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尚全教授:教相判释:空海对唐密日本化的贡献


   日期:2021/1/16 17: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教相判释:空海对唐密日本化的贡献

李尚全

一、空海:唐密日本化的第一推手

空海(774-835),俗姓佐伯,日本赞岐国多度郡(今香川县善通寺市)人,父亲佐伯直田公,母亲阿刀氏。15岁时,跟随舅舅学《论语》、《孝经》等。18岁时,入平安京(今京都市)大学明经科,学习《书经》、《诗经》、《左传》等儒家经典,与此同时,偶然遇到一位沙门,教他读善无畏翻译的《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因而转入佛教,到四国的大泷岳、室户崎等地潜修佛法。795年于奈良东大寺受具足戒,法名空海。在入唐前就已撰着了《聋瞽指归》、《三教指归》等著作,显露出较为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为了更透彻地理解汉传佛教教义,于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804)七月六日,作为学问僧与最澄等随第十六次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一行分乘4艘船,从肥前国田蒲(今长崎)启程,入唐求法。空海当时31岁,乘坐在第一艘船上,最澄当时38岁,搭乘在第二艘船上,由于在途中遭遇上暴风雨,第一艘船漂泊到福州,第二艘船漂泊到明州(今宁波),第三艘船重返日本九州,第四艘船下落不明[1]。空海于次年从福州到达长安。在长安期间,初住西明寺。随后遍访各寺高僧,从醴泉寺般若与牟尼室利学《华严经》等,又随昙贞学悉昙梵语。翌年于青龙寺东塔院从惠果受胎藏界和金刚界曼荼罗法,并受传法阿阇黎的灌顶,号“遍照金刚”,获得了密教正宗嫡传的名位和向后代传法的身份。惠果寂后,奉唐宪宗命撰写碑文。806年携带佛典经疏、法物等回国,撰《请来目录》,并把《刘希夷集》、《王昌龄集》、《朱千乘诗》、《贞元英杰六言诗》、《杂诗集》、《杂文》、《王智章诗》、《诏敕》等大批诗文作品和唐代书法作品带到日本。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汉传佛教早在前秦时期,就经过朝鲜半岛开始向日本传播,但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自圣德太子开始的飞鸟文化[2]到奈良文化的近200年间,毫不夸张地说,其核心就是佛教文化,三论宗和成实宗搭起了佛教理论框架,唯识宗和俱舍宗铺陈出博大精深的佛教知识体系,华严宗张扬出如来藏体系的判教理论,律宗规范了日本僧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日本佛教史家所说的“奈良六宗”。

奈良六宗是天皇掌握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整合地方实力派(贵族)的理论武器。在日本的飞鸟时代, “佛教是圣德太子文化立国的基础”,“是包容一切新文化的广泛的文化体系”,所以“飞鸟时代的文化从内容来说,是佛教文化,这也是它同前代文化根本不同的地方”。[3]

到了奈良时代,可以看做是飞鸟时代的延续,“它是实行律令政治的初期,是以佛教为中心的各种文化取得惊人发展的时代”[4]。律令社会虽然使日本社会法制化了,但也使社会矛盾日趋表面化,再加上天灾、疫病流行,贫民增加,政治处于困境之中,只凭儒家的道德教化,无法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就在社会矛盾丛生、难以应付的关键时期,从天武天皇起,从唐朝传来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和《仁王护国般若经》发挥了重大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这两部佛教经典宣扬说,如果有人诵读和讲说这两部经的功德,就能国泰民安,消灾解难。再加上在庄严的寺院里,用肃穆的仪轨诵读这两部经,更具有吸引力。圣武天皇之所以推行佛教政治,就是这两部佛教经典所强调的,君王应该“具有一种护国安民的自觉责任感”[5]。于是,圣武天皇在天平十二年(740)发愿建造东大寺及其卢舍那佛大金铜像,在天平十五年(743)破土动工,开始兴建,到天平胜宝四年(752)四月举行盛大的卢舍那大佛开眼供养法会,共花费了10年时间,以及庞大的人力和财物。据统计,仅铸造卢舍那佛大金铜像,就用去熟铜739560斤,白银12618斤,炼金10446两,水银58620两,碳18656石。东大寺全称“大倭国分金光明寺”,也称“总国分寺”。[6]

圣武天皇开创的天平文化,是唐风盛行的巅峰。唐朝在州县建立官寺的制度,天平时期也完全照搬,在各国(日本古代的国比现在的县略小)建立国分寺,即在各国国都建立比丘住的“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和比丘尼住的“法华灭罪之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又称之为国分僧寺;法华灭罪之寺,又称之为国分尼寺。圣武天皇规定,每个国分寺里建造七重塔1座,塑造1丈6尺高的释迦牟尼佛像1尊,置备有《金光明经》、《妙法莲华经》和《大般若经》的抄本;在国分僧寺住僧20人,国分尼寺住尼10人。僧尼们在国分寺里供养、诵读、宣讲《金光明最胜王经》、《法华经》和《仁王般若经》“三大护国经典”,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说明中央集权机构的势力渗入到佛教界,佛教深入到地方政治”。这是因为,尽管“当时交通颇为不便”,但利用中国文化却非常神速。“这也许只限于日本当时的贵族,但在日本享受最高教育的人,具有较高教养的人,却与中国享有最高教育的人,具有最高教养的人几乎处于同一水准上,在把中国文化引进日本这一点上不仅有方便条件,而且拥有实力”。[7]

