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水野弘元:大乘初期至中、后期菩萨思想的变迁


   日期:2021/1/11 16: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初期至中、后期菩萨思想的变迁

水野弘元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译

初期大乘时,行者策励于修行波罗蜜,菩萨思想达到巅峰;

中期大乘时,开始对菩萨与佛陀作思辨性、哲学性的探讨;

中国佛教则创设菩萨五十二阶位,菩萨思想已脱离原貌。

释尊的传记与释迦菩萨

如前章(编按:见本刊第七十一期,页 112-130,〈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所述,大乘佛典之所以称为“菩萨藏”,可能由于大乘是以菩萨思想为中心而开展出来的吧!所谓“菩萨”就是佛陀的候补者,而且佛陀的前身或过去世就称为“菩萨”。一般认为菩萨思想之所以出现,是受佛传或佛陀论的启发而来。

由于佛世时与佛灭后不久,弟子们都曾直接见闻释尊的行谊,所以似乎没有必要撰写关于释尊事迹的传记。因此,原始佛教的法宝—释尊宣说的经典与僧团规范的律典中,没有任何一部是以叙述释尊的史实为目的,唯有从其中常常提到佛在某时、某地的言行,才能片断地得知历史上曾有释尊存在的这项事实。

佛陀事迹的参考资料

原始佛教的经、律中有关佛陀事迹的记载,请参考拙着《释尊的一生》的附表(《●尊●生涯》修订版,页 311-314),该表仅列巴利(南方上座部)经、律的资料,并不含其他部派梵、汉的经、律资料。另外,在巴利注释书等典籍中,记载释尊成佛后四十五年间,每年夏安居的场所,也请参见《释尊的一生》的表格(页 314-316)。

至于其他典籍中,如在巴利三藏的注释书,虽然曾提到关于释尊与弟子们的事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但这些似乎是依凭弟子们的记忆而流传下来的!现存有关释尊事迹的文献资料,就只如上述而已。然而,即使是原始经典中所记载的佛陀事迹,其中也有部分可能是后人更易增补的。

注释书中的佛传资料

巴利语文献中,曾记载佛陀与弟子们的事迹,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等的资料,除经藏与律典外,也可见于经典注释书等,例如《法句经注释》、《本生经注释》、《经集注释》、《长老偈注释》、《长老尼偈注释》、《增支部注释》等。

总之,叙述释尊事迹的文献资料,有相当多是散置在各部派的律藏中。例如,释尊成道后不久,在菩提座附近深入禅定,思惟观察,持续数周之久;于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对五比丘的最初说法(转*轮);接引波罗奈城的长者子等数十人出家;派遣五比丘与数十名弟子到各地传道,释尊本身也有摩揭陀的教化之旅,途中化导了三十位贤达;教化三迦叶兄弟与其千位弟子加入僧团;在王舍城中,为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为首的众多在家信徒皈依;度化舍利弗、目犍连两大弟子与其徒众二百五十名出家等,这些都是在释尊成道后一、两年间所发生的事情,均汇集于律藏的“受戒犍度”[1] 中。

律藏中又记载关于释尊拜访释迦国、释迦族子弟出家、给孤独长者信仰、皈依并供养只园精舍,以及释尊晚年时提婆达多破坏教团的阴?#092;等事,并且也有不少好像暗示释尊成道年时的记事。

其次,在佛所宣说的阿含经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例如,巴利《长部?大般涅槃经》记载着释尊在入灭前后一年多的最后行迹,此外,也有经典叙述释尊本身回顾其在家时期的事迹。由于佛教的宗旨是宣说信仰实修等教法,并非传述史实,所以经典的内容有许多确切年代不详的情形,虽然如此,与释尊行迹有关的片段性记述,在经典中仍随处可见。

关于这些内容,请参考前述拙着《释尊的一生》(页 311-314)。

在阿含经的其他部分,如《长阿含?大本经》记载着关于释尊过去世修行时代的学习,以及曾经住世而给予释尊成佛授记(预言)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等过去六佛。此外,再加上释迦牟尼佛(释尊),后世称为“过去七佛”。

该经中对第一位毗婆尸佛的记事有相当详细的述说,又因为该叙事与释尊的传记形式相同,所以或许此经完成时,释尊传记就已略具雏型了,经中也列举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由于此经名为《大本经》(即《大譬喻经》),所以可知是以伟大的譬喻(过去故事)来叙述过去诸佛。

