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境法师:禅的名义


   日期:2021/11/15 2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的名义》

2001/2/3-4讲于加州大觉莲社

大觉莲社主人叶敏居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今天有因缘我到这里,我们共同地学习佛法。我原来和叶居士说这件事的时候,我是说这个讲题是「禅与净土」。但是我现在想,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想可能我就讲一半好了,就光是讲禅,净土不讲了。

禅这件事,我们汉文佛教徒听到这句话,很容易想到中国禅宗的禅,很容易这样想。在我个人的看法,古代的禅,达摩禅师来到中国,他传的禅是非常殊胜的;但是后来的禅,另当别论。现在我们要学习禅,也不限于禅宗的禅。我认为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都是禅!禅是遍于一切佛法的,不是单独地有一个禅,我个人的思想是这样子。现在看我写的讲稿。

禅是梵语,汉译叫做静虑。

「禅是梵语」,这不是中国话,「汉译叫做静虑」。「静虑」这句话,「静」主要指我们的内心,内心能够寂静住。我们的心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是动乱的,现在学习佛法以后,要改变这种情况,要寂静,不要乱,这是一。「虑」是智慧,凡夫一直是没有智慧的;但是学习佛法以后,要有智慧。但是静虑这个虑,这里似乎又不是指佛法的智慧,是世间的智慧,但是超过了欲的境界。这就简单地说到这里。

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

下边我引《摄大乘论》上的话:「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这是《摄大乘论》上的解释。能够消除所有散动,就是经过长时期的静坐,要有一个方法的。用这个方法消除内心的散乱,使令心不要动、不要乱,就是明静而住的意思。「及能引得内心安住」,前面是动乱消除了,然后内心就能够明静而住,这就叫做静虑。这样讲静虑,这不是佛法的静虑,是世间人的静虑,就是指色界天的那个静虑。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欲界,要超过欲界、达到了色界的境界的时候,他内心的寂静住叫做静虑。所以这不是佛法中的禅,是世间上的禅。但是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为什么讲世间的禅呢?因为世间的禅,在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也需要,也需要这个禅,所以要讲这个禅。这个地方我就讲到这里,看下边的文。

消除令心散动的不善法——五欲、五盖等,引得内心安住一境,不驰求于外,令内心得到安隐寂静的喜乐。这只是止义,未及于观。

「消除令心散动的不善法——五欲、五盖等,引得内心安住一境,不驰求于外,令内心得到安隐寂静的喜乐」,这也就是解释前面这一段文。就是要用一个方法,消除我们内心的散乱,心里面不动乱。

动乱有几种情形:一个是我们接触到可爱的境界、可憎恶的境界、各式各样引起烦恼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乱了,这是一种。一个是我们在禅堂里面静坐,我们没有接触这些杂乱的境界,但是内心里面就胡思乱想,那还是乱。这两种情形,学习禅的人都需要把它消除,消除内心的散乱。这些动乱的境界不是好事情,所以叫做「不善法」。

究竟这个不善法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五欲和五盖。「五欲」,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是五根),接触外边的色声香味触的时候,我们心就乱了,这叫做五欲。「五盖」,就是不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我们内心里面有贪欲、瞋恚、昏沉睡眠、还有掉举恶作、还有个疑,这五种盖;这五种盖,这五种烦恼一现起的时候,就使令我们不能与禅定相应了,就是有这样的障碍,所以叫做盖。

「引得内心安住一境」,如果我们肯放下一点,我们不要心里面有这么多的欲、有这么多的盖。我刚才说了,这不是佛教的禅,已经有这个程度。不管你是佛教徒、你是非佛教徒,都有可能学习禅;学习禅,都要解除这个欲和盖的问题。这两个障碍能够消除的话,内心就会寂静住了,引得内心的安住一境。「不驰求于外」,不向外面,心不跑到外面去找机会。我们在欲界的人,我们不是色界天上的人,我们欲界没有静坐的人,当然就是时时地要注意外边有好的境界,我不能失掉好机会,一直地去寻求这件事,欲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现在,肯放下了欲和盖,而能够拿出时间和精神来学习静坐,你若能放下欲和盖的话,内心就会安住,就不动了,「不驰求于外」,不到外边去胡思乱想。「令内心得到安隐寂静的喜乐」,这个安隐寂静的喜乐,是静坐有多少成就的人内心的反应,心情感觉到寂静、感觉到安隐、感觉到喜乐。这种喜乐,不是驰求于外、一直地去享受欲的人所能知道的。所以对于静坐有多少成就的人,外表上,其它的人看见这个人很苦,其实他自己内心很快乐,这是两个世界。

这样的禅定,「这只是止义」,在佛法里面讲禅,只是止的这一部分的道理、一部分的境界,这个「义」当个境界讲。「未及于观」,没能达到佛法中所说的观,还没谈到,没有谈到这件事。

观即是慧。云何名慧?

观是什么呢?「观即是慧」,观是智慧。这里说智慧,「云何名慧?」怎么叫做慧呢?这是指佛法说了。

《摄大乘论》说:

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在《摄大乘论》上又说:「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这是佛法的道理了。如果你读《大智度论》、你读《中观论》、或者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读《华严经》、《法华经》、读《维摩诘所说经》、你读《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楞伽经》,它对定和慧是有详细的、很深刻的开示,不是模棱两可的,好像是说了、又好像是没解释,不是那个情形。若是我们不学习经论的话,你跟一个没有学习经论的一位老师学习禅,我认为是有这个问题,好像是这就是定,即定就是慧;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就可能会说这样的「妙法」。其实在我们读《解深密经》、《楞伽经》、读《般若经》,不是这样意思的。

看下面的文,「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又「能真实品别知法」,这叫做慧。下面加以解释。

见趣,即指五见、二十见、六十二见、百八见等而言,即是见趣异名。彼非是正见,有大过患。佛法中的正见之慧堪能对治此邪恶慧,故云能除遣。

「见趣,即指五见、二十见、六十二见、百八见等而言」,见趣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指这些说的。

这个五见,第一个是「身见」,也叫做萨迦耶见。这个见,怎么叫做我见呢?我们这个生命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是地水火风组织成的根——眼耳鼻舌身,这是五根,这五根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这是色法。但是,另外我们有受想行识,这是内心的思想,这叫做心法。一个色、一个心,简单说就是这两种。这两种组成的,都是剎那剎那变化的,都是有老病死的,有种种苦恼的境界,这里边没有我。这句话,我们常常学习经论的人,倒不需要解释;但是若没有学习经论的,还需要解释。什么叫做「我」呢?就是没有老病死、也没有剎那灭,它是常恒住、永久存在的一种体性。

我现在举一个例子你听听。我们不静坐的人,就是在欲上贪求生活的境界,那当然是感觉不到这里。若是我们多少放下了欲、放下了盖,你能够在寂静处多静坐,会出现一件事情。出现什么事情呢?就是静坐的时候,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了。我们现在自己反省,有这么一大块坐在这里;但是若是静坐有一点相应的时候,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也不感觉有这个房子、有山河大地这些事情,都不见了。但是你若问他:知道身体不在的那个是谁?不感觉到有这么一个房子、不感觉到有山河大地,这个感觉是谁?那当然就是我们的心嘛!这样说,这一切物质的世界都不见了,但是心是在的,心是存在的。一切法都是空了,就剩我们这一念灵明的心在那里。你有这个感觉的时候,这个感觉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他认为他得无生法忍了,这是一个感觉。第二个,谁是我?这个就是我!你若静坐有这个境界的时候,你就会有这个感觉。当然我们不静坐的人没有这件事,你感觉不到这里。

我再多说几句,我读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义》,他那儿其中有一段文,他就是有这个境界,他就感觉到这个境界。他说:「因为常常出去讲经,静坐的功夫就不能照常地那么用功了,不常静坐,这个境界就没有了!」那就是退了。而这个境界,在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也有提到,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也提到这件事,而在《瑜伽师地论》当然也提到。那么这是什么呢?这在佛法里面叫未到地定,还没能超出欲界,还没到色界天,就是欲界定的境界。欲界定有什么境界呢?欲界定有一种境界,譬如说你夜间都不要开灯,你在这儿静坐的时候,你就看见外面的事情,看见有人到厕所去了,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上也提到这件事。白天静坐的时候,有大太阳,但是你静坐的时候能看见天空上星辰。这是什么境界?

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教人修禅的;在各地方,「我是跟某某人学禅的!」哎呀!我说「不得了!」他说这是天眼通,他就说这个人得天眼通了!实在这是什么?实在这是欲界定的境界,连未到地定的境界还没到,更没有得色界四禅,那里来的天眼通呢?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这个事情,我们若从经论上多学习,你才可能会知道这件事,不然还不知道这件事的。

现在说(我们不要说太远了),说这个我见,当然我们心里面想:「这个身体就是我」,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想。谁若打他一拳,「你为什么要打我?」就是身体是我。这样讲呢,色也是我、心也是我。但是若这个静坐的人,他若是不读我刚才说的这些经论的话,他认为这个色法不是我,而那一念心、灵明的心性这是我,那就和一般人所谓我不一样了。

现在这上面说,身见是不对的,这个思想是错误的。这地方说身见,用我们容易明白的话说就是我见,执着这个身体里面有个我。若是我们不多读书的话,也不学习哲学的话,我们只是说这是我就算了,这个事情就完了,不再分析什么是我。但是,你若是学习佛法,你若常常静坐的话,不静坐也碰不到这个问题,静坐的时候就会接触这个问题。唯识上说第七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是我,这件事不是平常的境界,平常的人感觉不到这里。就是修行人,静坐的修行人(还不是学习佛法的人),他就会感觉这个灵明的心这是我。而现在佛法讲,这是我见!我见不是佛法,这是错误,是凡夫的境界。若是我们能学习佛法,要灭除这个我见,消除去这种我见,这不是我。这个身见暂时就说到这里。

第二个是「边见」,边见就是常见和断见这两种。譬如说常见,这个灵明的自性是我,它是常住不坏的,这叫常见。有的感觉到这个身体死了就结束了,什么也没有了,那叫做断见。但是我们若学习《中观论》,它的说法又更深刻了,它说什么叫做常见?什么叫做断见?譬如说这个灯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和后一剎那的光是无差别的,是名为常见;如果说前一剎那的光不是后一剎那的光,是名为断见。说我昨天看见你是这样子,我今天看见你还是这样子,这叫做常见;说是不同了,那就是断见。所以从这样的道理来说,我们自己说,「你相信基督教?你相信佛教?」「我相信佛教!」这句话很高贵啊!但是,我们如果不深入地修学止观,我们就在常见、断见里面生活!我们知道吗?我们自己知道吗?我们是不知道的。圣人也没有我见、也没有常见、也没有断见的,圣人是这样子。当然这个问题应该再多说几句,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我们就讲到这里。

一个身见、一个边见,还有见取见、戒禁取见,还有一个邪见。

「见取」,见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佛教徒,但是他深入地去研究高深的理论的时候,他会发觉:「哦!这个身体有我」,它是常的,或者是断的,或者有更多的想法,认为这个是非常的高深,其它的人都不能知道这个境界,唯有我能知道,这个是非常的大智慧境界。他爱着这个思想,就叫做见取。

其次就是「戒取」。戒取就是一切的非佛教、其它宗教他们所执着的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他们所守的戒律,那都叫做戒取。他就是执着这个是非常的高尚、非常的清净,一切其它的人所不能及的这个境界,这个叫戒取。

最后这个叫做「邪见」。邪见就是不相信有因有果的,这是邪见。

这些见,我这说是五种见,都是愚痴的境界,不是佛法的智慧。我就说到这里,其它的二十见、六十二见、百八见等,我们现在不解释了。

「邪恶慧」,这个邪恶慧,《摄大乘论》上说是:「一切见趣诸邪恶慧」,我看这个文的意思,一切见趣就叫做邪恶慧;不是离开了见趣,另外有个邪恶慧。因为他们这些见解、他们这些见地,一般人还是没有的,所以他们也是有多少智慧的。但是佛法的立场来看,这都是邪恶慧,都不是正见,这是有过失的,不符合诸法缘起的道理,使令我们不能够解脱一切苦恼,所以叫做邪恶慧。

「即是见趣异名」,邪恶慧即是见趣异名,邪恶慧即是见趣的不同的名称。

「彼非是正见,有大过患」,它们不是佛法中的智慧,这里面有很大的过患,就是使令我们不能解脱一切苦恼,不能成为圣人,在生死里流转的这些动力,所以是有大过患,故名叫邪恶慧。

