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于凌波居士:陈慧剑居士的生平与志业


   日期:2021/8/14 17: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陈慧剑居士的生平与志业

一、突然间的噩耗

中华民国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创会会长、佛门大德陈慧剑居士,于民国九十年四月十二日--辛巳岁三月十九日下午七时许,在台北荣民总医院舍报往生。距出生民国十四年乙丑岁六月一日,享年七十七岁。近几个月来,佛门大德先慧剑居士往生者,已有传悔、惟明、广仁、开证诸位长老,及知润和宏修两位尼法师。如今慧剑居士也舍报生西,为佛门奉献心力、弘扬正法的大德又少了一位。

慧剑师兄(我们同是雪庐老人李炳南的受业弟子,他长我一岁,我一向如此称呼他)去年十二月间,到福建泉州,出席“弘一大师一百二十周年纪念会”,回来后就感到身体不适,但还不影响工作。他曾到几几家医院检查,找不出病因,后来他告诉我说,到振兴复健院检查,证明是食道炎,用药后已渐好转。今年三月,他又去了一趟香港,去查阅搜集资料,回来后病情又加重了。我们常通电话,四月十二日我在台北授课,下午四点多钟一阵心血来潮,往他家中拨电话,拨了两次没有人接,我想“也许到医院去了”。十三日在玄奘学术研究院授课,晚间回到台中,十四日早上接到弘一大师纪念会廖碧婷小姐的电话,她说:“陈老师于十二日晚间往生了”。一时之下,我惊愕莫名的愣住了:“事情何以如此突然?”不久又接到慧剑师兄长公了弱水的电话,也是告知我他父亲往生的经过。

下一周我到台北授课时,特别提早到台北,先到弘一大师纪念会的灵堂行礼,再向会中秘书长廖丽玉居士询问慧剑师兄往生经过,及丧事办理情形。这时廖秘书长说希望我写一篇纪念的文字。我告诉他:“我们四十年的交谊,这篇文字我是义不容辞的要写。”这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动机。后来我想,与其写我两人数十年交往的经过,不如为他写一篇完整的传记,将来编入我撰辑中的《民国佛教学人传》中,做为永久的纪念。所以采用了(陈慧剑居士的生平与志业)这个题目。
 
二、生逢乱世、少年从军

陈慧剑居士,本名陈锐、字剑慧、法名妙悟,后来以陈慧剑之名行世。他是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国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辛巳岁三月十九日,出生于陈圩乡。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名陈海涵,上海大夏大学毕业,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母讳史广才,父为秀才,她亦知书达礼,温顺贤淑。慧剑自称出身于“破落户式的地主家庭”,但在陈圩乡中,他家仍算是大户人家。那时苏北匪盗横行,慧剑六岁时为土匪掳去,三个月后,家中以六百银元把他赎回来。他在匪窟中受到虐待,得了胃病,此后终生时为胃疾所苦。由匪窟回家后,进入泗阳县立实验小学就读。民国二十六年于泗阳太平庄小学毕业,报考泗阳县立初中落第,依塾师读线装书二年,读过论语、孟子、唐语、幼学琼林,奠下一些国学基础。

当时是抗战期间,苏北沦陷后,他展转逃难,读了几个初中都没有毕业,三十二年逃难到福建崇安,进入“沦陷区失学失业青年招训所”,月余后见招训所中学生病亡相继,不敢再留下去,乃投入二十六军特营从军,当了一名草鞋名,是年他十八岁。入营未几,报名军部干训班受训,以后随军展转各地。三十四年九月抗战胜利,他也在干训班毕业,分发在步兵营当中士阶的见习官。三十五、六年间,随军作战,升为少尉排长。三十八年五月,他随军撤退到舟山群岛,在工兵连任上尉指导员,驻防岱山岛。

三、驻防海岛、得入佛门

岱山岛有一座静观禅寺,寺中有一位静安老和尚,在大殿侧的小房中闭“生死关”,并且已经闭了十四年。慧剑认识了静安老和尚,和老和尚隔窗对谈,并向老和尚借佛书看。前后三个月的时间,他读了上百册的佛书。至此,他在是年佛成道日,皈依于静守老和尚座下,法名妙悟,成为一名佛子--这是他进入佛门之始。

