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日期:2021/11/28 2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丁三 后五颂返破外人外境非实有 分三
    戊一 初一颂合破外小 ………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
      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19A)有人提问,我们昨天讲的最后,“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就是说,执到这个“唯识性”,所执的唯识性,执着它“有”——这个“唯识”也不能执!亦即上一次我们讲的,假使徧计执里边执着有“唯识”这么一个东西,也是一个执着,也是法执;要把这个执着也空掉,然后可以入法无我,“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得成”。他的问题就是下边一句:“许诸余识有实境故”,《述记》说:“以执唯识识,是执法识余”,他这两个搞不清楚,怎么“执唯识识”?
 
  “唯识”,就是唯识宗安立的宗:“大乘三界唯识”,大乘的宗就是说三界一切都是离不开识的,就是把一切境都空掉了,只剩有一个内心,这个内心是依他起、因缘和合而有,这是有的。那么他把这个唯识执着是实在有的,这个识就是执唯识那个识,这个识是把这个唯识执成实在的法了,那是唯识那个识的另外一个识,叫余,那么这个叫“诸余识”。就是说,唯识,一切法都是唯识,本来是对的,但是把唯识这个识执成实在有,又成了法执;执这个法执的这个识,就叫余识,因为它这个识,既然所执的唯识这个东西是它的境,那么是实在有的,也是有境了。我们说唯识是没有外境的,外境不一定是色法,你执着离开识以外还有个东西的话,那都不是唯识。你执了能执的那个识之外,还有一个唯识是它所执着的对象,那也成了一个法执,也是那个唯识所要排除的。
 
  所以说,我们前面也说过的了,在第一卷开头的时候就讲过,假使执唯识是真实有的,这个跟执外境一样,也是一个法执。大家可能还记得住了,前面有这个话。唯识是不能执的,它是依他起。真正地来讲,能够知道唯识的,是见了空性之后,知道一切法缘起,才知道唯识。你假使空性没有证到,一切法的缘起你也没见到,只是听到佛这么说、我们这么想,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唯识。假使你再把佛说的这个唯识,你又徧计执执着实在有这个唯识,那么这也是法执。反正我们简单一句话,徧计执里边所执的东西,都是法执;离开徧计、已经证到圆成实了,那时候所看到的依他的缘起,这个唯识才是我们说的唯识,这个是实在有的。现在我们接下去。
 
论: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
  述曰:即此总结经论二教,由于此中所有道理,佛说唯识之教,我立唯识之教,普令有情入法无我。或我说我立,二俱双结,名为说立,非说是经。
 
  “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前面说了那么多,由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我们说唯识教、安立唯识教(说、立是两个东西),为说唯识教有什么用处?安立唯识有什么意思呢?“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使一切有情,能够接受唯识教的,都进入法无我、证一切法空的道理。那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靠唯识宗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即此总结经论二教”,经里边这么说,论里边也这么说,这两个教,“由于此中所有道理”,前面讲了很多道理了,“佛说唯识之教”,这个“说”是佛说,就是经上说的,论里边是世亲菩萨安立的,所以他说“佛说唯识之教,我立唯识之教,普令有情入法无我”,这是一个解释。“我说我立,二俱双结,名为说立,非说是经”,或者说,这个“说”也是我说、“立”也是我立,都是我(世亲菩萨)自己,我讲那么多的道理、安立唯识的教,目的就是要使大家证到“法无我”,也就是成佛度众生了。
 
  你能够证到法无我、知道一切法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可以度一切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们没有悟到这个道理,那么自己既成不了佛,也度不了众生。一切众生本来如幻如化、没有的,你若执着他是实在有的去度,那是度不了的。你能够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自性空,那么你这个众生就不度而度了,已经度掉了,他本来是没有的。你知道这个道理就行了。那么自己一样的,流转生死,什么在流转?禅宗参“念佛是谁”也是这个道理,你把“什么在流转”,把它参透了,流转的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些十二支在流转,这十二支里边哪一支是我呢?没有我,就是法了。这个也知道了之后,人我道理知道了,然后进入唯识教: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的,那么你说一切法在哪里?都是自性空,法无我的道理也能够悟入。
 
 
论:非一切种拨有性故。
  述曰:由有唯识,无计所执,入法无我,非是一切种唯识等亦无,能入法无我。所以者何?拨有性故。依他圆成二性是有。若说为无,便是邪见,拨于有性故,此不能入法无我。许有唯识,无计所执,名为正见,入法无我,不拨于有,名处中道,契真正理。此意即违清辨等也。
 
  “非一切种拨有性故”,我们说的唯识是这样子的,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把该有的也去掉(拨就是把它拨掉),这样子是偏入空了,不是我们的唯识教。我们唯识教,是处中道的:该有的有,不该有的没有;徧计所执的是没有的,依他起、圆成实是有的。不偏不倚,既不偏有也不偏无,这是中道,中道就是唯识教了。
 
  “由有唯识,无计所执,入法无我”,因为有了唯识的这个教之后,他就不执着那个所执的法,把徧计所执空掉——“无计所执”就是徧计所执,徧计所执的把它空掉了,这样子,进入法无我。“非是一切种唯识等亦无,能入法无我”,并不是连依他起、圆成实一起全部扫掉,一切种唯识就包括依他起、圆成实在内;唯识相是依他起,唯识性是圆成实,把这些都扫掉了,你还说这样能入法无我,不是这个道理。入法无我的道理,是把徧计所执的空掉。把本来是没有的、却执为实在有的那些法空掉,这个叫入法无我。本来是有的(圆成实),本来是假有的(依他起),你说这也什么都没有,那是不对的。
 
  “所以者何?拨有性故”,为什么不是这样子呢?因为该有的,你把它也拨掉了。我们说“不增不减”,没有的不能增它为有,有的不能减它为无,这才是真正的中道。你现在把一切都认为没有,把有的也拨掉了,这个不是我们所讲的唯识教。
 
  “依他、圆成二性是有”,为什么说不能拨掉呢?依他起、圆成实,这二个性是有的,一个是实在有,一个是假有,都是有。“若说为无,便是邪见”,假使你说这个也没有了,这个见就不正了,这个也是邪见。一般说邪见是拨无因果的,它这里就是说,法性是有的,你拨它没有了,这个见就不正了,也属于邪的了。为什么邪呢?“拨于有性故,此不能入法无我”,本来该有的,你说它没有,所以说,你这样子的话,不能进入法无我,就是不能入中道了。
 
  前面拨于有性是邪见了,那么正见是什么?对照一下:“许有唯识”,唯识是有的,唯识的相(依他起)是有的,唯识的性(圆成实)是有的;“无计所执”,徧计所执的那个是没有的;“名为正见”,这样子才是正见。也就是不落两边:既不是落于有(徧计执是没有的),也不落于空(圆成、依他是有的),这样子叫正见,“入法无我”。
 
  当然这是唯识见了,我们以后学中观的时候,还要更进一步。我们这里担心的是,中观、唯识一起学的话,两个就吵架。这个是谤法,不好。中观、唯识的关系,《菩提道次第》讲得很清楚,唯识是进入中观的一个跳板。没有唯识把一切法归纳于识,要进入一切法空的道理,那是困难的、摸不着边际的;从唯识再进一步,证到中观,那是有梯可接,从这个梯上去,不会弄一个笼笼统统的空。
 
