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吴立民居士: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日期:2022/1/10 11: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吴立民

一、往生成佛要一心不乱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了生死而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示现各种教化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大小乘、显密教,也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显教各宗,教人转识成智以成佛,禅宗教人即心成佛,密宗教人即身成佛,而净土宗则教人往生成佛。往生成佛的关键则在临终一念,必需一心不乱。

人生最后一念,至为重要,其力甚大,可以决定其人是往生或是轮回。念佛之人,按理临终应得佛念,必然往生佛国。根据《阿弥陀经》所说,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问题是如何修行,才能一心不乱,而临终时,又是如何修行,才能保证一心不乱。

二、三种念佛法之比较

往生成佛的法门很多,主要是念佛。念佛不单是口念,而且要心念,所以念佛法门中,就有实相念、观相念、持名念三种方法。实相念就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其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属于禅,但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故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观想念就是依照《观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无非极乐,立可转娑婆为净土,其所得三昧,是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但此观法微细深玄,修成较难,所以也难普及。持名念则较上述两种念佛容易,不论上中下根,但如法念,无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乱,便得三昧,其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法门,经历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弘扬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通而深入民间的佛法。就因为它有修必成,三根普及,利钝全收的缘故,其所度脱的总人数,可说占佛法以来总人数百分之七十以上。其实讲理论,说实践,谈难易,论效果,确都融通各宗,易简卓绝。所以诸经所赞,都在弥陀,佛法修行,即在净土。

三、念佛的各种方法

为了要适应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为了要适合念佛的根器,便有各种不同的念法,每一种念法,都有它的特长和作用,行人念佛,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只要这种方法能使你在这一刻定心扫除妄念的,便是这一刻的好方法,譬如医病,但医得病好的,便是对症良药,众生妄念是病,佛名是药,能除妄定心,便是良药。持名念佛为净土修行之核心,现将各种主要念法列目于下:

1出声念,包括高声念。

2莲花念,念时观想声从自己舌上莲花出。

3金刚念,念时声音不大也不小,甚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听,自念自听。

4默念,舌根动而不出声。

5觉照念,一面念,一面F8BC光反照自性,凝成一片。

6观想念,一面念,一面作观想。

7追顶念,用金刚念法,将字句之间连缀紧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故名追顶念。

8礼拜念,念时一面念一面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念拜并行,身口合一。

9记十念,念时用念珠记数,每念十句,拔过一珠。

10定课念,将念佛定为按日功课,一日念好多遍,日日实行,道心不退。

11四威仪念,行往坐卧四威仪中皆念,熏成习惯。

12念不念皆念,此即无时无处不是心念,念兹在兹,行兹在兹,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

13十念、十念往生,凡有五说:

(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观,如《观无量寿经》所说,比较难行。

(2)总称十种念法为十念,即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澈念、离尘念、离种种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能障碍念。此种解析,较为支碎。

(3)十口气念,即用追顶念法,不论佛号多寡,但以尽一口出气为度,待到出气已促,势须抽吸进一口气,方能再续念时,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名为十口气。即十气为一念。

(4)十念者,十念相续也,谓当念念相续。

(5)临终十念,此说根据《无量寿经》,当属正解。临终十念,易得往生。净土宗,古德亦称之为时宗,即以临终为念佛之正当时,而临终之人,亦为正当之机。此因临终之人,易生恳切殷重之心。且不久即逝,更无造罪之机。故临终十念,最关紧要。

