发露”等。数日后,引礼领众沙弥上街剃头、洗澡、剪指甲,回寺换新的衣、袜、鞋,准备登坛受戒。在登坛之前,还要发露忏悔。

传戒由开堂和尚主持,殿内得戒本师和尚、代传、羯磨、教授、尊正、授经等依次而坐。沙弥登坛后,羯磨问:“某某沙弥某戒能持否?”答:“能。”问:“偷盗有无?”答:“无。”……后将沙弥身上所搭“五衣”撤去,换搭“七衣”,并发瓷制钵盂一个(内放小刷一个、白布两块、钵套一个、钵垫一个)。执事当场警示云:“打碎了钵,要随钵而亡,捆到铁椅子上架火烧死。”登坛之后,每天演比丘戒、诵经。发钵后,求戒者即开始用钵吃饭。小班僧人,因年纪小,易将钵失手打碎,故还用碗吃饭,只在初一、十五统一用钵吃饭。

菩萨戒戒期一开始,即散发“九衣”,并令求戒者将三件僧衣套在一起穿,称为“三环套月”。僧、尼、男女居士在戒堂内分别传戒,此时称求戒者为“新戒菩萨某某”。在此期间,寺院为供“斋衬”、“菜斋”、“水斋”的施主,做佛事祈福。由于此时戒期已近结束,求戒者已逐渐适应和了解了受戒生活,所犯错误和所受责罚也相应减少,故有云:“紧沙弥,慢比丘,救命的活菩萨。”

至戒期结束还有三天时,举行“摸锡杖”,由引礼手持锡杖立于戒堂,求戒者排成单行,口诵咒语,轮流走至杖前,攀摸锡杖。次日举行“烧香”,将求戒者头顶剃区去一小方块头发,然后用点燃之粗香头,在求戒者头上烫九个火印,并用事先备好之枣泥封上按牢。最后一日,全体求戒者到“塔院”扫塔,后回戒堂听开堂和尚训话,随即“散戒牒”。

在传戒期间,师徒互相盟誓:“戒堂中一切情况和受戒过程,要绝对保守秘密,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如有泄露,其罪较破戒还严重。”故有云:“宁破千条戒,不令一俗知。”

注释

[一] 圆广寺,原文作“园广寺”,误。该寺位于北京阜城门外,建于明隆庆五年(1517),清时重修,有殿宇上百间。今仅存大殿一座,殿后有古银杏一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孺童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孺童居士)  

 王孺童居士:《优婆塞戒经》与《梵网经》简介 

 王孺童居士:八相成道无上士一代教化两足尊 

 王孺童居士:还宗教以神圣性与纯洁性 

 王孺童居士:金陵刻经处——“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守护者 

 王孺童居士:中国的佛学院建设与发展刍议——由鉴真佛学院想 

 王孺童居士:以正信之心供养佛舍利 

 王孺童居士:《金刚经》“九喻”瑜伽述义 

 王孺童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分释义 

 王孺童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 

 王孺童居士:《百喻经》之研究 

 王孺童居士: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 

 王孺童居士:略述“临终关怀”与“临终助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