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日期:2021/1/30 9: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乘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量尘沙说不能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是谓自力。易行道者,谓信佛语,修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龙树菩萨不但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天台、禅、华严、三论各宗的祖师,他的话我们当然要遵行。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是妙药,若能适应我们根机之法,即可治沉疴。若欲即生便了生死,就应向易行门狠下功夫。在选修何种法门之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难行道为什么是难,易行道为什么会易。

自力行门只所以难行之因

佛法的修学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在南传佛教中,更重视此顺序。戒有五戒、十戒、俱足戒、无漏戒、定共戒、道共戒的次第。定有欲戒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八念、九想、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等次第。要真正做到持戒清净,连最初的五戒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以后之种种深戒了;以修禅来说,欲界定也不易修,色界定的初禅就会更难,又何况以后之种种深禅呢?其修学位次以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之三资粮位,到暖、顶、忍、世第一之加行住,合称七方便。到七觉知观成,破见惑,证初果,名见道位,此时可见真谛理。进修八正道,方是修习之正行,再历二果、三果,名修道位,断尽八十一品思惑,出三界,证四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样修才能得解脱,如此之行不是很难吗?

大乘圆教的修行,是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在佛说《法华经》时,详说不信疑谤的罪过,又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由此可见信解佛乘,依圆顿法门修学的不易。古人拼身舍命的参究,是为求了解,以便解后再进修方便,不解便是东撞西磕,盲修瞎炼,因其信难、解难,还须三□百劫,难行能行,故龙树菩萨判为难行道。这里需要明白的是:佛所说的信,对通途教义来说应是生解的信。换言之,即是信经中之义,必须对经中的道理了达无碍,绝不能错会佛意。必须对经中的事相,实实在在地明白,不可以凡情知见妄加猜度,故难信、难解,其行之难更不必说了。

至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依法性宗从信真如法性,迥超二边,不即诸法,不增不减入手,发起信心、念心、精进心成就,入初住位,断见惑。经二、三、四、五、六住,断尽思惑,入第七住。再经八、九、十住,断界内尘沙惑。十回向位,断界外尘沙惑。再破一品无明,方入初地,为见道位。修至十二品无明尽破,方成佛果。法相宗则依境起行,于行证果。境有九地,行有六地,果有二地。今不说别的,仅就行之第六地“菩萨地”来说,则须俱足菩萨种性,蒙佛摄受,起大悲心,能行旷劫难行苦行并不生退怯之四因;俱足见佛相好及神通发菩提心,闻经生信发菩提心,见法欲灭为护法故发菩提心,见一切有情恶浊放逸、多诸不信、多诸忧恼发菩提心等四缘。要俱足这些因缘,才可真正修习大乘之行,这是十分困难的。故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凡夫曾经熏习善根,发起信心,后遇诸佛,亲承供养,经一万劫,堪任发心。若供养诸佛未满万劫,纵使发心,遇恶缘便退。但我们也必须了解:大乘佛法行人,一经发心,虽未断惑,但惑业已伏。因其本是界外大法,界内之见思惑当然不再现行。种子虽还未净,因被净法熏习,终会渐渐消灭,不过其修行时间,则是相当久远的。

我们再从可接触到的禅、教、律、密各宗来看,如无一定因缘及特殊的毅力,生生世世持之以恒地去修,亦是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想在今生了脱生死,则更是难上加难。

先说禅宗:本宗主要靠修行者的定力,要能达到功夫纯熟,能破未后的牢关,才于生死修行作得到主。否则仍“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香林禅师经四十年之努力,功夫方打成一片。圆泽禅师可谓大禅师,但他尚有三生石上的后有,看修禅有多难啊!

又如天台宗、三论宗,都属教宗。依天台之教义,最切实的行径,是修三观以破三惑。此宗是以最初一着,修空观,破见思惑,成一切智。然依因缘所生法,把根身器界,宇宙万有,都看作空,利根人修或有可能,根钝者就十分不易了。如观而不空,当然于十八界不能出离;即使观而空,还要考虑是否会落在恶取空,如恰如此,则自性也会陷于断灭,继续修持就接不下去了。三论宗的修习,须作八不正观,以悟入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之佛性。然修此观者,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到哪个阶段才能出离三界?实际在其宗义上也没有明白的指出来。

律宗特重持戒,此宗即以持戒来制止三业的邪非,然后再以定慧伏断见思烦恼而出三界。可见律宗要出离三界,还应兼修其他法门。只是在家受持五戒,或出家但持俱足戒,即使能护持严净,是否就能破三界之惑而出尘呢?看来这还有问题,因为各宗皆须持律,律是各宗的共宗,是基础。

密宗最常讲的是修持须三密相应,得三密加持之力,也能即生成佛。但所成之佛,是否即是破尽住地无明,成福慧圆满,十号俱足之佛呢?如果是,则历代修密者多,成佛者当亦不少,为什么经中只说继释迦之后,于此娑婆世界成佛者,只是弥勒菩萨一人呢?如果此“即身成佛”只等于禅宗的“见性成佛”,那究竟修密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出离轮回呢?

