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云门说宝镜 之二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


   日期:2022/3/2 2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门说宝镜 之二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

1、祖师们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

什么是“如是之法”?我们经常在佛经里边看到“如是,如是”之说,老佛爷经常用“如是,如是”来赞叹菩萨们、罗汉们,而见证的时候老佛爷也说:“如是,如是”。我们再看禅宗祖师在考验弟子的时候,他的徒弟在见地上“到位了”,在机锋上“到位了”,祖师也会说:“如是,如是”。

这个“如是”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太阳的时候,这个太阳是不是“如是”?夜晚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不是“如是”?走到桂花潭,桂花潭那边的山山水水,是不是“如是”?一草一木是不是“如是”?大家师兄道友互相见面,见面的时候是不是“如是”?肚子饿的时候是不是“如是”?吃饱肚子是不是“如是”?困了的时候想睡觉是不是“如是”?精神来了的时候,蹦蹦跳跳的是不是“如是”?我们学修佛法有了感觉,这是不是“如是”?老佛爷经常说“法尔如是”,我们怎样理解这个“如是”?而且是“如是之道”。

要我来讲这个“如是之道”,我觉得还真是不好讲,很艰难,没法说。好在《禅海十珍》前面有临济大师的这么一段开示。大家知道,禅宗尽管分了五宗七家或者五家七宗,但祖师们的心都是一回事,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所以说沩山仰山祖师也好、临济祖师也好、云门祖师也好、洞山祖师也好、法眼祖师也好,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事,都是老佛爷睹明星而见道的那个感觉。老佛爷睹明星而见道的时候并没有三藏十二部,但是,他把他见道的那个感觉说了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就出来了。

历代祖师悟道以后,他们的传法、他们的开示形成《五灯会元》,代代传灯,一直到咱们虚云老和尚,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承下来是不是各有各的味呢?实际上是一个味,佛法是一味法,真如只有一个,但是表法却是各种各样的。古人说话跟我们现代人说话不一样。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临济祖师的开示,各人有各人的特点,不需要一样。但是说破的、说穿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下面先看临济大师的开示:

祖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就得者,只是文字禅,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胞胎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土据体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带枷锁;罗汉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谓作佛念经,纵然自在还为妄;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

2、从自己本份上道一句出来才算数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临济祖师的这段开示。祖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 这个大家明白吧。“大凡学人”——我们都是学人,都是跟着佛学,跟着祖师学习的人,我们都是学习佛法的人。禅宗了不起之处,就是它把最要害的东西直接交代出来了,是什么呢?就是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

什么是自己的真正见解?首先要明白自己能知、能识、能行、能动的那个。佛教里边经常说“数他人珍宝”。看到别人是亿万富翁你羡慕,但是那个钱是别人的,跟你没有关系;天天说山珍海味不行,没吃到自己肚子里边不管用。所以说,关键是要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为什么呢?

香严祖师先是在百丈祖师那里通内外学,聪明伶俐,一问十答,十问百答,经教很熟,机锋转语也很熟,但是百丈祖师总是说:“你不行,你不行。我老了,也管不了你了,你去找你的师兄吧。”香严祖师先是给百丈祖师当侍者,接着又给师兄当徒弟,但他多少还有点本钱,就经常跟沩山拌嘴。香严祖师对沩山说:“你说的我全知道。”沩山回话:“你那个东西不管用,你要找一找如何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用佛说的、不用祖师说的、不用我说的、不用其他师兄说的,从自己的本份上道一句出来,那才算数。”香严没了办法,自己回到寮房里去想,如何是自己本来面目?无论怎么想,结果还是别人说的,要么是祖师说的,要么是师父说的,想了好几天,也没有一句是自己的。

想一想,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心里想的东西,是从我们娘胎里出来后就有的?是在学校里学的?在社会上染的?还是在寺庙里反复熏习出来的呢?还是别的什么?当然,反复熏习是对的,但关键是我们要看看在熏习之中有没有我们自己真正的见解。在反复熏习中我们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如?这个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钱嘛,要自己有钱才算是,银行里存的那都是别人的存款,即使是自己的名字,密码对不上号,这笔钱还是没办法用。所以临济祖师说,“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胜自备”。

