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四讲、修行者的时节因缘


   日期:2022/3/19 12: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信心铭》

第四讲、修行者的时节因缘

心病还需心药医

我们来看《信心铭》中的这一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学修佛法不能停留在名相上、义理上。如果我们把佛法经教学得滚瓜烂熟,而不在我们的情感上,不在我们的心性上下功夫,那是没有作用的。就像一百万总是存在银行里不用,等于没有。

我们学修佛法,学了要用,关键是在用上。我有两个朋友曾很得意地跟我说:“冯老师,我们两个关系好得很。”我问:“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回答:“我们俩感情好得很,说了你都不一定相信。钱可以随便用,他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他的。别说钱了,什么都可以互相用、随便用。”我说:“恭喜恭喜,你们好像是水泊梁山的好兄弟。但你们这种关系未必长久。”他们问:“为什么?”我说:“你们不为钱争,不为色争,但你们俩都意气过重,这不是件好事啊!”这话说了还没有一个星期,两个人为做生意的事,意见不和,开始斗气,于是翻老账,大账小账都要计较了,以前的种种好全部完蛋。

什么是心病?“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基督教讲原罪,不外乎就是这个,跟佛教讲烦恼基本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法上的开演不一样。所谓“但莫憎爱”、毫厘有差”、“莫存顺逆”、“违顺相争”,实际都是指我们平常的一种心态。如果我们能在最平常、最基本的心态上解决问题,就能得到最高、最妙的佛法。

我们要知道自己安身立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道场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道场在寺庙、在山林,在自家设的佛堂里、蒲团上。每天拜佛、诵经是对的,严格说就像学生读书的过程,初入佛门的人通过这样的形式,熏染习气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目的。我所认识的高僧大德,比如佛源老和尚,每天从早到晚都不见他念佛、诵经,天天拄着拐杖东走西走,东看西看,还经常做狮子吼骂人,看上去平常得很,身上连念珠都不挂一串,穿一件短布衲衣。不认识他的人,常常把他当成一般的出家人,哪里认得出他就是名震天下的老和尚啊!他是从来不露行迹,不着老和尚相的。

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就是道场!要把道场放在这里,要在这里建立根本道场。心病还要心药医,如黄檗大师《传心法要》中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二祖见达磨只图心安,看起来轻飘飘的太简单了。但禅宗的法就在这儿立起来的,就在这儿开花结果的。

今天,大家欢迎我在这里讲,我在这里也不设什么门坎,不搞花哨,只是把最根本、最要命的东西豁盘托出,希望大家能有所感觉。以后大家也许有机会参学更高明的善知识,但请各位同修千万记住一条:最平常的东西就是最高之道!道场就在我们的举心动念上。持咒、灌顶要落在这一念上,大手印、大圆满也要落在一念上,天台宗三谛圆融、华严宗的十玄门都还是要落在一念上!

一个人即使把三藏十二部学通了,如果烦恼放不下,憎爱之心犹存,我慢之心犹存,取舍之心犹存,那么他宣说自己在学修佛法,那是自欺欺人!长此以往,会离道越来越远。

要经常把祖师爷请出来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这里的玄旨,即是元旨,就是最根本的旨。什么叫元?元是看不到的、最初的东西;什么是玄?玄就是黑洞洞,不可测知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个东西”我们人人本具,但大家又认识不到它,所以说“徒劳念静”

一念不生、一念不起是念静,禅波罗密、止观是达到念静的法门。修持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念静。念静就是要我们做思维修,把头脑中的种种妄想、种种杂念去掉,使我们心如止水。但心如止水又怎么样呢?难道说我们心念纯净了就成佛了吗?那是不可能的。成佛不是这个道理,因为你还不识元旨,也就不识玄旨。

元旨是什么?即是至道,即是最根本的目的。这是最高的东西,是万法之源。我们常说的彻法源底的东西,就是这个元旨。我们修行的根本目的,就是认识元旨;我们信解行证的归宿,也是这个元旨。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那修持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徒劳无益,即“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念静只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的一种法门,我们同样可以说“不识玄旨,徒劳念佛”、“不识玄旨,徒劳修定”、“不识元旨,徒劳修种种密法”、“不识元旨,徒劳修种种教法”。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引伸。我的话你们可以不信,但三祖大师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他的话最具权威性,我们一定要信。看来我们还是要经常把祖师爷请出来才行,拉大旗作虎皮,说这些话才有人信。

