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上(61-80)


   日期:2022/3/27 12: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61)

  师上堂云:“兄弟!但改往修来,若不改,大有著你处在。”

  赵州此语,却又平实。众生之积习,怎一个“改”字了得?语云:“往者之不谏,来者犹可追。”易云:“君子以迁善改过。”陶渊明尚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慨,佛弟子则更应有转识成智之志。“改往修来”,为众生最实用、最贴切之语,若能行之,何患无人天之报,若更知向上,则善莫大焉。“若不改,大有著你处在。”如是因,如是果,省与不省,唯在当人。

  (62)

  师又云:“老僧在此间三十余年,未曾有一个禅师到此间。设有来,一宿一食急走过,且趁软暖处去也。”问:“忽遇禅师到来,向伊道什么?”师云:“千钧之驽,不为鼷鼠而发机。”

  此条语录,可见赵州之辛酸,亦可见赵州之骨鲠。见后面的“十二时歌”,赵州在观音院三十余年,的确是“屈辱饥悽受欲死”,“除却荒凉更何守”,何来“软暖处”自处及待人。虽说修道当“法、财、侣、地”四因缘俱足方为殊胜,但真得道者有几位是全享这俱足之四因缘的。“反者道之动”,“艰难困苦,玉汝而成”,真正的成就者,必是逆境中成就的。顺境中成就的,实是不敢恭维。

  当年黄檗禅师以“大唐国里无禅师”之语雄视当时。赵州云:“三十余年,未曾有一个禅师到此间”,言虽酸涩,却有鞭笞乾坤的力量,南方丛林虽浩浩地,闻此语自当失色。难怪盛如雪峰,在得赵州一句之后,“从此不答话”(后面当详述)。而“千钧之驽,不为鼷鼠而发机”,则从辛酸之中站立了起来,顶天立地,睨视霄汉。

  (63)

  师又云:“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即与装载。所以道:‘近上人问道,则失道;近下人问道者,即得道。’”

  下载者,下等车也;装载者,有文饰之上等车也。南方来的禅者,以下等车接之;北方来的禅者,以上等车接之。这里可以再一次看到赵州老和尚对南方丛林浮华的蔑视。

  唐末之时,南方因远离战乱,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僧人们的文化素养,也远较饱受战乱的北方僧人高得多。当时是北方的士人,包括僧人,大量地到南方避难,如同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一样。在僧人里,南方聚集了大量的优秀禅师,而北方在黄巢(?——884)之乱后唯赵州一人支撑而已。多则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而少则如孤松傲雪。赵州老和尚的心境,犹如柳宗元诗中“独钓寒江雪”的情景一样。六祖云:“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故赵州引古语云:“近上人问道,则失道;近下人问道者,即得道。”非智者,不能知上下之辨。

  (64)

  师又云:“兄弟!正人说邪法,邪法亦随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随邪。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

  邪正之分,在于一念之间,一念得正,人斯正矣;一念入邪,人斯邪矣。今巧伪者多矣,人皆患之,何以为救?昔唐太宗谓魏征云:“朕观炀帝之诗文,亦尧舜之君也,奈何其骤亡如是?”魏征对曰:“炀帝乃口诵尧舜之言,身行桀纣之事,安能不亡!”古来之祸国殃民者,发言行事,谁不堂而皇之,假仁义以售其私而已。故邪人说正法,其祸远甚于其说邪法。正人说正法,如善药治病,为知其正;正人说邪法,如毒药治病,又知其反。正人说邪法,如圣人之用兵,不得已而用之,虽邪亦正。不识正邪之用,难为善知识,故人赞赵州之眼“烁破天下”。

  “诸方”,暗指南方丛林之领袖,身价已高,多得王公护持,故难见。其开演之法,虽玄奥却易识。而赵州老在赵王护持之前几十年,一孤寒之老僧而已,虽易见而谁欲见之?但赵州之佛法,虽平常浅淡,却难识。究竟言之,难易在于当人之成见,若无成见,何难易之有!

  (65)

  问:“善恶惑不得的人,还独脱也无?”师云:“不独脱。”学云:“为什么不独脱?”师云:“正在善恶里。”

  明心见性之人,洞悉世出世法,是善恶俱惑他不得。虽惑他不得,却不行独自解脱之道,何也?道非净染善恶,道不离净染善恶。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此乃人皆知之理。若不在善恶里,世间佛法谁来推行?