以上各法,皆是世尊所说,当然皆为妙法。但重要的是应机问题,契机的,虽难亦易,不契机的,虽易亦难。要真修行,只有靠明师的指点,及依自己的根性量力去做了。

他力法门是易行道

大乘圆教,由信生解,依解起行。净土法门由信生愿,依愿导行。在修习的次第来说,第一步是信,后一步是行,都相同。所不同者只在中间一步,在圆教要“生解”,在净土是“发愿”。在圆教中,信难、解难、行难,其中最难的还是开圆解。净土法门以愿代解,即将此最难的顺利通过。圆教行门深广,净土行门有难有易,如果我们选易的,所以将净土和圆教相比,只留下信的一关仍旧是难,只要能信,便容易了,所以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中若行者靠自力修持,亦有难易之分,其难行法之难行程度,亦不亚于各宗,其中之实相念佛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观想念佛,亦属难行法,不是我们钝根众生所能忆持的。最难的行法则要说是依《般舟三昧经》修般舟三昧了,此法以九十日为期,在此期间身常行而无休息,口常持阿弥陀佛名也不休息,心常念阿弥陀佛无有间断。行此三昧法而得成就者,即能见十方诸佛立在其前,故名佛立三昧。行此法者须根利、心细、有善巧方便、精神体力健壮,还要有断绝外缘的清净修道场所,并依经而修方可得到。虽然以上所说的几种法门都是难行的法门,但净土门不同于他宗自力门的原因,是因为净土另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净土行人虽修此难行法,但只要行人信愿具足,即非他宗全依自力可比。修净土中的难行道者,自力充裕则可即生证道,即未证道,行人临终时亦可依其愿力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行法中的持名念佛,则被誉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不论依据理论、佛愿、事实,不论那一方面都是信得过的。持名就是念佛名号,这确实比以上所说的容易得多。不论男女老幼,有无文化,贤愚忙闲,出家在家,对于“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没有一个不会念的,所以大家都觉得比较容易。甚至认为我有信、有愿、再加上平时的念佛,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到临终就一定能往生了。那也不一定,要知道净土信愿的所归是在行上,理事二种一心不乱,正是集中体现了信愿于一心的关键。一心圆发正智如如,净土的微妙即可于中并现,临终往生也可必达。但净土法门是仗自他二力得度的法门,行者不能只靠他力而忽略了自力,因为只有自力大,他力才会随着大,绝对没有只靠佛力,而无自力的人能往生的。

易行道须自他两力兼顾

念佛行人欲得现生真实受用,须自他两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佛法所讲的众生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属于自力方面,又说佛力、法力不可思议,此则是他力。我们能修净土之行是自力,所修念佛之法,则属他力。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属于自力,所念之佛则为他力。自他两力同时兼顾,则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而横超三界。此即是说净业行人有一分真实修持,才能得他力一分真实受用,若自身修持全不努力,则佛之他力亦爱莫能助。你不去感佛,怎么会得感应道交呢?故念佛行人还应明白如下数点:

阿弥陀佛万德庄严,利济无穷,但因我等根有大小之分,行有勤怠之别,功有定散之异,故各人所得之益,亦有多寡、迟速、浅深之不同。我等凡夫在迷,如不乘此生努力念佛,若一失足,后悔莫及。故宜乘此生得逢佛教诲,虽未了悟,亦当具真信切愿,念念至诚持佛名号,使渐入如来愿海,蒙佛摄受而归于莲邦。

应明白通途之自力与净宗之自力,虽都是自力,实不相同。就禅宗来说,参禅是以自心为宗,一切唯心。念佛则专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则念佛行人当以佛心为归宿。凡念佛时,应想念自己本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既是弥陀心内之众生,理应念念安住于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迁流。若觉迁流,即摄之令还,如此念佛方为自他两力兼顾。

自力修定,必须开慧,念佛所求,能一心不乱即可。因此一心,即为如来菩提真心,得入如来菩提真心之后,方可念念住佛正定。如此念佛,则自觉有了依靠,此时非但不随尘劳业识所转,而更能使尘劳业识念念消融。消融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乱自除。散乱既除,正定自会现前。若口念佛而任心迁流,则与佛力不能相合,故于受用亦不得力。净土法门之仗佛力,当如是而修,自力他力,不可偏废,设或离之,则两失其用。

净土念佛法门,虽是易行,但亦当勤精进,慎勿放逸。每见有等行人见蕅益大师云:“净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便以为净土法门十分容易,只要有了信愿,随便念念佛,临终即可仗佛接引,决定往生。或见《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十念,亦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于是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捡束,造了业亦无悔,对自己的净业修持更不注意,虽也念佛,但游游泛泛不问得力不得力,如此不觉老之将至,待到恶疾临身,医药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亦难,方知为时已迟,悔恨亦晚。此时如能悔改,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尚可企望。若不自悔,到此业障现前时,了无依靠,或有旁人为之助念,自己亦不知不觉,渺渺茫茫而辞别人世,奈何此当生可了生脱死之法门,只成后世得度之远因。或更有甚者,遇自己病苦难受,反生毁谤,谓佛无灵,即使有人劝其念佛,亦说我不见佛在何方?旋因此谤三宝之罪,死后堕恶道而受恶苦。得如此之因,无非当初不解此净土修持须自他兼顾,能所相成之理,一念之误会,自欠修持所致,不可惜乎?