「佛法中的正见之慧堪能对治此邪恶慧,故云能除遣」,佛法中正见的智慧,明白点说是什么?就是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另外有个智慧;这个智慧能破除去这些邪恶慧,那才是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我们若能够深入地学习《般若经》,《金刚般若》、或者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乃至《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这一切的经论,《瑜伽师地论》这些,这里面都有这种智慧。要学习这些经论,你才能得到智慧,用这个智慧能破除这些邪恶见。就刚才说那个常见和断见,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常见和断见呢?这是要学习佛法才能够做得到,不学习佛法,你不能破除常见和断见的,你不是常见、就是断见,不是断见、就是常见,这些邪知邪见你不能超越的。

佛法中的正见的智慧堪能对治此邪恶慧,故云能除遣。我刚才就是说这一段,譬如说我们能够把五欲、五盖除遣了,我看也不是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在佛法里面能得到智慧,破除去这一切的见趣更不容易,更不是容易。

我现在又要说一句话:「我们不要学习佛法,我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非常好,我赞成!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到了阿弥陀佛国的时候,听阿弥陀佛给我们讲《般若经》,我们开大智慧,那么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同意。但是,今天是办不到!今天念阿弥陀佛,你能破除去常见、断见吗?我看你办不到,你完全办不到!这个欲和盖,你能破除去?我看也不容易。因为你光是念阿弥陀佛,你很难得到这些智慧、能破除这些问题,不容易。但是,有善根的人有点惭愧心,用自己对佛法的小小的信心、小小的惭愧心,把这个欲和盖减轻一点,不障碍念佛就好了。然后我们就好好念,就这样念佛求生净土,能成功就非常殊胜了;但是有可能没成功。这一段我就讲到这里。我们看下边。

真实知法,即是如法真实性而知,即是如理智知;品别知法,即是别别品类而知,即是如量智知。前是根本无分别智所知,后是后得有分别智的智慧。

「真实知法,即是如法真实性而知」,法的真实性,假设说它是二,一加一是二,我们知道它是二,这就是如法的真实性而知。如法的真实性是什么呢?在经论上说,那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圣人的智慧境界,圣人的智慧才明白什么叫做第一义谛、什么叫做如法的真实性,才知道。或者我们现在简单地说,就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这是一切法的真实性。我们能够如诸法的真实性去知道,那就叫做如理智知;「如法真实性而知,即是如理智知」。这个如理智,也叫根本智,就是佛菩萨经过长时期的用功修行,所成就的无分别的智慧;这个无分别的智慧,它能如于法性理而去知道、而能够了知的。

「品别知法,即是别别品类而知」,这个品别知法,前面《摄大乘论》那句话:「真实品别知法」,这一句话变成两句话:「真实知法」、「品别知法」。「品别知法」,这里解释就是「别别品类而知」,就是一样一样地、有不同类别的情形,你也应该知道。譬如这是善法、这是恶法,这是欲界、这是色界、这是无色界,这是人、这是天、这是三恶道,这是阿罗汉、这是辟支佛、这是菩萨、这是佛,各式各样的品类都是不一样的,你能够如实地了知,这就叫做「品别知法」。

「品别知法」这件事不容易。说是如法性你能够知道,是不容易;品别知法是更不容易。就是阿罗汉,这件事还办不到,还不能够完全明白,所以这是差别的智慧。前面「如理智知」是平等的智慧,这个「品别知法」是一切缘起的差别的境界,你能够明白,这是两种智慧。「即是如量智知」,如量智,这个量就是有差别、有深浅不同的境界,你能够了知,叫如量智知。「前是根本无分别智所知,后是后得有分别智的智慧」。

今所云禅,应兼有此二者,不应只有止之定,亦应有观的智慧,何以故?

「今所云禅,应兼有此二者」,现在这里说禅,应兼有这两种不同,这两种不同都应该有。「今所云禅,应兼有此二者」,「兼有此二者」是那两者?一个是定、一个是慧,定、慧合起来名之为禅。而不是只有定、而没有慧,那是世间禅。要有慧,定里面有慧,这是佛法中所重视的禅。「今所云禅,应兼有此二者,不应只有止之定,亦应有观的智慧,何以故?」什么理由呢?

《大智度论》云: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

「《大智度论》云: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

我们佛教徒,照理说,应该是自然地会有这种分别心,什么分别心?就是你说的话我不能相信的;若是你老师说的话,我可能考虑考虑,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分别心。譬如说是我们读天台智者大师他的法语,他说出一个道理来,然后他要引证,引经论上的话来证明他这句话是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子?「你就说这句话就好了嘛,还要引佛菩萨的话来干什么?」因为我们佛教徒,我们认为佛菩萨的话是可信的,你说的话不一定,应该是这样。但事实上,我们中国的汉文佛教徒,后来的佛教徒又不是这么回事;就是一个平常的人说出一句话,我们就相信,他也不需要引证,我们就相信:「哎呀!这句话是宝贝!」我们会有这个情形。我个人的看法,我们中国佛教——应该说是汉文佛教,汉文佛教今天这样衰微的原因,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谁的话我都相信,这是佛法衰微的一个原因。说「这个人很有地位,名望很高,他说的话我就相信」,其实不一定!我们从古代的(后来的我们姑且不论),从古代中国的高僧的著作,我们发觉这件事,他就是尊重佛陀的智慧!对于佛说的话,我们应该有信心;其它的人说话,可以参考。这件事,我刚才说了,关乎我们佛教的兴衰,都有关系,有关系的。

在《大智度论》里也提到,尤其是天台智者大师的法语也常提到,人大概地分两类:一个信行、一个法行。信行的人就是这样,你说我就相信了。法行,那不一定,「我要看看经论上怎么讲?」这是法行人,他的智慧高一点,这是不一样的。

现在这里说,前面说佛教里面说的禅不只是定,还要有智能。你这句话有什么根据?现在我就是引《大智度论》上的话。「《大智度论》云: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这三种就是:空、无相、无作这三种。这三种是智慧,「以智慧观空」。我们的肉眼,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这六个识,主要是第六意识,我们看见这个灯也是有,「弘范三界」那里也是有,这个钟也是有,这个墙壁也是有,看见高山大海都是有;但是佛法说这都是空的。都是空的,那一定要有个道理的,要有道理说它是空的,你光说空不行,所以这上面说要智慧来观察它是空的,所以观空是一种智慧。

我刚才说,静坐的人坐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感觉这个身体没有了、空了。这不是智慧,这是感觉,是感觉它是空的,不是你的智慧观察它是空的。但是若是我们不学习经论的话,你感觉静坐的时候,这身体空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成就了!「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了,你会这样说吧?我看你会这样想,心里面生大欢喜,「哎呀!我今天到这个境界了!」但是,你可知道,这是你的感觉,不是你的智慧。这六波罗蜜,最后是般若波罗蜜,是说智慧,不是说你的感觉。但是到那个时候,你会这样观察吗?这是我的感觉,不是智慧,你会想到这里吗?我看未必!

我现在再说一点烦恼的话,中国的古德批评禅宗叫做闇证!这句话怎么讲?什么叫做闇证?就是不学习经论,坐在那里:「我就是佛!」这教下的人:「闇证!实在你不懂这回事!」这是个问题。我们说这个话好像这里边有很多问题,实在是关乎佛法的兴衰,也关乎到你是不是有正见。你有正见吗?你有正知正见吗?你有吗?你根据什么说你有正知正见?有什么根据?实在来说,非常的遗憾,这件事,非常遗憾的。

这上面说「观空」,是用智慧观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空的,这是要智慧来观察的。这个智慧观察这件事,其实也是不简单。

我们若是学习经论(假设的话),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也好,或者是读《维摩诘所说经》也好,也常说到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我们懂不懂怎么样能观一切法空?我看也不是容易。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件事呢?那你就要学习《中观论》,龙树菩萨他告诉你怎么样空,但是他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那么就是说空了,但是这四句话我们懂吗?我们懂不懂?我看还是不容易。所以真实要明白空,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但是《中观论》上就是这么说,说是「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这句话怎么讲?也不容易。我们若学习《瑜伽师地论》、学习《解深密经》,那它又和《中观论》不同,它说:「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这句话怎么讲?我看还是不容易。唯识也说空,《中观论》也说空,但是它那个话不一样。我看,都要学一个时期的,不然不容易懂。

现在这说是「以智慧观空」,这个智慧在佛法里面讲,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有智慧呢?你要听闻佛法。这个听闻,是别人讲解我来听,当然也包括自己阅读;你自己不阅读,光是听也有困难。你自己听别人讲,你还要阅读;阅读,也还要听闻,这样子有可能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这个意思也是一方面你自己要学习、思惟,但是也要听听别人讲,孔夫子也是感觉到人这个智慧要这样子,你要这样才能有智慧。说我完全不听别人讲,那不一定,你是不是得到智慧还不一定。你若听别人讲,那也不一定有智慧,因为你那个老师是个邪知邪见的人,你听他讲你能有智慧吗?也有问题。谁是有正见?谁是有邪见?这事也很难说。所以我感觉到,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就是你要碰运气了;你跟这个人学、你跟那个人学,你自己原来不知道,不知道谁是有正见、谁是有邪见,你不知道,就是要碰运气。

但是,其中有一样事好一点,就是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还在,你一方面听别人讲,你一方面阅读经论,那就会好一点,有可能会:「哦!这个人说的很对,这个人说的不对」,你从经论上就会发觉这件事。

当然这件事,我在想:你一方面听别人讲,最好是到佛学院去学。当然这个话,也可以向好处理会、也可以向坏处理会,思想自由!向佛学院去学习这个智能,有什么好处呢?就是那个佛学院的主持人,他请老师来讲,应该稍微好一点,不能请一个不及格的人来讲课嘛!一定稍微好一点。但是他讲的也可能……,譬如说我们学习《金刚经》,若是我自己读,我可能有一百个问题不懂,那么我到佛学院去,那个法师能够解决我五十个问题,还有五十个问题没有解决,你已经很好了!我认为很好了。你不要要求一百个问题完全解决了,这说的太不合道理,不能要求太多的,应该这样。但是你解决了五十个问题以后,你的智慧进步了,你再继续学的时候,那五十个问题能解决二十五个问题,还有二十五个,就是慢慢地、慢慢地就进步了。如果你说是那个老师讲得不好,你不去学;不去学,你自己这一百个问题很难,你更难、更困难,你不要要求太高。所以这个闻所成慧,因听闻、因学习而得到智慧,这是很浅薄的境界,但是还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是思惟,思所成慧是什么呢?就是你学习以后,你要加以思惟。你在寂静处,把其它的事情放下,专心去思惟这个道理。譬如经上说:「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因缘所生法都是自性空的」,在文字上是通过了,但是你要再加以思惟,你的智慧会进步,会不同一点。

以前我讲《金刚经》的时候,我曾经说一句话,就是「观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要什么时候你才毕业?你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毕业的!你才能把这无我的道理圆满地通达了。说:「《金刚经》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我不再听了!」你这个人不明白《金刚经》的道理,可以说《金刚经》你没有懂。你若有多少明白的时候,不怕多次地、数数地学习,欢喜这件事,我欢喜听,会欢喜听,而不是说「我听过一遍,我不再听了」。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情,你一点儿也没进步,你头一次是白听了。

所以,闻、思、修这三慧是我们一切佛教徒学习佛法的一个次第,你要闻,而还要思惟,还要修,就是修止观了,就是在奢摩他里面还要再观察一切法空,你这时候就能再进一步地得到智慧,和以前是不一样的,是不同的。所以这上面说「以智慧观空」,不是你心里的感觉,你要从佛法里面学习闻思修的三慧,用三慧观一切法空,这是智慧的境界。这个「空」是智慧,也是个理论,不是你内心的感觉,不是的。

「以智慧观空、观无相」,「无相」是什么呢?如果用小乘佛法来说,譬如说,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法组成的生命体,这里我不可得,我不可得就是空了,我是空了,但是还有色受想行识的,色受想行识还是有。现在观这个我空里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就是无相。这样说,我空和法空,就是这两种空;就是一个叫空,一个叫无相,也可以这么讲。若是用大乘佛法讲,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寂的,是空。在这空里面是离一切相的,一切相都不可得;不管是凡夫、是圣人,是色、是心,是常、无常,有为、无为,一切相都不可得,就是离一切分别了,这也是智慧。

