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


   日期:2021/11/29 1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
 
丁二 次三颂释外所引有色等教为证不成 分三
  戊一 初一颂说色有别意………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
    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戊二 次一颂说色有密意………
    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昨天我们把“如地狱”的喻讲完了。论主举如地狱的一个喻,就把四个外难都破了。然后他们又来救,钻空子,说狱卒等是实在有情,既然它们是实在有情,那你说唯识无境,这个话就不对了。但这个也被驳掉了,狱卒等不是实在的地狱的有情。他们又转计,说是投生到地狱里边的傍生、鬼趣。但还是被驳斥掉了:傍生、鬼如果生在地狱里,应当受地狱的苦,你却说它们不受地狱的苦,那也不应理,所以说也不能是傍生、饿鬼。到这里就说好了。
  经部还不认输,坚持说外境是有的,为什么?他们说有教证,佛的经教里边说有外境。这是另外起一个辩论的题目了。
 
 
丁二 次三颂释外所引有色等教为证不成 分三
    戊一 初一颂说色有别意………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
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论:有教为因。
  述曰:经部等答:有教为因,证知识外有实色等。此总答也。旧论云:阿含是因。正云阿笈摩,此翻为传,义当为教。
  “有教为因”,举教来证明外境是有的。“经部等答:有教为因,证知识外有实色等”,经部没有话说了,就引佛的圣教来做依据,说,我们这些话是有因缘的,是根据佛的教来说的,识外边确实有客观实在的境,色声香味触等。这是经部又重新述说他们的理由。
  “旧论云:阿含是因”,以前的翻译,不是“有教为因”,而说“阿含是因”,这个“阿含”就是《阿含经》。“正云阿笈摩”,阿含是译音,有点偏差了,真正按梵文的翻译应是阿笈摩,我们汉地的话叫做传,“义当为教”,它的意思是佛的教,就是佛经了。
 
 
论:谓若唯识似色等现、无别色等,佛不应说有色等处。
  述曰:此显教因。若一切法唯有内识,此识能变似色等眼等十处相现,无离识外实色等处,世尊经中亦应不说有色等十种处。眼等色等,自体变碍,名有色等处。谓经中说:云何为眼?谓四大所造,眼识所依,净色为性。乃至广说。
 
  经部说,“若唯识似色等现、无别色等”,照你们唯识宗说的一切唯识、在识里边显现出一些色的样子,好象是外色(似色),并不是真的色;唯识里边显似色,这个是有的,而真正的客观的外边的实在的色是没有的。假使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佛不应说有色等处”,佛在《阿含经》里边就不应当说“有色等处”,因为色是没有的,怎么说有色等处呢?这个“色处”就是十二处里边的色声香味触。佛说这些是有的,而你却说没有,那你的话跟佛不一样,违背佛的圣言量。
 
  “此显教因”,这是提出依据,“因”就是依据,以教为依据。“若一切法唯有内识,此识能变似色等眼等十处相现”,假使照你们说一切法只有识,这个识可以变出似色等(色声香味触)、眼等(眼耳鼻舌身)十处相现——在十二处里边,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个处都是色法,另两个(法处、意处)不是色法;就是说,眼等五根、色等五尘都是识变的,“无离识外实色等处”,离开识外,实在存在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是没有的;“世尊经中亦应不说有色等十种处”,那么佛的经里边也不应当说有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十种处。
 
  “眼等色等,自体变碍,名‘有色等处’”,这是解释什么叫有色等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它们“自体变碍”,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了。色蕴的自性,变碍为性,它有变化,也有质碍。质碍是两个东西相碰到。比如这个桌子摆在这个地方了,你就不能再在这个地方摆其它东西,一摆的话,东西都被它障住了,这是“质碍”。每一个东西(色法)都在变化:今天我们看到的树叶子是这样子,明天它就会长大了;今天看到的花蕾还是个苞,明天再看它已经打开了……,都在“变化”,这个就叫色。色的特征就是变碍为性。那么眼等五处跟色等五处,这十个处都是有变碍性的,是有色的特征的处,就叫“有色等处”。
 
  “谓经中说:云何为眼?谓四大所造,眼识所依,净色为性。乃至广说”,这个我们在《五蕴论》等等里边都学过了,这些论都是根据经的话来说的,所以很多是把经里的原文照引过来。经里边说:什么是眼根呢?“谓四大所造”,眼根是四大种(地水火风)所造;“眼识所依”,眼识生起来要依靠眼根;它的体是“净色为性”,它的那个色不是一般的粗的色,而是“净色”——清净的色,很微细,就是净色根,天眼所见、肉眼见不到。“乃至广说”,下边还有很多,眼耳鼻舌身都一个一个说下去。
 
  我们讲《五蕴论》的时候,也讲过这个话:这个“净色根”,很多现代讲法相的人,就把它解释成“神经”。眼神经能看东西,眼神经是视觉器官,能看到外面的色。实际上,神经还是粗色,我们的眼睛就可以看得到;人体解剖的时候,不用显微镜就能看到神经。这个净色根,却是普通眼睛看不到的。所以严格说,“眼根”不是“眼神经”,以神经来比喻净色根是不恰当的。
 
  这里他们引经里边的话,既然经中说有眼耳鼻舌身等等这些东西,那就决定它是有的;如果是没有的,为什么佛说有色等处、眼等色等十处是有的呢?
 
 
论:此教非因,有别意故。
  述曰:就第一段,自下第三,次有三颂,释外所引有色等教,引教证不成,故知唯有识。初之一颂引教证色有别意成唯识,次有一颂引教证色有密意成唯识,后之一颂引教证色有胜利成唯识。今总非云:此教非因;何故非因?有别意故。○云何别意?
 
  “次有三颂,释外所引有色等教,引教证不成,故知唯有识”,这个“外”是唯识宗以外,这里指经部;他们“所引”的“有色等教”,就是色等眼等十个处的教;论主用三个颂来解释,你们引这些教言证明有客观实在的外色,这个证明是不成立的,“引教证不成”,既然你不成,只能是唯识,“故知唯有识”。
 
  第一个颂(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引教证色有别意成唯识”,你引教来证明有外色,这是你的看法,实际上佛说这个色,他有另外的意思(别意),这个意思就是成立唯识的。
  第二个颂(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引教证色有密意成唯识”,佛说这个色,还有密意,也是成立唯识,并不是证明有实在外色。
  第三个颂(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引教证色有胜利成唯识”,你所引的有色等教,另外还有一个胜利,成立唯识教之后,有它殊胜的好处。
 
  因为这三个理由,你们所引的教、佛说的这些话,并不是成立你们有实在客观外境的因(依据),它含摄有另外的意思——有别意,有密意,还有胜利,并不是你们表面所认为的真的有十个有色等处。
 
  “今总非云:此教非因”,先总的否定他们,你们所引的这个教不是正当的因、不可以用作依据;“何故非因”,为什么不是因呢?“有别意故”,它含摄有另外的意思。“云何别意”,什么叫别意?下边这个颂就是解释“有别意”了,这个教里边,佛说的含有别意。
 
 
论:颂曰: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述曰:上三句显别意,第四句引喻成。第一句显机宜,第二句能化意,第三句说色等。由所化宜,其能化者,十二处中,说有色等十有色处。如佛亦说化生有情,即是中有;为化断见,说有中有,非是实有化生有情。经部中有,说如大乘,但假有情,无实我故。
  [名相注释]中有五名:化生有情即中有(中阴),有五异名。如《俱舍论》(卷十)颂曰:“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
 