我反复强调,至道、玄旨不离当下,不离我们的喜怒哀乐,不离我们日常的举心动念。实际上《信心铭》的全部内容,都在这个漩涡里漩,都落实在这一个点上谈,没有扯远。有时候它是用教理来说,有时候是在禅坐的功夫上说,有时是用行持上的功夫说。但是,它万变不离其宗,滴滴归宗都是落在这里。就是落到开篇的这一段里:“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你看,三祖大师把最高、最玄的法,落实在这最简单、最朴实的语句上!这实际上是在我们的命根上说法啊!如果这个事情能够解决,在日常动用中潇洒自在,那么一切法决定成就。不管是学天台止观、华严法界观,还是修唯识观,接受密宗的种种灌顶,都必须落实在这个地方,必须回向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不回向在这个地方,全部都是魔说,都是南辕北辙,永不到家。

禅宗的好处和妙处也体现在这里。禅宗直指人心,它是把很多曲折的路抛开,在两点之间划一条直线,你去直行就是了。《维摩经》里说“直心是道场”。就是这一念,这一念就是道场。所以,以后在我们修行的时候或是不修行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心一念。我天天照看好这一心一念,打妄念的时候把它看着,生欢喜心的时候,也看着它是不是翘尾巴了。这样做对不对?对。但禅宗的功夫还不仅是这样。念头来来去去,任它来来去去,你不要跟着它跑就对了。

念头功夫要反复薰习磨炼。我在佛学院上课时,常有人问:“冯老师,修行功夫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天台止观也好,华严法界观也好,平时背经书也好,无论什么功夫都要记熟,做到熟能生巧,习以为常。比如《信心铭》要记熟,你可以把它作义理会,也可以把它当成实修会。每天打坐时,先是看着念十遍、八遍,慢慢会背了,需几分钟背完;后来滚瓜烂熟,十几秒钟就背完了;再熟的话,也许念头一冒,《信心铭》便一念带过了。久而久之,就这么刹那间,一念万法俱足,你就体会它的妙处了。这就是反复薰习磨炼出来的功夫。

在这个反复薰习的过程中,其它杂念、妄念都不会来,这是其一;其二,反复薰习以后,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因受到这种见地的薰习,对其它邪知邪见、外道知见不动心,有了正确的抉择;关键是第三,久而久之,一念纯熟了,万念归一了。正如《信心铭》后面说的:“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在这里闯过去了,得了念头的密奥,那时候你才会庆快平生。

高原农场里的佛法

 

念头看起来很平常,但它是最高的也是最低的,正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它是不二的。有的人在高高山顶上坐惯了,莲花台上一坐,鲜花供养,七宝供养,云里雾里的很自在。而一旦你让他从莲花台上下来,麻烦就来了。

当年我在新都桥劳改农场的时候,和很多活佛喇嘛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大跃进”那些年过粮食关。那时没有酥油喝,每天三、四两糌粑也填不饱肚子,更是没有菜吃。遇到这种苦日子,那些吃惯了苦的藏民,都还扛得住,吃点草根树皮还能残喘地活着;而那些喝惯了酥油,吃惯了牦牛肉的活佛、土司,要不了十天八天就“往生”了。有些时候就是这样,“高高山顶立”还可以,“深深海底行”就不行了。

