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


   日期:2022/3/23 2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

在动静两端之间

我们再看下面一句,“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这里的“所以”是指什么呢?是指根、尘、识。这三者相交在一起生成万法,即所谓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泯其所以,也就是“心灭种种法灭”。法灭以后又得到什么呢?法灭并不等于灭尽。所谓的灭尽即落入断灭空,那是外道。法灭之后即是我们前面说的“万法一如”,就是“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的境界,是不受干扰的法界自相,也就是我们法性的自相。

法界自相是“不可方比”的。你说它是什么?永远都说不清楚,所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你怎么来规范它呢?它又是怎样的状态呢?“止动无动,动止无止”。我们的心境,我们的真如看起来好像有动静两面。我们修禅定止观,就是要让我们漂浮不定的烦恼、妄念无穷的心思,安静下来,这叫止动。就像踩刹车一样,作为一种制止,“止动无动”是起始的一种状态。

反过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真如法性本来就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动的。我们的真如从来就在法界大定之中,他本身就是止。如《易经》里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进一步说,我们的真如又是动而不动的,所以同样是“动止无止”,又是非动非静。你说它是静,它又是动的;你说它是动,它又是静的。你从动的角度来看,它很安静,一点儿都不动;你从静的角度来看,他又是动的,一点儿都不静。

平时,我们可以好好地关照一下自己的念头,看一看在我们的心地之中,它的来去生灭之相究竟如何?它在什么地方生?又在什么地方灭?它从什么地方来?又到什么地方去?来的时候真正有所来吗?去的时候真正有所去吗?生的时候真正有所生吗?灭的时候真正有所灭吗?你把自己的念头这样反反复复、上上下下、动动静静地看透彻,就会感觉到“止动无动,动止无止”是怎样一种状态了。

那么,“两既不成,一何有尔”呢?我们心地的实相,不外乎在动静两端之中。动的时候恰恰是静,静的时候恰恰是动。怎样如实地品尝其中的滋味?这的确需要我们做细微的观察。动和静都是我们心里感知的对象,动静二相也不过是我们心中的内容而已。

当下的这一念,它是什么?它可以容纳动静等等无穷无尽的念头,使其在当下这一念的关口中出入生灭。当下这一念,它本身非动非静,它能够感知这些或动或静、或凡或圣、或烦恼或菩提的种种思维的东西,使它们在此出入。它既产生这一切,它又不是这一切;它永远都在生这一切,它生了这个万念,又不是这个万念。

随方就圆的这颗心

以前,我在《心灵锁钥》这本书里谈到,我们赞美自然,赞美宇宙的生生不息,万事万物无不出于兹、没于兹。但是,本体宇宙是恒量的,是不动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万念漂浮来来去去,无穷的生,无穷的灭,但是我们的心体本身动都没有动。

当你真正把念头打死的时候,你才明白不管是动念还是静念,不管是圣念还是凡念,原来都是一心所生,一心所幻。如《七佛偈》云:“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达到了“前境若无心亦无”的时候,你就对“一何有尔”有感觉了。我们这个观照之心,能照之心,在万法沉寂的时候,也随之沉寂了。你说它是什么?什么都不是。正如禅宗公案里面经常出现的问题: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早在赵州老和尚的时候,就有人向他提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老和尚回答:“我在青州时,做了一件七斤重的布衫。”这话与“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毫不相干。老和尚这么回答,提问的人傻眼了,半天回不过神儿来。

很多人都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高峰原妙禅师初参雪岩禅师时,曾几次被雪岩打出门。一日雪岩忽然问他:“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高峰和尚入参堂半月,有一天,梦中忆断桥禅师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一天,正逢祖师忌日,他在寺庙里做法事,转圈行香,突然抬头看见五祖法演禅师写的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蓦然有所悟入,打破了拖死尸之疑。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这个“一”到底是什么?是有吗?是无吗?这在语言上讲显得淡而无味,必须自己如实地去参。再往下看“究竟穷极,不存轨则”。万法也好,一也好,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究竟到了无穷,到了极处,也就是佛教里经常说的彻法源底,到了源头上,那个根本的地方是什么?