过去七佛的记载

巴利《大本经》(MahA-apadAna-suttanta,《大譬喻经》)是《长部》第十四经(日译《南传》册 6,页 386 以下;《汉译南传》册 6,页 291 以下);汉译则是《长阿含?大本经》与其异译本《七佛经》、《毗婆尸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而梵文是 MahA-avadAna-sUtra(《大本经》)。附带一提,律藏的“戒本”(列举比丘、比丘尼的戒条)中,在末尾部分也有提到过去七佛。

释尊之所以宣说《大本经》,即欲显示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着许多伟大的佛陀,他们觉悟“法”,并将“法”传给世人,因此释尊所说的“法”并非独断的。他宣说此经是为了阐明他的“法”与过去诸佛所说的“法”是相同的,皆是永恒真理的“法”。

直到后世,一般佛弟子认为在七佛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佛陀存在了,尤其是最初给予释尊授记成佛(预言)的燃灯佛,就是比毗婆尸佛更早数代,甚至十数代以前的佛。

燃灯佛与过去七佛

从过去七佛的首位毗婆尸佛回溯到燃灯佛,关于这之间佛陀的数量,依部派不同而有所差异。

《小部?佛种姓经》中记载含燃灯佛在内共有十八佛,加上七佛则为二十五佛;大众部中说出世部的梵文经典《大事》(MahAvastu, iii, p.240)、汉译《佛本行集经》中曾提出七佛以前有九佛,但《华严经》(《六十华严》卷 7)则说七佛以前有二佛。

多佛的存在是根据各部派的佛传所说,释尊在过去世的菩萨时代,曾受教于成千上万的过去佛。又从菩萨的修行开始直到圆成释迦佛为止,必须历经三大阿僧只劫,或四阿僧只百千(十万)劫(巴利佛教的说法)的漫长修行时间,累积众多的善根功德,才得以成佛。

这在说明要成为异于常人的伟大佛陀是如何地困难吧!于是根据释尊传记的叙述,而宣说释尊在身为菩萨的修行时代,曾亲近很多过去佛。

过去佛的数量

释尊在身为菩萨的修行时期,曾礼拜、受教过的佛陀,其数量在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59)与汉译《佛本行集经》卷一中,就说有多达四十亿以上的佛,而根据说一切有部《俱舍论》等书的叙述,则说有二十二万八千尊佛。

由于部派与文献的不同,似乎还有其他种种的说法。可见,过去佛中,也许有一部分是史实,但多半是虚构的吧!

佛传与菩萨思想的产生

一般认为,佛教中开始着手汇整并撰述释尊的传记,是在佛入灭以后,因为各部派都留存有释尊的传记,所以在部派分裂之前,应该就已经有人开始着手编辑佛传了!而且各部派较早成立的佛传中,大多是以佛成道后一、两年内的事迹为中心,从他成道前的修行时代,直至成道后访问释迦国前后的数年为止,这些多半是依据律藏中的记述,尤其又以叙述比丘出家受戒作法的“受戒犍度”中的故事(譬喻)为主体。

释尊传起源的核心

巴利律典的“受戒犍度”(《巴利律?大品?大犍度》;日译《南传》册 3,页 1 以下;《汉译南传》册 3,页 1 以下)记载着从佛成道后不久到访问释迦族为止的二、三年间的事;化地部的“受戒犍度”—《五分律?受戒法》(卷 15-17)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并在前言附加了释迦族的系谱与佛出游四门、出家、成道等事;法藏部《四分律?受戒犍度》(卷 31-34)则记载着从佛出家成道到访问释迦族为止的记事,其中有出家前的释迦族谱、出家后的修行与成道等事,并叙述其成道前,在过去世从燃灯佛处接受成佛授记的成道因缘故事。

如此一来,以律典“受戒犍度”为核心而形成的佛传,成为后文将提及的大众部系梵文《大事》等佛传的范本。

佛传的种类

已汇整成书的佛传,有十数种汉译本与其部分梵文原本,以及藏文译本、巴利语中也有增补的佛传。其中在汉译佛传的内容中,关于过去世的故事多为燃灯佛授记释迦成佛的故事;关于现世,则有的谈到初转*轮为止,有的说到三迦叶皈依佛陀为止,也有的说到舍利弗、大迦叶出家为止,或有记载到访问释迦国为止,这些都保存了“受戒犍度”以来的古老形式。

可是后来成立的佛传,则采用《长部?大般涅槃经》等经典的记事,叙述从佛诞生、出家、成道、转*轮,直到入灭、分配舍利为止的事迹,有的甚至还提及阿育王出世与其造塔等事。