我们知道很多学法的人、学佛的人,生死来的时候还不得已,就是自己生病的时候也不得已,别说自己生病的时候不得已,有时候烦恼来的时候都没有办法。今天发脾气了,明天跟别人吵架了,怎么办?你能一下子把它转过来吗?今天情绪很低沉,闷闷不乐的;在庙子里呆的时间长了,想出去散散心。这些念头来来去去的,你有办法对治吗?我们平时想的,哪怕是法师教的,在经书里边看的,一定要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行。

佛经上说,佛法是精神粮食,多多益善,但是拉肚子怎么办?消化不良怎么办?临济祖师在这里说要变成自己的见解,就是要我们通过学、通过修,把佛祖对我们的教诲变成像我们吃饭一样,要消化、要吸收,要变成自己的骨头、自己的肉、自己的力量。要融汇贯通,真正地变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智慧,那么我们学习佛法才算有一定成就了。

3、密宗和禅宗的差别

临济祖师后边又说了:“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病在不自信。老佛爷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都能成佛。我们打开《五灯会元》,里面经常看到祖师作如是说,比如说参学人来问祖师:“如何是佛?”祖师说:“我说了你信不信啊?”参学人就说:“你是祖师,你说的话我敢不信吗?”祖师就说:“你就是佛。”把参学者吓了一大跳。

当有人在跟我们说你就是佛的时候,你自己敢不敢承担?信不信自己是佛?很多人不敢承认:哎呀,我们这些人怎么是佛,我们是业障鬼啊!云门寺有句损人的口头禅就是 “业障鬼”。我们确实是业障鬼,但我们也是佛。人都有两面,当我们把业障鬼一巴掌打下去,我们就是佛;若是我们陶炼得还不够,修行还不到位的话,那我们就是业障鬼了。业障鬼厉害啊!

佛教讲究信、解、行、证这个次第,首先就是信。信佛、信法、信僧,要相信自己的师父,要相信善知识,要相信祖师对我们的开示。既然佛也说了,祖师也对我们说了,我们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信得过吗?信得过就是好事。现在密宗里边,无论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他有传承就是活佛了,你信不信啊?信了好。为什么呢?佛的法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在嘛。

我在外面讲课的时候有人就问我:“冯老师,密宗和禅宗到底差别怎么样?关系怎么样?”我说:“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经典上是没什么差别的,我们把汉传《大藏经》和藏传《大藏经》拿来比较一下,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几部经,汉地有的藏地没有,藏地有的汉地没有而已。”不同的是传承不一样。禅宗的传承藏地里有吗?没有。华严宗、天台宗的传承藏地有吗?也没有的。密宗格鲁派、宁玛派等五大派的传承,在汉地当年也没有翻译,也没有传承。相差的是这一部分的传承。

汉地大家都应去读《高僧传》,在汉地的《高僧传》中,大家看到的是人本位的佛法,谈人的时候多。而藏地的高僧传谈神的比较多,为什么呢?他们的祖师是这个佛的化身、那个佛的化身,对不对呢?没错!如果我们去看佛的经典,我们都是佛的化身,哪一位不是啊?在座的各位都是佛的化身。但是,在汉传佛教里边他不强调这个,他强调的是人。你是因位上的,你必须修行,然后再证果。而藏传佛教是先把你的果位点出来了。其实这是藏文化和汉地文化的一个差别,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着眼点不同。我们强调因位,因位才是真正用力的地方。

禅宗一方面讲究因位,同时强调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因果不二。两头都在用力,并不是说这个就是因,那个就是果,不是这样的。真正明心见性,破参了之后,你才会知道这里的妙处,真是妙不可言啊!关键就是要信——要信佛陀说的,要信祖师说的。那么还需不需要解呢?还需不需要行呢?还需不需要证呢?在次第法门里边,信、解、行、证是有次第的。在禅宗法门里边,信、解、行、证是一个事。

《信心铭》说得很清楚,“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至道无难”我在云门寺也多次讲过,真正的道是不难的,为什么呢?一切现成,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证,不难。难的是什么呢?“惟嫌拣择”,分别心一起,次第历然、因果历然。禅宗是顿悟法门,在“顿”里边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没有过程的。一有过程就有内容,就有时间,一旦进入时间、空间里边了,它就必然在次第之中。顿悟没有次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要见便见,没有道理可讲,有道理可讲马上就堕入次第之中。

