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高振农教授:民国年间的上海佛教净业社


   日期:2020/12/20 9: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民国年间的上海佛教净业社

高振农

佛教净业社,是上海着名的佛教居士团体之一。1922年正式成立后,在团结上海佛教居士界,举办各种佛教文化事业和慈善事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在上海近代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创办经过及其组织机构

佛教净业社,系由上海佛教居士林演变而来。早在1919年至1920年间,有沈心师(辉)、王仙舟(与楫)、关别樵(絅之)等发起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借锡金公所为林址,以宏扬佛法、劝修净土为宗旨。未几,又有谢泗亭加入,林址也迁至爱文义路新闸捕房对面64号。1921年,沈心师、王仙舟、关别樵、谢泗亭等,认为上海乃华洋荟萃之区,浊恶更甚于内地,非另辟念佛道场专修净业,不足以化引初机。于是询谋佥同,由王仙舟、朱石僧等,与周舜卿等商议另行改组,成立世界佛教居士林;由沈心师、关别樵等就爱文义路原址,成立佛教净业社,并聘请金怀秋主持其事。1922年,金怀秋离去,而社内规模,逐渐就绪,于是订定《简章》,以集合在家善信,皈依佛教,专修念佛法门,兼修教典,广行善举为宗旨。社务内容分为四项:甲、念佛堂,乙、阅经室,丙、学教部,丁、放生会。当时《简章》规定,暂不推举社长,设社董以管理事务,公推施智照(省之)为董事长,社董有姚慧证、陈听涛、李静、黄智海(涵之)、王完禅、简妙曦等九人。常请谛闲、印光来社开示,平时请静修、兴慈、月禅诸法师长期宣讲大乘经典。又请普陀山客师长住本社领众念佛,常建佛七道场,每逢圣诞令节,举行放生事宜,款项由人随喜。由是信仰入社者日多,原有社址狭小,不足容众。先有简照南居士,信奉三宝,曾在其所建南园(今常德路觉园)之西,建设佛堂,题为菩提精舍。后拟将南园捐献为功德地,但未及竣工即逝世。后简济善堂主人简玉阶秉承其兄简照南遗志,实行舍出。净业社诸居士,即将此舍让之公共功德地,定名为佛教净业社,时为1926 年下半年。当时有施省之、关絅之、黄涵之、狄楚青、叶誉虎、简玉阶、王一亭、江味农、聂云台、高鹤年、闻兰亭等40人发起,订定《社章》,以集合在家善信,宏扬佛法,精修净业为宗旨。明确社址为爱文义路觉园。园中佛堂、会堂、假山、石池、亭榭、楼阁等,均归佛教净业社所有。当时机构设置分有念佛堂、讲经堂、学教部、静修室、藏经室、阅经室、经像保存处、流通部、编辑部、蔬食部、会堂、放生会、功德堂等。组织设社董17人,同时于社董中公推董事长1人,主持议决全社一切事宜;副董事长2人,辅佐董事长,议决一切事宜。于社董中公推社长1人,主持全社一切事务;副社长2人,辅佐社长,办理一切事务。于社董中公推各部正副主任各一人,分办各部事务。另于社员中公推干事若干人,辅佐正副社长及各部正副主任,办理各项事务。以上人员任期均为三年,连选得连任。(《净业月刊》第六期)唯当时正副董事长、社长及各部主任名单,因文献资料的不全,已无法得知其详,只知关絅之曾任社长之职。

佛教净业社迁至觉园后,曾建造大讲堂楼房二层。楼上为念佛堂,供西方三圣像。楼下名香光堂,亦即讲经堂,作讲经集会之用。大讲经堂落成时,曾请印光法师撰书楹联,标示净业社宗旨。本社成立后,上海佛教维持会、江苏监狱感化会都成为该社附属机构。

佛教净业社成立后,曾制定《征求社员简章》。《简章》规定社员资格有五种:名誉社员、永久社员、维持社员、特别社员和普通社员。各类社员,享有各种不同的待遇。

1942年9月,原社长关絅之逝世。同年10月4日进行改选,闻兰亭被选为董事长,简玉阶、丁桂岑为副董事长。闻兰亭当选为社长,黄涵之、赵云韶任副社长。10月11日,董事会又推定各部主任,总务部主任赵朴初,副主任胡松年;弘法部主任周瑞华,副主任刘素峰;修持部主任袁希濂,副主任徐福云;慈善部主任黄涵之,副主任俞静波;学教部主任范古农,副主任李圆净。(《佛学半月刊》264期)