  这个颂,前三句解释有别意,第四句打比喻来证明。“第一句,显机宜”,佛对什么机而说这些话?对所化有情:这个法是对一类所教化的众生、相对于这个机的有情来说的;“第二句,能化意”,能化的佛(世尊),他说这些话是有另外的意思的;“第三句,说色等”,因为有这个意思,佛说有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等等十个处。
 
  (16B)“由所化宜,其能化者,十二处中,说有色等十有色处。”所化即机、能化是佛,因为有这些机出现,所以佛就说十二处的教,这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有十处是色法。这个学过《五蕴》、《百法》的人都已经很熟悉了,那么没有学过的人,我们发了一本很简单的《百法明门论》,暂且看一看。
 
  打个比喻,“如佛亦说化生有情”,佛也说有一种化生有情,“即是中有”,中有就是中阴身。这个我们好象也讲过,“四有轮转”:现在我们的这个身体叫本有,在临死的一刹那叫死有,死有之后、投生之前叫中有,中有投生的那一刹那叫生有,一共四个“有”,这样子流转生死,就是四个有在流转。其中的“中有”,就是死有之后、生有之前,中间存在的那个状态。
 
  “为化断见,说有中有”,佛说有色等处,是教化一类的有情;佛说有化生有情(中有),也是为了教化一类有情。怎么样的一类有情?断见的有情,认为人死了就断掉了。现在这一类人还很多,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了教化那些持断见的有情,佛就跟他们说,不是没有了,还有中阴,还要去投生。“非是实有化生有情”,并不是说真正有那么一个化生的补特伽罗中阴。中阴是化生的,不需要父精母血,死有之后,自然变化有一个五蕴,这个五蕴很微细,叫中阴;因为是化生的,就叫化生有情。
 
  《俱舍论》里有一个颂,说中有有五个名字(大家写一下,今天笔记很多):“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
 
  第一个是“意成”,它是意识所成,不是父精母血所成。第二个是“求生”,中有总是急于投生的(求投生),它没有什么可耽搁的,它的任务就是赶快投生,所以说最快的马上就投生,慢一些的七天,最迟不会超过七七四十九天,在这期间,它该投生的都投生去了。第三个是“食香”,中有的五根很利,哪里有香,它远远地就能闻到,就飞到哪里去吃那个香。因为身体很细,它吃东西并不要吃粗的那些米饭、馒头,只要一闻香味道就够了。第四个就叫“中有”,生有跟死有中间的那个有。第五个叫“起”,我们人生出来,那叫“生”;中有不叫“生”,它叫“起”,“生”是异熟果了。这个“起”也就是“中有”的意思。
 
  一共是五个名字:意成、求生、食香、中有、起。这五个名字都是说中有。这里说的“中有”就是其中的一个名字。
 
  中有,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讲过了,但没有听到的人就不知道了。
 
  十二缘起里边,我们这个五蕴死掉之后,它就化了一个很微细的身体,就是中阴了。这个中阴,它不断地在变化,七天一生死;它这个生死是很快的,死了之后马上就生,又化一个跟它原先一模一样的中阴;这样子,它七七四十九天里边,决定投生。这是因为有一类人,认为人死掉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了对治他们这些断见,佛就说人死后还会有中有、还要投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但是这个投生的中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等,其中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的我;它缘这个五蕴,五蕴的因缘和合就产生中阴,中阴根据业力的牵引就去投生,并没有一个自在的我在里边,都是五蕴的作用、烦恼的作用、业的作用而感的果。那么这个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了,“我”是没有的,而投生的现象是有的。
 
  “经部中有,说如大乘,但假有情,无实我故”,经部讲的中有,跟大乘的说法一样,都认为中有是假的有情,是五蕴和合而生的。这个在有部也好,经部也好,讲十二缘起的时候,都知道投生的这个我(补特伽罗)是五蕴合成,没有真正实在的一个“常”、“一”的“我”。这个经部也承认,所以我们举这个喻,没有毛病;如果你举一个喻,这个喻经部不承认,那这个喻还得要成立,你就不能拿来作比喻。打比喻,一定要双方都承认的,才可以作比喻。这个中有是化生有情,不是真的“我”,对方也承认,那么就可以做比喻了。
 
  此中所言密意趣者,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如佛说我曾名胜观;二别时意趣,如说愿生极乐界等;三别义意趣,如说诸法皆无性等;四众生意乐意趣,如说一善根,或时称赞,或时毁訾,乃至广说。今约第四众生意乐趣,说有色等十处,故名为密意;非许实有,说色等处。
  [名相注释]意趣有四:《摄大乘论》(卷二 所知相分第三)四意趣者:
  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非昔时毗婆尸佛(胜观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证平等法身,故说我即被,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
  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是为劝懈怠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
  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
  (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维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唯证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河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实在证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随众生之意乐而种种说法也)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曰:意趣秘密有差别者,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是名意趣。由此决定令入圣教,是名秘密。⑴平等意趣者,谓如有人取相似法说如是言,彼即是我,世尊亦尔,平等法身置在心中,说言我昔曾于彼等,非彼昔时毗钵尸佛即是今日释迦牟尼,依平等义所起意趣作如是说。⑵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⑶别义意趣中于大乘法方能解义者,谓于三种自性义理自证其相,若但解了随名言义是佛意者,愚夫于此亦应解了,故知此中言解义者,意在证解,要在过去逢事多佛。⑷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谓如为一先赞布施后还毁訾,此中意者,先多悭吝为赞布施,后乐行施还复毁訾令修胜行,若无此意,于一施中先赞后毁则成相违,由有此意赞毁应理。于尸罗等当知亦尔。一分修者,谓世间修。
 
  “此中所言‘密意趣’者”,颂中第二句“世尊密意趣”,佛这样说是有密意趣的,这个密意趣是什么东西呢?“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乃至广说”,这四个意趣,我们昨天抄下来了,在《摄大乘论》第二卷里边,有四个意趣。
 
  一是“平等意趣”,“如佛说我曾名胜观”。毗婆尸佛就是胜观佛。佛也这么说过:“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我过去在某个时候,叫毗婆尸佛。那么这个佛是不是真的就是毗婆尸佛呢?两尊佛,释迦牟尼佛跟过去的毗婆尸佛,是不是同一个呢?并不是。“但诸佛所证平等法身”,因为佛所证到的功德,尤其是法身,平等平等;这个“我”是就功德来说,跟毗婆尸佛是一样的;从所证的功德(从这个角度),法报化三身的功德都是平等的,而说我过去就叫毗婆尸佛(我曾名胜观),“故说我即被,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婆尸佛。这个不能误会。释迦牟尼佛跟毗婆尸佛不是同一尊佛。
 
  二是“别时意趣”,“如说愿生极乐界等”。“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我以前年轻的时候好象也在什么地方看到:你只要称多宝如来的名字,将来决定会成佛;你念阿弥陀佛,将来一定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话,是不是说你一称念之后当下就成佛、就往生了?不是。“是为劝懈怠者,就别时利益说之”,你念多宝如来的名号,你将来总有一天会成佛;你念阿弥陀佛,将来总有一天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别时意趣(将来会这样子),“非言今直得此”,不是说现在马上就会得到。打个比喻,“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假使一个穷人,他捡了一个钱,他就去做生意,做了生意之后就赚钱,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慢慢慢慢赚了之后,成了一百个钱;这一百个钱是将来的事情,并不是说现在才得一个钱,就是一百个钱了,不能这么说。这个就叫别时意趣:你念多宝如来,将来能成佛,你念阿弥陀佛,将来可以生西方;并不是你现在马上就成佛、你现在马上就生西方。
 