4、就看你能不能打成一片

学禅宗必须要信这个道理,所以临济大师说“大凡学人,要先明悟自己真正的见解。”需要明悟的就是这个见解,明悟啊,若悟得自己的见解就不会被生死所染。为什么呢?你顿悟的时候是无因、无果、非因、非果的,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谁来负担你啊?它必定是超然在其中,全部在其中了。

今天天阴,把太阳污染了没有啊?把天空污染没有啊?明天天晴,天晴是日光明朗,众生是否也就心光明朗了呢?依经言就是“法尔如是”,说污染是我们心里边在污染,老天爷一点都没有污染。今天天阴了,下大雨凉快了,你欢喜起来;若是雨不停地下,山洪爆发了,山体滑波了,泥石流来了,那你就要生烦恼了。每个人的体悟不同,喜、怒、哀、乐也不同,是依因缘而起。既然是因缘而起,那缘起之前,缘尽之后那又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要看一看自己真正的见解,它是在证入无生法忍的一种认定、一种自信,并不需要我们在文字上、在理论上去感觉什么。

禅宗的证是一种现量,它不是学问,也不是修行的程序,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那么一种感觉。自己肚子里边是饿的还是吃饱的,只你自己心里边明白。对禅宗悟了,心里边也有感觉,自己心里边也知道,悟了就是悟了,没悟就是没悟。社会上也有一些学禅宗的人,认为自己悟了,说起来见解一套一套的,但我觉得实在不敢恭维。为什么呢?一个人还有见解能叫悟吗?你有见解,当你把见解说出来的时候,那就是分别识上的东西啊。

今年春节,(佛源)老和尚把圣一法师的语录给我看,并说:“圣一法师的禅七开示不错。”我看了之后也很吃惊,圣一法师真的很不错啊。他说到一个问题,包括许多学禅宗的人都没有注意这么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明心见性,开悟了,而且把自己的悟境说得头头是道,一听也的确是有这样那样的一个见解。但是禅宗里边经常有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打成一片?很多人都说,哎呀,我悟了,当时悟了,过一会儿又忘了,又把它丢了,当我念头浮起时,我的悟境又来了,当我的念头放下的时候,悟境又去了。这是第六识的分别啊!哪怕你当时悟得百分之百地正确、百分之百地透彻,那都不过是第六识的光景,不是“那个”事,真正的是要八识全透!

5、明心见性非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行

大家都知道第六识,学唯识的人都知道它是“审而不恒”的。它能够分别、能够思量,但是它要睡觉、要休息,睡着的时候它就不能分别了。你既然还有休息睡觉的时候,还有开小差的时候,还有失念的时候,你悟的那个东西保险吗?你能够说自己打成一片了吗?谈不上打成一片,遇见事情来了就起烦恼,还有烦恼生起,能说你悟了吗?

那什么才叫做打成一片?圣一法师就说了:第七识!学过唯识学的人都知道“恒审思量,胜余识故”,什么东西它能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在照应之中?还在思量之中?第八识不行,第八识是保险库,是一个库房,它是“恒而不审”的,它是一个不分别的,像一个大仓库什么都装。第六识是“审而不恒”,它清楚、明白,但是它要休息、睡觉,其中有时间、空间的作用。就像读一本书,第六识在起作用,我们必须一页一页地看完,不可能一本书我一眼看完,我们必须通过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来看,这是第六识起作用,所以说它是“审而不恒”的。

第七识是“恒审思量”,所以打成一片必须在第七识上。第七识是我们的烦恼识,我们的贪、瞋、痴、慢全是第七识里边的事。第七识把我们的第六识污染了,所以第六识的光明不能透出来。为什么说第七识是“恒审思量”呢?第六识有休息睡着的时候,第七识永远不会睡觉的。比如大家到了一个小寺院,同学们几个人住在一个寮房里边,你喊张三,张三一定会醒了,没被喊的人一定不会醒。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为什么张三醒了,其他人却没醒呢?因为第七识没有休息,张三的那个“我”还没有休息。再比如说,我们突然被火烫了一下,头脑还没有反应过来,人马上就跳开了,第六识还没有反应,第七识马上就起作用了,因为它是恒审思量的,同时它又是烦恼识。所以我们说,明心见性如果不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行。

