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林国良教授:“五重唯识”观辨析


   日期:2021/8/31 9: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重唯识”观辨析

林国良

【摘要】“五重唯识”观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所观境,以慧心所为能观体;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层层遣依他起性,最终证圆成实性。唯识宗特有的观法是四寻思、四如实智。《大乘法苑义林章》对“五重唯识”及相关内容的论述,既是对以往唯识经典中的唯识观的全面总结,也丰富和发展了唯识观。

【关键词】五重唯识·四寻思·四如实智·唯识观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以下简称《义林章》)中提出的“五重唯识”,一般被看作是唯识宗特有的观法。但在此之前,唯识经典说到的唯识宗特有的观法,是四寻思和四如实智,那么,“五重唯识”作为观法,究竟有什么特点?它与四寻思四如实智的观法,又是什么关系?

一、“五重唯识”之观法

《义林章》的“唯识义章”,首先是“出体”:“第一出体者,此有二种:一所观体,二能观体。所观唯识,以一切法而为自体,通观有无为唯识故,略有五重。”[1]

由此可见,“五重唯识”作为一种观法,其“所观”是有为、无为一切法,而一切法“唯识”;进而,“唯识”的一切法,在此观法中又可分五个层次,这就是“五重唯识”。

此五层次的观法包括:(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名称,最后都是“识”字,其含义:一是突出“一切唯识”,二是强调所观是识。

此五层观法,即“五重唯识”,涉及到所观境、能观心和具体观法。

1、所观境

如上所说,“五重唯识”的所观境,就是有为、无为一切法。但有为、无为一切法为什么可纳入“五重唯识”,或者说,一切法为什么是“唯识”?《义林章》引用《成唯识论》关于“唯识”之“识”的解释:“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2]所以,一切法(可归为五位法:识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或是识本身(识法),或是识的相应(心所法),或由识变现(色法),或依识等而假立(心不相应行法),或不离识(无为法),故总称为“识”。

《义林章》的“第二辨名”,又从“事”与“理”的关系分析了五位法:“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不尔,真如应非唯识。亦非唯一心,更无余物。摄余归识,总立识名。非摄归真,不名如也。”[3]

此处意谓:1、五位法中,前四位称为“事”,第五无为法称为“理”。“事”中,识法和心所法可总称为“心法”,但色法肯定不是心法,这就是“事”“亦非唯一心,更无余物”。但色法由识法与心所法变现,所以也可归入识;此外,心不相应行法也可广义地包括在心法中,这就是“摄余归识,总立识名”。但这些“事”,都只能归入识,总称为识,不能归入真如(“非摄归真”)。因为这些“事”有虚妄性,不能像真如那样具有“如”实性(“不名如也”)。2、无为法(真如)是“理”,即是一切法(“事”)的本性,“理”也“不离识”,故也可称“唯识”,否则的话,“真如应非唯识”。至此,“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

2、能观体

“五重唯识”的所观境是包括境与心的一切法,那么,能观体是什么呢?《义林章》指出:“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4],即能观的主体是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这也意味着,慧心所也能以识为所观境。

慧,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如恶见基于恶慧,正见就是善慧。慧有与生俱来的(俱生慧),也有通过学习等过程得到的,如与佛法修学相关的慧,是闻慧、思慧、修慧。而闻思修三慧,又可分为散慧与定慧、有漏慧与无漏慧等。此外,智也以慧为体,如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其体都是慧。

然而,心所不能独立生起,须依心王而生起,所以,慧心所实际上是不能独立作为能观体的,那么,能观的心王又是什么呢?《义林章》指出:“若能观识,因唯第六。”[5]“因”指凡夫位,即在凡夫位,能观之识,必定只是第六识。据理分析,第八识和第七识,“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6],即其认识作用,太微细,说为“不可知”;前五识只能进行现量认识,认识作用太微弱,也不能是能观之主体;故而能观之主体,必定是第六识。但另一方面,识的作用,都需心所配合,共同实现,所以,能观的作用,是由第六识及其同时生起的慧心所来共同实现。这也就是说,能观的主体,是第六识及其慧心所。但识本身是无记性的,要强调修行中的能观体是善性的乃至无漏的,须依慧心所。所以,能观体也可只突出慧心所,即只说慧心所。

3、五重观法

“五重唯识”的五层观法中,第一“遣虚存实识”,或“遣虚存实”观,按窥基对其内涵的论述来看,可认为既包含了分观,也是总观。

《义林章》指出:“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故欲证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方便而入。非谓有空皆即决定,证真观位非有非空,法无分别,性离言故。说要观空方证真者,谓要观彼遍计所执空为门故,入于真性。真体非空。此唯识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此最初门所观唯识,于一切位思量修证。”[7]

分析以上论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1)此观是基于三自性理论的观法,即观遍计所执性为无(即“虚”),而“遣”除;观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有(即“实”),而“存”留。

但三自性是否能说是“唯识”?尤其是,遍计所执性是否能说是“唯识”?