空海在长安学习唐密达3年之久,成为惠果阿阇黎的泄瓶弟子,回到日本以后,唐密得到日本信徒的广泛欢迎。而最澄在天台山只学习了1年,且比较杂乱,天台、禅、密和律,统统吸收,所以回到日本以后,面对“日本人渴求的是密教性的咒术”[8]的信仰需求,不得不跟随比自己年小7岁的空海学习唐密。弘仁三年(812),“最澄在高雄山神护寺接受空海的两部灌顶”[9],取得了传授唐密的资格,并与天台宗相融合,完成了天台宗在日本的密教化,称之为“台密”。由此可知,空海是唐密日本化的第一推手,标志着天平时代的“唐风文化”向平安初期“国风文化”的过渡。

二、教相判释:空海使唐密在日本体系化

空海对唐密日本化的贡献,从日本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满足了日本人自古以来,对咒术文化的需求。佛教自圣德太子以来的飞鸟文化和天平文化,始终居于灵魂中枢的地位,使天皇脱离了巫术文化的羁绊,升华成有教养的最高统治阶级,采用儒家的政治模式,使日本社会律令化,完成了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第一次社会改造工程。

空海在平安初期,面对贵族政治的崛起,律令化社会的日趋完善,肩负起了改造日本旧贵族社会的责任,即把具有巫术色彩的旧贵族,改造成适应律令社会的新贵族。为了完成佛教改造日本旧贵族的第二次社会工程,空海对唐密进行了理论翻新,即教相判释。

密教最初由印度的龙树、龙智兴起,在唐玄宗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在长安形成唐密,是对印度密教的《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的中国式的新诠释。善无畏和一行师徒,以《大日经》为根据,创立了表示理论的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智和不空师徒,以《金刚顶经》为依据,创立了表示智慧的金刚界曼荼罗。而惠果则把这两种曼荼罗融汇在一起,并全盘端出,传授给了空海。“但惠果没有留下著作,又其后因中国密教的衰颓,所以将密教体系化的课题只好留待日本的空海”[10]。又据村上专精的说法,唐密“在奈良时代已经传入日本,到了平安朝初期,有所谓八家的传入,但其中专修密教而且得到正统密诀的归国者只有弘法大师空海。并且大师与其他密教家不同,为密教作了教相判释,说明了整个佛教对密教的关系,阐明了整个佛教的终极妙义在于密教”,“弘法大师的真言宗在日本传播的盛况不能不说是在印度、中国前所未见的”[11]。也就是说,教相判释,既是空海对唐密日本化做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唐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1、《辨显密二教论》:对奈良六宗和台密既肯定又否定

空海处于天平唐风文化向平安国风文化的过渡时期,他与最澄与奈良六宗对立的台密不同,采取了对奈良六宗既肯定又否定的策略,他承认奈良六宗的合法性,不过,空海依据密藏《金刚顶经》,从佛的三身来说,奈良六宗除华严宗以外的其他五宗,是“如来变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华严宗是如来的“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佛的变化身和应化身所说的言教,“并是显教也”,而他在日本所弘扬的东密,是“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12]。这样就把奈良六宗在天平文化里的崇高地位,在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里贬低了地位。他说:

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13]

所谓不二摩诃衍及圆满海德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秘密,亦名金刚顶大教王,等觉、十地不能见闻,故得秘密号。[14]

空海在《辨显密二教论》里,不光是对奈良六宗地位的贬低,而且对同时代兴起的最澄创立的台密地位,也进行了贬低。他说:

《楞伽经》云:佛告:大惠!我为曾行菩萨行诸声闻等,依无余涅槃而与授记。大惠!我与声闻授记者,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大惠!此世界中,及余佛国,有诸众生行菩萨行,而复乐声闻法行,为转彼心,取大菩提,应化身佛为应化声闻授记,非报佛、法身佛而授记莂。

喻曰:依此文,《法华经》者,是应化佛所说。何以故?为应化声闻等,佛授记莂故。[15]

空海就这样借用佛的三身显密二教理论,把奈良六宗和最澄的天台宗贬低在东密之下,树立了东密在平安时代的独尊地位。

2、《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从凡夫到密教即身成佛的10个阶段

日本淳和天皇天长年间(824-834),敕命诸宗第一人提出自宗的教义。于是,空海依据《大日经·住心品》,撰写了《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在天长七年(830)系统地陈述了东密教义[16],实际上是从去人欲到即身成佛的心理描述,兹简单介绍如下:

