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下)


   日期:2021/11/12 17: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潘宗光:我所认识的佛教(下)

十二因缘、四圣谛则是指修行的方法,无十二因缘和四圣谛,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固定的。不要觉得现在所修的法是最好的,其他人的就不好。修行没有好或不好之分,只要能帮助我们顺利改变心理状态的就是好的方法。所以,《心经》强调不要执着任何修行的方法。了解佛法后,就要将其融入生活当中,而发自内心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修行。

经文接着是“无智亦无得”。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要想去追求什么结果。如果你强行追求,就不能得到。你不强求,自然地发展下去,就更容易达到修行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因为没有执着,一切的菩萨,一切的佛,都是透过智慧得到解脱,得成正觉。“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达到圆满的解脱境界。“般若波罗蜜多”就是通过智慧达到我们修行的最高境界。

在整部《心经》,最乐为人传诵的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容易理解,我在这里给你们讲解一下,好让你们对“空”有基本认识。在现今社会里,人们已习惯将自然规律融入生活中,所以面对某些规律我们习以为常,不会觉得奇怪。比如说重量,是一个普通名词,每个人一定会有一定的重量的。它其实是一种自然规律,就是地心对我们吸力的多少,吸引力越大,就越重;吸引力越小,就越轻。重量是无常的。假设你在地球表面是六十公斤,当身处海拔很高的地方时,地心吸力会减弱,你就没有六十公斤了。所以,当环境改变了,重量也随之而改变。认识到这些自然规律后,我们对重量这回事就不再觉得奇怪。

除了地心吸引力外,宇宙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熟识的自然规律。例如,根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的规律,它指出事物是不能单独存在,而且是不停的在改变。事物是包容的,有些东西包容性比较大,有些则比较小。比如说你给人骂,假如骂你的是你的父母、老师,你可以容忍下来,包容性较大。但假如骂你的是敌人、仇人,你就不会接受,包容性较小。每个人内心的包容性会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所改变。我们姑且用“空”这个名词来代表事物的无独立性、变化无常性、包容性,等等一连串宇宙共通的性质。我希望这样解释空能有助大家初步的理解,若要更深一层体会空理,便要多看佛经、多修行。

什么叫包容性?我用“零”来解释。零这个字很有意思,看来什么也没有,但变化却很大。譬如说一个坐标,把它放在哪里零就在哪里,任何地方都可以是零。零这个字有很大的力量,用它来乘任何数字都等于零,用它来除任何数字都可以变成无穷大。在100后面加个0就变成1000,但减一个0就变成10。但零也可以不改变其他数字,一个数字加一个零或者减一个零都是不会改变的。所以零虽然表面看来是什么都没有,但却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空的英文是“emptiness”,意思也是什么都没有,但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包容性亦最大。要是一个杯装满了东西,不空掉就不能再加水进去。或者以上所讲仍未能把空的特性全说出来,但暂时我们可以集中在无常性、无孤立性、互相依存性、包容性等佛教基本概念来理解。

《心经》说“色不异空”,那“色”又是什么呢?“色”不是颜色、女色,而是物质,占有空间的东西。既然是物质,就必定拥有物质的共通性,即是重量、体积及空性。“色不异空” 就是说色不能离开空性,就好像说色不能离开重量、体积一样。平常说“四大皆空”, 人们以为四大是酒、色、财、气。但其实四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物质的状态――液体、固体、气体,和能量。例如水是物质,在正常的状态是液体,当它的能量在加热后增大,到摄氏一百度时变成气体。当温度降到零度,能量降低它就变成固体的冰。四大指物质,更指身体,地代表固体的坚硬性,如身体的肌肉和骨头;水来代表液体的湿润性,如体内的血液和汗水;火代表能量的温暖性,如人的体温;风代表气体的流动性,如人的呼吸。

现在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物体的重量是怎么样被人所体会呢?一定要透过某种方法表达出来,才能令人感受到有重量。如果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重量。所以重量一定要通过物质来感受出来,所以重量不能离开色。同样原理,透过认识每件事的变化,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便可以体会到空性。因此,空亦必须通过物质的变化才能被体现出来。所以说“空不异色”,空不能离开色,没有色就同样没有空。表面看来色与空好像是两件事,其实两者是分不开的,互相牵连的,就好像人﹙色﹚跟重量不能分开一样。故此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经文有很深奥的道理,但学佛不仅仅靠念经就可以,如何将理论演变为我们的修行方法,即怎样将经文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说过佛经主要是帮助我们怎样做人、怎么修行,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掌握经文内容,将之融入生活中。我们继续环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来讨论,看看它怎样帮助我们做人、修行、安心。

大乘佛教的修行是自度与度他并重。自度就是提升自己的智慧,帮助自己了解宇宙的自然规律,了解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里面,也就是达到修行的理想境界。度他是要加深慈悲心,帮助其他人一起修行,致使每个人都好,整个社会亦好。如果一个人只有智慧没有慈悲,他只会越来越自大。但空有慈悲而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比如帮人不分好坏,帮助了一个坏人,而他利用所得到的帮助去作恶,无形中使我间接做了坏事。正确的慈悲是用智慧帮助他,帮助他修行来得到改变。我们做应该做的慈悲,不做不该做的慈悲,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和慈悲是分不开的。大乘佛教强调修六波罗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用这六个法门来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慈悲。

