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志远教授:佛门一粒米


   日期:2021/10/29 12: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门一粒米

王志远

1994年春节的前一天,我和妻儿一同从北京赶到厦门。对鹭岛的厦门虽闻名已久,却还是第一次飞临。与北方相比,这里的春节少了些冬去春来的意味。在我的眼里,青山依旧绿,绿水依旧长,和风徐徐,已知北京四、五月时的模样。只是傍晚有些寒意,但也不过略似十月的秋凉。 

我来参加南普陀寺的一次盛会。盛会有两项内容,一是庆祝禅堂落成,二是南怀瑾先生将来新禅堂里为大众讲七天课。而主持这两件大事的,都是方丈妙湛大和尚。 

我没见过妙湛法师,仅仅知道他最重文化最重教育,是佛教界中以文化和教育推动佛法弘,传的大师。我想,他或许就像一位学者吧?

除夕之夜,我被请到斋堂。这里是平时僧众共进斋饭的地方,在这辞旧岁、迎新年的夜晚,成了全寺上下同度佳节的会场。走过周围坐满了僧人的一桌一桌的摆放着糖果、瓜子和水果的节日“茶筵”,我被一直迎到最里面、最上首的一桌旁,在左手处落座。

在这一桌主座上,一位长者泰然而坐。他的面庞方中略圆,慈眉善目。上眼皮由于年老而松弛,然而两点炯炯的目光却像黑夜里的星斗一样,似乎不经意地闪着光芒,反倒射入了仰望者的心田。他并不像什么满腹经纶、踌躇满志的学者,他只像一位慈祥睿智的老人,但我已经一下子就认定了,他老人家一定是妙湛法师。

老人向我微微颔首,嘴角挂上一丝笑意。他没讲什么,连一个字也没讲,然而,我却感到心里是那么充实、那么亲切,仿佛他已讲了许多,仿佛我们已相识许久。

除夕的茶话在进行。始终是妙老做“开示”。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妙老一直在讲。我坐在那里细细地听,渐渐发菩提心现他竟然是在重复几乎相同的一段话。我不禁一惊。而更使我自己吃惊的是,这几乎相同的不断重复的话,竟然像陈酿的老酒一样,使我激动,使我深思,使我终生难忘。

妙老反反复复地讲一句偈语: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此生不修行,披毛戴角还。

妙老讲的是出家人要珍惜大众的供养,哪怕是一粒米,也要看得比须弥山还大、还重。对大众供养的最好报答,是竭尽一生的刻苦修行。如果只享用而不修行,下辈子免不了要变马变牛去偿还。

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在穿着深赭色、黑褐色僧装长袍的僧众的围坐中,只我这一个白衣人,聆听一位佛教大师对教内徒众的训诲。我突然感到心头的沉重。

我常常见到的,是信众虔诚的敬养,是僧众的坦然的受纳。我何曾想到过,一位德高望重的佛教大师,在除夕喜庆的夜晚,却语重心长地讲着这样一个回报众生的严肃话题。仅仅是能想到提到,已经足以令人感动了,更何况他是那样诚恳、那样认真。他不是说给别人看的。他几乎是在喃喃自语,仿佛一位慈母在除夕的灯下向儿孙们述说着自己一生的做人准则。

如果每一位中国的僧人都这样想、这样做,中国佛教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这样想、这样做,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古人做官时,为了提醒自己,竟能写出“尔食尔禄,民脂民膏”的警语,高悬在座右,其高风节、悲悯情怀,难道不正与佛家相表里么?