我们经常讲无我无我,放下放下,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有我嘛!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第七识把我们给污染了。你不管第七识上的烦恼,天天在第六识上去用功,哪怕把般若、把中观、把唯识学得天花乱坠,不管用的!它不是知识。你学中观也好、唯识也好,如果不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把知识与修行联系到一块,那知识只是知识,不是修行。

大学里边有很多讲佛学的教授,你能说得过他们吗?他们在文字上非常了得。但是你要跟他谈修行,那他们跟我们的出家师父能比吗?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是学者,不是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不把那些知识当知识,而是把那些知识用在改造自己身心性命,改造自己的第七识上。我们必须要把佛教所宣扬的八正道、三法印、四圣谛等这样的理论,包括禅宗祖师的理论,都用在我们的第七识上。

这里又有一个方法问题了,什么方法问题呢?有的人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今天把这个烦恼治住了,明天又有一个烦恼起来了;明天把这个烦恼治住了,后天又有一个烦恼起来了。所以,这就需要第六识强化般若的力量,需要去悟,需要认识这个烦恼的空性。如果你真正地认识到烦恼的空性,对治有办法、有经验了,那么以前能够支配你的烦恼,使你烦恼的那种力量就慢慢地不能转你了,就不能动你了。以前动心的事,现在就不会动心了,这时你才会对第七识和第六识结合起来的那种悟,对生命、对精神、对烦恼的彻悟有感觉。

所以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修行不仅仅是在第六识上,一定还要同时落实在第七识上,就是在“我”上、在“烦恼”上、在“我执”上真正地下功夫。这个要信得过,如果信不过那也不行。信、解、行、证在这个方面是一而四、四而一的,它是不二的。我们若是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汉,就应该在这个方面敢于下手,敢于承担。如果不敢于下手,对自己的一些烦恼,对自己性格上的一些麻烦舍不得下功夫,那也不行。特别是对治自己的意气。有的人意气很重,就是我执、我慢很重,这个是最要命的东西,对自己修行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从善如流,把这个“我执”真正放下了,真正成了一个空空道人,无障无碍,就跟真如相应了。

6、保持自己心路的通畅

今天下午跟愿炯法师讨论这件事时,我说我在北京的时候,最怕出门。为什么呢?因为北京太大,车太多,随便走到哪儿都塞车,要是有一个警察多好啊,把这条路上疏通疏通。当时我一转念,我们的这个心要是一直畅通无阻该有多美啊!智慧之水自由流淌,即使烦恼来了,也会让它舒舒服服的。要说没有烦恼、不打妄想,那是假话,我也经常打妄想,但是要做到打妄想不动心。就像车在路上,我们看见一辆奔驰车“呼”地过去了,过去就过去吧;一个破车喷着油烟子,很脏、很污染的那种车,在你身边“噗、噗”地开过去了,开过去也就开过去了嘛。虽然破车容易出故障,但不管好车、破车出了故障都会堵塞交通。我们的心路也是这样的,心路要通,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都要打通。万念不停留,就是念念不停留。

有个出家人曾问赵州和尚:“那个小孩子他的意识怎么样呢?”赵州老和尚说:“水面上按葫芦。”这个出家师父不懂,“水面上按葫芦”是什么意思啊?就问投子和尚,投子和尚就说:“念念不停留啊。”

我们如果能够真正地做到念念不停留,就是不执著了。不执著便能品尝其中滋味,我执、我慢来了,就让它来,让它去。我们看洞山祖师《三渗漏》中有一句:“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机不离位”,不管禅机也好,杂机也好,危机也好,念头来了也好,都是机,如果它把我们的心堵塞了,那么你就堕入苦海,就有麻烦了。如果没有这种执著,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坏的念头都不去认真较劲,就没有麻烦。有些念头来的时候你要去较劲,于是那个念头就开始支配你做事。有人会莫名其妙地杀人、放火,那就是一念之差啊。有些事真的说不清楚,比如张三李四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喝酒,因为一句话,两个人争着争着互不相让,一气之下就拔出了刀子,一刀子捅过去,张三被捅死了,李四的前途也断送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保持自己心路的通畅,保持自己情绪的通畅。修行要修到这个份上就有点味了,就不会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不会执著一个见地上的是是非非。

