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五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上


   日期:2022/3/9 19: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五)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上

这则公案与上面对这个公案的评唱,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非常的紧密,为什么?这里说了,不落心机意识情想。不落这些东西,赵州这则公案也就是让我们用功的时候,不要落在心机意识情想里面。不要去分别计较。

先看垂示:“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我们有没有这个感觉,乾坤很小啊!为什么乾坤小?用雪峰祖师的话:“把世界、虚空抓过来,搓搓搓,揉揉揉,揉得小粟米那么大一点,放在大家面前,大家还看得见吗?认得这个是什么吗?”云门寺方丈寮里面有这一幅对联:“两手将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捣碎了遍洒虚空,浑无色相。一棒把千古业魔打死救活,唤醒来放入微尘,共作道场。”砸碎了,捏捏揉揉,多自在啊!

说乾坤无量,整个宇宙无量无边,但是,宇宙无量无边还是我们一个念头嘛。我们心里面无穷无尽的念头,宇宙这个念头、乾坤这个念头算什么一个东西?大家想一想,既然宇宙、乾坤都是那么一点点,那么日月星辰还有吗?没有了,就一时黑了,分别心不起了。我们经常会处于这种状态下,无量的过去归于寂,无量的未来处于寂,只有现在这窄窄的一条缝,或小小的一点,只有它在闹,能把它也归于寂,岂不天下太平!

 “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在禅宗里面,明心见性是目的,而棒喝只是手段。没有契入心性,证得菩提,那种种手段只是摆设而已。在禅法普行的唐宋时代,很多人都会玩棒喝,但并未明心见性,所以圆悟祖师会作如是之说。另外,无明和菩提它是“这个”的两面。你看这个是无明,恰恰就是菩提;你看这个是菩提,恰恰就是无明。我最近在成都说:“有的人经常犯愚痴,我在讲庄子的《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老子《道德经》里说: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你看他傻乎乎的。“面带猪相,心里瞭亮”,越是傻乎乎的人,他是很聪明的人。有的人很聪明,你看他眼睛滴溜溜的转,嘴上也是巧舌如簧,就是在他买弄他聪明的时候,就是他愚痴现形的时候,往往是这样,一点没有错。那么怎样把这个聪明和愚痴分清楚,看得明白。所以,祖师要“棒”、要“喝”。“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啊!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因为这是闲家当,因为这个是手段,手段和目的未必合拍。我们想一想,同样的学校里面,同样的老师教,大家一样的上课,有的人得了100分,有的得了0分,为什么呢?他们的根器和资粮不一样,何况面对着无上的宗乘之中事。

“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不了。”这里对禅是大加赞叹,是非常非常尊贵的。如果不把那个尊贵性看到,不然今天一个活佛来了,明天一个上师来了。今天要给你传个什么咒,明天要给你传个什么法。大家就急乎乎的跑去受灌顶了,这个去礼拜,那个去供养的,自己就没用了。要知道我们禅宗里面,象圆悟祖师说的,不管你怎么样,都要知道有向上的这么一个宗乘中事。在这个地方,设使三世诸佛,也只许他自知,历代祖师要全提是提不起来;藏经楼里面所有的经律论三藏都把它说不清、道不明的——诠注不及嘛;明眼衲僧,当然是指开悟的,明心见性的,对不住,你还是自救不了。我们看到很多明眼衲僧都是“自救不了的”。大慧宗杲冒犯了秦桧,一样的充军,把袈裟给剥了,穿俗家人的衣服,充军到衡阳,最后又贬到梅州。憨山大师触怒了万历皇帝,也是发配到雷州。紫柏大师为了救憨山大师,直接上书给皇上,结果被锦衣卫去升死在监狱里面。虚云老和尚在云门事变的时候,大家说他老人家神通广大,一样的打的遍体鳞伤啊。