修净土念佛法门者,确须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信愿二字只可作为先导,不可当作实行。信、愿属慧行,如眼所见;念佛是行行,犹如走路,必须起步行走方能到达,此即为自力、他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之原因,愿各同修努力实行。

往生西方净土之理

为什么会往生净土?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除了再来的化身菩萨有亲身的经历之外,修持较深的行者也可知往生之理,一般初学者就只知阿弥陀佛有这个悲愿,要接引苦难众生往生西方,别的就知道很少了。我觉得要修净土法门,必须先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明白往生之理,则大有助于行持乃至终后的往生。

要明白这个道理,必先明佛法,我们还是仍从《法华经》谈起。《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我佛世尊始自《华严》启教,终至《法华》、《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为这一件大事。为此而于一乘教分别说三,亦为此而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八万四千法门,示种种权巧方便,无非是因“佛之知见”难开,乃至难入。故有劳世尊费许多口舌,说种种法门,其目的是使众生人人都能得到“佛之知见”的无限利益。

佛的知见是什么?这就是世尊在海印三昧中亲知、亲见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的一真法界。

开佛知见是甚难之事

在佛看来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本来就具足佛的智慧、佛的德相,只因被三惑障蔽,妄想执着,不但没有了佛的智慧与德相,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相。佛为度众生,故兴慈运悲,以种种方法,让众生认识佛的知见。

于是,佛在《华严》会上说自证的“一真法界”,但三界之内无人能听懂,佛因而不得不为实施权,说三乘教,最后到《法华》会上方开权显实。但此时世尊还要先放毫光,显示净土的因果;怕人难信,又要大智舍利弗尊者三请;及至佛将说此大法时,还有五千人退席。从此可知,如无缘想要听闻佛的说法都很难,更何况开佛的知见呢?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条:1.佛的知见太高、太深;2.佛道旷远,修行不易;3.众生习气重,贪图目前利益,得少为足,怕吃苦不愿勇猛精进学佛。

净土法门是开佛知见的异方便

一般的学佛者,甚至是学净土法门有年的人,大都认为念佛法门太简单,或认为见效太慢,而想改学深奥的法门。我则认为净土三根普被,所学未见效果非法门之咎,实是学者不得法及不肯下苦功所造成。

要知道净土法门不但适合一般学佛人的根机,它也是《华严经》的归宿,是佛为接引地上菩萨普遍成佛道的法门。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菩萨不是以“十大愿行”,导华严海众归于极乐吗?故可知净土一门,绝对是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法门。但因《华严》太深,三界内之众生无法接受,所以世尊又在方等会上说净土三经,使大家都能接受。靠净土经论的弘扬,净土法门才逐渐成为佛教中信仰者最多的一个法门。

信奉净土法门的人,一心念佛,广积三福,一心求生净土,如此即可不知不觉间深入佛境,佛知、佛见亦自然开发,所以称做异方便,不是凡情知见可了解、能猜度到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阿弥陀经》玄奘大师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世尊为广度一切众生,运悲愿神力说此稀有的法门,真是不可思议。

往生净土之理

往生净土事理具足,从事上说,这是阿弥陀佛旷劫修行,以四十八愿之力,并得诸佛护持,念佛之人临终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在净土经论中也说得较多,因此也为净土行人所熟知。今从理上再作简单介绍,以提高一般念佛同修的认识,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再精进修持,进步一定会更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的智慧、德相,只因有妄想和执着,便不能得到佛的利益。《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众生本有佛的智慧和德相,所以一心想佛,自己的天真佛性就会彻底全彰。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们常念佛要与佛相应,念佛时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若人念佛时能妄想全消,这便是念佛相应。若是至诚念佛,自然妄想全消。此时之感觉,真可谓难以言说,不是世界上之言语所能形容的。所以说:“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能知之。”印光老人常劝人“老实念佛”,其原因就在于老实念佛,才能念念与佛相应,真能如此,则无边利益可当下亲得。“心作心是”,本地风光就在此,你会享受吗?

念佛能使心清净念佛求生净土之宗称净土宗,清净之善业谓之净业,究竟什么是“净”呢?古德云:“恶无不止曰净”。又说:“诸惑究尽谓之净。”“净之一字,唯佛克当”。确是这样,等觉菩萨尚有一品无明未破,还有一分细惑未净,那我们凡夫的秽土怎可称净呢?从染到净,总有个过程,不会一下子就达到的。故就众生一边说,能一念念佛,便是一念清净;一念止恶,也是一念清净。如此,净之又净,后方可达到佛的境界。卢舍那佛,汉译净满。恶无不止,诸惑究尽,方为净;善无不行,众德悉圆,谓之满。要能达到圆满的净,确是只有佛才能当得起。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情元空。一切善法,性自本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无如持名念佛。”由此可知若要舍秽取净,只要念念不离佛,即便是工作时也以佛心搞好工作,就可从不清净处转为清净了。如此一直做去,若到清净本体彻底显露,其快乐非世间之乐,所得法乐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学佛的人中,不幸的是有些人常说空话,说什么本来清净,不假修持,他已得到佛法的真髓了,于是终日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如此以秽为净,实是在三惑里翻“跟斗”。依报与正报是永不相离的。绝对不会有正报净了,依报还不净的。我们所以要生净土,所以能得生净土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依报和正报是相应的。

心随境转,境净才能心净“土外取心”对于修净业的人,是绝对要不得的事。执妄识为心的人,常说什么唯心净土,其精神状态是他把净土的实境,看作是虚妄的心想。错呀!

