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61-280)


   日期:2022/4/2 1: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61)

  问:“寂寂无依时如何?”师云:“老僧在你背后。”

  往来赵州门下多实修者,若无真切之体验,决难致如是之问端。学者勤修止观,得法得路,亦能人我双忘、能所双泯而感“寂寂无依”。然此非究竟,尚须向上提持。是以后日云门大师有云:“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种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检点来,有甚气息,亦是病。”此乃实修者路途之障也,云门与之一一点破,畏人自误也。赵州风格与云门不同,而直截了当,“老僧在你背后”—此是有,是不空,“寂寂”奈其何?若能因之转身,则枯木龙吟,石女起舞矣。

  五祖法演禅师,初于成都习唯识、百法。因闻菩萨入见道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西天外道尝难比丘曰:“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无能对者,外道贬之,令不鸣钟鼓,反披袈裟。玄奘法师至彼,救此义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乃通其难。法演云:“冷暖则可知矣,作么生是自知的事?”数年间广入丛林,广参知识,终于白云会下,了此大事,为北宋末杨歧之一大宗师。

  (262)

  问:“如何是伽蓝?”师云:“别更有什么?”云:“如何是伽蓝中人?”师云:“老僧与阇梨。”

  “伽蓝”者,僧寺也;“伽蓝中人”,僧人也,如此云云,那僧又何须去问赵州,此所谓平常话里有杀机也。“如何是伽蓝?”那僧之问,意在句外,似无招之剑,已将赵州罩住。赵州云:“别更有什么?”其中空无一物,令那僧无法中的。那僧收此一问,却又问道:“如何是伽蓝中人?”亦是快捷淋漓。赵州云:“老僧与阇梨。”临济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赵州这里,是“夺”,是“不夺”?

  (263)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云:“老僧只管看。”

  佛魔相与,凡圣相勘,烦恼菩提相转,恰似二龙争珠。修行者常在其中踌躇徘徊,不知下脚之处,更不知谁是得(胜)者。常言道,无魔不成佛,无佛难降魔。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实修者,决难见此光境,亦因此而惑于抉择。好个赵州,“老僧只管看”,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于孤峰顶上,妙高峰头,看这云起云落,日往月来,煞是大自在人。此乃赵州得力处道出,为学者点出性上之光明,学者当于此留意。圆悟克勤禅师有颂云:

  风云头角里粼皴 ,
  苦死交争额上珍。
  净洗眼来闲地看,
  老僧未免费精尽。
  咦庵鉴禅师亦有颂云:
  珠在浪花深处白,
  拏云飂雾志悠哉。
  老僧只管从边看,
  得失从渠眼自开。

  (264)

  问:“如何是离因果的人?”师云:“不因阇梨问,老僧实不知。”

  “离因果”者,不落因果也,此又一野狐禅之问端。赵州不用百丈“五百年野狐身”故事警示人,而云:“不因阇梨问,老僧实不知”之语开示之。修道是因,证道是果;造业是因,受报是果,此法之常理。若证道之人,即“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此为众多修行者所惑也。百丈云:“不昧因果”,足以廓清众惑。赵州云:“不知”,是欲让人自了其惑。在外廓清与在内自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教化无遗矣!

  (265)

  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如何是真象?”师云:“无假,自是不知。”

  佛经有“盲人摸象”故事,最能引人深思。分别知见,不异“众盲摸象”。以分别知见而说真如,似如“异端”一般。如何是“真象”——真如呢?赵州云:“无假。”真如之于人也,个个圆成,一派现成,何假之有?虽“无假”,人“自是不知”。洞山《宝镜三昧》云:“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正标明此境。“夜半”者,无思无虑之时,真如涣明无遗。“天晓”者,有思有虑之时,真如隐而不见。是真如“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确矣!然则何以见之?

  (266)

  问:“如何是第一句?”师咳嗽。云:“莫便是否?”师云:“老僧咳嗽也不得?”