有些人嘴巴上的佛法还可以,真正让他云游天下,却是寸步难行,在社会上做事也是处处上当处处受骗。真正的大丈夫既可深深海底行,也能高高山顶立,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才能应酬世间万法。不论顺逆日子都能活得出来,过得有滋有味。今天有人给我一百万,我不嫌多;明天我一无所有,我也不嫌自己穷。人就是要有这种担当精神。如果一个人眼浅皮薄,因为一点名利就把自己的精神拖垮了,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恭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性圆满,一切现成。那这些东西都表现在哪里呢?它表现在我们的自性“圆同太虚,无欠无余”。无论从佛教的哪个宗派来说,我们的八识田都“圆同太虚”,我们的自性都“圆同太虚”。我们还缺少什么?什么都不缺。如果放在三世因果上,那它就更不缺少什么了。我这辈子没有当皇帝,你怎么知道我上辈子没有当过皇帝呢?又怎么知道我下辈子当不了皇帝呢?打破时间的壁垒,很多事情都说不清也说不定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一切俱足呢?我这两年过穷日子,再过两年或许就不穷了;我今年没考上大学或许明年能考上,下辈子还会进士及第,考个状元也说不定呢。一切圆满,我们不能停留在事相上说,只在事相上说就俗气了。我们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心之能、念之能是从哪里来的?

我在新都桥的时候,日子很难过。每天早上吃两个馒头喝两口水,就拿着工具出工了。有一次,我们的劳动任务是每个人堆好三方草皮。百十来个人,一天的功夫下来,几百方的草山就堆出来了。那个时候,我就冲着这座不可思议的草山想:幸好早上吃了两个馒头,要不然哪来的力气扛草皮?要不是每个人都吃了两个馒头,哪里有眼前的这座草山?我们的力气是来源于馒头,那馒头又是哪里来的?是从小麦来的,小麦又是从哪里来的?从植物光合作用等各种因缘聚合而来的。于是我顺着思路往下想,人类社会就像这座草山啊!现在社会所有的电灯、电话、洋房、飞机、大炮、原子弹、电脑等等,一万年以前都没有。那时人类和现在的大猩猩差不多,只会用石刀石斧等进行简单的耕作而已。那么,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呢?答案只有一个,一切都是从心变出来的。这就是心生种种法生啊!

但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的人类生活,还不是今天吃点草根树皮,明天捉一只兔子茹毛饮血,渐渐人具有了最初的生活资粮后,就开始创造发明。如果我们把“小我”放下,把全人类看成一个“我”,那么,人类社会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但是,人类社会离不开这个小我,离开具体的小我,就没有人类社会这个大我。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十分丰富,再过一万年,说不定人类都要统治到太阳系以外了。这些文明的成就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心生种种法生啊!我们现在赞叹人类伟大,再过一万年人类更是了不得,但是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心地上来。

如此看来,我们的心的确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是玄妙无穷的。你想从里面刨什么都刨得出来。你要刨福,里面有福;你要刨饿鬼,里面有饿鬼。总之没有什么刨不出来的。你说它还欠什么?可以说任何都不缺欠。只要是你想得到的,都是它肚皮里面有的,即使是你想不到的,它也有。如果说它大,它可以与太虚等量;如果说小,它也可以小得无穷无尽。所以说,我们要相信这个心。

文采斐扬只为空

1988年,贾老(贾题韬老先生)在成都文殊院讲《坛经》的时候,赞叹曹洞宗的《宝镜三昧》,就问当时在座的各位,请哪位给《宝镜三昧》做一个注解。好多老先生都谦虚说,不行,不行,还是请贾老给我们讲吧。于是,贾老指着我说:“这个事你来做吧。”

当时我连什么是《宝镜三昧》都不知道,看都没有看过。但贾老让我担当这个事,我也不好推脱,一胆大就答应下来了。后来翻书一看,简直不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比《信心铭》还难。《信心铭》说的还是平常语,《宝镜三昧》里面的语句跟道教的《丹经》一样,连名相都不认识。虽然里面的字都读得出来,但汇成句子就跟天书一样,哪里还读得懂啊!头几天下来,这个东西就把人打蒙了。但苦坐个把月后,还是把《宝镜三昧》的阐述弄出来了。那时就明白了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我们的这个肚子真正是能生万法的。就像前面说的,很多万年以前,人类社会什么都没有,但现在的人类文明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心生出来的嘛!不管我们设想种种前提,说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好,历史是宝贵的经验也好,最初肯定是什么也没有的。在最初的一穷二白之中,我们的心慢慢地生出了种种法,一切便建立起来了。就像我们做一个科研课题,也许做了十年、八年,它成功了,但在这之前,它是不存在的。最初它的有,也只是一个缘起,这个缘起还是从心缘起,离不开这个心。