  所以我们看经,要懂得这些密意。如果你不是菩萨,你凭自己的主观意思,认了几个字,你去看:噢,念阿弥陀佛,生净土,怎么我念了那么多,还没有生?怀疑了。那你就没有懂佛的意思。你没有懂,你自己怀疑,你自己愚痴,这个不要怪佛。所以我们学经藏,没有传承是不行的。凭自己的像荧火虫那样的智能,要去看佛的深奥的道理,那是没有办法的。只有从我们的佛一代代传下来的祖师教下来的,他们是有依据、有传承的,这个话可信。
 
  我记得昨天还抄了一个笔记(这个以后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详细说),即使这个传承的话,有的时候好象跟某个经教不合,也不能怀疑。因为它是过去一代代传下来的,不会错的;是真正的传承,就不能怀疑了。这也是别时意趣。因为你对经教,表面上看好象不对,实际上它有别时意趣、平等意趣等等,你怎么知道呢?那么我们依传承来说,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已经懂得很透了,但是我们依传承,我们依它这么说也不会错。
 
  三是“别义意趣”。前面是时间不一样,这个是意义不一样。“言说与意义不同”,表面上的文字跟所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你要奉事很多的恒河沙的佛之后,才可以把大乘的道理解了、弄懂。“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大乘法的意思,我们经上、论上去看,也不是难得非要奉事几个恒河沙的佛那样才能弄懂,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凡夫能思维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大乘法的义理,即使是凡夫,他只要能够思维,就是有脑筋、肯用心思维的话,慢慢地也会懂,不需要去奉事那么多恒河沙的佛才能懂。但是怎么佛说要奉事几许恒河沙的佛以后才能懂(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呢?这个话里边,“解了大乘法”,并不是文字上说的“解了”,而是说要证得大乘的实理(证空性),那是要经过奉事恒河沙的佛之后,才能得到,“唯证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这个不是容易的事情,是地上菩萨才能得到的,“地上之菩萨始能之”。
 
  “今言事恒河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现在说的你要经过奉事恒河沙诸佛之后才能解了大乘法, “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 这个话从表面上的文字看,好象是只要解了大乘的教义的意思,“然其意实在证得大乘之实理”,实际上它的意思并不是只说解了,而是说要证到大乘的空性(“大乘之实理”就是真如性)。“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这些言说只解大乘之教义跟证得大乘之实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名为别义意趣”。
 
  这些意思如果我们不懂的话,你执了个文字,“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依文解义的话,三世佛都要冤枉——该不要说的,说了你要搞错了!它有别义意趣。这些道理,如果没有传承,你如何会知道呢?所以说,我们汉地对传承不重视,结果搞得大家你说一个、我说一个,到处闹矛盾、起斗诤,这就是没有传承的过失了。藏地里边就比较好,一切依传承来,管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这个传承是不会乱搞的,它是从佛一代代传下来的,决定有它的道理,不能怀疑。因为它里边有很多意趣: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如果我们是一般的凡夫,你拿了一本经,你怎么知道里边有那么多的意趣?即使给你说了,看看简单的几句话,你知道它是什么意趣呢?是平等意趣?还是别时意趣?还是别义意趣?这个我们不能乱配啊。所以说一定要有传承,上边怎么说、我们怎么听就完了。
 
  四是“众生意乐意趣”,《摄大乘论》里叫“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根据众生的意乐而给他说种种的法。《述记》里说:“如说一善根,或时称赞,或时毁訾”,同样一件事情,有的时候称赞它,非常地赞叹,有的时候又毁訾它,说它极为不好,“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我们在经上也能看到,佛对声闻法,有的时候说出离怎么怎么地好,赞叹得很,但是有的时候把阿罗汉都骂成焦芽败种,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众生补特伽罗意乐意趣。他还没有得到这个果之前,你要赞叹他,他才去修这个法;他证到这个果之后,就满足了、不往前进了,这时候就要诃责他:你这一点是不够的!得了这个就自以为满足了,那就是焦芽败种,将来真正的菩提的果你就得不到。
 
  有的时候赞叹、有的时候诃责,那么弄得不好,有人就会搞错。我们汉地就很多,看到佛诃责二乘(声闻乘),就认为小乘(正名根本乘)不好,一概否定,一开始就要拿大乘(菩萨乘)!结果,大乘的楼还没有建起来,地下的基层(根本乘)先把它拆掉了,你怎么建呢?佛说三乘——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中士道就是二乘。你下士道、中士道不要,就说我只要修建上士道,你怎么建?过去佛在讲经的时候,就有这个公案。
 
  佛在一部经里说,有一位国王,他到邻国去参观,看到邻国造了一座五楼的亭阁,非常好看,尤其是亭子上面那一个古建筑的翘角,做得很好,他在上面玩,很舒服,回国之后,他就对他的匠人说,给我造一座五楼的亭阁,就像邻国那个样子。还把图纸给匠人看,匠人就去造了。这位国王很着急,才过了两天,他就去看,看到匠人和很多的工人在挖地,他想:我是要造楼的,你们怎么挖起地来了?地在下面,楼在上面,这个不对头啊,待过两天再来看看。过了两天,来不及又去看:还在挖地。过了几天,再去看:还是在挖地!国王熬不住了,就发起脾气来了:我叫你造楼阁,你尽挖地干啥了?匠人说:唉呀!国王啊,不挖地,地基不牢固,你这个五楼怎么架得上去呢?那就是说国王很愚痴了,只知道要上层建筑,不知道先有基础设施。我们现在汉地有些地方也是这样子,只知道大乘的高,却不知道下面地基——下士道、中士道都是需要的;中下士道都抽掉了,这个上士道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文献资料]《百喻经》卷一(T04, p. 544)‘三重楼喻’与此相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踈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欲得彼阿罗汉道!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这个“众生意乐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就是说,对某一类有情,因为他还在低层次,你要劝他、赞叹他:这个很好、你要修;到高层次之后,他守着这个法不愿前进了,那时就要诃责他:你这个还不够,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所以同样的一个事情,有的时候赞叹、有的时候诃责,就是根据众生的意乐不同,所说的法也不同。这些东西都是佛菩萨才能掌握的,我们凡夫只能听话,佛这么说、菩萨这么说,我们就这么去理解好了。若仅凭自己那么一点点智能,就想要在经论里边去讨一个分晓,说这个是别时意趣、那个是平等意趣,那就是乱套了,你就会把经教的原义都失掉。所以我们再三地强调要传承。
 
  这就是四个意趣,“乃至广说”。所以佛说“化生有情”也好、说“有色等十有色处”也好,都有他的密意趣,并不是依文解义可以得到的。我们经常说的这个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说的话都有很深的涵义,你如果依了文字去解它的意思的话,那么佛就叫冤枉了:不该说的,说了你却搞错了。现在很多人要把佛的经用白话的意思翻译,或者要翻成什么外语,如果你不知道佛的密意趣,你一翻译,成了文字方面的东西了,那就是会把很多的意思都搞错。所以这些事情,不是大菩萨,不要随便搞。
 
  “今约第四众生意乐趣,说有色等十处”,佛的密意里边有四个意趣,现在说的“有色等十处”是属于第四个众生意乐意趣。不是说真的有十个处,因为有这个密意在里边,佛才说有色等十处。所以你引佛的教说有色等十处,就认为这十个处是实在的,那是你搞错了,你不知道佛的密意。我们看看经部都会搞错,我们想想自己的智能能够顶得上经部的论师吗?根本谈不上了啊!所以说,不要依自己的意思去解经解论。
  “故名为密意”,这个意思含蓄在里边,不是一般的人随便就能看得到的,叫密意,也就是密法了。“非许实有,说色等处”,佛说这个话,是根据众生意乐意趣(众生意乐意趣是什么?下边要讲),并不是说实在有色等十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并不是实在有,佛之所以要说这十个处,有他的原因,是对所化的机而说。
 
 
论:如佛说有化生有情。
  述曰:此释第四能成喻句。有断见外道闻说无我,来问佛云:我体既无,谁往后世?今佛世尊,为答断见者,说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后世!非为实有,说化生也。若非实有,佛如何说?
 
