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尚全教授:意识形态化、草根化和知识化——汉吴佛教文化形成的三种途径


   日期:2021/1/16 9: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意识形态化、草根化和知识化——汉吴佛教文化形成的三种途径

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    李尚全

[内容提要]  佛教在汉吴时期,通过意识形态化、草根化和知识化三条途径,以翻译佛经和着书立说的方式,在中国传播,形成了洛阳一苏北运河线一金陵佛教板块和岭南佛教板块,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关键词]  佛教文化  意识形态化  草根化  知识化

从文化地理的视角考察汉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也许我们会发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途径,与地缘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地缘与人缘的结合,就形成了文化地理。文化地理的形成,至少要有三种人缘关系,才能形成文化地理。这三种人缘是,国家管理者、地方官员、知识分子。本篇论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解读东汉孙吴时期佛教文化地理形成的途径,是佛教在中国的意识形态化、草根化和知识化。

一、意识形态化:佛教中国化的上层途径

两汉帝王刻意经营西域,为佛教的意识形态化提供了历史平台。从佛教东渐的视角来看,印度孔雀帝国的阿育王,试图从文化软实力的方向上推销孑L雀王朝的核心价值观,想不用一兵一卒称霸世界。阿育王与秦始皇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政治家,但在执政理念上完全相左。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继续崇尚武力。而阿育王在完成了古代印度的统一大业以后,其执政方向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开始注重文化软实力,把佛教作为国教,分别向北方和南方传播,倾销孔雀王朝的核心价值观,据佛教文献记载,在全世界建立了84000座佛塔。佛教在其时传入中国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中国大地上没有扎下根,在逻辑上也同样成立。因为,佛教的价值观与秦始皇要建立的法家核心价值体系格格不入。话又说回来,任何外来文化,要想由客文化转化成主文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是转化成主文化的附庸文化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佛教的中国化就是最好的例证。也就是说,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多次反复,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

据《三国志》卷30《魏志》裴松之注引曹魏鱼豢《魏略·西戎传》的记载,佛教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再次通过外交途径传入中国,并受到了博士弟子景卢的采访。事隔60余年,汉明帝把对西域的经营再一次提上日程。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就足以说明问题。他的谋臣说他梦见的金人就是佛,说明谋臣对西域的历史文化是关切的,也是了解的。同时也证明佛教自秦始皇以来,不间断地向中国输入的历史事实,使汉明帝和谋臣的一口昌一和有了历史根据。据史料记载,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对塔里木盆地统治。与此同时,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扩大东汉对西域的影响。这就为外来文化的输入带来了契机:中国的皇帝需要佛教。汉明帝要继续汉武帝的事业,似乎采用了军事开拓边疆与文化渗透并举的策略,也就是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这说明,认识西域佛教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佛教在汉明帝时代的洛阳首先扎根,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东汉中央政府建立白马寺,优待外来僧人,让他们编译出《四十二章经》,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就在情理之中。

佛教在汉明帝时代成为皇族的信仰,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路好走。只有满足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被意识形态化以后,才能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它土,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楚王刘英,是汉明帝刘庄的兄弟,正是有这层血缘关系,佛教也就随着刘英成为楚国的封君,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使佛教从洛阳衍生到楚国。受其影响,佛教一直在这一地区流传。《后汉书·列传·襄楷传》说“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  襄楷是平原隰阴县(今山东临邑县北)人,生活在楚王英后百年之时,这说明佛教教义在这一地区已经流传了百年,在民间非常普及,导致了本土僧人的出现。《出三藏记集》卷13《安玄传》说:

安玄,安息国人也。……为优婆塞,……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

佛调笔受。……佛调,临淮人也。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通译

经典,见重于时。……佛调又撰《十慧》,并传于世。安公称:“佛调出经,省而不烦,

全本妙巧。严佛调是在后汉出家的僧人,直接参与了后汉的佛经翻译事业,并有着作流传后世。他是临淮(后改为下邳)人,这就再一次证明,楚王刘英治理下的楚国,是最早形成的一块汉传佛教地理。

楚王刘英先在彭城,后“以罪废徙丹阳泾县(今安徽泾县西),虽旋即自杀,但其家人亲属仍在丹阳,尤为丹阳早有佛教信仰之线索。是佛教流布地域已逾江南”。这说明东汉皇族佛教信仰已经分布在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浙江地区。据汤用彤先生考证,南阳人张衡作《西京赋》已经提到了佛教的“桑门”专用名词。《出三藏记集》卷6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所说的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汤用彤先生认为这三人是安世高弟子。又据《水经注·泪水注》记载,梁国睢阳县东北一里“即襄乡浮图也”,严耕望考证为“今商丘近地”。