要知道我们所感的秽土,是我们多生行业的报境。诸佛所感的净土,是诸佛旷劫修行的报境。故以通途教理与一般的修法,必须三□修因,方能成就寂光实报的净土;必须百劫练行,才能成就相好光明的佛身。修净土法门就不同了,它只所以称为特别法门,非但修法特殊,而所得的利益亦远非他法可比。这是娑婆、极乐二土的世尊,为我们无力出苦的众生发广大愿,修广大行所开的胜异方便。我们如能依此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虽自己无力断惑,但往生净土之后,惑业自断,此为承佛愿力,因境转心。

一切凡夫,不能以心转境,而心因境转。境秽心也秽,境净才能心净。若舍离净境妄说唯心,必定仍居秽土,仍起众生知见,此为修净业之大戒,念佛同修绝不可再唱此高调。

心佛一如,自他不二 据前面所说,我们己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既明此理,则可知修净行人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净土,我自心作佛,我自心即是佛,如此即是心佛一如,自他不二。古德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此语见浅见深,各有分别。说得浅,几等于我们众生的凡夫心行;说得深,便是《华严经》之深义。

一般无修持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心理作标准,去衡量人家。先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宋朝时的苏东坡与佛印禅师非常要好,常往来谈论佛法。一次,两位正跏趺对坐,但他们两人的心理则不一样,佛印禅师说:“居士坐得很好,真像一尊佛。”而东坡居士则说:“我看禅师倒象一堆牛粪。”禅师的心清净,故看居士像佛,东坡居士的心就无法和禅师相比了。同样,不信佛的人,当然就不会相信佛的行愿、身土的因果关系。众生虽不信佛,但诸佛仍度众生。在佛看来,众生和佛是一体,只觉得众生迷背可怜,因众生有分别心,心佛自然就相隔为二。待了悟之后,方觉心佛、自他互摄互融,遂生上求下化之心,到此才能真发菩提心,广行利他之事。

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处?本性就在我们心中。因本性在心中,我们心中就具有佛性,见了佛性,就成了佛,所以禅宗称顿教。我们学净土者亦有此法,那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教我们用观想的方法,照着经中所说的十六观想法去修,就可观想出一尊阿弥陀佛来。此亦是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出我自心。西方净土之依正庄严,皆是我心中所造,这就是说西方极乐净土,即是我自心净土,阿弥陀佛即是我自性弥陀。

《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是先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再观想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都观想成功了,再观想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作花开见佛想,此即是观想念佛法门。但净土宗之修行者,大都依《阿弥陀经》修持名念佛法门,我觉得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不相妨碍,而有相互促进之妙,若修持名念佛有得,那尽可继续念下去,但不可不知《观经》中所说之理。若不知此念佛之理,则信愿行三者中的“信心”易退。因你对净宗之理不明,遇禅宗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说“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就会动摇。信心一动,则愿行随之会退。此时你再去参禅、学密,可能亦学不好,朝三暮四下去,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

总之,净土宗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是密宗的“三密加持,即心成佛”。皆说明“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亦通《华严经》,道源法师说此“是大乘佛法中的最高理论”,又说“这在《十六观经》上统统有”。宗派的不同,只是适合不同根性众生的机。知此理后,学佛者的修证,自可在本宗深入,不管你学得如何,多少总积累了些经验,如能不断调整、深入,肯定是比改道易辙好。

殊胜的佛殊胜的土——略谈西方极乐世界及净土法门之胜妙

阿弥陀佛是我们最熟识的一尊佛,因佛是西方净土的本师,故净土宗信徒对之感情更深。净土宗信众天天念佛,而对阿弥陀佛究竟了解有多少呢?一般的信徒就很难讲出个所以然了,我觉得深入了解阿弥陀佛的成佛远因与佛的行愿,对信仰的巩固与行持的精进是大有好处的,故作此文以介绍。

成佛的旷劫远因

大家熟悉的《无量寿经》,已对阿弥陀佛的因地行愿讲得很清楚,故大家都很了解。学佛的人都知道果从因生,因深所以果妙。阿弥陀佛成佛之旷劫远因,《法华经》上讲得最明白。读《法华经》,我们可真正理解净土法门,并能知一切法门同归净土之因。《法华经》的最早之译本,是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的十卷本,名《正法华经》。净土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立白莲社,弘扬净土,就是以此经为常课的。其后,智者大师立天台宗兼弘净土,求生西方,亦是依此经,不过他所用的则是较《正法华经》后一百二十年,后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可说两大师都为净土法华,同是一佛乘。实则“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法华》深义,久寓在净土三经之中。