  我们汉地有一句话,“鸟空鼠唧”,讲空,道理也搞不清楚,懵里懵懂的,只是嘴里说空,这个空、那个空,好象鸟在飞:嗡、嗡、嗡!空、空、空!这个跟鸟的空一样,没有内涵、没有真实明确意义的空,那学了没有啥用处;鼠唧,老鼠叫,唧!唧!唧!我们讲六即,理即、名字即、相似即……等等,你搞不清楚,就跟老鼠一样,唧、唧、唧地叫,这个也是空洞的、没有意思的。要学就要学好。我们要进入中观,需要唯识的阶梯。因为唯识犹如船筏一样,进入中观的彼岸要通过唯识的这个船。如果唯识还没有,你就直接进入中观,那就是“鸟空”了,只晓得空、空、空,空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所以说,我们学法,要踏实一点。
  [经典导读]鼠唧鸟空,广在经论 《摩诃止观》卷八:「若谓即是者,何烦恼灭?见耶?思耶?尘沙耶?无明耶?诸位全无,谬谓即是,犹如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鸟空。以未识次位,观行相似,全未相应,滥叨上位,所以成怪。」(T46, p. 104, c15-19)。《天台四教仪》:「我等愚辈,纔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T46 , p. 779, a27-29)。 《四教仪集解》卷三:「我等愚辈,纔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我等』下牒计,重斥鼠唧鸟空者,斥其暗证,不达谛理,谬说即名,何殊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空声无旨,岂得滥同空空三昧。是以天台约理即一法叵存,约修则万行圆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若得此意,闻众怪说,情虑坥然,圆顿妙乘,投心有地,良由了知本性空寂,故修众行无有滞焉。」(X57 , p. 594)。《楞严经玄义》卷二:「须知诸经言即者理即也。若不知此,即空所由,而妄生取着,所谓鼠唧鸟空矣。故华严等,诸大乘经,皆明历位修行断惑之相。涅槃云:暗时无明时,明时无暗时;有烦恼时则无智能,有智能时则无烦恼。今经云: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又云: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又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此则名为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不断而断,故十界三谛并非;断而不断,故十界三谛并即;断与不断,两义俱时,故十界三谛俱非破立。」(X13, p. 15)。
 
  我们这里赠送处有一本《四宗要义》(可能有的人也看过了),它就很明确地给我们讲:你要真正地进入空性,先要知“有”,一切有部的“有”,“三世一切有”,把“有”搞清楚。然后进一层,经部的“空”,经部的“空”把“三世一切有”里边的过去、未来空掉了,而现在是有;无为法,在《成实论》里边也把它空掉了。这个“有”法里边,把有部的“有”消除了很多,但是外境还是有。到唯识宗的时候,把一切外境都空了,只留下一个“识”。最后,中观把这个识也除掉。
 
  我们提倡印这部《入中论》的时候(那时我在宝光寺),前面写了个简介,中观说有八个难题,其中有一个阿赖耶识也是空。上海一些老居士就写信来了,非常之惊恐地说:“唉呀!你把阿赖耶识都扫掉了,这个怎么行啊?”阿赖耶识是要扫掉,将来要扫掉的,但是现在你还要它,现在没有它,你没有得抓的了。我们说禅宗经常有这个话:百尺竿头,更上一步。更上一步,如果你不在百尺竿头上,你怎么更上呢?你爬到顶上了,再上一步就进入空观了。所以这个还是要爬,阿赖耶识还是需要。没有阿赖耶识,空观进去就不踏实;经过这个,然后进去,那就踏踏实实地。
 
  看过《四宗要义》的人大概能够了解一些。这部书,我们现在看不一定看得懂,因为它里边跟唯识辩论的、跟二乘辩论的、跟外道辩论的,都有,那么你学过唯识,才知道它辩什么,如果没有学过唯识,那就不知道、不知所云了:这边的道理也不懂,那边的道理也搞不清楚,那你不晓得它说什么。
 
  这里他说正见如此,“许有唯识,无计所执”,没有徧计所执,而唯识是有的,这样子叫正见,“入法无我,不拨于有,名处中道”,该没有的徧计执是没有了,该有的依他、圆成没有拨它说没有,这样子叫处于中道,“契真正理”,这个是符合佛的真理的。
 
  “此意即违清辨等也”,这个说了半天,什么意思呢?就是跟清辨论师辩论了。清辨论师是中观的一派。他就是说清辨论师一派的说法,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这个好象是过分了一点。唯识宗总要留一点的,如果一切都空掉、什么都没有了,那拨无因果了,什么都空完了。这个当然了,中观宗有它的安立,它有它的道理,现在我们不要去太着急。清辨论师的意思,当然中观论里边,清辨论师也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月称论师,他们是应成派的,这个以后慢慢再研究。现在我们就把唯识先搞懂,以后唯识的不足在哪里?指出来了,你才知道;如果唯识都不知道,它如何不足你也不知道。
 
  好,第二卷就到这里为止。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三
(翻经沙门基撰)
 
  第三卷,有人看了一下,感到难度又高起来了。这个什么呢?前面是说外难,若识外没有实境(唯识无境),有四个事情就不能成立,他们举了四个难,那么论主就把他们这四个难都破掉了,说也能成立,但是只是可能成立,并不是必定成立。就是把外难破掉了,而自己唯识道理,只是可能的,并不是必然的。这里要安立唯识道理决定如此,那就要更进一层的辩了。他从哪里下手?从极微下手,辩这个客观的外境,分析到最小就是极微,极微到底存不存在?极微不存在,那就是外境是没有的了。下面就开始讲第三卷。
 
 
丁三 后五颂返破外人外境非实有 分三
  戊一 初一颂合破外小 ………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
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论:复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说有色等处。
  述曰:第一段中,自下第四,返破他宗,外境非实有,证知唯有识。于中有三:初小乘等,因前起问;次举颂下,论主正破;后已辨极微非一实下,结归唯识。此即初也,先牒大乘前所说意,后方申难。论主前说:依生无我者,佛说色等十;今牒之:云何知如是密意说有色等处。
 
  “第一段中,此下第四,返破他宗”,前面是外边的人(外道等)向唯识宗进攻,他们进攻的武器——四个难已经被打破了,现在是唯识宗反攻了,要把外道的这个实在有的外境彻底破掉,“外境非实有,证知唯有识”,把“外境实在有”这个道理破掉,那么就证明一切只有识,并没有客观的那些外境。这是进一层的破外宗了,要破小乘、外道的宗。
 
  “于中有三”,分三科。“初小乘等,因前起问”,开始是他们外边的人根据前面的道理再来问难;“次举颂下,论主正破”,下边举一个颂,论主正破他们的道理;“后‘已辨极微非一实’下,结归唯识”,最后从极微来辩(非一实,既不能是一、也不是实在的),既然客观外境是没有的,那么决定是唯识了,一切法就是唯识。有这么几个大科。
 
  现在是第一科,外边的外人提问(小乘等因前起问):“复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说有色等处”?你说佛说色等十处的密意是讲唯识,你怎么知道佛是这样说的?你怎么知道佛的密意是要讲唯识呢?
 
  “先牒大乘前所说意,后方申难”,大乘唯识教前面说的这个道理,是说的这么一层密意的意思,他再给你说一道,然后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论主前说:依生无我者,佛说色等十;今牒之:云何知如是密意说有色等处。”
  前面论主说了几个道理,依了补特伽罗无我,这样子根机的人,佛跟他说色等十处的教,使他悟入这个补特伽罗无我的道理,那么佛的密意,就是说的是唯识了,这个你怎么知道的?他就问(今牒之):“云何知如是密意说有色等处”?你怎么知道佛的密意如此呢?我们学法,就是不能乱安了,佛的密意,前面《摄大乘论》不是讲了四种吗?这四种密意,平等、别时、别义等等,我们知道之后,不要乱安,“喔,这个我这么说是别义,这个又是别时,随便表面上是这么说,实际意思那么……”,你是依自己的意思安上去,而说是佛的密意,这个又是搞错了,不能乱安的。所以这里他们小乘外道就是问:你怎么知道佛是这么说的呢?是不是你乱安的?
 
 
论:非别实有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
  述曰:自下外人正为征问。非离于识别有实体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其眼等识缘色等故,变似色等,名色等识。非说色等,名色等识。
 
  “非别实有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各别境”就是眼识缘色、耳识缘声乃至意识了法,各别各别的境。照你这么说,是不是说这些外边的色等外法——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东西,是不是没有的?识的各别境,就是那些外边的色等外法(色声香味触)这些东西是不是实在没有的?
 
