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云门说宝镜 之六 密不透风的曹洞纲宗


   日期:2022/3/4 12: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门说宝镜 之六 密不透风的曹洞纲宗

1、周易卦象与曹洞纲宗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

这里画了一个卦给大家看一看。此处大家可参考我在《棒喝截流》一书中对此段的讲解。以下为《棒喝截流》中的部分引文:

此洞山借周易离卦之象,而立偏正五位之说。先将离卦之六爻分为三叠,即“迭而为三”。初爻、二爻为一叠、是谓初叠。曹洞宗贵乎“回互”,初叠阳阴回互,以象“正中偏”,是为一变。二三两爻阴阳回互,以象“偏中正”,是为二变。三四两阳天为中叠,虽两爻纯阳无阴,然四爻阳居阴位,亦是回互,名“正中来”,是为三变。四爻五爻阳阴回互,且四爻阳居阴位,五爻阴居阳位,各又自成回互,故名“兼中至”,是为四变。五六阴阳两爻为一叠,是为上叠。上叠亦阴阳回互,且阳居阳位,阴居阴位,故名“兼中到。”是为五变。

“偏正五位”之说与《宝镜三昧》同为曹洞之根本。且“偏正五位”亦由《宝镜三昧》所衍出,洞山祖师亦有“君臣五位颂”: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辩舌才。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五位乃曹洞宗人自养之五层境界,亦为堪验学人之五种尺度。前三位为“自受用之昧”,即见性时所现的三种层次,或此或彼,用以自照。后两位乃“他受用三昧”,乃入世度人之境界,自觉觉他。何以然?因其能多一层回互。三则由渐入顿、五则由顿入渐,要在行者当体自用之际。

曹洞虽分五位,实则一位,乃至一位也无。若于五位妄生分别,私智卜度,则南辕北辙,永不到家。须知“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之理,故正也、中也、偏也,皆对境之言,均非的旨。以故,正亦寓其中矣,偏亦寓其中矣,于中亦寓其中矣。曹洞五位尽皆回互,无一偏纯之位。学者于此定须留心,今说五位者,归摄一位;才涉一位者,五位全赅。非此不能尽五位回互之妙用。”

读过《四书》的人都知道,《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重离”。离是火,是太阳。《周易》是重八卦,在这重八卦里偏正回互;曹洞宗的纲宗也是偏正回互,初变正中偏;二变偏中正;三变正中来;四变兼中至;五变兼中到,这也是曹洞宗的修行次第。

我们经常是处在“正中偏”之中,为什么呢?真如佛性本自具足,可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处在正中偏之中。有些破参的人,特别是初破参有些感觉的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哎呀!佛性本自具足,但是由于客尘所染,明白道理但修行不到家,所以叫正中偏。第二个阶段是偏中正,一个人有修行了,由偏归正,由最初的执有,归入于空了,归正了。偏回归于正了,但是这个还没有到位,真正破参是三变“正中来”:回到了中,归到了正位上,回到中正的位上。但是,到了“正中来”也不够,破参了以后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做。

2、顿与圆的辨证关系

今天中午跟几位法师聊天的时候,大家谈到了“顿”和“圆”的道理。菩萨证道以后还须勤修万法,为什么要勤修万法呢?因为勤修万法是在“圆”字上下功夫。

有的人会问:有的祖师说顿悟以后就是直至佛地了,功德圆满了,为什么还要勤修万法呢?圭峰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到有两种顿悟,其一是“化仪顿”;其二是“逐机顿”。禅宗内的开悟属于“逐机顿”,只释迦佛在菩提树下那一悟是“化仪顿”,一悟成佛。圭峰大师认为“逐机顿”是顿悟,但需要悟后起修。因为虽然开悟了,但成佛的功德尚须积累;虽然见到了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一切都是因地上的,并不是在果位上与佛一样了。有的师父由顿门而入,但顿悟之后,仍对一些经教很陌生,不熟悉,这在佛教禅宗史上有很多例子。