 

「观无作」,「无作」这个字,在玄奘法师的翻译,是翻无愿,但是鸠摩罗什法师翻个无作。《大智度论》上解释这个「作」字,作者愿也,无作就是不生起愿,不生起希求心;这个希求心没有生起,我不希望什么,所以叫做无愿。这个无愿是什么意思呢?在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相里面,再不希求什么,叫做无愿。若是说是观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是空、无相,离一切分别相叫做无作,这是慧远大师的解释(是净影寺那个慧远,不是庐山慧远)。

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

「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这空、无相、无愿是智慧,为什么叫做三三昧呢?三昧是定,为什么叫做定呢?这是《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提出这个问题。「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我们从文字上也会明白什么叫做空、什么叫做无相、什么叫做无作。从文字的解释上我们可以明白,也可以通得过去,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但是你若不得禅定,你这个智慧是「狂慧」,就是和烦恼在一起的智慧,你这个贪瞋痴还是照常的这样子,是不行的,是没有用的智慧。「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就是你还是原来的凡夫境界。

我们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分别,说是:「你这个人出家几十年了,不是出家一年、两年、十年,出家几十年了,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烦恼?说是你学习经论很多了,还能写文章,还能讲经,你怎么那么多的烦恼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你没修禅定。没有修禅定,你这个烦恼自然是会活动,它不会自然地消失的。说是屋子里边没人打扫,那个垃圾就是在那里,不会自然地没有垃圾的。我们内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你不修禅定、不修智慧,不修智慧、也不修禅定,那个烦恼就是在那里活动,不可能会没有了,没有这回事。

我现在说一句话,使令我们非常失望的话,我们感觉到很失望。我们中国佛教很久以来都不提倡这件事,不提倡修止观,不提倡修定慧。只是学一学,我们就是把这个经论打开本学一学,「我是唯识的专家!我是中论的学者!」就是这样讲。但是现在龙树菩萨诃斥,这是狂慧,没有用的智慧,还是很平常的境界。所以你若没有定的话,你是狂慧。

「狂」这个字,狂这个字是什么?「狂」,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神经病。若佛菩萨来看的话,凡夫的境界就是神经病。我们佛教徒学习了多少佛法,如果你不修止观,佛菩萨看:「这是狂慧」。说雅一点,是狂慧,实在来说……;如果轻微一点说,狂者乱也,就是散乱的智慧,一点作用也没有,就是这样意思。「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

我们佛教徒一直地停留在这个境界(在家居士也在内,出家人也在内),停留在这个境界上,我们感觉到很庄严吗?有没有反省一下,我这个程度我能住持佛教吗?我能够使令佛教在这个世界上兴盛起来吗?我们要反省一下。当然,这个责任我们出家人非常重要,在家居士也是有责任的。所以现在龙树菩萨说,我们只是学习经论,学习一点狂慧,而没有定,这是不对的,不应该是这样子。

「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有这样智慧的人,他心里面给人家讲的时候也可能很肯定,但是他内心里面:「诸法是空的吗?是有生死轮回吗?」还是疑惑,不能肯定。说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真的吗?心里都是疑疑惑惑的。经上说有欲界天、还有色界天,真的吗?心里都是不决定。

我们学习《摄大乘论》,它那上告诉我们一个消息:如果你的奢摩他成就了,你能看见佛菩萨!不是说你得圣道,不是;但是要是相信佛法的佛教徒,他能够静坐,成就了奢摩他。成就奢摩他,在《解深密经》上也说出来:你得到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开始成就了。当然最好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成就了这个奢摩他,非佛教徒不算,是我们对佛法有一点信心、也学习过经论,然后我们能静坐,成就了奢摩他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佛菩萨。

当然这看见,是看见佛菩萨的化身。我们能看见观世音菩萨,你若想要看见阿弥陀佛也能看见,看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能看见。我们说是:「我们有诚心,我不怕辛苦,我到五台山去拜文殊菩萨」,当然是可以。如果你不去,你就入了未到地定、或者初禅,你就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现身,你就能看见;看见观世音菩萨,都能看见;也能看见弥勒菩萨。我们若学习《维摩诘所说经》,你对维摩诘居士有信心的话,你入定,然后你念「南无维摩诘菩萨」,维摩诘居士就会现身,就能看见,是能看见的。

说是我们到普陀山去,我们也没有静坐,我们没有得禅定,就是心里散散乱乱的,但是你若到普陀山潮音洞是什么,在那两个大石头那里,就看见一个观世音菩萨相了,你心里也很欢喜。当然同时有很多人在那儿看,各有不同,那就会有一点信心。说是这个人得了未到地定,他若静坐一入定,他能看见观世音菩萨,当然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见法身如来,不是化身。

但是,通常的道理,我们应该先见法身如来,就是先见胜义谛。先见胜义谛,不是散乱心能见的,你最低限度要得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到初禅。你在初禅里面修四念处,观一切法无我,能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就是见到第一义谛,是见法身。见法身的时候,一入定、与法身相应的时候,然后你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现出来,你就能看见。

我刚才说,到普陀山那个石头缝里头看,在我来想,还不如在普济寺看见观世音菩萨那个像,我看那很庄严嘛,还好。但是我们若在那个大石头缝里,什么也没有,忽然间看见观世音菩萨相,会生欢喜心。所以有禅定的人,在定中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妙相庄严,我们说那是假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吗?说假也是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但是可是不同,和看这个木雕、泥塑的不一样,看这个纸画的也还是不一样。你看见这个化身相可以说话的,你可以和他说话,你有所求也可以向他说,或者佛法的什么道理不懂,也可以请问的;那这个境界我看是大不相同。

但是我们没有这些事情,「多堕邪疑」,这上面说「多堕邪疑,无所能作」,只是个狂慧啊!真实有善根的人也会好一点,如果善根不是那么强的话,我们以前看那个胡适之先生,这是我们中国有名的学者,他公开地宣布:「我不相信有生死轮回!」他写的那个《荷泽大师神会传》,他其中写到禅宗史,由达摩初祖、二祖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六祖慧能,他那个禅宗史写得满好,完全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云云的,但是他对佛法没有信心,他公开宣布他对佛法没有信心。所以正好是这样子:「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他实在在佛法里面什么也不能做。一多堕邪疑的话,善根都不能栽培了,不能栽培善根,得圣道是更不可能了。

「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若是这个佛教徒,在佛法里面肯努力地学习,能够有闻所成慧,又能进一步地有思所成慧,然后再修奢摩他、修禅定,得到禅定,「则能破诸烦恼」,就能破除贪瞋痴的烦恼,那就不同了。烦恼一破除去,就是圣人了,就能见到真理了,不是用嘴巴子说的。嘴说:这是「即空、即假、即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不是用嘴说的,他有智慧见到这件事,所以「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得诸法实相」就是证悟了诸法的真理了,这是圣人了。

复次,是道异一切世间,与世间相违;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说,非是狂心语。

「复次,是道异一切世间,与世间相违」,这底下又有第二个意思。「是道异一切世间」,就是你有闻思修的这种智慧,而又得了禅定,能够破诸烦恼、能见到诸法的真理,这是不同于世间法的,和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同的,与世间上的事情是违反的,「与世间相违」。

「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说」,修学佛法,有闻思的智慧,而又能够修奢摩他,能断烦恼、能见真理,这不是凡夫说出来的话,是圣人说出来的话。「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这种圣人他说出来的,是他自己成就了,而后宣说出来的道理。「非是狂心语」,不是那个心里面散散乱乱的人说出来的事情。散散乱乱的人,他怎么能说出这个话呢?不可能的嘛!我们没有学习科学的人,我们能说出科学家的话吗?说不上来的,这道理是一样的。

复次,诸禅定中无此三法,不名为三昧。何以故?还退失堕生死故。

(大正二十五,二○六下)。

「复次,诸禅定中无此三法,不名为三昧。」这前面是说有慧而无定,是没有用的。有慧而无定,这是有所偏,这是不理想。现在说是有禅定,但是没有空、无相、无作的智慧,这个禅定不能叫做三昧的。「何以故?」什么原因呢?「还退失堕生死故」,你有了禅定,但是你没有空、无相、无作的智慧,你的禅定不会很久就会失掉了,你还是在生死里轮回的。

所以我们若学习经论的话,会知道这件事;知道这件事,你反省我现在的修行是有慧而无定?是有定而无慧?就会知道。知道的时候,有所不足,我们可以补足,可以补充它。如果你不学习,就有问题;你不学习,你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这件事,你学习了几十年,你坐破了一百个蒲团,没有用,到时候又到轮回里来了,会有这个问题的。这个文是出现在大正藏二十五册,二○六页,它一共是分三段,下面那一段。

此文约义分之,总有四段。第一段谓但有观慧而无止之定则是狂妄的智慧。譬如燃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复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故名狂慧。

「此文约义分之,总有四段」,前面是引《大智度论》的话,这下面是我说话了。

「总有四段,第一段谓但有观慧而无止之定」,只是有慧、而没有定,「则是狂妄的智慧」。「譬如燃灯,灯虽能照」,旧时代是油灯(现在是电灯),旧时代那个油灯,灯是可以点,把它点着了,放光了。「灯虽能照」,虽然有光明放出来。「在大风中不能为用」,大风就把这个光吹得它不稳定,「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若置在一个密室,不透风,没有风吹进来的房子里边,这个灯放出来的光明才能够发生作用。

「散心中智慧亦复如是」,我们不修禅定,只是学一学文字上的佛法,「亦复如是」,这个智慧是没有用的。「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故名狂慧」,所以叫做狂慧。这也是《大智度论》上说的。这是第一段。

明若有止有观、有定有慧,则能断惑证真,得成圣道。故《摄大乘论》上说:

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第二段,「明若有止有观、有定有慧,则能断惑证真,得成圣道。」「有止有观、有定有慧」,由止观而得定慧,「则能断惑证真」,才能断除内心的烦恼,才能见到真理。「故《摄大乘论》上说: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我们若是得到了禅定(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话,以这个禅定作我们的智慧的住处。「依止」这句话,就是当个住处讲好了。「如实等觉诸法真义」,我们的智慧在禅定里面住,我们的智慧就能够普遍地觉悟诸法实相的道理,就会有这个作用。「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摄大乘论》上的话。这是第二段。

赞叹定慧具足之法是圣人所说,非是无定无慧的凡人语。

第三段,「赞叹定慧具足之法是圣人所说,非是无定无慧的凡人语」。

若但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还堕生死大苦海中,故应止观双运,定慧具足,为圣弟子道次第。

第四段,「若但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还堕生死大苦海中,故应止观双运」。这里说「止观双运」,就是也修止、也修观,也修观、也修止,叫做止观双运。止观双运,在经论上另有其它的意思,就是止和观是同时的,那叫止观双运。经论上说的止观双运,那就是得圣道的时候;得圣道的时候,止观是同时的。

我在这里又想起一件事,我在台湾福严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有同学对我提出个问题:「是定内修观?是定外修观?」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回答,我是说:「定内修观。」定外修观这句话怎么讲?什么叫做定内修观?什么叫做定外修观?譬如拿我们现在说,我们静坐的时候,这个时候先修止、而后修观,或者先修观、而后修止,我们就这样用功修行。这叫什么?这是定内修观?是定外修观?这是定外修观。因为我们没得禅定,我们现在最浅的未到地定都没得到。《瑜伽师地论》和《杂集论》说九心住是欲界定,欲界定里边最后那个等持,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我们都没得到。九心住一开始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我们就在这个境界里面,有时候进步、有时候退步,而后边的境界我们还没得到。所以,严格地说,我们不够资格说定内修观,我们就是散散乱乱地、肯用用功就是了,也可以姑且说是定外修观。

若是你已经成就了未到地定、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时候才可以说:他有时候定外修观,有时候定内修观。因为要入定以后修四念处,观法无我,观一切法空,那叫定内修观。说「我没有入定」,那时候也有正忆念、有如理作意,那叫定外修观。那是那样的人才说这句话,我们实在是不及格了,这两句话都不及格。