有时在佛学院上课,我故意把黑板写很满,有同学忍不住就说:“冯老师别写了,再写就花了,看不清楚了。”于是我说,那就把黑板擦干净,擦干净再写。我们的心也是要常擦干净,新东西才会冒出来。

赵州老和尚有一句话很妙。他曾给人讲“国师三唤侍者”的公案,说南阳忠国师闲来无事,就唤侍者的名字玩。侍者一应答,国师就说,我又没有喊你,你答应什么。如此这般折磨了几次。侍者先是一头雾水,后来有一次,却在国师的呼唤声中开悟了。赵州老和尚在这里下了一句转语:“如人暗中写字,迹虽不见,而文采已彰。”

什么意思呢?我在这里用手划空气,要凭空写个“佛”字。先写单人旁,再写个“弗”。你们看到了我的动作,知道我在空中写了这个字,但虚空中却无痕无迹。你也可以在虚空中无穷无尽地写,还可以把虚空当成宣纸无穷无尽地画。尽管上面不落痕迹,但你的功夫用上去了。这就是“迹虽不见,而文采已彰”。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常说要空心、要虚心,要把所有的念头放下?就像在这里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听讲,只有让自己的心处于空无状态,它才能装得下、容得下这些话,同时它才可以生发万物啊!

我们常说无中生有,无中的确可以生有。地球有没有经纬度?我们在人造卫星上给地球拍张照片,看它有没有经纬度?肯定没有。但是人就可以无中生有,给地球确定一个精确的经纬度,并靠它来定位。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航海航天的定位系统靠的就是这个,很方便,不然人造卫星系统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无有无的妙处,无并不是空,无就是有,有什么呢?有也就是无。关键是我们怎样把自己的心,放在一定的因缘之中。这个因缘也是我们对万法进行的加减乘除。在“无”字上大做文章,才能看清一切一切。所以当我们看到“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的时候,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心体的确是这样的,我们的心之用,也是这样的。

虽然用禅宗的话来说,用功都是多余的,但这里我们还是要借用这两个字,要善于用功。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佛性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并不比法师差,也不比活佛差。在接受灌顶之前,我是本自具足的;在接受灌顶后,也并没有增加什么。自性没有多什么,也没有少什么。就是这个,万法俱足的就是这个!

要认清自己的时节因缘

去年,净慧老和尚要我把赵州禅师的语录梳理出来。熟悉禅宗的人大都看过赵州语录,《景德传灯录》里也有赵州语录和传记。他老人家的语言很有特色,圆融无碍,牛都踩不烂。

曾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说:“庭前柏树子!”难道柏树子是佛吗?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僧听了这话又问:“柏树子何时成佛?”赵州答:“待虚空落地。”僧再问:“虚空何时落地?”赵州再答:“待柏树子成佛时。”

类似这样的话太多太多,许多更是不明白他老人家在说什么。赵州语录共有五百五十多条,当我整理完了,我的脑子都发胀了,也不知自己整理得如何。这两天,他们把打印稿拿给我看,再翻翻,觉得还是满不错的。当初刚拿到手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笔。但过了一段时间,整理出来一看,觉得还是可以。所以说一个人对自己要有信心,对遇到的事情要有担当精神。我是吃了这个甜头。有些时候不要想太多,只要这个事情是交给我的,自己就要敢于承担,并尽力做好。就怕不敢承担,不是说你明心见性了就承担了,那是一句空话!要在具体的事情上敢于承担。当然,对所承担的事情也要看时节因缘。比如,有人如果说冯老师,我给你一个亿的生意,你去做。但是我一分钱也没有,怎么做?这就很不现实,我就没有这个缘。所以每个人都要看自己的时节因缘,明白自己的现实,这也就叫“业”。

