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试述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


   日期:2021/8/31 21: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试述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
道黉
闽南佛学

  “人生佛教”这一命题,是太虚大师在一九一五年提出的。一九四五年春,还在汉藏教理院,把有关人生与佛教的学说编成一部《人生佛教》的专书。他的思想体系,可以说都是以“人生佛教”为出发点,进而提倡改革僧伽制度,办教育,创办教会、建设人间佛教。在数十年学涯中,集中一切力量,来振兴当今佛教,主张以“人”为本位,直从人乘进趣佛乘。从而揭示人生佛教的真义,发扬佛教的救世精神,面向人类社会,造福于人生,建立具有时代气息的人生佛教思想体系:

  一、佛为救世之觉者

  大师注重人生佛教,是继承佛陀的救世精神,来适应当今人类社会的时机。佛:梵语佛陀,译为正觉。佛不是一人所专擅,而是人人都可成佛。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一切得正觉者,都可以称为佛。现在所说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关于释迦牟尼佛拯救人类而求正觉的思想,大师从二方面来说明。

  第一、从佛出家修道的动机来说明:佛出家修道有二个原因:一是因亲历战争及睹见鸟兽虫鱼等互相吞食之惨,由悲悯而起救世之心。二是因见世人虽极富贵,终于为现实社会老病死之逼迫,由悲悯而起救世之思想。大师明确指出,佛本身就是从现实社会去认识人生。在当时印度社会,由于种族势力的崛起,形成十六国割据。国与国之间时常兴起战争, 相互兼并,人民遭受战争的灾害。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歧视,众生与众生之间残暴地弱肉强食,甚至还有夺取政权杀害父母的现象。释迦牟尼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众生的惨痛,深感人生的无常与不幸,由此而生起救世思想。对于这个看法,我们可以在《佛本行集经》见知,佛陀不忍人世的惨杀,农夫的痛苦,从悲心出发,而极力主张民族和好,和平戒杀,倡导伦理道德,来挽救当时各国人民的灾难。

  第二、从佛陀求得正觉的事例来说明:  “一是看破尘世的荣利情爱而舍国求道,二是学历天神外道诸教而舍邪自修,三是孤处深山,苦行禅定,未能得正觉而转趋积极的修持;四是受食后,树下端坐降魔得成正觉。”释迦牟尼佛从根本上去解决人生问题。在人生充满苦恼,世事纷扰,战争频仍中,他坚持真理,而生起救世的思想,不借牺牲人间富贵,家庭的天伦之乐,而出家求道。他到当时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摩竭陀国,先后跟随有名的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蓝和郁陀迦罗摩修习禅定。他们修习禅定是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究竟,以达到暂时的轻安快乐为目的。他们的这种理想,不能满足佛陀精神上的,要求,因此,释迦牟尼佛又到尼连禅河的伽耶山森林处,以当时婆罗门教认为的修行法,从事苦行修炼,过着一麻一麦的生活,前后达六年之久。这也不能解决他精神上的饥渴,只落得形体如柴。所以,他便放弃苦行,到尼连禅河沐浴,调养复康。此后,佛陀就到附近的毕钵罗树下(即菩提树下),结跏跌坐,沉思人生的真谛,思索拔除人间之苦的解脱方法。这我们可在佛陀所说的经教里,极力倡导“缘起法”,明白看出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种种痛苦,都是佛陀所要解决的对象。所以,佛陀从还灭门,逆观十二因缘,了知众生是由无明缘行,由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此造种种业,而受尽诸苦,生生世世,轮回流转。因而,众生想不生不灭,解脱自在,只有从根本上去除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名色灭,乃至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皆灭,此即能获得不生不灭,解脱自在的境界。

  大师从以上释迦牟尼的历史方面观察,论证佛是为普救世人而求正觉。可见,大师在探讨人生佛教的本源,也就推本于释迦牟尼佛的觉源。他在《人生观的科学》中指出: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见于《华严》、《法华》,其始原欲为世人显示人间真相,俾由修行信心,进趣人生究竟之佛果。至于佛陀曾经大声疾呼:“三界无非一大苦聚,我为苦本,以有我故起贪、瞠、痴,造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等,而受苦报、乐报、非苦乐报等,轮回流转无有尽时。欲求解脱,须先背尘合觉而証无我,不唯肉体非我,即精神亦非我,于是得通达众生根本之智慧,而贪、瞠、痴三毒之业得消殒,三界轮回之诸苦得灭亡。是为声闻、缘觉之法,如是方能真正了解分段生死之苦,以其除贪瞠痴之根本苦故。”这并不是佛的本怀,而是因为释迦应化于印度,纵观人间非圆满究竟,有生老病死等境界的逼苦,感肉体的痛苦不得自在,遂欲超出污秽之浊世而求清净安乐的世界。所以,释迦牟尼初成道时,转根本*轮,圆顿直显,开示众生直入佛之知见。其能了悟直入者,唯少数夙具利根的人。以此方便随缘说法。那么释迦牟尼降世的本怀何在呢?大师指出:“《法华》云:‘今佛转最妙无上大*轮,方畅佛之本怀,使一切众生授记作佛,于因地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方是佛之出世唯一大因缘也。”