前几天,云门寺出去的一位师父打电话给我,“冯老师,你在云门寺,一定要请老和尚演法啊!请他讲《地藏经》啊!”我说:“为什么要请老和尚讲《地藏经》?”“他是地藏王菩萨嘛!”我说:“你听谁说老和尚是地藏王菩萨?”“很多人都说他是地藏王菩萨。”我说:“我怎么不知道老和尚是地藏王菩萨呢?”他就说:“那你说老和尚在哪里?地藏王菩萨在哪里。” 我说:“地藏王菩萨是在地狱里。”他说:“你胡说!地藏王菩萨怎么在地狱里面呢?”我说:“地藏王菩萨他自己说的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不会骗众生,到天上极乐世界去享福啊!对不对。”他说了半天说不清楚,“算了,不跟你说了。不过,你一定要请老和尚开示。”我说:“我跟老和尚在一块最多聊点家常,在一块经常是无话可说的。”老和尚见了很多很多的人,包括身边的侍者、包括明向大和尚,除了谈点工作,没有多话,没有多语,没什么可说的,无话可说,真正叫无话可说。就在这无话可说里面,我们就要通消息,就要看到无话可说后面还有东西在里面,还有秘密在里面。当然,这个秘密也不是秘密。所以,我们要自具法眼,能看到这个后面的因果,要看到这个里面的无上的佛法,无上的禅机。

“到这里,作么生请益?”到了这个地方,我们如何向老和尚、老菩萨请开示呢?“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为什么赵州老和尚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念佛一声,漱口三天?”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他是看见这些学佛的一肚皮的经论、一肚皮的佛法,还是陷在“佛所说法”的圈子里面原地踏步,还没有跳出来进入“即非佛法”的地带。你如果知道了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那么,你就出来了,你就从“佛所说法”到了“即非佛法”,然后,你才知道“是名佛法”。那个时候,念个“佛”字、念个“禅”字,理所当然口吐金莲,眉生毫光,多光辉啊!所以,我们要看这个次第,要把这个感觉翻过来复过去的看,一定不要让自己拖泥带水,一定不要让自己满面惭惶。

“久参上士不待言之,后学初机直须究取。”对久参、老参上座,我们一说,大家相视一笑,心心相印。象虚云老和尚到云南腾一冲,看到那个老比丘在修路,他就去打招呼。但那个老比丘根本不理他,只管自己运土修路。虚云老和尚说:“哎,这人太怪!”你修路,我也陪着你修路;你打坐,我也陪你打坐;你弄饭,我也陪你弄饭。你把饭弄熟了,我就拿碗弄一点,大家吃。干了半年,那人才问他:“你这位师父不错啊,哪里来的?”“我是高旻寺来的。”“我也在高旻寺来的。”“你是哪年去的”“我是那年去的”“哎哟!我也是那年去的”“你在那个寮房?”“哦!我也是那个寮房。”一起住了多久?一起住了三年,居然互相不相识。这个就是道者的用心处。所以,“久参上士自不待言”,是用不着多说话的。但是,“后学初机直须究取”——我们后学的人就要恭请善知识开示,还是需要心意识参,到了心意识参毕业了以后,我们就要离心意识参了。所以,我们说参禅打坐、学经学教还是有次第,有基础的。就象我们社会上的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最后自己当老师,这个过程要完成的,不完成就不圆满。但是,这里的风光和我们的目的一定不能忘记。我们到庙里面来干什么?我们到禅宗祖庭来干什么?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破参,就是明心见性,决不能把这个放松,不能把这个忘记。

 

 

第二则公案的垂示先给大家做了一点交待,现在就看正文。

举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这则公案难度很大,非常的精彩,我们在这里好好地感觉一下整个公案的缘起,公案里面的波澜。这里是波涛汹涌,机关密布,杀气腾腾。怎样在机锋往来之中,看到禅的精彩,看到赵州老和尚其中高妙,这则公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佛学院的同学都知道,因为你们学了《信心铭》,赵州老和尚在他的语录里面大概有七八处都提到了《信心铭》的语句,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句,起码就有三处或四处用做他的禅机的提持。“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以前讲《信心铭》的时候提到过,至道不难,小道难,学门手艺很艰难,现在要考一个驾驶员的驾驶证,都要过五关斩六将,艰难得很。高中毕业考大学,你看要考清华、北大,要考复旦这些难不难?很难,要做成一件事很难。但是至道无难。为什么至道无难,而人们、众生又难以进入大道呢?原因就是后面四个字——“唯嫌拣择”。老佛爷也说过,历代祖师也说过,佛法现现成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们本来就是佛,在妙法莲华经里面、在华严经里面、在圆觉经里面都谈到这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呢?就是因“拣择”二个字把我们隔在一边了。