这里的回答是“不存轨则”。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规则、那样规则,凡是游戏都需要规则。规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产生规则的源头、缘起又是什么呢?规则毕竟是末,不是本,总有一个产生它的东西啊。

当年,岳飞在宗泽手下当学生的时候,宗泽看到岳飞骁勇善战,野战无敌,十分欣赏他,于是想把布阵密法传授给他,包括诸葛亮的八阵图都要传给岳飞。岳飞却不领情,跟宗泽说他不想学。宗泽很不高兴地问岳飞:“如今国家危急当头,我一心教你兵法,报效国家,你为什么不学呢?”岳飞回答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看,这就是岳飞的高明之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是“不存轨则”。

我们这颗心是方的还是圆的?是大的还是小的?是黑的还是白的?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它可以随方就圆,随缘而变。因为心是无相的,真如法性是无相的。但它能无相到什么程度呢?能灵动到什么程度呢?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修行才能够达到。我常说一个人要在道德上美化自己,智慧上优化自己,力量上强化自己。但是如何美化、优化、强化?这不是一句空话,这个需要功夫。《信心铭》通篇就是在谈这方面的功夫。

无原则就是最大的原则

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修行,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慢慢体会“究竟穷极,不存轨则”,把自心的妙处释放出来。我也常说,学佛的人不能学得傻乎乎的,痴呆呆的。学佛的人应该比不学佛的人高明一截。在智慧上高人一截,在力量上胜人一筹。如果你不能高人一截、胜人一筹,学佛学成了无用的东郭先生,那简直是给佛教丢脸!你最好不要在外面宣传自己是学佛的,不然的话就有点狼狈。

不存轨则,才是最大的规则。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人说本光法师不讲原则,任何人问他任何事,他都是嗯嗯、对对、好好。所以有人就批评他不讲原则。一次,他跟我说:“什么是原则?没有原则就是我最大的原则,就是我最高的原则。跟这些人有什么原则可讲呢?无原则可讲,无原则可说。”

有人在马祖面前求问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说甚么佛法?”说什么佛法?没有佛法可说。不说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有一个可说的佛法,那么你就会被它拴住。为什么呢?给你说出来的都是比量的东西,比量的东西不是现量东西,都是人家的东西。就像银行里的钱,哪怕你能借出来用,还是要还。

下面一句“契心平等,所作俱息”。只有到了不存轨则,才能契心平等,才能所作俱息。我们人之所以没有平等相,是因为我们从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我的观念。有一个我的观念,立即就有一个非我与之对立。我们的真如自性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但是“我”的观念就把自己从天地万物中分裂出来了。于是,“我”也就受到了“非我”的限制。人们为了消融我与非我的界限,就力图把“非我”变成“我所有”,随之而来就有了我的身体、我的家庭、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我的单位、我的事业、我的票子、我的车子、我的房子,等等。“我的”圈子越拉越大,大到什么时候才到头呢?人心无度,难以满足,大到把地球吞进,把天地吞进,达到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境界才到头。

但是,从个人的小我出发,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艰难。如何化掉“我”的限制,真正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是每一个学佛的人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能够达到契心平等,就没有我和非我的界线,用佛教的话来说,就进入了平等性智。只有进入平等性智,你才能发起妙观察智。万法平等、契心平等了,自己身语意三业的种种躁动、贪嗔痴种种烦恼,才会随之熄灭,即所作俱息。

话又说回来,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是三业息,而是要三业净。今年的柏林寺夏令营,净慧老和尚给每人发了一本小册子《华严净行品》,就是讲如何净身语意三业。如果我们的身语意都是净业了,那么烦恼就息了。这里说的所作俱息,就是指烦恼熄灭。万法皆空,三业也空,色受想行识俱空,六根六尘十八界俱空。如果从绝对的空观来看,“生为尧舜,死为枯骨。生为桀纣,死为枯骨”,那么你的心就得安宁了。

海灯法师以前常说:“我口所欲言,已出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出古人手”。好像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想有所作为都出不了古人的窠臼,万事万法都显得毫无意义了。这是消极的吗?它有消极的一面。这是积极的吗?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你陷入消极的场合里,你就呈现消极的一面;如果你积极地用它,遇到你翘尾巴,贡高我慢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的念头就会因此而平息下来。是啊,其实我所做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发明创造古已有之嘛。