属于古老形式的佛传,收录在《大正》第三、四册两本中,列举如下:

《修行本起经》——自燃灯佛授记到成道为止。

《异出菩萨本起经》——自燃灯佛授记到转*轮为止。

《太子瑞应本起经》——自燃灯佛授记到三迦叶皈依佛陀为止。

《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梵文 Lalita-vistara(《神通游戏经》)——自过去世到访问迦毗罗卫城为止。

《佛本行集经》——集合了后文将述及的五部派佛传,叙述内容自过去世到访问迦毗罗卫城为止。

《过去现在因果经》——自燃灯佛授记到舍利弗、目犍连与大迦叶出家为止。

《众许摩诃帝经》——自释迦族系谱到三迦叶皈依佛为止。

《中本起经》——自佛成道后到入灭为止。本书是前述《修行本起经》的续集,两者合并可成为一部佛传。

《佛本行经》——自佛诞生到入灭后分配舍利为止。

《佛所行赞》、梵文 Buddhacarita(《佛所行赞》)——自佛诞生到分配舍利,及至阿育王造塔为止,梵文本则至成道为止。

各部派的佛传如《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或《佛本行经》、《佛本行集经》等经典,之所以称为“本起”、“本行”,正如其名,是指譬喻(过去故事),因为“譬喻”(avadAna)汉译为“本起”或“本行”。又依据《佛本行集经》六十卷的后序所记载,本经汇集了五个部派的佛传而成,即:

一、大众部的《大事》;

二、说一切有部的《大庄严》;

三、饮光部的《佛生因缘》;

四、法藏部的《释迦牟尼佛本行》;

五、化地部的《毗尼藏根本》。

其中,一、《大事》大概是指现存梵文的 MahAvastu(《大事》)[2]吧!该经全名为 MahAvastu-avadAna(《大事譬喻》),是大众部中说出世部的律藏,即律藏中受戒篇—《巴利律?大品?大犍度》的譬喻(过去故事、佛传故事)部分。由此可知,大众部是将佛传视为律典的一部分。

二、说一切有部的《大庄严》现已失传,但因在汉译佛传中,有经典名为《方广大庄严经》(一名《方等本起》),也就是称“方广”(大乘)的“大庄严”(本起)为佛传,所以有时也将佛传称为“大庄严”吧!

三、《佛生因缘》乃是佛陀降生的因缘(譬喻、过去故事),因此具有佛传的意思。

四、《释迦牟尼佛本行》就是释尊的“本行”(譬喻),也就是指佛传。

五、《毗尼藏根本》意为毗尼藏(律藏)的根本,而“根本”与“本起”相同,皆是譬喻的意思,所以,此处与《大事》同样显示佛传是由律藏而来的。

因此,根据释尊传记题名上的用语:“本起”、“本行”、“生因缘”、“根本”等,表示佛传就是譬喻(过去故事),同时也可见佛传是依据律藏,特别是“受戒篇”而来。

这些佛传是一种譬喻(故事)性的文学作品,一如前述,以彰显释尊的伟大为目的。对佛教徒来说,都深信释尊是位从一出生就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当时印度公认的伟大人物,包括在精神方面的三界大导师佛陀,以及在世俗社会方面以德统一全世界(四天下)的转轮圣王,他们与生具备了异于常人的三十二相等的相好形貌,且如此伟人的出现似乎是相当受到期待的。

释尊初出生时,由阿私陀仙人为他占相,因具备三十二大人相,所以命名为“悉达多”(完成目的者)。由于前世的善根功德,他在出生时就已具备了伟人的相好仪表,今后一切事将得以成就。一般人只能证得阿罗汉,这是声闻弟子最高的悟境,绝对无法成为佛陀。这种说法大概也是为了要强调佛陀的伟大吧!由此便产生了声闻、辟支佛(缘觉)、无上佛(佛陀)的“三乘”语词。

若对佛陀加以考察,当然会涉及他过去世的善业,并发展成叙述过去故事(譬喻)的佛传,或佛陀前生故事的本生经等。

此外,在关于佛陀的论述方面,也从“一世界一佛”发展为“多世界多佛”的思想,也就是倡导宇宙的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之十方有无数世界,若每个世界皆有一佛,就会有无数佛同时存在的多佛思想(此说法出现于汉译经典中)。