佛教有一句偈“观色即空成大智”,就将“色不异空”及“色即是空”的修行精要点出来。当我们了解宇宙一切事物的空性之后,就不再执着,提升自己的智慧就是自度。《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我们不要老停留在好与不好、过去与未来,最重要是活在当下,好好掌握目前的机会!我们既要吸收过去的经验,现在更要好好做人,多做善事,多结善缘。未来很多事不是我们能决定的,遇到紧张的事物就应该放下,珍惜当下,努力修行,增进智慧。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理会表面的事物,表面的相是不实在的。大家要明白表面的好与不好、快乐与不快乐都是虚假的,在短暂的片刻过后便会呈现出不同效果。

佛教另外有一句偈“观空即色成大悲”将“空不异色”及“空即是色”的修行精要点出来。 空代表变化,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身边的人和事,修度他的慈悲心。现在很多人心态不很完善,我们可以多运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其他们改变心态,令其变好,社会亦因而变得融和。只要能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间净土就在面前。

发慈悲心帮助他人,从他人修行过程当中,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修法和空的关系,这样同时增强自度的效果。当修为越高,就越有智慧自度,也越容易发慈悲心度他,所以自度与度他是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经文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后,就立即跟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合共成四句偈以强调自度与度他的互动关系。

现在尝试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阐释《心经》这四句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的《心经与现代管理》。“色不异空”是提升智慧。我们做管理要当领导的角色,要制定策略性计划,有效地带领整个团队向前迈进并超越既定目标,是领导式的管理。“空不异色”是慈悲心,就是帮助我们的员工,増加他们的归属感,发挥他们的力量和团队精神,是支援式的管理。什么是支援式的管理呢?管理者要明白员工是人,不是赚钱工具,虽然员工要赚钱,但也有自尊,所以做老板的不仅要给他们工资,还要帮助他们达成心愿,促进他们成长。支援式管理着重建立有人情味的机构,建立员工归属感,例如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表扬员工成就,总之令他尽量投入。要是员工觉得公司不好,不服气,可以产生很大的破坏。例如一所高档的餐厅,其中有一两个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很差,客人去了一次就不再有第二次,这样就会对餐厅带来很负面的影响。要是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这情况就不会出现。

综合而言,空的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即领导式与支援式的互相配合,互动互补。英明的领导再加上慈悲的关怀才能激发员工士气,让他们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增加机构的工作效果。

现代管理应该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除了对员工个人外,管理层还必须对社会负责。因为,每个机构都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大家息息相关。过去有些工厂为了赚钱就随便将污水倒到河流里去,对环境产生的恶果要由大家来承担,整个社会要投放很多资源才能把它清理好。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要考虑工作流程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向社会大众有所交代。

最后,让我讲讲佛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质均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质子、电子等微小的粒子组成。它们组成了微观世界,科学家运用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来探究其中运作。量子力学有两个基本的原理,一个叫“物质的二重性”,一体二元,在这微观世界里,物质的表现可能是占有空间的质点(particle),也可能是不占空间的能量,即微弱的波动 (wave)。质点和波动同是物质的表现,一时看它是质点,另一时看它却是波动。两者代表相同的东西,但到底是以那种方式表现出来呢?那要看当时的环境(缘)。

量子力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测不准定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我们测不出粒子的准确位置在哪里,因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会影响到粒子的位置,所以没有客观的方法可以找出它在哪里。刚才讲过,每一种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分为电子跟原子核,原子核里面是中子与质子,再分割成为夸克,微子,就已经很小很小了,微小到好像不存在。但肯定又是存在的,要是不存在,怎么会有电子、原子等物质?只不过太微小了,显现为一种能量或波动,故此也是空的。根据量子力学,物质不能离开空,即“色不异空”。微子粒子从“无”慢慢结合起来,演变出来,变成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最后变成物质。《道德经》也说,物质是从无中慢慢产生出来的,这统统可以说是“空即是色”。

另外,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式,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能量和质量是互相变换的,这是科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与佛教的空、无常、无我等思想,可说是非常吻合。他的相对论很深奥,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释,假如一艘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星际旅行,根据相对论,飞船的速度加快,行程距离便会缩小,距离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变动的。因此,可以推想,只要宇宙里面有活动,整个宇宙也在变、是无常的、无我的、空的。虽然佛教和科学有很深的关系,但可惜很多人不了解,甚至认为佛教是神秘的东方宗教、不科学。希望你们听过后,对佛教跟科学的关系能有所了解。

总结而言,佛教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不是迷信的,而是科学的。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心安好,通过安心以提升智慧,增长慈悲心。禅定可以帮助我们安心,但并不单在打坐时才是禅定,我们只要每一刻的心都属于自己,思维不被外面环境影响便可算作禅定。惟有在禅定的状态下,我们才可以增长智慧及慈悲。《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种境界是佛菩萨达到的境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智慧,安自己的心。大家不妨在晚上问问自己:“今天所做的都问心无愧吗?”如果答案是肯定,心便安了!要是人人都这样做,尽自己的责任来建立和谐社会,那么人间净土就会在我们面前出现,不用跑到老远的西方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  

 其它:十二因缘(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十二因缘 

 潘宗光教授:空 

 潘宗光教授:如何推动佛教教育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潘宗光教授:出世心·入世事 

 潘宗光教授:潘宗光教授谈佛教与科学(访谈实录) 

 潘宗光教授: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 

 潘宗光教授:现代社会中净土法门的弘扬与实践 

 潘宗光教授:著作摘录 

 觉真法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潜心学佛 

 科学家潘宗光教授亲述学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