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把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


   日期:2020/12/13 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把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

冯学成
 
一、明心见性是禅宗永恒的主题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是禅宗永恒的主题。禅宗从达磨祖师到六祖大师,特别是唐宋年间曾非常辉煌,到现在还吸引着很多向道之士。要顿悟,需要直指人心;而直指人心,则需不立文字。所以禅宗不像佛教内专注经论的其他宗派,它需要在分别思维之外开辟自己的修证之道。因为顿,是没有时间的,既然没有时间的参与,自然不会有附着在时间上的各种内容,在这个基点上确立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与宗风。所以六祖大师在问怀让的时候,怀让大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又问:“还假修证否?”怀让大师说:“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总之,非分别思量所能得。既然禅宗是说似一物即不中,非分别思量所能得,那么要进入禅宗,就与常规思维修的道路有所差别。

历代很多祖师在这个过程里辛苦勤修,但到了师父那里,得到的往往是“不是,不是”,或“似则似矣,是则不是”。有点相似,有点像,但肯定不是。都是处于这么一个状态。佛教修行有一个根本矛盾,一方面在理论上需要尽善尽美,严密无差。如果没有一个正确、详尽的理论作为指导,就肯定会走到岔道上去。所以历代佛教都讲究次第法门,没有次第,没有基础,没有一个学修的过程,是无法了知无上大道,无法找到一条正确的修为之路的。另一方面理论多了,又常会陷入另外一边,就是佛教里经常批评的所知障、知见障及理障。

真正的修行是单刀直入,简捷明快的,不需要那么多道理讲。就如我们学技术一样,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必须落实在行而不是在说,在做而不是在想。所以禅宗祖师常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道行之而成。我们修行,只要有好的老师带,跟着老师的理路直接去行,定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夫。

当然,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又怕走到邪路;去搞理论研究又怕陷入理障、所知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有好的师承,没有好的老师带,学禅宗也很麻烦。所以禅宗从达磨直到六祖,再到马祖、石头,一花五叶,五宗七家这个宗统灯传,他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在谈禅宗的时候,一定要谈纲宗,什么叫纲宗?纲宗就是禅宗主要演禅的手段,教育大纲,也就是指引学人上路、走上明心见性之路的手段,其中是有基本要点、门道的。

我在云门寺待了多年,感觉云门宗的纲宗在禅宗五家之中,是最简明易行的。云门纲宗就是“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这三句。何为涵盖乾坤?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借用唯识学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具备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种子。就是说过去的一切精神、物质的内容,现在的一切精神、物质的内容,未来的一切精神、物质的内容,无不在我们这个阿赖耶识中,当下圆满具足,本来就是涵盖乾坤的。

那么如何现证这个涵盖乾坤的真如自性呢?禅宗的方法就是截断众流。我们生活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生活在我们的思想内容里,离开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内容,还有什么东西?要知道心和心里的无穷内容不是一回事,精神的内容生生灭灭来去无尽,而真如自性却“本不动摇”。严格来说这两者的关系是不二的,你有心就肯定有念头,有精神一定有精神的内容,这两者是不二的。

作为众生而言,心完全被念头所垄断,只知念头不知本心,这个就是众生迷惑颠倒之处,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老是被心里边的内容所左右。世俗里边的什么贪嗔痴也好,种种颠倒见也好,给我们带来种种麻烦。我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什么是苦海?就是我们精神世界里边的种种烦恼。什么是回头?就是要明了自己的真如自性,连这个苦海也是我们自性所现,也是我们心识所现。如果回头找到了这个不动的真如性,明白了这一切虚幻的境相都是因心而死,因心而生,心就得安乐了。你就知道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都是精神的内容,而我们的心、这个真如自性动都不动。这就要反观自照。

