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麻天祥教授:空、有二宗内在逻辑调适及法相宗之传衍


   日期:2021/10/20 16: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空、有二宗内在逻辑调适及法相宗之传衍

麻天祥

玄学者,本体之学。故言哲学或创一学说,首先要决定宇宙起源之事,即立一本体,以为立说之方便。故有水、火、10gos、理念、自在、道、理以及god创世种种立说。佛家则不同,以世间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而否定本体之有,故以“空”立论,即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谓即是空”,“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一切事物相对待而生,破对待而灭,因此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也就没有超越一切、生成一切的绝对存在,即主宰或本体。所以,应当说佛家之学是非本体论的。为了证成这一与众不同的非本体论,佛门弟子,辩才无碍,相继有二空、七空、十一空、十三空、十六、十八空之说,既空心,亦空物,既空内,又空外,进而空空,即空一切所空。概括起来,无非是三空:空我、空法、空空。

然而,这种否定一切事物固有自性的非本体之说,也给佛学自身造成了理论上的危机:

1、否定一切自性,势必否定佛家的终极追求,即Buddha,或说佛性、觉悟,也可说真如性。

二、因缘生法,本身也是一种属性。肯定它,就是承认万事万物仍然存在一种恒常不变之性——变易的“无自性”之性——并主宰或支配着自然、社会、人生的生灭变化。

如此也就不能单纯用“空”论来阐释其性质了。这就导致佛学上的两个二律背反:

大干世界无生成一切之本体;

大干世界有主宰万物的终极力量。

事物不断生灭变化,故无常驻不变的自性与实相;

事物皆因缘和合,故“变易”之性则为永恒。

显而易见,这是佛学无法解脱的理论上的自我冲突,直接影响了佛学的严密性与完整性,即使呵祖骂佛、离言离相的中国禅宗,仍不能脱“识心是佛”的本体论倾向。所以,无论是原始佛教,还是印度部派分裂以后的佛教,乃至中国的各宗各派,无一例外地在这自相矛盾的理论中,探寻内在逻辑的新的思路,力图通过个体、主体、本体之间关系的辨析,阐明“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之非本体论的“空”义。故说有与谈空之说并起,空、有二观为破空、有二执。既观无实我、无实法,以破有执;又强调观有因果之事法,涅槃之妙体,以破空执。自分析名相始,至排遣名相终,确立“唯识无境”的法相唯识理论,正是在佛理的不断演进中脱颖而出的。

可见,佛学衍化虽极繁赜,但把握有、无二宗即可窥其全豹。印度部派佛教,一自小乘之大众部进至大乘之空宗;二则由小乘之上座部演为经量部,再至大乘法相唯识之有宗。前者发挥佛说而不拘文字,注重法性之体认,渐偏于说空;后者研讨经教之文而重法相之分析,故趋于说有,由是而主张本体实有,下启阿赖耶之说,更有相不离识之学。显而易见,上座部系统,由一切有部发展而为法相唯识之学,有宗说理之脉络当尽在于此。

佛法东渐,空宗与道家自然虚无之理相契合,而流行中土,但前述理论上的矛盾也为有宗创造了生存的空间。玄学家自有祟有之论,僧肇更是从认识发生论的角度,强调“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既指出了当时般若三家的“偏而不及”,也为说有立定了事实的依据。所谓“欲言其无,事象既形,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故曰非无;非真非实有,故曰非有”,正是其不真空论的理论支柱。而“虽有而非有,虽无而非无”则是其对空有观念的辨证论述。此后,《地论》、《摄论》、《瑜伽》、《毗昙》相继传译并盛弘北方,皆说有之学。于是,空有二宗,相得益彰,亦是学术衍进的自然趋势。