《法华经》说,三千尘点劫前,有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有十六王子,都出家为菩萨沙弥,听佛说《法华经》,于八万四千劫中,信解受持,为人演说。释迦世尊、阿弥陀佛,都是十六王子之一。以上所说的已是极远的因了,但经中又说:“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这是更久远的远因。因有此缘,故阿弥陀佛能于世自在王佛所,发超胜愿,修超胜行,建立西方净土,以异方便,令一切众生同入佛智,同成佛果,畅诸佛度生之本怀。亦因此缘,故十六王子分别在八方说法度生,同以西方为究竟处。更因此缘,故释迦世尊说《阿弥陀经》时,十方诸佛同声赞叹,并各各劝令本土众生,信受此功德愿力不可思议的、诸佛护念的净土深经。原来净土法门就是《法华》秘藏,是一切众生同入涅槃甚深境界,同成佛果的方便直捷妙法。

弥陀有愿诸佛共助

诸佛世尊,无量劫来,发种种愿,修种种行,立种种法门,皆为迷昧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之得究竟乐。法门虽多,但“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目的是一。即是从《华严》法界流出无量法门,收无量法门归《法华》一乘,是为竖出三界之通途教理;始自《华严》导归极乐,中间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乐邦,至《法华》开权显实,追述尘点劫前之往事,明今分居八方诸佛,皆为大通智胜佛子,同修妙行,同发大愿,同度众生,同证佛果。诸佛或居本土发遣,或住净土接引,令十方众生同生极乐,是为特别法门。此即诸佛为令众生复本明、归本净,与诸佛同得受用常乐我净的涅槃果德之大事因缘。阿弥陀佛为令众生早得一佛乘故,遂发净土横超,普摄众生的大愿。究彼佛发此大愿的远因,实从《法华经》来。十方诸佛同说《法华》,即是同令众生得生净土。阿弥陀佛在西方接引,诸佛在十方发遣,只是“普令众生同入佛乘”。故知阿弥陀佛令众生往生西方的大愿,即是十方诸佛的大愿,是为《法华》之深义。

阿弥陀佛于西方成佛之后因,则来自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所发的四十八愿。《无量寿经》说,在久远劫前,有五十四佛相继出世,其最后佛即世自在王佛。此时有一国王,出家作比丘,名为法藏,于佛前作礼并说偈赞佛后,即说:“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慰。”这几句偈语虽是十方如来的通愿,但已摄“四十八愿”之要义,此以通摄别,别不异通。既然如此,那阿弥陀佛又为什么要发四十八愿的别愿呢?这是因为诸佛的通愿,皆依通途教理度脱众生,不但顿圆法门,凡小五分,即三乘渐教,也有不能尽摄的机,度生本怀究竟未畅。故阿弥陀佛特发四十八愿,兴起特别法门,普度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以同证佛果。这个法门虽是特别,它却是《法华》深义。故释迦世尊于《法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实是普令众生入一佛乘的妙法,故可说五时八教,同指乐邦,有此法门,佛的本怀真正得畅!

为四十八愿苦修大行

阿弥陀佛能于西方极乐国土,以方便摄受众生,这是他长期苦修的结果,诸经多有述说,不能俱引。今仍就《法华经》所说,尘点劫前,大通智胜佛出世,阿弥陀佛为菩萨沙弥。大通智胜佛说,此沙弥已曾供养百千万亿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阿弥陀佛受持《法华经》,为人演说;大通智胜佛灭度,又经尘点劫的修持,我们可知阿弥陀佛为一切众生,而在数不清的时期中,常修殊胜妙行之长远。

另阿弥陀佛在发四十八大愿之后,所修一切都为西方净土的庄严圆满,此一时期相对于前期,则可称为别修妙行。西方净土的构想是阿弥陀佛在五劫中,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所成。《无量寿经》卷上说:“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扆觉、害觉,不起欲想、扆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足具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自他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阿弥陀佛以猛励心,经兆载永劫之修行,方成此西方极乐净土,可谓来之不易。此世界不同于诸佛之土,其原因就是阿弥陀佛有他特殊的大愿——四十八愿。阿弥陀净土之殊胜

上面我们已谈及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土的清净妙行所成,是一个与涅槃之境界相同的极乐净土。佛以自己的果德名号摄受众生,使众生依果修因,依净境得净智。往生阿弥陀净土者,虽不断惑业而见惑、欲爱、色爱、无色爱、无明等五住烦恼圆伏圆断。使未断四住本不能出离三界者,得以出离,其果全同天台圆教的修证,其修行方法则远易于圆教。圆教入手应伏五住烦恼,使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不再起现行,是甚深境界,要想达到十分不易。若不从圆教入手处深入了解,不将什么是五住烦恼搞明白,就不知道凭借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伏”,离开“断”则差得更远了。即使搞清楚,如只空谈开圆解、求禅悟,则开头便错,还讲什么修证?至于渐教,也须从头至尾先搞明白,否则层层误解等于盲修,此为以通途教理学佛之难。因其要求学佛修证者,必先广读经论,并要字字有着落,方可依教起修,如非利器,怎得受用?净土法门就不是这样,它依阿弥陀佛之别愿,使《法华》纯圆独妙之法,令钝根众生同得受用。这就是“以别摄通,通全入别”之妙,故往生净土者在同居土所见的应身佛,光明、寿命皆无量,同居土所有的依报亦庄严净妙,下辈生者可同入、同圆上三土,是为不思议异方便。从此可知“持名念佛,全同实相”。