  “非离于识别有实体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照你们说,是不是外边实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些法是没有的?这些法,眼识、耳识、鼻识等等所各别缘的境,是不是没有的?
 
  “其眼等识缘色等故,变似色等,名色等识”,什么叫“色等识”?“其眼等识”,眼耳鼻舌身意,先说眼识,眼识缘色的时候,“变似色”,相分就是跟色一样的,见分也有它的行相,这个叫色识,那么耳识就是声识了,鼻识是香识了,因为它变似色、变似声、变似香……。“非说色等,名色等识”,并不是说,“色等”叫“色等识”。就是色识、声识、香识、耳识……,辩这一些名相、什么叫色等识。色等识是见分,是能缘的;外面的色等法,是它所缘的境。
 
 
论:颂曰: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述曰:自下第二,论主正破,合有五颂。于中有三:初之一颂,合破小乘外道二种;次有三颂,正破小乘;后有一颂,正破外道,设破小乘。此即初也。就初颂中,第一句破外道,下三句破小乘。破小乘中,第一句破古萨婆多毗婆沙师,下二句破经部及新萨婆多顺正理师。又非和合等,立宗;极微不成故,立因。验此兼破极微和集。此唯识论,世亲年迈、正理论后方始作也,至下当知。
 
  那么论主要破了,“自下第二,论主正破,合有五颂”,一共有五个颂来破它。“于中有三”,分三科:第一个颂,“合破小乘外道二种”;中间三个颂,“正破小乘”;“后有一颂,正破外道,设破小乘”,正面是破外道,“设破小乘”就是说,旁边可能小乘还有这些设想的难来问,就也兼把它破掉,也可以破它;叫“设破”,意思是假设他有这些设想的话,也可以把它破掉。一共是五个颂。
 
  “此即初也”,这就是第一个颂,合破小乘外道,两个合起来破。“以彼境非一”,这第一句是破外道的;下边三句破小乘,其中,“亦非多极微”,这一句是破有部(古萨婆多毗婆沙师)的,“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这两句是破经部及新有部(新萨婆多顺正理师)的,所以合起来就是破外道、二乘了。因为这些道理,极微不成故,所以不能成立了。
 
  这个有部是以《大毗婆沙》为依据的,其中萨婆多部是古的(旧的)一部,叫萨婆多毗婆沙师,他们以《大毗婆沙》为他们的依据。后来世亲菩萨作了《俱舍论》,破了《大毗婆沙》里很多的道理,那么众贤论师为了救这个有部,就写了一部书,批判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叫《顺正理论》,它原名是《俱舍雹论》,意思是要把《俱舍论》、像冰雹一样把它粉碎的。世亲菩萨看了之后,看看它实际上是破不了《俱舍论》,但是它讲了很多,有的地方倒是帮助《俱舍论》的;《俱舍论》是正理了,它是顺着《俱舍论》的正理的,就给它改个名字叫《顺正理论》。那么它的道理,因为《俱舍论》把旧的萨婆多部的《大毗婆沙》破了很多,他感到也没有办法救,他就另外设想了一套理论,这一套理论就在《顺正理论》里边,就叫新的有部。这个“下二句破经部及新萨婆多顺正理师”就是指众贤论师他们那一派了。
 
   “又非和合等”是“立宗”,“极微不成故”是“立因”,这是讲因明,我们念过去就算了,“验此兼破极微和集”。
 
  “此唯识论,世亲年迈、正理论后方始作也”,《俱舍论》是在《顺正理论》前面作的,《顺正理论》是要破《俱舍论》的,但是破不掉,那么世亲菩萨年纪大了之后,着《唯识二十论》,那是在《顺正理论》以后了,所以他把《顺正理论》的道理,在这里兼带地也破了一下,这个“至下当知”。
 
 
论:此何所说。
  述曰:自下破执。于中有三:初假问起,次叙外执,后正破之。此假问也,体例如前。
  “自下破执”,其中有三:开始先假设一个问难,“次叙外执”,其次把我们宗外的人、他的执着是什么叙述一下,最后是正破。
  “此何所说”,这是假起一个题,提一个问。要开讲我们的道理,先假一个问题来作开端。它说的是什么?你说了一个颂,这个颂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下边就要说了。
 
  论:谓若实有外色等处与色等识各别为境。
  述曰:此下叙执。外道小乘若执实有离识之外有色等处,与缘色等能缘之识各别为境。此即总叙小乘外道徧计之义。自下别叙。
  论:如是外境,或应是一。
  述曰:此外道计,执色等法体唯是一。
 
  先看论文:“谓若实有外色等处与色等识各别为境”,假使实在有外边的客观的色声香味触等等处(色等处就是十二处里的色声香味触等等),与色等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作它们的各别的境,那么“如是外境,或应是一”。这是外道的执着了。
 
  “外道小乘若执实有离识之外有色等处”,二乘如此,外道当然更如此了,他们执着识以外客观的境是实在有的,“离识之外,有色等处”,色声香味触这些处是有的,“与缘色等能缘之识各别为境”,“缘色等能缘之识”就是“色等识”,能够缘色声香味触的那个识即眼耳鼻舌身识,“各别为境”,眼识缘色、耳识缘声,乃至身识缘触,那是各别各别的境。
 
  “此即总叙小乘外道徧计之义”,这是总述二乘外道他们是这么说的,就是还引他们的话,你们是这么说的,那么照你们这么说,有什么什么毛病,下边就举毛病了。你们说离开识以外,确实有客观的实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处、这些东西是与眼耳鼻舌身识所缘的各别的境,那么照你们这么说的话,“如是外境,或应是一”,这些外境,应当是一个。“此外道计”,这是外道的执着了,“执色等法,体唯是一”,这个为什么说一?下边要说。
 
论:如胜论者,执有分色。
  述曰:此显执师是吠世师迦,此云胜论。造此论师名胜论者,释此立名、说斯缘起,如余处辨。此师本计有六句义,后有末执立十句义,如成唯识。然六句者: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实中有九:谓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
 
  “如胜论者,执有分色。”这个是麻烦事情又来了,先得要把外道胜论师的道理说一番,才能把他辩倒;如果他说什么我们都不知道,那辩什么呢?那就莫名其妙。所以胜论师的道理,大概要先讲一下。那是外道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要去学了,但是为了要破他们,稍微略略地知道一下,也是需要的。说外境是一,这是什么人执着的?是胜论师,“如胜论者”,胜论师就是执着外境是一的。当时在世亲菩萨时代,外道最厉害的就是胜论跟数论了,所以《成唯识论》也好,《唯识二十论》也好,提到外道,都是以他们两个作代表性的。
 
  “此显执师是吠世师迦”,吠世师迦是印度话,就是胜论外道。“造此论师名胜论者,释此立名、说斯缘起,如余处辨”,他为什么造这么一部论、为什么叫胜论,因为在其它地方说了,我们这里就略了、不要讲那么多了,你们自己去看《成唯识论》等等好了,它的立名、缘起就不说了。那么它的执着是什么?
 