出家师父们在见地上相互之间要经常辩论,谈自己的见解、见地,这个是好事,需要认真,但是也不要过于认真。你今天有很高明的见解,很棒,但再过十年、二十年,说不定有更高明的见解呢?有更高明的见解后,你会不会因今天这个“很高明的见解”而脸红呢?所以我们要看到真正的般若是无形无相的,不执著的。但是产生这一切的力量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我们就要信这个,它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它能够产生一切,善的它产生,不善的它也产生;好的它有,坏的它也有。它能生一切,即一切从真如涌出,一切又归于真如之中,就像海面上的波浪虽然起起落落,但永远都是在大海里。我们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别看一个浪起来了,哎呀很高兴,一个浪下去了,哎呀又不舒服了。落下起来都是一回事,要相信这个。

7、像天上的云来来去去

要坚信这个,我们首先就要明白“宝镜”的功能是什么?要知道“这个”是什么?如临济祖师所说“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啊。如果自信不及,如果不相信这个真如自性,不相信我们自己就有,不相信自己的真如自性和祖师佛陀的平等,那么无论你怎样在法上精进,都会“徇一切世境,滞或积业”,很容易被境界所转,就像《坛经》里所说的:“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你悟了,你可以转法华,你没有悟,你就被法华转了,弄得团团转。如果没有开悟,自信不及,你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转,就算你再精进,也很会被世间法的境界所束缚,被世间法里的那些业障拴住。

所以临济大师说:“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不别。”什么叫做念念驰求心?我们经常有念头来来去去的,但是念头来的时候我不动心,并不是说这个念头来了就一定要怎么样。比如,我突然冒了一个想去北京的念头,但我并没有一定要去,没有执著这个念头。一会儿,我又想,这个时候去五台山应该很舒服、这个时候广东很热,等等,有很多念头。念头一来就是五台山、峨嵋山,但是你不会因念头来了就得马上去五台山,马上去峨嵋山,只是想了想却没有真的去。所以念头来了,不去管它,不跟着念头来也不跟着念头去,这个心态就是很正常的。但有些时候,有些念头一来你就管不住了,知道张三说你坏话了,要找他理论一番。他这个没做对,那个说错了,于是你心生烦恼,要跟人吵架甚至动拳头了,那你就是被这个念头拴住了。

这样的例子,自己要善于琢磨。什么念头我能不动心?什么念头我可能还动心,还被念头拴系?那么,我怎样才能不被念头所拴系?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所以临济祖师说得很明白:“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有追求、有希望即是有驰求心;意气用事,逞英雄豪气,要惩恶扬善,还是一种执著、驰求心;贡高我慢、贪、嗔、痴等,通通是驰求心。但是,只要你不去触动,那就不是驰求心,就像天上的云来来去去的,你不要管它就行了。如果你被它支配了,它执持你意念不断,而且这个意念变成了你的行业和活动,那就叫烦恼现前,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识得这个念念驰求的心。识得念念驰求的心并不等于我们不起心动念。这个一定要区分得开。有驰求心的人,他总是想:哎呀,我还有驰求心,还有念头,还在打妄想。他老是想追求那个无梦、无想、无念的状态,实际上没有那样的境界。

六祖大师所说的无念,是指我们的念体。我们经常说当下一念,什么是当下一念?我们永远都有一个现在,我现在在做什么?现在并不是一念,而是一种感觉,是其中的内容。无穷的念头在现在这个截面上来来去去,过去有过去的现在,未来有未来的现在,为什么有过去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中出入。不论是世间法的或者出世间法的,它都会在这个舞台上,在这个平台上来来去去。但是“现在”这个一念它是不动的,它是无念的,它是产生念头的基础,念头都是从它产生,又沉入在其中。所以我们要识得念念驰求的心,才能够见到这个真如不动的性。严格来说,我们这个“现在”的当下的一念,也就是六祖说的无念,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这个能产生来来去去念头的真如本体。

8、解悟不是证悟

学佛的人都关心法、报、化三身,对此,显宗、密宗、禅宗都各有其说。禅宗的说法,在《坛经》里六祖有所交待,这里我们看临济大师怎么说。什么是法、报、化三身?就是大家现在能听的这个真如。但这是三位一体的,区分讲来,“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真是干净、彻底!我们的祖师真正是老婆心肠啊,他把这些佛教里边的不传之密,一点遮掩都没有的全都交给大家了,真的非常慈悲。但往往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很多学佛的人信不过。怎么这样就成佛了呢?怎么这一念就三身具足了?是祖师在打妄语呢,还是我们在打妄想啊?