建国以后,该社又经过改选,公推黄涵之为社长。

该社因南园胜地,社宇宽敞,清净庄严,沪上佛教界常在此举行法会,同时国内外知名佛教界人士莅沪弘法,亦常借此为欢迎会场。如1927年成立的江浙佛化联合会,曾将会址设在佛教净业社内;1930年在此举行善导大师1250年远忌纪念会;1935年11月,第九世班禅曾在此建立菩提学会;1936年4月,上海佛教界在此发起丙子息灾法会;1938年4月,上海佛教界在此举行第九世班禅追悼会;1940年在此成立第九世班禅纪念堂,由荣增堪布主持;1948年,能海命清定在此建立金刚道场,作为专修格鲁派密法的场所。

二、经营事业及其成就

(一)建立佛教图书馆

佛教净业社为了更好地宏宣佛法,特地在社内楼上开辟一佛教图书馆,广搜中外佛教典籍,建立阅览设施。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1935年10月正式开幕。是日到馆参观、庆贺的缁素及各界人士达数百人。该图书馆为上海居士界所建立的二大佛教图书馆之一(另一为世界佛教居士林佛学图书馆)。由于所藏佛书较多,设备比较完善,开放以后,前往借阅佛书者络绎不绝。此后还曾建造馆址,于1937年工程圆满,并定名为佛教净业社法宝图书馆。该馆的建立与开放,对提高广大佛教居士的佛学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成立净业莲池海会

净业莲池海会,由赵云韶、郑灼臣、薛鸿江、丁乐山等人倡议发起,于1946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在开幕之日,入会者即逾数百人。当时公推赵云韶主持其事,薛鸿江、丁乐山分别管理会务。该会规定,每月逢一、七、十五以及佛菩萨圣诞日为开展活动之期,会员云集专心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此外,该会还经常举行各种法会。由于该会会址屋宇轩敞,园内花木茂美,空气新鲜,加上各种布置,如亭、台、楼、阁、天桥、假山、九曲桥、湖心亭、放生池等,均经匠人细心经营,应有尽有,实为清凉胜境。因此,自成立后,道风日着,名闻遐迩,缁素归从,如星拱月。一年后会员骤然增加至一千三百余人。1947年10月1日,该会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特在《觉有情》第九卷第一期举办《净业莲池海会周年纪念特刊》,兴慈、觉澄、扬东、慧舟、定淳、罗鸿涛、王春生、李旭堂、宽道、刘化莹等,均撰文作诗以资纪念。净业莲池海会的建立,既满足了勤修净业的居士们在宗教生活方面的需要,也扩大了佛教的影响,为近代上海佛教的复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创办《净业月刊》和《佛教英文杂志》

上海佛教净业社于1926年5月创办了社刊,定名《净业月刊》,由顾显微担任编辑工作。前后共出了30期,内容分为论说、着述、警策、文苑、专录、杂录等,于1928年10月停刊。

1931年,净业社又出版了一种《佛教英文杂志》,为不定期刊物,由名誉社员黄茂林主编。该刊为我国国内首创的英文版佛教杂志,主要向当时在华的欧美人士宣传佛教。内容有佛教的赞美诗(偈语)、禅堂生活、皈依佛法、坐禅笔记等。主编黄茂林学通内外,尤精于英文,曾英译多种佛经,传播欧美。后来又发心研究梵文,远赴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实地学习,不幸于1933年在吉隆坡因游泳溺海身死,《佛教英文杂志》也就随之而停刊。

此外,1936年11月出版发行的《佛教新闻报》(三日刊),报社社址也设在佛教净业社(觉园)内。该报专载佛教新闻,以发扬佛学,护持正教,提高佛教徒的地位,改善佛教徒的生活,弘扬佛教大同主义为宗旨。创办人为妙性法师,原为报界巨子,后遁入空门。前后共刊出23期,1937年1月即停刊。