  “此师本计有六句义,后有末执立十句义,如成唯识”,本来他们的执着是六句的一个道理,后来修改了之后(“末执”就是后来的执着),他们就立了十句义。他们感到六句不够了,就又添了四句,一共十句,如《成唯识论》里详细说。
 
  哪六句?“然六句者: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第一个“实”,就是实在的东西。我们看它的实德业,与我们三宝的实、德、能相仿,就是外道偷了很多三宝的东西。它这个实在的东西分九个:“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他们认为最基本的思想范畴就是这么几个东西,是实实在在有的。地、水、火、风、空、时间的概念、空间概念、方向的问题;我,外道都是离不开我的,有这么一个我;意,就是自己的意志。这九个东西,他们认为是实在的。
 
  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有众多法,体非是一。后成劫时,两两极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于父母,体唯是一,从他生故,性是无常。如是散极微,皆两两合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复与余三微,合生一子微,第七其子等于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复与余合,生一子微。第十五子微,其量等于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辗转成三千界。
 
  “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它这个地水火风属于极微,是物质的。“若劫坏时,此等不灭”,他们外道也知道成住坏空,劫坏了之后,就是整个的宇宙都空掉,星球都毁灭掉了,地救也毁灭了,整个的一片空,这个时候,地水火风的极微这些物质并没有灭掉,不过是因为很小,看不到了。“散在处处,体无生灭”,这些小的极微,空间散布得满满的到处都有;它的体,地水火风最小的这个极微,是没有生灭的,“说为常住”,是常住的。“有众多法,体非是一”,有很多,它这个体不是一个,就是各是各的,小小的,很多很多,无数的那个极微到处空间散满的有,而且是常的,不是生灭的。这是外道的执着,我们不要去以为它对就完了,知道它有这么一个执着。
 
  (19B)“后成劫时”,成住坏空,坏了之后是空,空了之后,那些极微都散布在这个空间,后来地球又形成了,那么这个世间形成的时候,这些极微就凑拢来,变成山河大地。怎么凑拢来的?他们的说法是:“两两极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于父母,体唯是一”,两个两个极微合拢来,产生第三个,等于好象父母生一个孩子一样,那么两个极微合拢来所生的这个子微之量(这个子微的大小),等于父母;它们是两个,合拢来之后算了第三个,这第三个的量就是父母兜拢来的,但不是两个极微了;本来体是分散的,合生一子微之后,它们体是合拢来,把两个合一个。“从他生故,性是无常”,因为它是从极微所生的,它本身不是最小的极微了,所以它属于无常的——就是看到现象的物质都是无常的,而原始的极微却是常的。这是外道的说法。
 
  “如是散极微,皆两两合生一子微”,充在整个虚空界的极微,到劫初要形成这个世界的时候,两个两个两个都合起来了,两个合生一个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复与余三微,合生一子微”,这个是它们的兜法了,它父母生一个子微;子微跟它父母合起来,三个;三个三个又合,成了第七个,就是三个三个是六个了,又生一个新的,就是属于第七了。“第七其子等于六本微量”,那么这第七个东西,它的量等于六个本微量。它原来是六个东西兜拢来的,虽然它是第七,但是大小、数量还是相当于新生它的六个根本的数量一样的。
  “如是七微,复与余合,生一子微”,这个第七个微,又七个七个合生,乃至第十五个生出来了。这样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就这样子。“第十五子微,其量等于本生父母十四微量”,第十五个的量相当于本生父母的十四微量。因为它自己没有东西的,就是前面十四个兜拢来的,所以它的数量也是十四个,但是本身属于一个东西。“如是辗转成三千界”,这一个第十五个东西,又十五十五合拢来,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辗转成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外道的说法,我们当然不要去采取它了。
 
  其三千界既从父母二法所生,其量合等于父母量,故三千界为识等境,体唯是一。然色是火德,乃至触是风德。眼见色时,不得风大,得地水火,以于色中无风相故。耳鼻舌三,得声香味时,得三亦尔。唯身得触时得四大,以于触中有风大故。意缘一切。故有分色为眼识等境,体唯一物。其子粗微,名为有分,有细分故;其本细微,但名为分,不有他故。广叙此执,如成唯识。
 
  “其三千界既从父母二法所生”,这个三千界,最初是从父母两个极微产生的,“其量合等于父母量”,所以整个的三千世界,它的形量大小等于所有的极微(原来的极微)的量合拢来一样。“故三千界为识等境,体唯是一”,因为极微很小,我们识缘不到,而它合成大的时候,可以识所缘了,“为识等境”,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等等了,所以它的很多的各式各样识的境(色声香味触),而他的说法,“体唯是一”,因为合拢来的这个粗的色,它体是一个的,原来就是分开的了,合拢之后,成了一个,一个小的再合拢,成了大的一个,大的再合拢,成更大的一个,最后整个三千世界是横的一块,所以它体是一个。这是外道的说法,当然不对的。
 
  “然色是火德”,这是外道的话,我们念过去算了。色属于火的,乃至触是属于风的。“眼见色时,不得风大,得地水火”,眼睛看色的时候,只得到地水火三个大。风大是运动的了,在色里边没有风相、没有动相,所以说眼看色的时候,只有地水火能够得到,地水火的极微了,那么风的看不到。“耳鼻舌三,得声香味时,得三亦尔”,那么耳鼻舌三个得声香味它们境的时候,也是一样得地水火,不得风。“唯身得触时得四大”,只有身的触有碰到四个大,全的,因为风大的也碰得到了,而眼睛是看不到的,耳朵也听不到。这是外道的说法,我们不必仔细地去研究它。“以于触中有风大故”,触里边有风大。这个跟我们佛教里边的一个触,十一个触里边有地水火风了,也是全的,这个有相似之处。凡是外道,都要偷佛教。“意缘一切”,那么意,第六意识,缘一切法,这是地水火风都全的了。
 
  “故有分色为眼识等境,体唯一物。其子粗微,名为有分,有细分故;其本细微,但名为分,不有他故”,这么有两个外道名字,“有分色”,就是说这个粗的色有它的细分的,就是“子微”了。两个两个合第三个,三个三个合第七个,七个七个合生十五个……,等等,这都是有分的,可以分的,有分色。这个粗的色才是眼识等境。因为极微太小了,眼识看不到。那么合拢来的粗色,是眼识、耳识、鼻识的能缘的境;而它合拢来成一块了,不是分的了。原始的极微是各是各的,体是多的,合拢来之后就捆成一块。这是外道的说法,当然不对头的。“其子粗微名为有分,有细分故”,为什么叫有分?子就是它后来所生的那个粗的那个微,它有细分的,它里边有组成部分了,就是原始的极微合成的,所以叫有分,它有那个细分。这是什么?有财释了,有细分的,就叫有分了。“其本细微,但名为分”,最根本的、细的极微只能叫分,它自己是最单元的东西了,没有其它东西来组成它的,这是分,“不有他故”。
 
  “广叙此执,如成唯识。”这个外道的一些说法,我们这里不必细究,大概知道它缺点在哪里、能够破它就完了。那么照你这么说,既然是一个一个子微合拢来的,这个境是一,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境,一个体的。这是外道自己说的了。
 
论:或应是多,如执实有众多极微各别为境。
  述曰:下破小乘。今此先叙古萨婆多毗婆沙义。此师意说,如色处等,体是多法,为眼识境。所以者何?其一一极微,体是实有,合成阿耨;阿耨是假,故此以上皆非实有。五识既缘实法为境,故不缘于阿耨以上和合假色。故色处等为眼识等境时,其实极微一一各别为眼识等境,不缘假故,以有实体能生识故。
  [名相注释]阿耨 《光记》卷一二云:“……七极微为一微量,微显细聚,梵云阿耨,此名微。眼见色中,最微细也,应知但为天眼、轮王眼、后有菩萨眼所见。”
 
  “或应是多,如执实有众多极微各别为境”,这是小乘的话,不是外道的话了。“下破小乘”,那么小乘怎么说的呢?“今此先叙古萨婆多毗婆沙义”,先说旧的毗婆沙,就是有部,他们的观点。
 
  “此师意说”,这些论师的意思说,“如色处等,体是多法,为眼识境。所以者何?其一一极微,体是实有,合成阿耨;阿耨是假,故此以上,皆非实有”。它的标点有点儿错误:“阿耨是假故,此以上皆非实有”(宣统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经处校刊本下册、卷三第四页二行) ,这个好象不顺,玄奘法师翻译的书一般都是四个字一句。“阿耨是假”的,“故此以上,皆非实有”,既然是假的,所以说它阿耨以上的都是假法,不是实在有的。“五识既缘实法为境”,有部说,眼识一定要缘实在的境,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的,经部说眼识也可以缘假的境,无法也可以缘,而有部说,眼识只能缘实在有的东西,这个假法、实在没有体的东西,它不能缘的。现在它既然说五识是一定缘实法为境的,那么这个合拢来的假法,它是缘不到的,“故不缘于阿耨以上和合假色”。阿耨以上,七个叫阿耨,“七”个就是中间一个、上下四边六个合拢来的一个“七”,就是小的微合成一个大的,七个;七个七个又合起来,再大的大的……。这些阿耨以上的那些色都是假的,五识是不缘的。那么它缘什么呢?只能缘实在的,实在的就是极微了。
 