若是已经得到禅定的人,有的时候定外、有的时候定内修观,都是需要的。你想要有决定的作用,要定内修观才可以,定外不行,定外是没有这个作用的。因为你散乱心观一切法、思惟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不行,你烦恼照样活动,你没有力量能调伏烦恼的。若是得到禅定,在定里面修观,烦恼就被你调伏了,被你消除了,它不能发生作用。慧要有定的帮助才有力量,没有定的帮助是没有用的,你不能断烦恼;也好一点,也比较好一点。我思惟:观这个身体是臭皮囊,这是不净的,还好一点,这个欲心就会受到影响;但是不行,不能决定调伏。你要寂静住的时候才好,才能有点力量的,这个慧一定要有定的帮助才行。

我们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怎么得?是散乱心啊?不是的!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缘起观,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不是散乱心,「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灭则行灭」,能够得无上菩提,是不能的。有的辟支佛他没成道的时候,他得到四禅,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缘起观,得辟支佛。有的阿罗汉也是这样子,但是也有的人在未到地定里面得阿罗汉,也有这种人。在未到地定里面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所以有的阿罗汉没有神通,因为他没有禅,没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只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不能发神通,力量不够。要初禅乃至到第四禅才可以有神通,无色界的四空定也不可以,也不能发神通。所以色界四禅在我们佛教徒来说,得圣道是非常重要的。你不修学禅定,老是平平常常的。

我们现在的汉文佛教徒有一个什么想法呢?我也不想做大法师,我到佛学院干什么?那我也很用功修行嘛!我天天早晨上早课,睌上上晚课,其它的时间我能拜佛,我还可以读经,就这样,这就是修行嘛!我也承认这是修行,但这个修行靠不住,随时地「我不相信佛法了」,都可能的,随时都会这样。你对佛法的信心浮动得很,随时就没有了。但是若是得了禅定,而又学习佛法,这个时候的信心牢固,不容易破坏。

南传佛教徒到我们汉文大乘佛教:「大乘非佛说!」你心不动!你心里完全不受影响。为什么不受影响?因为你若一入定修诸法实相观的时候,随时愿意见弥勒菩萨都可以,见阿弥陀佛,一切佛菩萨你想见都能见到,可以和他们学习佛法。你有这个境界的时候,你的信心谁能破坏?我看没有人能破坏的!没有人能破坏。信心就是智慧啊!我们一般人有一点信心,没有智慧的基础,这个信心很不牢固的!信心要建立在智慧上,智慧那个地方要有定力,那这是不可破坏,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我说到这里,我又是说这些烦恼话:我们今天汉文佛教,什么程度啊?我们佛教徒停留在什么程度?我们知道吗?不要说在家居士,我们出家人停留在什么程度上?我初出家的时候,我听法师讲课:「佛法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也解释什么叫正法、像法、末法,就是老师这么讲,我这么听着,实在什么叫做末法呢?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情形正好就是末法。这个「末」是什么意思?没有力量的意思。佛法在我们心里面没有力量,只是嘴说一说。

欢喜静坐的人诃斥学习经论的人:「你们就是嘴巴皮!」诃斥学教的人。但是我现在想:「你不学习经论,坐在那里就是静坐,还不如学教!」学习教,虽然只是嘴巴皮,但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这个文这么念一念,去思惟思惟,你还是栽培了善根的,在阿赖耶识里还是栽培了一点。说:「我不看经论,我坐在那里」,你得了四禅八定都还没有用!因为你还没能断除我见。你没修我空观,我见还在;你没有修法空观,法的执着也是在。我再说得丑陋一点:你没有修不净观,你的欲心还是在的!你照样从无色界天、色界天又回到欲界来流转生死。你不如那个学教的人,他将来可能因为学习过佛法,他将来还能见佛。因为佛一看,「这个人栽培过善根的,他是没有修慧,但是有点闻慧、有点思慧,还是有佛法的善根,有般若波罗蜜的种子,这个人还是可以度化的!」所以你不要诃斥:「你是嘴巴皮!」嘴巴皮还是不错的,好过嘴巴皮都没有。

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肯到佛学院学习佛法的人是少数。「我不到佛学院,我自己也可以学习佛法!」也是少数。大多数的佛教徒不学习经论,顶多有法师讲经、有居士讲经,有可能去听、也可能不听,那么在家里面我就念念阿弥陀佛,或者是念念咒,或者拜佛,就这样子,就是这样的境界。所以我想古代的这些大德只好弘扬净土法门!因为这些不学习经论的人,修学止观修不来。你不学习经论,止和观是在经论里面讲的,经论告诉你怎么修奢摩他止、告诉你怎么样修毘钵舍那观,我们不学习经论就不知道。说「我请一个法师来讲经、讲解止观」,那是不够的。他讲一个钟头、讲两个钟头也不够,止也不具足、观也不具足,你若那样去修止观、去静坐,方法是不具足的。这些人也对于佛法有点信心,那怎么样办法呢?佛菩萨怎么样来教化这些人?只好告诉你念阿弥陀佛了,就是这么回事。告诉你念阿弥陀佛,能念成功的也是有,那是非常好,到了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还是告诉你怎么样修止观。得圣道,就是非要定慧!有戒为基础,然后修定慧,断惑证真,得无生法忍,只有这样子。

所以,古代的时候,唐朝善导大师讲《十六观经》,他讲得很浅。为什么这样子?那就是慈悲。就是众生太难了一点就向后退,苦了一点也向后退,不能「我不怕苦」。像玄奘大师他到印度去,那是什么精神?这是大无畏的精神。说我们现在做事要计划好,我们讲了一刻钟的话,然后有什么节目,完全计划好,弄得四平八稳,然后再开始行动。玄奘大师他去印度,还有这个事情吗?完全是不惜身命!「我不怕死,遇见什么境界都不怕!」就是专心要到印度去学习佛法,这是什么精神啊?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不是,「哎呀!那地方很冷,我不去!」「出家人晚上不吃饭,这怎么可以?我不出家!」就是不能吃苦。但是要学习圣道,非要不怕苦才可以。静坐腿疼,这也是苦。腿痛的时候,就要放腿子才可以,不然就不能坐了,一点儿苦就受不了。

我们看以前在终南山住茅蓬的这些大德,他们就是不怕苦,他不是说不吃饭,这个身体不吃饭是不可能的,不吃饭这个身体能活下去吗?还是要吃饭。他就是简单地、在那个地里面自己种蕃薯,或者是大白菜,简单地生活,他就能维持。当然也有可能他的身体特别强,和我们一般人不同。我们现在,「你叫我到那儿去住,那地方有医生吗?」哎呀!就是什么事情都是安排好好的,才可能去。生活上有一点不方便,「No!」所以,末法时代就是这样子,吃了苦,不行。

我曾经问印顺老法师:「佛法来到中国,我们中国人有没有人得圣道?」印老不出声,就默然,一直地不出声。那这话的意思,不答复这个问题了;反正也没有说有人得圣道,也没有说没有人得圣道,就是不答复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从《高僧传》上看,古人是有得圣道的。

问:法师慈悲,有一个问题请教。就是在家居士想学静坐,但是,又有很多书上说,如果没有法师在旁指导,会走火入魔。自己静坐有一点层次的话,也没办法区分这境界是真的、是假的。请法师慈悲,要怎么去看,禅坐是有达到那种境界,或者是魔来打扰你,或是有其它的解释?谢谢。

答:你提出这个问题,的确是有这个问题。譬如说这个做医生的人,当然要在学校里面学习这一科,学校毕业以后还要实习。实习以后,有可能还要考试,你拿到一个License,正式可以挂牌做医生。现在我们若想要静坐,你就听法师讲一个钟头、讲两个钟头,讲五个钟头都不行,你就可以静坐啊?不应该是这样子!

经上说,这叫做「上人法」!是超过了人的境界,这修学禅定、修学止观这件事。我们人的境界,你若想要做医生、你若想做律师、做会计师、做建筑师,在学校里要学习多少年,你才正式地有这个资格?现在要想上人法,超过人的境界,就听你讲两个钟头,你就可以静坐吗?那么便宜的事情啊,有那回事吗?

「《瑜伽师地论》」这句话怎么讲?就是禅师的境界。你想要坐禅,要学习这部书,它是一百卷。而我们,「这一百卷太多了,最好就是两卷,或者一卷!」当然要说一卷,他也是能说,但是你未必能用。弥勒菩萨也会说,假设用一卷,也能把《瑜伽师地论》的大意说出来,但是你不行,你不及格,你这一卷书你看不懂,你不能明白那个道理。要详细地说给你,可能会好一点。但是我们现在人就嫌多,我们看永嘉禅师的「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拿这句话来讥嫌这件事。

其实这个话,我在想……,我在台湾也遇见一个人,遇见一个比丘尼,她的名字我还记住,但是不要说名字。她说,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说止观说了十卷那么多,不如学习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叶均翻译的《清净道论》,《清净道论》那么厚一本我看也不少,她说那个比较简单,说那么多干什么!我说:「你有没有学过《摩诃止观》?她说:「没有!」我说:「你若没有,你不要讲这句话!」

《摩诃止观》是二十卷,一卷是分上下,就是二十卷;其实就是十卷,分上下。照《瑜伽师地论》来说,那是少得很多。但是,我在想,你学习了《瑜伽师地论》,还应该学习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和《摩诃止观》,还应该再学。这样子,你静坐的时候出现什么境界你知道。你是走火入魔、没有走火入魔,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问别人,你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说《金刚经》,「我就学习《金刚经》就好!」《金刚经》是好,但是它只是说一个般若的智慧,戒律它没有说,定它也没有说。修学止观,修学奢摩他止怎么样修,它没说。它只是说一个毘钵舍那观,只是这样子。但是毘钵舍那观还非常重要。我们学习奢摩他也比较容易学,不是太难,但是般若波罗蜜不是那么容易毕业的。

而学习定这件事,你刚才说要有老师,这句话我也同意,有老师好一点。假设你拜一个阿罗汉做老师,这个事也好。譬如说拜观世音菩萨做老师,随时可以向观世音菩萨请问,那么你不需要读很多书,随时请问老师,这就可以。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你不能去拜一个阿罗汉做师父,你也没有办法去拜观世音菩萨做师父,所以你要自己努力了。

从这里我们应该知道消息,佛在世的时候佛教徒是有善根,我们不行。你现在想要修止观,谁给你做老师啊?我看,很难找到一个老师的。现在,用《瑜伽师地论》给你做老师,这是可以。可是,这一百卷你又嫌多,那这个事怎么办呢?

你们不出声,我再说几句。我在报纸上看那个方块文章,就赞叹金庸的小说很好。「金庸迷」--还说出这么一句话,金庸的小说很多,不嫌多。这一部读完再读那一部,不嫌多。若学习《瑜伽师地论》,「哎呀!太多太多!」我们人就是这样子嘛。

印顺老法师说一句话,这句话说得也是非常的有意义。他说,「我看社会上的人,或者做生意的人,工商界的这些人,或者是在政府里面做官的这些人,求名求利的时候,他要用多少的力量、精神来求这个事情,披星戴月,不怕辛苦,鼓足了干劲向前冲。我学习佛法的精神,不次于他们!」印顺老法师说这句话。我们学习佛法的精神有多少?我们也愿意学习,但是不肯用那么多的精神,苦了一点就向后退,「我要告假!」印顺老法师他以前有一个「游心法海六十年」,也不是很多,不是很厚。就光这个六十年,那么容易啊!但是他说,心情很快乐。我们在佛学院学了十年,感觉很多了;其实十年能学习多少佛法啊?我认为很少、很少的。我在台湾也听过别的法师讲课,有人说这个法师讲得很好,我心就动了,我去听他讲课。听完了,我心里想,才华是有、智慧是有,时间不够!要再学多少年才能好一点。

我看见法尊法师有一篇文章,他说出一件事来,好像是王勃释迦牟尼佛成道记上有这话,「夜睹明星而悟道」这句话。这句话往好处说,有一点禅味,有一点禅的味道;但是,若从教义上看,这句话有问题。王勃,当然他不是出家人,他说错了,我们可以原谅他,但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的人若这样说,这是有问题了。有什么问题呢?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静坐的时候,照理说是闭上眼睛的,应该是闭上眼睛。或者我们不管他闭眼睛、不闭眼睛,静坐得到禅定的时候,前五识是不动了。静坐的人怎么知道他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没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呢?如果前五识还动,就是没得禅,最多就是未到地定以下的境界,你没得到初禅乃至到第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你都没得。怎么知道得了呢?前五识不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动了,只是第六意识。四禅八定都是第六意识的境界。他这样在禅定里面修缘起观而得无上菩提,在教义上是这样说。

「夜睹明星」,他眼睛看着明星而悟道,这句话对不对?我们看《佛本行集经》上,还有其它的经,那地方也说,是明星出时佛得无上菩提。是那个时间,不是佛他睁开眼睛看见明星,这时候得无上菩提,不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居士写了一篇佛学的著作,叫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我就得看。他那个地方就是这样说,「夜睹明星而悟道」,也是这么说。我就引《佛本行集经》还有其它的经说这句话不大对,应该修改为:「明星出的时候而悟道」。不是佛的眼睛睁开了,看着明星而悟道,不是这样子。然后,他给我回信,他说:「我这个夜睹明星而悟道,大家都能接受,所以不必改!」这也看出来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法的学习的态度不对劲。静坐的时候欲界定的境界,说这是得天眼通了!而这个人,很多人跟他学禅!这看出来我们佛教徒的程度,到了什么程度,会知道这件事的。

我现在再说一句话,这些话都是不好听的话。我们说是信佛的人好像也很多吧,得正知正见的人不多!就是连出家人都在内,不要说是在家居士,连出家人都在内。我们今天的佛法就是这个程度!而这些出家人没有得正知正见,还可以做佛教的领导人,佛教会兴盛吗?