(四)成立难民收容所

1927年,上海佛教净业社成立了一个难民收容所。先是因连年战争,人民流离失所,江浙一带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拥进上海,于是有成立难民收容所之议。时有净业社社员吴存甫等居士,商之于静安寺方丈谷云和尚,借得该寺屋宇十余椽,于大庭张盖席蓬,地面高铺竹木,作为收容之场所。未几,避难人即陆续前来,三四日间,共收容了500余人。后因人满为患,又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21号左右租屋二所,作为净业社救济妇孺第二收容所。当时在闸北火车站附近,战火特别激烈,收容所曾派遣救护员,分头乘坐汽车,于枪林弹雨之中,冒险前往救护,抢救出多人。收容所在办理过程中,收容了不少无家可归的难民,受到各界的好评。

(五)建立净业教养院

上海佛教净业社于1940年5月成立了净业教养院。先是上海国际救济会办理结束,该会难民收容所原有孤儿80余人无法遣散,即与上海佛教净业社相商,欲将孤儿移送至净业社,于是就有净业教养院的建立。教养院先由关絅之任院长,关逝世后由闻兰亭继任。具体负责是该院副院长赵朴初。到1943 年止,该院先后收容流浪儿童240余人。院内实行工作读书并重的原则(类似现今的半工半读学校),设有七个工场,即竹工工场、藤工工场、结网工场、成衣工场、养兔工场、皮鞋工场和西服工场等。院生每日上午受课三小时,下午分别在各工场劳动四个半小时。院生除由院内供给膳食、衣服外,每月还根据每人的劳动成绩,分别发给奖金,以便院生向院内消费合作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全院经常在院的儿童约有一百人左右。其组织,设总队长一人,下设九个小队,每小队各设有小队长二人。另外,还设有分菜、洗衣、纠察的专职干事各二人。所有买菜、烧饭、洗衣、睡眠、整洁、维持秩序等事,皆由儿童自理,师长仅处于辅导地位。在院学习、劳动表现良好、成绩优异的儿童,出院后陆续被介绍到社会上各公司、工厂,服务和表现都较好,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好评。

(六)举办慈善事业

净业社成立后,办有许多慈善事业,其中主要有施诊给药、施衣、施米、施棺木以及灾民救济等。如施诊给药,聘有中西医若干人,为贫病者诊病,对实在无力购买药品者,实行免费供给。冬令施衣,每年向贫穷者发放棉衣裤。1926年,净业社曾发放棉衣数百套,同时还将棉衣200套交闸北慈善会,请他们代为赠送。冬令施米,于每年冬季,或开粥厂施粥,或发放米票。1926年冬,净业社曾备款五千元,委托王一亭交沪南慈善会代为购米散发。同时还补助南京、苏州等处粥厂经费1600元。

(七)启建盛大法会

1936年5月,在上海佛教净业社内启建了规模宏大的丙子息灾法会。该法会由上海佛教界知名人士王一亭、太虚、圆瑛、朱子桥、屈映光(文六)、江味农、范古农、赵朴初、简玉阶、关絅之等229人和14个佛教团体联合发起,同时建立了由163人组成的理事会,推选王一亭为理事长,朱子桥、屈映光为副理事长,汤住心、朱子桥、关纲之、简玉阶分任法务组、财务组、文书组、庶务组主任,并设有常务理事70人。法会以挽回人心、潜消劫运为宗旨。由五位大师主持此次法会的法事,其中持松阿阇黎任东密主座,修尊胜佛顶法;荣增堪布任藏密主座,修大威德息灾大法;觉拔堪布修大威德五部大法;能海大师讲演《菩提道次第论》;常惺大师讲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法会于11月28日圆满,会期内每日参加之缁素约二、三千人。这次法会,讲经三座,修法五坛,历时五个多月,乃上海近代佛教史上空前的一次大法会。

同年11月,上海佛教净业社和菩提学会又联合发起启建了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它以弘扬净土、劝发悲心、护国息灾为宗旨。同时组成理事会,公推王一亭为理事长,朱子桥、屈映光为副理事长,并设常务理事若干人,主持法会一切事务。又于菩提学会成立办事处,下设法务、宏扬、文书、会计、庶务、招待等六组,各设主任一人,分别由汤住心、黄涵之、饶聘卿、朱子桥、关絅之、冯仰山担任。又另设副主任和干事若干人。法会于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八时净坛,二十二日上午三时半,在觉园佛教净业社起香行课,为期七天,与会的善男信女不下二千余人。海上名流、这次法会的主要负责人王一亭、屈映光、简玉阶、关絅之、黄涵之、胡厚甫、窦存我、冯仰山等均亲临参与念佛。上午由圆瑛法师领众熏修,下午由印光法师登座开示法要。一连七日,于二十八日圆满。此次法会活动的情况,曾由华光电台公开播放。

