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恒志居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 |
||
|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 徐恒志居士 缘起 但由于学人日间工作忙碌,时间仓促,难免打字中存在疏忽遗漏之处,恭请诸位同仁师兄,不吝指正,感德无涯! 金明顶礼 正文 现在简略地讲一下译经的法师。鸠摩罗什大师,译为“童寿”,是一位有名的译经大师,《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阿弥陀经》等,都是他翻译的。七岁便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在姚秦也即后秦时代,由姚兴在长安集中八百多人,译出经论98部。临终火化,舌根不坏,证实所译经典没有错误。 法会因由分第一 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六种根据,也即六种成就。“如是我闻”意思说:这些内容是我亲自闻到的,这是一般的解释。真“如”之理,决定“是”而不错,这是较深的解释。这里包括“信”和“闻”两个成就。“一时”即在说法的一个时间里,因各国历数有所差别,所以不用具体年、月、日,以“一时”说明之。这是“时”成就。“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波斯匿王的京都,译为丰德——物产“丰”富,道“德”高尚,名闻全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太子祗陀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这园是给孤独长者向祗陀太子用“黄金铺地“买下的。这就是说法“主”成就和“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六种成就中最后一种“众”成就。他们是常常随佛听法的。“比丘”是梵语,译为“怖魔”、“乞士”和“破恶”三义;“大比丘”即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众”即僧众,也即“和合众”,在事相上要有六种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总之,身、口、意、戒、见、利六种都要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常随弟子有1255人,举大数,叫1250人。其中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次度了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耶、那提三位迦叶。三人学外道,名气很大,弟子也很多。佛就用火光三昧和慈心三昧,制服了口吐毒气的毒龙,这就折服了优楼频螺的骄傲,师徒共500人,皈依了佛陀;其他二人师徒亦有500人也同时皈依。舍利弗和目犍连本来也是外道,佛的威德感召,也弃邪归正。另有耶舍长者及同学50人,受度归佛。这样,实际上是1255人常在一起。以上是通序,也叫证信序。以下再讲别序,各经有所不同,故叫“别”。当中午、即日不过中,吃饭的时候,世尊依照规定,穿了僧伽黎大衣,即25条的袈裟,手持应量器——钵,入舍卫城中去次第乞食。“次第乞”也是一条戒规。过去迦叶尊者乞贫不乞富,为了让贫穷的人多培些福报;而须菩提却是专化富人,恐怕他们福报享完,要他们继续行布施。佛知道后就定下“次第乞”的规矩,平等利人。现在东南亚的泰国,还实行托钵乞食。“还至本处”以后,佛在吃好饭,收好衣钵,洗了足之后,展开座具,结跏趺而坐。上面这些动作,正是般若放光,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体现了世尊不开口的说法。 善现启请分第二 这以下是正宗分,正式开始讲这部《金刚经》。 “善现”是须菩提的译语。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原是青龙陀如来再来。他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都是印度的礼节,表示恭敬,也就是“三业虔诚”。 然后须菩提赞叹世尊。“希有世尊”是说佛陀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加护怀念诸菩萨,无不付与、叮嘱诸菩萨。一切从有利于菩萨出发。须菩提随即请问如来: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应怎样使心安住,应怎样降伏其心。这里必须注意,所谓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一般的善良之人,而是指已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大乘根性的菩萨。佛当时允许了须菩提的请求,“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须菩提也欣然应诺,“愿乐欲闻”。 这里所谓“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所谓“如来”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指应身如来。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 大乘正宗分第三 以下开始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经分为信、解、行、证四方面,第二至第八分,是开示无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观无住以进修;第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半是圆满无住以成证。脉络分明,层次井然,经中都有语句可作证。所谓“菩萨摩诃萨”,翻为大菩萨,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大乘心的觉有情的人。佛教导说,一切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卵、胎、湿、化。其中依水湿而生的叫湿生,有些小虫,也是依湿而生。诸天与地狱是无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虫脱皮而生,也属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若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也指灭色归空的空无边处天众生。“若有想”,指以识想为命的识无边处天众生。“若无想”,指伏住六、七两识的无所有处天众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指八识似转未转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众生。佛告须菩提,所有这十大类众生,我都叫他们入于无明已断,迷惑已尽,二种生死(分段和变易生死)已了的“无余涅槃”。但虽然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我没有灭度他们,因为离相度生,并不执著于能度所度;而且众生本具佛性,实际上是自性自度。这是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别的“众生相”,有执著不舍的“寿者相”,就不成为菩萨了。 妙行无住分第四 还有,须菩提,菩萨修行布施时,对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也就是说不住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上去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这样不住相布施。为什麽呢?菩萨能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东方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说,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亦说,不可思量的呀!佛说,菩萨布施而不住于相,福德广大亦象这样不可思量!佛告诫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此离相布施,无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来。