回头,就是要“截断众流”。我们的思维往往是线性思维,理性逻辑的推衍就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分析综合及种种推理都是线性的、遵循相应的逻辑程序。我们这个思维就像火车一样,老是在铁轨上运行,前面的空间无穷无尽,就是不能离开轨道,离开轨道就要翻车。这个轨道就是我们的逻辑,就是我们的理性。理性思维牢牢地束缚着我们的这个思维空间。我们经常说要打碎这个习惯势力对我们的束缚,就是打碎我们的常规思维,开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不论你怎么开辟,只不过是在支线上再开支线,还离不开这个轨道。有的人说第七识是欲性,第六识是理性,贪嗔痴有理性吗?贪嗔痴一样还是要受理性的影响,它们是不二的。你发脾气,发脾气还是要寻着给自己找理由嘛。烦恼大王还是要给自己找理由,找证据,这都离不开理性的支撑。不论谁,不论有天大的烦恼,他不讲理的时候还都要说出他不讲理的道理来。所以这个欲性同样还是要遵循理性的这么一种制约。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理性和欲性,往往都是抱在一块的。总之,第六识是被第七识控制的,所以是众生。

人还没有成道以前,他的第七识和第六识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这个念头一动有个动机,动机往往是第七识的烦恼。烦恼驱动我们的理性进行工作,理性往往是烦恼的奴才,所以别夸什么理性如何如何,实际上我们的理性,都是浸泡在第七识的烦恼之中。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让思维脱离轨道,而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呢?禅宗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理性是“言语道”,欲性是“心行处”。言语道断就是要使人进入前念不生,后念不来的这么一种状态,就在念头脱落的时候,让你感觉到这个自性本身。因为我们平常都是在念头之中,都生活在精神的内容之中,当没有精神内容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生命、精神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欲性烦恼就苍白无力了,“心行处”当下体空,其中妙处不言而喻。所以只有通过“言语道断”的这个关口,才能品尝到顿悟的滋味。

二、截断众流—言语道断是见性的唯一门径

在常规的学修中,人们很难摆脱分别思维对我们的束缚和纠缠,禅宗虽提倡离心意识参,参禅者同样难以进入这样的状态。所以历代祖师不得已施以格外钳锤,用机锋棒喝等非理性非常规手段,以期帮助学修者进入。其中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德山棒与临济喝了。德山老和尚晚年八十余岁才开堂演法,没几年就圆寂,没留下系统的教法和纲宗。之前的沩山、仰山开创的沩仰宗,属于父子唱和,相互切磋激励,门下因之言下大悟的,仅仰山一人而已。

临济宗则不一样。临济大师本人即是在黄檗祖师的棒下因言语道断而开悟,感受非常深刻。开法之后,便在这个地带上充分发挥,其对杀活纵夺的铺张,演变成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以及四喝等一系列的对机接人方略,奠定了后来临济禅独行天下的局面。

临济的纲宗教法无论怎么丰富,不外是以杀活纵夺的方式让学人摆脱分别思维进入言语道断的地带。我们经常说言下顿悟,很多祖师都在言下顿悟。在言下顿悟,我的理解就是言外顿悟,一下子跳出了思维的窠臼,跳出了思维的程序,进入精神本体,感受到了我们本体精神的存在。这样才说得上是摆脱了常规思维,看到了本地风光。这是禅宗所特有的方式。

禅宗的机锋棒喝,种种设施,突如其来,防不胜防。当你在正常的思维之中,突然给你打断,打断的那么一刹那,用禅宗的话来说,就在电光石火之际,你只要能够反观自照,就能相应。祖师的机锋,祖师的棒喝,他们的唯一功用,就是让你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这一条,就是禅宗的不二法门,不易法门。

不论是打禅七也好,参话头也好,如果不走言语道断的这个关口,如果没有善知识用这种霹雳手段施与钳锤,你永远都在常规的思维之中,修来修去都离不开思维空间,离不开自己的思维内容。哪怕是反复去看灯录,看语录,哪怕是你自以为有心得,大多也落在祖师说的以楔除楔的比喻之中。要打破这个关口,那就必须要进入言语道断的觉受,而且是在向上提持中进入言语道断的觉受才行。