  此僧当从临济会上来,劈面便问“第一句”。赵州惯于从别处点出风景,虽“咳嗽”,亦稳坐“第一句”中。那僧“是否”之问,已是刻舟求剑之举,故赵州为他轻轻抹去,云:“老僧咳嗽也不得?”不知那僧是否能“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267)

  问:“大海还纳众流也无?”师云:“大海道不知。”云:“因什么不知?”师云:“终不道我纳众流。”

  百川归海,乃众生皆知之理。以海喻真如,以百川喻知见,真如还容纳知见否?赵州不云容纳,而云:“不知”,何也?若言知,则此真如,亦一知见也。若实“不知”,真如则为死物,亦非真如也。故赵州在“不知”前,还加一“道”字。那僧问:“因什么不知?”赵州云:“终不道我纳众流。”海纳百川,法尔如是,与知、不知,言、不言毫无交涉。真如之性亦复如是,如于此上多生枝节,即画蛇添足,非本朴纯真矣。

  (268)

  问:“如何是毗卢师?”师云:“毗卢、毗卢。”

  有比最大的大么?有比最小的小么?立此问者,其义自堕。为不负所问,亦可以子之矛击子之盾云:最大最小。毗卢乃法身佛,万佛之根本也,其有师否?亦可因之答曰:“毗卢,毗卢。”

  (269)

  问:“诸佛还有师也无?”师云:“有。”云:“如何是诸佛师?”师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赵州这里,非与那僧论诸佛渊源。所论渊源,“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见《五灯会元卷一·七佛》)。阿弥陀佛,无论显密,皆不可思议。赵州此云,非显非密,不外以常人之称名举念,而透出禅宗的用处。读赵州语录,最要紧处在将自己放在其中,如亲参叩赵州老汉一般,或可品出妙处和消息。

  (270)

  问:“如何是学人师?”师云:“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云:“不问者个。”师云:“是你师不认?”

  易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老子云:“道法自然”,此中国古哲之见处也。以禅宗言,念头的“出入”,乃是悟道的关,何况念头“出入”时,有时如“云有出山势”,有时如“水无投涧声”,能于此品尝出法味,真是胜于有师了。那僧不明赵州用处,故云:“不问这个。”赵州如他老子一般,训斥云:“是你师不认?”真是爱之切,责之深!

  (271)

  问:“诸方尽向口里道,和尚如何示人?”师脚跟打火炉示之。云:“莫便是也无?”师云:“恰认得老僧脚跟。”

  “诸方”者,诸方丛林,诸山尊宿也。从来师道,无演说无以化人,那僧以为道不可说,故贬之以问赵州。既不向“口里道”,赵州聊以“脚跟打火炉示之”。那僧如猎犬相似,嗅着便上,“莫便是也无?”鼻头已被赵州穿却也,故赵州云:“恰认得老僧脚跟。”临济有“探竿影草”之喻,而赵州用得最多且妙。

  (272)

  问:“不行大道时如何?”师云:“者私盐汉。”云:“却行大道时如何?”师云:“还我公验来。”

  赵州答话之巧,于此又可见一斑。“不行大道”,原是禅宗教外别传之蹊径。即所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也。此道上人方可以语,非学舌人语也。赵州戏斥云:“私盐汉”,唐代贩私盐者,自不敢行“大道”,以其违法也。那僧见赵州语峻,机峰难犯,欲转无术,只好改口云:“却行大道时如何?”赵州明察秋毫:“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是邪”,故云:“还我公验来!”,虽行“大道”,也须有官家印验才可通行。禅宗者,传佛心印者也,有此心印,行、不行大道俱无碍;无此心印,行、不行大道俱关隘难过也。

  (273)

  问:“如何是本来身?”师云:“自从识得老僧后,只是者,更不别。”云:“与么即与和尚隔生去也。”师云:“非但今生,千生万生亦不识老僧。”

  “只是者(这)”,言虽浅,不知多少禅人出这里不得。当年洞山辞云岩,云:“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云岩良久,云:“只这是。”洞山沉吟,云岩云:“价阇梨,承当个事,大须审细。”洞山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方大悟前旨。乃有颂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本来身”即本来面目,赵州云:“自从识得老僧后,只是者,更不别,”是自己识得自己的“这”?还是那僧识得赵州识得的“这”?“这”又是什么?又与什么不别?与赵州不别么?与“老僧”不别么?这却须向洞山“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处会去,不然赵州此语能溺人。那僧果然溺在其中,故云:“与么则与和尚隔生去也?”只见“不是渠”,不见“正是我”,故有幽明之隔。无怪赵州云:“非但今生,千生万生亦不识老僧。”人们将“不是渠”、“正是我”打作两截,不执此,便执彼,如何见得本来面目!

