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刘嘉诚博士: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日期:2021/1/4 8: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劉嘉诚

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现的学派,此一学派约在公元2~3 世纪间由龍树菩萨所创立。龍树上承阿含与般若思想,确立了「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的中观宗旨。由于中观主张诸法毕竟空,所以中观学派又被称为空宗。在佛教史上,中观学派不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发展,而且也流传到汉、藏二地,对该地区之佛教有深远的影响。不过,中观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也出现和大乘佛教其他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观到了后期(约8~11 世纪)与唯識发生合流;在中国,中观则与如來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观则和思教合流。本文所讨论的,并未包含融入異说的部分,而是早期龍树《中论》裡的基本观点,以及中期中观论师清辨和月称等人的见解。以下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一、缘起论

中观的缘起论可以包含缘起的此缘性、相待性与空寂性等三种意义,它们大约相当于《中论》第26 品的十二缘起支,第24 品的性空缘起,以及归敬偈中的八不缘起。缘起的此缘性与相待性,是清辨和月称依据「缘起」一词的梵文语法和字源所做出的解释。清辨将缘起解释为「此缘性」(ida pratyayat ),此缘性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意思,也就是由于有此因所以有彼果,它指出了因果序列的必然性。如《杂阿含经》所说的十二缘起支-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識……乃至缘生有老死,就是一种因果序列性。每一支中的前支是后支的原因,后支是前支的结果,依序环节紧扣,形成有情流转的因果必然性。反之,有情的还灭,则是此缘性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由于此因灭所以彼果灭,就十二缘起支而言,即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識灭…乃至老死灭。

月称对缘起的看法,则越过了这种时间先后的因果序列之思考。月称根据缘起的字源提出了「相待性」(apek ),相待性是一种对因果同时性的考察,它强调因与果之间的相依相待,例如父与子之间就是互相依待的,子固然从父而生,可是如果没有子,父亦不成其为父,因此父与子必须同时俱有,互相观待,才能成立父与子的关系。如以十二缘起支而言,世尊曾指出「識」与「名色」之间乃是互相依待的关系,亦即不但是「名色」依于「識」,同时「識」也要依于「名色」。《杂阿含经》以「譬如三蘆,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來作比喻,以说明兩者之间相互依待的关系。

缘起的空寂性则表现在《中论》归敬偈中的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八不是形容缘起的真实相,凡夫由于不能见空,于诸法执有决定相,所以落入了生灭、常断、一異、來去等边见。然而彻见空寂性的圣者,于诸法不着决定相,故能远離各种执见,直透缘起的真实相。除了八不之外,归敬偈第2 诗颂的「善灭诸戏论」也是形容缘起的真实相。依据梵文,「善灭诸戏论」包含「灭戏论」和「寂固」兩个语词,这兩个语词代表涅槃寂灭的境界,更能表达缘起的空寂性之意义。

二、性空论

中观以性空为了义教。空是对于有情自身与外在世界的考察,发现没有一物具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所以诸法宛然有而毕竟空。中观的性空论可以分从存有论和宇宙论作探讨。先就存有论而言,中观认为一切存在物,包括有情和物质都不具有实体,它们的存在都只是依赖各种条件的组合,条件改变则存在物跟着改变,条件離散则存在物跟着消灭,所以任何有情或物质的存在都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幻有),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中观对于有情和物质的非真实存在,称为「我空」和「法空」。换言之,我空和法空,代表中观对一切存在的看法。

