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国达居士: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日期:2020/12/15 9: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黄国达

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这份祥和,回到现实生活里,仍然是混乱和不安,这也是不够的。

身心的混乱和不安,包含紧张、烦躁、亢奋、疲惫、无力、恐惧、担忧、愤恨、沮丧、郁闷、焦虑等等“身体”的不适和“情绪”困扰,归结起来就是心理不平衡和心理疾病。心理不平衡须要“调整”,心理疾病须要“治疗”(对治),也就是“身心的调治”,用现代人的术语来说,就是“情绪管理”。要作到这点,首先要对身心的运作模式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加上细腻的调治,才可以达到身心的安定、祥和。

佛法和心理学对身心的运作现象都有许多的理论和解释。这里试着以佛法为主,参酌现代心理学,探讨调治身心的原理和实用方法。

对于一些心理疾病,固然需要心理医师的咨商、辅导、以及配合药物的治疗。佛法在这方面似乎缓不济急,甚至说:心理疾病会构成修行的障碍,要先治疗心理疾病,心理恢复健康,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这样的观念,其实只是部份的事实,要能透澈体证法性实相,心理健康固然是必要的基础条件,然而佛法调治身心、袪除障碍而达到心理健康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某些心理疾病若是源自心灵伤痛而非脑部受损,如果善用佛法,是有可能疗愈的。反过来说,如果误用佛法,不但不能对治心理疾病,反而治丝益纷、加重病情。到底如何才是有效的方式?在什么范围之内有效?可多加探讨。以下三项要点,对身心的调治,也就是情绪管理、心灵伤痛的自我疗愈有相当的效果。

一、积极光明的心念。

二、身体放松、心情放松。

三、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

一、积极光明的心念

各种不平衡的情绪,其实与负面的思想有关,如果能够用正面思想来看待事物,情绪就可以恢复平静。积极光明的心念在佛法中属于“正念”“精进”的范圃。

譬如:为了一个佛法的研讨会,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布置场地,却有人嫌插花不好看,心里不舒服。一般的想法是:“作了那么多事,不应该被嫌”,这种思想就不是正面思想,因为“应该、不应该”只是一种片面的想法,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方觉得做得不好的部份,也同样是一种片面的想法。

什么是正面的想法?就是积极的、能促进彼此关系、有建设性的思想。以这件事情来说:“虽然他认为插花不好看,但我布置会场,让参加研讨会的人感觉光亮、干净、庄严,就算稍有瘕疵,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成熟的、有包容的想法,就不会钻进“完美主义”的牛角尖了!

面对很多情境,如果生起情绪,就要审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狭窄、太僵硬了!试着以更开阔、灵活的眼光看事情,情绪就会比较平稳。

二、身体放松、心情放松

“放松”和佛法中的“无为”、“随顺”、“放下”的观念是相通的。积极光明的心念,其实就是在观念上的松开,不要紧紧抓住一个想法,而是在自由,灵活、轻松、宽广的视野上看事情,身体自然容易放松,心情也会轻松。

再如:今天本来安排要去参观一个你喜欢的展览,但是因为家人有事耽误,你认为非常可惜,心里难免不悦。如果不要紧抓住“我喜欢的展览会”,你可以放松心情,看看美丽的天空、呼吸清凉的空气,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路上的车子奔驰……。当身心放松,活在眼前,那么,你将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超大型的展览场,端看自己是否能够独具慧眼,见到它的美妙罢了!

适当的运动,深呼吸对于放松身心很有帮助。无所企求地唱诵、听听佛曲、冥想音乐也很有用,如果运用得当,甚至也可以香精、青草帮助身心放松。

在作这些放松练习时,不要有“目标导向”,把放松当作“努力”的目标,要像水那样柔顺、无为,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用抵抗、没有想要怎样,只是单纯地活在当下就是了。这是真正的放松,一般人会紧张、焦虑,无非是把事情看得太严重,过于“目标导向”,太“努力”了。

可是,如果过份柔顺、无为,岂非消极、怠惰、一事无成?这是很表面的看法,在生命表层的现象界,确实不妨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作为,成就种种事功,但是在生命深层的本质,其实都是寂然无生的。

所以生命固然要有积极、进取的部份,也要有沉静、安祥的部份,才可以平衡。

当工作、活动一段时间之后,要有足够的身心放松、休息,才可以充电再生能量,这就是中道的原理。

三、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

“觉知”相当于“四念处”中对身、受心、法的“如实知”。也就是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为何要“觉知”,觉知有什么作用呢?因为“觉知”可以使人很容易地接纳和面对痛苦的经验,消融批判、自责、自怜、逃避的心态,抚平心灵的伤痛。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经历大大小小的失败、挫折,有被嘲笑、被欺骗、被忽视、受委屈、生离死别、重大的感情伤害、巨大的财物损失……等等痛苦经验,心里累积了大大小小的伤痕,造成身心的不平衡甚至形成心理疾病。许多人面临痛苦经验时,多半采取逃避策略,可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策略,其实是完全地接纳和面对,因为不懂得如何接纳和面对,只好掩饰问题、把痛苦的情绪隐藏起来,造成心理的扭曲。

面对失败、挫折、被嘲笑、被忽视、受委屈、被欺骗、生离死别、感情伤害、财物损失,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纳和面对。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想着将来有一天,把所有失去的,通通要回来;或是希望看到别人也受到同样的痛苦,证明大家都是一样;或是否定人生,不再相信任何人。

放下这些表面上会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的想法,诚实的接纳人生的缺憾,面对生命的苦和无常的本质,才有机会重生、再生。

完全地接纳和面对,就是在痛苦事件和情绪之中,保留一份觉知,亲自在场,空掉思想,活在当下。

当下是活的,充满能量的,只要挪开逃避的心态、自责的想法、自怜的耽溺,当下是充满活力的,抛开这些不必要的心理负荷,契应当时的因缘而自然展现。

如何指纳和面对过去的伤痛?当过去的伤痛隐约浮现,怎么辨?觉知它,不逃开,也不加批判,这是治愈伤痛的良方妙药,既简单又有用。在觉知中你会体验到一个内心宁静、柔和的空间,把伤痛丢进去,让记忆重现,宁静与柔和会融化任何的惊恐、愤恨、自怜,赫然发现一切都已过去、如幻如梦,唯有当下是真的。觉知当下,是最好的解药。

你会问:当痛苦的回忆浮现的时候,怎么可能还有宁静、柔和呢?答案很简单,“觉知当下”具有不可测度的生命力,会衍生积极光明的心念、放松、自由、灵活、开朗、宁静、柔和的品质。“觉知当下”会从觉知外境、觉知呼吸、觉知身体,延伸到觉知情绪和过去的记忆;从静态的禅修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觉知,形成愈来愈鲜明的觉知之流,这就是奥秘所在。

由积极光明的心念,身体放松、心情放松,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排除心理障碍、抚平心灵伤痛,身心获得平衡、敏锐而有活力,这就是身心康复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五讲:无常的观照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黄国达居士:‘学佛三要’导读 

 黄国达居士:‘成佛之道’导读 

 黄国达居士:‘我之宗教观’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是救世之光’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概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