  然后,大师又从世界宗教学术各方面,来观察佛应世的地位,从而更可以见佛的伟大精神。他从十点来说明:一、佛非多神教的神,也非一神教的神。世界宗教,大概分多神教一一如道教,一神教一一如基督教,无神教一一如佛教等。佛是全宇宙之正觉者,故非俗人向之求福避涡之多神教的神,也非创造主宰宇宙万有之一神教的神。二,佛非冷酷的厌世者,亦非热中的迷世者。佛教富于同情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积极的热心救世者,故非冷酷厌世者;又不热中于荣华富贵,乃是求正觉而得之者,故非迷恋尘世者。三、佛非宗教家,而也为宗教家。凡宗教家必须崇拜一种神,以为一般人之信仰,佛不立一神以令人信仰,故非宗教。然佛亦出其悟得之真理以立人之信仰,故亦为宗教家。四、佛非教育家,亦为教育家。凡教育家必有种种学科课程以为教导之标准,佛不以何种学科书教授他人,故非教育家。然凭其正觉大悲以随机化导,故亦为教育家。五、佛非哲学家,而亦为哲学家。凡哲学家必以其理智所推测之某种条件为真理,佛则不驰其理智以创立学理,故非哲学家。然凭其正觉大悲而为诸学者阐幽析微,故亦为哲学家。六、佛非科学家,而亦为科学者。凡科学家必精研物理,以为人类资生之用,佛则不专究一门求致物用,故非科学家。然凭其正觉大悲而随诸问者说明各种事情,皆合科学,故亦为科学家。七,佛为证真者,而也是应俗者。佛虽是实证真理者,而无执着故恒随顺俗情以为说法。八,佛为实行者,而亦是理论者。佛之为佛,皆由其亲身实行之成就。然成佛后,日为人说法而无暇晷。九、佛为超特者,而也是平常者,佛未出家前,已将常人一生经过做完,出家后皆为超人之行为。然亦仅享人之恒寿,同于常人。十、佛为莫测者,而亦是无奇者。佛之神通寂定,智慧辩才,均不可思议。然每早起晏息,穿衣食饭,无何奇怪。以此表现出佛以适应众生根机来施化度生,如《智沦》中所说的四悉檀;1、世间悉檀,以引起乐欲为宗旨。2、为人悉檀,以生善为宗旨。2、对治悉檀,以制止人类的恶行为宗旨。4、第一义悉檀,以显了真义为宗旨,这是佛陀自证的诸法实相。这四悉檀,就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众生得了什么病,佛就施予什么样的药给他。由此,随着时代、环境、根机的不同,所说的教法也应有所差别。所以大师指出,现在正是佛灭后第三千年的末法时期,修天乘行果,已不适应时代机宜。当今是科学知识爆炸年代,人类生活趋向于现代化,注重现实人生。在今日的社会,所向所依即非初期的声闻乐果,而是以实行人生佛教为契机。

 

  二、佛法是人类文化的升华

  1、众生升沉以人为枢纽。大师从人间佛教的立场出发,来提倡道德。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人类是一切众生上下升沉的总枢纽。什么原因呢?大师进一步说明:因为在人类中不努力行善而下沉为三恶道,努力行善而上升为四圣,可知上升下沉的枢纽,完全操诸人类。所以一切众生,有惑业流转的六道凡夫,有了脱生死证得涅槃的二乘圣人,也有觉悟向上而不退转的菩萨,还有福智圆满的佛陀。故人为轮回六道的苦缚众生,二乘为超苦众生,菩萨为觉悟众生,佛陀为究竟众生。