经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正是四维空间的描述吗?现在科学家,叫虚空的长、宽、高,叫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空间维数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议。《金刚经》到这里,已把离相度生、无住行施的道理讲清楚,故佛说:“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详细发挥离相、无住的妙旨。 如理实见分第五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是否可以把众生身相就认为是法身如来呢?须菩提说,那是不可以的,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是众生身相,并非法身、实相。佛便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就产生了“缘起”现象;既是“缘起”,还是生灭的。但在缘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这样迷时性相不同,悟时性相不二。如镜显人影时,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所以《楞严经》说:色身、虚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对佛说,可曾有众生,听到这样言说、章句,生起真实信心吗?佛就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后五百岁”(即末法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所说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为实。我们知道,戒是定慧基础,福是修行资粮,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听到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净心的,如来能以五眼六通,尽知尽见,能得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慧彻三空,功圆诸行。如果这些众生,取执“我相”,就著“我执四相”;如果取执“法相”,就著“法执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就著“空执四相”。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因此不应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两空以后,也不应取著“非法相”。正因为远离“四相”,自心才能清净。所以我常说,比丘们知我说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舍,惑业若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空。这里“法”即是有为法,“非法”是无为法,两边不著,正是朗然大觉呀! 无得无说分第七 上面讲到一切皆不应取,为什麽如来还得要说法呢?为了防止这个疑问,佛就设问,如来是否得无上菩提,是否有所说法?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是个对待的假名,是无有定法的;而且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也无有一定的法则可说.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法,本来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说,非有非空。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贤都依止“无为法”修心,究竟无智亦无所得,但境界却有高低的差别。如按别教说:有的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有的证入十地的十圣位;从圆教说,一修等于一切修,一证等于一切证,是初后不二,解行俱顿的。但从破惑来说,圆教是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而成妙觉。 依法出生分第八 这是第一次较量持经的功德。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部洲,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合起来成为一个“小世界”,大略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据现代天文学说明,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有各种类型的恒星1,000亿颗以上,宇宙中还有许多超级银河系。真是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对须菩提说,用充满三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须菩提回答:那是很多啊!为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说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说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无量,按福德事相说,所以如来说福德多。佛说,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实践经中“四句偈”,且能为他人讲说,其福德能胜过七宝布施。为什麽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所出。所谓此经,不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为可由文字起观照,而达实相,更主要的是领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妙理!这里所谓“四句偈”并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刚经》,能正确解释它,都可算是“四句偈”。 佛说《金刚经》处处随立随扫,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谓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一相无相分第九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以为怎样?能否作我得须陀洹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不可以的。这是因为须陀洹虽断三界见惑尽,入小乘见道位,名为“入”??圣人之“流”,但实际上,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并无所入,不起分别和贪著之念,假名叫须陀洹。佛又问,那末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的斯陀含,能否作我得斯陀含果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斯陀含虽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在欲界再受一番生死,而实无往来,不执著于往来之相,假名为“一来”。佛又问,那末阿那含能否作我得阿那含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阿那含虽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称为“不来”,而不执著于不来欲界之相,假名为“不来”。佛又问,那末阿罗汉能否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阿罗汉虽已断三界见思烦恼,所以译为杀贼、应供和无生。既是无生,还有什麽实在之法可得。若阿罗汉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便著了我执四相。怎麽能得阿罗汉道呢?世尊呀!你说我得无诤三昧,是得无诤三昧人中的第一人。