三十九年四月底,他随军撤退到高雄,此后驻防恒春。四十年底当选第三届“克难英雄”,受到国防部表扬,及蒋中正总统的召见。此后展转驻防各地,职务上调任过营指导员、政工官。但直到四十八年退役为止,官阶仍是上尉。因为他“出身行伍”,没有学历。不过在这十年之间,他结识了不少的佛门缁素人士,也发表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他拜谒过大醒、煮云、星云、广慈诸位法师,认识了钟石盘、李正平(即后来出家的圣开法师)、朱斐、唐湘清、莫佩娴、刘国香诸位居士。更由朱斐的介绍,拜识了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在军中,他自图书馆借得古今名家著作,读了大量文史哲及佛学书刊,那些年间,他埋头苦读,手不释卷。四十三年,他的文艺小说(作家与茶女)在公论报副刊发表,此后在佛教刊物“人生”、“菩提树”、“佛教青年”上发表佛学文章。

民国四十四年驻防新化期间,与女友杨小孟在高雄结婚--小孟原在空军医院任护士,婚前辞职,后来受聘于花莲糖厂医院任护士长。此后数年间,长子弱水、女无忧、次子陈笔相继出生。四十八年五月,慧剑以胃病退役,名义是“自谋生活”,领了两万余元的退役金,十五年的军旅生活至此化为云烟。离开军营,四顾茫然,不知何适。亏得小孟有一分安定的工作,使慧剑无内顾之忧。翌年,他受聘为中央日报驻花莲记者,还担任花莲光复国小代课教师。
 
四、《弘一大师传》问世的因缘

四十九年六月,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启建在家菩萨戒法会,菩提树杂志发行人朱斐通知慧剑,慧剑自花莲赶到台中,在慈光图书馆受为时七日的菩萨戒。戒坛三师是证莲、戒德、龙泉三位长老,戒子一千二百余人,包括佛门大德蔡念生、顾法严、许炎墩等在内。戒期圆满,慧剑写长文《满戒缤纷录》长文在菩提树杂志发表。受戒之后,精进修行,早晚礼佛课诵。此外笔耕不辍,文稿散见于中央日报及佛教刊物。

五十一年元月,受菩提树杂志朱斐居士之邀,到台中编辑李炳南老居士的《佛学问答类编》。在台中,他住在和平街菩提树杂志社社址的木楼上。他昼以继夜的忙了十多日,阅读、分类、编辑,把菩提树杂志连载十年的“佛学问答”编辑上下二册。

编完之后,他写了一篇《智能的灯》附于《佛学问答》书后。在此期间,他纳贽拜于李炳南老师门下为受业弟子(李老师的住所在菩提树杂志同一幢木楼上)。就在这段时间,我和慧剑师兄见面缔交。我是四十九年九月纳贽入李老师门下受业,较慧剑早了年余,但他年长于我一岁,我一向称他为师兄。在此之前,他读过《弘一大师年谱》,他对朱斐说他想写一本《弘一大师传》,朱斐鼓励他要写马上就写,慧剑才思敏捷,当下即写出《弘一大师传》第一章︿降生﹀,二月份开始在菩提树杂志连载。我的第一本佛学著作《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那时也在菩提树连载,朱斐居士说,这两篇文章很受读者喜爱。

五十一年春,慧剑应星云法师之邀,出任﹁觉世旬刊﹂主编,举家由花莲迁居台北。编了十期觉世,辞职后又应道安法师之邀,编了几期“狮子吼”月刊。十一月间由朱斐居士之荐,为菲律宾隐秀寺的自立法师编印“慈航季刊”。此时他的夫人杨小孟进入省立台北育幼任护士,此后一家人生活日渐安定下来。是年慧剑参加国军军官转业考试,考取了甲种人事行政人员同〈高考及格〉,但这只是资格考试,并未分发工作。到了五十四年,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是他成名之作的《弘一大师传》,在菩提树杂开始连载三年余,他重新整理全书,是年二月由他自费出版。此书一出,洛阳纸贵,佳评如潮,销路极佳,这多少改善了他一家的生活。他捐资精印弘一大师手写《金刚经》三千册,赠送流通。