作为一个人而言,我们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天然的与宇宙自然是一体的,所谓天人合一嘛。我们的万缘具足,一切缘分都具足。你想,没有父母有我们吗?没有地球有我们吗?没有太阳我们怎么过日子?没有空气我们怎么呼吸?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眼耳鼻舌意,没有色身香味触法,哪有我们现在的种种感觉?这些都是一切具足,一切现成的。但是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就是“拣择”二字上,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我执。因为这个“我”的存在,就把这个本来浑然一体的东西一分为二。用唯识学的话来说,本来这个阿赖耶识大家都具有,山河大地和我们的根尘识浑然一体,但是,“我”这个感觉一起来,就把世界分成了我和非我,我和非我就是见分和相分,见分里面又还得分为自证分和证自证分,那个多麻烦。就是这个“我”的念头一动,你就从净土落到了凡尘。这个念头一动就是拣择。

这里说“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我们看赵州老和尚的这些语言,尽管是一千多年的老和尚说的,现在的逻辑学、语言学需要厚厚几大部来阐述的,就用这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就这么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一切语言、文字的模样。语言是什么?言有所指。这个是茶杯,这是佛像,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书,这是教室,那个是什么花,什么草。语言有针对性,它是一个概念,要说明一个对象。正是因为我们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对象上,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和具体对象,就在浑然一体的无分别的状态中被隔离出来了。有能就有所,有我所思,就有我所思的内容,有我所想,就有我所想的内容。我要干,就有我要干的事。我是一,事是万,于是就陷在万法纷纭之中,不得自在。

语言本来就是拣择,它从浩瀚的,森罗万象之中选择一个东西出来进行表达。思维是需要是清晰性,但是思维越是清晰,那么我们的思维就限死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之中,而与大道割裂。所以这个是个矛盾,一方面我们要得全体,但是我们又要专一,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我说这个是茶杯,我拣择了这个茶杯,塑料茶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放在了我的心里面。比如在坐的这么多师父,我不注意在看具体的一个人的时候,我是尽收眼底,所有的场境都在我的心里面,但是每一个人都是朦朦胧胧的,但是我的注意力放在大和尚身上,那么你们其他的人,就在我的关注之中暗淡下去。比如我把注意力放在另一个师父身上,大和尚的形象就在我的心里暗淡下去,另外一个师父就清晰了。注意力,我们的分析力、观察力就是顾此失彼啊!顾此失彼是人的认识的必然现象,我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麻烦?

赵州老和尚说到这的时候,他说:“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大家都想明白嘛,想问题的人,都想把问题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话要说得清楚明白,搞科学研究的,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稀里糊涂、不明白吗?那不行的。为什么赵州老和尚要说:“不在明白里”呢?这个就是一个问题。我在讲庄子的大宗师时,就谈到了一个知天之所为,一个知人之所为。天之所为是一个范畴,人之所为是一个范畴。知和不知是一对关系。前天讲德山吹烛的这个公案,龙潭和尚面对德山 “外面黑”的踌躇,“呼”一下把蜡烛吹灭了,这个明暗交替间是什么?明就是我们这个意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暗就是我们不明白,不清楚。如果我们把这灯全关掉,一团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就失去了眼睛的分别能力。如果我们在真空里,没有空气,那其它的人说话,我们也听不见,就失去了耳朵的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不明白又是什么意思?下面,随着圆悟祖师的评唱的展开,我们再具体说。

“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作为我们人类都要想思维清晰,理性发达,好搞科学研究。如果一个人生活得稀里糊涂的,还算一个人吗?人们都需要聪明伶俐,能不能把这个聪明伶俐放下?我们现在科学技术不得了,了不得,能不能舍得把这个科学技术放下?可能谁也放不下。我有文化,我把文化放下;我有聪明,我把聪明放下;我有才干,我把才干放下。真正说到这个放下,谁放得下?都觉得这个是宝贝,不愿意放下,都很护惜这个东西。但是赵州老和尚说:“老僧不在明白里。”我就不像你们要明明白白,当然也不是要糊里糊涂,而叫“不在明白里”。这个在逻辑学上来说是有语病的,所以这个僧人——可能是学经教的,学因明的。于是很利害的就把赵州老和尚语言上的矛盾就抓住了:“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你知护惜,就是明白。你既然不明白,就连护惜都没有了嘛,还谈什么护惜呢?所以你这个语言有毛病。