  (66)

  尼问:“离却上来说处,请和尚指示!”师咄云:“煨破铁瓶。”尼将铁瓶添水来,云:“请和尚答话。”师笑之。

  这尼却有眼目,敢请赵州老和尚“离却上来说处”而指示。赵州在观音院三十余年,以语录观之,其说亦广矣,大矣!而这尼师却一并扫却,要赵州更下一语,可见其来历非常。对此捋虎须之举,故赵州咄之,云:“煨破铁瓶”—老僧之法语,尔心中能记多少,又修炼得如何?煨破铁瓶了吗?哪怕煨破铁瓶,也未必能解老僧之语。

  那尼师却不为赵州之咄所难,从容将铁瓶添水,再拶赵州云:“请和尚答话”。铁瓶添水,就不怕火煨—成水火既济之象。赵州知她功夫已熟,故满意而笑。在赵州语录里,来问语的僧尼,有远方来者,有的为赵州之弟子,如这位尼师,于此当明辨之。

  (67)

  问:“世界变为黑穴,未审这个落在何处?”师云:“不占。”学云:“不占是什么人?”师云:“田库奴!”

  赵州寂后数年,有“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之公案为世人瞩目,而此公案,即从赵州此语中化出。僧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大随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大随云:“随他去。”僧不肯。后到投子,举前话。投子装香遥礼,曰:“西川有古佛出世。”又谓僧云:“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随已寂。再到投子,投子亦化。

  世界变为黑穴,即大千世界俱坏。这个—真如又坏不坏呢?又当落在何处?赵州之“不占”,似较大随之“坏”、“随他去”又高明一筹。宋代祖师在拈提此公案时,又有“不坏”、“不随他去”之提持,以破时人之执著。由此观之,赵州之“不占(不占卜或不居之意)”,不落有无二边,更与当人留下更多自省自行的余地。那僧是久参,不以赵州此语为满足,进一步问:“不占是什么人?”似有直捣黄龙,深入虎穴之气概。赵州云:“田库奴”,再一次表达了“平常心是道”之见地。在这个问题上,最好作平常人,用平常心。须知“世界末日”之说,为禅家历来所不取,徒惑人而已。

  (68)

  问:“无言无意,始称得句。既是无言,唤什么作句?”师云:“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学云:“即今和尚是满是溢?”师云:“争奈你问我。”

  北宋浮山法远禅师云:“未得之人,参句不如参意;已得之人,参意不如参句。”禅宗内有“一句”、“未后句”等,句、意之义原无许多沟畔,既可别义而用,亦可同义而用。“无言无意”,称得句可,称得意亦可;言与句亦然。此僧明知故问,蛋里挑骨,来问赵州。

  赵州却不与他辩解,只就本分而言:“高而不危,满而不溢。”非体道而为,孰能于此!那僧接过此话直询赵州:“和尚是满是溢?”—修行圆满否?若是旁人,大难答此问话,若答满,则触;若答溢,则背。但此僧争奈赵州何,“争奈你问我。”此一句,那僧只得忍气吞声,哑口无言了。修行不是戏言,论道不是戏语,非徒快口舌,慎矣!

  (69)

  问:“如何是灵者?”师云:“净地上屙一堆屎。”学云:“请和尚的旨。”师云:“莫恼乱老僧。”

  “灵者”,灵利者也,禅门内常指于道上眼明手快之人。净地上屙一堆屎与镜上染尘同义,亦是禅门内之常用俗语,以别义理家也。伸此问者,决非灵利汉,原如清净地上蒙尘。那僧不明赵州谑语,再乞法语。“莫恼乱老僧”,赵州将这僧之前问、后问全都抛在一边,又使那僧不敢再问。此情此境,早透出消息,唯灵利者能嗅之,赵州惯用此法,于无门无径中,为学人开一线,伟哉!