  因此,大师特别注重改善现实人生。强调以五戒、十善去净化人间,使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等,都能以佛教中的善法精神去完善。因为,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以善法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更何况依佛法修行,可由人生进升出世三乘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即所谓五戒进修十善、四禅八定而生天,观四谛而成罗汉,悟十二因缘而成辞支佛,修六度万行而为菩萨。再由天及三乘加功进行,成大菩萨,以大愿大悲普度众生,即成为遍在三乘六趣的大菩萨。由大菩萨积功累德,福慧圆满,乃证尽善尽美正等正觉的佛果。这样,人类为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由此人类可以说是一切众生的总代表,一切众生的转依处。所以,大师说:“我们应依佛的教法,在人类生活中,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渐渐向上进步,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表明了佛教极为注重充实人生道德,人生佛教更以此为基本。

  2、人为万物之灵。佛出生在人间,为广度一切众生而为说法,而说法的主要对象,乃是人类众生。为什么呢?大师认为,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有创造力。因为人具有三种殊胜。一、忆念胜:人类具有思惟分别一切法与丰富的记忆力。小时候做的事情,到老还不会忘记。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就是通过人的这种特胜从几千年文化历史经验的积累,代代相传,保持不失,而后进行考察、推论、总结,才发展起来的。所以佛法以此来启发真实的智慧,称为“生得慧”,人类经过学习发达成高深的智慧。二、梵行胜:人具有惭愧之心,而建立合宜的人伦关系,励行入情入理的伦理道德。以自觉的德行进修净行,有高度的道德意识,为了众生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在所不借。三、勇猛胜:人具有刻苦耐劳、勇猛精进的毅力。只要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即使遇到艰难困苦,都能克服忍受,百折不挠,达到目标为止。这种坚强的毅力,为人类所特胜。所以,在佛经里说,这三种特胜是一切众生与诸天所不及的。正所谓;“欲成佛道度众生,具足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鸟,神仙馀趣皆不及。”

  因而,大师指出:“要特重于人类,就如俗语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因人类在一切众生中,意识上有自由活动的力量,富于创造性,多闻博学,知识深刻。

  对于古人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道德等等,不但能完全接受过来,同时还能于中有思考力,起一种是否确实的抉择真理的作用。故人类虽为许多众生中之一类,而高过其他的众生,能以知识研究一切事物,能以众人的知识来作种种交换互助,在交换互助中完成创造和进步。”佛就是观察到人类众生有如此特胜的力量,所以在人类中现身说法度化众生。佛不在其他五道中成佛而出生在人间,以人类为教化的中心对象。这正显示佛陀特为人生应世,也揭示了人生佛教的原意。

 

  三、学佛是从做人起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按佛教来讲,我们今生之所以能得人身,那是因为过去世做了许多的福德资粮。既然得了人身,生活在这无边的人海里,要怎样去滋养他,维护他,才不被三涂恶道所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涯,使其向善的度过一生,得到人生最高的真实价值,才不辜负这难得的人身呢?大师认为,必须学佛才-有解决的希望,否则生死难关冲不破,弄到“船沉人尽”,沉到生死海里,失去难得的人身。依佛而学,走上学佛的道路,才能让我们了解人生真义,免除人生道上的危险。因为佛是圣中之圣,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

  那么,要怎么学佛呢?大师指出:“要使我们的思想与佛的思想合一,以五戒十善为根本。”以人生道德为出发点,先做好一个人,来净化人生,行菩萨行,树立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观。所以,大师在谈做人的时候,指出应从四方面来完善人生。第一、一切须以众生的利益为前提,这样才可造成完善的人生。所以,在佛法的原则上,需要贡献自己所有的,使一切人类进步幸福,使一切人类都无战争的灾难,而达到世界永久和平。第二、要明白因果法则,把个人的力量,献给大众的利益上,;而达到自他两利。第三、要有尊卑长幼、有次序的社会人生。第四、要有诚信,使社会能精诚团结,向上发达,合乎道德行为的理性生活,这就是佛法上说的五戒十善的人生。再进一步,就是大乘菩萨所行的六波罗密行,使一切众生都做到完善的菩萨行为,才是最完善最美好的人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法是指导做人的最高道理。每一学佛者都应先从人做起,有为一切众生谋利益,主修六度万行,完成最高人生,改良社会的精神。

 