产生多佛思想后,那么,身为佛陀候补者的菩萨,也可能变成是无量无边的存在,进而演变成任何发菩提心入佛道修行的人,都可以成为菩萨。

现在多佛说

一般认为主张现在他方世界的多佛思想是大众部,在大众部系中说出世部所属的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46)中,有“供养现在他土多佛”一语,又上座部系中经量部也认可十方世界有十方诸佛。这些思想都由大乘佛教所吸收了。

之前提到的菩萨,只限于释迦佛前生的释迦菩萨,或指过去六佛与燃灯佛的前生,而这些菩萨与佛陀一样是拥有特别资质的非凡之人,佛传中出现的菩萨大多是此意涵。

但由于多佛思想,却演变成凡发菩提心深入修行,即使是一般人也能成为菩萨,因此,与凡夫众生有所隔阂的菩萨,就转化成非常亲切的生命体,而且也出现了发愿作菩萨的佛教徒。

由此而产生了大乘菩萨思想,于是,大乘佛教遂演变成以一切众生都能证得无上菩提、圆成佛果为目的,这也就是《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记载的:“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无上菩提)”。

菩萨的修行阶位(之一)

如前面章节所述,所谓菩萨有客体性菩萨与主体性菩萨,前者如佛传中所见,后者则如大乘佛教中所说,本着自许为菩萨的自觉以从事修行。但是,到底修行到怎样的阶段才是真正的菩萨呢?所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译为“觉有情”,其中想必包括各种不同阶段的人吧!如发菩提心而朝向正觉前进的人,以及确已觉悟的人等。总之,关于菩萨修行的阶位,大、小乘经典中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46ff)与一般认为受其影响的《佛本行集经》中,将释迦菩萨的修行阶段分为“四性行”—自性行、愿性行、顺性行、不退转行(或称转性行)。

其中,一、自性行(prakRti-caryA),是修行者本性善良,尽心孝养父母、尊敬宗教家与长者、躬行十善业,也规劝他人力行布施、持戒等善业。这是兴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念头与心愿前的自然性善行,可说是菩萨修行之前的阶段。

二、愿性行(praNidhi-c.),在发希求无上菩提、誓成佛道的本愿下,开始佛道修行的阶段,也就是发起菩提心,本着救拔众生的誓愿,进入菩萨的修行。

三、顺性行(anuloma-c.),是持续发心,并随顺践履六波罗蜜等的修行阶段。

四、不退转行(avivarta-c.),也就是不退转到二乘,确实迈向圆成无上菩提的阶段。此阶段也称为转性行(vivarta-c.),大概意指一心转向唯一一乘的修行阶段吧!

愿性行以上的修行阶段,可视为已经自觉的菩萨阶段。

其次,在初期大乘中最早期问世的“小品般若”系诸经,以“四阶位”来说明菩萨的修行阶段,也就是:

一、初发心;

二、久修习(久发意);

三、不退转(阿惟越致,阿毗跋致);

四、一生补处(ekajAti-pratibaddha,或灌顶位 abhiSeka)。

这“四阶位”中前三个(初发心、久修习、不退转)大概相当于前述“四性行”中的后三个(愿性行、顺性行、不退转行)。而第四的一生补处位,就是现居兜率天,来生决定成佛的最高位菩萨。所谓“一生补处”,意指将于下一生递补佛位。

菩萨四阶位

“小品”系的般若经典中记载四阶位的有《小品般若经》卷八(《大正》册 8,页 575a)、《道行般若经》卷八(《大正》册 8,页 465a)、《大明度经》卷五(《大正》册 8,页 501a),又可参考《大品般若经》卷十九(《大正》册 8,页 358c)。

或许由前述的“四阶位”,再开展为后文将说明的十阶位,即初期大乘经提到的所谓“十住”或“十地”的菩萨阶位。

然而,将菩萨的修行阶位分为“十地”的说法,在大乘以前各部派的佛传中就已出现了。例如《修行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等佛传中,就有记录“十地”的语词,虽然它们未具体标出个别的名称,但仍表示“十地”的说法早已存在。不过,梵文《大事》却具体地一一标出“十地”的名称。

《大事》的“十地”为:一、难登;二、结慢(结意);三、华饰;四、明辉;五、广心;六、具色(具足妙相);七、难胜;八、生缘(决定生种姓);九、王子位;十、灌顶。《大事》的“十地说”大概比初期大乘“十住说”更为古老吧!