还赞叹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我是离欲阿罗汉”之念。因为我若作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世尊便不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的行者。由于实无所得,才叫须菩提是乐于寂静行的。 以上三种果位,都是小乘分位之果,到了四果才算得究竟道法,所以称四果为“阿罗汉道”,也就是近于佛的觉道。“无诤三昧”就是不生诤论,不说是非长短的无诤正定。“离欲”即断除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没有一切欲念,不仅是指YIN欲的。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你以为怎样,如来昔在燃灯佛处,是否获得了授记成佛之菩提法呢?须菩提明确地回答:“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这是授记成佛亦无所住。佛再问:你以为怎样,菩萨是否广修六度万行,来庄严自性佛土呢?不是这样,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须菩提以三谛道理来回答:“庄严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还须任运庄严;“即非庄严”是真谛,不住于庄严之相;“是名庄严”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这三句话,可以用真俗中三谛来融通。这是庄严佛土无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观。佛告诉须菩提,所以大菩萨们应生这样的清净心,不应住著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上生出妄心,应该无所住著,而生清净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经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证内容。应无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当年惠能在五祖处,三更入室,听五祖说《金刚经》,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惠能言下大悟,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便传顿教及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所以此语我们必须精心体会。如果不出生清净之心,便断灭了佛性,而且既无“妙有”,“真空”也成为顽空。清净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断”。如果执常,就成为“常见”外道邪见;如果执断,就成为“断见”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断”、“常”二见为根本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譬如有人,报身的大小,象须弥山王,你认为这身大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来衡量,但佛所说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这是第二次较量福德。佛又问须菩提,如果以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许多恒河的沙数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恒河尚无数之多,何况所有恒河中的沙数。佛说,我今实言告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得福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有人,在此经中,乃至受持实践四句偈等,且能为他人说,那末所得的无相福德性,胜过有漏的福德相。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这时须菩提对佛说,此经应称什麽名字,我们又当怎样去奉行受持呢?佛告诉说,这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密”,你当奉持这个经名。我们必须知道,经名是全经的总持,忆持经名,就是修行的一个妙法;又因为“经”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由经名就可具足“三般若”。但“般若波罗密”,是假谛,“即非般若波罗密”是空谛;“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中谛,即假即空即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 下面为了说明般若离相之用,指出说法离相和依报、正报离相。佛问须菩提,你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如来无所说”。为什麽呢?说法也是因缘和合,缘生性空,徒有假名;虽佛说法四十九年,并非无所说,但三轮体空,不粘不着,虽有说法之相,而是说即无说,无说而说。这段是说法离相。 佛又问,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多吗?须菩提说:甚多。佛就告诉须菩提,所谓微尘和世界的依报,分散即成微尘,合之即成世界,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所谓微尘和世界,缘起性空,只是假名,并无实法。这段是依报离相。 佛又问:那末可以三十二相正报来见如来法身吗?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为什麽呢?三十二相乃是应身,缘生如幻,非是法身清净之相,不过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这是正报离相。 至此佛又第三次较量功德,告诉须菩提,若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与受持经中乃至四句偈,并为他人说相比较,其福甚多于前者。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从第九到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深解义趣,但到十三分本意已定,这里是作个总结。 这时,须菩提闻到佛说此经之后,深深了解义趣,涕泪悲泣对佛说,我昔来已得解空慧眼,但不曾听到这样的微妙经典。如果有听到此经,得清净信心,而生实相,当知这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所谓实相,乃是真实之相,不是虚妄之相,所以说“即是非相”,假名为“实相”而已。世尊,我现在听到这样经典,信解它、受持它,不算很难。可是到佛涅槃后第五个五百岁,也即“后五百岁”,有众生能听到是经,并信、解、受持,这人就是第一希有啊!为什麽呢?这个人已经没有四相。什麽原因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本来是空,何以故呢?“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今世人处处著相求佛,真是离道弥远。佛印可须菩提所说,“如是如是”。若有人闻到此经而能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很是希有。为什麽呢?如来所说般若是第一波罗密,但不可执著第一波罗密,只不过假名为第一波罗密。如来以离相妙行来降伏其心,的确是十分希有。佛又进一步引证忍辱度的修法,要三轮体空,内无能忍之心,外无所忍之境,中无打骂毁辱之相,即空、即假、即中,圆满成就忍辱度。佛并以事实来证明,我昔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时,如果心有“四相”便会生嗔恨。又过去曾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时我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菩萨应离一切相,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著于色而生妄心,亦不应住著于声、香、味、触、法上生起妄心。应该心无所住,但灵知不昧,出生清净心,不同于木石,也不同于断灭。