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高振农教授:浅谈佛教伦理思想


   日期:2020/12/21 8: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谈佛教伦理思想

上海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高振农

佛教伦理思想,是整个佛教教义的基石。佛教徒信仰佛教,就是信仰佛教教义,也就是奉行佛教的伦理思想,用以净化自己,利益人群。

佛教伦理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贴近生活,它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少年来,它以弃恶扬善为中心内容,在促进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起到了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佛教伦理思想,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催化剂。

佛教伦理思想,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戒”、“十善”和“四摄”、“六度”。因为,“五戒”、“十善”和“四摄”、“六度”,既是佛教教义的基石,也是佛教伦理思想的核心。

先说“五戒”。

“五戒”是佛教戒律中最最基本的戒条,它是全部佛教戒律的基础,所有佛教戒律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来。“五戒”虽然在佛教中被规定为在家佛教徒所必须受持的戒条,但在实际上它是所有出家、在家佛教徒都必须受持的戒条。

“五戒”的第一戒是“不杀生”。即不杀害所有的生灵。既然所有生灵都不杀害,那当然不会去杀害人类。佛教徒奉行这一条,就会减少许多刑事案件的发生,这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戒”的第二戒是“不偷盗”。即不盗窃他人的财物。佛教徒奉行这一条,就会减少许多因盗窃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减少了谋财害命案件的发生,这正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五戒”的第三戒是“不邪YIN”。即不得与配偶之外的人进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当今社会,婚外恋之风盛行,“包二奶”、“养小秘”及性骚扰等,.已经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家庭为此而导致离婚、家庭破裂。一些离婚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因为从小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从而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严重的还由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不安定因素。而奉行佛教“五戒”中的“不邪YIN”戒,能够防止社会上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杜绝“婚外恋”和“性骚扰”之风的蔓延,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会起着一种良好的积极作用。

“五戒”的第四戒是“不妄语”。即不说谎话,不诬陷他人,不作伪证等等。当今社会,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说谎、骗人,甚至诬陷他人,从而造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因而产生种种矛盾。还有一些人由于受到金钱的诱惑,在一些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中为他人作伪证,从而冤枉了一些好人,造成许多冤假错案。目前,社会上各种商品的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导致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轻则使人受骗上当,在经济上蒙受损失,重则危害人的生命,这种事例可说比比皆是。这都是一些人说谎话所造成。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妄语”,即不说谎话,那么社会上就会减少许多冤假错案,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避免许多人上当受骗,整个社会和国家就会稳定得多。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其积极作用可想而知。

“五戒”中的第五戒是“不饮酒”。这一戒看起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汽车司机(包括驾驶助动车的人)因为贪杯而酒后开车,导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些乘客(也包括司机自己)死亡的事也时有发生。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历年的交通事故中,因司机酒后开车而致人死亡的比例是很高的。因此有关方面曾明确规定,所有司机一律不准酒后开车。由此可见,“不饮酒”这一戒条,在一些特殊人群和场合,对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次说“十善”。

“十善”和“五戒”一样,也是佛教教义中最最基本的伦理思想和道德信条。一个佛教徒,首先而且必须奉行“十善”。

“十善”中的前四善,其内容和“五戒”中的前四戒完全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十善”中的第五善是“不两舌”。即不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社会上总是有一部分人喜欢东家长、西家短,说三道四,在人们之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而一些耳根软的人,听了一些人的挑拨,疑神疑鬼,对对方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从而怀恨在心,引起种种矛盾。有时,这些被他人挑起的矛盾激化了,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所以,“不两舌”这一善,可以防止社会上人为造成的种种人与人矛盾的发生,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有一定的作用。

“十善”中的第六善是“不恶口”即不以粗言恶语对人。现在社会上总是有一些人,喜欢以粗言恶语对人,动不动就对人冷言冷语,讽刺挖苦,恶言恶语,使人下不了台。这样,往往会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影响到社会的不安定。所以奉行“不恶口”这一善,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一种积极作用。

“十善”中第七善是“不绮语”。即不以花言巧语骗人,不以YIN秽的语言引诱他人。现在社会上总是有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用美好的语言,骗取对方的信任,或用YIN秽的语言引诱他人。这样,一些人就会因此而受骗上当,从而造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奉行“不绮语”这一善,就能减少一些人因此而受骗上当,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十善”中的第八善是“不贪欲”。即不贪欲世间的一切财物。同时还包括了不贪欲名誉、地位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总有一些人为了求得自己盼幸福与快乐,贪财贪物,贪欲名誉和地位,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此,他们不惜贪污受贿,谋求不义之财,造成社会的不良风气。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严重的威胁。而奉行“不贪欲”这一善,就可以防止和杜绝那种贪污、受贿、尔虞我诈等种种不良风气,使整个社会得以安定。因此,奉行“不贪欲”这一善,同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十善”中的第九善是“不嗔恚”。即不生嗔恨、恼怒他人等等之心。佛教认为,即使有人伤害了自己,做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说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话,也要宽宏大量,不能对他生起一种嗔恨、恼怒之心。但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往往为了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也有因为一些须须小事,从争吵不休开始,进而大打出手,最终打伤、打死了人,酿成命案,触犯了刑法。这时才追悔莫及。奉行“不嗔恚”这一善,能化解人与人之间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减少社会上的许多纷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十善”中的第十善是“不邪见”。即不执着不正确的见解。佛教认为,不相信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之说,就是“邪见”。“不邪见”,就是不能不相信因果报应之说。“因果报应”是佛教的一种理论,即认为有因必有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毫发不爽。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因为一个人做了坏事、恶事,到头来总是要受到惩罚。所谓杀人者总要被逮捕法办。作恶之人绝没有好下场。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因而无法无天,作恶多端,杀人劫财,无所不为,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所以奉行“不邪见”这一善,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的。