接下来也介绍初期大乘的“十住说”:一、初发心;二、治地;三、应行(进学);四、生贵;五、修成(方便具足);六、正心(成就直心);七、不退转;八、童贞;九、法王子(王子位);十、灌顶(一生补处)。此“十住说”在《菩萨本业经》、《菩萨十住经》、《十住断结经》等古老的大乘经典中都有叙述,而《华严经》则记载华严“十地”阶位之前是“十住”阶位。

《大事》的“十地说”

“十地说”记载在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76),但这并非指释迦菩萨的修行阶位,而是说明一般的菩萨阶位。“十地”为:一、难登(durAroha);二、结意(baddhamAna);三、华饰(puSpamaNDita);四、明辉(rucira);五、广心(cittavistara);六、具色(rUpavatI);七、难胜(durjaya);八、生缘(janmanideZa);九、王子位(yauvarAjya);十、灌顶(abhiSeka)。

宣说“十住”的经典

其次,宣说“十住”(daZa-vihAra)的经典有《菩萨本业经》(《大正》册 10,页 449c)、《菩萨十住行道品》(《大正》册 10,页 454c)、《菩萨十住经》(《大正》册 10,页 456c 以下)、《菩萨璎珞经》卷二以下(《大正》册 16,页 12b、31c、53c 以下、73c 以下)、《十住断结经》卷一以下(《大正》册 10,页 967b 以下)、《六十华严》卷八(《大正》册 9,页 445a 以下)、卷四七(页 696c)、《八十华严》卷十六(《大正》册 10,页 84a 以下)、卷 六三(页 341c 以下)、梵文"GaNDavyUha"(〈入法界品〉, p.94)等。

若将初期大乘“十住说”与梵文《大事》“十地说”相比较,则后者的第八生缘、第九王子位、第十灌顶与前者的第四生贵、第九法王子、第十灌顶,似乎是分别相对应的。所以可以推测两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可惜没有具体资料可资证明,不过,或许是受到部派佛教的影响,才产生初期大乘佛教的“十住说”吧!

又因为前面所述,《小品般若经》之类的经典中提出“四阶位”:一、初发意;二、久修习;三、不退转;四、一生补处(灌顶),与初期大乘“十住说”的第一初发心、第三应行(进学)、第七不退转、第十灌顶(一生补处),皆各各相互对应,所以可能是“四阶位”开展为“十住”,或者逆向地将“十住”简化为“四阶位”吧!关于这点似乎也没有明确的佐证可以决定其先后。

然而,大乘十地说法中最广为后世采用的是华严的“十地说”,即: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明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其中也有可与《大事》“十地说”类比而相对应的名称,例如,第三地和第五地与《大事》“十地说”的第四明辉、第七难胜,似乎是相对应的。

“十地说”之一

在《六十华严》[3] 卷二三(《大正》册 9,页 542c 以下)、《八十华严》卷三四(《大正》册 10,页 179b)、梵文《十地经》(DaZabhUmIZvara, kondo ed., p.6f。译按:近藤晃曜校刊本)等经典与之后的文献中,都采用华严“十地说”为主。

菩萨的修行阶位(之二)

《华严经》中除了提及华严“十地说”之外,还谈到前面提过的初期大乘“十住”,更揭示了十行、十回向等。虽然如此,《华严经》本身却未必将十行、十回向当成修行阶位,而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为一系列的修行阶位,并将十信设置在十住之前,又在十地之后成立了等觉、妙觉,而整理成所谓菩萨修行的五十二位阶位,这项说法为中国佛教所衍生,与《华严经》无关。

菩萨的修行阶位方面,初期大乘“十住说”主张,从菩萨修行的出发点开始,到最后成佛为止的一切阶位,全都只在第一初发心到第十灌顶(一生补处)的“十住”中完成。特别是此“十住说”中的第十灌顶住等同佛位,可见这是菩萨的最高位,并非如五十二阶位所说的“十住位”远比华严“十地”的阶位还低得多。依照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五十二位说”,“十住”是最下位的圣者,法相宗“四十一位说”[4] 甚至认为“十住”是未达圣位的凡夫,就原本的阶位说来看,这些都是极为错谬的说法。

其次,华严“十地说”本身也是从菩萨修行的起点到终点,形成一个完整的阶位系统,也就是在第一欢喜地时发起菩提心,然后开始力行布施波罗蜜等利他的菩萨行,直到第十法云地则为菩萨最高的阶位,这是分别与初期大乘“十住说”的第一初发心及第十灌顶(一生补处)相对应的。所以,“十地说”与“十住说”之间的关系,绝非修行的上下阶位,两者应是个别独立的修行体系。

附带一提,《华严经》之类的经典,最早也只以初期大乘“十住说”为菩萨的修行阶位,而不采用华严“十地说”,这点从该经的主要章节〈入法界品〉所标示的修行阶位即可看出。〈入法界品〉不但列出“十住说”为菩萨的修行阶位,并且又在“初发心住”之前设置了“信行者”(信解者)。此“信行者”尚处凡夫位,一旦登上第一初发心就入了圣位,可见从这“十住”一开始的初发心住就被视为圣位菩萨。而〈入法界品〉中提出的菩萨修行阶位,何以是“十住”而非“十地”呢?或许这是由于〈入法界品〉成立之时,普遍采用初期大乘“十住说”的菩萨阶位,而且华严“十地说”尚未成立,或者还未被广泛使用的缘故吧!

