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高明道老师:「同圆种智」略考


   日期:2021/1/5 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同圆种智」略考

高明道

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主的远东佛教和南亚、东南亚的巴利佛教及中亚的西藏佛教有所不同,是佛门中围绕着汉译的经、律、论,融入了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一支。释氏此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发展相当分歧,内容颇为丰富、多元,表恩上难免搷原来的印度佛教有段距离,但无论这个宗教文化呈现什么样貌,只要法义的本质与修行的关怀没有变,当然就应该算是正统佛家。不过不可讳言,优美如理的一恩之外,一千八百多年的演化与开展中,远东佛教偶而也出现一些有争议、宜斟酌的片段。在此拟以「同圆种智」为例来说明这个事实。

「同圆种智」四个字不见于汉译三藏,换句话说,是华夏古德的创意,并非释尊或印度祖师的用语。所谓「种智」,讲得完整点,叫做「一切种智」,是指佛陀不共的智慧。因此,整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一块儿圆满佛果位」1,是反映菩萨大悲、想要平等饶益有情、让大家共同达到究竟安乐的伟大精神,颇为感人。具体的上下文,多属祈愿字句,像序跋中的回向或仪轨里的祝愿。前者可参释契了《〈楞严集注〉序》:「今焉四明王公元明居士,内明一心,外严众行。乐得《楞严》真教之集传,遂捐己资镂梓,以寿后世。务俾揽者,惑易辩而求易获,庶几同圆种智,其愿乃已。」2或如源漳《刻〈八识论义〉回向意愿》:「愿诸舍财、助一力、随喜赞叹者,生生世世不落三涂,常会人、天,听闻正法,得大总持,开化一切,普令众生同圆种智。」3后者则有天台东掖山沙门遵式集《〈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今我道场敷设供养,然种种灯,烧种种香,奉种种饮食,净洁如法,恭持奉供诸佛.世尊、大乘经典、菩萨贤圣一切三宝;又复别具香、华、饮食,奉献功德大天、大辩四王、梵、释、天龙八部圣众;复持饮食,散掷余方,施诸神等。唯愿三宝、天仙怜愍于我及诸众生,受此供养,以《金光明》力及诸佛威神,于一念间显现十方一切佛剎,如云遍满,如雨溥洽,广作佛事,等熏众生,发菩提心,同圆种智!」4或如《依〈楞严〉究竟事忏》:「在会善信欢喜奉行,展转劝导亲友、知识改过迁善,人人悔悟,各于半月半月修崇道场,继续忏法,广化有缘,同圆种智!虗空有尽,忏愿无尽!」5此外尚有说法、释经的场合上用到这四字的例子,如《宏智禅师广录‧泗州大圣普照禅寺上堂语录》「圣力扶持于宗社,真心廓大于教门,誓与众生同圆种智」6和西蜀沙门佛闲勖伊立科、门人智一雪墩拾遗之《〈法华经〉科拾》所谓:「约断三障,证三德,显一相之旨,能令闻者同圆种智也。」7 这六种资料中,从年代来看最早的是赵宋的《〈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与《宏智禅师广录》,接着有元代的《〈楞严集注〉序》8、明朝的《依〈楞严〉究竟事忏》、明末的《〈法华经〉科拾》及满清的《刻〈八识论义〉回向意愿》。再就语法现象来分析,以上六段文字,结构变化较多,部分用到「俾」、「令」这种表示使役的虚词,大半则具体提出是令谁「同圆种智」,且每以二字表达。对象时或普遍,如「普令众生同圆种智」、「唯愿……等熏众生,……同圆种智」的「众生」,时或是有局限、特定的一群,即「揽者」、「闻者」。

这个关系,「在会善信……,人人……广化有缘,同圆种智」例中就有点模糊,不确定是「人人」「同」「有缘」者,还是前者为主语,使后者「同圆」。「誓与众生同圆种智」一例就没有这个困扰,藉由「与」字,说话者分明也包括在内。