言语道断的感觉,用得最好最活的,就是临济宗,虽然其他几宗也在用,但是用得最集中、方法最多的是临济大师,临济悟道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范例。他去参他的师父黄檗祖师,问如何是佛?话音未落就一顿痛棒。然后三次去问,三次被打。为什么向祖师问如何是佛要挨打呢?临济大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他心灰意冷去告别黄檗祖师,说我的因缘不在你这地方,换个地方去走走,黄檗祖师说他处别去,你就到大愚和尚那儿,他会给你说如何是佛。大愚在上高县,黄檗祖师在宜丰县,都在江西,也就是一天的路程。

临济大师到了那儿,大愚和尚就问他,黄檗和尚最近有什么花样,有什么精彩开示啊?临济大师说:有人问他如何是佛,问了三次,三次挨打,不知这个人有错没错?大愚和尚一听就呵呵大笑,说:你师父老婆心切呀,看你迷糊得厉害,所以想方设法让你明心见性。临济就这么言下大悟,一下就明白了黄檗的用心,就知道:“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我师父原来没什么佛法嘛。悟到了这个,才真正是大彻大悟。

所以以后临济祖师在接引他的徒弟,或者跟诸方善知识来往的时候,就专用棒喝这种霹雳手段,一时风行天下。“临济喝”有他的作用:“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什么是金刚王宝剑?金刚王宝剑就是文殊智慧之剑,锋利无比,可以斩断一切烦恼,开无上智慧;“有时一吼如踞地狮子”,狮王行处绝兽踪,魍魉鬼魅统统不敢现身,只要有“狮子”在那儿,妄想就不现身,妄想不现,菩提全露;“有时一喝如探竿引草”,就是试你的深浅,要考察你有师承无师承,有来历无来历,你是悟的人还是不悟的人,你是学禅的,还是学教的;“有时一喝不做一喝用”,这一喝,似有似无,无关于人,也无关于禅机。

在云门寺有一位老比丘,有事没事,早上晚上,他就在这云门寺里经行。拄着个拐棍,驼着个背,走着走着,“喝”一声,一天要吼百十遍。有人说:哎呀,这个老头子有病啊,神经啊,天天在那儿瞎喝,也不管常住有事没事。晚上大家入静了,休息了,他还是在那儿“喝”。有人说,他可是大彻大悟的,不得了,在云门寺里可以经常听见狮子吼啊。佛源老和尚有时散步的时候,看见他在“喝”,老和尚也“喝”一声,随之一笑。佛源老和尚不表扬他,但也不批评他。他烦恼吗?他智慧吗?有什么相干吗?没相干的。你说他是有病吗?是没病吗?你说他演法吗?你说他捣蛋吗?都不相干。你说“喝”一声有什么实际意义?没有意义,若说没有意义他又吼什么?

临济里边还有三玄三要之说,就是“一句中具三玄门,一玄门里有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这样的语句很精彩。一句话,比如:“怎么样?”很简单,但里面有三玄。什么三玄呢,据说是句中玄,体中玄,玄中玄。每一玄里有三要,三个要点,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是里边“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什么叫“权”,一是权变,有灵活性,二是权威性,使人不得不信服。有“实”,有真实性,绝不虚妄,不是妄语,不是戏论,要认真对待。照,照了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照就是清晰。用,就是我们的实践,能解决问题的。临济祖师一句话出口,就有三玄三要,权,实,照,用这诸多功用在其中。也如云门祖师平常一句之中,就有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这三层功用在里边,祖师们的手段和功用是相通的。

若能融会贯通,那就可以一句通千万句,一法通千万法。如果在祖师接人的一句偈语之中,能够引发无上菩提,使我们明心见性,这个就是临济禅的高明处。还须指出的是,临济禅种种高明处就在逼拶。什么叫“拶”,拶是古时的刑具,用于拶手指逼供,十指连心,痛不可忍!什么叫“逼拶”?“逼拶”就是要把我们思想里的无穷内容拶得无影无踪,再看剩下个什么?