  (70)

  问:“法身无为,不堕诸数,还许道也无?”师云:“作么生道?”学云:“与么则不道也。”师笑之。

  诸数者,诸趣也,三界六道也。见道之人,证得无为之法身,自当不堕诸趣,其中境象,何须道来,又怎生道来。道者,尚在光阴门头,而不知实味。赵州古佛,平生实无一句言及于此,正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作么生道?”赵州这一反诘,若卖弄精神者,预后自然不良。那僧是久参,知道转身,“与么则不道也”,因而站稳了脚跟,赢得赵州赞许的一笑。

  (71)

  问:“如何是佛,如何是众生?”师云:“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学云:“未审两个,哪个是众生?”师云:“问,问!”

  如何是佛,如何是众生?若在教理中寻觅,三藏十二部经浩然莫穷。六祖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法理,学佛者谁个不知,但知者未必有受用。赵州于中受用久矣,佛与众生,在他心里哪有差别。但那僧仍忙于两头,故赵州让他“问,问!”,让他在无穷的“问”中,领悟自己心中的真如本性。

  (72)

  问:“大道无根,如何接唱?”师云:“你便接唱。”云:“无根又作么生?”师云“既是无根,什么处系缚你?”

  道无始终,若有根,则有始也。有始必有终,有始终者,即非大道。于这无始无终,无形无相之道,又何以“接唱”以示人呢?若“接唱”,便犯了“不可说”、“不可道”之忌。赵州自有接人妙处,“你便接唱”,让那僧自去体会“接唱”不可说之道的难处之滋味。那僧于此似有所悟,进而又问“无根又作么生?”赵州云:“既是无根,什么处系缚你?”如此之反诘,端地如快刀斩乱麻,让人当下清爽。道何曾缚人,而人皆自缚。若是豪杰,夯的一声,立地了断岂不快哉!惜众生皆为解其手,又自缚其足,解其足,又自缚其手,如蚕吐丝,自缚不休,奈何!

  (73)

  问:“正修行的人,莫被鬼神测得也无?”师云:“测得。”云:“过在什么处?”师云:“过在觅处。”云:“与么则不修行也。”师云:“修行。”

  当年,一次南泉和尚下山,至一庄,庄主预备迎奉。南泉云:“老僧平常出入,不与人知,何得排办如此?”庄主云:“昨夜土地报道,和尚今日来。”南泉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得。”侍者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么被鬼神觑见?”师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再有云居道膺在洞山时,结庵于三峰,经旬不赴堂。洞山云:“子近日何不赴斋?”云居云:“每日自有天人供养。”洞山云:“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云居晚至,洞山召云:“膺庵主!”云居应诺。洞山云:“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云居回庵,寂然宴坐,天人自此寻觅不见。

  于上两公案中,能见赵州著力处么!

  (74)

  问:“孤月当空,光从何生?”师云:“月从何生?”

  直彻根源,乃参禅之要,亦顿悟之基也。故祖师云:千句万句,莫若一句。心思万千,乃一心之动。心系一念,亦一心之动。万千之象难辨,徒迷当人,一念之意易会,顿从兹生。是知置心一念,无事不办。

  (75)

  问:“承和尚有言,道不属修,但莫染污。如何是不染污?”师云:“检校内外。”云:“还自检校也无?”师云:“检校。”云:“自己有什么过,自检校?”师云:“你有什么事?”

  南岳怀让参六祖,六祖问:“甚么物,恁么来?”南岳无语。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六祖:“某甲有个会处。”六祖云:“作么生?”南岳云:“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云:“还假修证否?”南岳云:“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云:“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马祖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赵州乃马祖嫡裔,教法一脉相承。道若属修,即道有始,非道也。若道有染,亦非道也。然众生力薄,于“不垢不净”之道体,持净难而入垢易。俗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故历代善知识之教人,皆重不污染。“检校内外”,觉照之力也。觉照则不问有过无过,恒照如是。赵州于道上,接人极有分寸,决不乱章法。“你有什么事?”有事者,觉照宜矣!无事者,亦觉照宜矣。

  (76)

  师上堂云:“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圆悟禅师在《碧岩录》中云:“明镜当台,妍丑自辨。镆铘在手,杀活临时。汉去胡来,胡去汉来。死中得活,活中得死。且道到这里,又作么生?若无透关的眼、转身处,到这里灼然不奈何。且道如何是透关的眼、转身处?”