希望大家在看这一段的时候多用心,千万别用分别心,而真正做到回光返照,自己回机,穷追到底,用佛法上的话来讲就是彻法源底,看透!看到最后、最后、最后、最后……是什么?临济祖师又说:“即今目前听法的人,为不向外求,有三种功用。”不去向外求,不去妄加分别,不去妄加增减,你自然就有这三种功用。但是此三种也只是名言,一说到嘴里边、写在书上又变成名言,变成文字、变成语言了。你看祖师在这里的高明之处,他一定不让大家把祖师的开示当成什么真理,或者当成了什么语言、当成了什么文字,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回光返照,以自己生命的本源对自己的精神本源去参、去悟。如果只是在名相上去迷所谓的报身、法身、化身,那样你就完了。所以临济祖师说:“然此三种也只是名言”而已,也只是语言文字,“身依义而立,土据体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

身依义而立”,法身也是因义而立的。什么是净土呢?这是据体而论的,不能凭空说净土或者说是秽土,它必须据体而论。既然是论,那就是说我这个世界有若干净、若干不净的道理。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与净土有关的经论里边,你可以证得“啊,这是净土”。同样的,法性、佛性、法身,也可以通过佛法的种种理去证明它。但是你如果还陷在理论上、文字上的话,那就离真实的法性、真实的佛性、真实的净土差十万八千里了,用一句中国古代的成语,那就是南辕北辙。为什么呢?因为名字都是光影。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证悟,如果证悟不行的话,解悟也可以,但我们也不能执著于解悟。解悟是第六识的一种感觉,它可以现在有,但一会儿就没了。烦恼来了的时候,这个解悟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要明白什么是光影。云门祖师就说,“法身也有三种病”啊,“光不透脱也有两种病”,这个云门祖师很早就提出来了。祖师早就告诉我们所谓的解悟,那是第六识上的一种感觉,不能说这种感觉不到位,也不能说它的知见不高,但它毕竟没有在第七识上透,只有在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上全都透过了,那才算是真正的破三关了。

9、我们的心就像一束光

临济祖师又说:“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我们在理论思维上、在语言上、在念头上,实际上都是在弄光影。我们心里这个念头来,那个念头去,或是在佛法上玩理论,玩得很欢喜。但到底是谁在玩,是谁在弄光影?背后还有这个问题啊。今天,有个事情我一下子想通了,很欢喜;明天又一个事情别人都明白,就是我老是想不明白,心里边很窝囊。为什么会欢喜?为什么会窝囊?谁在窝囊?谁在欢喜?背后还有个谁?我们一定要把背后的这个东西找到。用临济祖师的话来说就是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

当年,有一个师父问投子和尚:“大藏教之外还有什么奇特的事?”三藏十二部以外,还有什么奇特的事?投子和尚就说:“你说这大藏教,三藏十二部是从哪里来的?”是啊,是谁把它生出来的?心生出来的嘛,要说奇特,这个心可比三藏十二部还奇特。为什么呢?三藏十二部还是从老佛爷的心里边生出来的,是从历代祖师心里边生出来的。当你明心见性,开悟当了祖师以后,你所说的开示一样的可以入藏。

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高科技的录像机、摄像机、移动电话、飞到外太空的火箭、宇航器有多神奇啊,可一万年以前这个地球是什么样?有高楼大厦吗?有飞机大炮吗?一万年前没有这些东西啊。宇宙的时间漫长无比,地球已经四十五亿岁了,一万年算什么呢?弹指一挥间。就这么弹指一挥间,从一万年前只有森林、只有狮子、老虎、猿猴、人们只会钻木取火的社会,发展到现在有电视、电话、原子弹的一个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从什么地方来的?佛法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生出来的啊。所以临济祖师说:“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法本源。”我们要信得过,要立得住,要相信自己,要敢于相信自己就是诸法本源。善的法是从“这儿”起,不善的法也是从“这儿”起,般若从“这儿”起,烦恼还是从“这儿”起。说穿了“这儿”就是菩提,就是真如。