五、取得教师资格、转任教育工作

五十七年三月,慧剑参加“国军退除役官兵转业初中教师考试”,在五千余报考者中录取了三百人,慧剑榜上有名,分发到台北县立淡水初级中学任国文教师。是年慧剑四十四岁,他自嘲是名符其实的“老师”,因为师大分发的老师,多是二十二三岁。此后二十余年,他一直在“老师”的岗位上,传道、授业、解惑。到六十二年他又参加“中等教师检定考试”,取得高中国文教师资格,以后在台北高级商业职校任教,并在大专兼任讲师,直到七十七年届龄退休为止。

五十九年,当时他服务的淡水国中,以《弘一大师传》一书,推荐他参加“中华文化学术基金会”文学奖的选拔,获得该会的﹁传记文学奖﹂。这是一项难得的殊荣,也是他多年努力自学的成果,可说是实至名归。是年十一月十一日,颁奖典礼在中山堂光复厅举行。慧剑自基金会董事长王云五先生手中接下奖章、奖状及五万元奖金,观礼席上掌声如雷为他祝贺。翌日各大报纸报导获奖人事迹、照片、受奖经过,继而电视台访问,为他制作了半小时节目,一时之间陈慧剑之名誉满台湾。

慧剑任教,多数是在夜间部授课,这无碍于他对佛教工作奉献心力。他编辑“慈航季刊”近十年,民国六十年夏,菲律宾实施军事管制,禁止中文刊物发行,慈航停刊,慧剑得卸仔肩。是年暑假他应水里莲因寺忏云法师之邀,到法师创办的“斋戒学会”,主讲李炳南老居士撰着的《佛学十四表讲》。以后又去过两次。六十四年九月,应了中法师之约,到北投法藏佛学院任教一年。六十六年九月,李云鹏居士初创天华文化事业公司,邀请慧剑出任公司总编辑。他在天华公司任职七年有余,至七十三年三月辞职时,共编印出佛学、文学书籍一百五十种,为天华基下基础。

七十三年三月离开天华,在家中以半年时间埋首于佛籍中,译注出《法句譬喻经今译》一书。事实上,慧剑的着述工作,多年不曾间断,如《寒山子研究》、《入声字笺论稿》、《维摩诘经译注》、《当代佛门人物》等书,都是在工作之暇完成的。

其中《入声字笺论》一书,于六十六年获中国语文学会奖章;并且以着述因缘,入选台北亚太国际出版公司印行的“中华民国现代名人录”。七十三年十月,应台北三民书局董事长刘振强先生邀约,为该书局编辑中的《大辞典》一书修订辞条,并增补佛学新辞条约二千条,一直忙到翌年七月才告一段落。

忙完《大辞典》的工作,七十四年夏,又受花莲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之托,把法师平时的开示文字,编辑成一册厚五百页《开示录》,为这件事又忙了半年多。七十五年八月,证严法师邀请他出任该会台北慈济文化主任,及“慈济道侣”总编辑。文化中心的地址在台北长安东路,中心有上十位职员,在慧剑的领导下编印“慈济道侣”月刊,出版弘法丛书,及举办佛学讲座,约请法师居士到会中演讲。此外并设有佛学、医学、艺术三种奖学金,向各大专院校及佛学院所、各医学院、及社会各界征求论文,经评审后颁发奖学金。三年之间,他把文化中心办的有声有色。由于文化中心的宣传得宜,慈济功德会知名度日高,会员日多,社会的捐款也快速成长。在那段时间,慧剑对慈济的成长是有所贡献的。那时我也在台北工作,那几年是我们往来最频繁的一段时间,我受聘担任论文评审委员,也曾应邀在文化中心作过两次演讲,在“慈济道侣”上发表了十多万字的稿子;文化中心还出版了我的三本书,即《般若心经蠡解》、《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健康长寿新论》。此外,我的一本四十多万字《简明佛学概论论》(三民书局出版),也是在慧剑师兄的鼓励下完成的。七十七、八年,我在写一套文学掌故的书,书名是《古今艺文志趣》、《古今笑料志谐》、《古今人物志奇》、《古今博物志异》。完成了前两册,一日慧剑师到我住所,见桌上书稿,喟然叹曰:“人生光阴有限,你把宝贵光阴浪费在这些世俗文字上,岂不可惜。”我怵然惕息,发觉个人积习难除,离正道日远。我敬谨谢过,告诉他说:“以后不再作这些文字游戏,将潜心于佛学上下功夫。”年余之后,我拿出四十多万字《简明佛学概论论》向他缴卷。

