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明法师:禅修的主要途径 四 禅修目标对象的选择


   日期:2021/9/4 17: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禅修目标对象的选择

    修禅定首先一定要找个目标、对象,就是所缘境。

1、选择所缘境的原则

    这个所缘境要有所选择。有两个原则。

    第一是能净惑障的。就是你所选择的所缘境要能清除你的烦恼习气。第二是能减弱你强烈的执着,要随顺于真理。事实上,禅定是通内外道成就的。四禅八定,所有其他的宗教都是共同成就的。在佛教看来,禅定只是一种手段,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最终目标,成佛才是最究竟的成就。因此佛教的不同在于它有正见,能够破除能所执着,这样才能趋向于解脱。所以所缘境要随顺于真理,要趋向于解脱,要能生起功德。

    所缘境要选能产生功德的,不能缘于男女相上。比如一个帅小伙的所缘境是一个美女,那就完蛋了。不但不能够生起功德,反而产生更深的贪着。因此你的观想只能缘于佛或其他的所缘境。为什么要选择观想佛陀不观一个美女呢?这有讲究。因为对美女,凡夫本来天生的就有一种贪染心,强烈的占有欲,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而观想佛陀的相好庄严,你的执着会相对减弱,同时生起恭敬尊贵感。由于所缘境的不同,出发点不同,而产生的结果也会大大的不同。所缘境也不能缘在一些恐怖的东西上。

2、所缘境的种类选择

    所缘境有多种选择,有从外到内的选择。

    比如有些人练气功,在外抱一个球。有的专盯一个外在的木球,然后就这样一直死盯,集中再集中,专注于它。有的人是晚上关灯后,点一盏油灯,只有一盏油灯亮在黑暗房中,然后站好姿势,集中精神专注于油灯上。这是在外面寻找的对象。

    还有一种是将所缘境从外物转移到我们的身体上来,比如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四个要观察的地方,四个要用心的地方。我们说要安身立命,到底我们的心要放在哪里?佛教里说,你可以观身不净。观身是怎么样,把心放到你的身体里来。比如观呼吸,把鼻子当成一扇大门,呼吸就像进出的人来来往往,你就像看大门的人。有几个人进来,几个人出去,你记得清清楚楚。也有观鼻端的亮点,或者吸气进去鼻端的清凉感。这样会让你的心局限在你的人中这个地方,感受呼吸的进、出、冷、热、轻、重、滑、涩、流畅、不流畅等各种相。你就这样清楚观察呼吸的状况是怎么样的,这个就是把所缘境由外放到内。

    还有的人把注意力放在丹田,或脚底下,以身体的某个部位作为所缘境。比如我们走路经行的时候,注意脚抬起来,到脚向前移动,到最后踏地,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这都要培养一种正知,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很麻木无知。佛教就是要培养你的警觉性,觉照性,把注意力提起来,让你能够兼顾到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再有一种,是将所缘境从身体的外面移到内心。你可以观想佛像,可以念佛持咒。甚至可以观一个意境或者一个意象,然后把心放在那里。像佛教里面念咒,不管是念六字大明咒、大悲咒还是文殊咒。这个咒从心里发出来,用嘴巴念,然后耳朵听,这叫心念心听。听要用心去听,把你的心放在这个地方,不要丢掉。如果丢掉了,马上回来提起。提完以后又丢了,就再提。开始的时候,可能丢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发现了,马上警觉,提起来。这样缩短时间,从一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从半个小时到一分钟、两秒钟。到了最后,将动未动的时候,都能发觉了,还没走远就又马上回转来。这是慢慢的收缩,让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让它流动、流散。丢了就提,提了又丢……慢慢缩短丢失的时间,你不能离开所缘境。这是一个重复训练的过程。如果能够保持在所缘境上,那怕是如波浪状的强烈起伏,形成S线,也还是修定,只不过这个算散修吧。当然,如果通过对心的训练,能够慢慢拉伸压平到平衡直线,是接近理想的状态。

    这些都是有所缘、有相的修行。六根所对的六尘,都可以作为修定的所缘境。以后如看到有人在修行,你一问就知道是怎么修行的,是以什么对境起修的。不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所缘境,还有一种是从大到小。

    从大到小是怎么样的呢?比如那个木球比一盏油灯要大得多对不对?然后所观的呼吸比这个油灯又要小,心里面观境的微细相有可能就更小了。如果观的对象越细、越小,心也就会相应跟着细下来,变得越集中、越专注,越明净。像我们的呼吸,开始可能很粗重,气喘如牛,比如跑步的时候。然后慢慢地,呼吸若有若无,像空谷的幽兰一样。文学作品中,经常把女孩子微弱、细长的气比喻成幽兰吐气一样,那么优美。气息跟我们的心是有关系的,气越细,心就越细,这个是对应的。就像人骑在马背上,马就如你的气息,心就是人。马跑得快,人也跟着在马背上跑得快;如果这个马跑得慢,心也跟着缓慢下来。所以修行取相有从粗大到细微的一个过程,当然还有反过来的从小到大的取相法。比如取鼻端的清凉感,是小而紧的,随着深入,就开始慢慢扩大到全身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有所缘与无所缘的选择。

    有所缘是缘于事相的修行方式,无所缘是没有对象的。我们前面讲的是有目标有对象的修法,禅宗多是没有对象的修法。是无所缘、无所止的,完全围绕着拆开能所对立这个要害来修的。把你所缘的对象夺掉,使其失去平衡,所谓的耕牛夺走。一个农民在耕田,突然牛被人家赶跑了,那还耕什么田?或比喻为“夺饥人口中之食”。一个乞丐饿了个半死,好不容易乞到一个馒头,正要饿狗扑食,抢吞到肚子,被人猛然把它夺抢了。这种意外的画面出现,他当时肯定会惊愕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此时此刻,你是否足够伶俐体会本心,这个就看各人的福德因缘了。“夺饥人口中之食”,就是当时失去了所对的对象。

    还有一种有相跟无相。

    《华严经》里面所讲的都是一种无相观。比如你观一个对象,集中完以后,慢慢扩大。像你观完人中之后,已经相对稳定了,就要慢慢扩大到全身。全身的每个感觉都要知道,再扩大到房子,扩大到十方,扩大到整个法界……最后还要把这种广大相清除干净,到无相。就是这样从小到大,从有相到无相的修证过程。

    《华严经》告诉我们一种珠网观。珠网观是借帝释天宫殿里所装饰的一张珠网来形容的。像打鱼的网,每个网有结,每个结就是一颗透明发亮的珠子。任一珠影都可以投射到其它所有的珠子上去,其它所有的珠子又都摄入到任一颗珠子中。这颗珠子又含摄其它所有的珠子,投射到其它珠子里去,其他也是这样。它们是平等的,一切全部顿现,不来不去,重重无尽的。这个观法就叫无相无尽观。

    你要是掌握了这个原则,别人怎么修,你一看就知道了。我把原则和对象讲明白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