《成唯识论》指出:“应知三性亦不离识。”又说:“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故三自性广义地都可称“唯识性”,其中,遍计所执性是虚妄唯识性,依他起性是世俗唯识性,圆成实性是真实唯识性。遍计所执性可称为“唯识性”,实际上也不难理解。遍计所执性是在依他起性上生起的妄执,就此也可说是“唯识”,只是其本性虚妄,故为“虚妄唯识性”。

(2)此观法的必要性,是因为众生无始来一直执着实我实法,即认为实有我法,这可称为“有执”,故须以“空观”遣此“有执”。但“空观”也非“恶取空”(即文中所说的“空执”),依他起性之“事”与圆成实性之“理”,并不空,而是“有”,故须“存”留。该空的空,该有的有,这就是唯识宗的“空有不二”之中道观。

而这样的空有观,也只是“证入离言法性”的“方便”,“证真观位,非有非空。”即真如是“离言”的,因此,说真如是有是空,都是“戏论”。而通常“说要观空方证真者”,是指“要观彼遍计所执空为门故,入于真性”。所以,所谓“观空”,纯粹是指观遍计所执性为空,以此为门径,能证真如。但相对于遍计所执性之空,“真体非空”,即真如有体,非空。

“遣虚存实”是“最初门所观唯识”。通常有种说法,将此“最初门”说成是“遣除外境”,此说法有正确的一面,即被我执和法执所执着的实我实法,人们实际上是执着其为心外实有之“外境”,故破实我实法即为“遣除外境”,这是其正确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在窥基的论述中,“遣虚存实”所“遣”,不只是遍计所执性,进而还要“遣”依他起性。

(3)在上述引文中,窥基进一步说:“此唯识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即在证真如位,“唯识”之“识”,“亦应除遣”。这是因为,“识”是依他起性,是“事”,有相,有分别;而见道位是无分别智证真如,真如是圆成实性,无相,无分别,故无分别智不见识,只见真如。此时“若执实有诸识可唯”,那无分别智就不能生起,也就无法进入见道位,无法证真如了。

但如果“唯识”也不能执,那么,是否能说:唯识也不究竟?并非。以十地菩萨为例,菩萨在见道之初,根本无分别智生起,不见一切相(即见无相);但出根本智空观,后得智生起,又见识及其所生一切法(此即唯识)。从初地到四地,根本智与后得智不能同时生起;五地开始,两智能同时生起,无相与有相能同时见;至八地,两智能无功用无间断地同时生起。所以,实际状况是存在着识及其所生一切法,同时,也存在真如,但真如就存在于识及其所生一切法中。见道时,无分别智生起,是个根本的转折点,从此由凡入圣,进入圣位。但此时圣者的能力还有限,只能以根本无分别智证真如,见无相,此时,唯识也不能执,识也须遣。进而,当圣者能力足够强时,有相的识(及其所生一切法),还有无相的真如,都能同时见。由此可见,唯识是究竟的。见道位不见识(及其所生一切法),不是它们真的被破了,被断了,而只是它们不是根本无分别智的所缘。当圣者的根本智与后得智能同时生起时,圣者在见真如的同时,识(及其所生一切法)仍历历在目。

(4)综上所述,“遣虚存实”观,既是分观,也是总观。就分观来说,此第一观,遣遍计所执性,遣实我实法,遣实有外境;从总观来说,此观但不遣遍计所执性,进而还要遣依他起性,遣识及其所生一切法,所以,此观实际上同时包含了以下四观的基本内容。故而窥基说:“遣虚存实”观,应“于一切位思量修证”。此处的“一切位”即为“五重唯识”之五位,由此可见,“五重唯识”都要修此观。

此外,窥基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拖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此观摄。”[8]这也进一步表明,“遣虚存实”观是总观,包含了唯识的一切观法。

(5)“五重唯识”中的其他四重观都是分观,具体地说,从第二观至第四观是观依他起性中的诸种关系,第五观则观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的关系。

第二“舍滥留纯识”,其中,“滥”指境,“纯”指心,所以,此观是在心与境的关系上,舍境观心。因为,虽然第一“遣虚存实”观也舍弃了作为遍计所执性的外境,但还存有依他起性的内境,故仍有境心之别。作为唯识观,虽可观内境,但易与外境混淆,故应舍境而观心。

第三“摄末归本识”,其中,“本”指识(与心所)之自证分(若是四分说,则还包括证自证分),“末”指由自证分变现的见分和相分。在第二观中,虽已舍弃相分境,但就心来说,还有认识主体(自证分)及认识功能(见分)之别,故作为唯识观,应直观识(与心所)主体,而舍弃其变现的相分和见分。