  “如佛说有化生有情”,这还是对机而说,佛说有化生有情,就是对那些断见的人而说,因为他们认为人死掉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就跟他们说还有中阴。但是这个“中阴”,并不是实在有自性的这么一个补得特伽罗我(外道所执的神我、灵魂之类)。如果这样去理解,那就又搞错了。佛说有中阴,很多人就搞到灵魂去了,甚至于佛教徒也说灵魂不灭、有什么什么东西,把灵魂掺杂在里面,又执了一边去,就是不知道佛的密意。
 
  “此释第四能成喻句”《唯识二十论》里说“如佛说有化生有情”,这句话是解释第四句颂(举喻以成)。
 
  “有断见外道闻说无我,来问佛云”, 那些断见外道听到佛说一切法无我,他就来问佛:“我体既无,谁往后世?”这个“我”既然没有了,那么这一辈子死了,哪个来投生到后世去呢?外道就执了个神我,或者是灵魂,人死掉之后,灵魂不死,灵魂可以去投生。你说这个“我”是没有的,那么哪个去投生?这一辈子,人也死掉了,灵魂也没有了,投生到下辈子去的是什么呢?“今佛世尊,为答断见者,说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后世”,佛回答那些断见外道说:不是死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死了之后,有一个化生有情,就是中有,它能投生到后辈子去!
 
  持断见的人,这一辈子尽量地吃喝玩乐享受,他说,反正死掉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这一辈子不享受的话,将来就没有时间享受了,死掉之后就享受不到了。所以就拼命地享受。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最堕落的,他们就不知道还有后辈子。所以佛就跟他们说,还有中有(化生有情),它能往后世,到了后世之后,你这辈子所造的业都要受报的,并不是说白白地享受、做了很多坏事之后就可以一走了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非为实有,说化生也”,佛说的这个“中有”,并不是真的一个不灭的灵魂,仅仅也是五蕴所化,相似相续,看上去好象是有个我,实际上一分析,并没有我,是整个的五蕴的聚合体。这样子对断见有情说有化生有情,并不是说化生有情是实在的。佛对那些相当于要听色等十处的有情而说“有色等十处”,也不是说这十处是实在的,就像化生有情不是实在的一样。所以说是你们自己误会。
 
  下边再说化生有情是什么。外人问:“若非实有,佛如何说?”
 
  论:彼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化生有情。
  述曰:以诸色等断或不续,诸转识等或断或隐,唯第八心相续不断,能从前世往于后世,结生不断。佛观此心密意,说有化生有情,非现实有化生有情乃复说也。此举极成,以况二家不极成法。
  问:何故化生知非实有密意趣说?
  [名相注释]“彼但依心不断、能生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化生有情”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云:“谓欲调伏一类有情,是故佛言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说也。谓彼断见所害有情,随自乐为者,无后世者,无善恶因果者,为欲洗除此之恶见,是故说心相续不断。心相续言显当生故。此死彼生,由斯理故,相续不断,说有化生,是为密意。离识之外,更无别我。”
  “诸转识等或断或隐” 转识中前六识有间断,第七识灭尽定时断。或隐者,第七识无始以来一昧任运而转,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转谓转变生起,即知六识从根境生,待缘而起,故无主宰,不得自在,即无有我,以无根境,识不生起,生已还灭,不常住故。
  三转义 《大乘广五蕴论》: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佛说“有化生有情”,这个教是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而说。我们的心(即识,五蕴中的识蕴)是相续不断的,它可以到后世去,依据这个秘密的意趣,佛说有化生有情。
 
  我们的八个识,可以不断地投生。一般说是阿赖耶识的见分。我们看《八识归矩颂》里边:“去后来先作主公”,有的人看到这句话,又把阿赖耶识当成灵魂看待:死的时候最后离去、投生的时候最先来到,这个是灵魂。这样理解,又搞错了。所以说我们学法,一定不要执着。佛在《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这个阿赖耶识非常深、非常细,“一切种子如瀑流”,它里边种子多得很,就像瀑流一样,“我于凡愚不开演”,佛对凡夫、二乘,不说阿赖耶识的事情,为什么呢?“恐彼分别执为我”,恐怕他们又要起分别执实为“我”。因为它很像一个“我”,所以佛不跟凡夫、二乘说,只对大乘的高层次的人才说有阿赖耶识,这些人不会执着它是“我”。所以我们学唯识,不要把阿赖耶识执作一个我,否则又糟糕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主要就是这个阿赖耶识了。
  [经典导读]《解深密经》卷一〈心意识相品〉:“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成唯识论》卷三:“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
 
  “以诸色等断或不续”,这个色法(色声香味触),它会断掉。假使一张桌子,把它打烂、没有了,就不能再继续使用它。这个色法是要断的、不继续的。“诸转识等或断或隐”,什么叫转识?就是前七识,它们都是阿赖耶识里生出来的,所以叫转识。这七个转识,“或断或隐”,“唯第八心相续不断”,只有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去投生的是阿赖耶识。但是不要把阿赖耶识当做灵魂。只是心相续不断。阿赖耶识里边,很多种子、很多现行,前后相似、相续不断,就像一条河水一样,你看见一条河,里边各式各样的水都有,那么不是一个。
 
  “诸转识等或断或隐”,这个我们抄有一个笔记,大家看一看。
 
  什么叫转识?诸转识等就是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其中前六识有间断。眼识:我们看东西时,它就生起来;眼睛闭了,它就断掉了。耳识:耳朵听声音,它就生起来;没有声音了,它就断掉了……。睡觉的时候,六个识都断掉了:你最睡熟的时候,梦也不做了,第六意识也休息了,那么六个识都断掉了。有间断的就不能投生,投生要不间断的,相似相续不断的才能投生。“第七识灭尽定时断”,第七个识也有间断,什么时候断?灭尽定的时候,它断掉了。“诸转识等或断”,这句话意思就是:前六个识决定有间断,第七识在灭尽定的时候也要间断。“或隐者”,这个“或隐”是说:“第七识无始以来,一味任运而转,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第七识,我们看不到它,它隐在里头、执着那个阿赖耶识;它又没有什么变化,任运而生,不需要什么境就自然生起来;它执持阿赖耶识的相见分,说这个是我、这个是我、这个是我……就完了。它隐在里边,又不向外,我们感觉不到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叫隐;虽然它存在,但是隐在里边。
 
  “唯第八心相续不断”,只有第八个识是相续不断的,“能从前世往于后世,结生不断”,就是投生了。
 
  “佛观此心密意,说有化生有情”,因为阿赖耶识有这一层密意,佛就说有化生有情。并不是阿赖耶识又是一个我。佛所以不说阿赖耶识,就是恐怕凡愚执为我。它的道理很深细。那么佛在这里已经直接先提出来了,阿赖耶识不是我,我们以后学阿赖耶识的时候,就不要执着是我了。佛的密意说,这个化生有情是就阿赖耶识而说的,把这个阿赖耶识叫作化生有情,“非现实有化生有情乃复说也”,并不是真正有这么一个有自性的补特伽罗(灵魂之类)才这么说的。
 