有些学佛的人把“业”看得轻飘飘的,觉得我们修行人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他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什么牛都敢吹,好像当下皆空,一切超然了。就有这样的人,今天敢跟鬼打交道,明天要跟神打交道,简直不得了。这些人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时节因缘,不知道自己的业,不知道自己的命。用孔子的话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我们的道场。我们不要把道场看得太远太玄,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人生在世这一百年,本身就是个大道场。我们在这里操练,在这里解脱,离此无地,离此无门。

很多学密宗的人跟我说,学密宗好。我也经常说,密宗非常好,可以得大加持,修持得好可以虹化,即身成就。但学密宗有诸多条件啊,比如你能不能和雪山草地打成一片?能不能和酥油糌粑打成一片?藏语藏文你能不能过关?诸如此类。

我在康区时与一些汉藏混血的青年人关系不错。他们的藏话基本过关,自认为生在藏地,长在藏地,能说藏语。但是,真正拿藏文的佛教经典给他们,他们还是看不懂,有时候连玛尼堆上的经文都读不懂。就像现在报社的有些记者,他能写几篇报道文章,但未必看得懂古文,未必知道“四书五经”说了些什么。书上的字你可以通过查字典认识,但那些古文经典到底说了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学修佛法,一定要使自己与所学的法相应,这就要看自己的因缘。比如说你生在汉地,与汉地的缘份大,那你就应该与汉传佛教有缘。方便就是究竟。我学习汉文的《大藏经》,读起来很方便,很顺利;而拿起藏文的《大藏经》就一无所知了。再比如,汉地学密法的修行人,接受上师灌顶时,根本不知道上师叽哩咕噜念了些什么。而在汉地,你听法师开示,起码听得懂他说了些什么。有些活佛有自己的翻译,而那些翻译过来的开示,与汉传佛教所讲的也没有什么区别。

有一次,藏地某个佛学院给我寄了一些书,翻开一看全是佛教基本知识。后来,我又问在藏地学修的汉族出家人,藏地修行有什么殊胜因缘?他们说了很多,说虽然听不懂藏语但还是得了上师的灌顶、传承和加持,除此之外,所学经教是与汉地是一样的佛法教理。既然是这样,又何必非要到高原吃糌粑呢?气候不适应,又容易患心脏病、肺气肿、风湿病等高原病,何苦呢?在汉地不是一样可以学吗?不过,他们确实是精神可嘉,道心可敬,但还是感觉他们有学修上的迷茫。就算有很好的法本,你与上师的因缘到顶了,活佛上师给你传了最了不得的无上密法,这个密法与冯老师在这里讲的又有什么区别?说不定因为语言的关系,还没有我说得这么清楚呢。

我并不是看不起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非常了不起!我曾在康区和活佛喇嘛生活了六年,有些活佛喇嘛的修持非常不错。我这样说,是想在这里提醒各位:一是要看到自己的因缘在哪里;二是要对汉传佛教有信心,对我们历代祖师有信心。

山人自有妙计

 

我们汉地居士可怜啊,就可怜在对自己祖师传下来的宝藏没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表现就是懒惰。打开经书,看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文集就头痛,只想拣现成,总是想请哪个法师开示一下,图个方便。

我这一辈子没有听多少开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跟着本光法师,不外乎是在公园、茶铺边喝茶边摆龙门阵。闲话几个小时,紧要处就只有几句,得到之后,自己在书上去找、去看、去学。贾题韬老先生那几年讲了很多,但并不是听了就万事大吉,听完了还得自己用心才行。学修佛法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心人。如果自己不是个有心人,再好的法今天这个耳朵进,明天那个耳朵出,听法就和去赶集一样,有什么用!今天听说文殊院有个法师讲经,都去听一听,凑凑热闹,听完了,也就忘了。如果大家抱着这种凑热闹、赶功德的心态去听法,那你就和所听的法完全不相应。

真正学修佛法,硬是要死下一条心来,实实在在地在法上如实去修,如实去行。真正地去修去行,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举心动念就是学修的机关。老老实实地在这个机关上去看、去感受、去体验,感受到了就对了。

三祖大师说“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明明我们的真如佛性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为何我们不能安住于此呢?就是因为“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不能稳住真如啊!