第四“隐劣显胜识”,其中,“劣”指心所,“胜”指心王(识)。识与心所的关系是主从关系,识是主,心所是从,心所依识而起,不能独立生起,故称为“劣”。故唯识观应舍弃心所,而直观心王。

第五“遣相证性识”,其中,“相”,若狭义地看,经前四重观“除遣”后,只剩下识自体(自证分等),此“相”即指识自体;广义地说,“相”可指依他起之一切法,故识及其所生一切法,都是“事”,亦即“相”;“性”指圆成实之真如,此为一切法之本“性”。由凡入圣的关键是证真如,而初证真如,必遣依他起之一切事相,只见一切事相之本性;而不能如五地以上菩萨,能同时见“性”与“相”。

再回到总观与分观的关系来说,“遣虚存实”是总观,含摄了全部五重观。而从分观角度说,在第一观中,遍计所执的外境是“虚”,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实”;第二重观中,内境是“虚”,心是“实”;第三重观中,相分和见分是“虚”,识自体(自证分等)是“实”;第四重观中,心所是“虚”,心王(识)是“实”;第五重观中,依他起性是“虚”,圆成实是“实”。如此层层“遣虚存实”,最后亲证真唯识性。

二、“五重唯识”在唯识观中地位

1、唯识观

什么是唯识观?或者说,唯识观如何修?《义林章》说:“云何名为修唯识观?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初修习位,随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后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微。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如是展转,下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名之为修。”[9]

这一说法,与《成唯识论》相关说法,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成唯识论》的相关说法是:“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10]

分析上述两种说法,其相同处是,都从“五位修行”来论述从凡夫到成佛的全过程。此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见道位)、修习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前二位是凡夫位,中间二位是菩萨位,最后是佛果位。

而两种说法的不同处是:《义林章》是立足于“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即是从能观心出发,论述唯识观,但论述过程中也涉及到了所观境;而《成唯识论》则着眼于“识性相”,其中,“识”之“相”即依他起之事相,“识”之“性”即圆成实性,所以,该论是从所观境出发,论述唯识观。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观法,主要是从所观与能观两个不同侧面,对唯识观修习的全过程进行了论述。两种论述有着一致性。即在第一资粮位中,“随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或者:“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综合地说,即依能观心,对所观的“识性相”(即“托境思惟”之“境”)能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同时使能观心“纯熟自在”。第二加行位中,“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微”;或者,“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所以,此位任务即是伏所取和能取二执。第三通达位中,“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或者,“如实通达”(“识性相”)。所以,此位中,无漏智生起,证真如法性。第四修习位中,无漏“如是展转,下转成中,中转成上”;或者,“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所以,此位中,无漏智不断增强,剩余的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逐步断除。第五究竟位中,无漏智“究竟圆满”;或者,“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所以,此位中,一切障都断尽,能观的无漏智则究竟圆满。

进而再深入分析《义林章》从能观心出发,对修唯识观所作的论述。

《义林章》说:“若总言唯识,通能所观。言唯识观,唯能非所,通有无漏,通散及定。以闻、思、修,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而为自体。若言唯识三摩地,通有无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通三智。若言正证唯识,唯无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唯正智、后得,非加行。”[11]

此段大意是:如果是总说“唯识”,那么包括所观境和能观心(主要是慧心所)。如果是说“唯识观”,那么,只是指能观心,不包括所观境。此能观心包括有漏和无漏,也包括散位和定位。此能观心是以闻慧、思慧、修慧,以及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为自体。如果是说“唯识三摩地”(唯识定),那可以是有漏心或无漏心;但只是定位,不是散位;只是修慧,不是闻慧和思慧;可以是加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如果是“正证唯识”(即证真如),就只是无漏,不是有漏;只是定位,不是散位;只是修慧,不是闻慧和思慧;只是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智,不是加行智。

由此来理解《义林章》的“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的含义。在资粮位,能观心是“以闻思修所成之慧而为观体”[12],所以,此位中,闻慧、思慧、修慧是“能观体”。而此位中,能观三慧的种子和现行,都是有漏的;主要处在散位(即心处于散乱状态);但此有漏的观(现行)也能使其种子与本有的无漏种,力量不断增强。在加行位,从能观看,主要是能观心作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法,而“寻思、如实智,皆慧为体”[13]。另外,此位中,心已处定境,“作寻思等胜唯识观,必居定故”[14]。再从有漏与无漏看,“寻思唯有漏,如实智通无漏。”由无漏的如实智,证真如,进入通达位,这就是无漏心“生长”。进而,在修习位中,通过菩萨十地修行,无漏心“圆满”,最终证得佛果位。

以上就是从能观心出发所论述的唯识观的全貌。

2、“五重唯识”与“五位修行”