  (17A)这里就是说,佛说有十二处的教,是对那些执着有我的人而说,使他们知道这个我是没有的,仅仅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处的作用,就好象有一个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等等,实际上都是十二处兜拢来的,并不是真的我;目的是去我执,并不是说这十二个东西是实在有的,这个不要搞错了。就像说有化生有情一样,那是对断见的人说有后世,并不是说真正有这么一个化生有情,这个意思是一样的。
 
  “此举极成,以况二家不极成法。”怎么叫极成?这是因明的话:两边都同意、都没有异议,这就叫极成。化生有情不是实在有情,这个唯识、经部都承认,那么依大家都承认的这个法来作一个比喻,来证明大家两方不承认的法。一方承认,一方不承认,叫不极成。“二家不极成法”,如说色等的法是没有的、不是实在有的法,这是唯识家的主张;而经部家则认为色等法是实在有的,这就叫不极成法:一家承认,一家不承认。极成是两方面都承认。依两方面都承认的喻来做一个证明,使两方面不极成的法,也可以达到两方面都承认,起这个作用。
 
  “问:何故化生知非实有密意趣说?”他这是一问问到底了:你说化生不是真正有,是佛的密意趣说的,那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是密意趣说、不是实在有的呢?他还要追问下去。
 
 
论: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述曰:由佛经中说无有情我及生者等八种事,但有其法,但有其因,从因所起,因即所由,所从生法,一切名因,都无实物,故知化生密意趣说。然旧论偈说:无众生及我,但法有因果。今勘三梵本,并无果字,然有故字,由此经故知说化生是密意教。若无故者,其理不成,无因成故。
  [名相注释]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俱舍论颂疏》卷九〈分别世品第三之二〉: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法假谓何?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广说缘起。(十二缘起假立于我,名为法假也)。
  生者等八种事 八种者谓:我、有情、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者、数取趣、命者、生者(此说世间“我”种种相,合有八种也)。摩纳缚迦,译为儒耄,年少人,长者。《大日经疏》曰:“是毗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为胜我。”
 
  “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这就是佛说的十二因缘。“有情”的“我”是没有的;既然没有“有情我”,投生的“我”当然也没有,这个化生有情只是就相似相续的识而说。《俱舍》里边就说是五蕴,“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单是这五个蕴(中有)来投生,四有轮转。
 
  佛经里边经常说“无有情我及生者等八种事……”,这“八种事”我们已经抄出来了。
 
  “八种者谓:我、有情、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者、数取趣、命者、生者”,这八个名字是经里边经常说的,都是指的“我”。“此说世间‘我’种种相”,这个“我”,有的人执着它是能够投生的,就叫数取趣;有的人执着它是能够养育人的,就叫养育者;有的人说它是有感情的,就叫有情;有的说它是有自性、有个常一的,就叫我……等等各式各样的名字;世间认为“我”有这么多的相貌,从它某一个角度、它起什么作用,就安立一个名字,都是指这个补特伽罗是有自性的“我”。“合有八种也”,合起来有八种。
 
  下面解释“但有法因故”。“但有其法,但有其因”,这个东西,只有它造作法的因,并没有真正的补特伽罗;“从因所起,因即所由”,从因所起的,就产生这个法(因就是它的原因);“所从生法,一切名因,都无实物”,它从哪一个法来的,这个法都叫因,并不是有一个实在的有情,都是说以这个因产生那个法,那个因又产生这个法。就是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是因,生一个行;行又作因,生(投生)一个识;识又作因,生名色;名色作因,又生六入……等等,一个因、一个法,“但有法因”,都没有真正的投生的我。“故知化生密意趣说”,所以说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趣说,并不是说有真正的化生有情。因为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的,那你投生又怎么有我呢?当然是密意趣说的了。
 
  这里他又把新旧二论的翻译作一番比较。旧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本)的偈里边说:“无众生及我,但法有因果”,众生、我,这些补特伽罗的异名(灵魂等等)是没有的,但是一切法有因有果。“今勘三梵本,并无果字,然有故字”,现在我们校勘三个梵本(印度原文经本),里边都没有“果”字,而有“故”字;“由此经故,知说化生是密意教”,因为这部经的缘故,我们知道佛说化生是密意教。“若无故者,其理不成,无因成故”,假使没有“故”字,这个道理就不显了。这是说旧译的这个“果”字翻错了,应该翻作缘故的“故”字。
 
  这个地方,他翻作因果的“果”,也有他的道理。《俱舍》里就有讲,我们把《俱舍》的文再引一下。它是一个颂,也是解释十二缘起的颂:“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投生的现象,并不是有一个补特伽罗的我,只是因为有造了业,就有感了果,而里边真正的作者(也是“我”的名字)是不可得的,是没有的。这个有业有异熟是怎么样的现象呢?谓能舍此蕴,假使年纪大了、死掉了,这一辈子的五蕴就舍掉了;及能续余蕴,下一辈子又可以继续投生、另外一个五蕴又生起来了。“唯除法假”,有情是没有的,里边只有法假。什么叫法假?“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因为这个有,所以那个也有;由于那个生了,于是那个也生。一从空间说,大家互相依存,你靠他、他靠你;一从时间说,这个生了、那个才跟着生。那就是可以十二支去配了:无明缘行,依了无明,无明生了,行才生得起来;无明没有,行也没有……,“广说缘起”,广开来说就是十二支缘起了,“十二缘起假立于我,名为法假也”。
 
  这些文都是证明补特伽罗是没有的。既然补特伽罗是没有的,化生有情(中有)也是一种补特伽罗,那当然也是没有的事情了,所以说化生有情是没有的,这就是证明。
 
 
论:说色等处,契经亦尔。
述曰:此合法喻。○若尔,如何?
论: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说,非别实有。
  述曰:解上三句颂。观宜密说,非别实有色等十处。机宜如何?所化众生执有实我,为破彼我执,说有色等十,令除一实见故。旧论颂云:色等入有教,为化执我人,即此颂云依所化机宜说色等也。
 
  “说色等处,契经亦尔。”佛说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趣说,使那些断见的人知道不是死了就断掉、什么都没有了,还有后世,但不是说真的有一个化生有情;那么佛说有色等法,也同样,因为要度化一类有情,他们要知道“有色等处”之后,才可以知道没有“我”,并不是说这些色法是实在有的,跟说有化生有情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执到一边去了。
 
  所以我们经常说,学经也好、学论也好,不要执着。执着就是指这一些了:佛说了一句话,你就执得死死的、一定如此!佛说有色声香味触,你就认定有色声香味触。他这个“有色声香味触”是含有深意的,是叫你把补特伽罗除掉;说有色声香味触这些法在流转,可以使你证到空性,证到补特伽罗是空,有这个密意在里头,并不是说色声香味触一定是实在的。色声香味触是不实在的,这个将来还要跟你说,现在教你先把我空证到再说,一步一步来。
 
  “此合法喻”,一个是法,一个是喻,色等十处是法,化生有情是喻,既然喻是如此,我们也可以推论,佛说的有色等处同样也不是说真的有色等处,而是有密意的。“若尔,如何?”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样来证明他是有密意的呢?
 