牛顿有一句最为人熟知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没有那些巨人,没有巨人的肩膀,我是很渺小的。因为任何再了不得的知识,哪怕是作为知识塔的塔尖部分,如果没有塔基、没有塔身,它也不可能存在。从这方面来说,所作俱息,就是指让自身不干净的东西平息下去,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做了。该做该为的还是要做要为。

好好修习八正道

一个修行者要努力达到有无双遣、动静双遣,要这到一切二法皆不住,一亦不住的境界才行。只有到了这样的境界,真正做到了“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才能“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学佛的人狐疑很多。这种狐疑,不是禅宗所讲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这个疑。很多学佛的人,今天学净土,明天学禅宗,后天学经教,再过几天又学密宗。为什么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守不住?并不是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并不是因为净土、禅宗不行,密宗、经教不好。不是。法法平等,只要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解脱之道。关键是你狐疑过多,于法不能抉择,于是这山望到那山高,猴子摘玉米般摘一个丢一个。于法不能生起决定见,这个怪谁呢?怪佛法吗?怪老师吗?肯定只能怪自己。

我们经常会说某个人走哪儿都坐不住,在哪个法上都坐不住,为什么呢?因为他从来没有认真地在一个法上去信、修、行,没有在任何一个法上深入,其结果在法上不得受用。既然不得受用,就不能产生正信;既然不能产生正信,就难免狐疑。

当年,圭峰禅师看到当时的佛教状况,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的:“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原来哪里都有这种情况啊!老师传了这个法,我就在这里开门结众,开店营业了。你修这个法,他修那个法,每个人开一个店,各自开张,这样还算是好。若是以“经论为干戈,相互攻击”,我拿这部经来攻击你的那部经,你拿那部论攻击我的这部论,那就让人难以做到“狐疑净尽”了。在唐朝佛教最兴盛的时候,局面尚且如此,何况现在善知识少,有正见、有见地的人很少,大家有狐疑更是难免。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全面的学修,达到了“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境界,才可能“狐疑净尽”,消解心中的各种狐疑。在“狐疑净尽”的情况下,“正信”才能得以“调直”。

所以,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不是邪信。很多学修佛法的人,的确把佛法当成一种迷信,这是学佛人的悲哀。一定不能迷信,一定要正信。正信是什么?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这些都是正信。如果你觉得佛法太多了,看不过来,学不完,那你就好好修八正道。把八正道守住,就已经不得了了。

严格地说,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连八正道的基础都没有,你正知有吗?正见有吗?正思维有吗?这可是建立我们自己身心性命的一个保护伞啊,是我们最大的护法,最大的加持力。有了正知、正见、正思维这三正,你才能有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定等等一切。

如果平常我们的念头一动,都是歪歪斜斜地摆不正,思维也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入边边角角。如果一个人好高骛远,偏好邪魔外道、怪力乱神的东西,就不能进入正思维。不能进入正思维怎么能有正见呢?没有正见又怎么能有正语呢?再说正精进,你的精进心从哪里来?是想精进后有特异功能吗?是想精进以后能见神见鬼吗?是想精进以后可以发财致富吗?这些问题大家都该好好思量一番。

如果我们问一个人的学佛动机,学佛的初因,严格地说很多人是过不了关的。在发心上过不了关的人,遇到一些挫折,遇到一些变化,环境稍微复杂一点,就会迷失方向。不然,怎么会有这样功、那样功等不入流的东西冒出来,跟佛教抢生意呢?正信一定要调直,但“正信调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佛教界的明眼人确实不多。这次去北京见到一些老居士,还有初入佛门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真正“正信调直”的,我敢说没有几个。包括一些出家人,你问他出家学佛到底为什么?他未必能回答得很到位,所以也不敢说他的正信就调得很直。“信解行证”是一体的。对佛法有了正确的知见理解,然后通过行,通过相应的实践,得到相应的证量,最初的信才能不退转,才能真正达到正信。