佛教伦理的核心思想,除了“五戒”、“十善”以外,还有“四摄”、“六度”。

先说“四摄”。

“四摄”,原意是指菩萨(在学佛、修佛方面已得到一定成就的人)为了摄受众生,使他们生起一种亲爱之心,从而皈依佛教而应做的四件事。

“四摄”中的第一摄叫“布施摄”。即将自己的财物和佛教道理布施给需要的众生。所谓“布施”,就是给予他人财物和佛法时,不讲条件,不希望回报或感谢。因此,在布施时,如果众生爱乐财物,就施与财物,如果众生爱乐佛法,就施与佛法。这样就会使一些众生由此而生起一种亲爱佛法之心,进而皈依佛教。由于当今社会贫富悬殊不均,总是有些人生活困难,孩子无法上学、病人无力医治,需要有人帮助。现在一些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救济活动,特别是佛教界开展慈善救济活动,都是受到佛教教义中“布施”的思想启发而来。因此奉行“布施摄”这一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相当的作用。

“四摄”中的第二摄叫“爱语摄”。即随顺众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从而使他们生起一种亲爱之心而皈依佛教。社会上的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之事,遭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有人去安慰、开导、譬解。特别有人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会产生绝望,或一时想不通而做一些傻事,这时很需要有人去善言安慰,这样就可以防止一些不幸事件的发生。所以,奉行“爱语摄”,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摄”中的第三摄叫“利行摄”。即以身、口、意的种种善行利益众生。也就是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使他们生起一种亲爱之心而皈依佛教。所谓身、口、意种种善行,就是身做种种善事,口说种种善言,意想种种善念,以此利益众生。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身作善事,口说善言,意想善念,那么就会天下太平,社会安定。所以奉行“利行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摄”中的第四摄叫“同事摄”。即亲近众生,与他们同甘共苦,并以法眼观察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意谓众生欢喜什么,就表现什么),令其所作,同沾利益。意思是说,和其他人相处,要做到投其所好。他人想做什么,你也追随他做什么,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利共得。所有这些,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

次说“六度”。

“六度”,也称“六波罗蜜”。原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檠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六度”也是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度”中的第一度叫“布施度”。即将财物、体力和智慧等施于他人,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积累功德,以致解脱。“六度”中的“布施度”与前面所讲的“四摄”中“布施摄”,其含义大致相同。大乘佛教把布施分为三种,即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将财物施与他人,法施是说法度人,无畏施则是救人于厄难。无论是以财物施与他人,或是对人宣扬佛教义理,以及救人于厄难,这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特别是目前社会上贫富悬殊甚大,总有一些人经济十分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所以发扬佛教伦理思想中的“布施”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六度”中的第二度是“持戒度”。持戒即持守佛教戒律。“戒”是佛教中为禁止一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思想和言行所作的规定,作为去恶从善的生活准则,用以约束佛教信徒,保证其对佛教的纯正信仰。它作为一种修习方法,也被看成是超脱生死的一种手段。古德常说:戒是人道之阶梯,成佛之根本。又说:戒是修行之大本,成佛之初基。正是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诸善法,所以一切修学佛道者,首先必须严持戒律。

严持戒律,就是要依照戒律,遵守戒律,身不行恶事,口不道恶言,意不起恶念,做到心地光明,寂然安静。所有这些,也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六度”的第三度是“忍辱度”。即忍受一切苦难和耻辱而于心不动。据《法集经》卷3所载,菩萨修行忍辱度,有六种功德力,即能忍所骂,能忍所打,能忍所恼,能忍所嗔,八法不动(即不为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所动),烦恼不染(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如果人人都能忍受一切苦难和耻辱而于心不动,那么社会上就会减少许多纷争,大家和睦共处,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六度”的第四度是“精进度”。按照佛教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以求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这种佛教伦理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消极怠工,不偷懒贪安,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最基本的要素。

“六度”的第五度是“禅定度”。一般讲是通过修禅得定,合称“禅定”。意谓“安静而止息杂念”,即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悟解或功德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佛教认为,定能生慧,即通过坐禅,可以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

