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云门说宝镜 之四 独彰佛心之不二法门


   日期:2022/3/3 16: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门说宝镜 之四 独彰佛心之不二法门

1、禅师用什么来接引学人

下面再看“意不在言,来机亦赴”。禅宗强调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我们看一篇文章,字是字,意是意,文以载道。但是要知道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

我在成都讲课的时候,也经常讲到语言的表达。我们说出来的话往往都是经过包装,经过修饰的。我们贪、嗔、痴的种种念头,你敢时时都表达出来吗?不敢。我的那些贪、嗔、痴的念头想要表达出来,我得给它化化装,穿穿衣服,打扮打扮,把它美化一下才说出口,对不对?说出来的话其实已经变了,变味了。哪怕是说好话、谈好事、一副好心肠、一个好的艺术创作,你都很难完美地把它表达出来。非常善于说话的人能表达个五、六分已经不错了,如果不善于说话不善于表达的人,那就更说不清道不明了。比如我说这个苹果非常好看,味道好极了。但“非常好看”、“味道好极了”,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能完完全全把它表达出来吗?生活之中,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的东西不是语言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何况佛祖对真如的阐述,所以“意不在言”。

我们常说真如,真如到底是个什么?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见道,他悟到了什么呢?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呀,三藏十二部说了多少啊!最后佛陀说,我所说法如恒河一粒沙,未说之法有如大千恒沙。这就是意不在言,但言又不离意。我们一定要明白理论、文字跟我们身心性命的关系,跟我们法身慧命的关系。到底意是什么?言是什么?肯定是先有意,然后才有语言,才有文字。大家仔细琢磨琢磨,你所运用的语言文字能够把你心里的那个意表达得清楚吗?能够表达得准确吗?所以我们学逻辑学的、学语言学的、学心理学的都会遇到这样头疼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涉及到行为活动,涉及人生烦恼,那可不是加减乘除那么简单呀!所以我们说“意不在言”。禅宗的禅机、禅意就更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说明白的。

尽管如是,但要“来机亦赴”。对禅门老和尚而言,所说所行往往是意不在言,但是面对来参学的人,他是“来机亦赴”啊!有这样的人来向他请教,有那样的人来向他请教,那你说这些老和尚老祖师不要语言行吗?他还是要慈悲接引。接引,用什么来接引呢?尽管是“意不在言”,但“来机亦赴”,还得用语言。那么用棒,用喝,用机锋用转语行不行呢?行。老和尚自然是根据来者的因缘和具体情况,随机应对。如果初入佛门的人,要先跟他讲三皈依,对不对?之后再要求他学习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等基本理论,这些基本功夫要打牢,再之后他不满足于这些理论,还要行,要证。禅宗是行门,而且是证门,那就需要参话头,到祖师门下老老实实的去学,去修,按照祖师的指示,按照老和尚的开示如法修行。

在这个地方一定要相信,用临济祖师的话说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师父,不能起疑心。至于禅宗所说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那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我们这时所说的“疑”。所以说“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它包含了多种层次的内容。

2、般若到底是怎么回事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为什么会“动成窠臼”?“窠臼”这里是指教条主义。而教条主义在学修佛法中是“食古不化”,是文字障、知见障、理障等等的代名词。怎样使自己学活,学妙呢?以前研究孔老夫子学问的人,很多学来学去学成了书呆子,就像鲁迅文章中描写的孔乙己一样。学佛的人也有学成佛呆子的,为什么呢?没开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法门,我们天天讲般若,全部是讲智慧。这个智慧是活的不是死的。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与知识相比较,智慧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知识是智慧产生的,智慧在一定因果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外在积淀,这就叫知识。能对应因果而产生知识的才是智慧,而智慧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般若。如果看见别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就像社会上的“追星族”,你追我也追,见到明星偶像兴奋得要疯掉一样,人不由自主地就跟着潮流走了。所以关键是我命在我,我的法身慧命在自己的身上,千万别去瞎掺合,更不要成为教条主义。

“动成窠臼”就是要善于回归呀!回归自己,不要走得太远,走得太远的话就不能回头了。我们经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什么叫回头是岸,就是指我们的觉照性要像灯一样,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照一照、看一看。如果没有这样的觉照,不能回归自己,那就成了教条主义,陷入窠臼,落进陷阱里边去了。到那个时候看见别人修行成功了,自己还没戏,走入歧途了,那就只有“差落顾伫”,望洋兴叹,徒自烦恼啊!