《华严经》里说:“信乃道源功德母”,但如果没有后面的解、行、证,这个“信”仍然不稳定。所以“正信调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正信调直以后,实际上已经在果位上了。它既是因又是果。当信由因到果以后,“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万法皆空,还有什么可留的呢?真如是无可记忆的。

请保持心路的畅通

有次我去北京,随机给那里的朋友说了一点,说的什么呢?在北京坐车很难受,尽管成都号称私家车全国第二,但把成都的车全部加起来开到北京去,都会显得很稀疏。北京太大了,有八个成都那么大,但那么大都盛不下浩浩荡荡的车流。

我到北航那边去上课,打的都用了40多块钱,讲完后又到长城边的一个地方参加茶话会。路上堵车,看见车水马龙像长江三峡的水流一样,只不过是这个车流堵塞难动啊,看着脑袋都痛。当时我就给他们说,在北京大家都享受过堵车的感觉,你们想不想道路通畅一点儿呢?那当然,道路畅通多舒服。我说对,道路畅通很舒服,但你想一想,自己的心路通不通呢?我们常说“言语道”、“心行处”,言语道是我们思维运行的轨道,万一这儿堵车了怎么办?心路阻塞了怎么办?阻塞了就得疏通,思路要开通。法眼被遮了又怎么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该怎么办?还是要疏通。疏通之后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疏通了,道路通畅了,汽车畅行无阻。心路疏通了,念头就畅通无阻了。畅通无阻就不会再拥塞了,它也不会驻留。我就跟他们说了疏通念头的法。

“一切不留”,可以理解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你不要以为自己在学法,天天念咒,天天修大威德、大手印什么的,一旦你把这些所学的法存在肚子舍不得丢,心路就拥堵了。所以真正佛法的高明之处,就是一切不留。一切不留就是心路畅通,一切法都可以无碍通行。

华严宗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通。既不留什么,也不执着什么,这个才是真如的实相,这个才是我们破参需达到的目标。如果不在这里下功夫,把佛法存在心里不丢,不管是禅宗的、密宗的、净土的等等,只要你把它摆在心里留着,对不起,交通就堵塞了。再了不起的法,堵塞了心路,这个法就要下课。我这样说够明白、够清楚了吧?

洞山祖师讲“三渗漏”,首先讲了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这里的机,就是一切法。不管是善法还是恶法、是佛法还是魔法,只要堵在心头,机不离位,你便堕在毒海里了。如果没有什么法堵在心头,你就得解脱。这个就叫一切法空,这个就是正法。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我们还在留什么?我们还在记什么?打坐观想、磕头念咒都是对机的法,你有什么病吃什么药,我没有得这个病,就不吃这个药。磕十万个长头,把你的毛病降伏住了,收拾完了,也不需再留下什么,再记忆什么了。

坐在飞机上看长江

再看下面一句,“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既然心路已经通了,它就能感觉得到来来去去的东西,就像马路上一台监视器,看见你违规,罚款单马上就送来了。

虚明自照,这里的“照”是不费自己的丝毫气力,就像一盏灯,它在那里动都没动,但它的光明遍照一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你说它累不累呢?它一点都不累。因为它无有障碍,一切通畅,所以它无所劳累。这个地方正是下一句“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的落处。它是通泰的地方,是纯空状态。它空得越净,流量就越大。那它的流量能达到什么程度呢?达到万法不流。

我们站在长江边上,可以看见长江水一浪一浪地奔流不息,这是在流。如果我们坐在飞机上看长江,长江就是一条线,一条绸子,一点都不动,甚至跟地图上画的一样。这就是万法不流的状态。在绝对通泰的时候,万法刹那间通行无碍,但在这个动的过程中,它又绝对是静的。在这种情况下,才真正达到了动静不二,大圆镜智就呈现出来了。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心量绝对的空,心量绝对的大,你才有“十方世界现全身”的感觉。

但是,这种状态你怎么看它呢?它是“非思量处”。你一旦思量它,它就成了你思维的对象,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或者是一组念头而已,就不是它了。它本身是“非思量处”,它能产生思量及思量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它非能,非所,超然一切法,这就又回到庞居士问马祖的话:“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非能非所,超然绝对至上的它,是什么?什么都不是。为什么?非思量处。你一思量它,就不是它了。