赵州老和尚说:“我亦不知”——我也不知道。前面是 “老僧不在明白里”,后面是“我亦不知”。这位来问话的师父不得了啊!就说:“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你既然不知,你为什么要说你不在明白里?你是知道你不在明白里,对不对啊?所以说你那个“不知”不成立。就象宋朝有一位当官的问大慧宗杲禅师,他很伤心的说:“哎呀!老和尚啊,我好多同僚他们在你面前都开悟了,我都跟了你十年了,还不能开悟,你看我是不是有点笨。”大慧禅师就说:“你知道笨的那个东西笨不笨啊?你知道你笨,好,知道笨的那个东西他笨不笨?”话音刚落,那个官员一下就有所感觉。那么反过来,赵州老尚这段公案和大慧禅师的这则公案是反的。“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赵州老和尚不跟他啰嗦,“问话问完没有?问完了吗?磕个头,出去!”这些风范跟咱们老和尚非常相近,我们老和尚经常都这样,“有什么事啊?没事出去!”下面就看圆悟祖师的评唱,因为前面的公案,我不能讲得过细了,讲得过细,评唱就没有话说了。

圆悟祖师评唱说:“赵州和尚寻常举此话头,只是唯嫌拣择。此是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个前面刚介绍,大家应该都熟悉了。“才有是非,是拣择,是明白。”是非,那天我也说了,我们人生下来就有是与不是这么一个天生的判断能力。这个是爹,那个是妈;这个不是我爹,那个不是我妈。对不对?是他爹他妈呢,那个小孩就要他抱;不是他爹妈呢,那个小孩就不要他抱。人都天然有那个是非心的。你把奶水送过去,他就知道吃;你把药水送过去,他就知道不吃,他要哭。小孩子也有是非之心,他有判断,是非就是判断。非此即彼,这个判断跟着就是取舍,我要取什么?我要放弃什么?“才有是非,是拣择,是明白。”我们在取舍的时候,谁不明白啊?见人民币,谁不愿意伸手啊?见了权利,谁不愿意伸手啊?见了麻烦,谁不愿意躲啊?肯定躲啊!面对祸事,那跑快一点,我都要躲。见了好事,我也要跑快一点,有利益多舒服,多划算。大家都明白这个,大家都在取之无误,大家都在这是非之中,在拣择之中。所以,有人问我:“冯老师,什么叫命?你帮我算算命。”我说:“这个命不用算。”为什么不用算呢?你今天面对着事,每天你都有所取舍,都有拣择。你把百年来所取所舍的事,用三万六千日把它串成一条线,就是你的命。我们想我们的命去哪里找?为什么佛教经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叫你行善积德呢?他取的是“善”,舍的是“恶”。“善”系到一个线上,他的因缘肯定好,他种花不种刺嘛,他种了善因嘛,所以,他一辈子的命运肯定好。这个“取舍”就是构成我们命运的根本要素,你要去贪污,你要去腐化,那么等着你的肯定是监狱。你要去抢银行,你要去杀人放火,你取了这个,你不到监狱里面去,还会到天堂里面去玩啊?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上面说的这些还只是在世俗因缘上说,“才有是非,是拣择,是明白——才恁么会,蹉过了也。”我们要在世俗因缘上向佛法靠近。一般人都是在凡夫的角度上去理解这个拣择,这个明白,不理解赵州老和尚里面所说的拣择、明白。为什么呢?“铰钉胶粘,堪作何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老是附属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跟着光景动,跟着光尘动,跟着声尘动。外面一个什么响动,我们的警觉性“哇”那个脑袋一下就晃过去了,看有什么好事,或者看有什么坏事。如果这样去取舍,这样来认识拣择,那没有作用的。“州云:‘是拣择,是明白。’如今参禅问道,不在拣择中,便坐在明白里。”这个非常要命,为什么呢?现在面对学佛的人,我也见了不少,今天念佛,明天修净土,后天参禅。再后天,西藏的上师来了,他又跟着活佛去跑。有的说,我们学了一些都是些莫名其妙的,都不科学,我们要学科学的佛法,于是乎,又跟着日本的佛教去玩些文字游戏,考据功夫。一会说大乘都是非佛说,只有南传佛教才是老佛爷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佛法,于是你又到东南亚去留学吧,都在拣择之中。很多学佛的人,今天说:“那个善知识来了,了不得。”那个耳朵马上就凑过去了,腿也凑过去了,膝盖也凑过去了,都是在拣择嘛。