  “故色处等为眼识等境时,其实极微一一各别为眼识等境”,所以说,我们看色的时候,虽然我们看的粗色是阿耨以上合拢来的色,但是这些色等境是假的,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是缘不到的,真正缘得到的还是缘实极微。这是有部的说法。为什么呢?“不缘假故”,因为它不缘假法的,“以有实体能生识故”,因为有实在的客观的东西才能引起识生出来;外边的东西都没有,识怎么生呢?我们经上是知道的,十二处,根境相对生识,有根、有境,根境两个对拢来,识就生了,如果境都没有,是假的,那么这个识怎么生呢?所以说既然是“为眼识等境”,那么决定要有实在的法(实有众多极微各别为境);缘假的法,识不会生的。所以照你这么说,我们所缘的这个境就很多了,“或应是多”。这是旧的有部的说法了。
 
 
论:或应多极微和合或和集。
  述曰:此叙经部、新萨婆多正理师义。经部师说多极微和合,正理师说多极微和集。
 
  “或应多极微和合或和集”,这是经部跟新有部。
 
  这个里边就牵涉到很多的事情。既要照顾佛教,又要照顾外道,又要照顾二乘的经部、有部,有部里边又分新的、旧的两派,这是很麻烦了。那么麻烦,能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没有关系,这是对外的。他有这个执着,我们要破;我们没有这个执着,不破也没有关系。有病,要吃药了;没有这个病——外道的病没有,二乘的病也没有,这个“药”不吃也可以。你说不懂,不懂也可以,就把大乘的唯识搞懂就行了。所以我们这里就给大家先打个招呼,能懂就懂,不懂随它去。因为你没有外道的执着。他破的是外道,有那个执着,就要破它,你没有这个执着,根本就不需要破。你没有这些东西,不破也没有问题,能接受唯识就行。这些都是接受唯识的障碍物,那么你要接受唯识,非要把障碍物除掉不可。而我们自己没有这些障碍物,除不除都没有问题。所以这里这几段,懂就好,不懂也没有多大关系。
 
  经部说极微是和合起来的,成了个粗的色。极微是小的色,那是看不到的,所看到的是极微的和合。那么这个新有部,他感到说“和合”有毛病,就说了个“和集”,他认为极微不是和合,而是和集。什么叫和合?什么叫和集?下面要说。经部说:“应多极微和合”;新有部说:“应多极微和集”。
 
  论:如执实有众多极微皆共和合和集为境。
  他们执着实在有很多的极微合集为外境。极微很小,看不到,那么我们看到的色是怎么来的?现在要解释这个道理,他们就说是极微合成的。怎么合?经部说是和合,新有部说是合集。下边就是讲这个问题了。
  讲这些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也说了,不是很重要的。能够知道的话,知道外道有这些执着,应该怎么破;知道不了的话,反正你也没有这个执着,不破也没有啥大关系。下边就广说经部怎么执着?有部怎么执着?
 
  述曰:此即广叙。谓经部师,实有极微,非五识境,五识上无极微相故;此七和合,成阿耨色,以上粗显,体虽是假,五识之上有此相故,为五识境;一一实微,既不缘着,故须和合成一粗假,五识方缘。故论说言:实有众微,皆共和合。
 
  “谓经部师,实有极微”,经部认为,极微是实在有的,但是太小了,五识看不到,“非五识境”,实在有的极微太小了,不是五识能缘的境,“五识上无极微相故”,为什么缘不到?五识里边,极微的相太细了,显不出它的相。那么它怎么能够看到色呢?“此七和合,成阿耨色……”,这个“七和合”,古代的论师跟我们现在的化学有点相似的地方,它就是说,一个极微——我们以一个方的立体来说,一个极微在中间,上下再两个,四边东南西北又四个,一共七个,这七个合拢来成一个阿耨色,那是比较粗大一些了。这个阿耨色,这个七个极微又合又合,合到后来就是好象我们所看到的大色,粗的色了。七个极微和合成阿耨色,成阿耨色之后,“以上粗显”,这个阿耨色以上的色就粗了,就明显了。“体虽是假”,这个阿耨色,体是假的,因为它不是极微,是极微合拢来的、本身是没有的,原来就是极微,所以阿耨色这个东西是假合的。虽然是假合,“五识之上有此相故”,因为它粗了,五识对细的法看不到,粗的能看到,五识上边有它们的相,“为五识境”,可以作五识所缘的境。
 
  “一一实微,既不缘着,故须和合成一粗假,五识方缘”,一个一个小的极微,因为太小了,五个识缘不到,所以必定要和合起来,成一个粗的假的色;这个假的色法,前五识可以缘到。“故论说言:实有众微,皆共和合”,这个就是经部的说法,实在有极微,很小很小的,它是实有、有实体的,它们和合成了一个假的色,粗的、看得到的、但是体是假的,因为它不是实在的极微了,而是实在的极微所合拢来的假色。这是经部的说法,“多极微和合”。
 
  其正理师,恐违自宗眼等五识不缘假法,异于经部;若顺于古,即有陈那五识之上无微相故非所缘失。遂复说言:色等诸法,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己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如多极微集成山等,相资各有山等量相,眼等五识,缘山等时,实有多极微相资山相,五识并得,故成所缘,不尔即有非所缘失,许有实体,但为缘故。故论说言实有众多极微皆共和集,广如陈那观所缘论,及成唯识第一卷说。
 
  “其正理师,恐违自宗眼等五识不缘假法”,经部也说识可以缘假法(我们前面就碰到过,有些人还提了很多问题),识可以缘没有的法,这个假法就是没有的法了,识可以缘它。这一点就跟唯识相近了。唯识说识外无境,没有外境,识也可以生起来。那么对识缘假法这一点,经部跟唯识是相同。但仅仅限于假法,还有实法,经部还是缘的,所以经部跟唯识有差距,假法是一点点,实法却很多。而有部,它们的宗旨是五识不能缘假法。
  前面我们说过,有部认为,如果缘假的法的话,它不能生识的,一定要有实在的境现前,才能生五个识。所以,“恐违自宗”,他正理师要修改了,既然古有部(旧的有部)给驳倒了,经部也被驳倒了,他就中间再来一个修正的提案。他说,这个极微合成的粗色,既不是一个个极微为眼等识所缘,也不是和合的假相为眼等色所缘,而是“和集”;他另外立一个名字,“和集”跟“和合”有不同。“异于经部”,这个我们要记住,有部论师主张五识不能缘假的法,一定要缘真的法,跟经部不一样。
 
  “若顺于古”,如果顺了旧的有部来说,那么这个色——极微,虽然是实在的了,但是眼识缘不到,太小了,“即有陈那五识之上无微相故非所缘失”。这里边是陈那破他们的说法,五识里边没有极微相,就是五识很粗,极微那么细的东西,五识根本不能取那个相,“非所缘”,不是所缘的境。五识里要有它的相,那是它的所缘;五识都缘不到它、没有显它的相,怎么叫所缘呢?假使我们看到一面鼓,这个鼓,它在我们的五识里边显有那个相,那么这个鼓是我们所缘的了。如果那个东西在五识里边显不出相来的,你缘什么呢?当然不能说所缘了。所以说,极微太小了,五识上不能作所缘。因为有这个过失,他们就要修正了。
 
  “遂复言说”,他就这样说:“色等诸法,各有多相”,色声香味触这些法,相是很多的,各式各样的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在那么多的相里边,有一分属于现量境。
 
  什么叫“现量”?我们先讲一下,“现量”就是现前的、现在的、显现的。现在的,简别过去未来;现前的,简别在印度,或者说你现在面前,若你不在我们多宝讲寺的这个大师殿里边,你在寮房里,那就不现前了;还有显现的,虽然你在大师殿里边,但是你藏在抽屉里,那也不显现了。当下——现在的时间,就在现在的地方,又是全部显露出来的,这样子的观察叫现量。
 