今举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以明极乐净土的殊胜。

阿弥陀佛以果德之名号,即可摄受众生。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第二十“系念必得往生愿”等三个大愿,即是摄受闻名生信,念佛求生之众生的。佛名表佛德、佛身、佛土、清净海众,都是由佛旷劫行净因而来。只要有众生生信、发愿、念佛求生,便可被佛的果德所摄受。“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果契合,自得大利。

未断惑业的凡夫,念佛求生西方,所居当是“凡圣同居土”。西方同居不比娑婆,那里的依报殊妙,正报尤胜,故《弥陀经》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再依四十八愿分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殊胜之由:

1.西方极乐的同居土无有恶道,由第一“国中无三恶道愿”,第二“不复更生恶道愿”等两个大愿所成;

2.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为紫磨金色,俱足三十二相,由第三“各得真金色身愿”,第四“形色无有好丑愿”及第二十一“各俱三十二相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3.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俱足六神通,由第五“生者皆得宿命愿”,第六“皆得天眼彻视愿”,第七“皆得天耳彻听愿”,第八。皆得知他心念愿”,第九“皆得神足飞行愿”,第十“不起想念贪计(即漏尽通)愿”,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愿”等七个大愿所成。

4.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俱足智慧辩才,由第二十五“菩萨演一切智愿”,第二十九“受经普得智辩愿”,第三十“智辩无有限量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5.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得甚深三昧,由第三十九“受乐同于漏尽(则已断三界见思烦恼,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愿”,第四十二“闻名令得清净解脱三昧愿”,第四十五“闻名令得普等三昧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6.生西方同居土的人,都能在宝树间,见十方佛土的清净庄严,皆可于一念顷遍礼十方诸佛,由第二十三“一时普供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自皆如意愿”,第四十六“自然得闻妙法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7.生西方同居土的人,悉得深法忍,由第四十八“即得诸忍究竟愿”所成;

8.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依报殊胜,由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第二十八“菩萨道树普见愿”,第三十一“净国照见十方愿”,第三十二“严饰超诸天人愿”,第三十八“妙服自然在身愿”,第四十“随意见诸佛国愿”等六个大愿所成。

以上所述,是往生西方净土者皆能得到的殊胜利益,悉依阿弥陀佛之特别愿力所成就。西方净土更是四土融摄,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同名,此之殊胜是由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愿”,第十三“寿命同佛永久愿”,第十七“诸佛称名赞叹愿”等三个大愿而来。清净无染的法身理体,众生人人本俱,惜因无明所障无由显现,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悲悯众生,运神通妙行,令持名念佛者彻底圆彰。这只要看释迦世尊说净土经典时的十方诸佛同声赞叹,便可明白。阿弥陀佛旷劫修因与无量众生结缘,十方诸佛共同护持,并与阿弥陀佛同愿同行。其目的无非是劝令众生往生西方,令众生得涅槃之乐。阿弥陀佛之名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诸佛神通,赫然具在,一称洪名,成佛有分,缘起甚深,望读者诸君万勿轻忽!

四十八愿简释

“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之时所发的48种誓愿。又称四十八本愿、六八弘愿、六八超世本愿。又日僧源空以四十八愿为阿弥陀佛由210亿诸佛国土所选择摄取之大愿,故又称为选择本愿。因阿弥陀佛之本愿,于《无量寿经》之诸译本及梵本中皆有记载,然所举之愿数、愿文等则互有出入。可大别为二十四愿与四十八愿两系统,即:

(1).二十四愿为《大阿弥陀经》卷上(吴译)、《平等觉经》卷1(汉译)等所举;

(2).四十八愿为《无量寿经》卷上(魏译)、《大宝积经》卷17《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悲华经》卷3、《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上(宋译)举出三十六愿,西藏译《无量光庄严大乘经》则举出四十九愿。今依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卷下有“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句,故今以魏译《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顺序释之:

1.无三恶趣愿,又作自国无苦愿、永绝三途愿、令国无恶趣愿、无苦苦愿、国土严净无诸恶趣愿。即愿佛国中无有三恶道之重苦;

2.不更恶趣愿,又作命终不向他国受苦愿、命终复不更恶趣愿、无坏苦愿、无恶趣愿、有情命终展转增上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于寿终后得生他方,而不复入三恶道;

3.悉皆金色愿,又作真金色身愿、色齐等愿、得身乐愿、身皆金色愿、所化成就真金色愿、所化成就紫磨金色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身皆金色;

4.无有好丑愿,又作形无美丑愿、色齐等愿、令形无好丑愿、得身乐愿、有情容颜均等无差愿、有情容颜均等无差别愿、无好丑别愿。即愿佛国中人民之形色均为一类,而无有美丑的差别;

5.宿命智通愿,又作令远识宿命愿、得宿命乐愿、令识宿命愿、宿命通愿、宿命证明照了往事愿、宿舍能忆愿。即愿佛国中的天人悉得宿命通,了知过去因缘;