  (274)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

  僧问沩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指灯笼云:“大好灯笼。”僧问石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石头云:“问取露柱。”如此答话者,不啻千百。而赵州又以“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应之,此何谓也?此即当知祖师接机之手段。如何是西来意?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方可明之。然此“断”、此“灭”之法味又从何而生?祖师行棒行喝,施出“截断众流”、“涵盖乾坤”之种种手段,尽为此也。赵州著语,常如太阿之剑,猛地斩断葛藤。西来意与葫芦了无交涉,恰恰这无交涉的意外,或可使人得个自家消息来。

  (275)

  问:“方圆不就时如何?”师云:“不方不圆。”云:“与么时如何?”师云:“是方是圆。”

  大道无方,大象无相,非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那僧似有所悟,故以此来问赵州。“不方不圆”,赵州亦似肯他。那僧再伸后问,赵州云“是方是圆。”于此可知,方圆不可执。马祖云:“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是未见道者,为万法之奴仆;见道者,万法为奴仆,方圆何足道哉!

  (276)

  问:“道人相见时如何?”师云:“呈漆器。”

  赵州此语,疑杀天下人在。“道人”者何?见道人也。以何相见?以道相见。道何以见之,各“呈漆器”。死心谓黄庭坚云:“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什么处见?”黄庭坚无语以对。须知,无眼耳鼻舌身意之时,主人公在何处相见?漆器者,虽黑而有光亮也,真如之性,果如是乎?万莫作此见解。于此,南叟茂禅师有颂云:

  漱石冷冷古涧阴,
  乔松千尺带寒青。
  多应只看昂霄操,
  谁信根头有茯苓。
  石田法薰禅师亦有颂云:
  道人相见问如何?
  举手寒温事已多。
  老倒赵州呈漆器,
  岳阳船子洞庭波。

  (277)

  问:“谛为什么观不得?”师云:“谛即不无,观即不得。”云:“毕竟如何?”师云:“失谛。”

  “谛”者,真实不虚也。佛教言谛,有真俗二谛、空假中三谛、苦集灭道四谛等说。此处之问,乃问真如也,真如自在,非观可得。故赵州据实云:“谛即不无,观即不得”。那僧又问:“毕竟如何”,乃情识之殷勤迫切处也。情识一丝一毫未尽,尚不可见真如,何况此殷勤迫切之情。故赵州云:“失谛”。

  (278)

  问:“行又不到、问又不到时如何?”师云:“到以不到,道人看如涕唾。”云:“其中事如何?”师唾地。

  “行不到”者,修行未到之处也;“问又不到时”,思虑不到,问亦自然不到。此处最难下语,一者,为其功行不到;二者,真如非功行所能到。赵州之答,从第二处向上提持:“到以不到”。老宿们常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又云:“不了了之”。此乃悟真如之见地,是知此事非到,非不到,一派圆成,到与不到皆为剩语。次第功行中无处不可向上,若能向上提持,“不到”亦到。若不知向上提持,“到”亦不到。赵州老汉早将此事打成一片,故能云:“到以不到,道人看如涕唾”。“如涕唾”,稀疏平常,漫不经心也,真如无所不在也。那僧又问:“其中事如何?”赵州以“唾地”示之。宗师之示法,常于破执之中透出消息,是能杀能活,赵州其为杰乎!

  (279)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如你不唤作祖师意,犹未在。”云:“本来的如何?”师云:“四目相观,更无第二主宰。”

  要明祖师西来意,原非执于这个话头。唤作祖师意,未在;不唤作祖师意,亦未在。不见雪峰对玄沙师备云:“备头陀何不遍参去!”玄沙云:“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深然之。“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便无西来意么?如六祖初见五祖时云:“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见及此,便知祖师意。那僧又问“本来的意如何?”虽又是项上作枷,赵州却不负他,云:“四目相观,更无第二主宰。”当你我目光对接之时,主人公又在何处?是我见,是他见?自己的历历孤明,又何须求他人作证!

  (280)

  问:“不具形仪,还会也无?”师云:“即今还会么?”

  会与不会,岂关形仪?这里不论是僧是俗,是贵是贱,亦不论行住作卧。要会直下会去即可。“即今还会么?”“即今”者,当下也,此当下一念,若能在非凡非圣、非大非小、非来非去、非形非相处呵呵一笑,手舞足蹈,好消息来也。若说“会”个什么,又恰如哑子一般,面红耳赤,指手划足,却道不出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