中观的我空和法空,基本上是承袭自阿含的无我和无我所。龍树在《中论》第18 品就是从无我、无我所展开我、法二空的论述。我(tman),指的是外道的神我,神我意谓有情在不断的生死中有一个常住不灭的輪回主体。月称以为,一切烦恼过患都是根源于萨迦耶见(有身见),而萨迦耶见则是以「我」为所缘,因此修行者必须先破我,才能除掉萨迦耶见,除掉萨迦耶见才能断除一切烦恼过患。简言之,「我」是对治烦恼必须首先破除的对象,所以月称认为龍树在第18 品一开始先破我。外道计我,不外是在五蕴中计有我,或是于五蕴之外计有我,可是龍树说:「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異五阴,则非五阴相。」龍树在本颂使用了兩难式破斥「我」与「五蕴」的一異见,这等于断绝了外道计我的可能性,由此而论证了「无我」-「我空」。论证了无我,就可以进一步论证「无我所」-「法空」,因为「我所」是依赖于「我」而展开的,如果没有我,当然也就没有我所有的一切,,所以说:「若或无有我,我所当何有?无我无我所,我我所即灭。」由此可见,龍树对于我空和法空的论证,是从烦恼的根源处-「我」下手,必先破我,才能破我所;破了我,自我意識(萨迦耶见)就没有所缘,破了我所,我所的意識也没有所缘。没有了自我意識和我所的意識,由此而产生的一切烦恼过患也就跟着止灭了,烦恼止灭即得解脱。

其次从宇宙论來说,中观对于宇宙的生成变化从缘起的相待性來观察,相待性意指诸法没有绝对的决定相,这不论从因果、时间、空间或运动來说,中观都不认为有任何一法具有决定相,没有决定相就是性空,因此中观对于宇宙的观察仍是性空论。先从因果考察,任一因果无不是相互依存的,不但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譬如縷织成布,縷为因,布为果,若離縷则无布,若離布,则縷亦不成布因,唯有縷与布相互依待,才能成立因果关系。次就时、空而言,时间不能離物而存在,没有物体的运动也不能感觉时间的流逝,过、现、未三时也是相互观待才能成立。同理,空间也不能離开色法而独存,色以质碍为相,空间则以无碍为相,无碍相必在质碍的观待下才能呈现。由于诸法空无实体,所以中观反对时间上的剎那实有以及空间上的极微,对于从剎那与极微所引生的世界是常或无常,世界是有边或无边等问题,中观将这些边见斥为无记。此外,中观认为没有绝对的运动,去是动相,住是静相,唯有动与静的相互观待才能成立运动。任何运动,必须在时间上有去时,在空间上有去者,在作用上有去法。换言之,有时间和空间才能有运动,由于时空没有自性,所以运动也同样没有自性。只有在无自性空的观点下,才能成立缘起的时间、空间与运动。

三、二谛论

龍树在《中论》第24 品明文提到佛教的二谛-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或胜义谛)。义净曾以「俗有真空」(世俗有而胜义空)來指称中观宗义,可谓一语道破中观的二谛要旨。龍树以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可见二谛是可以藉由言语來教说的。在梵文裡,谛与世俗都含有言语的意思,世俗则另含有习惯的意思。它所表达的意义是:唯有依赖于约定俗成的言语习惯,才能使第一义开显,由此而让世人通达第一义,入于涅槃。

谛的梵语,是由语根「存有」所派生的名词,其原意含有与存有有关的意思,印度早期思想家又将「言说」视为表征「谛」(与存有有关)的事物,因此谛可以译为「真理」或「实在」。真理包含语言学意义,实在则包含存有论意义。清辨和月称对于二谛的诠释,与这兩个层面的意义密切相关,清辨比较侧重在语言的层次,月称则侧重在存有的层次。如以三论宗的术语说,清辨的二谛论较接近于「言教二谛」,月称的二谛论则较接近于「理境二谛」。言教二谛是把二谛仅视为佛的教说,而不是兩种实在的境裡,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它是不可言说的。清辨在解析「第一义」这个复合词时,曾以梵语的有财释将第一义解为「有胜义的」,也就是「随顺胜义」的意思。随顺胜义虽然不等于第一义的涅槃,但它可以藉由世俗名言随顺成就闻思修所成慧,以通达不可说的第一义。清辨这个解释,指出二谛都是可以言说的,显然具有言教二谛的意味。反之,月称则把二谛视为凡圣兩种人的境理,凡人所见为世俗谛体,圣者所见为胜义谛体。月称这个看法,是根据他对「世俗」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月称取「世俗」的语根所包含之覆盖或隐蔽的意思,认为在世俗中凡夫因被无明所覆盖,所以见不到真实,凡夫所见到的只是虚妄的世俗谛理,而不是唯圣者所能见的胜义谛理。月称将二谛视为凡圣所见之二种谛裡,显然具有理境二谛的意味。