  “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说,非别实有”,这个也是密意。依了一类所化的有情(机),他要受说有十二处的教之后,可以证到补特伽罗无我;以这样的意趣,佛说有十二处,并不是说这十二处是实在有的。就像对那些断见的有情,跟他们说有化生有情,意思是叫他丢掉断见,并不是说这个化生有情是实在有的有情。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解上三句颂”,这个颂里边的前三句(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
 
  “观宜密说”,对那些机,以密意说有色等十处,“非别实有色等十处”,并不是说实实在在有色声香味触等十个处。
 
  “机宜如何?”什么样的机呢?对哪些机而说这个法?
 
  “所化众生执有实我,为破彼我执,说有色等十”,有些众生,他执着有一个实在的补特伽罗、实在的我,为了要破除他的这个执着,就跟他说有色等十个处,这十个处起的作用就是你所谓的那个“我”:你说我能见,能见的是眼识;你说我能听,能听的是耳识;你说我能嗅,能嗅的是鼻识;你说我能尝味道,能尝的是舌识;你说我能碰东西,碰东西的是身识;你说我能思维、想象等等,这是意识的作用。那么“我”在哪里?没有了。所以说这个十二处,是要除“我”执的。我们在学《五蕴论》的时候,大家还辩论过了:说十二处、说五蕴、说十八界,都是除什么我、除什么我。这个问题都有辩论过。那么这里就用得上了:佛说十二处就是为了破执着有我,并不是说十二处是实在有。
 
  “令除一实见故”,你说实在的我是一个,现在告诉你,不是一个,有十个。在《俱舍》里说,“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执色身是我,他执着于色,“愚色”就是对色不了解、以为是我,于是佛就跟他说,这个色一分就分有十个,那么你说我是一个,这十个里边哪个是你?你说眼睛是我,那你就不能听,也不能嗅,也不能尝,也不能思维了;你说意识是我,那意识只能思维,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尝味道,等等,都没有了。所以该十个都是我,不可能我只是一个。“以十二处中,十处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说处门,能破彼执”,所以佛说这十个处,是为了破除他的那个一实见。依密意趣说十二处,并不是说这十个处是实在有。
  [经典导读]《俱舍论颂疏》(唐圆晖述)卷一:「论云: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蕴等门,作三种说?颂曰: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释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愚有三者。或愚心所,总执为我,为说五蕴。以五蕴中,一蕴是色,一蕴是心,分心所法为受想行三蕴,故说五蕴,能破彼执。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以十二处中,十处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说处门,能破彼执。或愚色心,总执为我,为说十八界。以十八界广说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说界门,能破彼执。根亦三者,谓上中下根。上根聪利,说略便解,为开五蕴;中根稍迟,说处方解;下根最钝,要须广说,故为谈界。乐亦三者,为乐略中及广文故,如其次第,说蕴等三。」(T41, p. 823, b13-28)
 
  “旧论颂云:色等入有教,为化执我人”(入跟处是翻译的不同,过去叫十二入,又叫十二处,都可以),色等入是有的这个教,是为了化度那些执着有我的人。那就是这个意思了。密意趣——为化这些人,说十二处有;实际上这十二处是唯识的假的有,不是真的有。“即此颂云‘依所化机宜说色等’也”,旧论这句颂的意思,就是这里的颂所说的因为要度化这一类的人,而说有这么的色等十个处。
 
戊二 次一颂说色有密意………
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论:依何密意,说色等十?
述曰:外人复问:言佛密意,说有色等,依何密意?
颂曰: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述曰:此即第二说密意颂。旧论说言:故佛说此二。以内外处,名之为二;似有色处,故言为十,亦不相违。谓六内识从自种子生现行时,其现行识变似色等境相而转,非外实有色等十处;为破实我,成内外处。世尊说有色等十处,是此中意。
  [名相注释]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成唯识论》卷四曰:“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故眼等根即五识种。”
  自种生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曰:“自种生者,此师意说,见分相分俱名自种。下准此释。自有三种:一因缘自,即见分种;二所缘缘自,即相分种(此二下文,并有自义);三增上缘自,能感五识之业种也。”
 
  “依何密意,说色等十”,你说是依所化机宜而说有色等十处,那么是以什么密意而说的呢?还要追问。这个我们说学法就应该要这么追下去,如果马马虎虎,噢,对了!对了!人家再问你,你又不知道了;搞得清清楚楚地,那人家再怎么问,你都可以回答了。“外人复问:言佛密意,说有色等,依何密意?”外人就是唯识家以外的那些人,佛以密意而说有色等十个处,是什么密意呢?
 
  “颂曰: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举这个颂来回答那些外人的追问。这个“识从自种生”,里边就牵涉到一些唯识问题了;我们还没有学到正规的唯识,这个就有点吃力,但是慢慢地来。
 
  “述曰:此即第二说密意颂”,这个颂就是这一科(次三颂释外所引有色等教为证不成)里边的第二科(第二颂引教证色有密意),解释佛的密意的颂。
 
  “旧论说言”,旧论就是真谛法师的译本,这个颂第四句他翻的是“故佛说此二”(全四句是:识自种子生,显现起似尘,为成内外入,故佛说此二)。“以内外处,名之为二;似有色处,故言为十,亦不相违”,他分内处、外处叫二;新译说彼为十,有质碍的处有十个——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二也好、十也好,都是一个东西:这个“十”里边,也分内、外;那个“二”(内、外)里边,又各有五,加起来也是十,本来就是不相违的。
  [经典导读]《大乘唯识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识自种子生,显现起似尘,为成内外入,故佛说此二。此偈欲显何义?似尘识从自种子胜类变异生,是种子及似尘显现为似色识生方便门,故佛世尊次第说眼入色入,乃至似触识从自种子至变异差别生。是种子及似触显现为触识生方便门,故佛世尊说为身入及触入。”(T31, p. 71, c18-25)
 
  “谓六内识,从自种子,生现行时,其现行识变似色等境相而转,非外实有色等十处;为破实我,成内外处”。我们先把“十处”跟旧论的“此二”拉通了,然后说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内识,它们从自己的种子生现行的时候——本来,唯识宗讲一切现行的法,都是从种子起来的。以外边的种子来作比喻。种子是看不到的。种在地下的种子,在地底下看不到,但是现行(它长了芽)之后,那就看出来了:长的是麦的芽,看得出来是麦芽;长的是稻的芽、花的芽、草的芽……,都能看出来,起现行就可以分别了。而种子则隐在下边。从种子产生现行的时候,其现行的识就变出这个相分,“变似色等境相而转”,变出好象是色声香味触等等那些境相,“转”就是生起来。这是识变的,像(似)色等境相,并不是真的有色等境相,不是外面实在有色等十处。佛说色等十处为了是破外人的“我”。一切的作用,你的身体也好、什么也好,可以分成十个东西,这十个东西各有各的作用,你说只有一个统一的我,那是没有的,这十个东西合拢来就好象看到一个我,实际上一分就可分十个。经论上分,还有两个,一共十二个。怎么叫“为破实我,成内外处”?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意跟法是精神的,看不到,所以不在我们讨论之例;现在我们要排除实在的外境,那就是指前面十个处了。眼耳鼻舌身是有物质的,色声香味触也是有物质的,是客观的外境,这个客观的外境到底有没有?我们就辩这个问题。所以从十个处来说,后边两个(意、法)可以略掉,那不是我们辩论的焦点。“世尊说有色等十处,是此中意”,佛说这十个处,主要是要破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这是佛的密意。
 