我们要是明白了就敢于在这里下手,敢于在这个地方取证。所以下面临济祖师又说:“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棺材里的死人、太平间里的人你跟他说法,他知道吗?他不知道。人死了,四大色身不理解这个。“虚空不解说法听法”,虚空并不知道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是我们现在能听、能想、能看的这个“历历孤明”知道听法、说法。

我经常打这样的比喻:比如这里是一个装有宝藏的暗室,暗室里有很多宝贝,而我们的心就像一束光。心照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心光啊。如果我们的心光不投入,今天是红火大太阳,阳光灿烂的,若是不留意,看到的东西还是记不住。一但注意了,你注意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清楚明白了。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五六个人在同时说话,声音一样大,你怎么听?我现在要听大和尚说什么,注意力就投放在大和尚身上;我要听教务长说话,我的心就在教务长身上;我要听大知客说,我的心就在大知客上。心住念住,你所听所看的就清楚了。这个就是你心光投放的位置,对此大家都应该有经验。就像现在一样,这里坐了这么多人,往远一看都在我眼中,全都清楚又全都不清楚,为什么呢?我要看大和尚,就必须把所有的人都放下,眼睛只盯着大和尚;如果我的眼睛盯着教务长,那我的目光就在另一边了。我的注意力放在大和尚和放在教务长这里的时候,必须把其他人全都放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怎么用心的问题。在密宗里有修明点的法,这个明点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我们把这个注意力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就是临济祖师说的无碍净光,就是临济祖师说的“目前历历孤明”。

10、千手观音与算命先生

“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大家对这段都很熟悉了,这是临济祖师的“无位真人”,是大家经常听得到的开示。

“勿形段者”,勿就是没有的意思,这个历历孤明并不是有形有相的东西。临济祖师常说,有一位无位真人在你们面目中出入,你们有没有证据?有证据拿出来说说,什么叫无位真人?他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游走不定,可能在内也可能在外。我们闭上眼睛打坐的时候他可能在内,睁开眼睛向外看的时候他就在外。我们用眼睛看的时候,这个无位真人就在眼睛上;我们用耳朵听的时候这个无位真人就在耳朵上。

道吾祖师问云岩祖师:“千手观音每一只手都一只眼睛,哪一个才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正眼呢?”云岩祖师回答说:“如人夜里摸枕子。”就是晚上没有灯的时候,你躺在床上摸枕头啊!听了这话,道吾祖师就说:“我明白了!”云岩祖师反问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啊?”他说:“遍身是眼。”就是遍身都是眼睛。云岩祖师说:“不对,只说到八分。”不完满啊,只说到八成,还没有说到十成。道吾祖师就说,那师兄你说说怎么样啊?云岩就答了一句:“通身是眼!”

说到这里,我想起在成都认识的一位盲人算命先生。那夫妇俩都是瞎子,看到他们煮饭、炒菜、加蜂窝煤,那简直就是比有眼睛的人干得还好。真的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让人觉得“通身是眼”。那个时候我年轻,有时找他们算算八字。你说他们是盲人吗?可他们真是做到了通身是眼。道教里有一部经叫《阴符经》,其中有一句话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就是说眼睛瞎了的人善于听,聋子的耳朵是聋,但是他是最善于看。“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虽然他们眼瞎耳聋,但是他们用的心比我们更专精,更专注啊。晚上黑灯瞎火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大家去找东西,如果是手摸到了,那手就是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脚碰到了,脚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眼睛嘛。

所以我们要知道临济祖师说的这个“无位真人”,他是“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的。它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我们。这个无位真人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你说这个真如什么时候离开过我们?一刻都没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宝镜三昧》有一句:“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什么说夜半正明?晚上睡觉第六识分别识不用的时候,正是我们的真如大放光明的时候;而当你清醒的时候,第六识开始起作用了,天晓了就是指第六意识出来了,分别思维出来了,你去找真如,那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有门入啊。因为分别思维是看不到真如的。只要我们分别思维停下了,真如就在那里活泼泼的,如临济祖师所说,这个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它就在那里一点间隔都没有,“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个心法呢?因为它是无形的嘛。“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它是无形无相,而且是通贯十方,无处不在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