南宋时,廓庵禅师著了一组名为《十牛图》的偈颂,成为禅门中的至宝。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的形式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顿悟以至最后成佛的悟道过程。禅宗是讲顿悟的,而《十牛图》实际和曹洞宗《宝镜三昧》里的偏正五位一样,是讲修行次第的,也就是在讲顿和圆的关系。大家一定要留意顿和圆的关系。有人说禅宗显得枯,为什么显得枯?显得硬?就是圆字上不够。有的学教理的,特别是学华严宗、天台宗的,他们在理论上很圆,但没有破参,没有在顿上下功夫,这个圆也是虚有其表,达不到究竟。

所以“正中来”以后还有“兼中至”、还有“兼中到”的过程。“正中来”可以说是破本参,“兼中至”可以说是破重关,“兼中到”可以说是破牢关。所以它说“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大家看到阳爻和阴爻,初六是阳爻,六二是阴爻,是阴阳回互;二爻和三爻,又是一个阴阳回互法。但是三和四之间那个正中来,它两根阳爻,好像没有回互,实际上也是有回互的。在《易经》里边四这个位属于阴的正位,尽管它是九四,但是它是处于阴位。这里边仍然是有回互的。在第四爻和第五爻,它又是回互,是更高明地回互。四是阳爻居阴位,五是阴爻居阳位。它是回互中还有回互,两重回互。第五和六又是阴阳回互。五是阴爻居阳位,六是阳爻居阴位,它又多了一重回互。所以它重叠回互,这个就是我们在教法里边需要明白的道理。

什么是回互?定慧双修是回互;不二法门是回互;法报不二是回互;生死涅槃是回互;顿悟渐修是回互;顿教圆教是回互。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一体的关系,执着于一隅,就会像瞎子摸象一样的,摸到了象腿,说象是一根柱子;摸到了象耳,说象是一把大扇子;摸到象肚皮,说象是一堵墙。所以说面对佛法一定要有总体全面的认识,要教理行果全面地予以把握,对信、解、行、证全面地进行观照,不能重此轻彼。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看到曹洞宗在功夫上的绵密。

关于洞山祖师的“五位偏正”之说,我在以前所写的《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里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在《棒喝截流》那本书里面也有所涉及。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偏正五位”的确是曹洞宗自己修养的无上秘诀。有人就说,前三位是自受用三昧,自受用的三昧是指见性时印证的三种层次;后两位是他受用三昧,自觉觉他,不然哪会多一层回互呀!只有兼中至、兼中到,它比前面三个多了一层回互。虽然曹洞宗的教法是禅宗,禅宗强调顿悟,但是这顿悟里边事情也很多,并不是像常人说的,悟了就能怎么怎么样。悟后还需勤修万法,大家要明白这个。

洞山祖师的《兼中到》歌诀里边说:“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为什么说“折合还归炭里坐”?即使达到最高境界,还是要布施,还是要在红尘里边打转。哪怕你大彻大悟、神通广大,红尘里该你干什么还得干什么,就像雪峰祖师说的一样“老僧住持事繁。”并不是说我悟了以后,丢下世间到佛地去享福了,不是。这不是真正道人的心胸,而是一般俗人的心胸。一个人没有担当精神,害怕红尘才会躲到极乐世界里去享福。真正的祖师大德定会乘愿再来,普度众生啊!