说以上六例语文表达较活泼,理由在于其他「同圆种智」例,语境并非如此变化多端,而是固定将四字置「同圆种智」前,表明一起圆满一切种智的主体。此种类型的文句里「法界众生,同圆种智」与「法界有情,同圆种智」出现率最高,而且二者还常互用。譬如庆祝佛历重要节日方恩,元德辉的《敕修百丈清规.佛成道涅槃》说:「二月十五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入涅槃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升于此座,举扬涅槃妙心。所集殊勋,上酬慈荫,普愿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者!」9元明本着《幻住庵清规‧月进.二月》则规定:「十五日,佛涅槃。是日当预备香、烛、茶果、珍羞供养之具,亦预书疏文一道。半斋时分鸣板,众各具威仪集佛前。庵主出上香,退身三拜,不収坐具。复进炉前上汤。上食毕,又退身三拜。复炷香上嚫点茶毕,又退身三拜,収坐具。再近炉前,插香一炷,退身,与大众同礼三拜。拜起,即宣疏。毕,乃举楞严咒。回向云:『讽诵殊勋,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恩总报,三有均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10搷涅槃日相似的例子是纪念佛陀诞生的法会仪规。照元省悟编述、嗣良参订的《律苑事规‧暑如来降诞》,念诵《遗教经》或《安乐行品》后,便回向:「上来讽经功德,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11《敕修百丈清规‧报本章‧佛降诞》对等处则说:「四恩等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12另一类例子见于传戒的仪式。据宋宗赜集《重雕补注禅苑清规‧沙弥受戒文》,戒师念诵的回向文中说:「上来剃头受戒,先用回向堂头和尚常为苦海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梁栋,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弥速至菩提之岸!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13对照《敕修百丈清规》第五卷《沙弥得度》:「沙弥礼三拜,胡跪合掌。戒师起身秉炉,回向云:『上来剃头、受戒功德,奉祝护法天龙、伽蓝真宰,各展威灵,安僧护法!堂头和尚常为苦海之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之柱石,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弥共至菩提之岸!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14宋代以后的中国释氏文献里,「法界众生〔或「有情」〕,同圆种智」的出处还有甚多,碍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其余措词稍微不同的例子,主要有「法界含生」、「法界含识」、「法界含灵」。前者见于《四十华严》的一篇元人写的跋,性质也是回向:「伏愿尧天舜日大开一统山河,圣子神孙同衍千秋福寿!文登极品,武列殊勋,军奏凯歌,民安常业!佛法恒住世间,相道德尊,为帝者师,统护僧门,流通教海!更冀施力、施财之士,福慧庄严;若闻若见之人,身心饶益!四恩普报,三有遍资,法界含生,同圆种智者!」15「法界含识」则出自法幢山人虗舟堂德真于清朝末年为《清珠集》所撰的序:「今有信士数十人,同愿发心,结社念佛,将幻空上人所辑《清珠集》刊印流布,欲与法界含识同圆种智。可谓:淤泥莲华,居尘出尘,甚为希有!」16第三个例子同属回向文,是清神京外栴檀寺沙门来舟附在自己编撰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后恩:「来舟以此解经功德,祝愿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轮常转!君圣臣贤,父慈子孝,五谷丰登,兆民乐业!复愿生身父母、宗祖六亲脱苦超生,往生净土!更愿剃度恩师、嗣法和尚及授戒十师等大寂定中高增品位!亦愿自身,复愿亡徒自璇、自瑄及本寺先亡后化法子禅侣等,承经功德,早登觉岸,及诸助刻缁素道伴现身增延福寿,当来共证菩提!四恩总报,三有均资,法界含灵,同圆种智!」17最后要举的例子较特别,虽未提「法界」,性质搷其他例子无别,即清彭绍升《体仁要术‧放生会回向文》所谓:「惟愿弟子等,既生安养,还入娑婆,普化众生,永断杀因,住无尽寿,善根回向不退菩提!恭望如来证知我愿真实不虗!三有四恩,同圆种智!」18以上众多的「同圆种智」,都出自中国缁素的作品,用本土佛教文化的方式,表达出菩萨平等、无余关怀一切众生的精神,容易扣动读者心弦,产生共鸣。未料,这些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献之外,另有寥寥无几的资料,文字稍作更动,意思却起了很大3的变化。这个问题,最早见于宋怡山住持如然所写的《发愿文》,即该文末尾偈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19怡山然禅师的《发愿文》,元、明、清三代都有个别的著作展转收录20,但它真正发挥影响力,要等到满清时代:清灵岩山下宝藏僧悟开《净业知津》第一卷里,列述两个渊源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恩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21──,接着援引如然「虚空有尽」等四句。22清古杭真寂寺苾蒭仪润证义、越城戒珠寺住持妙永校阅的《〈百丈清规〉证义记》第八卷「夏中讲经」项中提到法说完后,大众唱:「讲经功德,沙界难量。情与无情,同圆种智!」23清敕建西天寺武林后学沙门性起述《〈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第五卷里解释「极乐国土,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句,说:「《钞》引《弥陀经》,证者有二:一、有情说法,二、无情说法。