然而,比《华严经》更早的“大品般若”系诸经记载了两种“十地说”,一种是只有称“一地”、“二地”等词,而未具体列出十地的个别名称。另一种有具体名称,即:一、干慧地;二、种姓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等,这是三乘共通的“十地说”。

此外,“大品般若”系诸经也提到“小品般若”系经中的菩萨“四阶位”——初发意、久发意、不退转、一生补处的情形。

“十地说”之二

“大品”系中无名的“十地说”出现于《大品般若经》卷六(《大正》册 8,页 256c-259c)、《放光般若经》卷四(《大正》册 8,页 27a 以下)、《光赞经》卷 七(《大正》册 8,页 196b 以下)、《大智度论》卷四九—五十(《大正》册 25,页 409c-419c)等经典之中。而三乘共通的“十地说”在《大品般若经》卷六(《大正》册 8,页 259c)、《放光般若经》卷四(《大正》册 8,页 29b)、《光赞经》卷七(《大正》册 8,页 196b)等经典中都有提到。

然而,三乘共通的“十地说”并不同于初期大乘“十住说”与《华严》“十地说”。在三乘共通的“十地说”中,第一、二地表示圣位以前的凡夫位,三至七地是声闻乘,八地是缘觉乘,九与十地则代表菩萨乘(佛乘)的大乘。虽说此三乘都是圣者,但声闻、缘觉二乘阶位较低,佛、菩萨的一乘(大乘)是处于最高的阶位。然而,这种分阶段的说法,未必是就佛道修行的进程而分的,因为菩萨当中亦有紧邻凡夫位的低阶圣者,甚至有时也指凡夫菩萨,所以菩萨并非全都是位居于声闻、缘觉之上的。

如此,在《大品般若经》中共有未列出具体名称的无名“十地说”,以及三乘共通的“十地说”,但在该经的注释论典—龙树的《大智度论》中,则似乎将无名的“十地说”诠释为华严“十地说”。

又,之后《大般若经》六百卷中,也有将华严“十地”视为《大品般若经》的无名“十地”之情形。但《大品般若经》提出的无名“十地说”,就内容言,与其认为就是华严“十地说”,不如说相当于大乘初期十地的初期大乘“十住说”,还似乎合理些。因为在《大品般若经》成立时,《华严经》与华严“十地说”都尚未问世,当时虽有菩萨“四阶位说”,但很可能因为初期大乘“十住说”的具体名称还未出现,所以才没清楚列出内容吧!

菩萨思想的变迁

有关菩萨的诠释,除了依时代,还依各部派、学派、宗派而有不同的论述,这些可以从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等宣说菩萨思想的变化中看出,且其过程可以从下列阐述中逐项了解:

一、在各部派的佛传中,认为释尊成道前或其过去生的菩萨是专指释迦菩萨,传记中叙述这位菩萨所践行的菩萨善业,这些菩萨善业将使他成为被选定的特殊伟人。尤其释迦菩萨在燃灯佛座下时,首次得到成佛授记后,佛传便视之为与众不同的人物。

二、佛传中又回溯到释尊在燃灯佛前的本生故事,述说释迦菩萨曾经亲近承事成千上万的过去佛。当十方佛思想产生之后,佛传中佛的候补者就普遍化了,佛传并且进一步宣说菩萨的修行故事,从此菩萨未必局限于被选出的特定人物,而菩萨的修行是从凡夫菩萨开始为出发点的。

十方佛思想

现存文献中,最早叙述十方佛思想的,是大众部中说出世部的梵文佛传《大事》(i, p.46)。其中记载着现在十方世界中存在许多佛,并且也存在着无数正在修行的佛位候补者,包括仍在初发心乃至灌顶位的菩萨。