临济宗的祖师爱用的就是竹篾子话,如首山禅师手里常拿着一条竹篾,说:“唤作竹篾则触,不唤作竹篾则背,唤作什么?”本来是篾条,不需要你说它是篾条;本来是篾条,说它不是篾条也不行。你不能说它是,也不能说它不是,于是就有人问,这个是什么东西?他就是要使你的思维无下手处。

到了大慧宗杲禅师的时候,就把这个公案发挥到极致。他拿了这个篾条说:“唤作竹篾则触,不唤作竹篾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不得棒,不得喝;不得做女人拜,不准作绕床窜;不得扭妖作怪;一切总不得,且道上一句,是什么?”因为禅宗机锋玩了一两百年以后大家都会玩了,你“喝”,他也“喝”,你拿棒子敲过去,他也拿棒子敲过来。也有的人学女人拜,或者绕床窜,因为很多祖师演过这些手段,演过这些戏,大家都看过戏了,都知道怎么当票友。但是当票友容易,你是不是真演员呢?所以大慧宗杲就在这个地方,杜绝了一切大家所熟悉的各种机锋的表达方式,再让你说这个是什么?这就是“逼拶”,逼到你山穷水尽,把你一切模仿的,学的,种种自以为是的东西给你夺尽,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穷尽一切手段你都回答不上!就在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或许能让自己无思无想的“那个”一迸,领悟到了,那就可以明心见性。所以临济宗的方法是很厉害的,只是如今能用、善用的知识太少了。

平常学佛的人,总是要捞根稻草:老佛爷怎么说的,菩萨怎么说的,祖师怎么说的,师父怎么说的,他总是要这样那样去攀缘,这样那样去“扯葛藤”,找回答这种东西。但是禅宗要你别用别人的东西,要在自己本分上见,要在离开了自己的分别思维上见。临济大师把这个叫“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这是临济宗最毒辣的方法,也就是用“逼拶”的方法,达到截断众流的效果。

赵州老和尚的师兄长沙岑和尚说:“百尺竿头须进一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你能立于百尺竿头,不得了啊,但百尺竿头,还是有一个立足之处,如果把这个立足之处给你去掉,你又立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安身立命,有一个立足之处;学佛学道,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的立足之处,如果把这个支点去掉你怎么玩?没了这个支点,反而十方世界就是你的支点,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真如自性。

临济大师的下则公案生动说明了这层要义。供养赵州老和尚的那位赵王,其祖父在灯录里被称为“王常侍”:
王常侍一日访师,同师于僧堂前看。乃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师云:“不看经。”侍云:“还学禅么?”师云:“不学禅。”侍云:“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作个什么?”师云:“总教伊成佛作祖去。”

三、圆顿不二,凡圣不二的禅者作略

当然,学修禅宗的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佛教所宣扬的空性也不是真空,从佛陀带领弟子们托钵、行脚、打坐、讲法和与尘世交往的修行实践,到六祖大师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修行都离不开自然和社会这个世间环境。佛教虽强调出世,但核心却是世出世间的不二。华严宗的教法宏大幽深,其“十玄门”中就明确开示了凡圣不二,净土和秽土不二等许多既不可思议,又平常日用的境界。如圭峰大师在其《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讲:

诸法是全一心之证法。一心是全诸法之一心。性相圆融一多自在。故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入相即无碍镕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名为无障碍法界。

在中国佛教中,天台、华严、禅宗都推崇圆顿不二,指出顿必归圆,圆必依顿的修行。当然,这样的境界不是仅放在学问中、思想中去玩。修行,必须是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浸透和释放出这样的气息来,并在生活中实践和受用。历代祖师以身作则,向我们演示了这样的风采,如:

师(临济)普请(地里干活)锄地次,见黄檗来,拄钁而立。黄檗云:“这汉困那?”师云:“钁也未举,困个什么!”黄檗便打。师接住棒,一送送倒。黄檗唤维那:“维那扶起我。”维那近前扶云:“和尚争容得这风颠汉无礼!”黄檗才起,便打维那。师钁地云:“诸方火葬,我这里一时活埋。”

一日普请次,师在后行。黄檗回头见师空手乃问:“钁头在什么处?”师云:“有一人将去了也。”黄檗云:“近前来,共汝商量个事。”师便近前。黄檗竖起钁头云:“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师就手掣得竖起云:“为什么却在某甲手里?”黄檗云:“今日大有人普请。”便归院。

师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多作什么?”师云:“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在百丈禅师提倡农禅以来,处在山林深处的禅寺,无不农禅并重,自耕自食。同时,为了不让所知障、理障屏闭了实修实证的见道之门,祖师们还提倡用平常心、平常日用事来炼禅,如临济大师所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赵州老和尚一生的行持在这里更得到充分的展现,人们所熟悉的“吃茶去”,“吃粥去”,“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公案等,无不出于赵州老和尚之口。要知道,赵州老和尚一生从不谈玄说妙,也不行棒行喝,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向人们演示了禅宗的无上妙法,向人们展示出难以企及的“打成一片”的纯熟功夫,成为禅门五家共同尊奉、千年禅修者视为楷模的杰出禅师。

如何打破所知障、理障乃至禅障,赵州老和尚作出了精妙的示范。如有人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玄来多少时也?”学云:“玄来久矣!”师云:“赖遇老僧,洎合玄杀这屡生。”佛法不仅是玄思其中的奥理,而且致力于身心的解脱,赵州老和尚对这个原则是一以贯之,始终不易的。

佛法修行,是对自己身语意三业的锤炼,虽说应深入经藏,广启智慧,但若离开对自己三业活动的观照与修炼,一切佛法皆成无根之谈。而三业实相,须得在日用动静中料理,在人与外部的关系中料理,这才是修行的门径,离开这个地带,就谈不上学修佛法。赵州老和尚用更平实的话道出了自己的根基:“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禅宗祖师多称以“本分事接人”,如赵州老和尚常说:“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着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什么是本分事?就是直指人心,接引学人顿悟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禅宗独有的,不是“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的这类教法。机锋棒喝是本分事接人的手段,但用久成弊,赵州老和尚的手段却永远鲜活,如:

问:“万物中何物最坚?”师云:“相骂饶汝接嘴,相唾饶汝泼水。”师上堂,谓众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无人唤你作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师上堂云:“兄弟!你正在第三冤里。所以道:‘但改旧时行履处,莫改旧时人。’共你各自家出家,比来无事。更问禅问道,三十二十人聚头来问,恰似欠伊禅道相似。你唤作善知识,我是同受拷。老僧不是戏好,恐带累他古人,所以东道西说。”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你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问哪个时?”

师示众云:“我教你道,若有问时,但向伊道赵州来。忽问:‘赵州说什么法?’但向伊道:‘寒即言寒,热即言热。’若更问道:‘不问者个事。’但云:‘问什么事?’若再问:‘赵州说什么法?’便向伊道:‘和尚来时不交传语上座,若要知赵州事,但自去问取。’”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祇对?”师云:“盐贵米贱。”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

问:“如何是道?”师云:“墙外的。”云:“不问者个。”师云:“问什么道?”云:“大道。”师云:“大道通长安。”

赵州老和尚的这类法语,深深浸透于修行者的生命之中,又平凡若实,端的是条条“大道通长安”,若能这样去修,好消息自会到来。所以,赵州禅的实质,即是在生活中炼禅、演禅、行禅,生活就是自己的身心性命、三业处与外部环境的一体化。佛法不是线性的、平面的理论,而是多维立体的,所以云门大师在谈论经义教义时说:“(法华)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修行遍及生命及生活的一切处,所以三界六道皆是学修的道场。