说到“非思量处,识情难测”,我们又要看到前面所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拣择就是思量,拣择就是识情、憎爱。憎爱是人类最原始的观念,人因憎爱而有贪、嗔、痴;因憎爱而有万法的缘起。憎爱是人最原始的精神冲动,这是我们的命根子。要见法身,一定要断命根。

只有达到“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的境界,你才能真正顿断命根。命根顿断之后,便进入转识成智的境界,不然一切都是空话,说得闹热吃得淡白,那可不行。

还自我于真如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什么是法界?法界就是法性,又名实相。就理而言,法者诸法,界是分界,有区别的意思。法法自住本位,各自有不同的规定性,有不同的属性。法界的说法也多,天台宗有十法界之说,华严宗有四法界之说,中观有一真法界之说,各有各的说法。

我们可以把法界理解为宇宙实相或者精神实相。既然是法界,是真如法界,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来说,它就是一个生命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离开我,我不离开你,是相互形成的宇宙生命共同体。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应了过去革命时期的一句话:“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我们自己”。

有些人为了消解烦恼,在自己身上狠下功夫。一个人坐在蒲团上,眼观鼻,鼻观心,一念不生,一念不起,没有烦恼。可一旦离开蒲团,迈出家门,大大小小的烦恼就来了,本来清净的心一下子就被烦恼搅乱了。我们的很多烦恼不是自己的烦恼。烦恼也是缘起的。你自己修行修得再好,外面有麻烦要纠缠你,怎么办?所以,聪明的人会把自己的环境布置得好,菩萨有菩萨的眷属,自己学得好,可以带动一家人都学法,免得生气弄别扭。把家里安住了,再说单位邻居,再把大环境都安住。整个社会是张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把整个环境都调顺了,那我们才算真正得解脱。

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为地狱不空,他也成不了佛;众生没有度尽,他就成不了佛。这是真理。但话又说回来,众生早就度尽了。为什么说众生早就度尽了呢?运用缩地法,进入时空隧道,过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过去。过去未来都是现在,现在就是过去未来。你能在时间里倒转乾坤,用赵州老和尚的话说是“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那你就可以在时间的因缘里倒提。那么一切都归于寂灭,一切都归于涅槃,一切法都沉寂了。所以说一切众生早已解脱了,哪里还用得着我们在这儿多事,在这里自作多情。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如果把我的观念熄灭,就没有我与非我的界线。这个界线消除了,即是无他无自。无他无自,就圆融无碍,就真正地还万法于万法,还自我于真如,使自己真正回归到真如法界之中。这样就对了。我们自己就是真如,自己的手和脚不会打架,眼睛和鼻子不会闹别扭。一碗饭吃进去,眼睛说,我每天在给你看路,这碗饭你得先供养我;耳朵说,不行,我最听话要给我;舌头说,我每天给你拉关系,营养得给我等等,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我们自身的真如十分公平,该变红血球变红血球,该变白血球变白血球,该长眼睛长眼睛,该长鼻子长鼻子,它对我们自身的八万四千毛孔都是绝对公平,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的。如果我们能够如此善待一切,平等无私地面对万事万法,那确实就了不起了。说穿了,还是一个“无他无自”。

如何做到无他无自呢?下面说了,“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其实,无他无自就是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只有进入不二的境界之中,你才能真正做到无他无自,没有主观与客观的差别,没有我与非我的界限。这样你就是菩萨了。

常言道:“量大则福大,量大为大人;量小则福小,量小为小人”。大人心量大,他不仅能包容自己,也能包容别人;不仅能包容自己所爱的人,还能包容自己的仇人。能包容自己仇人的人,你才能冤亲平等,做到法法平等,无不包容。

日面佛与月面佛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方智者,皆入此宗”。东西南北,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智者、觉者,都必须归宗于此。“宗非延促,一念万年”,大家经常说禅宗、净土宗、密宗,这个宗那个宗,知不知道宗是什么呢?宗即宗旨、主题。