论:此说何义?
述曰:此释颂文,故假问起。
论: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
  述曰:释初二句颂。似色现识者,谓即眼识能现似色而转之识;无实色故,名为似色;识现似色,故说眼识名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者,从能生己识体之种,此种由境界等诸缘合已,异本相续,名为转变。此了色识,从自种子缘青黄等种种行相差别而生。
 
  “论曰:此说何义”,这个颂文是略说了,到底什么意思、还有什么涵义?说种子、说现行,到底说些什么东西呢?下边还要解释。
 
  “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这是讲唯识的一些东西了,我们现在开始要认识它,得花点功夫了。“释初二句颂”,这句话是解释颂里边的前两句: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
 
  “‘似色现识’者”,长行里边这句“似色现识”是什么意思?“谓即眼识能现似色而转之识”,以眼识作比喻。眼识,还在种子的时候,当然是包含的一个种子,它的现行作用没有起来;等到它生起现行之后,这个识生出来了,它“能现似色而转之识”,能够显出一个好象是色的相分,生起这个识。“无实色故,名为似色”,为什么叫似色?现的这个相分色,不是真正实在的色,跟实在的色相像,叫似色,并不是实在的色。“识现似色,故说眼识名似色现识”,这个识生起来之后,可以显现好象实在客观外境的色一样的、差不多的色,这是识变现的,所以这个眼识叫似色现识。这个识现的时候,能显现相似的色,那么这个识,假使就眼识来说,叫似色现识。这就把什么叫“似色现识”解释了。
 
  “‘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者”,再解释长行里下面的那句话:什么叫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呢?
  “从能生已识体之种”,这里的“已”字(江西刻本卷二),我们查过大正藏了,是“己”字(应当是“己”字,这一竖不能出头的。这个出现两次,这一处大正藏是改了,写的是己,下边还有一处没有改,那么看上去也该改)。从能生自己识的体的一个种子。这个种子生自己识,不是生其它识。眼识种子不能生耳识,耳识种子也不能生鼻识,因为不是自己的种子;能生自己识的种,比如眼识的种子能生眼识,耳识的种子能生耳识。“能生己识体之种”,即是说“能生自己识体的那个种子”。
  “此种由境界等诸缘合已”,这个种子生现行,由其它的缘加起来,境界现前、根境相对就生识。根就是种子,种子碰到境界(主要是境界),再加上等,等什么呢?自己作意、有要看的心,还有增上缘(其它的一些增上的缘)等等,这些因缘和合之后,识就生起来了。这个识生起来之后,“异本相续”,在生的时候还要转变,本来就是一个识、是单纯的识,它生的时候还要变见相二分,相分有各式各样的形式,行相都会现起来,“名为转变”。
  “此了色识,从自种子缘青黄等种种行差别而生”,这个能够了色的识(眼识),从自己的种子缘青黄等种种行,青的、黄的颜色等等,眼识缘这些显色、形色,它的行相、各式各样的差别就生起来了。这就叫“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自己种子因缘和合之后,转变见分、相分,然后产生各式各样的差别——一会儿缘青、一会儿缘黄(显色),一会儿缘大、一会儿缘小(形色),这样子,这个识就生了。
 
 
论: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
  述曰:依眼识种,说为眼处,依于眼识所现似色,说为色处;种名为根,相名为色,故言如次。
 
  “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就在这个现象之中,佛依它的种子而说眼处,依它所显的色(似色)而说色处,并不是说真的有眼处、真的有色处。识变的时候,它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转变,在这个现象之下,对能生的那个种子说为眼处,对所变化的那个色境说为色处。这个色处、眼处,并不是实在有的。
  “依眼识种,说为眼处,依于眼识所现似色,说为色处;种名为根,相名为色,故言如次”,按着次第:“彼种(眼识种)”在前头,“说为眼处”,彼种就是眼处;“所现色(眼识所现似色,就是相分)”在后头,“说为色处”,所现色就是色处。按了次第,这叫“如次”。
 
  这是把十个处里边的眼根跟色处说了,下边他把余下的耳鼻舌身、声香味触一起说。
 
 
论: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
  述曰:如是者,牒眼识;乃至者,略中也,谓略中间耳鼻舌三识也。举五识中初后二识,以作其法,准余可知。
 
  “如是乃至……”,他这里就跟《心经》那样说,“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眼识如此,那么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声香味触,一样的,代进去就行了。“如是乃至……”,本来是“似色现识”,到身识就是“似触现识”了,从自己的种子缘合变化而生。
  “‘如是’者,牒眼识”,“如是”二字是重复前面的话,意即“眼识如此”;“‘乃至’者,中略也”,中间耳鼻舌略掉了,“谓略中间耳鼻舌三识也”。“举五识中初后二识以作其法,准余可知”,前面的眼识(似色现识)说了,后面的身识(似触现识)也给你说了,中间耳鼻舌、声香味,自己可以照例类推,就不多说了。这个说法同《心经》一样,略了。
 
 
论:佛依彼种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
  述曰:此亦如前。此意即是五有色处种名为内根,境名为外处。观所缘论亦作是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功能即是种子异名,亦说五根体即识种。
  [名相注释]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 《成唯识论》卷四曰:“彼颂意言,异熟识上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别根等。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云:“彼观所缘颂中,意识第八识上有生眼等色识种子,不须分别见分、相分,但总言说,由现行识,变似色尘等,故说此识名为色识。即此种子,名眼等根,能生现识故。生色识故,名色功能。言内色根,非体是色,故说现识,名为色识;又见分识变似色故,名为色识,或相分识,不离色故,名为色识;或相分名色,见分名识,此二种同故,名色识种子。”
 
  “佛依彼种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这是承接上边论文而说的。佛根据它的种子,依身识的种子说为身处,依它所现的触(似触)、变化的那个相分(触相)叫作触处。
 
  “此亦如前。此意即是五有色处种名为内根,境名为外处”,这个意思就是说,五有色处,它们的种子叫内根,境界叫外处(所谓境界,就是相分)。
 
  “观所缘论亦作是说”,陈那菩萨着的《观所缘缘论》里也同样这么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这个识上面能产生色的那个功能,就叫作五个根;这个“色功能”包含声香味触,都是色蕴里边的,叫五根,“应理”,是合理的。“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这个功能跟现相分的那个境色,它们无始以来都是互相为因:它为因,生起那个;它又为因,又生起这个,互相地辗转为因。
 
  这是说色功能,引《观所缘缘论》里的这个颂来证明我们前面说的道理。他再解释这个颂的意思:“功能即是种子异名”,功能就是指种子,种子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功能。“种子”跟“功能”,意思差不多。种子,它那个“种”将来会长这个“芽”,它有这个功能在里头;没有这个功能的话,不能叫种子。石头,它没有这个功能的,种下去,过一万年它还是石头。因为种子有这个功能,所以它种到土壤里之后,阳光水露、肥料一和合,它就起变化,功能就产生了。
 
  “亦说五根体即识种”,还可以这样说,这五根本来是净色根、是色法,这里因为是唯识里边,对那些还不知道阿赖耶识的人,就不说那个色法,就说是识种子。这个密意后边要说,因为你阿赖耶识还没有说,现在你就说外边有净色根的话,他们经部就认为佛说的就是有外色了;现在为了避免这个误会,就说是种子,种子不是色。所以他这里说,五根的体就是识的种子。
 