话说起来简单得要命,憎爱也好,违顺也好,顺逆也好,都是取舍,都是我们这一念妄动。不管你三藏十二部说得怎么样,不论你显密二教修得如何,只要你这一念没有调伏下去,那么所学的全部等于零,你的修行完全是在门外。如果我们能够把念头的妄动时时刻刻调理顺了,它不再妄动,那么这一念的光明,照天照地,你也不会再受人瞒了!有些老和尚明心见性了,开悟了以后,哈哈大笑几声,冒出一句话:“从今以后再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也!”从此再不上当受骗了!再不听别人东说西说了,自己有主张了,山人自有妙计啊!

学佛的人可敬,但是学佛的人也很可怜。可怜之处就是一天到晚东觅西觅,到处去求灌顶、求加持、求善知识开示。可敬的是他们求道的精神,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功利场上,他们的心是向道的,这个十分可敬。但关键之处是,与自己相应的法找到没有?自己的定位准不准?如果吃到了这个定心丸,自然就心安理得,天下太平了。

谁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

现在的很多法本都很容易获得。到文殊院经书流通处,你想请什么典籍就有什么典籍,就连《大藏经》的光盘都找得到,请人帮你刻一盘,拿回去就可以看了。各宗各派的东西都有,只要你老老实实地学修,就一定受益。

如果谁有雅兴真正把《成唯识论》学通了,那简直是如虎添翼;再把华严宗的十玄门、天台宗的三谛圆融、一念三千实实在在地学懂了,你来卖这副药,可以说大学里的教授没有哪个比你厉害。确实是这样,《大藏经》就是一座无尽的矿藏,而且是没有杂质的纯矿,不需要你提炼,只要你进去看,进去选。禅宗与你相应,你就请禅宗;喜欢华严就把华严请出来;喜欢唯识就学唯识。

宋朝以来,学修教理的没有哪一个时期比得过唐代。宋元以来的天台宗、华严宗都在炒陈饭,把唐代祖师们放在冰箱里的东西拿出来再热一下而已。不管是用微波炉、锅里添加热水,还是打个鸡蛋炒一下,都是陈饭,谈不上什么发展。真正有发展的还是禅宗。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从南北朝一路新鲜到唐朝,但禅宗成熟以后,印度的东西就不再新鲜了,因为中国自己的东西已经有滋有味了。

现在,我们的时节因缘又有不同。鸦片战争之后,我们面对的是西方哲学、科技、市场经济等这一套东西。欧洲人不可小视,他们在思维科学上的发展,曾令我们的现代学者瞠目结舌。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不管是洋务运动也好,“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好,人们看到西方的学问,简直叹为观止!其论证严密,体系严谨,效益显著,是可以富国强兵的武器。我们说佛法无边,那么佛法能不能含容西方的学说?我们说佛法是智慧之学,那么西方的这套东西又如何在佛法中安立起来呢?西方的科学家或者经济学家,他们的思维程序是怎么运行的?思维模式又怎么样的?他们与中国的思维模式有何区别?到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佛法无边,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西方的学说理论仍然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要想把西方的东西放在手里把玩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方的那一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东方的这一套又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佛法又是什么样子的?当然,这是对修行人当中的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

我经常在佛学院、在佛学会议上说这样一句话:不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伊斯兰圣战主义者说:真主保佑我们的圣战。结果他们在与西方人的交战中屡战屡败。当年火烧圆明园时,天朝帝国,清朝八旗号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面对入侵者的洋枪火炮,再骁勇的队伍都束手无策。所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如何去修?作为一个起码的佛教徒,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作为担当佛教重担的人,如何教化一方?

宣化上人那样就了不起!要教化基督徒,你必须了解他们的文化、世界观,才能与之交流沟通,别人也才能从中受益。如果一个人实实在在地在某一个具体的学问上下功夫,抱着“不作则已,要做就做天下第一”的志向,那他的言行才会让大家诚服。他是凭实力说话,这个实力就是知己知彼。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都吃得透,不仅吃得透,还要真正做到高明其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