6.天眼智通愿,又作令天眼彻视愿、得天眼乐愿、天眼证明遍见诸方愿、令得天眼愿、天眼通愿、必得天眼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得天眼通,能见十方无量之佛国而无有障碍;

7.天耳智通愿,又作令天耳洞听愿、得天耳乐愿、令得天耳愿、天耳远闻愿、天耳通愿、天耳远闻诸佛法音愿、自得天耳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得天耳通,能闻十方诸佛之法音而受持;

8.他心智通愿,又作明鉴他心愿、得他心乐愿、他心悉知愿、他心通愿、得见他心愿、他心智证遍知众心愿、见他心智愿。即愿波罗密佛国中之天人悉得他心通,能遍知众生心念;

9.神境智通愿,又作令神足迅速愿、令得神足愿、神足通愿、神足智通愿、得神通乐愿、神足随意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得神足通,于一念顷即可至十方佛国;

10.无有我想愿,又作漏尽通愿、令不起漏染愿、无贪着愿、得漏尽乐愿、得漏尽通愿、离诸妄想我我所等愿、离诸妄想愿、不起想念贪爱身愿、无贪着身愿、离诸妄想萨迦耶等愿、不贪计身愿。即愿波罗密佛国中之天人,皆不起贪爱其身的想念;

11.住正定聚愿,又作令住正定聚愿、住正定聚必至菩提愿、漏尽位愿、必至灭度愿、证入涅槃愿、无上涅槃愿、往相证果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住于正定聚,以至灭度;

12.光明无量愿,又作得胜光明愿、光明遍照无数佛国愿、自身光无限愿、光色愿、佛光无边愿。即愿(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佛国而无有障碍;

13.寿命无量愿,又作得寿久住愿、寿命无穷难可测量愿、自身寿无限愿、长寿愿、佛寿无量愿。即愿佛之寿命无量,而利益众生亦无尽;

14.声闻无数愿,又作摄多眷属愿、摄眷属愿、声闻无量愿、众无限愿、眷属圣者无数众多愿。即愿佛国中的声闻无量无数;

15.天人长寿愿,又作寿命长远愿、寿无限愿、眷属长寿随意自在愿、天人寿命愿、得长寿愿、人寿无量愿、眷属长寿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其寿命除本身愿力外,皆无限量;

16.无诸不善愿,又作眷属善愿、众无恶名愿、离诸非爱不善音声愿、离诸不善愿、远离不善愿、离讥嫌愿、天人远离非爱音声愿、不闻恶名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不闻一切不善之名;

17.诸佛称扬愿,又作诸佛同赞名字愿、十方诸佛称赞我名愿、诸佛称叹愿、为诸佛赞愿、诸佛称名愿、摄法身愿、诸佛咨嗟愿、往相回向愿、选择称名愿。即愿十方诸佛称扬弥陀之名号;

18.念佛往生愿,又作摄取至心欲生愿、摄上品愿、十念往生愿、诸佛信乐十念往生愿、闻名信乐十念定生愿、本愿三心愿、至心信乐愿、信相信乐愿。即愿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则悉得往生。此愿为四十八愿中之最重要者,故有愿王、王本愿之称;

19.来迎引接愿,又作摄取修德欲声愿、摄中品愿、临终现前愿、圣众来迎愿、行者命终现前导生愿、临终迎接愿、现前导生愿、修诸功德愿、至心发愿愿。即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佛国,则临终时,佛与圣众必现前接引之;

20.系念定生愿,又作摄取闻名欲生愿、摄下品愿、闻名系念修福即生愿、闻名系念修善定生愿、三生果遂愿、欲生果遂愿、植诸德本愿、不果遂者愿、系念我国愿、至心回向愿。即愿十方众生,闻佛名号,系念佛国,将诸功德至心回向,欲生佛国,则果愿必遂;

21.三十二相愿,又作令具诸相愿、所化成满三十二相愿,具足诸相愿、具三十二相愿、众生德满愿、所生报愿、满大人相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具足三十二相;

22.必至补处愿,又作摄他国菩萨愿、令至补处愿、菩萨究竟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愿、还相回向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来生佛国,除其本愿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补处。

23.供养诸佛愿,又作令奉遍侍诸佛愿、食顷遍侍恒沙诸佛愿、承力供养愿。即愿佛国中诸菩萨悉承佛力,得于一食顷即遍至十方佛国,供养诸佛;

24.供具如意愿,又作所求供具皆顺意乐愿、所求供养具如意愿、供物随意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于供养诸佛时,所欲求之一切供养具(物),皆如意现前;

25.说一切智愿,又作说法如佛愿、说一切智如佛愿、菩萨说法顺一切智愿、说法慧胜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顺入佛智而说一切智;

26.那罗延身愿,又作令得坚固心愿、得那罗延力愿、具得金刚那罗延身愿、得金刚身愿、悉得金刚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得金刚那罗延身;

27.所需严净愿,又作令物严净愿、殊秘珍彩严饰绝妙愿、严净无量愿、万物殊妙愿、物绝伦愿、光色特妙愿、万物严净愿、国土难量愿。即愿佛国中之一切天人、万物,皆严净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数;