“禅定”作为一种修习活动,在社会上一直非常流行。在当今世界仍盛行不衰。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认为,禅定这种修习活动,在调节心理平衡和治疗精神性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一般人也认为修习禅定,是消除烦恼、修心养性的一种好方法。为此,在美国的一些农村,就设立了许多以“禅定中心”为名的机构,吸引大中城市的一些企业家和政要前往进行修禅活动。一些企业家和政要们,每逢休假日,就会带领全家到农村的这些“禅定中心”去吃一天素斋,坐一天禅。他们感到,这样回到城市后,就能精力充沛地从事一周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奉行“禅定度”这一佛教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作用。

“六度”的第六度是“智慧度”。意谓通过修习智慧即可达到涅架之彼岸。佛教认为,此智慧非一般的世俗之人所能有,乃成佛所需的特殊认识。它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去观察、认识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此“智慧度”既然非一般的世俗之人所能有,所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似乎关系不大。但是,它也不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佛教伦理思想除了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以外,比较重要的还有“六和敬”。

“六和敬”,指学佛修佛之人必须互相友爱、互相敬重的六种事。大乘佛教认为,学佛修佛的菩萨与众生要有六种和同爱敬。

一、“身和敬”。即身和共住,学佛修佛的菩萨和众生共住一处,共同礼拜佛祖等。

二、“口和敬”。即口和无诤,学佛修佛的菩萨和众生共同赞咏佛教义理等。

三、“意和敬”。即意和同事,学佛修佛的菩萨和众生共同发起信仰佛教之心等。

四、“戒和敬”。即戒和同修,学佛修佛的菩萨和众生共同修持佛教戒律等。

五、“见和敬”。即见和同解,学佛修佛的菩萨和众生共同悟解“缘起性空”等佛教义理。

六、“利和敬”。即利和同均,学佛修佛的菩萨和众生共同享受衣、食、住、行等利益。

此“六和敬”,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它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敬相爱,和睦共处,这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佛教伦理思想,散见于佛教经籍中的还有很多。如佛教教义中常说的慈、悲、喜、舍和大慈、大悲等等,都是佛教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佛教教义中有两句话,堪称是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石。全部佛教伦理思想,可以说都是由这两句话发展而来的。这两句话就是佛教徒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佛教徒能够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一个纯正的佛教徒,他的学佛修佛也就有了成就。换句话说,一个佛教徒,必须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称得上是一个佛教徒。因此,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首先必须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人们常说,一个人一时间不做恶事容易,要一辈子不做恶事却并不容易;要做一二件善事容易,要做许许多多善事就不很容易。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佛教伦理思想,既是学佛修佛之人一开始就必须去做的,同时也是学佛修佛之人终身必须坚持去做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佛教伦理思想,可以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保证,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再有刑事案件发生,也不会再有种种民事纠纷的存在,人人和平相处,和睦相待,互敬互爱,这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正因为佛教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有如此重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中国佛教界一直加以大力提倡与弘扬。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生前曾号召全国佛教徒,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全国佛教界人士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在数十年中,都把奉行五戒十善和广修四摄六度作为自己学佛修佛的准则,从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佛教组织和一些知名寺院,都以弘扬佛教伦理思想作为弘扬佛教文化的重点。它们以举办佛学思想研讨会,举办星期佛学讲座和佛教文化学习班等方式,有目的地弘扬佛教伦理思想。如上海玉佛寺,多少年来,利用星期佛学讲座、僧众学习班和居士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弘扬佛教伦理思想。它们还每年举办一次“觉群文化周”活动,用一周的时间,举办讲经法会,聘请高僧、知名居士和佛教学者前来宣讲佛教义理中的佛教伦理思想,听讲者座无虚席,效果良好。

此外,国内的一些佛教组织和知名寺院,发扬佛教伦理思想中的慈悲救世精神,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慈善基金会,拨出大量香金,进行“布施”活动,救济那些困难家庭,贫穷学生和身患绝症无力医治的病人。如上海玉佛禅寺,近年来年年向有关慈善团体和社会各类困难群体进行捐赠。从2005年起,玉佛寺每年拨出50万元人民币,向100户困难家庭和100名困难学生进行帮困助学。同时在寺内设立“觉群慈善基金”,除帮困助学外,还对白血病患者和其他困难人群伸出援助之手。由于玉佛寺在慈善救济事业方面贡献巨大,所以方丈觉醒法师先后被上海市评为首届“慈善之星”,被中华慈善总会评选为中华百位慈善人物。2006年6月,由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公益事业功勋人物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玉佛寺当选为“中国公益事业十大贡献集体”。

总之,目前全国佛教界弘扬佛教伦理思想,已经形成为一种风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愿全国佛教界人士继续努力,将弘扬佛教伦理思想这种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从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高振农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高振农教授)  

 高振农教授: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下)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 

 高振农教授:《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成唯识论述记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作用问题的探讨 

 高振农教授: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教授: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 

 高振农教授:民国年间的上海佛学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