当年,马祖圆寂之前,挂出牌子来,示疾。监院看到马祖大师身患重病,卧病不起了,前来探望请安:“师父,最近身心如何?”马祖回答:“日面佛,月面佛”。一句“日面佛,月面佛”把大家都打闷了,没有人知道老和尚说的是什么。这个就是“宗非延促”。

“日面佛”就是“延”,“月面佛”就是“促”。佛经里面说,日面佛的寿命为万劫,月面佛的寿命为刹那。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言语道、心行处,你说它小吧,确实小,刹那就过了;你说它大吧,又大得没谱,好像又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就用现在、当下一念来感觉。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这间屋子里,那昨天呢?已经过去;明天呢?还是未来。昨天有没有一个“现在”?昨天我们在公园喝茶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是“现在”,都坐在那里嘛。我们看《阿弥陀经》里称阿弥陀佛是“今现在说法”。明天虽然没到,但明天一定会到的,我们一定会知道,明天也有明天的“现在”嘛。

所以要搞清楚,这个现在,实际上是不动的!这个现在,并不随着时间的来去而来去。我们精神中间唯一不动的感觉,只有现在!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就短暂而言,我们一想“现在”时,它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现在”已迎面而来;从长远来看,一百年以前,我的这个“现在”没有动,一百年后它也没有动。一亿年前的“现在”没有动,一亿年后这个“现在”还是没有动。这个不动的当下一念,你说它是“促”还是“延”?时间有间断性,此时、此刻、此秒是时间的间断性。但时间又有它的延伸性、延续性,从过去无量劫到未来无量劫,这是时间的延伸性。时间的延伸性始终在我们的“现在”之中耍把戏。无穷无尽的念头,就在这个既促又延、非促非延的当下之中,表现出它的喜怒哀乐,表现出人间无尽的悲喜剧。

佛在这儿说无尽法门,众生在这儿说无尽苦难。这个就是道场,这个就是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我们在这里说一念万年,那我们又如何体证“一念”和“一念万年”呢?不知我刚才的阐述,能不能给大家带来些方便,使大家切实地对“一念万年”有感觉?

如果对“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有了如实的体认和感受,那你就知道什么是“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于此。这时,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才能真正享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法味。套用老子《道德经》的说法,你就无为而无不为,无在而无不在了。

成都文殊院有一副对联:“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这是对“无在不在,十方目前”的最好注解。我们如何去领会呢?当然,我们不必刻意地在意识中去领会,因为念头一动,便“十方目前”,但还是隔了一层。我们要以“真如法界,无他无自”、“不二皆同,无不包容”的大胸襟来感受这个,来体认这个。

要知道佛法所说的一切,不外乎是唯心的法而已。都是此心,不要作意识会,不要作知识会。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或是一种境界理解,那就和禅宗不相应了。就是要在我们的感觉之中,在当下的体认当中,熟悉它,熟知它,这样慢慢就有味了。

科学、佛法、老庄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你说它是大吗?它又小,你说它小吗?它又大,正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如果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看,灰尘大如泰山;而我们站在这里看火星、木星,也不过针头大的亮点而已。人们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事物所呈现的大小就不同,极小的东西可以无穷大,无穷大的东西可以无限小。

据说宇宙大爆炸之前就是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有多大?我在北京,遇到清华大学基础物理学的一位博士生,我和他聊天文学、相对论、量子力学,聊得非常愉快。他说:“冯老师你连这些都懂啊。”我说:“我不懂,佛法里是这样说的。”早在相对论发明之前,中国的玄学就把这些问题说破了。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小的不见小的极限,大的也不见大的极限;小没有边表,大也没有边表。这才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我们要在生活中,当下去体会“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功夫纯熟以后,就会有这样一种觉受,一种现量的体悟,而不是停留在知见上。它就是一种觉受,就是一种承担。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不二,确实是一种很轻爽的觉受。如果当下能生起这样的觉受,那么对过去、未来同样能生起这种觉受。

以前在寺庙里呆久了,心烦了,我就会想,这几天肯定要成为过去,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确实是这样,时间很快就成了过去。那么未来的东西呢?我们盼呀盼呀,比如,大家都盼着今天的聚会,而现在我们确实已经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大家承担了这个事。面对时间,大家应该有一种自由的感觉。如果你对时间有一种自由的感觉,那么喜怒哀乐就留不住,你就可以自由地支配它,伸缩它。