──※-.-※-.-※-.-※-.-※-.-※-.-※-.-※-.-※──

「若但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还堕生死大苦海中,故应止观双运,定慧具足,为圣弟子道次第。」前面引《大智度论》的文,这里是解释《大智度论》的四段文,这是解释第四段。

「若但有止无观」,我们如果是欢喜学习止观的话,我们只学习止、而不学习观,这样子有什么不对呢?止的作用,是使令这个虚妄的分别心和一切动乱的烦恼停止下来不动,心里面寂静住,能够降伏烦恼,它没有力量断烦恼,这是止的功能。当然,若是我们学习止,有可能会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到无色界的四空定,我们有可能会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不能够断烦恼,它没有这个力量。所以,「有止无观」就有这个问题。

观的作用是能断烦恼的。观为什么它能断烦恼呢?我们能引生烦恼的境界是什么?是在世俗谛——在因缘生法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因缘生法它能够引令我们生烦恼。观就是智慧,智慧能超越这些因缘生法,能到第一义谛去,观有这个作用。第一义谛这个地方,不是生烦恼的地方。世俗谛的因缘生法,若是我们没有般若的智慧,我们在这里会有烦恼。若是我们修观的时候,它能够破坏世俗谛,能把世俗谛观察到空无所有了,所以就能够断烦恼。不用智慧观察,你不能超越世俗谛;不能超越世俗谛,你的心还在世俗谛上活动,你的烦恼也随着活动,原因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修学圣道的佛教徒,不修观,只是内心里面无分别住,不能断烦恼!

但是,经论上开示我们修止观的方法,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方法,你修止的时候也就可以修观。「止」,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有色界四禅,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你可以先修止、而后修观也可以,你先修观、而后修止也可以,就是止而后观、观而后止,就是这样子用功修行。

初开始修止观,譬如说我修止修半小时,然后我再修观,我修一刻钟,一刻钟修完了再修止,止修完了再修观。一般的情形,修止的时间可以多一点。譬如说你的腿子若不痛,你坐两个钟头,一直都修止;两个钟头以后,你修一刻钟的观,也可以这样子。当然,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一天一坐坐八小时是可以,修观的时间短,修止的时间长,也可以这样做。但是,你若愿意修观的时间多一点,也是可以。譬如说是你一坐坐两个小时,你修止修一个钟头(六十分钟),修观也修一个钟头,那这样也是可以。但是,你不要修观的时间超过修止的时间,不要这样做。有的人的情形不一样,有的人修止的时候感觉身体舒服,修观的时候没有这个感觉,那你就止修多一点,止修两个钟头,修观修一刻钟,也可以这样。但是也有的人不是,有的人修观的时候感觉到很舒服,修止也是感觉舒服。修止,假设你修得相应的话,多数是感觉到舒服。修观,初开始修观的时候,没有什么舒服,不感觉舒服,但是也有人欢喜修观,那么就是可以随自己的意,你愿意时间长、愿意时间短都可以。不过,初开始腿子会痛,那就受到限制,可是时间久了,腿子就不会痛了。

我刚才这一段主要是说,若有止而无观是不能断惑证真,不能断烦恼。我们现在是欲界的人,我们有欲的问题;你若修止的时候,能把欲调伏,叫它不动,不能断,只能调伏它不动。能够调伏它不动,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就有轻安乐了;有轻安乐的时候,你也就能放下这个欲。由未到地定到色界初禅、二禅的时候,这个轻安乐是更殊胜,那当然也就能放下欲,不感觉到欲是可爱的,能放下。能放下,你也没有损失,因为你在禅里面有轻安乐。那么这个人,我们用肉眼来看:「喔!这个人很有修行,这个人能放下了世间上的这些苦恼的事情,都能放下了!」但是,你若没有观,这个烦恼还是没有断,还在你心里面潜伏着,终究有一天定力坏了,烦恼又动起来,又回到欲界来受诸苦恼,还是会有这个事情。这是「有止无观」。

「有定无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智慧。一般我们平常说,定慧是果,止观是因,由因而得果。有的人前生的栽培好一点,今生的果报如意一点,再加上有多少智慧会处理事情,他就不会引起很多的烦恼,这种人让他修止观会困难一点,因为他感觉到没有这个需要,「我感觉很满意」。若是有的人为欲所苦,「哎呀!我不高兴欲!」世间上的人如果没有欲,另外你有什么满意的地方吗?我看,另外也没有什么值得满意的。如果修学佛法肯静坐,得到轻安乐,可以补上这个问题。但是轻安乐是你自己,你不需要假藉外缘,只要心里面寂静住,轻安乐就来了。但是我们人世间的问题,你还要吃饭,你不吃饭还有问题。若是能得到色界定、超越了欲界,这个时候也有吃饭的问题,因为你这个身体还是欲界的果报;若死掉了以后,生到色界天上去,就没有吃饭的问题,没有像我们人间要赚钱、要吃饭,色界天上的人没有这回事。色界天上的人虽然比我们欲界的人解决了好多的问题,但是他也有问题,他要死,死掉了以后,有可能又回到欲界来。若是我们佛教徒,不只是修定、而又能修慧,不只是修止、而又能修观,断了烦恼,他就不回到欲界来了,也不在色界天,能超过三界,到佛世界去,那就是永久的是安乐自在,而没有再受苦恼的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若学习佛法,肯静坐,成功了的话,世间上所有的苦恼我们都解脱了。说是「我不肯这样做」,不肯这样做,你不能出离三界。说「我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去!」那可以。到了阿弥陀佛国,你今生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到阿弥陀佛国是怎么情形呢?到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还是给你讲止观,你还是要修止观。修止观,也还是要断烦恼,见到第一义谛,这时候问题才解决的。因为我们在这里念阿弥陀佛,你内心的烦恼问题还没解决,还在你心里面,你到阿弥陀佛国去,你的烦恼和你的业力也带到阿弥陀佛国去了。到那个时候,和这里是不一样,因为那个莲花化生的身体,和我们由欲而有的身体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呢?没有老,那个身体也不老、不病,永久是健康的,永久是年轻人。这样子有什么好呢?你静坐的时候没有腿痛的问题,也没有昏沉的问题;阿弥陀佛国那个地方都是修学圣道的增上缘,而没有「你不要修行」、拉你到三恶道的这些事情,阿弥陀佛国没有这个事情。所以到了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为你讲《金刚经》,也可能为你讲《华严经》,也可能讲《解深密经》、讲《楞伽经》,可能这样子。可能由观世音菩萨为你讲经,观世音菩萨是在那里的。还是要修学圣道,但是比这里容易。所以,若不愿意修学止观,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还是不错的。但是,你要放下。你若不学习经论,你没有经论上的智慧,这个世界上的色声香味触你能放下吗?如果能放下,可以。如果是没有经论上的智慧,色声香味触你不能放下,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能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也不能心不颠倒,那你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件事可能会有障碍,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

「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就不能够断除内心的烦恼、不能觉悟真理,就是有这个问题。我们从《大智度论》里边(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从《瑜伽师地论》里边,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应该反省我们自己用功修行的方法,你是不是有定也有慧、有慧也有定?如果你没有这样子,你的修行有问题,你那个法门是有问题的。「还堕生死大苦海中」,你有定而无慧、有止而无观,你不能断惑证真,不能断惑证真有什么不对呢?「还堕生死大苦海中」,就是你从色界天、从无色界天,又回到欲界来,回到欲界来就流转生死,还是这样子,和原来一样。

「故应止观双运,定慧具足,为圣弟子道次第」,我们应该修止也应该修观,修观也应该修止。我昨天讲过「止观双运」,今天就不说了。「定慧具足」,有定也有慧,这样子是佛教徒修学圣道的次第。如果我只修慧而不修定、只修定而不修慧,那不是圣道的次第,道次第不具足。

故《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中列有五门,后一门禅那与般若转名止观也。

「故《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中列有五门,后一门禅那与般若转名止观也。」这是我引《大乘起信论》上,在〈修行信心分〉那一段文里面,它列出来有五种法门。五种法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四个门;禅定和般若合起来名之为止观。禅定是止,般若就是慧(就是观),合起来名为止观。那么加上前面的四个门,就是五个门。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就是这五个门,由这五个门来修学圣道,慢慢慢慢就成功了。所以我们若是愿意念阿弥陀佛,也是好;如果你愿意修止观,就是这五个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这五个方法。

前面这一大段,是简略地说禅的名义,这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我讲的,都是从经论里边来的,你看这个文也就应该知道这件事。如果其中有我讲的话,都不要听,都是不可以相信的。我说这个话,话里头是有话的,但是那里边我就保密了,我不说了,我不讲了,不讲这个话。

禅的名义,引《大乘起信论》,禅就是止观!应该是这样。单是止,单是观,这不是佛法的圣道次第。

下面第二段,止观的依义和住义,说这个问题。

已略说禅的名义,次应明止观的依义和住义。

「已略说禅的名义,次应明止观的依义和住义」,这个地方是我们不常见,这个依和住,止观的依、止观的住,不是常见的,这句话。但是这从那里来的?也不是我说的,是「《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上说的。

《解深密经》,我们在佛学院里学过教义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唯识宗的一部经。但是别的宗派的人也应该学习,这是我的看法,不要有门户之见!所有的佛法我们都应该学习。你若是限制,「我不学!我不是唯识宗,我不学习!」那它那里的智慧你就拿不到了。佛教的经律论,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就是智慧!经也是说的智慧,律也是智慧,论也是智慧。

我昨天说过,凡夫是没有智慧的,这句话可能有人不同意,凡夫的智慧也很高,能制造飞机,在天空里飞,这件事也不是简单的事;而现在这个电话有无线电话,不需要线就可以说话,几千里外、全世界都可以讲话,凡夫的智慧也是很妙!我在想:天上的人他们会知道我们人间的人的事情,他们对我们是瞧不起的,天上的人感觉人间的人太苦,很辛苦。但是人间会造大楼,造这个房子可以住,造轮船、造飞机,乃至造核子弹,天上的人:「哎呀!人间的人智慧也是很可怕的,不得了!」但是,我说人间的人没有智慧,是什么原因?人间的人虽然是会造飞机、造轮船,全世界都可以讲话,这个电视机也是很妙的,不能解决人的痛苦!人的痛苦不能解决。如果是你处理得不对,还增加苦恼。我认为科学上所发明的这些事情,我们处理得好,当然有电灯也满好,尤其是年纪大的人这个眼睛,你用油灯他感觉不亮,用电灯感觉好一点。这处理得好,对于我们人的生活是有帮助,但是,你内心的苦恼还是要佛法才能解决。我们不学习佛法,是不能解决苦恼的。

去年四月间,在台湾苗栗法云禅寺参加传戒法会,有一次我讲开示,我对来受戒的人说,戒师问你们:「能调伏烦恼否?」回答:「能调伏!」我说你们回答得很精神、很有气力,声音发出来很响亮,但是你知道要怎么样才能调伏烦恼?你知道吗?「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学习无为的圣道,才能调伏烦恼,才能断烦恼。我们中国佛教徒,我们汉文的佛教徒,谁愿意学习无为法?这些受戒的人就在那里笑。谁学习无为法?我看很少。我感觉我们佛教徒很少能发心学习无为法。不学习无为法,不要说断烦恼,你调伏烦恼都困难,不能的。说是我初出家我不能调伏烦恼,你出家一万年,你不学习无为法,烦恼还是一样的,问题就是这样子。