有的人呢,他认为自己明白了“啊!我已经悟道了,我已经通达经教了,已经破参了!”——他坐在明白里。我也遇见有些人对我说:“冯老师,我好像也悟过,欢喜了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怎么又烦恼起来了呢?我以前悟得不起作用了呢?”我说:“你那个悟,不是真悟,是假悟,是一个光景,是理路上的。”因为我们的念头有时候也是清楚、明白的,哎呀!通达经教,不管是中观的、唯识的,包括禅宗的公案,一下弄通了,心里面透亮,很舒服。那个是第六识里面的相似觉,并不是究竟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比量中的一个感觉,是第六识的光景。那个错了吗?也没有错,你是看到了。但第六识的念头是来来去去的,你这个清静的念头一落下去,污浊的念头一起来的时候,烦恼的念头起来的时候,你没有力量了。哎呀!完了!又去寻找以前悟的那个东西。这个可靠吗?不可靠。为什么呢?就象我昨天说的念头做不了主,下一分钟你在想什么,你自己做不了主的。下一分钟你说什么,你也做不了主。我想念念清静,你能念念清静吗?我想念念是佛,能念念是佛吗?念念菩提,念念般若,能念念菩提,念念般若吗?那个是吹牛。所以,是拣择,明白。一般的人,世间的人或者是修行的人,都会落在这两端里面。

只有赵州老和尚,他在这两端里面抽身而出,他不在住这里面。所以他说:“老僧不在明白里,汝等还护惜也无?”你们到底觉不觉得可惜呢?对这个非常珍贵、非常了得的明白,你要把它放下。你放得下,放不下?圆悟祖师这里面又说:“汝诸人既不在明白里,且道,赵州在什么处?”当然,我们很多人经常也处在不明白里,小学生对中学的课本,他就不明白,对大学的课本,就更不明白。外面的人对庙里面的师父不明白,庙里面很多人对老和尚也不明白。这个都是一层一层的,一地不知二地事,这个也是必然的。那么,大家既然不在明白里,“且道,赵州在什么处?”赵州不在明白里,他又坐在什么处呢?这里面又说:“为什么却教人护惜?”护惜个什么呢?护惜我的知识,护惜我的聪明,护惜我的伶俐,是这样吗?好像也不是。这里,圆悟祖师又举他的师父五祖法演老和尚,他说:“五祖先师常说道‘垂手来似过尔,尔作么生会?’”你看我们老和尚经常拄着一根拐杖,弓着个背,走到殿里面,东瞧瞧西看看,他又不吭声,那香灯师过来接驾,他又不吭声,走了。有的时候,走到这间寥房看一看,那间寥房里面看一看,他也不说话。象这些举措,象老和尚这些,我们怎么理解?所以说五祖老和尚也是这样说:“垂手来似过尔,尔作么生会?”我就这样把手放下,走到你面前来,你怎么理会啊?这里就有玄机,而且妙不可言。

垂手在这,到底什么意义?在唐末五代的时候,经常有一句话:“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当时有一位禅僧问老和尚的时候,那位老和尚就回答:“你今天来问我是什么意?当年二祖见达磨是什么意?今天你来见我又是什么意?”这个公案很贴切的,我们去看古人的公案,天天看古人参,参的很热闹,我们也到老和尚那里去参一参,把自己放下,把自己的畏惧心、恭敬心,什么心,什么心全部放下,就是我要问道,我要问禅,我要破参。以这样的勇猛心到老和尚面前去试一试。但是作么生会?你又凭什么领会这里面的东西呢?