东汉皇族除了楚王刘英信仰佛教以外,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汉桓帝,为佛陀“修华盖之饰”。孙吴在江南立国以后,继承了东汉皇族信仰佛教的传统,佛教继续在皇族上层传播。严耕望先生说,孙吴建国初期,都在武昌,天竺高僧维只难和竺律炎在武昌翻译出了《法句经》。后迁都建业(今南京市),支谦和康僧会先后来到建业。《梁高僧传》说,支谦在“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梁高僧传》又说孙权为康僧会建立建初寺,康僧会在这里译经说法30余年(247—280)。

由于孙吴佛教意识形态浓厚,所以西晋建国以后,江南佛教间歇到东晋建国,才重新复苏起来。

二、草根化:佛教中国化的草根途径

佛教的草根化与意识形态化不同,它是地方政府实现区域自治的产物。地方官要想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要找到吸引民众的东西。从古到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宗教,组织群众,形成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抗衡。这种与中央政府抗衡的佛教,从其所处的最早时空来考察,主要是在汉献帝时期的苏北地区。据严耕望先生研究,“彭城郡南经下邳国至广陵郡为汉代东南运河线”,即所谓的“三郡委输”。这条汉代苏北运河线,实际上是佛教在中国最早草根化的地理版块,与地方官员笮融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云:   丹阳人笮融,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后汉书·陶

谦传》作广陵、下邳、彭城三郡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

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人,希课

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免除)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

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这段文字表明,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政,严重弱化了皇权,导致了社会紊乱,在地方上除了血缘豪族,军事集团以外,又有了另类豪族的出现,即宗教豪族的出现。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34--156)在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创立“五斗米道”,设立“义舍”,置义米肉以供行人量腹取食,以吸引道民。汉灵帝(167一189)时,巨鹿(今河北宁普)人张角创立太平道集团,“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的方式布道,仅十余年间,信徒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丹阳人笮融,与张陵和张角不同,在汉献帝时期,皇权极端微弱的情况下,干脆“坐断三郡委输”,挪用公款,创建寺院,铸造佛像,组织民众,“课读佛经”,设立浴佛节,“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吸引民众,通过信仰佛教的方式,形成佛教豪族,促使佛教草根化,在民间扎根。

三、知识化:佛教中国化的文化途径

两汉知识分子,以儒家和道家占主流,但在东汉末年,儒家文化独尊的一极格局被打破,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为西域佛教高僧来华,自由传播文化提供了极大方便,他们以翻译佛经的方式,依附于皇族和地方实力派,或与民众结缘;另一方面,今河南、苏北儒家知识分子受楚王刘英和笮融信仰佛教氛围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开始与西域高僧合作,共同翻译佛经。据《梁高僧传》记载,洛阳在汉明帝时代有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与本土知识分子蔡惰和秦景合作,编译出了《四十二章经》,成为汉传佛教第一部圣典。汉桓帝时期,安息国高僧安世高在洛阳学习汉文化20年,翻译出佛经95部,115卷(《开元释教录》),经今人考证,现存22部,26卷,得到了本土知识分子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的青睐,在中国传播开来。汉灵帝时期,支娄迦谶在洛阳翻译出了大乘佛教经典,吸引大月氏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加入中国籍,支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把支娄迦谶介绍的大乘佛教学说传播到了孙吴,对孙吴皇族佛教有所影响。孙吴时期的康僧会,汉化程度比较深,据汤用彤先生研究,康僧会“译经尚文雅,遂常掇拾中华名辞与理论,羼入译本。故其学均非纯粹西域之佛教也。……僧会《安般》、《法镜》二序,亦颇袭老庄名词典故。而同时有《阴持入经注》,读之尤见西方中夏思想之渐相牵合。”

另外,东汉末年的牟子,是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人,东汉末年避乱交趾(今越南境内),深受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后返回苍梧郡隐居不仕,在孙吴初年,着《理惑论》(37篇),用佛教理论汇通儒、道各家学说,成为中国第一部佛学专着,开辟岭南佛教地理。

基于上述,汉吴时期,西域高僧和本土儒生,互相合作,翻译佛教经典,着书立说,在意识形态化佛教和草根化佛教之间求生存,把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已经难以分辨出是外来文化的因子。

四、结语

汉吴时期的佛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以洛阳、苏北运河沿线和南京为主要地理板块,通过意识形态化的途径,在汉吴的皇族阶层传播;又通过草根化的途径在民间传播。这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为西域和本土佛教知识分子的崛起,提供了生存空间,形成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途径,并在岭南地区拓荒,促使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地认为,佛教文化非外来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尚全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尚全教授)  

 李尚全教授:汉传佛教经律论概要 

 李尚全教授:佛学与人生修养 

 李尚全教授:净土宗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四种方式 

 李尚全教授:教相判释:空海对唐密日本化的贡献 

 李尚全教授: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 

 李尚全教授:性空禅师口述传 

 李尚全教授:略论因明学在民国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作用 

 李尚全教授:汉传佛教慈事业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践模式 

 李尚全教授:福建佛教在台湾的传播 

 李尚全教授:真禅法师与当代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出版事业——以 

 李尚全教授:佛教伦理的基本内核、德目及其现代意义 

 李尚全教授:吐蕃佛教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