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也有得圣道的,小乘佛法说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在家居士也可以得三果,能达到这个程度;到了三果的时候,他就决定出家了,不愿意过在家的生活。也有的大乘佛教徒,在家居士得无生法忍的。维摩诘居士他是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不是一般的凡夫。虽然他还是居士,是在家人,但是他是圣人,他家里面也有妻子、儿女,但是他是圣人,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

佛在世的时候,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大乘佛教是得无生法忍,小乘佛教的也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我们现在佛法是在末(正法、像法、到末法时代),谁得圣果?我看得圣果的人…,我看,我不是大胆,一个也没有,我认为,因为什么没有?因为你没有学习圣道,你只学习一般的这种境界,都是很浅薄的法门,你不能学这个甚深的法门,不能学,这是有这个问题。

我刚才说远了,《解深密经》是唯识的学派,他们愿意学习这个法门,就是其它的学派也应该学习。其中的问题,譬如说〈分别瑜伽品〉就是讲修禅的事情、怎么样修止观的事情,它讲得比较圆满,讲得很深入。我们若欢喜修禅,就是学习这个正合适!但是不学习,我们不愿意学习,说「那是唯识学派的,我愿意看祖师的语录!」你看了几十年,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禅!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

《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就是讲修止观的,我引来一段:「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我下边有解释,现在这里简单地顺一顺文就好了。那个时候,「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慈氏菩萨是谁?就是弥勒菩萨,就是现在在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在《法华经》里有提到他,《华严经》也有提到;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为他授记。现在释迦牟尼佛是第九小劫,这一个成住坏空,这个住劫是一共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在第九小劫,减劫,寿命逐渐减少,人寿百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逐渐减、减少到人寿十岁,十岁以后又增加,增加到无量寿,那个时候不只是八万四千岁,人的寿命那个时候能到无量寿,就是超过八万四千岁;但是开始有过失的时候,人就是八万四千岁,逐渐又向下减;减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弥勒菩萨出世,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现在弥勒菩萨就是等觉菩萨,他再进一步就是佛了。

「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他就对佛说。「菩萨摩诃萨」,我们汉人文字上欢喜简略,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说个菩萨,摩诃萨就略去了,实在还应该有个摩诃萨。

「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以何为依、以何为住,在大乘佛法里面修学止、修学观呢?修学止观呢?我们一般人学习止观的时候,我们请一个法师来,「你给我讲两个钟头的止观,我知道一个方法,我就可以修止观」,其实不是这样简单的。弥勒菩萨提出这个问题,你在修止观之前,要有个依、要有个住,你要有这个条件,你才开始可以修止观的。

什么是依?什么是住?在大乘佛法里面修学止观呢?「奢摩他」:中国话就是止,「毘钵舍那」:中国话就是观。「于大乘中」:而不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里面也是修止观的;现在不说小乘,而说大乘佛法。小乘和大乘佛法,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大悲心特别殊胜,那就叫做大乘;大悲心没有那么殊胜,就叫做小乘。我们简单就这样讲。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开示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释迦牟尼佛就回答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称弥勒菩萨为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法假安立」这句话怎么讲呢?

譬如说,现在发光的这个,原来没有这件事,我们原来都是用油作灯,后来发明电,用电来作灯。原来没有灯这件事,当然这个电灯的名字也是没有的。有了以后,当然是我们人间人的智慧发明这件事,然后给它安立个名字。没有名字这个事是有问题,不可以。又加上个名字,这都是叫做假安立,就是方便安立的。人也是,人出生的时候也没有名字,然后他的父亲、母亲或者是谁给他起个名字,这个叫做某甲、某乙,这个名字都是方便安立的,不是原来有的,这就是叫做法假安立。这样子说,还是很普遍的,不管是这个花、这个盆、这个房子,所有一切事情都有假安立的名字。这一切法是假安立的,方便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假安立。现在这里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佛法说的。佛法原来也都没有名字,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起个名字,用各式各样的名字来表示这个道理,也是假安立。

「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们说个白话,就是想要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佛的智慧。「愿」这个字,就是我希望成就佛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不舍」:就是你若建立了得佛智慧的愿以后,而不弃舍。这件事的确是有问题,我们一般人接触了佛法以后,我们对于佛法有信心;有信心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但是遇见不如意的事情,就弃舍,「我不愿意成佛了,我不信佛了!」你可能也会这样,那就是弃舍了。现在说「不舍」,这表示什么?就是智慧高的关系。

譬如说我们归依三宝了,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就是相信佛法了以后,做生意的时候赚钱了,心里有可能:「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有这样的好处!哎呀!」这时候对于佛法的信心就会增长了。但是若相反的情形,「我原来做生意是赚钱的,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后,做生意赔本了。我不信佛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信心不坚固,信心不坚固的原因就是智慧不够。现在说「不舍」,这表示什么?智慧深刻,信心牢固,不弃舍;无论怎么样的情形,我对于佛法是有信心的。

在这里我再说一件事,有一个人(我们说得明白一点,太含蓄了也不行!)他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后来遇见一个法师,说:「现在我还想回香港去。」这是多少年前的事,很多人都离开香港到加拿大、到美国、到纽西兰,到各地方移民,他也是移民。后来又想:「香港的楼价都下降,我现在想要回香港去买楼,好不好?」「好!」这个法师告诉他:「你会好,你回香港你去买楼,一定是好。」那他就这样子办了,就回去了。没有多久,这个楼价一倍一倍地向上涨,这个人发财发得非常多,心里非常欢喜,对这个法师也非常的恭敬、供养。过了多少年,这个法师有病了,然后对法师没信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信心就是这样建立的,如果情形一转变的时候,这个信心建立不起来了,所以就不相信这个法师的话了,也不和这位法师来往了;这表示这个信心不牢固。如果你的信心是建立在智慧上面,什么叫做智慧?你能学习佛法的真理,你从真理上建立你的信心,那这件事不受影响,我发财不发财不受影响。所以这上面说,「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就是他的智慧很高,他发了愿以后不弃舍,永久地发无上菩提愿。

「为依为住」:「法假安立」明白点说就是经律论,为依为住;「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这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我听一个法师或者一个居士,讲两个钟头、或者三个钟头、或者七个钟头,怎么样修止、怎么样修观,我就这样修!」不是,这是不够的。你还要有个依、还要有个住才可以的。这是引《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的这一段文,下边我就解释。

此文有二:一、问何依而修止观,二、何住而修止观。依是依托义,谓一切有生灭法,依因托缘而得生起。所仗托的因缘,名之为依。依托义,谓一切有生灭法,仗因托缘而得生起。今此止观亦复如是,要有仗托,方得生起。

「此文有二」,这一段文有两段,第一段是菩萨请问,第二段如来正答。在请问中有两个意思:「一、问何依而修止观,二、何住而修止观」,一个依,一个住,分这么两个意思,下面加以解释。「依」是什么意思呢?「依是依托义」,怎么叫做依托呢?这个也不是太容易明白,怎么叫做依托?「谓一切有生灭法,依因托缘而得生起」,这叫做依托。譬如这里原来是空地,怎么会造出房子来呢?就是它要有因缘。有人欢喜这块地,那么他就愿意在这儿造房子。愿意造房子,当然你要有钱,要请画宅师,画好了图宅,还要政府批准,然后找建筑公司,建筑工程,大家谈好了,开始建筑;建筑完了,成功了,这个房子可以住了、可以使用了。那么这个房子就是这么多的因缘成就的。没有这个因缘,这件事是不成就的。所以,因缘就叫做依托,就叫做依。

「所仗托的因缘,名之为依」,譬如说我们这个眼识,眼根是精微的物质组成的,由这个物质的眼根发出来眼识;如果眼根坏了,眼识就完了,就不能看东西了。就是眼识的生起要依托于眼根,不然不行。譬如说我们身体有力量,说这个人身体健康,你叫他七天不吃饭,看他还有力量吧?所以,身体有力量要靠吃饭,吃饭是有力量的一个因缘。当然也有的人吃饭还没有力量,那就是另有问题了。

「依托义,谓一切有生灭法」,所有的法都是有生有灭,而不会生了以后它不灭,没有这回事情。「仗因托缘而得生起」,所仗托的因缘就叫做依,那就是所依,这个法有所依才能现起。

「今此止观亦复如是」,现在说止、说观这个法门也是一样的,「要有仗托,方得生起」,要根据什么才能生起止观?就是经论!你不学习经论,你怎么能知道修习止观呢?这个止观,佛陀说出来的止观的方法,把它记录出来就是书了,就是根据这个书来修止观,就是这样子。说:「我不看经论,我要听这个法师讲!」你对他有信心那也就可以;若是说:「这个法师说的话我不相信,我相信佛说的话!」那就要读经论。但是我相信佛说的话,但是我自己看不懂,我也知道佛说的话是可信的,但是我自己看不懂,那就还要请这位法师讲才可以。那个法师讲的对不对呢?那也是个问题。所以,今天的佛教徒学习佛法很难,很不容易。「要有仗托,方得生起」,才能够生起。这是把「依」这个字简单地就是这样讲了。下面再讲「住」这个字。

《大毘婆沙论》三十九卷五页:

云何生?谓诸行起。云何住?谓诸行生已不坏。

「《大毘婆沙论》三十九卷五页」,这是金陵刻经处刻的《大毘婆沙论》,我没有去查大正藏。「云何生?谓诸行起」,「生」这个字怎么讲呢?原来没有,现在有因缘现起了,那么就叫做「生」。「行」这个字,就是一切有生灭的法,都叫做行;有生有灭的事情,都叫做行。如果按照唯识的道理来说,行是什么?「行」是心,是我们的心。我们心一动了,就叫做行。这个房子,为什么会有房子?就是有人心动了,不然的话,没有这个房子。说是为什么有核子弹?就是有一个人心动了,他在动的时候,他会发明出来这个。如果众生心都不动,什么事儿也没有。说这个地方这个大海上有个桥,那个桥怎么来的?就是心动了。所以从唯识的道理说,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心,这是有道理的。这里我们浅白一点讲,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一切都是行,都是有生灭变化的。行的生起,不管那一件事,原来是没有的,而后才现起,所以就叫做生。有的人不相信有地狱,这句话也是对的,地狱原来是没有的,但是有因缘的时候,地狱就有了;没有因缘的时候,地狱是没有的,世间上都是这样子。

「云何住?」怎么叫做住呢?「谓诸行生已不坏」,就是这个有为法,有因缘把它造成了,造成以后,没有立刻地破坏,它还存在。譬如这个房子,一百年前造的,到现在还存在,那么那就叫做住,这个住就是这个意思。

住相能令诸行增益。

又云:「住相能令诸行增益」,住的相貌能令诸行增益,就是能令很多的事情可以增长,这里面有作用的意思。譬如这个房子造好了以后,有人在这里可以住。现在有菩萨在这里成立一个道场,成立一个大觉莲社,我们在这里可以学习佛法,就有增益,它能帮助我们栽培善根。「住相能令诸行增益」,能令我们开发智慧、减少过失,这都是好事,所以叫做增益。

现在这个「住」在这里看有两个解释:一个诸行生已不坏的意思,一个是能令诸行增益的意思;用这两个意思解释这个住字。这是《大毘婆沙论》上这样解释。

《瑜伽师地论》二十卷二十一页:

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总名为住。

下面引「《瑜伽师地论》二十卷二十一页」上说:「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总名为住」,这是在《瑜伽师地论》上这么解释「住」。一个修行人他在空闲的地方(不是在吵闹的地方),在那里修止、又修观,这就叫做住,这是《瑜伽师地论》这样讲。

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者,大乘中句,简别小乘,因果大故。

「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者,大乘中句」,这一句,「简别小乘」,简别不是小乘。「因果大故」,为什么叫做大呢?就是因也是大、果也是大,所以叫做大乘。

小乘佛法也是能得圣道的,但是它比较狭小一点。譬如说是,我只为了我自己将来能得阿罗汉,能入无余涅槃,我就是满愿了;其它的人他们在生死里流转受苦,不关我事!他的心就是小一点。有些得阿罗汉的人,他也弘扬佛法、也是度众生。我们在《阿含经》上、阿毘达磨论里面看见,那些阿罗汉,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还有邬陀夷尊者,他们得阿罗汉以后度众生也是很多的,为什么称之为小乘呢?因为他们寿命到以后就不度众生了,只是寿命在的时候,他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他若寿命到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入无余涅槃以后,人世间的众生怎么样苦,你想要求他做点事情,他不睬你。若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不入无余涅槃,他永久地在众生的世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是尽未来际的!所以名之为大乘。他的因,他的发心也广大;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不断地度化众生。所以因也大、果也大,和小乘佛法入无余涅槃不一样。

此大乘法略有七义。如《杂集论》第十一说:

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精进大性:于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七、业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

「此大乘法略有七义」,有七个道理。「如《杂集论》第十一说: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就是这位佛教徒他的内心有七种功德相应。那七种呢?