四、要心息相依才能一心不乱

以上各种念法,可说都是善巧方便,目的是为了临终时能一心不乱。要真心做到一心不乱,就要在任何一种念法时,都能心息相依,也就是念头能够和呼吸相应。因为佛法任何法门,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证。净土法门也不例外。上述各种念佛法门,也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证。也就是修证得念佛三昧。如何才能做到念时心息相依呢?这就要在念时注意调养呼吸,使呼吸能跟着念头走,使念头能够支配着呼吸。佛法修定讲安那般那,安般是梵语,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安那吸,般那呼,吐故纳新,呼吸一定要调理得顺当,但最重要的是在呼吸的转折上,呼后必有一吸,吸后必有一呼,一吸转为一呼,一呼转为一吸,这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讲呼吸就是讲这一息。佛家深层禅定的功夫不在一呼一吸,而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呼转为吸,吸转为呼,这就是息道,而不是气功。息与气不同,道与功也不同。凡是讲到功都是有为的,讲到道是无为的。气是一呼一吸,而息则是一呼一吸的转折。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在十二经络上做工夫,在后天气和生活力上做工夫。息道则是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做工夫。在奇经八脉上做工夫,在先天气的生命力上做工夫,也就是在命根气上做工夫。人生临终最后一口气就是命根气,它不是上行气、下行气、平行气、遍行气,而是命根气,人生最后的结束就是命根气的结束。

人的生活,在肉体上呼吸不能断,一断人就死了,而是息息不断。在精神上,是念念不停,念一停精神就没活动了,像植物人。息与念在一般人身上常常是不统一的。管呼吸的司令部是呼吸神经中枢,管思维的司令部是思惟神经中枢,两个神经中枢不统一,我们大脑皮层得不到好的休息。假使按安般守意的方法:推开尾闾,视鼻端白,安那般那,持出入息,使念头跟呼吸走或呼吸跟念头走,使息与念相融合、相协调,息和念就能一致,心息相依,心系于息,息住于心,这样就把思维神经中枢和呼吸神经中枢两个司令部协调统一,神经中枢两个司令部协调统一了,我们大脑皮层就处于最佳状态,既不是兴奋态,也不是压抑态,而是阴平阳秘的平衡态,这样才能一心不乱。所以念佛就要心息相依,安般守意。安般守意,也就是心息相依,安般不能守意,那就是心息不相依,息和念是分开的,两个司令部是不统一的,念佛就不能一心不乱。人临终时,最后一口命根气能跟着念佛的念头走,或者念佛的最后一个念头跟着这最后一口命根气走,息念相依相应,那就是临终念佛,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无疑。

五、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要保证临终念佛一心不乱,除了平日坚持修行,特别是要在心息相依情况下念佛外,还要注意临终时顺逆因缘,要增加临终顺缘,减少或避免临终逆缘。但就一般人来说,这种念佛行持,都是带业往生;西方允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所以临终念佛,往往出现业障,一时不能一心不乱,这就要靠《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唐宝思惟译,大正藏第十九卷九五六,简称《末法经》)中所说的“一字心咒”来加持,也就是大日金轮佛顶——一字顶轮王的种子字加持。《末法经》云:尔时光中复出声日,告释迦如来,我是一切如来智转轮王一字心咒,于一切过现未来一切诸佛,我是最上秘密心咒。即说咒曰(勃噜唵三合音)。《末法经》又云:我(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分布舍利已,当隐诸相好,变身为此咒,受持供养,所得功德,如我身无异。依咒功能,就能保证临终往生一心不乱。如经所说,若人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欲生极乐,心数散乱,佛法不现前,诵此一字咒,明王本誓故,助行者令住正念,令生彼界。也就是说,临终念佛,心散乱时,诵此一字咒,即能保证一心不乱。这是真言密法,一字金轮佛顶尊的独特加持。

为什么此一字心咒有如此大威力和独特功能呢?因为此一字心咒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分舍利已变身为此咒的。释迦牟尼佛为度娑婆众生了生死这一大事因缘而在人间示现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是人,同常人一样是四大和合,五蕴俱全的肉身。但佛修行禅定,修四念处,其色蕴因观身(四大)不净而净,四大合成舍利,成为法身。其受蕴因观受是苦而乐,其想蕴因观想无我而(大)我,其行蕴因观行无常而常,受想行三蕴成为解脱。其识蕴因戒定慧而转识成智,成为般若。所以般若解脱法身是涅槃三德相,而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性。佛涅槃之后分舍利已,法身变为一字,有无量光,如天鼓雷音,此光此音皆从佛顶放光而出,故能加持众生成就各种特异功德,特别是临终念佛,心若散乱,依靠此咒光音加持,能助行者,令住正念,一心不乱,决定a往生。由此可见密宗与净土之关系,因净与禅,均系大密宗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