初、有情说法者,即极乐国土,众鸟和鸣,及诸天、人民、罗汉、菩萨,而说法也。次、无情说法者,即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众乐同时具足。是诸众生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等。乃至楼台、殿阁,光明徧照十方,尘劫无不皆演妙法。斯显情与无情同圆种智。」24特别是由最后的例子来看,清朝以下佛教界似乎有一些人刻意套用「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新流行的说法来改写传统。在此无妨对照明代高僧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里的说明:「众鸟法音是化作有情声,风树法音是化作无情声。情与无情同宣妙法,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种智所现,皆是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25蕅益的诠释多少站在唯识的立场讲净土,自有其特色,但并未偏离佛法:「种智」是用在佛的身上,不是指「情与无情」,且「情与无情同」作什么,也不是自动、主动的,而是「化作」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现在一般使用的《暮时课诵》有段《大慈菩萨发愿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后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八字。不过,根据 Günzel氏的考证,较早期的版本──包括1662 年版的《诸经日诵》、1792 和1900 年版的《禅门日诵》以及 1921年版的《重订二课合解》──都不载之,最早把它加进来的是《灵岩山寺念诵仪规》。26这种发展耐人寻味。

以上所引《大正藏》和《卍新纂续藏经》资料显示,直至唐、五代,不管是翻译的三藏或中土贤圣撰集的著作,都未提「同圆种智」,以「情与无情」为「同圆种智」的主体,当然更是未曾闻法,而赵宋以后各代作品中虽然不乏「同圆种智」的实例,原先也只有如然一人提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说法较被接受,又是迟至清朝才有的事,质言之,发生在一个佛教迅速没落的时代。因此,「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句很显然不足以代表传统中国佛学的立场。实际上,从法的角度来看,此句所反映的见解也无从成立,因为按照佛教的理解,物质搷心是性质不同的现象。智慧──这当然包括佛陀的一切种智──属于心的范围,而风、水、树、宝等等,皆是色法。有情、含识、含灵、含生、众生,无论你选这几个同义词当中哪一个,这些有意识的生命体都可以成佛,但纯然色法的「无情」──亦即传统所谓「器世间」的东西──说是一同成就智慧,在义理上完全讲不通。物质不投胎,不轮回,哪里会解脱?但出乎意料之外,清朝后的民国时代,美国的宣化法师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六日在一番开示中从《何谓仁?》的主题出发,由「仁爱」的「仁」自由联想到「核仁」之类的「仁」,说:「种籽可分为有情种籽及无情种籽。有情的种籽,能生出胎、卵、湿、化四种动物。

无情的种籽,能生草木植物类和金石矿物类。有情众生,有情有性;无情众生,无情有性。所谓『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和无情的性是相通的,原是一个的。而无情是暂时无情,它要是能返本还原,也会变为有情。但是不容易,要经过很长的时4间,才能得到返本还原的机会,这机会好像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粒微尘那么小。又它虽然转为有情众生,也都是低级的动物,如孑孓虫蚁一类的众生而已。我们虽然是有情,乃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如果不好好做人,就会性化灵残,化为无情的植物。所以在大树中,皆有鬼神住在那里。为甚么?因为大树和鬼神息息相通。人和鬼也是息息相通的,没有隔阂。修道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堕落到植物中。植物虽有性,但不易变有情。

同学们!人人可以返本还原,可以成佛,只要早发菩提心,用功修行。但若堕落到无情中,成为植物,再想修行,就很难了,到那时候悔恨迟矣!」27这段话出自《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二)──教育救国》第三辑《对大中小学生的开示》,内容相当惊人。