我敬重佛门,还不止于此。妙老偈语中的后两句,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因果观。我推崇建立因果观的任何努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这样的信念中,有一种正义的力量。一个公平的社会,一定要有正常的因果关系。因果颠倒了,社会必然混乱;社会的不公道,必然是由于种瓜的得了豆,种豆的得了瓜。正是有了因果观,佛门之人才不畏果而畏因,坚信造善因而必得善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既存善恶终有报的信念,便能安分守己、不作非非想。如果有什么人还想说这也是迷信的话,我祝愿他死后得到机遇变成一只老狐狸,以便终有一天能去忏悔。

在我的印象中,妙老头上和身后是光是越来越明亮了。或许那只是因为我心中的一切念头都涌向了那里。这记忆并没有随着岁月流失,反倒愈来愈清晰。

除夕之后,我只见了妙老两面。

一次是我去向南怀瑾先生辞行。由于事先不相识,又无缘相通,我没有得到听课的席位。所经,初次见面也成了初次别离。先生离座还礼,反倒使我受宠若惊。当然,也正因有此一面之缘,此后我才得以屡受南老师恩惠。

使我难忘的,是看到妙老端坐在讲台左侧。宽容、大度、庄严、肃穆。他似乎在听南老师和我说话,又似乎在看着满堂的打坐人。他置身在数百众之中,却仿佛已面对着白云流水。我想起那天登五老峰归来写就的

“登山望海歌”

登上高山,遥望大海,

波光粼粼,明明就在眼前,

其实不在天边。耳旁又响起

海潮的絮语,其实是山风吹过心间。

从厦门回到北京后,我曾在《佛教文化》期刊上写道:“祝贺妙湛大和尚主持禅堂初讲,广开言路,功德无量。并为参加禅堂落成典礼所受之礼遇再致谢忱。

贺诗谨奉:“

稳坐山气派,弘传海胸怀。

南天擎一柱,只眼大道天。”

诗中写到的山与海,一柱和只眼,都是我在禅堂里那一瞬间感受到的。

另一次见到妙老,是妙老特意在方丈楼为我送行。这一次得以和妙老亲近,谈了不少发展佛教文化的构想。妙老诚心诚意地约我来南普陀讲课,我感到十分荣幸。妙老讲话是东北口音,在南海佛国里听到这么淳朴的语调,备觉亲切。

我毕竟是要走了,尽管和妙老还有不少话要唠唠,但想的是还会来。妙老却比我更珍惜这会面。或许我那时还是年轻了些,一步步走下楼来,没有太多的犹豫。直到走下楼才发现妙老也随之送下楼,直到走出门才发现妙老也随之送出门,直到走开了几十米,当我恋恋地回首一望时,才发现妙老他老人家仍站在楼前,一位八十多岁的风烛残年的长者,手臂倚着年轻的侍者,依旧望着我。

我心头一热,双眼忽然模糊起来。我禁不住回过身去,遥遥地,向着老人家深深一鞠。几滴热泪,禁不住洒在南普陀的净土上。

妙老到北京治病,我知已晚。他刚刚离去,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言。

去年秋天,一位朋友从南方归来,说有极珍重的宝物赠我。自锦盒中取出,方知竟是妙老的一枚舍利,一枚小米大小的略有点微红色的舍利子,静静地躺在一尊大约30公分高的透明的小宝塔里。朋友从来未听我讲过我与妙老的深情,也没有人对他说过我对妙老的思念,但他却将妙老的舍利子捧到了我的面前。

妙老,是您也思念着我吧?

妙老,我眼前这一粒圣洁的米,我心上那一座崇高的山。

1997年11月11日子夜2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志远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志远教授)  

 其它:一心与多门(王志远教授) 

 王志远教授:佛教的智慧 

 王志远教授:一心与多门 

 王志远教授:佛教在中国的4个传承 

 王志远教授:论破山海明的禅学教育实践和思想 

 王志远教授:关于对所谓“寺院承包”的看法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教授:关于天台哲理的一段联想 

 王志远教授:佛书画三昧耶――《禅林墨语》序 

 王志远教授:佛教蓝皮书撰写者 用智慧点燃生命的灯盏(王志 

 王志远教授:中国佛教信众三类人群总数2亿 80%没有正式 

 王志远教授:鱼山梵呗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