如果心住于六尘,便不能安住真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这样行于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本来是空。按二谛说,“一切众生”是俗谛,“即非众生”是真谛。因为众生也是众缘和合,其性本空。佛告诉须菩提,如来是真语不假的,是实语不虚的,是如实而说的,不欺骗,所说也不自相矛盾。如来所得的真如之法,既无实,也无虚。佛又告须菩提,若菩萨心住著于法而行布施,则智慧障塞,如人入暗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则智慧明朗,如人有目,了了彻见。须菩提,未来世中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能佛智悉知佛眼悉见,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以下佛又作第四次较量。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中下午,以恒河沙等身进行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如果有人听到此经,深心不疑,其福胜过上述布施,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身口意三业恭敬?须菩提,主要说来,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权教大乘心及发实教最上乘心者而说,也是对三贤位及十圣位者而说。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广泛宣说,自利利人,如来悉知悉见,皆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些人就是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肩负无上正等正觉的重任。为什麽呢?乐小法的人,由于着了我等“四见”,就对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也不能为他人解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主要是天、人、阿修罗,应即供养,当知此处即舍利宝塔,都应恭恭敬敬作礼、围绕,并以华香散布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这是作第五次较量。佛又对须菩提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却为他人所轻贱,要知道这人先世所作罪业,按理应堕恶道,由于今世受到别人轻贱,那末先世的罪业,就能消灭,重罪轻报,当来还能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回忆在然灯佛以前的过去无量大劫中,得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亿)的诸佛,我都供养、承侍,没有空过的。如果后世有人能受持实践、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相比,供养一百分,抵不过受持一分;供养千万亿分甚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有受持、读诵此经,具体说其功德,听到之人,心便狂乱,疑而不信。当知离相、无住的经义,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亦是不可思议啊!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前面讲了信、解二部分,现在开始十七分到二十五分是讲行持、起修。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已经信心不逆、深解义趣的善男子、善女人,怎样才能悟后起修,开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前既说“应无所住”,当然是一切不应住著,但为什么独应住在发菩提心之上呢?故须菩提继第二分所问之后有第二问。佛就告诉须菩提,发菩提心的人,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因菩萨若有“四相”,就非菩萨。为什麽呢?“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发心之法尚无,还论什麽住心和降心呢?前面所问是破心外所执的境界相,后面所问,是破心内所执的执著见,前是破相,后是破见;前者粗,后者细。佛又问,如来在燃灯佛所有得菩提之法否?世尊,以我所解,一切法空,并无法得无上菩提。佛印可其说,实无有法如来得无上菩提,若如来有法得无上菩提,燃灯佛就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我是无法得菩提,燃灯佛才与我授记作佛。为什麽这样呢?因为“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真如理体遍一切处、遍于一切法上,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虽诸法随缘生灭,而真如却如如不动。离一切法差别之虚相,便证一切法平等之真性。譬如金器形状种种不同,但金体则完全一样。所以一旦证悟,则一切诸法与真如无二无别,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二,色空一如。也象全镜即影,全波即水,烦恼即是菩提,妄心即是妙用了。佛对须菩提说,若有人说,如来得无上正觉,实际上,如来所得无上正等正觉,于中“无实无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无实;“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无虚。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法成为妙有了。所谓“一切法”者,是假谛;“即非一切法”,是空谛;“是故名一切法”,是不即不离的中谛。佛又比喻说,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如报身。须菩提马上插语,所说的大身,非是大身,乃是法身,不过假名大身。佛说:菩萨亦是这样,如果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就不能称为菩萨。为什麽呢?一切法缘会而生,毕竟无性,能度所度,都不可得,实无有法可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菩萨若认为我当庄严佛土,这就不称为菩萨。因为所谓庄严,其性本空,不能执著,但可名为庄严。须菩提,如菩萨能证悟无我无法,如来才说他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是的,如来有肉眼。又问,如来有天眼否?是的,如来有天眼。又问如来有彻见我空之理的慧眼吗?是的,如来有慧眼。又问如来有彻见差别之法的法眼吗?是的,如来有法眼。又问如来有“五眼圆明”的佛眼吗?是的,如来有佛眼。又问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吗?是的,如来说是沙。须菩提,假如一沙一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一沙一佛世界,多吗?须菩提说:甚多,世尊。佛就告诉须菩提:那么多佛土中,所有众生的种种心念都在如来真心里显现,如来悉知。为什么呢?因为这诸心念皆本非实有,当体即空,假名为心。这又是什么原故呢?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是不可得的呀!从前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在达摩初祖处,请求安心,说“我心未宁,乞师为安。”初祖便说将心来与汝安!但心是幻生幻灭的,怎么拿得出来,二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与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真是干净利落。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说,须菩提,若有人把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这样以离相布施的因,七宝布施的缘,你认为得福多吗?须菩提说:“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告须菩提,但若福德有实数可计,不算得福德多。