其中一类的问题大概出自对语言、用词的误解。远东佛教的圣典上出现「众生」、「有情」这两个词语,文字不同,所指无别。这一点,从上文引述的众多「法界众生」、「法界有情」例容易明白,古德当然也知晓28。

不过宣化法师的理解是把「有情」当修饰「众生」的形容词。从这样的误读进而带出第二类的问题──与佛法不相应的概念:既有「有情」的「众生」,二分法的逻辑就自然推出另一类「无情」的「众生」。后者为植物、矿物,前者即「胎、卵、湿、化四种动物」。如此一来,不但混淆了佛法传统的「器世间」、「有情世间」分类,同时搷唯物论者一样,把人归到动物里。29更不可思议的是,主张植物、矿物的「无情众生」可以变成所谓的「有情众生」,而一般众生也可堕落为「无情众生」。这样的认知,搷释氏经论的见解出入恐怕极大。

当然,宣化法师的想法也是缘起的现象,在他之前或许已有部分类似的说词,但考察结果,笔者唯一能够找到的相近资料,仍然还是清朝的,即智证在《〈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里诠释「大慈大悲愍众生」句时所说:「『愍众生』者:『愍』是哀愍,怜惜之谓。『众生』对诸佛言。

十法界中,除佛法界,俱名『众生』,唯佛不堕诸数故。菩萨正断尘沙,即等觉地,尚有生相无明,声闻、缘觉,『无明』二字,尚未梦见。六道众生,父母与己,三缘和合,乃至五阴、四大众法共生,故名『众生』。又土木、金石等无情众生,因宿生修偏枯死定,故堕无知。诸佛为菩萨时,亦发愿度之,成圆满宝觉。故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30这里也提出在经、律、论甚至隋唐、五代、宋、元、明大德著作中连影子都找不到的「无情众生」,不过认为土木、金石之所以变成「无情众生」,是因为过去世修了「偏枯死定」31。

智证的见解没有传统佛法的根据,但最起码他搷上引其他清代的作者一样,还是较「保守」沿用宋人如然的措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尚未像宣化法师那样把句子改成「有情、无情,同圆种智」。32不过,概观当今现状,令人倍感惊讶的是:现代人在网路资料中使用的,几乎全部都是「有情、无情」。看来,在这一点上,今日华人佛教的语言习惯和清朝的同胞有差异,但问题是:不单用语更动,且更认知的模糊变本加厉。宋朝以来少量佛书上看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字样,从未表明该句话的来源,宣化法师也只是笼统地说「所谓」,可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一提「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毫不犹豫「佛说」33、「佛陀说」34、「经云」35、「经中有说」36、「佛经上有」37、「佛经上说」38、「法华经上说」39、「《法华经》上讲」40、「《华严经》上说」41、「华严经云」42等等,各种说法纷纷出笼。原本自宋以后,特别是清朝,由极少数几个人提出的、民国初年稍经改动的句子,二十一世纪初就如此升等,成为释尊金口所宣说的圣言!当然,对「伪经」的形成来讲,此观察也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不过既然牵涉到见解,问题就大了。看到现代人绞尽脑汁要把「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合理化,诸如「佛性」、「如来藏」等等都搬了出来,似是而非,令人担忧。据唐代华严高僧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若以为「无情变情」或「情5变无情」,即「同邪见」43,是不宜忽视的。

--------------------------------------------------

1 「圆」即「圆满」,在此当动词用。

「圆 x」意谓「使 x 圆满」,「 x 同圆 y」则指「和 x 一起使 y 圆满」(或「所有 x 一起使 y 圆满」),句型可参考北宋的译本《大乘菩萨藏正法经‧持戒波罗蜜多品》「十者、菩萨坚持禁戒,以持戒力,愿于当来生佛会中,及诸有情,悉同圆满清净戒行」(见 T 11.316.835 b 25~27)。

