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魏德东教授: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日期:2021/1/25 16: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魏德东

内容提要:在智顗的理论体系中,“一念”范畴具有核心地位。本文认为,智顗的“一念”是众生的日常意识,是识心妄念。“一念”与万法的关系是互具,它既不生起万法,也不包含万法,而是同时具足善恶染净一切法。“观心”是解脱的法门,观心的理由是方便、有效,易于把握,而不是说“一念”是本体。有人主张智顗的佛教思想是建立在“真如缘起论”基础上的唯心论,值得商榷。

作者魏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了,作为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理论品格对中国佛教精神有深刻的影响。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大师是具有强烈原创意识的思想家,他建构的天台宗教理体系继往开来,富有中国特色。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一念”范畴是重要的理论纽结,准确地理解“一念”范畴的含义,对于全面把握智顗思想,解悟天台宗的独特思维方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智顗的“一念”范畴、一念与万法的关系、观心与解脱等问题的系统分析,全面把握智顗的一念思想,并以此展现天台思想的特质。同时,亦将此文作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

一、“一念”:众生的日常意识

“一念”,本义指极短的时间单位,即瞬间的意思。智顗用此概念,指人的意识活动的最短时间,又叫“一念心”、“一心”。智顗从梵文字源上对“心”作了梳理,他在《摩诃止观》卷一上说:“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污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聚精要者为心也。今简非者,简积聚、草木等心,专在虑知心也。”[1]在这里,汉字“心”对应的梵文有三:一是质多,是认知心、虑知心;二是污栗驮,指草木之心,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树心、草心;三是矣栗驮,是对精要的积聚,也就是核心、中心。天台宗所用的“一念心”,是用其虑知的意义,即人的思虑分别之心,区分能所之心。《楞伽经》对心也有类似分别:“肝栗大,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2]

“一念心”没有质碍,但神通广大,智顗称其为“妙”。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一上说:“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3]湛然《法华玄义释签》卷二解释:“心性观之,但有名字。言有则一念都无,况有十界质像也?言无则复起三千虑想,况一界念虑耶?不可以此有无思故。则一念心,中道冷然,故知心是妙也。妙即三千,三千即法,法故三轨,故云可轨。此之心法非因非果,此举因果所依之体,能如理观。”[4]这表明,心本身没有色质,不是感觉的对象,但它又确实能为我们所意识,是观照的对象,具有自己的存在规则,是一切法的一种,亦即“心法”。它本身具足一切法,若能正确地观想之,即可解脱。

一念的性质是染是净?作为人的日常意识,智顗认为它就是无明识心,是烦恼心,不是真如心。但一念本身又具足一切染净善恶,智顗称之为“一念无明法性心”。智顗在《四念处》卷四说: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法性,“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5]无明与法性是同体的,善与恶亦同体。《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五下说:“又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只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中有火性,未即是火事,故有而不烧。遇缘事成,即能烧物。恶即善性,未即是事;遇缘成事,即能翻恶。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故即恶性相是善性相也。”[6]这里用竹喻恶,以火喻善。竹子在没有燃烧时,就有可燃性存在,如同恶中就有善在。等到因缘成熟,火从竹子中烧起,所烧者非他,就是竹子本身,这就如同善从恶中生起,所破不是别物,就是恶自身。所以法性就在无明中,法性不能离开无明另有生起处。智顗说:“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何者?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大经云:无明转,即变为明。净名云:无明即是明。当知不离无明而有于明。”[7]知礼《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皆即三谛。”[8]一念中即具三千世间,即具空假中三谛。

总之,一念是人的日常意识,同时具足染净善恶一切诸法。

二、互具:一念与世界的本质关系

在了解一念的含义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正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智顗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心物理论,为天台宗确立了独特的理论品格。智顗的心物关系论是一念三千,资其成立的思维模式是“性具说”。

我们首先来分析智顗的世界构造论,也就是他的三千法界理论。这由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构成。

第一,依据《华严经》,整个世间可以分为“六凡四圣”十法界。“六凡”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智顗的殊胜处在于,他提出十界中的每一界,都相互具有其他九界,称之为“十界互具”。地狱亦具有佛性,佛亦具有畜生性,一切皆平等互具,共具善恶。十十相互具有,总成百界。

第二,依据《法华经》,每一法都可分为10个侧面,叫作“十如是”。百法各有十如是,就有1000种成分,称作“千如”。“十如是”出现在《方便品》中,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智顗认为,“十如是”乃十法界的共通范畴,其含义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为性;主质名为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

第三,千如又与《大智度论》所说的三世间配合,便成三千法界,代表宇宙的全体。三世间是:“众生世间”,指众生自身的境地;“国土世间”,即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五阴世间”,指构成人存在的五种要素。三种世间与千如相互含摄,形成三千世间。