若不住著于福德,得福离相,福同虚空,如来才说得福德多。有些大德说,这次不是较量之文,重在说明“以是因缘”。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佛又问须菩提,您以为怎样,佛可以从完全、圆满的报身上来见到吗?世尊,法身不应以具足色身来见到。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具足色身,是指报身。法身无相,空无自性,假名“具足色身”而已。 前面“具足色身”是指报身佛的总相,“具足诸相”是指报身佛的别相。佛有无量相、无量随形好。是否可以在这诸相、诸随形好上见到如来法身呢?答说:不可以从具足诸相上来见到法身。为什麽呢?报身能说诸相具足。但法身无相,无相即非具足,但能悟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假名为“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一念:“我当有所说法”,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他是在谤佛,因为他并不了解我的意思。须菩提:“说法者,是无法可说”,说而无说,不生执著,这样才假名说法啊! 这时,能续法身慧命的须菩提问佛,未来世可能有众生,闻此法要生信心否。佛说,这样般若大法,末世不无生信的人,此等众生已明了离相无住,本来无我执、无法执,这就不是众生。但是解悟虽圆融,修证未臻终极,故又非不众生。为什么称这些众生还叫众生呢?如来说实非凡夫众生,名为菩萨众生,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得无上菩提,是无所得吗?须菩提这时已深入悟证,以反问的口吻,表白他自己体会的境界。佛便同意他“如是如是”,说得很对。我于无上菩提,甚至没有微少的法可得,不得而得,名为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还有,须菩提,是法——无上正等正觉的理体,是人人平等,个个不无的,没有高下之分。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远离四相,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一切善法,就能得无上菩提。但是须菩提,不能住著在善法上。所谓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处处修善法,而处处不着相,这才名为无漏的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这是第六次较量功德。佛告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须弥山王,这样多的七宝,有人用来布施,若人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并为他人解说,前面所说福德的百分不及一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亦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你以为怎样,你们不要以为如来有“我当度众生”的念头。须菩提,不要起这个念,为什么呢?如来实没有度众生。如来若有我度众生的念头,即有“我等四相”。须菩提,如来所谓“有我”者,乃是方便度生,并不执著我相。但世间凡夫,却处处执我,佛随立随扫说,所谓凡夫者,也不可执著,即非凡夫,不过假名为凡夫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佛对机说法,过去对二乘人说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话。因此对须菩提说:你认为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须菩提认为过去佛曾说过,便说对的,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说,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亦是如来了。须菩提当下领悟,改变所说观点,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这时世尊便说偈语: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你可能作这个念头:如来不具足相、离相就得无上菩提。须菩提,不要起这个念头。如果这样的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说诸法断灭。不要起这个念头,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不说诸法断灭相,不误解一切法空。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这个是菩萨与菩萨较量功德,不是与凡夫行布施较量功德。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另外有人,知一切法无我,不但人无我,而且法无我,能够成就无生法忍,这位菩萨的功德胜过前面菩萨所得的功德。“无生法忍”,是真智不动的无生忍力,初地及七八地菩萨所证入的实相理体。须菩提,为什么会胜过前面菩萨呢?因为他不受福德,什么叫不受福德呢?佛说:须菩提,菩萨所受福德不应贪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有人说:如来有来去坐卧之相,此人对我所讲的并不了解,为什么呢?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如如不动,并无来去之相;既无来处,亦无去处,故称为法身如来。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这样的微尘众算多吗?很多,世尊,但微尘众并非实有,微尘众即非微尘众,但名叫微尘众。三千大千世界,可散为微尘,世界亦非世界,不过名为世界而已。如果说世界是实有,只是一个和合之相。如来说,所谓一合相,可合可分,都非实有,本不能说定,但一般凡夫却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佛为了说明问题,又问须菩提,若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人了解我的意思吗?世尊,此人不解如来所说的义理,为什么呢?世尊所说“我等四见”,即非“我等四见”,假名“我等四见”。佛说,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降心离相,住心无住的道理,应这样知、这样见,这样信解,无修而修,修即无修,不但空我相,亦要空法相。佛随说随扫说:须菩提,所谓法相也是缘生性空,即非法相,假名为法相而已。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分是第七次较量福德。须菩提,如果有人以无量阿僧祗劫世界七宝用作布施,另有人发菩提心,对于此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并为他人演说,其福胜过前人。怎样演说呢?要以如理的智慧,契合于真如的本体而寂然不动,为什么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之法,都是因缘和合,幻生幻灭,如梦、幻、泡、影、电、露一样,应用这样观照般若通达实相般若,达到离相降妄、安住真心的自在解脱境界。 “不取于相”,即离相,是启用,可说是总结前半部。“如如不动”,即见性,是证体,可说是总结后半部,灵文玄义,真是不可思议! 佛说如是经,长老须菩提,以及许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还有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听佛所说,都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续佛慧命,传灯无尽。 整个《金刚经》的涵义,可以用“不粘不断”四字概括之。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都是不粘的涵义。另一方面“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都是不断的说明。不粘即是真空,不断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妙谛天然,略述如是,不当之处,敬乞大德们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