三、从部派佛教中产生大乘思想以后,截至当时为止,一直被视为客观性存在的菩萨,就转变为主体性修行者本身了,这点显现出当时对菩萨的看法与前代截然不同。可是在所谓原始大乘的酝酿时期,修行者对其身为菩萨的自觉似乎尚未完全形成。

四、到了初期大乘时期,成熟的大乘经典出现了,发菩提心的初期大乘“十住”菩萨或华严“十地”菩萨,这些修行佛道者都是从作菩萨的起始点,就本着自觉、策励于波罗蜜之修行的圣位菩萨。这是大乘佛教中菩萨的本来精神,因此,可以说菩萨思想在初期大乘时就达到了巅峰。

五、之后中期大乘,佛弟子便开始对菩萨与佛陀作思辨性、哲学性的探讨。大乘思想转而以阿毗达磨的方式,从客观性立场来研究一切,于是,有关菩萨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十住”与“十地”的圣者,甚至连十地之前的凡夫修行时代都涵盖在内了。

正如在小乘部派的阿毗达磨中,修学者的修行阶位从三贤、四善根等七方便 [5] 的凡夫位起,以至见道、修道、究竟位 [6] 的圣者都详加阐述;菩萨修行也从初学的凡夫位直至究竟的佛果位为止,都以整体而客观的态度来加以探讨。这样的菩萨研究已经失去菩萨纯粹的主体性了。

六、承继这种研究趋势的中国佛教,更创设了菩萨五十二位、四十一位的修行阶位,并详加论述。

相较于初期大乘佛教视为目的、主体性的圣位菩萨,此时的菩萨已经转变为将全部阶位都客体化了,特别是“十地”与“十住”以前的凡夫菩萨也成为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将“十地”与“十住”误解为同一系统中连贯的修行阶位,更将“十住菩萨”当作凡夫位。此时的菩萨思想已经脱离了原本的面貌。

菩萨五十二位说

在五世纪中叶左右,中国佛教陆续出现了《仁王般若经》、《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伪经,其中叙述菩萨阶位包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位,这是梁、陈时代都采用的佛教论说。

原本《华严经》中,虽也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阶,但都是单独的陈述,因此,十住与十地是个别的阶位说,而十行与十回向也未必就是修行阶位。

实际上,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完全未提及十行与十回向,而十住相当于大乘最初期所说的十地,在华严“十地说”流行以后,“十住说”就不再见于经论,从此就只采用“十地说”为菩萨的修行阶位了。

由于中国伪经的成立,遂增加了十信以及等觉、妙觉,成为所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一系列的五十二阶位说,隋唐以后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的祖师们全都采用这种阶位说。但这种说法与《华严经》及印度大乘佛教完全无关,是思辨性阿毗达磨式的中国佛教产物。

如上所述,菩萨思想因时代与部派、学派、宗派的不同而有种种差异。若以部派佛教的立场来论说菩萨,说一切有部认为释迦菩萨从开始修行,直到成道前的最高阶位为止都是凡夫,正如所谓“三十四心断结成道”[7] 之说,他们主张除非成道后的佛陀,否则都不能称为圣者。

相对地,大众部系则主张菩萨是已离烦恼系缚、跳脱轮回流转的人,如所谓“菩萨发愿赴恶趣”,认为菩萨是出于悲心而愿生恶趣苦界、救拔忧恼众生的圣者。大乘佛教采用了这种“愿生说”。《大般泥洹经》提出“大悲阐提”[8] 的菩萨说,指出他们因意图拯救无数苦恼众生的大悲愿力,而始终无有成佛之日。

这正是自大乘佛教初期起,所阐述的文殊、观音、势至、普贤等圣位菩萨(应化身),他们不为自身成佛而“上求菩提”,却为“下化众生”的救济活动而挺身入世终不成佛,与之类似的,还有将于来生成佛的一生补处之弥勒菩萨,以及中期大乘以后的地藏、虚空藏等菩萨。

应身佛与化身佛

大乘中,成佛后仍在轮回界内救拔苦恼众生的,就是所谓的“应身佛”或“化身佛”[9]。另外,菩萨中也有已完成修行、具备成佛资格却不愿成佛,宁愿为拯救众生而停留在菩萨阶位的,例如观世音与文殊、普贤、势至、地藏、虚空藏等菩萨即是。事实上应将他们视为佛的应化身,因为佛菩萨的应化身是依其自身的悲愿,而往来于三界与恶趣的轮回道,所以,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依善恶业报而投生的;佛菩萨的应化身是“变易生死”,有别于一般人的轮回是“分段生死”[10]。