般若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背触俱非,如大火聚”,大家学习中观的时候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句子,比如:“般若如聚大日之火,近之则烧,故不可触”、“太末虫处处能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心亦尔,处处能缘,惟不能缘于般若之上”等等。太末虫是指很小很小的细菌、病菌、病毒等,它什么地方都附着,唯独不能附着于火焰。我们的心意识,来来去去的念头如影随身,但它却不能附着于般若之上。般若如大火一样,不留也不载。同时离它远了不行,离它近了也不行。为什么呢?近了,你就把般若当成了文字,而实相般若并非文字般若。你背离它,远离它行吗?也不行。若把真理比作太阳,人离它近了,就像生活在水星金星上一样,会被灼热的太阳烧死;可离它远了,就像生活在木星火星上一样,零下几十乃至零下一百多度,也无法生存。

从“背触俱非”我们可以看出中道的意义。这边是有,那边是空,到底是空对吗?还是有对?实际上空不异有,有不异空;空就是有,有也是空。我们要用智慧去领悟“这个”,而不单单是在语言上、在逻辑学上去感受。语言、逻辑上的感触那还停留在书本上,跟自己的智慧没有关系。“背触俱非”,怎么是触?我天天死背一个教条是触吗?我不背教条就是背吗?

不是这样。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既不能违背它也不能将就它。处在这两难的境地之中,怎么能让自己转身?如何向上一提?这就要用禅宗的方法去参了。

3、切莫冤枉老佛爷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真如永远是真如。大家都知道《宝镜三昧》是曹洞宗的宝典,是洞山的师父云岩传给洞山的。云岩有位师兄叫道吾和尚,还有一位同门叔伯师兄叫夹山善会。夹山善会参船子和尚的公案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去参船子和尚呢?

夹山善会原本在南京京口一个庙里当方丈,每天还给几百号人讲经。一天,有人问:“如何是法身?”他说:“法身无相。”那人又问:“如何是法眼?”他说:“法眼无瑕。”回答得对不对呢?很正确。如果佛学院的老师来打分,肯定是一百分。但他身后有个老比丘笑了,这个老比丘是谁呢?就是洞山禅师的师伯道吾和尚。夹山很谦虚,他走下讲法台,问:“师父为什么笑我?是不是我什么地方讲得不对?”道吾和尚说:“你讲的不但没错,而且很正确,因为按照经教义理来讲的确是法身无相,法眼无暇。但你没有师父啊,你没有开眼啊。”没有师父?没有开眼?夹山于是又很谦虚地问:“那你可以当我的师父吗?我拜你为师。”道吾和尚说:“我不是你的师父。”夹山继续问:“那谁是我的师父呢?”道吾和尚说:“华亭有一条河,河边上有个船子和尚,他是你的师父,你去找他,他肯定跟你说”。

后面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往下讲了。依这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但形文彩,即属染污”的意思。唐朝就有这样的说法,“依经解义,三世佛冤”啊!我们拿着经书,在这讲经说法,实在是冤枉老佛爷了。老佛爷不是这样说法啊!

但是,另一方面又有“离经一字,如同魔说”的说法。你依照经讲,错!你不依照经讲,也错!怎么办呢?那就得你自己开眼了。禅宗就是要你在这样的麻烦之中,在夹板之中破参开眼。不然的话,就会像那些稍微有点文化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教授等等一样,特别是那些搞佛教研究的教授们,谁敢称他们是菩萨?他们也不敢称自己是菩萨。他们称自己是研究佛教的知识分子,连佛教徒都不敢说。他们不是佛教徒,他们说自己是研究佛教的,研究佛法的,研究佛学的,是佛教学者。你问这些佛教学者请教佛经里面的意思,他也许什么都知道,但同时他又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但形文彩,即属染污”。他们用知识来说,真如能说得清楚吗?用他们的方法来说佛性,能知道佛性是什么味吗?他能把一个梨子说得天花乱坠了,但谁也不明白这个梨子是什么味。要知道梨子是什么味吗?你自己咬一口,不就知道了吗?如果想知道禅宗是什么味,那你就得用心去参。有一天,参透了,破参了,那你就知道老佛爷的话、祖师们的话还真是这么回事,不再隔行如隔山了。

禅宗讲“不立文字”,并不是说我们不要文字,而是不要执著文字,要看文字背后的东西。这背后的东西在什么地方?在我们的心里,心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不把自己的心结合起来,我们经常说唯识学,六根、六尘,十八界、五位百法,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佛教的术语来讲,讲个十年八年你也不会知道那个“五位百法”里边讲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结合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把自己的五位好好的琢磨琢磨,把自己的八识好好的琢磨琢磨,就会品味到其中的滋味。

这样就不是在看词典、看法相了,那是在看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但形文彩,即属染污”,我们一定要在这个事情上回光返照,要善于回机,不然的话呢,障碍太多,反而不知道佛法是怎么回事了。

4、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你吗

接下来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这里又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昨天我们谈到什么叫做夜半,什么叫天晓。我们六识之光——分别思维打开的时候,天就亮了,我把注意力放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清楚明白了。一个能知打开了,那个所知的内容就清楚了,这个就是天晓。我们六识之光——分别思维关闭的时候,这就是夜半。