  他说,在色的法、很多的相里边有一部分是属于现量境,可以观察的,“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这些极微互相地资助,都有一个和集相。和集相,就是每一个都有粗的色的相,而不是很多极微、小的相合一个粗色。每一个小的极微都含有这个粗的色的相貌(和集相),那么就可以缘这个相,那是实在的,因为极微上有那个相。他这是想办法,挖空心思,要使他“极微”这个道理能成立,结果还是徒然,“极微”不能成立,后头要破。
  “此相实有”,既然它是极微上面就有的相,这个相当然是实在有的了,每一个极微都有它这个相,并不是如经部那样说和合起来的一个假相。“各能发生似己相识”,这个相能够发生一个跟自己相似的识,就是能缘它的识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所以,它可以给五个识作所缘缘。
  “如多极微集成山等”,打个比喻,假使说一座山,是很多的极微合拢来的,“相资各有山等量相”,这个极微,既然是合拢来的,每一个极微都有山的相,都有山那么大,都有山那么个相,各式各样极微合拢来,每一个极微上都有它的相。那么你眼睛缘这个相,就是极微的相,那是实在的,“眼等五识,缘山等时,实有多极微相资山相”,这个时候,山的相,很多极微互相资助而成的,“五识并得,故成所缘”,因为大了,那么五识可以看得到了,而这个相,又是每一个极微都有那个相,它缘的是实在的了,所以作所缘缘。“不尔即有非所缘失”,不是这样的话,就有不是所缘的这个过失,“许有实体,但为缘故”。
 
  这是新有部,为了避免对方的攻击,所以动了脑筋、想出这么一个方法来。
 
  这里我们要讲一下什么叫缘、什么叫所缘。陈那的《观所缘缘论》,我们前面好象讲过了,凡是要作所缘缘的,第一个,它是一个识所缘的境,这个缘必定是实在的,假的法不能作缘;而这个缘,要在眼识里边有它的相,就是所缘的相。既是能够实在的法所缘的,又是能够在五识里边显它的相、作所缘的法的,这个才叫作所缘缘。缺一个都不行。是所缘,但不是缘、没有实体的,不能叫所缘缘;虽是有实体的法,而不能在五识里边显相的、没有所缘的,也不能叫所缘缘。
 
  有部的这个“极微”,虽然是实在的,但是它太小,不能在五识里边显它的所缘相,所以不能作所缘缘,那是看不到;经部说的这个阿耨色以上的粗色,固然五识的眼识能够缘它了,但它是假的,不能作缘,是所缘、不是缘,还是不能作所缘缘。那么他(新有部)就动脑筋了,他说,这个相是极微本身的相,是实在的,因为这个相(相资和集)大了,又是五识能缘,又是所缘,所以说,符合所缘缘的要求。这是新有部,因为陈那的这个论断,他就修改了他的主张,成了个“和集相”。这个和集相,所缘缘的要求是够了,“故论说言实有众多极微,皆共和集,广如陈那观所缘论,及成唯识第一卷说”,这个就符合它的条件了。
 
  这个就说完了。下边是跟旧的翻译作比较,我们念一道就算了。
 
  然旧唯识,但有鞞世师及古萨婆多义,其和合和集文但说一,谓邻虚集色,仍意难知,文亦难晓,于下破中,言非邻虚聚集成尘,披者自知,岂如今论。
 
  估计旧的翻译只举了两个,一个是“鞞世师”,就是胜论师,一个是“古萨婆多”,新的萨婆多跟经部都没有说。“和合、和集”的“文”又只说了一个,说了一个“邻虚集色”,意思很“难知”,“文亦难晓”,在下边破的时候,又说“非邻虚聚集成尘”,总之说得很不清楚了,“披者自知”,你们看到的人,自己会知道。“岂如今论”,哪有我们这一部论翻译得这么好呢?那就是说,新的译本要比以前的好。
 
  论:且彼外境,理应非一。
  述曰:自下第三,一一破执。先破外道,未破小乘,故言且。彼所执外境,理应非一,释颂初句。此即总非,次显非理。
 
  “自下第三,一一破执”,论主把外道、有部、经部、新有部他们的主张说了之后,就一个一个地破。
 
  “且彼外境,理应非一”,这是破外道,胜论师。胜论师的主张,他们以为极微慢慢地合拢来就成了一个山河大地,是一片的,整个铁板一样的一块。原来是小东西,但是合拢之后,成了一个体的,不是众多的东西合拢来的和合体。
 
  “先破外道,未破小乘,故言‘且’”,这个“且”,为什么说且呢?因为先破外道,小乘的还没有说,所以用姑且的且字。“彼所执外境,理应非一”,先对外道说,你所说的境,“非一”,应当不是一个,就是破胜论师说外境是一块的、体是一的,这不对,不能是一个!
 
  “释颂初句”,这是解释这个颂的第一句“以彼境非一”。“此即总非”,总的来个否定,“次显非理”,然后,说它为什么不对。
 
 
论:有分色体,异诸分色,不可取故。
  述曰:所执是一粗有分色,异本极微实有体者,诸有分色体不可取故。如山地等,一一段别,即是分色;岂离于此,别有一实粗有分色?应立量言:汝有分色,非异分色,异诸分色不可取故,犹如分色。汝若又言谁谓有分异于分色,是不可取,因随一者,应更破云:汝有分色,定非异于诸细分色,汝宗自许实句色故,如细分色。或于前因,应置“许”字:我意自许异于分色,不可取故,无随一失。此论言略,遂无“许”字。或应此论,但述其宗,略无因喻。谓立宗言:汝有分色体异汝诸分色定不可取,许实句色故,如细分色。论“故”字者,乘文便说,由此比量亦无过失。
 
  “有分色体”,“有分色”就是粗的色,它里边有细分的色,有分色跟组成它的细分色是不一样的,“异诸分色”,它两个是不一样的:有分色粗,能看到;细分色是极微,看不到。既然两个不一样,“不可取故”。
 
  “所执是一粗有分色,异本极微实有体者”,它跟原来的实在有的极微的体是不一样的,“诸有分色体不可取故”,这个诸有分色的体,五识不能缘了。
 
  “如山地等,一一段别,即是分色”,为什么不能取?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你把它一块一块地分小了,那就是它的分色(组成部分),整个的一块大的,哪里有呢?离开它的组成(一一段别),哪里有大的?所以,你说的离开了这个分色还有一个粗的色,这个东西是拿不到的。我们看到每个粗色一分都是小的,把小的分出来之后,一个大的在哪里?根本就不能取。
 
  “岂离于此,别有一实粗有分色?”我们把山河大地一分,假使山,都是石头、泥土、草、草根子、树等等,都成了小东西了,那么离开这些石头、泥沙跟那些树木、草之类的,你说还有一个山,这个山哪里去找?没有了。所以说离开它的分色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实在的粗的有分色,那是没有的。这个也很简单,比如说树林,一个树林,把一棵棵树除开、离开树之后,那个林在哪里?这个林是假名字,哪里还有实在的一个林呢?那个山河大地,一个粗有分色也是假的,离开了它的分色、极微的话,哪里还有什么有分色?所以就要破了,怎么破?立量!又是因明来了。这个懂不懂就不管它,念一道再说。
 
  “应立量言:汝有分色,非异分色”,你的“有分色”并没有跟你的极微(分色,那个细的组成部分)不一样,“异诸分色不可取故”,因为假使离开了这个分色,就再也不能取到那个“有分色”。它本身是没有的,是假的,除开分色之后,哪里还有个有分色拿得出来?你一分析,都是分色,都是它的细分,“犹如分色”,就是跟分色一样,它可是实在有的,而有分色是没有的。
 