我们平时说缩地法,这个也就是缩地法,可以变换时间。只要你心量大,左手伸出去,可以把过去捏住;右手伸出去,可以把未来握住。然后往心坎上一摆,哈哈,过去、未来都在这儿,实实在在的,就要有这种感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如果你达不到这样一种境界,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守。守了就不行。佛菩萨在认可某个罗汉尊者的答话时,常说“如是如是”。洞山祖师《宝镜三昧》开头第一句就是“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用现代的话来说,“如是”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如果我们做不到“若不如是”,那就“必不须守”。你一守就不能空;一守,心路不通,就塞车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才知道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庄子《齐物论》里有这样的说法:“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万物回归于心,能够体认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岂唯圣人乎?庄子在《齐物论》还有一句:“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你既然已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了,还有话可说吗?这个时候已经无话可说了,即“不可说,不可说,非思量处”。但庄子后面还跟了一句“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你要说明自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你要说明道是什么样子,你就不能无言,也不能无话可说。你要说明这个道,既“谓之一”,要有一个称谓,岂能无言?该说的还是要说。

但是,庄子又说了,“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夫!”当我们把菩提大道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道的本身在这里,你又拿什么来对它有个说明呢?就像荷花照镜子,这儿有个荷花,镜子里还有个荷花,那就是“二”了。当我们在看镜子里面的荷花和荷花本身时,就像我们认知“道”和我们“所说明的道”时一样。我们一边看一边揣测,这个道说得准不准确?这个说出来的道,是不是和道本身相符?这个想法就是“三”了。你来看,他来说,大家都来边看边说,于是无穷无尽的说法想法都有了,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凡夫之人,总是要在“有无”之间划一条界限,把“有无”截然地区别对立起来。严格地说,有就是无,所以说“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信这个不可得的东西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我们要实实在在地看到“如是”,真正的如是,即“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在一亦莫守的时候,还有什么思量处?“非思量处,识情难测”,只有在这个地方,你才能建立信心,才能相信我们这个心是不二的。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心。所以这里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读这样的语句,一定要明白语句的来去,分清它的主语、谓语、宾语。首先要信,信什么呢?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心!它就是“言语道断,非去来今”的。我们谈信心,首先要相信我们的心;之后,再通过不断努力地修持,达到明心见性。通过信这个心,从而树立起明心见性的信心,由此牢固的信心不再动摇,最终达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言语道断”啊!我多次说,思维就是言语道,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就像大河里的水顺着河床不断地流淌。这是我们的言语之道,也是我们的心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的精神附着在这个言语道上,那就只能看到精神的内容,而对精神本身反而会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了。

无论怎么举心动念,想认识道、认识真如、认识菩提,但所认识的仅仅是思维的内容,是道的影子、菩提的影子而已。菩提和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呢?只能“言语道断”,不受言语道的支配,不受言语道的蒙蔽。用云门宗的话来说,就是“截断众流”。

有一次,在柏林寺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有人提了个很怪的问题,说:“请教冯老师,该怎么对付屋子里的老鼠?”你说打死它吧,犯杀戒;不收拾它吧,它又到处捣乱,让人不得安宁。隔了一天,我跟夏令营的大学生一起在苍岩山行脚,大家正说得热热闹闹的,我突然问:“那儿就有一只老鼠,怎么办?”大家转身去看,我不理他们,自顾自地走了。

有时候就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对待有些人的念头。高明的人就是能使别人一瞬间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并品尝“言语道断”的感觉。如果你在道理上讲,“言语道断”永远是在比量之中,别人永远得不到体认和感受。当然,如果没有如实地、长久地处于参禅的状态,哪怕你已经处于“言语道断”的状态中了,还是回不过神来,昏浊浊地不知道。只有对破参有强烈要求,而且在参禅状态中入的时间比较长的人,或是起了大疑的人,当他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中时,猛一回光返照,噢!桶底脱落的感觉即刻现前。

这是真正的破参,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就是“非去来今”,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都不可得,那么,这个不可得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到这里,《信心铭》就讲完了。信心信什么?就是信这个不可得的东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