“且道,作么生是垂手处?认取钩头意,莫认定盘星。”什么叫钩头意?我们看钓鱼的,给你下了个饵,把鱼钩一弄,鱼上钩了,钓起来了。称盘星是什么呢?称你的重量。当年,苏东坡到咱们云门宗的一个祖师——当阳玉泉寺的承皓的老和尚那里去。他是当官的,穿着便衣去,但被老和尚看出来了,马上就问:“长官高姓?”就是请问尊姓大名?苏东坡说:“我姓秤,是专门称天下老和尚舌头的秤。这个老和尚就猛喝一声,然后就说:“请问这一喝重多少?”你给我称一称。苏东坡就哑口无言了,就败在承皓老和尚的手下。我们也经常有眼睛挂着秤杆的。今天一个人来,打量一下,这个人有道气没道气,这个人是富贵还是贫贱,是当官的,还是贫穷老百姓。我们天天都揣着一杆秤,在称量别人。但是,我们有没一杆秤来称自己呢?称自己的道行,称自己的修行。怎样称自己?定盘星又是什么?我们怎样认准自己的定盘星?但这里面又叫“莫认定盘星。”莫认定盘星又是什么呢?就是不称。前面说了,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你不识取钩头意,你就不会上钓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鱼就为了那点饵料嘛,就上钩了,上钓了,就完蛋了。要把这个称量的拣择心,分别取舍心放下。

到了这里,圆悟祖师话头一转,就转到问的这问师父头上了:“这僧出来,也不妨奇特。”赞叹了这个问话的僧人。如果不是这个师父来问话,就不会引起赵州老和尚这么精彩的公案。所以,这次问话,本身他是很有水平的,也是一个老参。“捉赵州空处,便去拶他。”你想,敢拶赵州老和尚的天下有几位?现在有谁敢到咱们老和尚这里,来拶一拶我们佛源老和尚?可能就谁也没这个胆量敢去拶他。怎么拶?“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你既不明白了,你都稀里糊涂的,那还谈什么护惜不护惜呢?你就不会有这些心理了。有这个心理,你就还在明白之中呀。对不对?

但是,“赵州更不行棒行喝,只道:‘我亦不知。’”冷冷冰冰的。这个僧人就象一个什么呢?打个比喻,他就跟猎犬一样的,东闻闻,西嗅嗅,要找你的破绽。看见你哪个地方有破绽,就象武功高手一样,他就一剑刺过来了。但是,赵州老和尚就无破绽“我亦不知”,推的一干二净。有些人来参老和尚,包括老和尚去年住院,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中国社科院的来了一些研究生,宗教研究所的,就问老和尚:“老和尚,你是当代高僧啊!虚云老和尚下面硕果仅存的大禅德啊!我们今天向你请教一点禅宗里面关键的问题。”然后就提了几个问题。老和尚就说:“你们的问题太高深了,我不懂。”这些人全傻了,那么了不起的老和尚,几十年名头在外,这些问题你老人家怎么会不懂呢?他们才真叫不懂,老和尚把真正的禅给演示了,但他们在当面错过。在方丈寥里面很多人,特别是老和尚身边的侍者,经常看见这些场面。

明乾法师、明建法师是经常看见老和尚这些作为的,二位法师经常带一些中国佛学院的同学来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也经常用“不知道”、“我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什么也不知道”来演法。并不是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知道他是来问禅的,我就以本分手段来接待你。如果要跟你说经说论,跟你谈那个,他就不是老和尚了。只有二流三流的这些禅僧,他才给你谈玄说妙,谈玄说妙不是老和尚的本分。所以圆悟祖师在这里就赞叹:“若不是这老汉,被他拶著,往往忘前失后。赖是这老汉,自有转身自在处,所以如此答他。”

圆悟祖师是当时天下第一流的宗师,是最棒的,没有超过他的。他才把赵州老和尚的机关看破。所以说,如果是其他的人,被别人问的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因为你自己说话有矛盾,你既不在明白里,你为什么又不知。你既然知道你不知,你还说你不在明白里啊?没那个道理啊。对不对?所以,赵州老和尚,他有转身处。什么叫转身?这个就是禅宗里面很要命的问题。我们看鞭螺旋,如果不鞭它,驼螺就倒在那。如果鞭子抽得猛,它就“呼呼”的一转,转起来了。鞭子抽的越有劲,转的速度很快,它就定在那里不动一样的,那么这个就叫转身。转身就是从当时所设的机和境里面抽身而出。