唐初,玄奘西行求法,所学虽不拘一宗,然实偏执于有宗法相唯识之学;其师资上接印土龙树、无着、世亲、护法,既受《瑜伽》于戒贤,又学《唯识抉择》于胜军,而所译因明二论,皆陈那以法相改造之说。其艰难竭蹶,苦心经营,立唯识之意,创法相之宗,并得窥基、圆测诸弟子发扬光大,法相一宗,遂得以与其它诸宗鼎足而立,蔚成隋唐佛学之辉煌。

玄奘之学,传印度无着、世亲之教。《瑜伽》乃无着所记,《唯识》则世亲之书。玄奘传译,虽有法相、唯识、俱舍三系,唯识既有基、测二家,俱舍也有普光、法宝两说,但以相说识,以识见相,法相、唯识相依,实为一宗之义。俱舍乃法相之先河,因明亦为论说相、识之方便,实无法相、唯识分宗之事。晚唐以后,简易直捷的禅宗思想风行天下,法相宗则因其“无种姓”者无佛性的极端主张和繁难艰涩的名相分析而终趋于衰歇。

宋元以下,法相宗虽不绝如缕,但也有如智旭藕益大师,因融合性、相二宗,而究心法相者。其专着《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等,使法相之学不致湮灭。学术界也别开生面,有志于名相辩析之道。明儒罗钦顺《读佛书辨》,所引虽系禅宗典籍,然其辨析经义却在识、相之间。其以名相为妄,以识为真,既讲“万法唯识”,“种种差别不出心识”,又以海、浪、风喻八识、六识和境界之风,说明“六识从六尘生”,.“境界乃自心所现”,完全是法相宗分析名相、排遣名相的从人之途。于此亦可见法相之学在知识界的传衍。

《相宗络索》是王夫子继罗氏之后对法相宗认识论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之作。他由八识、四缘、三性、五位唯识、六位心所等种种范畴分析始,至“转识成智”止,即“八识转成四智”,说明“唯识一宗,该尽万法,一切事理见相,善恶凡圣,皆识所证”,以及“七识灭尽,平等智显”的唯识观念,由是而开近代法相唯识学复兴之先河。

法相宗消沉以后,宋、元、明三代六百余年,禅风席卷天下,几乎可以说,除了禅宗别无佛教。然而,山林佛学内部就衰,寺僧半起白徒,于是宗风衰颓,教门仅存躯壳而已。但佛学广泛渗透的结果及三教汇通的趋势却蔚成士子研习佛典之风。至晚清,各种机缘聚合,佛学借居士、学者推动之力,实现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而得以复兴。而且,清代学术,由虚趋实,倾向客观考察,所以,在佛学界也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而倾向于隋唐时代脚踏实地,研习佛理之途;晚近又受西方科学思潮之影响,法相宗辨析名相的精细工夫在与之相合,故学者、居士多采法相唯识之说,以为经世、治心之具,以及构建哲学体系的思维资料。寺僧也有以法相唯识之理,阐述其人间佛教、人生佛学的。其中,杨仁山推动于前,欧阳竟无、韩清净、太虚助浪于后。学术界先有谭嗣同以唯识之说构筑其仁学逻辑结构,继有梁启超分析名相、心法的心理学浅测、章太炎真如本体的法相唯识哲学、熊十力本心本体的《新唯识论》、王季同、太虚的科学唯识论,以及王恩洋、梅光羲、吕激等人的法相唯识研究,使玄奘传译的法相唯识学再现辉煌。而欧阳竞无其人其学,在这支劲旅中皆足以独步千祀。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麻天祥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麻天祥教授)  

 麻天祥教授:问禅——禅与史实 

 麻天祥教授:五台山佛教与《五台山佛教史》 

 麻天祥教授: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麻天祥教授: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 

 麻天祥教授: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麻天祥教授: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麻天祥教授: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 

 麻天祥教授:佛家说“吃” 

 麻天祥教授:理学与禅学 

 麻天祥教授: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 

 麻天祥教授: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 ——谈佛光山“四化” 

 麻天祥教授:《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