什么叫做“夜半正明”呢?就是能知处于关闭状态,没去料理那个所知的东西。那个所知与能知全都放在一边,如同晚上睡着了一样,这时候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这一句话非常的经典,大家在禅堂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用功琢磨琢磨。“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当我们把分别心放下,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是真如光芒万丈,三千大千世界无不照了。当你的分别之念一来的时候,你的那个真如可怜啊,在哪里?哪里都找不到,这就叫“天晓不露”。

记得在柏林寺的时候,有人问《楞严经》里边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说,你有照片没有啊?他说有啊。我又说你照过镜子没有啊?他说冯老师你就别开玩笑了,我都活了二十几年了,怎么会没照过镜子。我说,你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边的那个是你吗?他说当然是我。我就问,你是不是镜子里边的那个呢?他一下子就不说话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照片,照片里边的那个肯定是我,但我肯定不是那个照片。“见见之时”嘛,一个能见和一个所见,能见不等于所见,所见也不等于能见。“见见之时”是能见和所见相触,能见被所见吞没,这个所见并非是能见,犹如照片不等于照相机一样。不论照相机照了多少像,但相机永远是相机,照片永远是照片。相机是母,照片是子,照片这个“子”永远不可能取代相机而成为“母”。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是这么说,你就这么感觉。你要是用语言说,你能说的清楚吗?是真的说不清楚。再说明确一点,当“见”要想见到自己(见)时,所见到的只能是“见”的相似内容,绝非“见”——真如本身。

5、丝丝入扣的缘起法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什么叫“为物作则”?我们的真如就是为物作则,宝镜就是为物作则。为什么呢?《道德经》里边就讲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的真如怎么能为物作则呢?这就是缘起性空。用唯识学的道理就是“三能变缘起”之理。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就是这个缘起之理。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我们的一切一切都离不开缘起,都是在一定的因果范围之内,因缘起而形成的种种定律、种种规则。为物作则,就是缘起性空。

“为物作则”用在解脱道,就是“用拔诸苦”。大家都知道,世间是在缘起之中,地狱是在缘起之中,六道轮回也是在缘起之中。就看你走的是什么道,遇到的是什么因缘。如果遇见好的因缘,比如遇到一个大活佛,他汉语也好,什么都好,如果给我传法灌顶的话我也欢喜,因为因缘现成。但是我此时在云门寺,有人让我去西藏那边,我肯定是不愿意去,为什么呢?因为“方便即究竟”,这也是密教里边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缘现成嘛。我在云门寺,一切学法因缘现成具足,反而是到西藏的因缘并不具备,我能去吗?肯定不去。我到那里就得先筹备种种因缘,多麻烦。所以“为物作则,用拔诸苦”,一定要贴近我们的现实,贴近我们的因缘。

学唯识的都知道阿赖耶识这个概念,但未必都知道它说的是什么。阿赖耶识是我们一个绝对的体,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具足一切种子。但这个一切种子并不是当下就可以展现它的全貌,而是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来慢慢的表现。某一个种子在一定的因缘下成熟而有所表现,而有的则沉默于过去,有的则隐藏于未来。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在现在因缘中成熟的那些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有一个别名叫“异熟识”。

比如,有的人小时候喜欢文,大了喜欢武,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外语,有的喜欢画画,等等。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的种子,会因时节因缘的成熟而显现。当你善的种子成熟的时候你的福报很大,当业障种子现形的时候你就惨了。在性格上、在福报上、在命运上都是“异熟识”在起作用。这个作用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起作用,这个方便也即是究竟。我们这个“五蕴庙”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场,就是我们异熟识的现在状态。种子现形的时候,正好也是我们在这个地方用功的时候啊!离开了这个,一切都是妄想。

所以我们讲的这个,在唯识学上是有依据的。为什么我坐在这里讲课啊?就是因为我们有老和尚、大和尚、教务长、当家师和各位法师,我们这些因缘是现成的。比如让我去法门寺,法门寺我就一直没有去过,XC法师跟我同名,但是我一直没有去,因为我不认识,因缘不成熟。要是到那边挂个单,可能就马上把我赶出去,那里不接待居士住。对不对?没有这个因缘嘛。如果你到其它的地方去,还是要讲究因缘。没有因缘是不行的,而在这里的因缘是现成的。

所以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首先要看有没有这个因缘。没有这个因缘,一切都是妄想。我还要去出很多力,去找很多的投资,去找很多很多朋友帮忙,哎呀,我一看可真麻烦,算了,不如这里一切都是现成的。

所以“为物作则,用拔诸苦”,看起来这八字个挺简单,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佛教的经教里,放在修行里来看,它的确丝丝入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