  成唯识论第四卷中略有二说。有说眼等五根即五识种,无现眼等为俱有根,唯自因缘生已种子 校注:“唯自因缘生已种子”之“已”字,疑应作“己”。大正藏及江西刻本都作“已”。,名为眼等。即引此颂及观所缘,以为诚证:观所缘说第八识上五识种子名五根故,又说常与境互得为因故;其五外境,许有依他色处无诤。
  其陈那等,依此唯识,于观所缘,作如是说:有说非理,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如是便有十一过失。广如彼说。
  然护法论师,假朋陈那执,复转救言: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
  其安慧等复破彼言:应五色根非无记故,如是便有十二过失。亦广如彼。
  然陈那等,即随文解,更无异释。其安慧等,释此等文云:种子功能名五根者,为破离识实有色等,于识所变似眼根等,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假名种子及色功能,非谓色根即识业种;破经部等心外实色,由未建立有第八识,若不说种为眼等根,眼等便离六识而有,故说种子为眼等根。故今于此有二师释,于中一一更别开义,如彼疏解。
 
  “成唯识论第四卷中略有二说”(我们把那个文也引下来了,现在先把这里文消了,明天再把《成唯识论》的文合起来看一下),《成唯识论》第四卷里边也归纳有两个说法。
 
  (17B)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眼等五根即五识种”,眼等五根(眼耳鼻舌身五个内根、净色根)就是五个识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种子,“无现眼等为俱有根”,并没有现实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净色根)俱有依。俱有依就是说一个识要生的时候,它同时要依靠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跟它同时存在,叫俱有依。如眼根是眼识的俱有依,眼识在看东西,眼根也存在,“俱有”,同时存在。这里他说:并没有眼根(净色根)等等作它的俱有依,它们就是五个种子(眼等五根即五识种)。为什么这么说?有原因的,后头就说,种子就是根。
  “唯自因缘生己种子,名为眼等”,因为自己的因缘,什么因缘?眼的因缘有色、有作意、有其它的缘,耳的因缘是声……等等,各有各的因缘,不是有客观的物质的净色根为俱有依,而是由自己的因缘生自己的识种子,就叫眼等五根(等耳鼻舌身)。书上的这个“已”,大概还是“己”,大家去旁边注一下,《大藏经》里边没有改,但是根据意思,还是要改一下,但是不要直接改,因为藏经里没有改,我们旁边注一个字就行了。
 
  “即引此颂及观所缘,以为诚证”,就把《观所缘缘论》里边的这个颂拿来作证明。
 
  “观所缘说第八识上五识种子名五根故”,因为《观所缘缘论》里说,阿赖耶识上面的眼耳鼻舌身五个识的种子,就是五个根,没有说有净色根。
 
  “又说常与境互得为因故”,这个根跟境,无始以来都是互相作因的:你生它、它生你,可以互相相生,互相作因。一个是种子,一个是现行,当然互相作因了。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从现行熏得来,现行又从种子长出来。就像种稻子那样,种稻的种子就是因,将来生了稻子,稻子长出来之后又作因,再去作种子,又能生稻子,互相为因。
 
  “其五外境,许有依他色处无诤”,外五境即色声香味触,“许有依他色处”,它是依他起(就是相分),这个大家没有争论,“无诤”,都承认有依他起。就是说,这个识变见相二分的时候,见分固然是依他起,相分也是依他起。这是护法菩萨一系的说法,其它的派系是不承认的,这个不要混淆。依护法菩萨说,五外境许有依他起的色处,这是没有争论的。
 
  “其陈那等,依此唯识,于观所缘,作如是说”,陈那菩萨一系的论师,也依了这样子的唯识,对《观所缘缘论》里边作这样子的解释:“有说非理”,有这么一个说法,有的人说你这样子讲不合理,“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如是便有十一过失”,假使你说五色根就是五识的种子,那么十八界就要乱掉了。十八界即六个识、六个根、六个境,若说五色根就是五识种的话,那不成十八了,就都包在识里边去了。种子跟现行都是属于识界,若眼识界,眼识种子就在眼识界里边,那么眼界就没有了,耳界也没有了,十八界就混乱掉了。这样子杂乱的话,就产生十一个过失。这十一个过失在《成唯识论》里是一个一个都写出来的,当然我们这里就不要写那么多了,我们不是学《成唯识论》,“广如彼说”,在那部论里边有仔细广说,我们现在只要知道结论就行了:假使你说种子是根的话,那么你就有过失,不但是一个过失,有十一个过失。
 
  “然护法论师,假朋陈那执,复转救言”,护法菩萨表面上就附和(“朋”意即附和)陈那的一个说法来救,怎么救呢?他说:“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能够感生五识的增上缘(不是因缘)的这个业种,造了什么业将来能感眼识种子等等的,这个种子叫五色根,并不是前面说的因缘生的五个识的种。是业的种,不是识的种。为了要避免前面的过失:若说是识的种,那十八界就混乱了;那么说是业的种,十八界就可以不混乱了,因为业的种子不能包在识界里边去。他这样子来补救。
 
  “其安慧等复破彼言”,安慧这一派又来破了:“应五色根非无记故”。业(善业、恶业)是有记的。既然是业种,业是有记的,那么五色根成了有记,不是无记了,但是我们说五色根是无记的。如果你说是业种的话,那又多了一个过失,“如是便有十二过失”,不但有前面说的十一过失,还要增加一个过失。“亦广如彼”,广的在《成唯识论》有说,这个我们也不全部举出来了。反正你这么一救,不但是没有救好,反而加了一个过失。这是护法菩萨故意这么做的,并不是真的救。
 
  “然陈那等,即随文解,更无异释”,然而陈那一派,他就不去管它了,你说有过失,他还是照他的说,你说你的,各了各的。“其安慧等,释此等文云”,安慧菩萨他们怎么解释呢?他说:“种子功能名五根者,为破离识实有色等”,种子也好,功能也好,叫做五根,是为了要破掉离开识以外还有实在的色等(等声香味触等);“于识所变似眼根等,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假名种子及色功能”,这个识所变的眼根等,是“似眼根等”,不是真的眼根(等取耳鼻舌身根),因为它能够发生五识的作用,所以称之为“种子”,或者称作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功能”,这个“种子、功能”是假名,都是假安立的;“非谓色根,即识业种”,并不是说这个色等五根就是“识种”、或者“业种”。真正的眼根不是像经部说的那样,有实在眼根,而是识变的似眼根;这个似眼根能产生五识的作用(从根生识),那么就假安个名字,叫种子,实际上不是种子。
 
  “破经部等心外实色”,为什么要安立种子等的名字呢?为了破经部的执着,他们认为心外还有实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一类的外境。
 
  “由未建立有第八识,若不说种为眼等根,眼等便离六识而有”,为什么要说种子叫眼根?眼根是没有的,为什么叫种子?因为第八阿赖耶识这个时候还没有建立起来,假使不说种子的话,那么你说离开六识还有个眼根,这个眼根又是识以外的了,就形成你是承认经部的执着是对的了。为了避免跟经部混淆,“故说种子为眼等根”,所以要假安立“种子”的名字说为眼等(等取耳鼻舌身)根,目的还是说明这个眼等根并不是离开识而有,故且称眼根等等假名叫作种子,这样就不离识了,种子当然不能离开识。
 
  “故今于此有二师释,于中一一更别开义,如彼疏解”,这里举了两个论师的说法,至于他们中间很多的解释、广开地辩论,在《成唯识论》里讲得很多,这里我们就不讲了。
 
  总的来说,讲种子也好,讲色等功能也好,都是说明这是佛假名安立的,并不是真正有客观外在的这些色等十处。但是这里还没有讲透,后边还要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敏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敏上师)  

 智敏上师:二十空讲记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二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七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九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