  “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赵州此语,千年来不知喂饱多少禅人。圆悟之提持,亦是画龙点睛之语,却未必有老赵州之直截。真如之性,缘起则觉,缘去则隐,如天衣义怀禅师所云:“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迹之心。”能境双泯,摩尼珠乃大放光明。赵州这里的“此事”为何物?明珠不过为其所喻。若有透关的眼,知转身之处,“此处”风光,自然现前,如明珠在掌一般,妙用无穷。

  (77)

  师又云:“老僧把一支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支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问:“佛与谁人为烦恼?”师云:“与一切人为烦恼。”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么?”

  经云:“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义不二故。”金身与草,何同何异?是一是二?且不论同异一二,在赵州这里,皆为我用之物。非彻法源底,体用无滞,孰能出此语哉!

  洞山云:“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对恒沙般多而无一悟的“学者”而言,这佛不是烦恼又是什么?面对“舌头路”上的学佛者,佛能不烦恼么?赵州云:“与一切人烦恼”,端的不虚此语。

  僧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云:“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时无准侍于侧,言下大悟。

  破庵之“用捉作么”,与赵州之“用免作么”如出一辙,而收立竿见影之效。祖师指示之路径,的确可以让人直入大道。而学人亦应如良马,见鞭影而知行才是。

  (78)

  师示众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着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

  佛祖心印,单传直指,固其宜为教外别传,此即以“本分事接人”也。若随众生根机接人,何须教外别传,祖师西来。是宗教并立,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此八万四千法门也,以应无量众生。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病万变,方药亦万变。有不变者,乃良医之法眼。真善知识必固执于此道,禅师不以本分事接人,又何必称作禅师。

  昔药山久不升堂,院主白云:“大众久思和尚示诲。”药山云:“打钟著。”众才集,药山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云:“和尚即许为大众说话,为什么一言不措?”药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临济与王常侍到僧堂,王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临济云:“不看经。”云:“还习禅么?”临济云:“不习禅。”王云:“既不看经,又不习禅,毕竟作个什么?”临济云:“总叫伊成佛作祖去。”

  赵州与药山、临济,俱可谓以本分事接人。

  (79)

  问:“从上至今,即心即佛;不即心,还许学人商量也无?”师云:“即心且置,商量个什么?”

  僧问法眼:“指即不问,如何是月?”法眼云:“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其僧又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法眼云:“月。”僧云:“学人问指,和尚为什么对月?”法眼云:“为汝问指。”

  此公案中,法眼之用意在于:无手段者,难达目的;无目的者,虽手段何用。是指月一体,因果不二。若截然分开,则指非指,月非月了。明此,即明赵州老汉之用处。即心则即佛,若不即心,又何用商量。

  又,古宿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且道赵州这里,踞的是妙高峰顶,还是第二峰头?若说商量,又当商量个什么?

  (80)

  问:“古镜不磨,还照也无?”师云:“前生是因,今生是果。”

  自神秀、六祖之“明镜台”偈之后,镜、明镜、古镜就在禅门内时常引用,用作真如的暗喻。雪峰普请次,路逢一弥猴。雪峰云:“人人有一面古镜,这弥猴亦有一面古镜。”时临济长子三圣在側,云:“旷劫无明,何以彰为古镜?”雪峰云:“瑕生也。”三圣云:“这老汉著作么死急,话头也不识。”雪峰云:“老僧住持事繁。”

  雪峰云:“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世界阔一丈,古镜阔一丈。”玄沙指火炉云:“火炉阔多少?”雪峰云:“如古镜阔。”

  宋真宗时,晓舜参洞山晓聪。一次上武昌,于居士刘公家化缘。刘公云:“老汉有一问,若相契,即开疏。若不契,请上人还山。”遂问:“古镜未磨时如何?”晓舜云:“黑似漆。”刘公又问:“磨后如何?”晓舜云:“照天照地。”刘公云:“请上人还山。”晓舜羞愧还洞山,晓聪问其故,晓舜具言答之。晓聪云:“你问我,我与你道。”晓舜申前问,晓聪云:“此去汉阳不远。”申后问,晓聪云:“黄鹤楼前鹦鹉洲。”晓舜于言下大悟。

  此三则公案,均可见赵州答话之着力处,“前生是因,今生是果”,于因于果,古镜且自照。于此,与“磨”何涉?当年有大德问怀让:“如镜铸像,像成光归何处?”怀让云:“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大德云:“只如像成后,为什么不鉴照?”怀让云:“虽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于此,更可见赵州得力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