3、如何是行中道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荎草是中药里边的五味子,不知大家咀嚼过这种小草籽没有?酸的?不像;甜的?不像;麻的?不像;辣的?也不像;还有点咸,可以说是五味俱足!金刚杵是韦驮菩萨手中的法器,有点像这个离卦,中间是实的,两头是虚的,中间是细,两头是大。这里用五味子、金刚杵来形容“重离六爻”,实际上是讲曹洞宗的纲宗“偏正五位”。“偏正五位”在曹山洞山时变成“君臣五位”、“王子五位”等等,涉及到我们日常修行的一些功用和对我们的一些提示。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这个就是我们修行当中一定要明白的。以前,像这样的语句都是师父传徒弟,绝不让第二人听到的语句,一人单传,悄悄地说。现在大家看到这里,一定要知晓其中的妙处啊。再者,大家要知道行中道。以前有人问我,冯老师什么是中道啊?我反问他,你平时是开汽车还是蹬脚踏车?他说我平时骑脚踏车。我再问,蹬脚踏车的时候,你是怎么行路的?他一时没有答出来。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是蹬脚踏车还是走路都要行中道。按常规,一个行人如果走路太靠左就走到机动车道上了,很危险;太靠右又要撞到墙边上了。所以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向中行,给自己留够安全的空间。

学法也是这样,要给自己留够空间。急不得,急了要出事;缓不得,缓了的话你追不上去。道教炼丹有用文火、武火的说法,这也是借用禅宗里的语言。有时候该笑的时候笑一下,该松缓时候松缓一下,用孔子的话来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一张一弛,或急或缓,或左或右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你天天想要佛法,天天想天天想,比佛还佛,那么你就未必是佛了。

以前有句话说“皇帝不谈权,老和尚不谈禅。”这个道理大家很容易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都当了皇帝的还说什么权呢?老和尚不说禅,真正佛法不在说上,所以赵州老和尚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为什么?一个人陷入佛法中,跨不出来,活不出来,就成了教条主义。真正会佛法的人,他不跟你说佛法,即心即佛,他的举手投足,举心动念全在法上,全在正道上。有的人一天到晚满口佛法,而看他的行为举止,是不是与佛法相应呢?未必是。

“正中妙挟”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牢居中道,同时要左右兼顾,上下兼顾。有的人功夫不到家,执着于一念不生,害怕起烦恼,总是盯着自己:我怎么又有烦恼了!如果这样的话就完了。不起烦恼的人,没有。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菩萨一样有烦恼。所以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千万别光看到“这个”,一定要在看“这个”时候,把“那个”也要看到。学理的时候要看到行,行的时候要看到理,这样才是“正中妙挟。”

那“敲唱双举”呢?什么叫敲?棒喝是敲,画龙点睛是敲,一剂猛药下去是敲。唱是什么呢?唱是指平常的讲经说法,讲道理,循循善诱。提倡八正道,提倡修行,提倡念佛都是唱。唱是普及性的,是日常性的,是日用性的。敲,是特殊的手段。正如《道德经》所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敲,可以喻为“以奇用兵”;而唱,可以喻为“以正治国”。我们看祖师大彻大悟的公案里,好多都是出其不意而来的。“棒喝”——当你有准备了,“棒喝”就没作用了。它往往都是措不及防,迅雷不及掩耳的那一下。云门祖师所用的“截断众流”的方法,只有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况下,才能截断你的分别思维,使你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这就是敲。但是只敲不唱,没有平时的功行,没有平常的积累,敲能起作用吗?在社会上随便遇到一个人,哪怕他是大学里的知识分子,一见面你就“喝”他一句、“棒”他一下,那人家肯定会说:这人精神病!所以“棒喝”一定是要面对那些真参禅用功上路的人。

4、回互之中的深妙作用

“通宗通途,挟带挟路”,大家都知道,这里的“宗”是特指禅宗,天台、华严、唯识、中观一般都称为教。我们的学修的根本目的,最根本、最终的道理即是宗。“通途”这里的“途”,是指次第、方法。比如我们要到灵山去,出发之前肯定要买一张导游图或是找一个导游,如果没有这张地图或是没有人带路,我们就会迷路。而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老佛爷,也需要有张地图,要看清路线,有人带路。