《义林章》的上述唯识观,是涵盖全部五位修行的,但“五重唯识”实际上涵盖的只是五位修行中的前三位。

仔细分析“五重唯识”,第一观是总观,既遣遍计所执性,也遣依他起性;从第二至第四观,是分观,层层遣除依他起性;第五观则最终遣识自体,证圆成实性,这相当于通达位。所以,“五重唯识”只涵盖五位修行的前三位:资粮位、加行位和通达位(见道位)。其观修的过程为,破遍计所执性,遣依他起性,证圆成实性;它并没有包括无漏心由“下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的修行过程;或“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的修行过程,即没有包括修习位和究竟位。

《义林章》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或许可作为“五重唯识”只涵盖前三位的一个解释。那问题是:为什么经中说“唯心”,论中说“唯识”?《义林章》对此提供了一个解释:“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15]其中,“因”指凡夫位,“果”指佛位。此处的意思是说:经中说“唯心”,是包括因位与果位,即包括凡夫位与佛位;而论中说“唯识”,只指因位,即凡夫位。略举一例以作说明,如凡夫位,识强智弱,故以识为主,心所(智即慧心所)为从,故称“唯识”;而佛位,智强识弱,佛的心法为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不再以识为主,故“唯识”之名似乎也不太合适,但称“唯心”则无问题,识与心所(智即为慧心所)总称心法。如果按此解释,那么,“五重唯识”只涵盖前三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关于唯识只属因位的说法,也可看成是一种狭义的说法。《义林章》另一处说有五种唯识:“然总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一、境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识。由自心执着等颂,《华严》、《深密》等说唯识教者,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十颂》言: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识。四、行唯识。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实智等,皆行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言:大圆镜智,诸处、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言: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唯识》亦言:“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诸说唯识得果,皆果唯识。此中所说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识皆尽。”[16]

以上五种唯识中,“教唯识”与“理唯识”,实际上是唯识经典中关于唯识的论述。另外三种,即为“境唯识”、“行唯识”和“果唯识”,其中,“境唯识”即为唯识观中的所观境;“行唯识”即为唯识观中的观法;“果唯识”即为唯识观的果位,佛果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即为“果唯识”。由此来说,“唯识”也是可以通果位的。

但上述“唯识”与“唯心”的细微差别,实际上也帮助说明,“五重唯识”观并不是五位修行唯识观的全部。

3、“五重唯识”与四寻思、四如实智

一般说唯识宗的特有观法是四寻思和四如实智。四寻思、四如实智是加行位之观法,加行位也称四善根位,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寻思是观一切法之名、义、自性、差别四者,为假有实无,这是在暖、顶二位所修之法。换句话说,此二位可初步认识所取空。进而,由四寻思可引发四如实智,即在忍、世第一法二位,由四如实智确认所取空,进而理解和确认能取也空。由如实确认所取与能取二取皆空,即可进入见道位,亲证真如,从此超凡入圣。

因此,四寻思四如实智是加行位中证入见道位的特有观法。

《义林章》上述五种唯识中,“行唯识”也说是四寻思四如实智,可见在四寻思四如实智是唯识观的特有观法这一问题上,《义林章》与一般看法没有分歧。那么,“五重唯识”与四寻思四如实智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五重唯识”从分观看,第一观遣外境,第二观遣内境,都是观所取空;第三观遣见分,第四观遣心所,第五观遣识自证分,都是观能取空;所以,“五重唯识”最终也是观所取和能取二执空,这是与四寻思四如实智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五重唯识”之观法,包括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的全部修行;而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法,只是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的修行。

综上所述,“五重唯识”是唯识观之一种。此观法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对象,观“一切唯识”;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层层遣依他起性,最终证圆成实性。

而《义林章》对“五重唯识”及相关内容,包括所观境、能观心和观法的论述,既有对以往唯识经典相关论述的全面总结,也以新的说法丰富和发展了唯识观。

[1] 《大正藏》第45册,第258页中。

[2] 同上。

[3] 《大正藏》第45册,第260页上。

[4]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上。

[5] 《大正藏》第45册,第261页上。

[6]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第31册,第11页中。

[7] 《大正藏》第45册,第258页中。

[8] 《大正藏》第33册,第526页下。

[9] 《大正藏》第45册,第262页上。

[10] 《大正藏》第31册,第48页中。

[11]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下。

[12]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中。

[13] 同上。

[14] 同上。

[15] 《大正藏》第45册,第260页上。

[16]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林国良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林国良教授)  

 林国良教授:谈谈佛教的财富观 

 林国良教授: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林国良教授: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 

 林国良教授: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 

 林国良教授:唯识论的价值 

 林国良教授: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 

 林国良教授:略说众生变现器世间 

 林国良教授: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 

 林国良教授:《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林国良教授: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林国良教授:论佛教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暨论实体自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