「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什么叫做「境大」呢?「以菩萨道」: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发无上菩提愿的人,他走的这条道路,他怎么走法呢?「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这个「缘」,我们明白一点说就是学习,他学习佛法的时候,学习百千等无量那么多、那么广大的教法,就是广大的经,佛说的经,不只是学一部经、也不是学两部经,学百千等很多的经、很多的佛法。我学习阿弥陀佛的佛法、我学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学药师佛的佛法、学阿閦佛的佛法、我将来学弥勒菩萨成佛的佛法,无量佛说的无量佛法都学习,那这就是广大的境界,不同于阿罗汉,和阿罗汉不一样,所以这是学习的境界很广大。我们也有人可能:「学那么多干什么?那多辛苦!」那当然你的心就是不大了。

「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前面是学习佛法学习得多,所以菩萨的智能也广大。这个「行大性」,他发出来的行动也是非常广大的。就是他也做自己利益得圣道的修行,也同时广度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在佛法里面有大成就,这两种功德,所以叫做广大行。若阿罗汉,他就是自己用功修行,成功了就是没有事了。

我看《阿育王传》,看他的弟弟出家得了阿罗汉以后,什么事也不做。这阿育王的弟弟得了阿罗汉以后,他就是一天出去乞食,乞食完了就入定,其它什么事都不做,有这样的阿罗汉。但是在《大毘婆沙论》上说到一件事,这个阿罗汉他有神通(有的阿罗汉没有神通),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还有漏尽通。他要去度众生的话,和我们凡夫不一样,他先入定,他看我所度的众生,我能不能度?我和他有没有缘?我能度我就去度。入定以后一看,这个众生和我无缘,我不能度他,那阿罗汉他不去了。阿育王的弟弟得了阿罗汉以后,就是出去乞食,再不然经行、入定,不度众生,那也可能他入定看,与众生无缘,就是什么也不做,那也可能是这样子。

但是菩萨不是这样子,菩萨他也是入定(不是凡夫菩萨,那是不及格了),得了圣道、有神通的菩萨,他也是观察(和我们凡夫弘扬佛法不同);他要去度众生,也是入定去观察,观察有缘就去度,没有缘的他也是不度,可是他想办法和你结缘,那么就有缘了。所以他是尽未来际地广度众生,所以这个菩萨是伟大的,和阿罗汉不同。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菩萨的智慧也是广大的,什么地方他的智慧广大呢?「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补特伽罗」怎么讲呢?翻到中国话叫做数取趣。「数」就是数目那个数,一二三四五六那个数目,在这个地方读数;「取」就是取舍的取,把它拿过来,那叫取;「趣」就是兴趣那个趣,我对这件事有兴趣,我对这件事我没有兴趣,那个趣;这三个字加起来叫数取趣。数取趣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久远久远以来,一直到现在,常常做这件事,就是数数地去拿一个果报来。或者拿人的果报,得到人的果报,你或者活一百岁,或者活两百岁,或者顶多你活八万四千岁,到时候还要死掉了。死掉了,再去拿一个果报,也可能是得天上的果报,也可能是到地狱去,也可能到饿鬼,也可能到畜生世界,得一个毒蛇的果报,或者得老虎的果报。得到了以后,不是永久的,不管是在人间、在天上、乃至到地狱,都是不永久,到时候就结束了,再重换一个,叫做数取趣。

这个数取趣有什么意思呢?在印度,佛在世的时候(现在也是有),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其它的宗教。其它的宗教,那个时候有些外道也能得禅定,他也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但是没有漏尽通;他有神通,他也能入定,有禅定才有神通。他入定看这个人死了以后到天上去了,看天上的人死了以后又来到人间,人间死了又跑到地狱去了,又跑到饿鬼道,又跑到畜生世界,久远以来这么样流转。但是其中是谁在这生死里流转呢?是「我」!在这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我。这个我永久也不死,这个身体是坏了,但是我不死。

我不死,我到什么地方去?我又跑到天上去拿一个果报,我跑到地狱去得一个果报,这个我永久也不死;只是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有变化。所以这个数取趣,谁来取啊?一次又一次地去拿一个果报来,是谁啊?就是「我」!「我」取到人的果报。这里有个房子,我在这个房子住,这个房子坏了,我走了,我到另一个地方再造一个房子;再造个房子在那儿住,那个房子到时候又坏了,我再去造个房子,就是类似这个情形。所以,数取趣,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果报,其中有一个我,外道执着有一个我去得果报。现在佛教说没有我!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若是听外道的话,譬如说这个人在这房子住,这个房子坏了,我到别的地方再造个房子。这样讲我们还很容易接受的吧!我感觉我们还容易接受。说是没有这个我,那么死了以后怎么又有个房子,又得一个果报呢?佛教里面说无我,反倒我们还不是太容易接受。外道的理论我们容易接受;佛教说无我,反倒不容易接受。

这个地方我再解释一下。如果不承认有个我,从天上来到人间、从人间下地狱、从地狱又跑到人间来,没有我,那么谁在流转生死呢?我们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会有这个问题:谁在流转生死呢?佛法的道理是说,业!我们这个果报结束了,为什么又有个果报呢?是你的业力,使令你又得一个果报。

业有善业、有恶业,当然我们大概地说:这是善业、这是恶业,但是善里面也有差别。譬如得到人的果报,那就比三恶道好一点,就是你的业好一点。为什么他得天上的果报?就是更好一点。到了色界天上的果报,那就是那个业是更好一点,那就是定业,也叫做不动业。我们欲界天和人都是散乱的善法,若是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是禅定的业。这个业有不同,所以得的果报也不同。而这个业不是永久的,它也有时间性,到了时间就结束了,你还有别的业,再去得果报,佛法是这样讲。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决定我不要这个果报,可以这样决定的!我愿意天的果报,那么你就是多做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可以这样做;你自己可以决定。若是只是说我到天上去,我到人间来,我到地狱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地方呢?你怎么讲?你很难说这个理由。

这个我再多说一句,再多说一句可就是有个问题。佛教是不怕人家问的,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讨论。黄金愈炼,它愈光明;若是用个猴子,你来捣牠就臭了,你一捣牠就臭了,就不行。佛法的真理不怕你讨论的,这和外道的理论是不一样。但是我现在说出来,可能还是有点问题。

我在香港的时候,有人问我:「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还有果报?」我没有回答,不回答,他的问题没解决嘛!他就问别的法师去。第二天他和我见面,「我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释!」我说:「怎么解释?」他说那位法师说了:「是因为有常住真心的关系,所以死了以后还有果报!」我们在人间死了,我们这个常住真心到天上去了;从天上死了,这个常住真心又跑到地狱去了,这样解释这个问题。那么,他告诉我说那位法师这么解释,我也不出声,我也没有说什么。现在我在想:用常住真心来解答这个问题,只是表示没有断灭,但是为什么会到地狱去?为什么会到天上?这个问题还没解释。若是用业力来解释,这个问题解释了。我为什么到天上去?因为你做善法了。这个业力有善恶的不同,有散乱的善法、有禅定的善法,所以你将来得的果报不同。说做恶,做恶有各式各样的恶,为什么到了毒蛇的世界去了?为什么这个人做了龙?为什么这个人做了饿鬼?为什么这个人做了老虎?他的业力不同。所以若用业力来解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我们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这个问题,这个人修行得阿罗汉了;得阿罗汉,他这寿命,假设他是七岁出家,到十岁的时候得阿罗汉,但是这个人有一百岁的寿命,他现在还有九十年。他再活九十岁,到一百岁的时候就死了;死了的时候,和我们凡夫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呢?他这一剎那间他的色受想行识坏了,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一剎那间就坏了。坏了以后,第二剎那再没有色受想行识出现,那就是入无余涅槃了。我们凡夫也是,你的寿命到了的时候,这一剎那间你的色受想行识坏了,第二剎那又出来一个色受想行识;前一剎那、后一剎那,和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他这个身体,是前一生的有漏业造成的这个生命,他得阿罗汉以后,他这个有漏业到寿命尽了,一剎那尽了以后没有有漏业了,所以再不生了。在大乘佛法上说,他有无漏业使令他再得果报,但是无漏业的果报不是肉眼所能见的。但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前一剎那灭了,后一剎那又生;因为我们不断地造业,这业力很多,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又有果报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就是业力!

我们若学习《大智度论》、学习《瑜伽师地论》,不说有常住真心,不这样讲,它说心是剎那生、剎那灭的。譬如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的生起要有行作缘,识才能生起。若说常住真心,不需要有行,这个心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就不同了。所以,业力,在佛法里面讲是这样意思。

「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就是不承认在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常住不变的我,不承认这件事。但是生死轮回由业力来成就。业力是谁?业力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识所创造的,由色受想行识的果报去造业,由业再得色受想行识的果报;果报去造业,由业再得果报,因果就是这样子。佛法说是,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没有一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所以叫做无我。

我们中国佛教分两类,就是传统的佛教,传统佛教是怎么回事儿?就是学习《楞严经》、学习《起信论》,用《楞严经》和《起信论》讲一切经论。但是若学习《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它不这样讲。但是我在想,像刚才说,说这个人在这个地方住,这个房子坏了我就走了,我到另一个房子去;这样讲六道轮回,我们容易懂,我们也就容易接受。但是若说没有我,这件事就不那么容易懂,就有一点难。

我们今天是要讲禅,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

「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补特伽罗无我是人无我,下面法无我;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这是人无我,但是色受想行识是不是我呢?我再讲《大智度论》上说的话,《大智度论》它说一个譬喻(这段文还是和补特伽罗我有关系),它说:有个国王,国王他的下面有个大将军,国王对这个大将军下命令:「你去攻击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要把它拿过来!」将军得到这个命令,他有军队,他就调动军队到那个地方去作战。我们人的生命体这个我亦复如是!我这个身体里面有个我,是身体里面有一个有体性的东西叫做我;这个我,它下命令叫这个身体去享受色声香味触,去享受五欲。这样说呢,这个我对这个身体下命令,这个身体就去享受五欲;这样证明是有我,就像那个军队似的,里面有我。

这时候,龙树菩萨他说出个道理来,反驳这个理论:说是这个「我」对这个身体下命令,这个身体有色受想行识,这个「我」和色受想行识这个「识」有什么差别、有什么关系呢?那么龙树菩萨又再加解释:说是这个「我」本身是不是有明了性?如果没有明了性,它怎么会下命令呢?这个我,它本身有没有明了性?如果有明了性,它是有心的,它知道这件事怎么做,对这个大将军去下命令。如果它没有明了性,它就不知道这件事怎么做,它不会下命令了,是不是?龙树菩萨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外道就感觉到困难了,有什么困难呢?说是我,它本身有明了性,它就是心了;那离开心,另外没有我了,就是心就是我了。那样说呢,就是色受想行识嘛,另外没有我了。如果你若说另外有个我的话,这个我本身就没有心了。没有心,它能下命令吗?提出这个问题,外道没有办法解释了。如果你承认我本身是有识、有明了性的,那就是识嘛!另外没有我嘛!这个地方有这个问题。

若这样讲的话,另外没有我,只是一个识,只是我们这个心,另外有色受想行和这个心合作,或者造善业、或者造恶业,那么这就是佛法的道理了,佛法是这样讲。佛法不承认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另外有个我的,不承认这件事。现在这个地方否认外道说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另外有个我,这个我是没有的,所以叫「无我」。

可是也还有色受想行识啊!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怎么回事呢?色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因为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也是由因缘有的。色也是由因缘有的,受想行识也是由因缘有的,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件事。譬如我们现在是人的色受想行识,我们不是毒蛇的色受想行识,为什么我们不是毒蛇的色受想行识?因为没有这个因缘。为什么我们是人的色受想行识?因为有因缘。但是因缘不是永久的,到时候就结束了。如果我们现在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种种功德,做的功德很殊胜,那么将来跑到天上去了,就是天上的色受想行识,而不是人间了。

我们说这个天眼通,我们现在是肉眼,肉眼也是地水火风组织的,天眼也是地水火风,但天眼和人间的肉眼不一样。我们人间的肉眼这个地水火风这物质是欲界的;但天眼通的地水火风是色界天上的,色界天上的那个地水火风组织成的那个是天眼,那个作用非常广大,和我们不同。所以都是物质,物质与物质不一样。物质有这个差别,受想行识也是有差别,人间的受想行识和天上的受想行识也不同,为什么不同?业力不同,业力不一样。但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法。有这个因缘、就有这样的所生法,没有这个因缘、没有这个所生法,这个法是因缘有的,它没有真实性,所以法也是无我的。当然我们说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寂的,法不可得了,所以叫法空,叫做「法无我」。

这是两件事:一个是补特伽罗无我、一个法无我,是两件事。在《解深密经》、在《楞伽经》常提到,小乘佛教学者只是学习了人无我,法无我没有学习。我们读《金刚经》,人无我和法无我是无差别的。但是现在我们学《维摩诘所说经》的时候,感觉到阿罗汉他没有学习法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有点差别。有什么差别?怎么知道呢?