(八)开展讲经活动

净业社所设讲经堂,经常聘请一些高僧大德前来讲经说法。据不完全统计,1926年2月曾请兴慈讲《楞伽经》,11月请谛闲讲《念佛三昧宝王论》,1927年8月请静修讲《清观音经》,1941年9月请缘至讲《华严普贤行愿品》,1942年9月请兰溪讲《地藏经》,1948年6月请清定讲《菩提道次第》,9月请能海讲《华严普贤行愿品》等。此外,每逢举行盛大法会,亦延请大德讲经。如1936 年5月启建丙子息灾法会时,有能海宣讲《菩提道次第》,常惺宣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同年11月启建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时,有印光宣说《净土法要》等。讲经活动的广泛开展,对提高广大居士的佛学水平,起有一定的作用。

除此以外,上海菩提学会于1935年11月在觉园上海佛教净业社举行成立大会,此后有一些活动也曾在净业社开展。菩提学会是在第九世班禅倡导下建立起来的。1934年,班禅在杭州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后,即倡导组织沟通汉藏文化、弘宣佛法的学术团体。同年7月在上海成立菩提学会筹备委员会,选出王一亭、屈映光、黄涵之、关絅之、圆瑛、太虚等筹备委员,推定王一亭为筹委会主席,圆瑛、史量才为副主席。同时设立译经处和蒙藏学院。成立大会那天,到有各地发起人代表荣增堪布、段棋瑞、许世英、王晓籁、屈映光、朱子桥、闻兰亭、圆瑛、太虚、许静仁等二百余人。主席团由荣增堪布、段棋瑞、许静仁等组成,公推段祺瑞担任主席,宣布成立菩提学会的目的是云集各地研究佛学之人士,共同阐扬和探讨中外佛学之真谛。会上选举第九世班禅大师为正会长,诺那呼图克图和印光为副会长,安钦呼图克图和荣增堪布为导师,段棋瑞为理事长,王一亭、屈映光、汤芗铭、朱子桥等一百零八人为理事,许世英、丁桂樵等四十八人为监事。其后拟订《章程》,规定菩提学会以弘扬佛法、利乐众生为宗旨。其工作计划大纲为迎请大德、建立道场、办理学院、选送学人、翻译经论、重理大藏、纂辑要典、刻印宣扬、营造法具、利济世间等十项。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该会又分设总务部、教学部、编译部、财务部、事业部等,各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其编译部所设译经处,由汤住心任主任,先后共译出《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菩萨戒二十颂》(月宫着)、《三十唯识释论》(安慧着)、《西藏文典》、《大威德金刚一尊略轨》、《咕噜咕勒佛母成就法》、《迁转心要》、《光蕴迁转法》、《加持舌法》等。

三、地位与作用

上海佛教净业社,作为上海佛教居士团体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它所举办的佛教文化事业和慈善事业,虽不如居士林那么规模巨大,入社的人数也没有居士林那么多,但由于它的所在地觉园,房屋宽畅,园内亭榭、楼阁、假山、石池等环境优美,不仅许多盛大法会均在该社举行,而且国内外知名佛教人士来沪讲经说法,也均以该社作为欢迎场所和下榻之地。特别是在沟通汉藏佛学文化方面,它起有重大作用。如九世班禅来沪,常以该社作为弘法场所和栖息之地。九世班禅逝世后,并在此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后又在此成立纪念堂,建立金刚道场,作为专修格鲁派密法的场所。因此,在上海近代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西藏佛教在上海的弘扬,上海佛教净业社可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佛教居士团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高振农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高振农教授)  

 高振农教授: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下)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 

 高振农教授:《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成唯识论述记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作用问题的探讨 

 高振农教授: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教授: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 

 高振农教授:民国年间的上海佛学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