  “汝若又言谁谓有分异于分色,是不可取,因随一者”,假使他狡辩,他说:哪个跟你说有分色异于分色是不可取的,这个话是哪个说的?是你们自己说的。那就有一个过失,随一不成的过失,那么把它改一下也可以,“应更破云:汝有分色,定非异于诸细分色”,你这个有分色,决定不能跟组成它的细分色不一样,决定是一样的。“定非异”,决定不是不一样的,即一定是一样的。“汝宗自许实句色故”,你们自己主张,是实句里边的色。“如细分色”,举喻,犹如它的细分色。这些我们懂就懂、不懂就算了,都是因明里的一些技巧的问题。
 
  (20A)“或于前因,应置‘许’字”,假使前面那个量里边,置一个“许”字,“我意自许异于分色,不可取故”,是我们允许这样说的,“无随一失”,那也不犯过失。这是简别了。“此论言略,遂无许字”,这个论里边,话是略一点,这个“许”字就没有摆进去。这个是把前面论文当一个因明量来看了,少一个许字,那是因为是简略的关系。“或应此论,但述其宗”,或者,这个论单说它的宗,没有举因喻,简略,“略无因喻”。“谓立宗言:汝有分色体异汝诸分色定不可取,许实句色故,如细分色。”这是又立一个量,不去管它,我们知道意思、把意思抓住就行了。
 
  你们说的这个“有分色”,粗的色,山河大地,离开了组成山河大地的细色之外,再要拿出个山河大地来,那是没有的,取不到的!那么你们说这个色是一块的、不能分的,体是一的这个色,就是没有的了。他们执体是一,那么就破斥说,你们说离开了那些多的分色之外,还有一个一个体的色,那是拿不出来的,是没有的,不成立的。这个就把它破掉了,“且彼外境,理应非一”。
 
  论:理亦非多。
  述曰:下破小乘,释颂第二句,此即总非古萨婆多。自下别破。
  “理亦非多”,也不是多。这是破二乘,“释颂第二句”,“亦非多极微”,也不能多。“此即总非古萨婆多”,这是总的破旧的有部。下边各别地破。
 
  论:极微各别,不可取故。
  述曰:此下别破。汝言极微一一各别,为五识境,此定不然。极微各别,眼等五识不可取故。然汝自宗,异生等眼,不见极微,五识之上,不现其相,如何说极微各别为境?应立量言:各别极微非五识所缘,眼等五识不可取故,如眼根等。故此论中,极微各别,但是有法,不可取故;但是其因,略无同喻及所立宗。
  或应量云:聚色多极微,非五识所缘,极微各别,五识不取故,如眼根等。论有宗言及因,观所缘论,约所缘缘,以立量破。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具二支义。色等极微,我非许有。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遂立量云: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彼相识无故,犹如眼根等。
   [名相注释]“极微各别,五识不取故,如眼根等” 眼根等,五识不取者。《成唯识论》卷一云:“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成唯识论述记》卷二云:“虽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信,余散心中,无现量得,……此非他心及凡六识,现量所得,唯除如来。”
 
  “极微各别,不可取故”,你说缘的境很多,有各式各样的极微,那也不对,极微很小,取不到的;各别各别的极微,小极微,五识是取不了的。
 
  “汝言极微一一各别,为五识境”,照你们(旧的有部)说,五识缘的境就是很多的极微,都能够缘到,“此定不然”,这个决定是不对的。
 
  “极微各别,眼等五识不可取故”,极微那么小,一个一个的小的极微,眼等五识怎么缘得到?我们缘的色,要大的东西才能缘得到。这个我们想一想,显微镜照的东西,我们肉眼就看不到,但是显微镜可以照见的东西,比它再细微的,显微镜也照不到了。极微是比显微镜下的东西还要小到不晓得多少倍的东西,你怎么能得缘到?
 
  什么叫极微?把一个物质分到不可再分,再分下去就等于零、成了虚空了,这个叫极微。那你想想有多小?如果说有一个粒子的话,那还能分;小粒子还能分,分到不能分了,这时叫极微。那这个东西是细得不可说了。所以最后唯识宗就破它,这个东西实在是不能成立的,根本就没有那么个东西;这里先就他们的主张来破,你们说这个极微是极小的粒子,那么五个识是不能取的。
 
  “然汝自宗,异生等眼,不见极微”,你们自己宗派里边也这么说,异生(凡夫)的眼睛是看不到极微的,“五识之上,不现其相”,在五识上边,在眼耳鼻舌身里边,是不现极微的相的。太小了,眼识看都看不到,怎么现相呢?“如何说极微各别为境”?既然连看都看不到,怎么可说极微能作它们五识的境呢?“各别”就是眼缘色、耳缘声,等等,这个怎么能作境呢?
 
  “应立量言”,那么要破它,又用因明来破了。“各别极微,非五识所缘”(宗),各别的极微,那是很小的极微了,五个识是缘不到的;“眼等五识不可取故”(因),为什么原因?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取不到那么小的相。“如眼等根”(喻),打个比喻,比如“眼根”。眼根是一个净色根,这个净色根是清净色,凡夫、二乘都看不到,只有哪个能看到?只有佛能看到。这个净色根是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也能见到。只有这么两个,佛、阿赖耶识的见分能看到,其它的都见不到。一般的五识是看不到眼根的,所以前面把种子说为眼根,因为一般都看不到;有这个功能,就叫种子,实际上,不能说没有,阿赖耶识的相分是有,佛也能看到,但是对一般的凡夫来说,那是看不到的。他就举个喻,好比眼根一样,极微是看不到的。五识当然也不能取了。眼根,五识不能取的;极微也不能取,那你怎么说五识能缘呢?
 
  “故此论中,极微各别,但是有法,不可取故;但是其因,略无同喻及所立宗”,这个又讲因明了。因明里边,“宗”里边有宗法……,不可取是“因”,没有“喻”。我们把这个量懂了就行了,它里边的宗、因、喻的关系就不必去记太多。各个极微,不能是五识所缘的,为什么原因?“眼等五识不可取故”,就像眼根,眼根是眼等五识不可取的,所以也不能缘,那么极微也是眼等五识不能取的,也不能缘。这个很简单,就行了。下边又是一个量。
 
  “或应量云:聚色多极微,非五识所缘”(宗),“聚色”就是粗的色,是有部的说法。极微是实在的,它聚了很多的色,这是粗色,我们能看到的色;这个能看到的色,五识是不能缘的,为什么?“极微各别,五识不取故”(因),这些粗的色是极微堆拢来的,既然个别的极微都缘不到,那么很多的极微堆起来,还是缘不到。就像一个瞎子看不到,一万个瞎子一起看,也是看不到。这个再多也没有用,还是五识缘不到。“如眼根等”(喻),眼根,五识是看不到的,五识不能缘。本身极微分开来,五识缘不到;极微再多、堆拢来了,五识也缘不到,就像眼根一样。“论有宗言及因,观所缘论,约所缘缘,以立量破”,这是比较所缘缘因明里边的差别,我们就不管了。
 
  《观所缘缘论》里约所缘缘以立量破,“所缘缘者”,什么叫所缘缘?这个要看一下:“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具二支义”,要作所缘缘,它决定有两个义,这两个义全的,可以作所缘缘;两个义缺一个,就不能作所缘缘。哪两个义?
 