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第一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虽佛教事业也不能逾此法则。慧剑主持文化中心三年多,中心的绩效有目共睹。但与“慈济文化志业委员会”管理委员们理念不同,七十八年十一月委员会开会,有二三委员发出不认同中心绩效的言论。慧剑当场表示:“你们不欢迎我,我随时可以走。”因为事先预定十二月三日举行奖学金颁奖典礼,他一如往常的安排准备,在颁奖典礼圆满完成后,他寄出了辞职的信函,不再到中心上班。事后证严法师率同有关委员多人到慧剑住宅慰留,慧剑辞谢,对慰问金亦辞而不受。

六、由龙树杂志到弘一大师纪念会

时序进入七十九年,上半年慧剑在家中、整理他四十多万字的《杜鱼庵学佛荒史》稿。在这段时间内,他曾多次和我讨论:“创办一份专业性佛学正信正见的杂志,提供给道友以前瞻性可读性高,可以解决各项复杂问题的信息工具。”同时他也提出,他希望将来能创设一处“弘一大师纪念堂”的理念。在他和我讨论的同时,也和姚白芳、陈素甜、郭暖卿几位居士提出他的构想,大家一致赞成,几个人组织成“筹备小组”,也曾集会共议过几次,决定杂志名称为“龙树”,由慧剑出名向台北市政府新闻处提出申请。同时,参与筹备的五个人,也各拿出一笔钱做为创刊基金。接着租下忠孝西路一段七十二号七Ο一室为社址,购置家俱设备,五月二十一日工作人员开始上班--所谓共作人员,也只是慧剑师兄和郭暖卿、陈玉燕两位助手而已。五月底

领到杂志执照,七月十六“龙树”杂志创刊号问世。

龙树杂志,应该是“弘一大师纪念堂”的前身,没有“龙树”,成立不了弘一大师纪念堂和纪念学会,因为龙树杂志刊头上印的“敬请参与三项会务”,第一条就是成立:“弘一大师纪念基金会”。龙树杂志出了四十四期--三年八个月,为弘一大师纪念堂募集到一笔基金。到了八十三春天,成立“弘一大师纪念会”和“纪念堂”的因缘成熟,慧剑和“龙树”的出资人相商,结朿“龙树”杂志,成立“弘一大师纪念会”,大家赞成,“龙树”于八十三年三月停刊。“龙树”杂志的创刊基金没有用完,按比例退还给出资人,我拿到这笔钱,又捐给了“弘一大师纪念会”。

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于八十三年夏间成立,众推慧剑担任会长。他担会长四年,为学会在台北闹区购下会址(弘一大师纪念堂亦在会内),并于八十四年、八十六年、八十八年,召开三次国际性的弘一大师德学会议(最后一次他已卸任会长,但会议仍由他筹备),可谓成绩丰硕。他于八十七年坚辞会长不再连任,会长一职由侯秋东居士继任。卸任会长,他并得不清闲,他的文字债永远还不完,只不过是由在办公室“爬格子”,改为在家中“爬格子”而已。

他往生前几个月虽然身体不适,但并不影响工作。三月下旬到香港查写作资料,由香港回来有发烧、胸闷、淋巴腺肿胀的病状。其间曾到医院就医无效,四月九日住入荣总,十二日舍报往生。他没有长期缠绵病榻饱受病痛之苦,这是修来的福报。到五月十二日在追思典礼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布于大海之中,也走的潚洒、清净。

慧剑师兄生逢战乱,以自我教育而苦学不懈;皈依三宝后以研究佛学、以宏扬佛法为终生职志,各有成就,可谓无负此生。哲人已远、典型犹在,他是我们佛门同修的榜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