28.见道场树愿,又作道场高胜愿、知见道树愿、菩萨皆共见道树愿、令见道树愿、少功德者增上愿、知见宝树愿、懈慢净土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乃至少功德者等,皆能知见道场树之无量光色及高广;

29.得辩才智愿,又作四辩无碍愿、持经必得辩才智愿、辩才智慧愿、诵佛经法愿、受法会得辩慧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受持讽诵经法,而得辩才智慧;

30.智辩无穷愿,又作慧辩无量愿、辩才无穷愿、菩萨智辩无滞无尽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智慧辩才无可限量;

31.国土清净愿,又作形色功德愿、国土光色彻照愿、国界严净愿、净如明镜照见十方愿、国土如镜彻照十方愿、土如明镜愿、得见十方愿。即愿佛国之土清净如镜,照见十方诸佛世界;

32.国土严饰愿,又作宫殿宝饰愿、庄严功德愿、众宝妙香合成宫殿愿、严净奇妙愿、香薰十方愿、妙香合成愿、杂物熏香愿。即愿佛国中之万物,皆由无量杂宝及百千种妙香合成,而闻其香者皆修其行;

33.触光柔软愿,又作光明摄益愿、光普益愿、光明触身得胜柔软愿、光明柔软愿、蒙光获利愿、光触灭罪愿、摄取不舍愿。即愿佛之光明,照触十方世界众生,令得身心柔软;

34.闻名得忍愿,又作音声摄益愿、得无生忍益愿、闻名必得无生法忍愿、得深法忍愿、名普益愿、法忍总持愿、听我名字证无生愿。即愿十方世界之众生,闻佛名字,则证得无生法忍及诸深总持;

35.女人往生愿,又作无有实女人愿、令离秽形愿、女人闻名者得离女益愿、远离讥嫌愿、闻名发心转女成男愿、变成男子愿、不复女像愿、转女成男愿、女人成佛愿。即愿十方世界之女人,闻佛名字,发菩提心,则命终后不复受女身;

36.常修梵行愿,又作闻名者修行不退益愿、闻名梵行皆证正觉愿、令立梵行愿、闻名梵行愿。即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37.人天致敬愿,又作闻名修行得他敬益愿、闻名修行众所敬重愿、令成尊德愿、作礼致敬愿、闻名爱敬愿。即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亦皆致敬;

38.衣服随念愿,又作天人受乐愿、衣服自然愿、应法妙服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欲得衣服则随念而至;

39.受乐无染愿,又作唯受众乐愿、乐如漏尽愿、受乐无失愿、常受快乐胜如漏尽愿、自然漏尽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所受之快乐如漏尽比丘;

40.树中见土愿,又作随意得见十方国土愿、照见十方益愿、随意照见愿、普见佛土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随意得于宝树中照见十方无量严净之佛土;

41.诸根具足愿,又作诸相貌妙愿、闻名令得端严报愿、闻名至佛具足诸根愿、具足诸相愿、闻名具根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诸根具足而无有缺陋;

42.住定供佛愿,又作得三昧益愿、止观俱行愿、闻名令得清净解脱三昧愿、听名得净解脱静虑愿、定慧俱行愿、解脱三昧愿、闻名得定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清净解脱三昧,于一念顷,可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其定;

43.生尊贵家愿,又作化物高贵愿、生尊家益愿、闻名死后生尊贵家愿、闻名生贵家愿、必得尊贵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得生尊贵之家;

44.具足德本愿,又作福智双修愿、闻名修习满足德本愿、闻名贵家愿、修行具足益愿、闻名具德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修菩萨行,具足诸德本;

45.住定见佛愿,又作常见诸佛益愿、闻名令得普等三昧愿、普等净虑常见诸佛愿、常见诸佛愿、不离诸佛愿、普等三昧愿、闻名见佛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普等三昧,常见一切诸佛,直至成佛;

46.随意闻法愿,又作闻法自在愿、随欲得闻益愿、自在闻法愿,又作闻法自在愿、随欲得闻益愿、自在闻法愿,随愿得闻所欲闻法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各随得闻所闻法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各随志愿而闻法自在;

47.闻名不退愿,又作听名即至得不退转愿、加力不退愿、得不退转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至不退转;

48.得三法忍愿,又作自力不退愿、闻名得忍至不退地益愿、听名得忍诸法不退愿、至三法忍愿、得诸地忍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我名字,则得三法忍,于诸法不退转。

隋代慧远大师《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将四十八愿分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三类,即:四十八愿中的第12、13、17三愿为摄法身愿;第31、32二愿为摄净土愿;其余之43愿为摄众生愿。

大寂法师着《大乘净土成佛之道》,分上、中、下3篇,是书以诠释四十八愿,作为对大乘佛法的入门。经过分析,使读者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意义。上篇为《净土探究》,中篇阐述《菩萨修行次第》,下篇则明《大乘净土圆满显现成果》。本书析理明白,值得净业行人一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林克智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林克智居士)  

 林克智居士:居士生活准则 

 林克智居士: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林克智居士:临终关怀手册 

 林克智居士: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谈佛教禅定与其 

 林克智居士: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林克智居士: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 

 林克智居士: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林克智居士: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林克智居士:提倡革命的太虚大师 

 林克智居士: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林克智居士: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林克智居士: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