四、享受生活,转烦恼成菩提;

享受生命,转生死成涅槃

不论是凡人还是圣人,都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完成自己的生命流程。其中的差别是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的不同而已。所谓出世,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出世观念,绝对离开社会生活的出世是不存在的。所以,大乘佛法对世间的关怀,菩萨对众生的慈悲都离不开实际的社会生活。

1992年净慧长老入住柏林寺以来,大力提倡生活禅,如今已进入第20个年头了。把禅修融入生活,是历代祖师们的家风,但如此鲜明、积极,并面对社会提倡,慧老当是第一人。

学修佛法,践履禅宗,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自然是根本的目的,要达到这崇高的终极目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当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更巧更妙的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就在一个“转”字。“转”并不需要改变环境,也无须拨动因缘,只须将自己的立场,祖师们所说的“脚根”或“鼻孔”转过来,风光就天地悬隔了。

悟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过来人的真切感受。

学修佛法,浸润于经教义海之中,或沉醉于祖师语录之中,作为获取入门的资粮,这是不可或缺的。佛法看重文字般若,但更看重活般若和实相般若。所谓活般若和实相般若,则必须实修实证,必须在自已的生活、乃至生命上着力。禅宗的方法被称为“心地法门”、“念头功夫”,又提倡“不立文字”,就是要让修行者放下书本,放下分别知见,而在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上下手,这样佛法、禅法才能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鲜活起来。

对生活禅,我有如下的感受,就是要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生命去参,去悟。只有自己的生活、生命才是属于自己的、一切具足的根本道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生命中去参呢?首先就得对参与生活与生命的、自己的那个色、受、想、行、识加以了解和认识。许多人活了一生,还不了解自己的生命结构和精神结构,自然也不了解生活本身。如果结合佛法对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身多加观照,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搏动,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体用。这样结合学修佛法才没有理论上的空洞感,才能领会到佛法所讲的就是我们生命和精神的实质。

这里涉及到“转”的问题,在生活中,怎样才“转”得动烦恼?八识田中的种子现形不是常人所能掌控的,祥和喜庆当然人所乐见,但颠倒梦想,罣碍恐怖则为人所恶。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这也是常人认为无可奈何的,这就是烦恼—当然根子在于贪嗔痴了。而这恰好是修行的最佳时机,也是提升自己修为的最佳时机。转,就得在此时去转,在此地去转,直面去转—烦恼尚未生起之时,又能转个什么呢?

在这里,我提出“享受”这个心理觉受机制。慧老“生活禅”的主题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若在觉悟和奉献中融入“享受”,参与者就会有幸福的感受,也就更有持久的力量了。

孔夫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反过来说,只有“乐之者”才能“好之”,才能持久的“学之”。两相回互,“转”在其中矣。

从明心见性的层面上说,何为“心性”?这不是知识能解决的问题。画饼不能充饥,只有真实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自己的烦恼,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相应的感受。但人们多是脆弱的,面对烦恼往往无力无术。若能以“享受”的角度契入其间,就别有一番风光了。

“享受”可以把感觉转为觉受,再转为法喜和受用。以“享受”的姿态面对生活,自有一种超然的情趣在其中,而不为喜怒哀乐所左右。当年慧老在一次生活禅夏令营中,提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可以说妙不可言,涵摄了一切心法在其中,我至今仍受用不尽。事事都能尽善尽美当然非常人所及,但若能以“享受”折衷于其中,就给自己留有余地,留下增上的空间。在其中再用禅宗向上提持的方法不时提持提持,这种“享受”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这里摆脱了所知障、理障、禅障的牢笼,也没有“葛藤”衍生之处,有利于当代学人如实进入佛法和禅宗的学修。这也是禅宗的“盘剥”功夫,盘剥久了,熟了,再进而享受生活,转烦恼成菩提;享受生命,转生死成涅槃的观照、觉受,进一步成为受用,那就皆大欢喜了。能把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就足以庆快平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