智顗认为,当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现象界的全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言语道断,心言路绝。心在迷时,具三千法;心在悟时,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动。只是心在迷时,对三千法执着不舍;心在悟时,视三千法为方便、性德,不起执着。这叫“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成立的理论基础是“性具”说,这是体现天台宗思维特色之处。所谓“具”,即具足、具有,知礼在《观音经玄义记会本》卷二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9]智顗《摩诃止观》卷四上说:“中道之法,具一切法。”[10]知礼的《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云:“若不知具,但直观心,何殊藏、通?藏、通何曾不云观心。纵知心体是中,若不云具,未异别教教道也。”[11]

“具”是区分天台圆教与别教的根本所在。所谓“性”,指法性、真如,或称本、理、体。“性具”,又作本具、理具、体具,指法界中的每一事法,本来具足十界三千迷悟因果诸法。

智顗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观不思议境”中说明一切法如何生起时,曾对一念三千的成立基础作出极其明白的阐述,并与其它的存在论划清了界限,他说:“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12]主张心是世间的本体,心生一切法,这是生成论;认为心是世间的本质,心包含一切法,这是本质论。智顗明确提出这些都不是天台宗的存在论。他的理论是“心具”一切法,智顗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13]介尔一心自然具足三千世间,非生非含,这是智顗性具说的理论特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与性具说相对立的,是华严宗的性起说。性起,即从性而起,此“性”指法性、真如、实性,是世间的最高的本体。一切法依据此真实本性而显现,并应众生的根机生起作用,就是性起。上文所述的心生法与心含法,都属于性起说。

天台思想曾经受到性起说的影响。智顗以前,慧思的教学有地论派性起论的成分。智顗之后,唯识宗、华严宗大盛,特别是华严宗的性起说,直接与天台宗的性具说对抗。处于这种形势,湛然将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巧妙地摄取到天台宗的实相论中,以真如缘起说润色性具说。这在后代,就成为山家、山外分立的原因。山外派,通过真如缘起说,解释天台的法门,带有华严哲学的色彩;山家派,以知礼为代表,坚持真如缘起说只能是别教,圆教的本质是性具说。

就性具说与性起说的区别看,性具说是基于现象即实在的道理,主张一切现象本来具足三千诸法,佛界的果德与九界相同,以致有人担心“性具说,有堕于素朴的世间肯定的世俗主义的论理之根据的危险!”[14]性起说则认为法性是唯一的理性,是一心法界以性起的自体说万象的缘起,将九界之迷导向佛果。由性具,佛界即彻入众生界,与众生界相通,佛的真心真性同具染净善恶,佛性有恶,由此可以说贪欲即菩提,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由性起,超越界与世俗界之间,永远存在鸿沟,或在染,或在净,非此即彼。

牟宗三曾说:“华严宗之如来藏系统是由唯识宗向超越方面进一步而转出,天台宗之理具系统是由空宗向里收进一步而转出。”[15]两者理论品格的差异,与其思想来源和走向有密切的关系。

在理论界,就智顗性具说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主张,智顗所提倡的佛教教义,是建立在“真如缘起论”基础上的唯心主义理论。[16]也有人认为,一念三千,“不是唯心论的世界观”,“假定将一念解释做唯心论,那是不当的。”[17]通过以上的分析,应该看出,认为性具说是真如缘起唯心论,难以成立。因为智顗的“一念心”,即非真如心,也不具有缘起万法的功能,它只是众法中的一法,因法界互具的原理而具足万法。智顗的心物关系论,是一种强调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论。

三、观心:解脱的法门

由一念三千,智顗进一步提出一心三观,通过观心,获得解脱。知礼在《四明十义书》卷下第五曾总结说:“学山家之教者,谁不知观心是趣果上理之蹊径乎?”[18]

何谓一心三观?智顗从《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发挥出万法实相即空、假、中,称为三谛。一心三观,就是在一念心中,观悟世间空假中的本性。什么是空?“并从缘生,缘生即无主,无主即空。”[19]什么是假?“无主而生即是假。”[20]什么是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21]由一念心起现之一切法皆依因待缘,皆缘生无自性,故即是空;虽无自性,然待众缘而生,生相宛然,故即是假;又如实见缘起法假名无实,毕竟空如,即见诸法实相,故即是中。“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并毕竟空,并如来藏,并实相。”[22]