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地的指路标。汉传佛教的天台止观、华严法界观,禅宗的各种教法等等,都是方法。我们不能只讲目的不讲手段、方法。一个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很难成才。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方法,循循善诱,如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修佛法亦是如此,要明确目的,亦要有正确的、恰当的方法。

我们平常起心动念的时候,参禅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挟带挟路”。大家都知道进入考场,挟带是违反纪律的。现代人“挟带”的技术很高明啊,考试答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发过来,也发现过传纸条、抄答案作弊的。有一年,某地发现几十个学生同时有挟带作弊的现象,全部取消他们的考试资格吗?不行,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这也叫“挟带挟路”,大开方便法门。当然,学修佛法的“挟带挟路”,就不是指这种让你违反规矩的做法。既然是出家人,进入佛学院,所学所得都是自己的衣食饭碗,平常就要用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僧人,优秀的法师,以后当家当住持都得从现在的用功开始。但是,自己一方面要有勇猛精进的干劲儿,另一方面,还要有点悠哉游哉的心态。

这里的“挟带挟路”就是这种不松不紧的用功方法,也是曹洞宗重要的回互,在教和学上都很管用的。当然,如果天天悠哉游哉懒惰成性,也不行。

其实,回互这个提法还不是曹洞宗的发明,六祖在《坛经》里面就已经有三十六处回互了。说到底,中观里边讲的也是回互。只不过呢,禅宗把这个理上的东西变成行上的东西,这就叫知行合一,修和行不二,这样才是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在修行之中应大得其乐,不要盲修瞎练,修得自己很清苦,身如枯木,心如死灰,那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形象。

真正修行人的形象应该是人天之师。人天之师是什么样子,就是要有龙象之姿,给人一种生龙活虎的气象。有的师父,修行修得如枯木死灰一样,当然,能这样死下一条心来修行还是不错的,但要把生机焕发出来就更好。这就是曹洞宗里边的“挟带挟路”。回互之中就有这么一个深妙的作用。

5、完全的光明与完全的阴暗是一样的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实际上这几句仍是对回互的反复强调。从“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到“正中妙挟,敲唱双举”再到“通宗通途,挟带挟路”,其实都是在讲“错然则吉”。

“错然则吉”,《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错卦,每一卦都有综卦。“错综”是《易经》里的一个重要方法。像现在讲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与统一讲矛盾,我们讲对待,讲不二。因为有个二,才有不二之说嘛。如果二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讲不二?所以我们所看到万法都是在“错然”之中啊!有成功、有失败、有道法、有魔法、有错有综、有生有死,一切都是在相对应的关系之中运行。我们举心动念,也是一个能,一个所,一个能知,一个所知。如果有什么东西是完全正确的,百分之百正确的,那也可以说它是百分之百的妖怪了。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得妙,叫做“完名美节,不应全贪”——好的名声不要全用在自己身上,分些与人,大家欢喜嘛!还有一句“辱行污名,不应全推”——错误缺点也别全扔了,分些归己,这样可以韬光,可以养德,这也是“错然则吉”的体现啊。完全的光明与完全的阴暗是一样的。一本书黑字白底分明,翻开之后我们才会看得清楚明白。说话是这样,有恶语才有美言;走路是这样,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必然在后;时间也是这样,有过去,有未来,一切都在“错然”之中。

所以我们在修行时候,一定要善于观照,正反、前后、上下、得失、利害,要善于分析这些,然后才是“错然则吉”。你不要只站在一面,站在一面不是好事。你总是站在正确的那一面不是好事,总是站在错误一面也不是好事。要有差别,两头蹦,这样才真正地生机无穷。吃亏长智,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真正是这样,没有烦恼的话,智慧是谈不出什么的。有些人在社会中混了几十年,经验丰富,饱经沧桑,慢慢融入道中,才会有更深的体悟。