他转身,他得自在处,是他的自受用。他通过他的自受用来接引来参学的人,来启发这些来参学的人,“所以如此答他。”“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古代有这样的人,宋朝的时候,也有一些老参,别人来问他的时候,“哎呀!我不知,我不会。”现在的人,有些也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就象一指禅公案中的那个小童子。他模仿他师父,“如何是佛”,也手指头一举,这个就是鹦鹉学舌的那个东西,自己并不会。“怎奈同途不同辙。”好象是同一条路上走,但所乘的车不一样,车所留下的辙印迹也不一样。

“这僧有奇特处,方始会问:‘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所以这个来问话的师父也是一个高手啊!不是一个简单之辈,不然就不会抓住老和尚的痛处、短处,一追到底。“所以更好一拶,若是别人,往往分疏不下。”如果是其他人被这个师父追问,肯定手忙脚乱,不知所云了。“赵州是作家,只向他道:‘问事即得,礼拜了退。’这僧依旧无奈之老汉何,只得饮气吞声。”大家想一想,当我怀着一肚皮的问题,正在兴头之上;又好象我已经大胜了,把你打得大败。突然那个对象消失得无踪无影。再如我追一个猎物,马上就要把它扑获到手了,落网已经把它网住了,网住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好象有了隐身术一样的,当时好失落,好懊恼啊,所以只得饮气吞声。这里面就是真正禅师的风范,所以,圆悟祖师在下面就说:

“此是大手宗师,不与尔论玄论妙,论机论境,一向以本分事接人。”被圆悟祖师恭维为大手宗师的人并不多,真正的大手宗师他不会跟你谈玄说妙的。所以以前有句话:皇帝老子不言权,亿万富翁不言钱;老将军不谈兵;老和尚不说禅。这是以前丛林里面的话,他都到了那个份上了,他又不是中学生,还给你做数学难题,还给你玩点脑筋急转弯啊,他没那个雅兴,也没那个必要。更不会跟你论机论境,跟你争辩。当然,西藏要辩经,我们中国在南北朝和唐朝初期的时候,也有这个督讲制。一个法师在上面讲经,另外一个法师专门给你抓漏洞,与你唱对台戏,跟你提反面意见。这样相互的责难,以提高大家对佛法的领会。但是,真正过来的人,他还去谈这个吗?当了教授,他就不会去玩中学的课程,大学的课程了,他就不会再跟你玩这个了。他只是以本分事接人。所以,我们现在看老和尚,他是不是以本分事接人?他还登台升座给大家讲华严经,讲法华经,讲这部经,那部经吗?不,他已经退休了,不需要说这些事了,只以本分事接人了。所以,什么叫本分事?我们一定要明白。

但佛学院的同学,该学的还是要学,该问的还是要问,这是你们的本分事。常住的师父,该做什么也要做什么,这也是各个的本分事,这个是在事相上的本分事。但在明心见性上,在道上仍然还有一个本分事,就千万不要放过,一定要把这个牢牢的盯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赵州老和尚经常说:“相骂饶尔接嘴,相唾饶尔泼水。”总之,赵州老和尚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不管你怎么弄。你骂骂骂,随你骂;你要吐我一脸唾沫,我连抹的雅兴都没有,对不对?就要有这样的胸量,为什么呢?人间的是是非非,谁不说得清啊!庄子《齐物论》对是非就有很精彩表述:什么“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什么“此亦一是非,非彼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什么“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等等之类的。

我们这个脑袋是个魔术师,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缺点也是优点;丑也感到很漂亮,对不对?一下成了仇人,再美的人,看见了也是一个妖怪,都是个魔鬼。他做的任何事情,哪怕是件好的事情,都是阴谋诡计,都是造地狱孽。为什么呢?感觉变了。所以我们说,论机论境那个不行,一定要修为到“相骂饶尔接嘴,相唾饶尔泼水”。学中观的都知道,一切语言文字皆为戏论。在真正的佛法里,那有是非啊!哪有这些闲家俱?没有这些闲家俱的。所以我们平常面对这个是是非非的时候,要有这样的胸怀。象《信心铭》里面谈的“大道体宽”嘛,大道体宽才能涵容万物,才能涵容万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