至于以「一切种智」为「圆满」的对象,烦参《宝雨经》「菩萨亦尔:初发心时乃至坐于菩提道场,诸白净法渐渐增长,乃至圆满一切种智」、《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圆满一切种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阿兰若品》「或有菩萨。未得圆满一切种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等唐代译本(分别见 T 16.660.304 b 13~15、10.279.154c 7~8、3.159.316 c 10~11)。 MarcusGünzel, Die Morgen- und Abendliturgie der chinesischen Buddhisten,Göttingen: Seminar für Indologie undBuddhismuskunde, 1994 第 163 页将「同圆种智」译为“...werdengemeinsam die voll- kommene Weisheit[erlangen]”时,把「圆」看作修饰「种智」的形容词,所以只好另外补充一个动词。这样的解读明显有误。

2 见《卍新纂续藏经》(以下简称“X”)11.268.166 b 21~24。

3 见 X 55.898.471 b 21~23。

4 见 T 46.1945.960 a 4~12。同一段文字另见宋传天台教观四明沙门知礼集《金光明最胜忏仪》( T46.1946.962 b 13~21)。

5 见 X 74.1478.537 b 17~20。

6 见 T 48.2001.4 a 18~19。

7 见 X 33.628.375 c 3~4。

8 这份资料的年代较容易确定,因为序末记「至元三年岁次丁丑九月九日镇江路金山禅寺住持沙门释契了拜首书」(见 X 11.268.166 c 3~4)。「岁次丁丑」等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日期换算成阳历,即 1277 年 10 月 7 日。

9 见 T 48.2025.1116 a 24~26。另参金华后湖比丘惟勉编次《丛林校定清规总要.月分须知》(X 63.1249.617 a2~3)。

10 见 X 63.1248.572 b 1~9。回向的部分,另参南宋末、元初庐山东林大平兴龙禅寺住持比丘弌咸《禅林备用清规.宙涅槃成道》卷1「上来讽经功德,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见 X 63.1250.624 b12~13。

11 见 X 60.1113.113 b 17~19。

12 见 T 48.2025.1116 a 3~4。《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八建散楞严会》文字相同,见 X 63.1249.610 a 18。搷念诵楞严咒有关的资料还有《律苑事规.场楞严普回向》:「先愿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轮常转!次冀山门镇静,中外咸安;火盗公私诸缘吉庆,现前僧众修行有序,进道无魔;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见 X 60.1113.139 b8~11。)同一段文字亦见《禅林备用清规.余众寮楞严》(X 63.1250.631b 5~9)。

13 见 X 63.1245.548 a 1~4。宋宗寿《入众须知》文字一样,见X 63.1247.570b14~17。另参清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读体撰《传戒正范.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第十二结赞回向》:「以此受戒功德上报四恩,下济诸苦,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在会沙门,共证菩提!海众齐音,念佛回向!」(见 X60.1128.676 a 3~5。)14 见 T 48.2025.1138 a 23~29。一模一样的回向文见明末汉月法藏《弘戒法仪.沙弥得度仪轨第四》( X60.1126.584 a 11~15);略有出入,但回向末句十六字一致的,则有《禅林备用清规.百丈和尚〈沙弥受戒文〉》(参见X 63.1250.665 b 8~12)。

15 见 T 10.293.849 c 27~850 a 6。

16 见 X 62.1192.482 a 18~20。

17 见 X 21.367.127 a 5~14。

18 见 X 60.1139.823 b 16~18。

19 见宋五峰释如佑录《禅门诸祖师偈颂》第二卷(X 66.1298.751 a 3~4)。

Günzel 上引书第 163 页把「情与无情、〔sic〕同圆种智」译成:“Diefühlenden und die nicht fühlendenWesen werden gemeinsam die vollkommeneWeisheit [erlangen]!”句末虽然摆了一个惊叹号,但既是用未来式,语感上没有把渴望、祈愿的语气表达出来。

20 分别见中峰明本撰《三时系念仪范》第一卷(X 74.1465.68 a 22)、如卺集《缁门警训》第六卷( T 48.2023.1073 a 20~21)、《慈悲药师宝忏》第三卷(X 74.1484.578 a 4)。

21 这两个偈颂原本见 T 10.293.847 a 16~17、848 a 9~10。据《大正藏》的斠勘注,第一首第二句「瞋」字为明藏所改,明朝前的版本都作「恚」。至于该偈第四句,藏经的版本一律作6「一切我今皆忏悔」。用「今对佛前求忏悔」来取代,似始于元代《三时系念佛事》(见 X 74.1464.58 c 10)。