譬如说是,我们人间的人对人间的这个欲的境界,我们心不自在,见到可爱的境界,心就不自在;见到可恨的境界,心也不自在,我们人间的人是这样子。但是,我们若接触到天的境界,是更受不了。《大智度论》也提到这些事情。

阿罗汉他学习了人无我,观我是不可得,但是没有修法空,没有观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的,三界以内的事情他心不动,但是超越三界以上的大菩萨的色声香味触,他心里不自在。为什么?就是没有观一切法空,只是观我空、没有修法空,在《维摩诘所说经》提到这件事。这个地方就和《解深密经》、和《楞伽经》说的道理契合了,就是小乘佛教学者没有修法空观,所以看见大菩萨的胜妙的境界,心里不自在。所以天女散花的时候,就是着在阿罗汉的身上,想要用神通的力量去掉,去不掉,为什么去不掉?心里面有执着的关系。所以这里面有人无我、还有法无我,这是大智慧境界,所以叫「智大性」。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行故。」菩萨他修学圣道、广度众生,时间非常久,要三大阿僧祇劫。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他们修了无量百千的难行行,难行能行的这些大功德的境界,和阿罗汉不同。阿罗汉,利根人要四生可以得圣道,最钝的要六十劫才能得圣道。现在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非常的长,这是他精进的力量超过了阿罗汉。

「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方便善巧」实在也就是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有什么不同呢?「不住生死及涅槃故」。我们凡夫安住在生死苦恼的世界,没有办法解脱。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安住在涅槃的境界,不住在生死的世界。菩萨也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为什么不住生死?怎么叫做不住涅槃呢?因为菩萨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他实在是在生死的世界,但是他的般若的智慧观生死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没有生死可住。但是有大悲心,他也不住于毕竟空里边,他还要度众生,所以也不住涅槃。菩萨有这样的智慧,所以叫做「方便善巧大性」。

「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菩萨能成就广大的功德,能够成就(「证得」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佛的十种智慧,成就了四种无所恐怖,成就十八种不共佛法,唯独菩萨成就这种功德,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有的,所以叫做不共。无量无数的大功德,菩萨都成就了。

「七、业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业大性」就是作用。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他不入无余涅槃。「穷生死际」:穷者尽也,尽生死的边际;一切众生都成佛了,都没有生死了,那叫做生死际。度化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菩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就在一切的世界示现成无上菩提。他「建立广大诸佛事故」:成佛的时候,度化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这是广大的诸佛事。这也不同于阿罗汉,阿罗汉也不做这件事。

成就了这七种大,所以叫做「大乘」,这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什么叫做依、什么叫做住?下面是有解释,但是我们到点了,就到此为止。

问:请教师父,一个朋友他提出一个问题,世事无常,为什么业力永随?能不能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世事无常,是指果报说的;果报是无常,它有时间性,到时候就结束了,它有变化。这个业力,它这种东西,成就了以后,它要发生作用才能结束;它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就是一直地存在。它也是无常,但是和果报的无常有点差别。就是它要发生作用以后,它才能无常;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一直存在,业力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若是造了业的时候,业力在我们心里面,储藏在那里,不管多久,它不变化;到了因缘成熟的时候,它才发生作用,发生作用就结束了。

我们简单说一件事,譬如这个阿罗汉,他前生是个牛,有的阿罗汉前生是个狗,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久远久远以前,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的时候,同时他也造了罪。那么,他有修学圣道的功德、同时也造罪,这两件事,造罪先得果报。得完了果报,这个罪没有了,原来修学圣道的善根发生作用,所以遇见释迦牟尼佛就得圣道了。所以,从这件事来看,你栽培的善根,它不得果报,它不结束,它还是一直地存在在那里。

我刚才举这个例子,是说圣人得无漏业的功德,那和有漏业不一样。譬如说是,有的众生他能够修学禅定,成功了,生到色界天、或者生到无色界天去了。但是寿命到了以后,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他就跑到地狱去了,为什么到地狱?因为他在修学禅定之前造过罪,那个罪业使令他到地狱去了。但是这中间可能距离了多少大劫。在这么长久的时间内,这个业力它不消失。若是消失了,他不应该下地狱了。他还是下地狱,就表示那个业力没有消失。

所以,从事实上看,一切的果报都是无常的,但是你造的业力,它没得果报的时候它还存在,它不消失的。

我们凡夫,譬如说小时候读书,读苏东坡的《赤壁赋》,把它背下来了,很久很久不忘,到老的时候还能背。但是,若死掉了以后,来生未必能背。但是,今生你若得圣道了,发无上菩提心是菩萨了,学习佛法以后,来生还是记住不忘。无漏的功德是超越了有漏的功德,不一样。

你问的问题是业力,在唯识的经论上说有阿赖耶识,这业力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永久也不坏,它不坏的。在《大毘婆沙论》上说到一件事,说人做梦,做梦这件事不可思议。有可能你久远劫前的事情现在显现在梦里面,也可能将来多少大劫以后的事情显现在今天你的心里面,做一个梦。这就表示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当然也是与业力有关系。

我们再说一件事。譬如说是,他生存的时候是个男人,他活了两百岁,他一直地自己认为他是男人,他也是男人。但是死掉了以后,他去投胎的时候,他忽然间转变,他自己认为他是女人,会有这个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是业力!他生存的时候,造了一些得女人果报的业力,这个业力不失坏。这个男人的果报一结束,一剎那间这个女人的业力起来了,他就认为他自己是女人,他不认为他是男人了。从这里看出来,造的业不失坏。虽然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但是这业力它不坏。所以,从事实上可以知道,诸行无常,而业力不失坏。罪性是本空,就是业力它本身是自性空,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就是没有完了,你受的果报没有结束的一天了。因为它是假的,所以有时间性,过了时间就结束了,所以是罪性本空。

问:请问禅宗古德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清净,和我们所学的自性空、毕竟空有什么差异?

答:这是《六祖坛经》上的话。《六祖坛经》,是六祖到五祖那儿去,听五祖给他讲《金刚经》,他开悟了,就说出这句话来。但是我们读《金刚经》,没有这种思想。《金刚经》有这个想法吗?《金刚经》是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是这样的思想。那么,那来的这句话呢?「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有这个话?所以,如果是真实有这句话,那就是五祖另外有发挥了,另外发挥一个道理,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意思,那就是像《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而就和《金刚经》思想有点差别的。

你这上说,这个自性清净,和我们所学的自性空、毕竟空有什么差异?这个话是这样子。如果是按照《起信论》说的那个本觉,那就是常住真心了,那和《金刚经》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思想不一致,怎么样融会?那就得要学《楞伽经》,《楞伽经》把这件事融会了,融会了这个道理。

《楞伽经》怎么融会的?《楞伽经》的意思是说,我们众生欢喜有个我,就像刚才说的,我在这个房子住得很好,但是过了多少年,这房子坏了,我也不要修补这个房子,我到其它的地方再造一个房子。这样子我也能接受。就是说,人这个身体里有个我,你这样讲,我能接受这个道理;你若说无我,我不相信佛法,佛法说无我,我不相信。那么,这样的众生,释迦牟尼佛怎么度他呢?佛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者就是我也!」这样讲,这个众生就相信佛法了;你若说无我,人就是断灭了,不能流转生死、也不能成就圣道了。所以,有个如来藏、有个我,这个事他欢喜。佛就是这样融会了。你来到佛法学习的时候,什么叫做如来藏?就是无我叫做如来藏!还是无我的意思。你若害怕无我,我就告诉你有个我;但是,有我是方便说的,还是无我名之为我!就是这样意思,我实在是无我!

但是这样讲,这和我们传统的佛教有点差别。传统佛教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无我是方便的。但是,《楞伽经》上的意思,无我是真实,有我是方便,这是调过来了。但是,我们中国佛教,传统的这些大德,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连三论宗都在内,都是主张有我的。但是我们若读《大智度论》的时候,你说它的思想是有我,这就又有点事情,就有点差别。华严宗也好,连禅宗也好,都是有我论,这传统的佛教是这样。但是我们若学《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也很明显地说是无我,修无我观。《楞伽经》也是说修无我观、修法空观,而不是修有我观。我们佛教里面就是思想上有这样的差别。要怎么样融通?就是学《楞伽经》,佛这样融通了。但是,你若学习《涅槃经》,那又不同,它又有一个说法。不过,现在因为我们中国出来一个印顺老法师,印顺老法师受到宗喀巴大师的影响,所以就是用《楞伽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我在想这个问题,说无我比较好!说无我,人与人容易和一点;若有我,人与人不容易和,人与人都独立起来了,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人与人之间不容易合作。说无我,容易合作。所以,在凡夫的世界,还是讲无我好一点。可也都是有圣言量的根据。

问:师父慈悲,入了圣道之后,不到三恶道去,那三恶道的业力的角度又怎么去解释?

答:业力的发生作用也是待缘的,如果它所待的缘没有,它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若得了初果以后,他不到三恶道去,就是缘没有了。人也有这种情形,譬如说这个人他死了以后,他还是应该做人的;还是应该做人,也要有因缘。这个因缘不具足,人就做不成。我们就照事实说,我们人间的人,就是要有夫妇,才能投胎。但是,他的父亲在一个地方,他的母亲在另一个地方,不能到一起,就得要等。但是他们忽然间有什么因缘就不到一起了,那么你做人就困难。这要待缘,缘若不具足就不行。

其中,《大毘婆沙论》说这件事,其中还有点差别。就是,他决定这个人是他父亲,那个母亲可以不是、可以转变,那么就是他的父亲就和别的女人有关系了,他就投胎了。如果他和母亲不可以变化,一定这个人是母亲,父亲不决定,那么这个女人就和别的男人有关系了。若是还是有困难,说这个人决定是母亲,这个母亲和其它的男人还是有问题,不能够到一起,那他做人就做不来了。那怎么办呢?这个业力就潜伏起来了,就其它的业力发生作用。所以要待缘的。

以前有三恶道的罪业,现在得了初果的时候,就不到三恶道去,那么那个业力不能发生作用,就是待的缘没有了。因为初果圣人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正念分明,而不会有颠倒想的,所以不会到三恶道去。

我们内心的作意、内心的活动,需要有一个作意心所来引发。这心理的活动要有个作意心所来引发的。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譬如说,我们是凡夫,凡夫有什么不同呢?凡夫有贪心、有瞋心、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但是它要有不如理作意的引发,烦恼才能活动。如果你学习佛法了,你常能如理作意,烦恼待的缘没有了,烦恼就不动了。业力要发生作用要待缘,烦恼发生作用也要待缘。所以,这样子来说,我们凡夫可以修行,虽然有烦恼,但是可以修学圣道!从这里看出来这件事。

所以,一个人,不要因为「我的烦恼很大,我不能出家!」不是的,不是这样说法。你若能改变你的作意心所,可以用功修行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