  第一个,“能缘识带彼相起”,能缘的识缘它的时候,识上有它的行相,就能缘它了,它能够作所缘的境了,识里边有它的行相。如果极微很小,识上没有它的行相,那就不能作所缘缘。第二个,要“有实体”,这个法,不能是空无的,龟毛、兔角,那是没有体的法,那不能作所缘缘。所以要有两个条件:一、它是有实体的;二、能缘识里边有它的相生起。
 
  有实体,能缘的识才能托它(依靠它)生起来;根境相对,识才能生。如果实体都没有——根有了,而境没有,这个识怎么生?“十二处”,是“识的生长门”,这个要记住。什么叫蕴、什么叫处、什么叫界,这个我们以前考过的。处是识生长的一个门,这个地方能够生长识的。即根境相对之后,依靠了根、依靠了境,就能够生识。现在你这个境是没有的,那识就生不出来。所以说一定要有实体。实体虽然有了,但是太小了,五识缘不到,识里边没有它的相,那也不能作所缘缘。就像极微,缘不到的东西,不能作所缘缘。要五识里边有它的相生起来的,才能作所缘缘。“具二支义”,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作所缘缘。
 
  “色等极微,我非许有”,这个“色等”,就是有部所说的色声香味等等,这些“极微”,我们唯识宗是不允许它作所缘缘的。
 
  “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纵使允许你说它(极微)是实在有体的,这个实在有的体能够作境,可以生识,可以作缘,作它这个缘的境,“然非所缘”,即使是缘,却不是所缘。识里边没有它的相,因为它太小了,识里没有极微的相生起来,带不起来,所以说只能作缘,不能作所缘,识缘不到它。“如眼根等”,就眼根一样,虽然是有东西的(净色根,佛看得到的),但是太细了,识里边显不出它的相,不能作所缘。“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因为在眼识、耳识、身识等等里边,没有它们的相。极微太小,太微细了,在眼等识里边没有它的相,只能是缘。有实体,是缘,识能生,但是识缘不到它,那就不能作所缘。那么他再立个量,这是因明又来了,这个不要去管它也可以。
 
  “遂立量云: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宗),极微对五识来说,“设缘”,即使是缘,因为是实在的,可以作境、生起识来;“非所缘”,但是这个境太小了,五识没有它的相,缘不到它,所以不能是所缘。是所缘的,决定是缘;而可以作缘的,不一定是所缘。“彼相识无故”(因),这个极微,在识里边没有它的相,太小了,显不出。“犹如眼根等”(喻),犹如眼根那样,虽然有实在的体,但是五识缘不到,识里边没有它的相。
 
  彼言虽别,意与此同;成唯识论第一卷说,小与此同。彼论说言:非诸极微共和集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
 
  “彼言虽别,意与此同”,关于《观所缘缘论》里边的这些话,虽然语句不一样,但是意思跟这里是一模一样的。“《成唯识论》第一卷说”的意思,“小与此同”,跟这里也差不多。它怎么说呢?“非诸极微共和集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极微共同合集的时候,它们也不能作五识的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极微再多,即使你合拢来成一个粗的色,但是这个粗的色本身就是极微,识上不能显极微的相,所以不能作所缘缘。
 
  设彼救言:极微各别有和合相,为五识境;和合相者,即似一相,此相是用大,于本极微,用不离体,体既实有,成所缘缘。彼论破言: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故和合位如不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然更有救,复有别征,如成唯识第一疏说。
 
  假设经部来救。在有部,缘的还是极微,它有实在的体,可以作缘;虽然能作缘,但是它太小了,在识上显不出它的相,不能作所缘。于是经部就改了一下,说,“极微各别有和合相为五识境”,极微各别各别都有和合相,来作五识境。“和合相者,即似一相”,它合拢来,就是“一合相”了,极微合拢来显一个假相。“此相是用大”,这个相是用大,是极微的用。“于本极微,用不离体”,这是讲体用的关系。体是极微,它和合成一个假相,那是它的用,这个用,并没有离开体。“体既实有,成所缘缘”,体是实在有的,用也该是实在有,那么应该成所缘缘。
 
  “彼论破言”,《成唯识论》里就破它了,“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这些极微,和合之后跟没有和合之前,它们的体相并没有变,“故和合位如不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所以和合也好、不和合也好,极微还是那个极微。色等极微没有和合,眼识缘不到它,和合了之后,眼识还是缘不到它。犹如一个瞎子,他不能看;一万个瞎子,他还是看不到。一个个分开的极微,你看不到,很多的极微合在一起,你还是看不到。所以说合拢来之后,就是看到了,还不行。
 
  “然更有救”,还有辩论,“复有别征,如成唯识第一疏说”,这个我们就不说了。
 
  这些,我们讲了很多,因为牵涉到外道跟二乘他们的执着,为了要破他们的执着,不得不把他们的执着说一下,然后再针对他们的弱点,把它破掉。我们也再再地强调,智能大的,能够深入外道的见、二乘的见,然后知道错在哪里,这是很好;如果是才刚学习,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深入到外道、二乘的教义,那么这一段,我们还是那句话:没有那个病,就不吃那个药了。既然我们没有这个执着,那这个对治的药,吃不吃都没啥关系。能知道一点,可以把唯识道理懂得更深透;不知道,对我们整个的学习,关系也不是很大。一方面也是鼓励大家,不要因为听不懂就退了。
 
  现在就有这个现象,很多人想退。有的人进退两难,退也不好退,不好意思;不退嘛,又难受,心里毛焦火辣的,听又听不懂,难过死了。有的人胆子大一点,就干脆退了:“听不懂啦,我回去了,做生意去。”这些人有啊!那么这些人是没有办法了,不可药救了,只好随他去了。有点志气的,就该知难而上了。要成佛,很困难;我们尚且发心要成佛,学个“唯识”,凡夫也能!这在前面说过,大乘的教理,凡夫还是能知道的,只要多闻思,还是会知道的。何必退呢?如果遇难便退,哪有成佛这一天?成佛的日子就没有了,一碰到困难就退嘛。
 
  再说,学法、修行,必定会有困难。要讲学《成唯识论》,我们在南普陀,还有哪里哪里,都搞不成,障碍很大。现在我们在这个道场,就靠护法菩萨,五大金刚,总算是打开了,也讲了那么多天,但是个别的人,凡是业障重的,他自己会退,自己会起烦恼,这也不好怪谁了。这个甚深微妙法,本来就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佛说经的时候,尚且有五千比丘退席,何况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的凡夫呢?这是不奇怪。但还是要说一下,尽管障难大,如果我们有智能,知道这是魔境,那么你要胜过去。
 
  在讲这部《唯识二十论》的中间,魔的境界是不少的,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各式各样的现象出了不少。但是有智能的,你观照之下,知道这是妨碍修行、妨碍学法的,那当下就可以把它照破。如果没有这个观察的智能,受了影响,就会退,甚至就感到佛法是太难了,做不到了,就要求世间法去了。那还是自己立的志向不坚定了。
 
  总的来说,我们是在末法时期,要修行,决定有困难,这个大家要记住。在困难来的时候,海公上师的教授教诫就是这样子:大的困难,绕过去!不能退,退是走回头路,那是不行的。犹如冲锋一样,你要往前冲啊!冲锋是跟敌人打仗,你死我活的战斗。我们是跟烦恼战争,也是你死我活的战争,绝对不能退,退是没有生路的。打仗的时候也不能退啊,冲锋的时候,你若往后退的话,那是非死不可,后边机枪要把你扫死,只有往前冲的。
 
  我们跟烦恼的这个战斗也是如此,如果你要退的话,地狱就等着你的,把你吞下去。这个不能退的!你说学法辛苦,总比地狱好些吧?再苦总比地狱好。不能退。但是困难实在很大的时候,直接冲不过去的话,那可以绕过去。假使说走路,前面一条大河,没有船,你又不会游水,你怎么办?冲?你冲吧,淹死了。这个就冲不过去了。那怎么办?绕啊!这个河床,哪边有个浅滩滩,就从哪边绕过去。那就行了,你还不是过去了?假使是小的困难,那可以冲了!要有冲劲。小的困难,假使一条小的、很浅的溪,你说看到一点水,哇!吓死了,赶快眼睛也不敢看,头昏、要倒下去了,甚至于要回去了,那就是太懦弱,没有用的人。小的困难,冲过去嘛,你把鞋一脱、踩着水就过去了;过去了,那好了,没有事了。
 
  这是海公上师的教授教诫,希望大家记住:大的困难,绕过去;小的困难,冲过去;从来不能退回去。退回去是不行的,一定要冲,冲是直冲,或者是绕着冲过去,修行就是要这样子干!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敏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敏上师)  

 智敏上师:二十空讲记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二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七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九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