依据智顗的主张,心、佛即众生,是三无差别;色、心名字有二,其体是一。然而观心的理由何在?为什么不观佛、不观众生、不观色法?显然,心在这里具有本体的含义,否则如何能通过修心获得解脱?主张一念三千是真如缘起论基础上的唯心论者,思路就是如此。但智顗对此有明确的否定,足以明辨。智顗认为强调观心的根本原因是方便,而非心是本体。理由有二:第一,观心为易。在佛法、众生法和心法中,佛法太高,不易达到;众生法太广,不易把握;而观心较易,能够上通佛法,下连众生,是观得真理的可靠门径。观心不是因为心是万法的本体,而只是因为心是最为可“观”的对象。智岂页说:“若广众生法,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若广佛法,此则据果。若广心法,此则据因。”[23]“广释心法者,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24]《涅B231经》说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为佛性,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能摄得众生法。第二,观心最有效。“心”虽是万法中的普通一法,但它具有神妙的作用,是一切烦恼妄惑生起的根本,观心是去惑得净的最佳入门。智顗说:“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25]任观一法,皆可觉悟,但唯观心法,能够纲举目张,势如破竹,这是观察其它四蕴所难以实现的。

智顗之后天台学者对观心理由的论述亦是如此。湛然在《法华玄义释签》中说:“应了此性具足佛法及众生法,虽复具足,心性冥妙,不一不多。以心性观,则似可见;若以众生及佛而为观者,则似如不逮。”[26]前面说,湛然的思想已经融合了性起论系统,这在对观心缘由的论释中亦可见到。他在《止观义例》卷上说明观心不观色的理由:“心色一体无前无后,皆是法界。修观次第必先内心,内心若净,以此净心历一切法,任运吻合。又亦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能了诸法,则见诸法唯心唯色。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故《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二者实相。实相观理,唯识历事,事理不二,观道稍开。”[27]湛然在观心中掺杂进了万法唯心的论据,这是智岂页所没有的。万法唯心,正是性起论的思维类型。

知礼也说明为何只是观心,他在《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说:“示观门者,所谓舍外就内,简色取心,不假别求他法为境,唯观当念。现今刹那,最促最微,且近且要,何必弃兹妄念,别想真如?”[28]促、微、近、要,总之是方便的意思。观必得从方便处观起。“当观一念识心德量无边,体性常住,十方诸佛,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虚空刹土,遍摄无外,咸趣其中。”[29]就如同大海之一浪,浪无别体,全水所成。水即无边,浪亦无际。若观至此,万象井然。知礼概括说:“不明性具者,法成有作,观匪无缘。今观诸法即一心,一心即诸法,非一心生诸法,非一心含诸法,非前非后,无所无能。虽论诸法,性相本空;虽即一心,圣凡宛尔。即破即立,不有不无,境观双忘,待对斯绝。非言能议,非心可思,故强示云:不可思议微妙观也。”[30]这微妙一观就是达到解脱的蹊径。要之,“一念”范畴是智顗思想的重要基石。一念就是人的日常意识,是识心妄念。基于法界互具的原理,一念作为心法,具足染净善恶三世一切法。一念不是本体,不具有生起万法或包含万法的功能。观心是解脱的法门,观心的理由是方便,易于把握,没有形上的根据。

注释:

[1]《大正藏》,第46卷,第4页上。

[2]《大正藏》,第16卷,第483页中。

[3]《大正藏》,第33卷,第685页下。

[4]同上书,第829页中。

[5]《大正藏》,第46卷,第578页下。

[6]《大正藏》,第33卷,第743页下-744页上。

[7]同上书,第743页下。

[8]《大正藏》,第46卷,第707页上。

[9]《续藏经》,第55卷,第81页下。

[10]《大正藏》,第46卷,第42页中。

[11]同上书,第712页下。

[12][13]同上书,第54页上。

[14]《天台性具思想论》,安藤俊雄着,演培译,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第1版,第305页。

[15]《心体与性体》,牟宗三着,第1册,台北正中书局1973年第2版,第632页。[16]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877页。

[17]《天台性具思想论》,第80页。

[18]《大正藏》,第46卷,第845页中。

[19][20][21][22]同上书,第8页下。

[23][24]《大正藏》,第33卷,第693页中、第696页上。

[25]《大正藏》第46卷,第52页上-中。

[26][27]《大正藏》第33卷,第844页上、第452页上。

[28][29]《大正藏》,第46卷,第870页上。

[30]同上书,第870页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魏德东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魏德东教授)  

 魏德东教授:中国禅宗 人类宗教的最高形态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婚姻观 

 魏德东教授:假僧人现象的挑战与应对 

 魏德东教授:人本与理性 

 魏德东教授:谈谈“佛教团契” 

 魏德东教授:《非诚勿扰2》冯小刚是懂佛教的 

 魏德东教授:汉传佛教的美国化进程——以休斯顿玉佛寺英语佛 

 魏德东教授:养生贵养心,生活即养生 

 魏德东教授:以心性和直觉概括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质 

 魏德东教授: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魏德东教授:当代社会需要纯正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