中观主张俗有真空,因此中观的真俗二谛又可称为空有二谛。中观对空有二谛的论述与中道论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中道论一并讨论。

四、中道论

龍树的中道论直接承袭自《阿含经》的缘起中道和《般若经》的性空假名。

阿含裡的缘起中道,是正观缘起而離有无二边的中道,如说:「迦旃延!如來離于(有无)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龍树在《中论》第15 品引用阿含这段经文,以非有非无的中道來遮拨外人的实有论和虚无论。非有非无是遮拨有无二边,如扩充來说,世俗任何对立的概念都可以是被否定的边见,如归敬偈的八不缘起,八不所否定的对象-生灭、常断、一異、來去都属于边见,舍離这些边见就是中道,因此八不缘起又可说为八不中道。其实在阿含裡,世尊说缘起中道就已在不同地方零星说到八不,只不过龍树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说明罢了!龍树以八不中道破斥各种边见,直到世人舍離这些边见而止灭戏论,当止灭戏论时就是「離言中道」。如依吉藏所说的四种中道,缘起的八不中道相当于「对偏中」与「尽偏中」,離言中道则相当于「绝待中」。

中观最具特色的中道论就是缘起性空的二谛中道,二谛中道不仅奠基于阿含的缘起中道,更结合了《般若经》的性空假名。最足以表现二谛中道意涵的是《中论》24 品第18 诗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颂文中的「众因缘生法」依据梵文是指缘起,缘起代表世俗中的存有,可是缘起的世俗有为什么说它是空呢?青目的解释是众缘和合的事物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缘起的东西无自性,这在《中论》第15 品裡龍树就曾使用矛盾律加以论证,本颂又进一步以无自性來会通空有二谛,形成二谛交融的「缘起性空」。其次,依下半颂文,为什么「空」就是「假名」也是「中道」呢?「假名」的梵文不是指名字假,而是指「因施设」,也就是《般若经》所说的「受假」,它相当于阿毘达磨的「假有」与「和合有」,意指众缘和合的复合物,由于是假有而不是真实而有,所以颂文说它等同于空。至于「空」又为什么是「中道」呢?这主要是由于「假名」的介入,从颂文的前三句來看,「空」介于「缘起」和「假名」之间,就「空」与前句之「缘起」的关系而言,诸法宛然而有,所以是「非无」;再就「空」与后句之「假名」的关系而言,诸法又不是真实而有,所以是「非有」。因此,空在缘起的意义下是「非无」,在假名的意义下是「非有」,也就是说空乃是「非有非无」。依中观所说,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所以空也就等同于中道了。本颂由于假名的介入,二谛中道才得以彰显,所以吉藏称此为「成假中」。

以上大略介绍了中观的基本观点。当然,若要确切理解中观思想,必须在中观学发展的歷史脉络下,透过中观所使用的方法,辅以中观原典的阅讀以及本文所未讨论的中观实践论,才能全盘而适切地掌握中观的旨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刘嘉诚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刘嘉诚博士)  

 刘嘉诚博士:佛教伦理学探究 

 刘嘉诚博士:《洞山录》禅语诠解 

 刘嘉诚博士:业自性空而能生果报 

 刘嘉诚博士:谈国内佛学教育 

 刘嘉诚博士:五戒对基本人权的维护 

 刘嘉诚博士:佛教的「众生平等」与基督宗教的「普遍救恩史」 

 刘嘉诚博士:三支比量与三段论 

 刘嘉诚博士:折翮叹罗什―缅怀印顺导师 

 刘嘉诚博士:观有情的缘起缘灭 

 刘嘉诚博士:树立佛教史观的佛学研究 

 刘嘉诚博士:奥坎剃刀与中观双钳 

 刘嘉诚博士:有情习以为常的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