22 见X 62.1183.352 c 20。

23 同上,63.1244.501 b 10~11。

24 同上,25.499.646 c 6~13。

25 见 T 37.1762.369 c 1~4。

26 参 Günzel 上引书第 170 页第 19 注。

27 见宣化. (1984).《何谓仁?》.《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二)──教育救国》,2009-01-14 参阅, http://11.drbachinese. 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Education/volume30.htm。

28 诸如《证契大乘经》第一卷双行夹注「梵音『萨埵』,旧译为『众生』,或为『有情』」(见 T 16.674.655 a1)、法宝撰《俱舍论疏》第一卷「言『众生』者,即『有情』异名」(见T 41.1822.464 a 20)等等。

29 另参宣化.《太上老君清静经》.《宣化上人开示录》,2009-01-14 参阅,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2/volume2_54.htm。足见此说并非宣化法师一时的灵感,而反映他一贯的认知。

30 见 X 74.1495.663 b 16-19。

31 此用语也是智证的特色,不见他处。

32 据笔者目前能够考察的结果,近代出家人当中,除宣化法师外,还有倓虚法师用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他曾搷一位基督徒对话时,指出:「须知佛以慈悲平等为本怀,不但爱人,凡一切动物都爱,都认为它有佛性,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有成佛的一天。绝不能说人是能杀的,动物是应当被杀的。」(见倓虚大师自述.《影尘回忆录》, 2009-01-14 参阅,http://www.bfnn.org/ book/books/0234. htm。)从上下文判断,倓虚法师在此把动物看成「无情」,所以语词的使用搷宣化法师不同。

33 参犟牛《. 巧解〈西游记〉》,2009-01-14参阅,http://www.jieyinzhan.com/wenzi/qjxyj.htm。

34 参(1998).《见证自然灾难呼吁留下生机:宗教界响应「抢救台湾原始桧木林」行动》,2009-01-14 参阅,http://twstudy.sinica.edu.tw/~ngo/forest /cypress/981224-2.htm,引述「来自嘉义香光寺的自淳法师」。

35 参元音老人(李钟鼎)《. 大手印浅释.第二讲大手印之见:认知法身.一澄清粗妄,不擒不纵》,2009-01-14 参阅, http://www.yinxinzong.net/xmwj/03_yy asl/03_dsyqs/04_d02_01.htm。

36 参海明.(2008).《能所中谈顿悟》,2009-01-14 参阅, http://www.xljkw.com/Art/Show.asp?id=2321。

37 参杨云唐《. 从身说起》《. 美佛会讯》,2009-01-14 参阅,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2/ nl77_frombody.html。

38 参福慧《. 适者生存》《. 人乘电子报》,2009-01-14 参阅,http://www.zgs.org.tw/epaperSystem/periodical/9408/ep3.htm。

39 参林清玄.《天马的故乡》.《星月菩提》,2009-01-14 参阅,http://www.wenhuacn.com/wenxue/xd_sanwen/liqingxuan/xingyue/25.htm。

40 参张玲华.《以慈悲心观世间音》.《慈济月刊》,2009-01-14 参阅,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353/353c13-1.htm。

41 参金刚剑.(2009).《「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浅说》,2009-01-14 参阅,http://club.fjdh.com/13794/viewspace-86159.html 引述净土法门法师《学佛问答》。

42 参伴读书童. (2006).《密宗于禅宗的分歧在哪里》.《雅虎知识堂》,2009-01-14 参阅,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 /?qid= 1306080104717。

43 参 T 36.1736.628 a 20~21。宋代高僧永明延寿在《宗镜录》与《心赋注》引述此说(分别见 T 48.2016.493 b 9~10、X 63.1231.121 c 9),明确认同澄观的理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高明道老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高明道老师)  

 高明道老师:佛门行者的「课」指什么? 

 高明道老师:布施 慈心 为善 离欲 

 高明道老师:人身为船渡大海 

 高明道老师:海外华严研究一则 

 高明道老师:贺氏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传出略补 

 高明道老师:珍惜文化 学习佛法 

 高明道老师:从「善法欲」谈起 

 高明道老师:从「阿伽陀药」看佛法的健康关怀 

 高明道老师:谈谈翻译与诠释──以《华严》数偈为例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高明道老师:轻之与重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