【译注】

[1] 犍度是佛典中分别篇章的名目。意译为蕴、聚、众、分段,相当于“品”,或今人所用之“章”。佛典中将同类之法, 聚为一个篇章,即为一犍度。

[2]《大事》(MahAvastu)是印度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为《大事譬喻》(MahAvastu-avadAna)的略称。此书由梵文写成,共分三篇。第一篇,描述释尊在燃灯佛与其他过去佛时代行菩萨道的事迹。第二篇,介绍菩萨(指释尊的前生)上生兜率天的种种,及其决定投胎、降生、出城,最后于菩提树下成正觉等事。第三篇述及诸大弟子的本生,但主要内容可说与巴利律《大品》相同,是有关释尊最初传道与佛教僧团兴起的记载。因此,尽管《大事》书中有关加入僧团的叙述异于其他典籍,且丝毫没有关于“律”的记载,却仍然被认为隶属于律藏。此书的编辑杂乱而不统一,因此应是在长时间里,经多位编者之手才完成现在的形式。此书尚无汉、藏译本。

[3]《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异译本。《六十华严》为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又称“旧华严”、“晋经”。《八十华严》则为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

[4] 唯识的法相宗采用“四十一位说”,即十住心、十行心、十回向、十地、妙觉。其中将天台宗的“十信”包含于“十住”中的初住,“等觉”包含于“十地”中第十地圆满成就时,故不再别立。

[5] 声闻乘进入见道位以前的“三贤”与“四善根”合称“七方便”。三贤——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是指修有漏善根以制伏烦恼,使心调和的修行阶位。四善根—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是指观四谛与修十六行相而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

[6] 一般见道、修道、无学道合称“三道”,是小乘佛教的修行阶位,无学道指进入究竟的最高悟境,已达无所学之位,此处可能作者认为无学为最高究竟的,因此而说“究竟位”。

[7] 释尊未坐菩提树下以前,先以有漏智断除下八地的修惑;坐于树下金刚座即将成道时,生起无漏智,以八忍、八智、九无间、九解脱等三十四心断尽见惑、思惑等烦恼结缚,而后成佛。

[8] 历来汉译涅槃经有大、小乘两种。大乘涅槃经译本中重要者如中国东晋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等,而最完全者则是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大品涅槃经》,即《北本涅槃经》。大乘涅槃经内容述及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题的大乘经典。

其中“阐提成佛”的论题里,说明阐提有二:一、断善根阐提,指不能成佛的极恶众生。二、菩萨阐提,法相宗即据菩萨阐提而立大悲阐提,阐述大悲菩萨发大悲心,誓愿度尽一切众生才成佛,但由于众生无量无边,更有毕竟不能成佛的有情,所以此等菩萨为愿力所拘碍,终致失去成佛的时机,永止于因位而不能成佛。

小乘涅槃经有诸多异译本,相近者有《长部?第十六经》与法显汉译的《大般涅槃经》,又名《方等泥洹经》。此经主要叙述世尊入灭前后的种种事迹,但缺少大乘涅槃经所说的法身常住等论旨,是四部四阿含中篇幅最长者,也是了解释迦牟尼佛入灭史实的绝佳史料。

[9]“应身”、“化身”指佛菩萨由悲愿所熏发,为教化救济众生而变化示现各种形相之身。由于经论分别佛身之说颇为纷歧,因此应身、化身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佛应机而现的佛形身,称为应身;非佛形身则称为化身。也有说应身、化身乃异称。佛应众生根机,化现而说法,称为应身,乃就应众生根机而言;称为化身,则系就由本身化现而言。

[10]“分段生死”是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为“变易生死”的对称。轮回六道中的凡夫,随其前生所造的业因,而有一定限度的寿命、形貌,所以称为“分段”。“变易生死”是指阿罗汉、辟支佛与大力菩萨等已出三界者的变易身,这个果报身是因悲愿之力而改变,不被三界内分段身所限,因此身命无限而能以此身回入三界,长时修菩萨行,直至无上菩提。

编者按:本文为水野弘元着《佛教的真髓》第十二章,文中明体字为其发表于《大*轮》杂志原文,标楷体字为结集成书后的补述内容。中译本于九十一年十一月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水野弘元)(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水野弘元)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十、佛教的特质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九、般若智慧与无我之实践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八、神通奇蹟——三明六通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七、修行道——三学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六、实践修行论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五、四谛说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四、十二缘起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三、缘起说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二、三法印、四法印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一、合理性、客观性 

 水野弘元:部派佛教与杂阿含 

 水野弘元:中阿含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