①异生羝羊住心。“此则凡夫不知善恶之迷心,愚者不信因果之妄执,我、我所执,常怀胸臆,虚妄分别,镇蕴心意,逐阳焰而渴爱,拂华烛而烧身。既同羝羊之思草YIN,还似孩童之爱水月,不曾观我自性,何能知法实谛?违教违理,从此而生。”[17]此即人欲横流的拜金主义者唯利是图、追逐权力的心理状态。

②愚童持斋住心。“愚童持斋心者,即是人趣善心之萌兆,凡夫归源之滥觞,万劫寂种遇春雷而甲坼。一念善几沐时雨而吐芽,发欢喜乎节食,行檀施乎亲疏,少欲之想始生,知足之心稍发,见高德而尊重,具伎乐而供养。知过必改,见贤思齐。初信因果,渐诺罪福,孝于亲亲,竭忠国主。不及之善生,探汤之恶休。内外三归,从此而发,人天十善,因是修行。”[18]此即去人欲、存天理的儒家主义者的心理状态。

③婴童无畏住心。“至如护戒生天堂,修善脱地狱。恶下之心稍发,欣上之愿初起。于是求归依彼天龙,尽虔诚此神鬼,仰拔苦悲,祈与乐眄,影随形而直,响逐声而应。三途苦果,毕前因出。四禅乐报,感今缘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19]此即持五戒、修十善的在家佛教徒的心理状态。

④唯蕴无我住心。这是小乘声闻人的心理状态。“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习身、心善”,“厌怖生死,灰灭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虚空。是则声闻自利之行果。”[20] “此唯蕴无我一句中,摄一切小乘法尽,故今声闻乘名唯蕴无我住心。”[21]

⑤拔业因种住心。这是中乘辟支佛的心态。“观因缘于十二,厌生死乎四五,见彼华叶,觉四相之无常。住此林落,证三昧于无言。业恼株杌,犹此而拔。无明种子,因之而断。”

⑥他缘大乘住心。这是唯识宗人的心理状态。“至此僧只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而可得者。乘此无缘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无缘乘也。《楞伽》、《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八识、三性三无性,皆是此意也。”[22]

⑦觉心不生住心。这是三论宗人的心理状态。“觉此心本不生,即是渐入阿字门,如是无为生死缘,因生坏等义,如《胜鬘经》、《宝性》、《佛性》论等中广明。谓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等。三论家举此八不,以为究极中道。”[23]

⑧一道无为住心。这是天台宗人的心理状态。“大隋天台山国清寺智者禅师,依此门修止观,得法华三昧。即以《法华》、《中论》、《智度》为所依,构一家义,修止观,兼为门徒说云。正修止观者,乃至观心具十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也。”[24]

⑨极无自性住心。这是华严宗人的心理状态。“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所以者何?《华严》大意,原始要终,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25]

⑩秘密庄严住心。这是东密人即身成佛的心理状态。“即是究竟觉知自心之源底,如实证悟自身之数量,所谓胎藏海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也。如是曼荼罗,各各有四种曼荼罗、四智印等。”[26]

三、结语:拔高了东密地位,完善了唐密体系

空海在长安青龙寺惠果阿阇黎门下学习唐密3年,回到日本后,创立日本东密,在晚年,完成了唐密的教相判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就日本佛教界而言,把东密的信仰地位,拔高在奈良六宗和同时代台密之上;就唐密的理论体系而言,完成了唐密的判教理论,把唐密从理论上提升到隋唐其他七大宗派之上,进一步完善了唐密的信仰体系。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

【注释】

[1] 〔日〕末木文美士:《日本佛教史》,涂玉盏译,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12月版,第82页。

[2] 日本飞鸟时代(あすかじだい),始于推古天皇即位(592),止于迁都平城京(710)的118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

[3] 〔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第61页。

[4] 同上,第82页。

[5] 同上,第83页。

[6]杨曾文:《日本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45-46页。

[7] 〔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第82页。

[8] 〔日〕末木文美士:《日本佛教史》,第89页。

[9] 同上,第85页。

[10] 同上,第98页。

[11] 〔日〕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第64页。

[12] 《大正藏》第77卷第374c-375a。

[13] [14] [15] 《大正藏》第77卷第375a,第376a,第376c。

[16] 〔日〕末木文美士:《日本佛教史》,第101页。

[17] [18] [19][20][21][22][23][24][25][26]《大正藏》第77卷第304a,第314a,第323c,第329b,第329c,第337b,第347a,第351b,第353c,第359a。

《法音》  2011年第10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尚全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尚全教授)  

 李尚全教授:汉传佛教经律论概要 

 李尚全教授:佛学与人生修养 

 李尚全教授:净土宗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四种方式 

 李尚全教授: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 

 李尚全教授:性空禅师口述传 

 李尚全教授:略论因明学在民国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作用 

 李尚全教授:汉传佛教慈事业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践模式 

 李尚全教授:福建佛教在台湾的传播 

 李尚全教授:真禅法师与当代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出版事业——以 

 李尚全教授:佛教伦理的基本内核、德目及其现代意义 

 李尚全教授:吐蕃佛教史论 

 李尚全教授:意识形态化、草根化和知识化——汉吴佛教文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