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国达居士:慧学的进修次第


   日期:2020/12/14 2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慧学的进修次第

黄国达

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因的,天生的慧根也是由前世的熏修而来,今世的进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与其慨叹自己悟性太差,读了很多禅语录,也没有开悟,读诵般若经典也不能通达空义,便自认为根性太差,退而寻求禅定的宁静、信仰的满足、佛力的庇佑、他方净土的稳当,这正如入了宝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头而不力求寻得宝藏。智慧觉悟的开发固然有其困难之处,但是佛陀已经为众生开辟了一条智慧觉悟的康庄大道,只要如法次第进修,就可以开启内心的智慧宝藏,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辜负佛陀的慈悲心意。

智慧的进修可以约略分为三个次第,即闻慧、思慧与修慧。

闻慧 闻慧是由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得般若正见。所谓正法,凡顺于佛法正理的都可说是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是主要的研读内容,至于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识论典,后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经论也可说是“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蕴含了般若正见,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择、贯通。

什么是般若正见?所谓正见,依阿含经的说法,不只是三世、因果、凡圣的世间正见,更要如实知无常、无我、不生不灭的出世间正见,才算究竟,以般若经的说法,则要见到毕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彻的般若正见,再以中观论典的解说,则以见到缘起、假名、性空才是圆满的中道正见。在表述上虽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实、谛、如的一实相,无二无别。在第一义谛中,不生不灭、性空、无我,世俗谛中,则是缘起、无常、假名、如幻的。二谛无碍,是为般若正见。

若以唯识解说,世俗现象唯识所现、胜义境地离言绝待。至于真常思想的解说,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念无明幻现三界六道,一念清净,生灭、去来,万法皆是真如。

究其内涵仍然是一实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执取真常实体、识心种子,误以为缘起性空、三法印不了义,回归实相本然、法尔如是,皆是般若正见。

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正见,即不能成就闻慧,若正见具足,则能于佛法生起绝对的信心,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来,经历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灯,回归光明的正道、看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解脱自在的方法。是希有难得的,不可等闲视之,认为烦恼依旧、八苦未拔,以为听闻正法无用,需知大树广荫,须有牢固的树根,高楼广厦,也要有坚固的地基。由闻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的根基。

思慧 有了闻慧的基础,进一步就要深入思维观察、胜解空义。

如何思惟、观察,胜解空义?这是不带任何预设立场来观察事物,思惟抉择、归纳分析,得到无自性的空胜解。

如何归纳分析?是以闻慧为基础,观察到底有没有自性?也就是有没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就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识生起的当下,如实思惟、观察,而归纳到没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一切都在变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并没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无自性。

这样的思惟、观察,切记不可以离开生活、生命当下具体可闻可见的事物之外,凭空去想像、抽象地臆测。

你可以观察外在事物的进行,譬如说:你今天准备早上十点要去超市采购日用品,出门之前接到一通电话,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须立即处理,采购的计划就会被耽搁,如果采购品中如灯管、食物急着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这当中,你可以见到“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都没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的发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并不是绝对的,它只存在于思想中,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对这些观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认定,就会感受到冲突、不舒服。如果明白这些只是观念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内心就灵活自在,不会有冲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缘,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补关系,同时又隐藏着相互排斥的消长关系。而内心明白这些关系,不固着在上面、不预期什么,内心才会自由,这就是智慧。

观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内心的感受、情绪、思想、愿望都可以看见它的背景、变动、互补、消长,那么就可以如实地看待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静和谐。

能这样思惟、观察有没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胜解,对于空义能在实际现象生住异灭的当下有具体的理解。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会伴随着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为内在的认知开始转换,很自然地看见人我的依存、互补、消长。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是随顺缘起正理的行为。同时见到人、事、物,感受、情绪、思想、愿望生灭消长、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对于己经生起的苦,看到有惑业才有苦,“苦”是无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会火上加油,惑业灭则未来的苦不生,这才是澈底的解脱。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观,以无自性为所缘,观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观察由于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胜解的力量离恶向善、忍苦离苦,却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进入止观禅修,则定慧力强,降伏烦恼的力量随之增强。

思慧的重点在于思惟、抉择,散心观察无妨,而定心观察,是在胜解成就之后,直观诸法真实,名为般若观照。通常修定,必须进入无分别,不起思惟,一生分别思惟,就离开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观,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别思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观,不但不起思惟分别,连“自性分别”也不起,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不会认定“这是○○”,或“这不是○○”,停滞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实有的模式里,而能当下穿透,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

当“自性分别”不起,虽然面对森罗万象,心中一片寂然,名为定心,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于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虽然思想、念头暂停,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这样的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中,偶有念头生起就能照见念头无自性,幻生幻灭,内心立即回归寂然不动;当发现对于观察对象生起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时,立即穿透它,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立即回归缘起性空的实相智慧。

如此,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自性实有的执见渐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旦全体通透、能所双泯、境智一如,就是“无漏慧”的生起。

止观修慧似乎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不容易掌握实际的修行方法。不过只要记住:对于观察对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认定,不预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设定任何有关“开悟”“究竟真理”“圆满的境界”种种标准模式,在真实、自然的心境中,当下即是无相、无住、空寂、如幻的诸法实相,离此并无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么玄奇的境界的话,也只是意识、想蕴制造出来的心灵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蕴境相中打转,不是般若智慧所见的诸法实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五讲:无常的观照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黄国达居士:‘学佛三要’导读 

 黄国达居士:‘成佛之道’导读 

 黄国达居士:‘我之宗教观’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是救世之光’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概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