  四、生活与生死

  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有两个意思:一是从思想上,来挽救中国佛教末流,以“死"和以“鬼”为本位的鬼本佛教。对治向来偏重“后世增胜”及“生死解脱”的流弊。所以大师从释尊出家修道的二种动机和成等正觉时的心境来进行分析。认为释尊出家修道的二种动机,乃纯为解决众生相残的生活,而转为不相残的生活。从大悲心所激发,而求无上遍正觉。释尊成等正觉之所解决的,为生活问题而不是生死问题。因此,主张重“生活”而不是重“生死”,也就是“不重死而重现生,不重鬼而重人”。因为在他看来,即有无际无尽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而别无生死问题之需解决。随着生活问题的解决,生死问题也随之解决,生死不过是解决生活问题上的历程而已。所以他说:“老病死等之成问题,由于未悟宇宙人生之真相,残害他生而得生活,造成人间极大痛苦,凭此私意,乃成问题而须解决。今见宇宙人生真相,本来寂静,究竟安稳,遂灭除杀他生自的私意,而成无始无终,无边无中的光明美满的生活,相利益而不相损害,浩浩无际,悠悠无尽。故生活问题的解决,即无老病死之问题。从而确正明了人生佛教之意义。”    :

  但是,向来学佛法的人受于中国世俗传统宗教思想的束缚,认为人死了,  就必须到地狱里去向“阎罗王”报到,死后为鬼。所以,都希望死了之后能做一个好鬼,死的时候能得到好死。只重“了死”不重“了生"。而事实上,人死了也不一定为鬼,或为天,或为畜生,或仍然转生为人。即使想要死得好,做好鬼,那也得生得好,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还有一些学小乘思想的人,注重“了生死”,追求个人解脱,成为“自了汉”。不注重人生的改善,只偏重于“死”而忽略于“生”。象这样为“了生死”者,在佛教看来,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不能很好地“了生”。哪能很好地“了死”呢?所以大师说:“应知佛法以大乘为主,小乘为从属。佛法之解决问题,亦以生活为主,生死为从属。”小乘法的建立,乃是佛在世时,印度社会思潮的反映,是以个人解脱而得自我独存为风气的。佛陀处此环境中,几乎无可宣说。然不说法,则觉世悟人之大愿无由实现,乃方便为说人无我的小乘法。可见,这并不是佛的本怀。所以大师提出以人为本位,来对治这类“重死”、  “重鬼”的偏见。

  二是显出大师重视人生生活,认为佛法是为解决生活问题,而且为人类生活问题的彻底解决。所以学佛法的人应先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只有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为时代所需,尤为时代潮流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使人们的人格完成,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才有积极意义,尤能由人生以通达法界缘生无生,无生妙生的义理,从而应机宣扬人生佛教的意义。

 

  五、由人而四圣的进化人生

 

  从以上几点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佛教是为人生而施设。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注重现实人生,改善人生,来适应时代机宜。这种改善人生,在中国的儒家说人性是善的,将此善性扩大,成贤成圣都是由此而来。完全以人为中心,其他一切环境,全由人的功用而达其美善。这种道理儒家已有详尽的发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国人心向善的一个准则。而佛教的人生又具有什么特别殊胜之处呢?

  大师认为佛教的人生是进化的人生,由人而能达成四圣。所以,他在《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中指出:“由人修行增进至超人的胜行,或是三界天神,或是出世二乘圣贤,大乘的菩萨行,皆从人成。这是人生向上胜进中的超人。进而由胜进中的超人,修大乘行达到不退转的地位,是为二乘圣者的极果,以菩萨圣位亦可包括二乘圣者,大乘圣者所修菩萨行,教化一切众生,为利生故,遍入三界五趣,除佛的法界外,其馀的九法界众生皆是菩萨行化领域,居于九法界之最上位,与第十之佛法界相近了。这是人生向上进化至不退转地菩萨。最后达到无始终,无边中之宇宙完善人生,亦是佛陀证到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境界,一切法的范围有多大而佛的智境就有多大,一切法的边际,就是佛的智慧法身边际。人生改善是人生佛教所提出的论点,是为适应当今世界人类的需要,由人的立足点,而达到成佛的果位。这就是佛教所特有的深度,为儒家的思想所不能及。因为儒家的思想只说到人间,人间之外的事一概不论。所以依人间改善为人生究竟,就不能得闻超入之外的佛法,人们也就只能溺于生老病死之苦海,不得出离。”

  因此,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主要的宗旨,就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人生,进化人生,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的极果。以此宗旨来契合佛陀应化的本怀,契合现实人生之机,而使佛教能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人群中去,积极投身于社会,利益于人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 

 其它法师: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释隆迅) 

 其它法师:念佛与修行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