以前在佛学院里有人问,什么是大般若?我说学历史,看看中国历史,读读世界历史,世事变幻无常,这就是真正的般若。只看《大般若经》不能有真正的感觉,要从理论到实践,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能感觉出很深很深的法味。

“不可犯忤”,很多的人不知道错然要回互,老是要走到一边,尽在一个边上转,这不是好事。所以洞山祖师在《宝镜三昧》里反复强调“错然”,要回互,而且要大家“不可犯忤”。那么这个之后,我们的真如佛性是怎么样的呢?是什么样的风光呢?下边就说“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你说我们的真如是迷吗?它不是迷,它很清醒;是悟吗?它也并不以悟自居。前几年在佛学院上课,我都在讲这个事——迷悟与真如无关。迷和悟只是我们心里边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感觉。

这个字我认识,那个字我不认识;这个道理我懂,那个道理我不懂。这个道理我懂,真如不会因为你懂而增加一点了;这个道理我不懂,真如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一点点。因为懂和不懂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是我们能知和所知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一定的因缘,我们可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这个属知识范畴,它是缘生缘起的,是真如自身显现的几个波浪而已,不是真如自身。可以说它跟真如没有什么关系。你说没有什么关系吧,但这一切又都在真如的掌管之中。那真如是怎么回事?洞山祖师就说了,它是“天真而妙”的。看见一个天真活泼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他很可爱。为什么是天真?老天爷赋予我们的真性,本自具足,不假外缘。天作之真,没有人为的成份。

庄子《马蹄》里边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牛鼻子上本来没有绳,人给它打了个洞,它就被人牵着走了;马背上本来没有鞍,人给它安了个鞍,它就被人骑在背上了。这都是人为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为的东西。人们想吃到纯天然的食品都很难了。农药加多了,化肥用多了,对身体有害无益,还是纯天然的好。人也是这样,人性本然,都是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本来就是很天真、很纯洁的。

6、明辨入微而后得体起用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在《宝镜三昧笔参》中,对这几句是这样表述的,原文如下:知权则当明变,明变必先入微,入微而后得体,得体则妙用生矣。般若之性,如是而已,何劳修持,何须文饰。本天之真,纯性之朴,若有丝毫附会,即属污染而失其真矣。唯真而能妙,唯直乃能曲,否则伪也,离道远矣。此真妙之性,不为迷,不为悟;不因迷而有减,不因悟而有加;不因迷而有染,不因悟而得净。独行独来,即事而真,随缘而明,遇机而显。因缘时节,错落而致,一一应酬,一一照了。何耶?因其直故,见了就做,做时亦不著于事理,已入理无碍事无碍矣。故寂然,故昭著。不舍一物,不著一物,寂然空寥而万化顺应。是顺亦顺、逆亦顺,无细不入,无大不周,而入文殊普贤之境界,缘华藏世界而卷舒自在。若有毫忽之差,则宫商乱矣。此无相之圆融也,学人自当省鉴,于己如是,于人亦如是。若有丝毫未安稳在,定须善自调伏。不尔功亏一篑,是为憾矣。古德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又云:“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当张商英初悟入,兜率悦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细微处,使人不知不觉,堕在区宇。”今人之习禅更应以此为戒,乾乾而惕欤!且看一代大师雪峰的历程。

雪峰初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只是打睡,师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作什么?”师曰:“今生不着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至此,又只管打睡。”头喝曰:“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师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师曰:“我实未安稳在。”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划却。”师曰:“我初至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着”。曰:“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么举,自救也未彻在。”师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什么!’我当时如桶底脱落相似。”头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师曰:“他后如何即是?”头曰:“他后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五灯会元.卷七》)

岩头与雪峰划却了什么?又证据了什么?“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此即“天真而妙”欤?此为迷、为悟欤?均不相涉。然其间时节因缘,却也寂然昭著。雪峰未安稳时,不敢自肯,不敢以少得为足,乃有鳌山成道之功。其后门人开云门、法眼二宗,其功亦伟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